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房屋设计教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绘图能力;实地调研
房屋建筑学是跟建筑工程相关的各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学生初步了解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基本构造、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做铺垫和进行必备的知识储备。房屋建筑学这门课具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特点。课程结束后,为了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基本构造,同时培养学生查阅、运用各种规范、图集和设计参考资料的能力,特地安排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目的在于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建筑设计和绘图能力。但实际情况是:房屋建筑学部分内容琐碎枯燥,学生学习主动性不佳;课程设计中问题层出不穷,设计成果较差。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以下教学思路,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以及课程设计的能力。
一、优化教学内容和顺序
目前,市面上针对房屋建筑学这门课编写的教材很多,但不少教材内容陈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陈旧或已淘汰的构造做法(如油毡防水、施工缝的处理等内容)加以撇除,换之为新的、实用的构造处理手法加以讲解。对于教材中部分琐碎、枯燥的构造内容(如吊顶、栏杆扶手、木门窗的构造等)大胆删除,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部位构造(如墙体、楼梯、屋顶等)重点讲解。调整教学内容的讲课次序:先讲授建筑构造部分的内容,在学生对建筑基本构造有了大致了解后再进行建筑设计原理的讲授,避免发生学生在开学初期学习的设计原理到期末课程设计时已经大部分被遗忘。为了引导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补充讲解建筑发展史,以及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和西方典型建筑(如中国的四合院、西方欧式建筑的特点等)。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建筑历史、典型建筑分析更有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些拓展知识的讲解,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这些建筑在当代如何设计,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将满足功能需求和体现建筑的艺术美结合起来。通过类似的换位思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精心准备教学PPT,根据教学需要在PPT中放入大量的工程实例照片,到不同的施工现场拍摄,收集重点部位(基础、墙体、楼板、楼梯、屋顶等)的实际施工处理手法。教学实践证明对某些构造如屋面防水、地下室防水防潮处理等,在课堂讲授中先播放实际工程施工录像,再讲解对应的构造处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对于比较抽象的建筑设计原理,采用天正建筑以及SkechUp软件自建典型的建筑模型,充分利用这两个软件自带的人物、家具、设备库以及仿真动态实时观察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从外到内观察建筑模型,感受不同设计理念所带来的变化。例如,在讲授房间高度确定时,用SkechUp软件自建不同高度的房间模型,并在其中放入相同的虚拟人物、家具设备和灯具等模型,让学生观察房间高度对实际使用的影响。此外,自建相同高度不同面积、相同面积不同高度的房间模型,并放入虚拟人物、家具设备,让学生体会房间高而窄、宽而矮所带来的视觉区别。在讲解建筑立面设计时,事先采用天正建筑软件绘制建筑平面图并生成立面图。在讲课过程中,利用天正建筑软件的立面门窗、阳台替换,给学生展示不同的立面门窗和阳台造型,引起整个建筑立面在建筑美学方面上的变化。课堂上的这一系列模型演示,让学生感觉非常新奇,不但能够充分吸引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课外自学这两个软件的热情。不少学生会在课外主动自学这两个软件,在学习和使用这两个软件的过程中对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有深入的理解。
三、重视绘图能力的训练
我校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就已经学习《建筑制图》这门课,但直到大二下学期期末时才开始进行第一次独立的课程设计。时隔一年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对基本的建筑制图要求,如建筑平、立、剖图上哪些部位需要用粗实线绘制,哪些部位需要用中实线或细实线绘制,粗、中、细实线的线宽是多少,尺寸线间距是多少,轴号的直径是多少,文字标注该用几号字等,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不做任何准备直接让学生在期末进行课程设计,在学生交上来的设计图中皆可能出现草书和行书,更不要提所绘制的设计图符合建筑制图的要求了。针对学生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就应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后练长仿宋字。为了避免学生不好好练字,特别要准备长仿宋字的字帖,字帖中有0~9这10个阿拉伯数字,还有常用的建筑术语。学生用半透明的临摹纸进行临摹,每周交两张练字纸,写得不好的重写。期中进行随堂写字测试,划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对写字评为差的学生重点管理,强化练字。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写字成绩也应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绘图不符合制图要求这一现象,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补充讲解建筑制图的基本要求。同时,结合授课内容,分次要求学生对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墙身剖面、楼梯剖面等内容进行抄绘。对学生抄绘的图,要进行逐一指正,对不符合制图要求的退回修改。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第一张抄绘图往往问题百出,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被退修,情况严重的甚至重画。但经过这一严格要求的抄绘后,会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为了避免抄绘图退修或重绘,在后继的抄绘中,学生会严格按照制图规范进行绘图,杜绝期末课程设计图纸不符合制图规范的现象。学生在抄绘图纸的过程中,会初步掌握建筑方案表达的基本方法,为课程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
