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旅游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四川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面对的任务是“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是培育产业内在竞争力、达成“升级版”目标的必由之路。转型升级主攻方向是解决抵挡和粗放的问题,要适应大众旅游提档升级要求,改变人们对乡村旅游的传统认识。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课题旨在以四川省乡村旅游为依托探索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模式。本课题将从理论分析加实证研究上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为全方位品牌战略在乡村旅游项目中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应用依据。
(三)主要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四)主要观点: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设计的一些特色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来满足旅游者的世智笾和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体验的日趋多样化,旅游出行日趋自主化,以口碑效应为主要传播特点的传统乡村旅游产业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散落在广大乡村的乡村旅游点具有极大的空间广度,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以自驾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客源对象的需要。在打造乡村旅游业升级版的大背景下,要突出“品相、品质、品位、品牌”,将工业4.0的理念融入农业,大力发展智能化精致农业,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本课题将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研究成果简介
乡村旅游是结合乡村旅游区当地的发展情况,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而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则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一个必然的选择。下面就阐述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为进一步的促进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帮助,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知名品牌数量少。2.品牌产品内容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3.缺乏品牌化营销手段,品牌意识欠缺。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1.拓展乡村旅游内涵。2.规划旅游集聚地,打造精品品牌。3.进行品牌化营销,扩大品牌的营销范围和营销力度,也全面推广品牌。
总之,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要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准确的品牌定位,要体现当地区域的特点和特色,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此项研究的社会或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及学术界的反映和引用
本课题聚焦于乡村旅游的品牌体系建设,以破解目前乡村旅游业中普遍存在的碎片化、同质化难题为设计方向和目标,是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开创性工作。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课题完成后,在助推乡村旅游升级版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由品牌定位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精准化农家乐;由品牌化包装,做足乡村文化,让游客寻找乡愁,体验生态生活,围绕乡村品牌,让生产成为表演,让生活成为旅游,把家园变成花园,从而带动农民增收;由品牌化营销,运用新媒体营销手段(如微信、导航、智慧旅游、网络预订等传播工具)引导游客需求,对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模式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该成果将指导和提升乡村旅游体系的标准化和完备化。
四、与预期计划和目标比较,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当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并积极应对,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1.1规模经营困难,食品安全岌岌可危
据国外经验,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生产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已基本完成,社会劳动力供给开始出现短缺。然而,我国情况与此完全相反。今后,我国经济将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农业部门劳动力仍将大量剩余,农业经营规模不但不能扩大而且还将继续萎缩。其后果,一是严重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相应降低。二是阻止农产品商品量增长。三是很难改变小块分割的制度,农业生产率较低。此外,化肥、农药、农膜、种子、机械等生产资料的价格都普遍上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为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许多情况下采取化学手段对农作物进行催熟等,从而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岌岌可危。
1.2农业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
我国人多地少是显而易见的基本国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格局有继续长期存在的客观基础,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相当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有限。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人口与环境配置不协调,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也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
1.3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一方面,现在的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板结、野生动物减少,不能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今,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使得多数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工作岗位日益饱和,加之文化程度的限制,许多人被闲置在家从事农业发展。使得“低门槛”的农业发展工作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
2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众多,目前虽已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为了全面解决全民粮食问题,我国仍需调整农业发展现状,使得农业出现良好发展趋势。
2.1改变农业经营方式,探索基因农业
如今,中国农村依旧是小块分割制度,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农民很难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不仅浪费资源,不好管理而且效益不高。“若改为大块承包方式,实行农业产业化,不仅好管理,提高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将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相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一部分人彻底从农业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其他行业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就需要人才的投入和国家的支持,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20世纪末以来,粮食产量增长放缓,化肥、农药用量猛增,土壤、水质等农业生态环境早已不堪重负,第一次绿色革命也名存实亡,食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而转基因技术正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先驱之一,可有效化解此危机。
2.2重视海洋农业,注重新能源开发
海洋农业是一种利用海洋这一巨大的资源宝库,发展以海洋捕捞、海洋养殖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目前,我国海洋农牧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要打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开发海洋生物资源。21世纪海洋农业将获长足发展,“海洋牧场”、“蓝色革命”和“海水农业”是三个重要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能源的时代,新能源(NE)又称非常规能源,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如今,常规能源基本以非可再生能源为主,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越用越少,将来必有枯竭的一天。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有能源供给越来越紧张,这要求我们必须开发新能源。新能源大部分都是清洁能源,代替一部分常规能源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要提前打算,开发新能源来代替这些常规能源。我国农村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作物秸秆。而现在许多地方对秸秆的处理是在地里焚烧,这极大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如果可以将这些秸秆利用起来,必将解决21世纪的最大问题———能源。
2.3推广生态农业,开发观光旅游农业
改革开放伊始,国外生态农业思想传入中国并在学术界迅速传播开来。受西方影响,中国也陆续有人提出“生态农业”的设想。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生态村、生态牧场、庭院生态农业、生态渔场、基塘生态农业等。我国辽阔的地域和多种多样的景观,丰富的物种和气候资源构成了我国生态资源的多种多样性,所有这些条件都为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优势。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不断得到深化。观光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是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90年代才兴起的,其类型有:教育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观光农园等,在青岛等地区就有很多类似的庄园,包括蓝莓、葡萄、草莓等在内的新型田园。”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需要层次的提升,集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观光旅游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趋势下,我们一定会提前实现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李佳雪 单位:宁波大学
参考文献
[1]万宝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2]林卿,张俊飚.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农业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12.
