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第1篇

一、充分认识特色农业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镇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人多地少,地形起伏较大,部分地区缺水易旱,传统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较小,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其他地区相比,我镇特色农业整体发展不平衡、优势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同时,我镇的区位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宜马铃薯和南(冬)瓜种植,有特殊的上市时期。马铃薯、南瓜既是蔬菜又是粮食,旱作节水,在江淮分水岭缺水易旱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为粮食增产开辟了新途径,也为农村中老年农民就业创收创造了机会。同时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为秸秆禁烧源头控制提供了重要保证。通过实施特色农业工程,做大做强原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的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二、实施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目标和布局

(一)发展思路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巩固草莓老区,培育发展草莓新区,抓好马铃薯、南(冬)瓜示范片,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农业。

(二)目标任务

1、优质草莓产业。以草莓脱毒种苗繁育推广、新品种引进示范、品质提升为重点,巩固提升梁圩村、庞孤堆村、前黄村草莓老区,争取在2011年在梁圩村梁大圩沿路、庞孤堆村土地整理项目区建两个100亩以上集中示范片,这两个村村民,有丰富的种植草莓经验,而且水利条件较好,在路边群众容易看得见,有很好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培育镇北村、羊荒村、柘塘村草莓发展新区,力争2011年草莓发展达到3000亩,逐步形成产业集聚群,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2、优质马铃薯、南(冬)瓜产业。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大力推广优良马铃薯、南(冬)瓜和“马铃薯接茬南瓜”“马铃薯接茬南瓜接茬马铃薯”高效栽培模式,改造传统种植模式和习惯,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壮大规模。2011年力争在油坊村建设500亩以上集中连片马铃薯示范片,带动周边群众发展马铃薯产业,力争用3-5年时间形成万亩高效马铃薯南(冬)瓜示范基地。

(三)产业布局

在梁圩村、庞孤堆村、前黄村、柘塘等村重点发展草莓产业,在油坊村、梁山村等村发展马铃薯南(冬)瓜产业,通过示范引导,逐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三、实施特色农业工程的扶持政策和推进措施

(一)项目支持。积极向上争取农业项目,扶持特色农业发展,特别是加大扶贫互助资金、扶贫项目、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项目争取力度,扶持特色农业示范片建设,哪一个村特色农业示范片先建立起来,帮扶项目就落到那个村,通过项目扶持,解决示范片建设过程中的许多难题。

(二)鼓励农业招商。对外招商信息,号召全镇广大干群进行农业招商,对新引进草莓、马铃薯、南(冬)瓜种植大户种植集中连片面积达到100亩以上,奖励引进人5000元,种植面积达到200亩以上的奖励10000元,毎增加100亩加奖5000元,以此类推。

(三)加大对村级奖励措施。对通过招商或者组织群众集中连片种植草莓、马铃薯、南(冬)瓜达到100亩以上的,奖励村集体10000元,(其中5000元用于奖励个人,5000元用于土地流转等费用),达到200亩以上的奖励20000元,每增加100亩嘉奖10000元,以此类推。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第2篇

 

以下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环境因素、人口因素、资源因素及制度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多难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1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1劳动力素质不高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者的素质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大部分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不高,加之,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多向城镇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而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劳动人员有较高的素质,因此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项任务究势在必行。?

 

1.2农业信息化程度低

 

当代信息化高速发展,信息就是生产力。然而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具体体现在:政府的引导及资金的投入,还有人才的培养、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等方面。

 

1.3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农业结构,从整体来看存在着不合理和趋同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过多,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市场决定农民们种植什么。由于农民对市场经济需求变化把握不准确,突显出跟风问题,致使农业产业结构不均衡。农业经济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当地优势,?生产特色、优质的新产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措施?

