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科学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郊农业的发展;存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01-1
1 四平市城郊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尚未形成,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仍然比较低;初级农产品占大多数,产业化链条没有建立起来,生产与销售衔接不够顺畅;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农田水利、农业机械、棚室设备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四平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近郊人地矛盾日渐突出,解决失地农民长期稳定安置的长效机制亟待建立;发展投入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资金成为瓶颈问题。
2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促进城郊农业发展
2.1 明确城郊农业发展目标
服务城市,富裕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搞好规划布局,发挥区位优势,努力增加投入,走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效益显著的发展之路。
2.2 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布局
紧密结合城郊地域特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搞好区域规划。以精细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和观光休闲旅游业为重点,建设一批规模相对集中的城郊农业产业发展集中区。
2.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认真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积极增加地方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城郊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4 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
制定更多的鼓励政策,倡导城市工商资本参与城郊农业建设,协调金融机构支持郊区特色农业发展,引导优秀龙头企业与城郊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利用企业资金促进第一产业发展。
2.5 强化技术支撑
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城郊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城郊农业产品质量效益。增加科技投入,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和重点技术培训,利用技术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2.6 完善城郊农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信息互联网络,及时向农民提品生产信息、市场信息、消费信息等,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3 采取六项措施积极发展近郊农业
3.1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发展多种经营
立足于郊区区位实际,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发展完善以粮食、畜牧、园艺特产、多种经营及观光旅游为主要支撑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3.2 根据城郊农业发展状况及特点,两区都制定完善了农业发展规划
以四平市铁西区为例,划定十个发展模式区,生猪养殖模式区、奶牛养殖模式区、蔬菜棚膜经济模式区、禽类养殖模式区、鲜花种植模式区、生态园建设模式区、运输专业模式区、生态旅游经济模式区、农牧产品深加工模式区、覆盖全区的劳务经济发展模式。
3.3 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精神,在农田基本建设、农机、水利等方面逐步建立扶持性政策。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一是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投入,二是鼓励出外企业家返乡创业,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三是引导龙头企业以及相关农户进行良性投资,四是与银信部门沟通,为地方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3.4 强化技术支撑与服务,完善城郊农业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市级和两区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的人员、设备和技术优势,成立农业、农机、畜牧养殖等技术服务组织,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给农民传授知识,排除故障。特别是在春季,在良种的选择上,机具的选择、维修上,各个技术服务组能够做到深入村屯,言传身教,用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率。在原有区、乡、村三级服务网点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信息服务网络最后一公里工程,利用五年时间基本实现信息村级全覆盖。发挥合作社、专业协会的主题作用。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以规模化形式进行经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倡导农机合作组织、养殖专业合作组织。
3.5 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认真解决城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人地矛盾
逐步建立完善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和城市发展用地规划,确保农村耕地不流失。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的培训政策,解决好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再就业问题。搞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掌握和提供就业信息,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条件,逐步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
一、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发展现状
1978年12月,党的顺利召开,号召“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农村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迅速实施,拉开了农业、农村以及社会各经济领域改革开放的序幕。农业体制改革,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中,循序渐进的开展。《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的建设、科技手段的提高及对外科技交流等各方面工作。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一年一个台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就拿2010年来说,多项指标均创历史水平。一是授权品种保护、专利15个,8个稻、麦、蔬菜品种通过审定,授权保护品种及授权专利总数列全省农区所前列;二是成果奖级别大幅提高,表现出历史最好,参与合作的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历史性的突破;三是科技服务成效显著,社会效益列全省农区所首位,并先后获国家“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专利金奖及省服务业名牌单位等10多项奖项荣誉。就我所人才队伍建设为例,在改革的起步阶段,在编科技干部有原来的14名,增添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进编28名,计42名,至1988年底,每年从大专院校进员,在编干部增至67名,农业科技队伍迅猛扩大,目前全所拥有90多名职工,学历层次大幅提高,人才结构全面优化。现在我所正在开展以学科建设为依托的资源整合和重组,全所研究工作划成七个方面,配置六个研究室,设立四个中心,转动四大科技服务企业。
二、目前面临的问题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江苏丘陵农区的农业生产和发展上,勇于探索,激励创新。“十一五”期间,共获各类奖项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十多个稻麦新品种以科技转让服务社会。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认识程度不够目前,尽管解决“三农”问题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受我国传统观念影响,轻农、怠农现象,仍较严重。表现形式有:走过场,避实就虚,重名利,轻实效。面对江苏丘陵农区面广量大的分散经营农户,在选题和服务上,要认识到它的繁重性和长期性,要加强认识农区农业生产在经济上的地位及重要性。