[3]黄文秀.农业自然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丁德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10(4):25-28.
[5]韩俊.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9(5):4-11.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结构演进 产业对比
一、内蒙古与新疆两区的经济基本概况
内蒙古与新疆作为我国北方两个边陲省区,由于地缘、政策、科技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省区有较大的差距;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相比,其经济发展的程度与速度在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渐发展,内蒙古与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与全国的发展趋势一样,近年来,内蒙古与新疆的发展趋势均由原来的“一二三”模式向“二三一”模式转变,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三二一”趋势仍有差别。现阶段,内蒙古区内主要以农牧业、采矿业、旅游业为主,而新疆主要以农业、天然气、旅游为主。两区均有著名的开放口岸,如二连浩特、满洲里、喀什等,这些口岸城市对于两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自2000年以来,两区的GDP均呈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逐年提高。根据统计数据,2000年左右,内蒙古与新疆的GDP总产值呈相近的状态,但内蒙古的发展速度更快、势头更为迅猛。
当然,仅从两区近年的GDP总产值出发并不能直接的了解两区2000-2009年这十年间的产业结构演进。下面将从细节出发来分析两区的十年产业结构演进。
二、内蒙古与新疆两区的产业结构演进及现状
(一)内蒙古产业结构演进及现状
内蒙古区域辽阔,东部为温带森林气候,多森林覆盖;中部为温带草原气候,多优质草场,适宜发展畜牧业;西部为沙漠及草甸草原,适宜固土防沙植物的发展。改革开放前,内蒙古的三产结构为“一二三”,即第一产业为区内支柱产业,第二产业紧随其后,第三产业为补充产业。但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实施与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影响,区内农牧业发展逐年放缓,更多的农村牧区劳动力得到解放,补充到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中。当然,今天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第三产业比例逐年增加,内蒙古也在发展大趋势下逐渐发展起以草原旅游为主的旅游业,服务部门也因此而逐渐完善,增加了服务业的就业比例,加速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内蒙古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但第二产业仍为内蒙古现阶段的支柱产业。内蒙古是继山西后我国煤炭储量最大的省份,在鄂尔多斯、乌海等地均有较大规模的优质煤炭资源。因此,煤炭是现今内蒙古的最大优势资源。此外,包头的白云鄂博矿区蕴藏世界上储量极高的稀土资源,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因此对于稀土资源,内蒙古要重点发掘,转变发展模式,由资源开采向资源研究转变,使稀土的效用发挥到最佳水平,增加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依托区内牧业发展起来的乳制品工业,也越来越多的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提高带来诸多推力,如著名的伊利集团、蒙牛乳业。这些乳品企业的乳制品现已在国内市场占有极高的市场份额,涵盖高、中、低多个市场领域,成为带动区内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力量。以羊绒产业为代表的纺织品工业也是内蒙古区内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鄂尔多斯羊绒衫已经成为内蒙古的又一代表,依托区内的农牧资源,内蒙古的羊绒产业产值也正逐年提高,加速了区内经济发展。
当然,尽管内蒙古现今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结构的不断优化,加之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头,内蒙古今后的产业结构一定会朝着“三二一”的结构发展,即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以第二产业为支持,以第一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农村牧区的第三产业及服务业,并以此吸纳更多的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发展高山牧场的观光农业,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二)新疆产业结构演进及现状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幅员辽阔,与多国接壤。新疆的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北疆植被较多,南疆多沙漠覆盖,这也决定了新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北疆多农业发展,南疆多采掘、天然气等工矿业发展。与内蒙古现阶段的发展模式相同,新疆的产业结构也呈“二三一”的组合模式。
建国初期,新疆的农业产业比重较大,新疆的棉花、葡萄、哈密瓜等农业作物在区内的产值比重极高。但由于自然气候的多变,加之新疆区位偏僻不利于农作物的运输等限制因素,区内的农业生产比重开始下降。此外,新疆的牧业产值在农业中比重也较高,这也是得益于北疆的纬度与气候因素的影响。
新疆的第二产业多采矿业,如煤炭与天然气。需要指出的是,新疆的天然气储量极高,我国东部地区所使用的天然气,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西气东输”工程从新疆输送而来。在一定意义上讲,天然气的开发与输送是新疆第二产业中的基础。除此之外,新疆的煤炭储量也十分丰富,含煤地层面积约占全疆面积的1 / 5,但其分布不均衡,无法形成内蒙古煤炭开发的聚集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疆煤炭工业的发展。对于新疆而言,第二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有两点,一是交通,二是地形地貌。交通的不便加上地理因素的影响,对新疆第二产业工业产品的对外输送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不过,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与新疆本地的建设,这一制约因素正在逐年缓解。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推力,新疆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也十分迅猛,这其中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最大。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新疆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如喀纳斯、吐鲁番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众的旅游热情也逐年提高,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新疆也因此获得巨大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极大的带动了服务业、餐饮业和纪念品行业的发展,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增速。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一段时期里,新疆的第三产业总产值不会超过第二产业,但其发展势头必然会有所加强,成为新疆全区经济发展的领头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公路的建设,这对于新疆农牧业产业的发展以及工业产业的发展都会有很强的带动力。