 

2.1提高劳动者素质,重视农业人才的储备

 

人才的培养,是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要善于发现农村实用人才,并发挥典型引领的作用,积极培育农业技术骨干,引进生产型、经营型人才,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2提高和完善信息化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也只是应用推广阶段。政府要提升统筹规划意识与执行计划能力,建立一个跨地域、跨部门的农业信息系统,形成权威的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信息人才服务队伍的培养,拥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才能保证农业科技信息得到有效利用;以往我们不仅以“知识就是生产力”,而且我们现在还要以“信息也是生产力”。在传播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生理需求以及防病治虫预警服务,信息技术将无疑会在日后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加强农民培训,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的实用技术

 

农民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态农业建设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才可有效实施起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农村、农业生产、农技推广等工作,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民相信科学,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2.4 发挥地区特色,依据市场需求指导农民选择农作物

 

对农民的作物选择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政府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对农民的作物选择可以做出一定的引导,鼓励人们从市场的需求出发,来选择农作物。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特色,种植当地的特色产品,销向其他省份,乃至世界各地,以此方法体现出每个地区的特色。

 

此外,人口与农业资源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对农业贡献量的加大,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不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保障了人口与农业资源的协调关系,农业活动是以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的,要有一定的限度,在采取新的措施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保证新的措施不会存在太大的风险,小范围测试后,才可在大范围进行推广。

 

2.5实行多种优惠措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对农村要采取更多的优惠措施,并积极采取措施,以缩小城乡差距,鼓励农民种地,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

 

加大治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的力度。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多借鉴先进国家的治理方法与措施,依靠科技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并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加大了土地的生产效率,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生态、循环的发展过程。组织农民去国外学习,并积极引进可适合在我国开展的农业措施。

 

同时,在农村建设农产品的深加工级副产品回收再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减少资源浪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可以从本质上提高农民的收入,形成良性循环。?

 

3结语

 

总之,要充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更完善的办法与措施。在发展农业经济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加强农民培训,不断提高与完善信息化,并积极倡导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等措施,切实使农村经济的综合生产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第3篇

1.白城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1.1原料基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各地立足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采取财政补贴、项目扶持、科技支撑等措施,积极引导原料基地由“一村一品”向“一乡一品”、“数乡一品”发展,加快推进原料基地向规模化、专业化进程。目前,水稻、辣椒、绿豆、葵花、奶牛、白鹅等种养布局打破了县域界限,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板块式布局,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种养村屯发展到184个,占全市行政村的20%。从2008年开始,白城市又组织实施了农业园区建设工程,积极探索出依托龙头建园区、联合大户建园区、招商引资建园区等有效途径,建设了镇赉飞鹤牧场、洮南辣椒种植园区、大安农业科技示范场等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农业园区,引领原料生产基地向标准化、现代化方向迈进。到2011年末,全市粮食生产能力达到34.25亿公斤水平,特色作物产量达到16亿公斤,奶牛、肉羊、禽、狐貉分别发展到20万头、403万头、4669万只,200万只,养殖规模均居全省第一位,肉、蛋、奶、皮张产量分别达到30万吨、13万吨、47.7万吨、100万张。为特色产业稳定发展夯实了原料基础。全市农业园区总数达到119个,标准化牧业小区188个。

1.2龙头企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白城市把建设大项目、培育大龙头作为提升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工精心谋划招商项目,依托市县两级工业园区打造龙头建设平台,狠抓全程服务促进项目落地开工,龙头企业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引进建设了镇赉飞鹤、益海嘉里、白城龙丹、吉林金塔、东佳谷物等一批投资超亿元的精深加工项目,扩建改造了安大牧业、亿龙葵花、通榆飞牛等近百户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加工水平显著提高,牛奶、水稻、葵花、蓖麻、辣椒等特色农产品在加工深度上迈出较大步伐,特色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初步形成了大龙头带动大基地、拉动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到2011年末,全市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168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5户。开发生产17个系列715种加工产品,年加工农畜产品总量140万吨,精深加工转化率达50%,实现加工产值170亿元,占全市总产值544亿元的31.3%。目前,水稻、葵花、蓖麻、辣椒、奶牛、肉禽6个特色龙型经济发展框架基本形成,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支柱产业地位得到不断强化。