学校房屋建筑学期末课程设计三个题目,分别是单元式多层住宅楼设计、十二班中学教学楼设计以及全日制六班幼儿园设计。对于单元式多层住宅楼,学生日常生活接触得比较多,设计难度相对较小;而十二班中学教学楼设计,尤其是全日制六班幼儿园设计,存在一定的设计难度。因此,在建筑设计相关内容的讲授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以上两种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拓展讲解,让学生熟悉它们各自的功能要求、不同功能的房间或空间设计的要点、单个房间或空间如何串联形成建筑整体、哪些造型手法会使功能需求得以满足并体现建筑的审美需求。在理论讲解的同时,给学生展示不同建筑大师设计的方案,引导学生对大师的设计进行分析,理解设计意图并学习设计手法。课程教学结束前三周,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每班学生按照设计题目分为三大组完成“身边的建筑”调研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根据设计题目对校园周边指定的住宅楼、中学楼或幼儿园进行实地探访、调查体验、拍照记录,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学生提交调研报告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指定设计题目的方案构思,为课程设计做准备。
五、重视初步设计审查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为期两周,第一周进行初步设计,分为两个阶段:方案构思评价和草图设计。在课程设计开始前,学生应完成方案初步构思,即完成建筑平面组合,绘制方案构思简图。课程设计的第一天,以组为单位,先是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对方案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根据突出问题进行重点点评。课程设计第二天,学生开始进行草图设计。由于方案构思比较粗略,很多具体尺寸并没有被确定,因此在草图设计阶段,为方便学生修改,不必要求学生设计的草图符合制图规范,所有线条一律用细线绘制。在草图设计过程中,强调学生要查阅设计规范,尤其要注意《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以及设计题目对应的《住宅设计规范》、《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幼儿园设计规范》等规范要求。这些和设计有关的规范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应事先讲解,但考虑到知识的遗忘性,在设计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给予不断强调。草图设计阶段不需要绘制全套图纸,只需要绘制底层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以及正立面图。学生绘制完毕的设计草图,教师要逐一审查,直到设计合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绘制正式图纸。在绘制正式图纸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严格按照建筑制图规范绘图,由于有了前期抄绘图纸的经验,学生在该阶段普遍能顺利完成任务。
六、结语
房屋建筑学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对学生第一次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任务,不能只依靠课程设计的短短两周时间,而要从学期初始就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精心地备课,在课堂上要吸引学生注意力。此外,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设计、绘图能力的准备和训练。对于学生的每次作业,教师都应认真批改,及时返回给学生,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除学生的努力之外,教师也应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广泛阅读,不断进修,掌握最新技术以及有过硬的设计能力,才能上好房建课,指导好学生的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2]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指南[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新闻采访 教学改革 情境式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43-02
新闻采访活动需要采访者在实践过程中保有充沛的精力,高度的新闻敏感,怀揣新闻热诚和使命感,既需要过硬的技能,又需要高度的工作热情。但由于媒体类型、报道目的的不同,采访的侧重点,报道的导向都不尽相同。以往由于对自己身份不明的迷茫,学生在采访过程中难以准确抓住采访目的,导致采访工作从始至终都没有把握住报道的核心。因此,新闻采访不能单纯地就知识点讲知识点,需要在课程开始前,就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身份:你到底是校园媒体记者还是某类社会媒体记者;是公众媒体记者还是自媒体记者。
一、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与特点
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正好契合了新闻采访课程的这一需求。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或安排带有情感元素、以具体可操作的工作对象为主体的仿真或真实场景,借此为学生带来职业情感体验,进一步推动学生把握知识点,达到使学生的职业情商和职业技能同步提升的教学方法。
营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职业情商。在情境下推进学习任务就是在学习专业技术的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始终以某个有代表性的具体任务为工作对象,在职业使命感的驱使下,在解决问题的意愿驱动下,从对技术技能的模仿学习,到对实际工作技能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科学合体地设计教学情境,具体有效地安排工作任务,是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关键。只有为学生打造合理合情的工作情境,为学生安排真实有操作性和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才能让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收获到自我肯定和他人认同,为进一步学习、实践提供持续性动力,最终达到职业情商、职业智商、职业技能互相促进,共同提升的效果。
二、新闻采访情境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背景
为了了解院校主要是职业院校新闻采访课程开展情境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的情况,借鉴兄弟院校改革经验;了解在实际采访工作中,媒体、企业对新闻采访岗位技能的具体要求,对学校专业教学的建议;了解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笔者所在的研究小组设计了“《新闻采访》课程情境任务驱动式教学情况调查表”“《新闻采访》课堂情境任务驱动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和“新闻采访技能I界需求调查问卷”三份调查问卷,分别对全国50所院校、50家媒体企事业单位和本专业在校学生及近三届毕业生展开了调查。