2.科研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手段的落后。虽然“十一五”期间,项目经费渠道增加了,但在科研手段的强化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增强了中心实验室,涉及到人员、项目等因素,要达到高端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服务创新不力农区内大型连片果品园区的示范方式、优良品种科技转让、农民专家培训等作为科技服务支持农区农业生产,在服务创新上仍未突出“新”来,电子服务终端、服务网络建设等现代措施,有待落实。
4.人才培养不畅人才是关键,培养人才涉及到科研与服务整个过程。“十一五”人才培养规划中,把人才培养、引进融入到学科建设、专业配置、科技服务中,每年度增加人员。在人才使用、激励措施,人才调配上,还需要积累经验,形成畅顺的培养和使用人才运作机制。
5.体制机制不全科技体制改革,使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处于大发展时期。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立足本地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引进消化,加强农业科研,探索农业科技服务方式,通过资源整合,人员重组,谋求有利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在科研与开发的轻重问题、在人事调配、业绩考核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发展对策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农业科研,在人才引进与培养,科学仪器添置,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着手,使区域内农业科研向深度和广度充分发展。在农民培训及科技转化上,日益重视,已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服务方式。近来,以发展为主线,鼓励创新,加大科技服务力量,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内部凝聚力。为加强该所在区域内农业经济上的地位和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推进作用,要采取以下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纠正长期的轻视农业的观点农业是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部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全国第二次农业科技大会上,中央提出了“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首先,是政府有关领导,应充分重视农业科研单位的地位和科技支撑作用,确实贯彻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纠正传统思想影响下的“轻农”“怠农”的模糊认识。
2.强化科技能力,提高其区域内农业经济地位积极要求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予以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以逐年投入递增,解决单位科研事业费不足的问题。用充裕的资金,提高科研能力和科技服务转化,提升单位在农区的“三农”服务中的经济地位。
3.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区域内农业生产科技支撑力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我所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已逐步形成了专家培训、科技示范、技术转让上等多形式的服务模式。经多年的实践,我所已从科研促开发,转向科研与开发并重。在科技服务上,仍要花大气力,探索研究更贴近丘陵农区农业发展需要,更能发挥农业所科研优势的各种模式。
4.培养引进人才,打造现代的高效科研与开发平台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在培养与引进人才上,我所近年来已做了一些尝试。为了打造现代高效的基层农业科研与开发平台,仍需要在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上作研究,总结经验,使各学科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从而把我所发展推向科技开发的良性循环。
5.完善体制机制,保证其在健康稳定的轨道上发展近几年,在我所研究与服务的运作过程中,制订一些列管理办法,按照政策要求,做了调整与重组等工作。在今后工作中,仍要在科研选题立项,选人用人、科研开发等各方面,激励创新,形成完善的保障体系,以保证各项工作卓有成效。
四、发展展望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使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顺利开展并落到实处,我局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局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站(校)站长和机关各股长为成员的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周密部署,制定实施方案。在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后,我局在第一时间制定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并进行了动员部署,并根据科学发展观活动各阶段动员部署会的要求相应地制定了各个阶段的活动计划,详细明确各个阶段的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目的等。
(三)广泛宣传,深入动员 。 3月30日召开了由各乡镇农业站站长和局属9个站(校)广大干部职工110人参加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党总支书记作了动员报告,并强调:学习实践活动要按照局统一部署,充分结合工作实际,切实找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促进农业发展的对接点和着力点,统筹兼顾,做到“两促进、两不误”;农业科技干部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热情服务好农民;党员领导干部要按照分工和职责抓好相关工作,要带头积极投入学习实践活动,确保领导有力、责任到位、工作落实、促进发展;要紧密联系群众,开门搞活动,问“计”于民、问“症”于民、问“效”于民,力求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思想认识提高一步、农业事业发展一步、农民利益实现一步”。同时,利用科技进村入户、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及时反映活动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全面展示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
(四)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按照我局制定的《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本局实际,狠抓落实各阶段工作:
2、在抓好分析检查上下功夫,竭力找准突出问题
(1)、广泛征求意见,找准突出问题。分析检查阶段一开始,我局将征求意见作为做好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关键,采取积极措施,将征求意见贯穿于整个分析检查阶段始终,在专题民主生活会、分析检查报告和群众评议三个环节都广泛听取了各方面意见建议。一是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个别走访、设立意见箱等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征求各方面、各层次的意见。二是认真梳理汇总,查找突出问题。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梳理汇总,共归纳出6条具有全局性的突出问题。三是按规定、分层次将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和分解。将涉及全局性、协调性、多部门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反馈到局班子中;对其他涉及农业系统具体工作等问题,反馈并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
(2)、紧扣科学发展主题,认真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专题组织生活会。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把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开成一般工作总结会,确保“两会”不走过场。一是认真撰写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我局成员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以及深入调研、征求意见建议和谈心情况,提出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方向、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主要举措,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撰写了发言提纲,提出班子和班子成员整改的打算和建议。二是多层次开展交心谈心活动。我局坚持把开展交心谈心活动作为征求意见、找准问题的有效手段,作为沟通思想、增进团结的重要途径,坚持“以人为善,坦诚相待,沟通思想,增进团结,找准问题,形成共识”的原则,在主要负责同志与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普通党员之间广泛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围绕本单位和自身在履行工作职责中的思路、措施和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的情况,对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科学发展等进行沟通。三是及时召开“两会”,确保