1.3产销合作方式趋于紧密 为了让更多的龙头企业和农户直接参与到特色农业产业化链条中来,各地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和基地农户采取定单形式进行合作,龙头企业在实践中探索出保底价收购、垫付生产费用、承建基地抗旱设施等惠民措施,最大限度取信于民、让利于民,确立了“龙头企业+农户”为主的合作模式,产销合作由松散型快速向紧密型发展。在此基础上,各地又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通过建立以基层干部、经营大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上协助企业抓好定单签订、产品收购等基础性工作,对下为基地农户当好维护权益的主心骨、代言人,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平等合作。2012年,吉林金塔、安大牧业、白城龙丹等重点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17.3万公顷,养殖合同1600万头(只),直接参与的农户已达16.6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2%。辣椒、葵花、粘玉米、肉鸡、奶牛等产业80%以上实现订单生产。此外,裕丰米业、金塔集团等实力较强的企业还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开始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的生产基地,产销合作模式开始向深层次推进。

1.4组织推动力度不断加大 白城市坚持实行市级领导负责农业特色产业工作制度,建立了“一个产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推进模式。10位负责包保产业的市级领导坚持亲自挂帅,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组织专家研讨工作方案,协调部门破解发展难题,把包保工作抓的有条理、有声色、有成效,特色产业进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在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特别是去年初,白城市又制定了《关于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指导意见》,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9个方面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到目前,发改、工信等部门帮助现有骨干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技改扩能、科技攻关等转型升级项目160个,农业、农发、科技等部门帮助原料基地争取农田水利、农机配套等项目103个,到位项目资金13.5亿元。市委督查室把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县(市、区)经济工作重点内容。

1.5辐射带动功能稳步提高 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村经济乃至全市经济产生显著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拉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在特色农业产业化链条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农民为企业而种(养)的局面正在形成,特色农业生产中盲目调整、跟风调整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更为重要的是,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促进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壮大,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构筑了资源转化型的工业格局。二是促进了社会劳动力就业。据统计,白城市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常年用工约9.5万人次,季节性用工达到15.8万人次,人均工资年收入1.5万元以上,对城乡劳动力就业起到显著承载作用。三是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构建了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仅充分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而且开辟了农业外部增收渠道。据统计,与加工企业配套的基地农民年总增收3亿元,户均增收1000元左右。四是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县域经济加快增速,县域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项刚性指标明显增速。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和利税逐年增加,为壮大地方财政实力起到显著作用,已成为实现县域经济突破的重要支撑。

2.白城市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白城市特色农业的深入发展,一些制约因素也日益凸显,成为阻碍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一是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尽管白城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但与龙头企业衔接紧密、相互配套的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随着大型加工企业的建成投产,水稻、葵花、蓖麻、奶牛等优势产业原料供应趋紧问题日益突出,重加工轻基地、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不容忽视。二是龙头企业整体建设水平不高。多数是以初级加工为主,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还没有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增长优势。三是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结不紧密。部分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对于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事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认识,与农户之间联结处于松散型或半松散型,原料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四是龙头企业融资困难。由于特色农产品加工具有原料收购时间集中、原料储备时间长等特殊性,对流动性资金需求量较大,但白城市大部分龙头企业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规模较小,资产较少,信用等级较低,抵押物不足,难以从银信部门获得足额贷款,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开工不足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特色农产品仍以原料形态卖到域外市场。

3.白城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3.1提升基地水平,夯实发展基础 重点打造6大优势种植带,构筑区域化种植格局。即:沿镇赉、大安、洮儿河三大灌区水稻种植带;沿嫩江、洮儿河黑钙土玉米种植带;沿洮儿河两岸红干椒种植带;沿洮南、通榆西部沙岗地绿豆种植带;沿通榆兴隆山、洮南二龙、大安舍力盐碱地葵花种植带;沿通榆向海、洮南车力淡黑钙土蓖麻种植带。精心培育6个优势养殖基地,构筑畜牧支柱产业发展格局。即:在全市范围内培育奶牛养殖基地;以镇赉县为重点培育鹅鸭养殖基地;以洮南市为重点培育肉羊养殖基地;以通榆县为重点培育草原红牛养殖基地;以大安市为重点培育肉鸡养殖基地;以洮北区为重点培育生猪养殖基地。在建设措施上,一方面,要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抓好良种培育与推广工程、生产技术集成与普及工程、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不断增加生产科技含量。另一方面,要强化设施支撑,突出抓好水利设施、农机设施、农电设施、林防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现代化作业水平。