调查表明,情境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职业院校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大多数任课老师听说过、了解过甚至学习过情境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但将其贯彻到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比例较小,贯彻也不够彻底,因此驱动型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新闻采访》课程采用或部分采用情境任务驱动型模式的院校均认可该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学效果明显,能有效建立学生的职业认同,培养学生职业情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也有明显提升。
从采用或部分采用了情境任务驱动型的《新闻采访》课程的课程标准中看出,采用了情境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部分均集中在采访准备和实施两个环节,对于其他知识点的工作任务设计不足。如何科学合理设置工作任务成为该课程进行情境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调查还表明,学生充分认可《新闻采访》课程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技能的实际应用有迫切的期待。而行业方面,不仅仅是媒体需要采写编人才,企事业单位同样有较大的人才需求,加上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化的同时,对于采访核心技能和实践经验的重视始终没变。
三、新闻采访情境任务驱动教学设计原则
情境设定与任务安排是新闻采访情境任务驱动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到该教学方法的实施成效。学习情境的设定和学习任务的安排既要考虑到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和职业院校学生的基础,使学生们利用课堂所学,在老师带领下,积极发挥主动性,顺利完成工作,享受到战胜自己、完成工作后的成就感,又要符合真实工作任务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1.目的性与真实性原则
新闻采访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采访技能,完成各项新闻报道中的采访任务。
设置情境与安排任务是实施情境任务教学法的关键,决定了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借鉴其他课程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到新闻采访课程的特性,使改革后的教学过程与真实的采访活动融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行情境的设置和学习任务的安排,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并细化新闻采访学习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学习任务中。教师既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任务,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规律,对精心制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科学安排。
新闻采访课程的学习和效果检验都离不开实践,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由此,实践的深度和真实程度,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深度和效果检验的真实程度。只有那些真实的、能够体现社会新闻特性的情境和工作任务,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的。
2.针对性与代表性原则
新闻采访课程情境任务的设置首先要考虑到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强,但表达的准确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些特点,建议设置学生较为熟悉的情境,学生容易“走出去”,先“走出去”再“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在任务的设计上,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际工作中经常面对的任务。新闻采访的教学效果最终要由行业来检验,设计的工作任务要能够反映出实际采访工作中常见的技能难点,解决高频问题,让学生感觉学会就能用上,才能为学生持续、深入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硬性与弹性原则
任务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教学的需要,兼顾学生水平的高低,考虑到学生职业发展的多样性,应当既设计必做任务,这属于硬性任务,保证学生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掌握核心技能;同时也设计选做任务,这属于弹性任务,让基础好、掌握快的同学能够通过这部分任务,实现技能拓展。
四、新闻采访课程情境设定与任务安排
本着情境任务驱动原则,以新闻采访工作为导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托多年的教学积累,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研究组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典型情境和可操作性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为了让学习情境有所依托,更加真实有操作性,研究组详细交代了情境背景,即“大情境”:
L学校位于N市,该学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该专业师生课外需要负责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校园公众号、校园微博的新闻采制工作。主要负责老师有两位。 马老师,是一位男性,今年48岁,L学院新闻专业老师,兼任N市电视台《新闻夜航》栏目制片人。王老师,是一位女老师,今年35岁,除了担任L学院新闻专业老师,还具体负责L学院校园媒体指导工作。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都分别在各校园媒体任职,负责日常校@新闻报道工作。同学们在假期都必须到社会媒体实践,参与报道社会新闻事件。
经过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改革后的新〖CM(25*2〗闻采访课程确定了“把握记者的工作内容与性质”“日常〖CM)〗〖LL〗新闻采访”“突发新闻采访”“典型人物采访”四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下又设置了若干子情境,对应具体灵活的工作任务。这些学习情境是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区域媒体企业特点、学院的师资设备等条件,选择适合本课程的典型子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最终转化而来。
虽然“互联网 +”大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更高、资源更丰富,但考虑到职业院校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研究方面的能力较弱,不能简单地从老师教学直接过渡到学生自学,需循序渐进,逐步放手。因此在课程情境设定与任务安排工作中,研究组设计了由全班任务到小组任务到个人任务的梯度,区分了必做和选做任务,保证新闻采访情境任务驱动教学目标稳步实现、稳中求进。
参考文献:
[1]黄丽仙.创设人生情境 构建和谐课堂――中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堂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践性研究[J].职业,2014.