(三)内蒙古、新疆产业结构演进对比
作为我国北方的两个重要边陲省份,内蒙古与新疆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似度较高,总体发展方向相同,但两区的发展水平与发展程度仍有所不同。
表1. 内蒙古、新疆2000-2009年区内三大产业比重变化
从细节来看,两区的三大产业比重有所不同,但整体发展趋势相同,即由“一二三”模式向“二三一”模式转变,且第二产业均为两区的支柱产业。由表1可以看出,内蒙古自2001年起,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在2009年更是下降至个位数,而第二、三产业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第二产业占三产比重更是超过了50%,成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但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较为稳定,稳中有升;新疆与内蒙古发展趋势相同,但新疆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并没有内蒙古第一产业比重下降速度快,基本稳定在18%左右,第二产业虽为主导产业,但其比例并未超过50%,第三产业的发展则存在一些波动性,这从某个方面也反应出新疆的产业发展模式较为均衡,并不是像某些省份为单纯追求GDP增速而选择不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展方式。
内蒙古与新疆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同,原因有一下几点:
1、内蒙古虽为北方边疆省份,但其靠近东部发到省区,紧邻首都经济圈,纬度范围广,与中部多省区有经济交叉集,有利于内蒙古与其他省区的交流;新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与东部经济发达省区的交流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经济发展;
2、内蒙古近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思路,以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为本区的主打产业,以煤炭产业及羊毛制品产业为主导,加快发展区内乳制品工业,适度放缓第一产业发展,用工业反哺农牧业,并利用外区交易来获取本区发展所需的农业资源;新疆则在依靠其传统的农牧业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资源,并继续发挥在天然气等能源产业的优势,拉动经济发展;
3、新疆少数民族构成与内蒙古的少数民族构成差异较大,内蒙古少数民族汉化程度要远高于新疆,这也使得两区对经济发展模式存有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两区三产的不同比重。
三、对内蒙古、新疆两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很清楚的了解两区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思路:内蒙古主打第二产业,三产比重略有失调状;相反,新疆的产业发展尽管程度较低,但其发展较为平稳,三产比重也没有较大波动。由此可以给出建议:
(一)内蒙古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三产比重差距过大,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差距尤为明显。对于内蒙古这样一个森林与草场覆盖面积较高的省份来说,农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不能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忽略传统产业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
现今内蒙古依靠第二产业发展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定型,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思路成为内蒙古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要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转变对煤炭、稀土工业的依赖,尤其是转变对煤炭买卖的依赖,应该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入科技元素,发展与煤炭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与此相对应的高新技术产业也要优先发展,从而使内蒙古从能源输出大省转变为能源科技大省。
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内蒙古要加强传统工艺旅游业的文化附加值,以草原文化为文化主导,适当运用品牌效益,使内蒙古的旅游资源获得更高的价值附加额。与此同时,内蒙古还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建立在完善的配套设施基础之上,从而达到产业平衡发展的状态,以此进一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新疆的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各产业的发展比重也较为平均。对于新疆而言,传统的农牧业是必须要重点发展的。由于新特的地理与气候环境,使其拥有了极为有利的农业发展环境。新疆也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业,如哈密瓜、葡萄、长绒棉等作物。与此同时,要继续发挥牧业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发展高山牧场,带动新疆第一产业的发展。
新疆并不具备内蒙古的交通运输环境,也因此要适当发展第二产业,在保持现有比重的情况下不断完备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大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以此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
新疆具有比内蒙古要丰富的自然景观,也因此要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先导的第三产业,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产业,并以此来打造新疆旅游休闲区,从而拉动地方经济,带动区域就业,不断提高地区的经济水平。
总的来说,内蒙古与新疆在产业结构演进中相似点很多,只是两地不同的发展速度和水平问题。要使两区的经济能够继续稳定发展,保持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的科技竞争力与文化力,是两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政策条件下,内蒙古与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的生活水平一定会进一步提高。相信在下一个10年中,内蒙古与新疆还会为我们交上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图表数据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魏庆华,陈军,马若驰.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基于内蒙古1985年~2009年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
[3]朱金鹤,崔登峰.新疆产业结构:演进、升级与优化[J].新疆农垦经济,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