3.2突出龙头建设,带动产业升级 加快在建项目进度。按照在建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产的基本要求,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建设和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重点推进益海嘉里粮油加工、东佳谷物加工、金塔辣椒加工、雨润禽类加工等大型精深加工项目的续建进度。同时,下大力气研究解决镇赉飞鹤、白城龙丹、盛吉生物等企业投产达产问题,使其早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继续谋划启动新项目。围绕特色农产品资源和主导产业,按照系列开发、梯次推进、集群发展的思路,继续编制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投资收益大的精深加工项目,并采取各种途径广泛对外宣传推介,吸引域外客商来白投资,重点在玉米、绿豆、花生、肉羊等产业上再启动一批大型精深加工项目,尽快把特色原料大基地建设成特色农产品加工大产业。积极挖掘现有企业潜力。在现有企业中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功能强、成长性好的骨干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采取项目扶持、贷款倾斜等措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或与域外知名企业联营,实施一批扩建、改建项目,引进新设备、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

3.3完善联结机制,促进紧密合作 要把促进产销紧密合作作为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从市场趋势看,今后一个时期,特色农产品将处于卖方市场,能否获得稳定的原料来源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组织各地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典型辐射等措施,鼓励农民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推进原料生产基地向“一乡一品”和“数乡一品”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引导龙头企业把生产经营重心由加工、销售领域向原料供给领域前移,采取签订定单、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合作模式,加快培育建设一批与企业加工需求相适应的原料生产基地。不断探索利润返还、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企业与基地农户深度融合,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联合体。围绕农业重点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大力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架起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间沟通桥梁,促进产销双方在平等、自愿、互利基础上稳定合作。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第4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农产品供给的目标,坚持以设施农业为重点,园区建设为载体,项目培育为抓手,紧紧抓住秋冬季节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加快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二、目标任务

主攻设施栽培。以日光温室、标准大棚、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为主要建设内容,以春提早和秋延后为主要栽培方式,加大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全市设施栽培做大规模、布局片、形成特色,确保完成全年新增高效农业30万亩、设施农业15万亩的目标任务。

主攻规模养殖。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深入开展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提升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水平,创建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50家,累计创建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100家,占大型养殖场比重达30%。

三、工作重点

(一)大力推进丘陵山区和冬季农业开发。把全市现有的300多万亩岗岭地、丘陵山区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场和发展高效农业的宝贵空间,以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产业为重要方向,推进岗岭地、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兴办应时鲜果、花卉苗木、茶叶栽培和食草畜禽养殖等项目,加快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乡土文化浓郁、田园风光优美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和“农家乐”示范村,将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效益。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大力抓好冬季农业开发,认真研究、探索发展新型冬作农业模式,扩大葱蒜类、根茎类、水生类蔬菜生产,推广东海驼峰、青湖等地做法,积极发展“稻+N”轮作模式,在平原地区大力调整传统的稻麦两熟制模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二)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载体建设。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创新园区发展思路,引导资金、土地、人才等各种要素更好地向园区集聚,加强主导产业与大面积生产的对接,突出农民合作组织在园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省、市级园区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争创、新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继续开展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及认定管理。

(三)大力推进“两大创建”。积极组织市级千亩片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和市级畜牧规模养殖示范点两大创建活动,认真总结成功经验,以大型示范基地为样板,引导帮促农民发展高效农业。

(四)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培育。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发展,在培育特色产业、完善产业链条上下功夫。要立足特色蔬菜、优质瓜果、高效畜禽、观赏花卉、食用菌等现有产业,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做大特色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开发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一批从业农户相对集中、单品种基地片、跨乡镇规模经营的特色农业集中发展区域或产业带。

(五)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力度,引进推广一大批名、特、优、新、奇品种,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在抓好品种引进的基础上,突出种养技术集成,进一步提高产量、提升质量、增加效益。各地要组织广大机关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技术指导,落实关键措施。