[2]韩庆英,张喜瑞,李昊.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思维新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12).
[3]李茂松.“任务驱动,同伴互助”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以“社会工作实务”为例[J].中国市场,2012(11).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绘图能力;实地调研
中图分类号:TU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62-02
房屋建筑学是跟建筑工程相关的各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学生初步了解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基本构造、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做铺垫和进行必备的知识储备。房屋建筑学这门课具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特点。课程结束后,为了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基本构造,同时培养学生查阅、运用各种规范、图集和设计参考资料的能力,特地安排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目的在于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建筑设计和绘图能力。但实际情况是:房屋建筑学部分内容琐碎枯燥,学生学习主动性不佳;课程设计中问题层出不穷,设计成果较差。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以下教学思路,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以及课程设计的能力。
一、优化教学内容和顺序
目前,市面上针对房屋建筑学这门课编写的教材很多,但不少教材内容陈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陈旧或已淘汰的构造做法(如油毡防水、施工缝的处理等内容)加以撇除,换之为新的、实用的构造处理手法加以讲解。对于教材中部分琐碎、枯燥的构造内容(如吊顶、栏杆扶手、木门窗的构造等)大胆删除,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部位构造(如墙体、楼梯、屋顶等)重点讲解。
调整教学内容的讲课次序:先讲授建筑构造部分的内容,在学生对建筑基本构造有了大致了解后再进行建筑设计原理的讲授,避免发生学生在开学初期学习的设计原理到期末课程设计时已经大部分被遗忘。为了引导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补充讲解建筑发展史,以及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和西方典型建筑(如中国的四合院、西方欧式建筑的特点等)。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建筑历史、典型建筑分析更有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些拓展知识的讲解,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这些建筑在当代如何设计,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将满足功能需求和体现建筑的艺术美结合起来。通过类似的换位思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精心准备教学PPT,根据教学需要在PPT中放入大量的工程实例照片,到不同的施工现场拍摄,收集重点部位(基础、墙体、楼板、楼梯、屋顶等)的实际施工处理手法。教学实践证明对某些构造如屋面防水、地下室防水防潮处理等,在课堂讲授中先播放实际工程施工录像,再讲解对应的构造处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
对于比较抽象的建筑设计原理,采用天正建筑以及SkechUp软件自建典型的建筑模型,充分利用这两个软件自带的人物、家具、设备库以及仿真动态实时观察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从外到内观察建筑模型,感受不同设计理念所带来的变化。例如,在讲授房间高度确定时,用SkechUp软件自建不同高度的房间模型,并在其中放入相同的虚拟人物、家具设备和灯具等模型,让学生观察房间高度对实际使用的影响。此外,自建相同高度不同面积、相同面积不同高度的房间模型,并放入虚拟人物、家具设备,让学生体会房间高而窄、宽而矮所带来的视觉区别。在讲解建筑立面设计时,事先采用天正建筑软件绘制建筑平面图并生成立面图。在讲课过程中,利用天正建筑软件的立面门窗、阳台替换,给学生展示不同的立面门窗和阳台造型,引起整个建筑立面在建筑美学方面上的变化。课堂上的这一系列模型演示,让学生感觉非常新奇,不但能够充分吸引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课外自学这两个软件的热情。不少学生会在课外主动自学这两个软件,在学习和使用这两个软件的过程中对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有深入的理解。
三、重视绘图能力的训练
我校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就已经学习《建筑制图》这门课,但直到大二下学期期末时才开始进行第一次独立的课程设计。时隔一年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对基本的建筑制图要求,如建筑平、立、剖图上哪些部位需要用粗实线绘制,哪些部位需要用中实线或细实线绘制,粗、中、细实线的线宽是多少,尺寸线间距是多少,轴号的直径是多少,文字标注该用几号字等,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不做任何准备直接让学生在期末进行课程设计,在学生交上来的设计图中皆可能出现草书和行书,更不要提所绘制的设计图符合建筑制图的要求了。
针对学生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就应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后练长仿宋字。为了避免学生不好好练字,特别要准备长仿宋字的字帖,字帖中有0~9这10个阿拉伯数字,还有常用的建筑术语。学生用半透明的临摹纸进行临摹,每周交两张练字纸,写得不好的重写。期中进行随堂写字测试,划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对写字评为差的学生重点管理,强化练字。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写字成绩也应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对于学生绘图不符合制图要求这一现象,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补充讲解建筑制图的基本要求。同时,结合授课内容,分次要求学生对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墙身剖面、楼梯剖面等内容进行抄绘。对学生抄绘的图,要进行逐一指正,对不符合制图要求的退回修改。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第一张抄绘图往往问题百出,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被退修,情况严重的甚至重画。但经过这一严格要求的抄绘后,会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为了避免抄绘图退修或重绘,在后继的抄绘中,学生会严格按照制图规范进行绘图,杜绝期末课程设计图纸不符合制图规范的现象。学生在抄绘图纸的过程中,会初步掌握建筑方案表达的基本方法,为课程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