(六)大力推进农产品市场营销。围绕冬春设施蔬菜、畜禽产品、年宵花卉等消费需求,切实搞好生产布局,强化生产管理,增强供给能力。引导规模种养基地与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消费集团等对接,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学校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销直供,鼓励有序设立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等临时摊点。加大农产品市外促销力度,扩大我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七)大力推进渔业结构调整。一是实施近海养殖拓展工程。以加快浅海贻贝、缢蛏增养殖为重点,不断扩大贝类增养殖规模;以发展紫菜、海带育苗、养殖、加工为重点,不断提高浅海域开发层次;以推广近海鲍鱼、海参养殖为重点,不断提升海珍品养殖水平,建成省最大的海珍品养殖基地。二是实施设施渔业提高工程。进一步加快以工厂化海水养殖为主的设施渔业建设步伐,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海水鱼养殖,带动设施渔业向高科技、生态综合养殖方向发展。三是实施池塘高效精养工程。按照规范化、科学化要求,大力开展池塘改建、扩建,不断更新养殖品种和技术,全面提升海淡水池塘的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秋播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季节,发展冬春经济作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种植业效益的重要措施。各地要以秋播为契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整合各方资源,努力在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上取得新突破。

(二)切实加大投入。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通过整合、优化省级以上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丘陵山区开发、扶贫攻坚工程等项目资源,倾斜政策、集中投入,促进高效设施农业加快发展。

(三)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工作制度、工作机制和工作规程,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完善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四)发展农业保险。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年全市农业保险工作发展的通知》(政办发〔〕110号)要求,大力开展高效农业保险,各类农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农业企业要重点突破,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提供更多风险保障。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08-3

所谓特色农业,是指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特色农业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成为当前我区农业农村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1 我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条件

发展特色农业,要具备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优势、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要生产市场竞争力较强并具有特色的农产品,要求在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加工以及产品的包装品牌以及销售等多个方面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我区有发展特色农业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

1.1 自然条件独特

我区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唯一海拔600m以上的区,境内金佛山最高峰2251m,全区海拔高差1911m,立体气候明显。特色资源量大质优,现已查明生物8085种,被誉为“生物基因库”、“中华药库”,不仅有中国独有、世界一绝的20万亩金佛山方竹笋,生长上千年的金佛山野生大茶树,还有倒置山区特产金佛山贡米、金佛山土鸡和金佛山中华蜜蜂。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6%,金佛山地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10万个,适宜发展纯天然、无公害、生态型的农副产品。

1.2 区位优势良好

我区与八个区县毗邻,素有“黔蜀喉襟、巴渝险要”之称,历来是商贾云集、物流富足之地。渝湘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南川距重庆主城仅58公里,到重庆江北机场和长江深水港码头1小时车程,背靠重庆大都市,打造特色农业基地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1.3 产业基础扎实

1.3.1 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全区已形成优质稻32万亩、优质油菜15万亩、笋竹42万亩、中药材19万亩、茶叶6.5万亩、商品蔬菜7.8万亩、水果8.8万亩、蚕桑3.5万亩和出栏85万头生猪、412万只土鸡的产业基地规模。拥有市级龙头企业11家、区级龙头企业53家、农业专业合作化组织201个、专业大户8345户的规模经营主体格局,农业产业综合年产值达到39亿元。

1.3.2 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领先 获部委级“三品”产地产品认定认证159个,其中绿色食品12个、有机食品14个,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3个,市级名牌农产品5个。

1.3.3 特色农业在全国全市有位置 先后被部、市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国家级优质稻和优质油菜农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基地、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全国茶叶百强区、中华蜜蜂之乡、中国玄参道地药材之乡、全国优质粮油生产大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区、重庆市绿色精品稻米基地。

1.3.4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全区34万个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12万人,转移区外就业15.5万人,就地就近转移3.8万人,有8345户在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创业成功,带动农民就业86490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246元。