学校房屋建筑学期末课程设计三个题目,分别是单元式多层住宅楼设计、十二班中学教学楼设计以及全日制六班幼儿园设计。对于单元式多层住宅楼,学生日常生活接触得比较多,设计难度相对较小;而十二班中学教学楼设计,尤其是全日制六班幼儿园设计,存在一定的设计难度。因此,在建筑设计相关内容的讲授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以上两种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拓展讲解,让学生熟悉它们各自的功能要求、不同功能的房间或空间设计的要点、单个房间或空间如何串联形成建筑整体、哪些造型手法会使功能需求得以满足并体现建筑的审美需求。在理论讲解的同时,给学生展示不同建筑大师设计的方案,引导学生对大师的设计进行分析,理解设计意图并学习设计手法。
课程教学结束前三周,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每班学生按照设计题目分为三大组完成“身边的建筑”调研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根据设计题目对校园周边指定的住宅楼、中学楼或幼儿园进行实地探访、调查体验、拍照记录,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学生提交调研报告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指定设计题目的方案构思,为课程设计做准备。
五、重视初步设计审查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为期两周,第一周进行初步设计,分为两个阶段:方案构思评价和草图设计。在课程设计开始前,学生应完成方案初步构思,即完成建筑平面组合,绘制方案构思简图。课程设计的第一天,以组为单位,先是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对方案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根据突出问题进行重点点评。
课程设计第二天,学生开始进行草图设计。由于方案构思比较粗略,很多具体尺寸并没有被确定,因此在草图设计阶段,为方便学生修改,不必要求学生设计的草图符合制图规范,所有线条一律用细线绘制。在草图设计过程中,强调学生要查阅设计规范,尤其要注意《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以及设计题目对应的《住宅设计规范》、《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幼儿园设计规范》等规范要求。这些和设计有关的规范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应事先讲解,但考虑到知识的遗忘性,在设计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给予不断强调。草图设计阶段不需要绘制全套图纸,只需要绘制底层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以及正立面图。学生绘制完毕的设计草图,教师要逐一审查,直到设计合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绘制正式图纸。
在绘制正式图纸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严格按照建筑制图规范绘图,由于有了前期抄绘图纸的经验,学生在该阶段普遍能顺利完成任务。
六、结语
房屋建筑学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对学生第一次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任务,不能只依靠课程设计的短短两周时间,而要从学期初始就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精心地备课,在课堂上要吸引学生注意力。此外,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设计、绘图能力的准备和训练。对于学生的每次作业,教师都应认真批改,及时返回给学生,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除学生的努力之外,教师也应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广泛阅读,不断进修,掌握最新技术以及有过硬的设计能力,才能上好房建课,指导好学生的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课程设置 基训 民间舞蹈 教学实践 舞蹈创编
作为培养学前教育舞蹈师资的舞蹈教学,属于学前艺术教育的舞蹈技能课它既不同于舞蹈专业院校舞蹈教学,也不同于普通中学的舞蹈美育课,而是以培养幼儿园师资为主要对象。要求舞蹈师资具备表演、创作、编导、教学的综合能力,它要求学生不仅能较为规范的示范、教授舞蹈基本训练方法和几大民间舞蹈,还要掌握舞蹈教学及创编舞蹈的基本原则及方法。这样的要求对于幼儿师范类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如何采用好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摸索一条最适合高等学前舞蹈教学的思路,一直以来是很多舞蹈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一、舞蹈课课程设置的原则及内容
(一)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中的舞蹈教学其目的不是培养演员,是为了让学生今后从事学前儿童教学时,能够运用舞蹈这一手段对幼儿进行美育及舞蹈特长的启蒙与培训。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身姿、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掌握舞蹈的基本理论,具有创编幼儿舞蹈、组织幼儿舞蹈教学的能力。也可以说,要求学生毕业时要具备会跳、会教、会编的能力,要扮演几种角色,演员、教师、编导,甚至是幼儿心理专家。
(二)舞蹈课课程设置内容
根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改变以往教学中比照舞蹈专业院校的错误倾向,幼师舞蹈教学曾长期将舞蹈动作技能作为基础的认识,将专业动作技能和表演性组合删减作为舞蹈教学内容。而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上述要求和幼师学生的实际要求差距太远,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是完不成这些基础的,更何况我们培养的不是专业演员,而是幼儿教师。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求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设计上应以“舞蹈基础、舞蹈教学和舞蹈创编”三个层面的内容作为课程基础,以此来构建符合幼儿舞蹈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课程结构。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应为:
1.基础训练课:包括芭蕾基训与古典舞基训。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舞蹈基本训练,使其掌握基本技能、专业素质、基本技术技巧,同时还要了解有关肌肉的训练意义和各部位身体训练的运动路线,为将来对幼儿的舞蹈形体训练打好基础。将古典舞身韵融入基础训练课,使学生掌握古典身韵的基本规律和要求,把握好古典身韵的六大元素提、沉、冲、靠、含、腆、旁移极其特性,外在形象,内在意象,做到神形兼备,为以后的中国舞学习打下基础。
2.民族民间舞课: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由于生活、历史和自然条件的不同,也产生了风格各异的舞蹈种类,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一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舞蹈表演水平,同时又为学生今后的舞蹈创编积累素材。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我国的几大民族民间舞,如:藏族、东北秧歌、蒙族、维族、傣族舞蹈等。除此之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教材的教学,如、胶州秧歌、海洋秧歌、朝鲜族舞蹈等。民族民间舞实行渐进式的组合教学,也就是说各舞种之间前后顺序的开设,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明显的层级之分,同时各舞蹈内部也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动作到元素到组合,难度逐渐升级,环环相扣。
3.幼儿舞蹈教学实践课: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舞蹈知识技能运用的实践意识,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给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一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设计情绪,大胆而且富于新意,二是让他们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将关注的焦点投放到实践的情景中,营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课的内容可以以北京舞蹈学院的中国舞考级1-3级为教材,在学习教材的同时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且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动作及队形改编,为以后的幼儿舞蹈课教学与幼儿舞蹈创编打基础。
4.幼儿舞蹈创编课:幼师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因而,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的高度统一为终极目标。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舞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通过知识技能联系实践的学习。舞蹈编排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舞蹈专业基础教育的基础。由于学生今后面对的舞蹈对象年龄偏小,要克服和避免舞蹈创作中的“成人化”、“专业化”的倾向。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这意味着舞蹈更加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独立编创舞蹈的能力。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二、不同舞蹈课的授课方法
教学,是一切学校工作的中心,没有教学,就不能成其为教育。教学将教师与学生紧密的连为一体,教学成果的好坏,所体现的仍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成果,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在教育中的这对主体,它们应该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舞蹈艺术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舞蹈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其他专业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舞蹈是一种人体动态艺术,具有“立象尽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性,“口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历来为舞蹈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示范能力,能按规范、准确的示范动作及讲解进行授课,学生对每一动作的准确模仿、领会及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对于民间的舞蹈中的风格韵味、古典身韵及一些技术技巧的授课,都只能以“以身授法”的方式进行,学生必须从教师的一招一式,基础动作开始学习,而对这些技能技巧方法的掌握,需要学生们大量的训练量的积累方能获得。
(一)基础训练课
注重身体基本能力训练,以芭蕾基训为基础。以古典舞基训与身韵为辅助。芭蕾基训包括身体软开度练习、跳跃练习、芭蕾手位等基本训练;古典舞身韵注重元素训练及气息训练,训练学生的舞蹈感觉。授课方式以示范、教授为主,让学生不仅自己要会做动作,还要知道如何教,如何教幼儿。每节课学完新动作后,让几个学生边讲要领边示范,其余学生针对示范学生的错误表述和动作予以纠正,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这样让学生在复习动作的过程中不仅学会做,还学会了教。
(二)民族民间舞课
民间舞训练的精粹,在于让学生轻易而准确的掌握风格,她首先应该是“节拍”,然后是舞蹈的律动。在民间舞教学中,我们常用“心理节奏”、“呼吸节奏”的术语,这二者是指什么呢?实际上心理节奏的指向,一方面是说对其具体节拍的感应,另一方面即是指舞蹈风格的体现。而要把握、表现风格的最关键一步是“心态的体验”。而心态体验在课堂训练中最直接的熏染便是节奏的把握过程。而“呼吸节奏”则是人体对这一个心理节奏把握后使动作构成这一个舞蹈律动体现的主要传导方法。针对民间舞的这一特点我们进行民间舞教学首先要创设民间舞的学习环境,音乐和服装道具是首要的,有条件还可以给学生看一些民间舞的教学演出光盘。进入到学习过程,以组合教学为主,如体态动律组合,风格组合,表演性组合等,学生有了组合的基础才能为以后的成品舞学习打下基础或是为舞蹈创编积累素材。民间舞的学习要让学生多想多练,才能真正掌握民间舞的不同风格。
(三)幼儿舞蹈教学实践课
在教学方式上,采用以示范学习方式与合作、探究、综合学习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让大家模拟幼儿舞蹈课教学。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提出意见,教师做总结性发言,让每一个学生在回课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经常给学生用多媒体观看一些优质课录像,学校也应与幼儿园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进行优质课观摩学习与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四)幼儿舞蹈创编课
创编课教学主要采用回课模式,针对每节课学习都有课下作业,第二节课回课。比如队形回课,舞段回课,成品舞回课等,以渐进的回课方式,逐步让学生掌握幼儿舞蹈的创编步骤和技巧,同时在上课与回课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首先,我们应培养学生独立编创舞蹈的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知识、探求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学生对舞蹈创编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她会有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有坚强的毅力和忘我的学习精神。因此,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前提。其次,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创作。曾有位国际著名的舞蹈编导曾说“要想编好一个好作品,你必须先编一百个糟糕的作品”。在我们最大限度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避免了学生在创作时过于程式化,我们也才能培养出“脑子灵活”的学生来。只有学生的思维活,才有可能去创编出好的舞蹈作品并且引导幼儿大胆的想像和创造。