2 我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探索

我区发展特色农业已有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由普通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都要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以前,限于当时条件,搞以粮为纲,围绕粮食抓农业,主要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既顾不上也很难让农民增收;80年代以后,曾一度以粮为主,发展多种经营,但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多种经营没有形成格局;从“九五”期开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全区确定了十多个产业,由于品种多、规模小、产品跟不上市场变化,农民增收仍受制约,特色农业仍未形成气候;撤市设区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特色农业,确定“收紧拳头、突出特色、做大规模、做强龙头、做亮品牌”的农业发展战略,制订了“三大类区”和“1+5”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并按照“一个产业、一名区级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套扶持政策”抓推进落实,取得了突出成果。基本形成了以粮油为基础,以笋竹、畜禽为主导,以蔬菜、茶叶、中药材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架构。全区建立了以优质粮油、畜牧、茶叶、蔬菜为主的北部生态农业产业带;以粮油、畜禽、蔬菜为主的中部城郊农业产业带;以笋竹、药材、草食畜禽为主的南部高山特色产业带。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特色农业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2.1 产业化层次低,带动能力不强

我区农业自给自足特点突出。特色产业仍处于小规模、分散型、初加工水平,外销以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导,特色农产品的商品率平均不到20%。特色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数量虽有扩张,但规模还不大;实力虽有提高,但带动力还不强;链条虽有延展,但产业关联度还不高;亲和力虽有增加,但利益联结还不牢。农合组织缺乏技术人才、资金和现代化的管理,化解市场风险能力弱。2009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综合产值不足40亿元,主导产业规模经营率仅有30%,多数产业缺乏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只有11家,没有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只有4.6亿元,占农业产业综合产值的11.5%。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会员只有5.492万户,仅占农户总数的34.7%,农民人均年产业收入只有1920元,仅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42.1%。

2.2 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

全区84万亩耕地中,经过综合整治的土地大多集中在平坝,面积只有20万亩,可进行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耕地面积2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6万亩,分别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5%、42.8%。

2.3 资本投入乏力,金融支持不强

金融助农信贷机制不活,服务不到位,农业政策性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险品种小,覆盖面窄。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减少,支农功能萎缩。

2.4 品牌效应不高,农质安全监管力不强

农质安全执法手段和装备落后,涉农执法各自为阵,没有形成执法合力。农产品品牌多杂乱,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不高。现有“三品”产地产品认定认证159个,市名牌农产品只有5个,无国家级名牌农产品,已取得绿色、有机认证的农产品产量小,市场占有率低。

2.5 服务体系不健全,试验示范与推广职能不强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技推广装备简陋,手段不新。农业科技推广速度慢、效率低,重试验轻推广应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基层农服中心职能缺失,农技人员工作重心偏移,农技服务不到位,服务方式较单一。据调查,我区现有乡镇农业服务中心34个、畜牧兽医站34个,共有编制423人,其中在职在岗375人、在编不在岗39人。

3 我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特色农业是一项以“特色开发”为中心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加工和特色服务等。在我区户营农业条件下,加快特色农业发展,要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技术为支撑,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以产品特色化带动产业规模化;要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活化土地市场,促进土地流转,走出“样样有一点、样样一点点”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特色+规模”为载体,把农业资源比较优势与区域化生产布局结合起来,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带(区),向特色要效益,着力构筑起农业的新优势。

3.1 发展目标

重点培育笋竹、中药材、花卉苗木、粮油、茶叶、乡村旅游等六个主打特色品种,通过建设规模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形成特色明显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到2012年,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140万亩,建成5个10亿级以上的特色农业产业集团,农民人均特色产业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3.2 规划布局

3.2.1 笋竹产业 主抓方竹笋。围绕建成全国笋竹大区,建设金佛山方竹、楠竹产业带,孝子河、黎香溪流域麻竹、慈竹产业带,大溪河流域绵竹、慈竹产业带,全区竹林基地总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方竹笋30万亩),新建年产5万吨的竹笋加工企业、年产9万吨的成竹加工企业各1个,培育10亿产值的笋竹产业集团。

3.2.2 中药材产业 主抓玄参。以南部金佛山区为核心,打造金佛山环状中药材产业带,全区中药材面积达到21万亩,其中玄参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建成10个万亩药材乡镇、20个药材专业村、500个药材专业大户,培育10亿产值的中药材产业集团。