舞蹈教育应该是在一个平和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充满热情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因此,严格要求与诱导、启发、鼓励和赞扬的教学态度,将是调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最好方法。学生只有在尊重和爱戴老师的基础上,才会自觉的投入到艰苦的学习训练中,愿意和敢于与老师们进行交流、探讨,积极、努力去配合老师的教学,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们充分施展才华、各显其能。因此,舞蹈的课程设置、内容的安排及授课方法的选择应该始终坚持科学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淡化技术难度,强化概念意识,在基本训练、教学实践与舞蹈创编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不断探索幼师舞蹈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参考文献:
[1]林长瑛.舞蹈基本功与技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关键词]物流信息系统 实践教学 方案 模块化设计
一、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系统逐渐被物流企业作为一种必备的业务工具,所需人才也必须是既懂现代信息管理又懂物流实际操作的复合型人才。许多学校由于条件限制,采用验证模拟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缺乏真正的物流信息商务操作,严重影响了物流信息系统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如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通过模块互动方式打造物流信息系统实践教学方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步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课程定位
物流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它以经济学、管理学、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等为基础,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学生通过学习,须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管理及实务操作。课程内容包括:物流、信息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物流设备、物流自动化、信息系统化、自动识别及采集技术与设备、自动存取和分拣系统、生产物流信息系统;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规划程序及方法;物流信息系统管理内容、模式和运行管理方法;数据库技术、EDI、GIS和GPS等内容。一方面,作为一门综合交叉学科,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一门课程来全面系统掌握其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满足当今信息化环境下的主流技术和操作技能,要求教师授课时考虑到教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面向企业需要,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因此,课题组将课程定位为:教学内容要面向企业应用为目的,理论联系实际,以企业业务流程需求为引导,结合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创新能力,学生能够用企业的角度规划适应其战略目标的信息系统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
三、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设计
1. 设计思路。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和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也随着发生变化,教师也应探究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的教学方法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式为启发引导式,追求教与学的协作化,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多年的教学研究,课题组摸索出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具体做法是:采用模块互动、网络和多媒体、小组讨论、与企业协作等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提高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意识,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提高。
2.实践教学方案的模块化设计。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解决现实中的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本课题采用基于认知、验证、虚拟、实境等环节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的实践模块,内容包括:块任务、能力指标和知识要素,如表1。
3.实践模块设计的灵活性和分散性。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调用其中任一模块来支持理论教学,同时通过理论教学又进一步完善和体现实践模块功能,达到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二者相互支持和促进,彼此互动,使学生理论学习和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物流信息系统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是基于科学合理的理论课程方案,充分体现理论模块够用、实践模块适用要求,以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灵活性和分散性需求,针对不同专业开设有物流管理课程,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需要,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可以必修或选修一个或多个实践项目。课题组提出了如下的实践教学模块与理论模块互动设计,如下页表2。
四、实践模块化教学方案的实施
本方案采用以物流信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指导思想,以服务专业为宗旨,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增加综合化程度,形成系列化、层次性教学环节,并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连贯与支撑,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实施实践教学。每个理论教学模块之中均有若干次实践教学,使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同步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对形成职业能力有较好的支撑及促进作用。课题组与贵州某软件公司合作,参与企业不定期的现场实践,并邀请该企业网络工程师到学院给学生授课,介绍先进的知识和经验。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紧密结合,缩短学生上岗适应时间。通过该模块的实践,不但使学生形成对计算机网络、企业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的感性认知,并且还具备使用计算机及网络的能力,掌握信息系统规划技术,同时还将受到严格的管理类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训练。
1.实践模块一和模块二定位为基础模块。基础模块要求在课程的分散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将分散的理论知识点做到与实践一一对应,以实对虚,引导学生完成与之相关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不脱节。
2. 实践模块二至八定位为业务模块。业务模块以物流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公司提供的物流系统,生动地体现物流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而不是向学生强制性灌输高深的专业理论。通过相应的业务软件系统,避免传统教学的枯燥和难以理解,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体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能了解一般的业务及管理知识,熟悉最基本的业务操作流程,对物流信息系统环境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为将来到企业岗位打下起码应有的一般商务技能。
3.实践模块与毕业实习相结合。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建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学校、企业、学生的长期合作、相互支持的实践教学资源环境。这有利于将企业实践与专业技能训练紧密结合,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使之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同时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创业的意识,最终实现知识技能与企业实践无缝对接,为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素材,为今后学生职业拓展或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五、方案特色与创新
为了进一步消化理解物流信息系统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我院在理论教学中,采用上述实践教学方案,使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已成为比较突出的办学特色。
具体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采用组建项目团队或模拟公司进行创新实验。在业务模块中,相当于给学生构建了一个创新能力的实践模块。即指根据教师指导或学生自己提出的设想在虚拟环境或实验室中进行开发和创新,让他们自己去摸索设计思路、分析系统结构、总结原有系统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创新实践过程,使学生主动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2.校企优势互补,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的培训体系纳入到专业的教学体系当中,综合高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的优势,进行课程置换与整合,使教学内容同企业的岗位需求密切结合,缩小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学生未出校门即体验到了企业的氛围,完成了理论到实践的跨越。通过校企互动,确保物流人才的培养紧跟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3.校企合作开发和编写教材,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理论知识的课程内容体系采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等多种方案方法来构建,而技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体系采用工作过程或行业、企业标准以及相关的职业要求的方法构建,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整体实践经验。通过课程置换与整合这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后,开设的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获得了学生的大力支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技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4.基于方案具有专业性和分散性特点,各实践模块拓展为其他专业的选修和科研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至两个专业实践模块,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和系统设计,它属于创新应用的实践教学层次。其实践内容主要是虚拟操作的分析性、研究性、设计性的实践训练,是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事具体专业活动的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充分的提高,在实践教学进程时,教师自己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实施方案,尤其是在各模块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了与实践基地及企业管理人员的联系与交流,共同制定实践环节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方案,全程参与学生实践环节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六、结束语
该实践教学方案可以使学生对物流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实践环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程实施灵活机动,系统性强,使学生置身理论与实践交替互动的氛围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仅具备了从事系统操作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而且拥有了爱岗敬业的热情和乐观态度,树立了创新意识,增强了上岗自信心。在该实践教学方案中,始终贯穿物流信息系统模块化设计,互动式实施,体现了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创建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技能培养与岗位要求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必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为我国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或相关专业实施开放式实践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琳.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34-135
[2]吴海殷.电子商务实践操作教学的模块设计研究[J].中国市场.2008(19):156-157
[3]冯燕芳.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设计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铜仁学院报.2011(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