3.2.3 花卉苗木产业 主抓观赏植物。重点布局龙川江沿线、高速公路沿线、天(星)马(鞍山)旅游公路沿线、南(平)永(安)旅游公路沿线等4条花卉苗木产业带,全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其中观赏植物8000亩。建立500亩以上的花卉苗木示范基地10个,培植花卉苗木龙头企业10家,培育10亿产值的花卉苗木产业集团。

3.3.4 粮油产业 主抓有机稻米。围绕巩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产油大县(区),打造重庆现代粮油核心产区,建立金佛山区高档优质稻产业带、北部生态农业园中高档优质稻产业带、高速公路和旅游公路沿线优质油菜产业带,建成32万亩绿色精品稻米基地(其中有机稻2万亩)、13万亩优质油菜基地,培育10亿产值的粮油产业集团。

3.3.5 茶叶产业 主抓优质茶。围绕建设重庆市特早茶基地和古茶基地,打造北部名优茶产业带、中部优质绿茶产业带、南部有机茶产业带,全区优质高产茶园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金佛山大树茶2000亩,培育10亿产值的茶叶产业集团。

3.3.6 乡村旅游业 主抓“农家乐”。按照“可看、可摘、可参与”的要求,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园,建设特色餐饮型、生态景观型、农耕文化体验型的品牌“农家乐”,打造20个特色农业观光示范园,培育星级“农家乐”300家以上,开展“农家乐”旅游和农事节庆活动,年接待人数100万人次以上,实现收入5亿元以上。

3.3 对策建议

3.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1)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农业稳区”战略的重点任务。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2)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向。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培育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我区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发展特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区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

(4)发展特色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发展特色农业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经济效益的特色农产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2 科学规划,强化服务

(1)发挥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布局。成立区特色农业发展领导小组,突出主攻方向和重点地区,正确分析国内外市场信息和当地资源优势,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特色、创名牌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制定全区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使产品有市场、生产有效益。各相关部门必须服从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心,研究制定行业规划和相应的实施方案,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提供优质服务。

(2)加强综合服务,抓执行督落实。围绕全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各乡镇、各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投入,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旧观念和老作风,由不注重市场需求指导生产向以市场需求指导生产转变,由只注重指导生产向既指导生产又指导销售转变。通过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渠道,及时准确收集、分析、预报、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提供政法、科技、生产、金融、民情等动态信息,为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服务;健全领导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办法,周密计划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督促检查。任务和目标一经确定,每个项目、每个产业必须安排专人负责,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定人员、定任务、定措施、定考核奖惩办法,保障计划实施件件有着落。

3.3.3 完善机制,强化保障

(1)解决投融资机制问题。以财政、金融等部门为依托,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设立农业风险基金,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风险投资提供保障;建立由区政府牵头,银行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参加的会商机制,协调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制定新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非公经济更加踊跃地进入特色农业发展领域等一系列措施,创新制度安排,拓宽资金渠道。

(2)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各相关部门应逐渐淡化行政影响,抓紧研究建立以宏观协调和规范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新的工作机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推动参与特色农业发展的各个实体环节的产权改革和机制创新上,通过明晰产权关系,进一步规范和稳固以契约、合同、订单为主的外部关系及以股份制为代表的内部关系,推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特征的新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3)加快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当前特色农业发展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措施,应本着“宜宽则宽、宜简则简”和“自愿、民主、民办、民管”的原则,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帮助,把创新和健全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民主监督机制的工作作为主要着力点。同时,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法规以及扶持、服务政策,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实现政府服务指导、民间有序运作,共同推动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

3.3.4 创新科技,持续发展

(1)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培训网点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科技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支农工作力度。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出快出成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保证特色不减、优势长存。

(2)认真研究、尽快出台和报批特色农业的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尽快实现特色农业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努力打造拿得出、叫得响、保得住的知名品牌。

(3)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努力维护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兴利避害,使特色农业真正成为品质上不退化、经济上能发展以及社会上能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3.3.5 建设基地,培育龙头

(1)按照特色农业产品特色化、产业规模化要求,打捆使用农综、扶贫等涉农资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完善良种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农业科研教育、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保障、农作物病虫害及畜禽疫病防治、人才培养服务等体系,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品质,创立一批品牌产品。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培训,推动标准入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