质量。局班子成员在广泛征求意见、完成领导班子发言材料的撰写、多层次开展交心谈心等工作基础上,及时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专题组织生活会。为确保会议质量,切实做到了“四不上会”,即问题找得不准不上会、原因分析不透不上会、整改措施不实不上会、努力方向不明不上会。会上,大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畅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会,全面回顾近年来局领导班子和个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开诚布公地谈问题,认真查找领导班子和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达到了进一步解放思想、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为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奠定了坚实基础。
[nextpage](3)、紧密结合实际,组织群众评议。按照分析检查阶段第三环节的工作要求,我局在认真查找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有局机关和局属各站(校)的负责人及其他单位共40人参加的分析检查报告评议大会会议还引导参评人员着重从认识深不深、问题找得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思路理得清不清、措施定得可行不可行等方面进行评议。同时对局属9 个站(校)及各单位共发放评议表40份,在评议中,大家一致认为分析检查报告已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多次修改,符合实际,并客观公正地反映了我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提出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措施。
3、在做好整改落实上下功夫,全力解决突出问题。
自开展活动以来,我局始终立足于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坚持边学边查边改,着力在解决影响和制约农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切实让干部群众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真正做到了取信于民,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镇植保员专题技术培训1期20余人次;举办咖啡种植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培训1期97人次;农机驾驶员考试合格143人,审验换证2人。采取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形式,举办蔬菜种植、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渔业养殖新技术、茶叶栽培等实用技术87期4500余人次,发放各种技术培训宣传材料及农机安全宣传单0.8万余份;检验拖拉机1654台,占全区3276台的50.48%,检修农机1700台/套,投入农机具2400台/套,确保了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
举办由农业局中层干部、项目技术负责人参加的新品种引试示范现场观摩及经验交流会1期40余人次(云仙乡黄竹林,六顺乡官房,龙潭乡南本、大兴寨,**港镇那路河、莲花塘,倚象镇永庆村,南屏镇整碗,南岛河,**镇坡脚等地)。
二、取得的成效
1.党员干部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一是通过学习,开阔了思路,提高了认识。尤其是通过系统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有了新认识,增强了我局党员干部从事“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通过调研,主动查找差距,分析了我区农业农村工作与先进地区差距的深层次原因,增强了我局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三是通过深入基层,倾听了群众期待,明确了农民需求,也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同时看到我区“三农”工作整体发展的良好势头,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开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信心。
2.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开始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入调研,我局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初步形成了四点共识:一是在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上形成了共识;二是在坚定信心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上形成了共识;三是在以人为本、增加农民收入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上形成了共识;四是在统筹兼顾推进农村全面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上形成了共识。共识的取得,有力地促进了思想的统一,步调的一致全局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三农”的意识,形成了人心思齐,共谋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的不足
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与科学发展观和上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查找问题还不够深入,强调客观原因较多,查找主观原因较少,群众参与程度有一定差距;二是统筹推进的力度还不够,对如何学习、实践、建制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得还不够深;三是对整改难度大、需要时间长的问题,可能会出现一些畏难情绪。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四、下一步打算
历时近半年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将告一段落,巩固和发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我们要做到“四个坚定不移”:一要坚定不移地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二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党性修养,大力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坚强的党性和优良的作风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三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干部理论学习和培训,抓好干部管理培养工作,努力建设创新型人才的农业干部队伍;四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着力构建拒腐防变的长效机制。
第二,认真抓好整改落实方案的落实。目前,农业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方案已印发给各科室、局属9个(站)校,关键是把整改落实方案落到实处,取信于民。一要把整改落实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整改落实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二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通力合作、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三要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采取有力措施,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四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对于已经具备条件或条件成熟可以解决的问题,要不等不拖,按时完成。对于那些难度较大或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要积极
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确保整改落实工作真正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各项整改措施的具体落实领导和联系科室以及各站(校)要定期向局党组报告解决问题的进展情况。办公室要对整改落实进度、质量、效果进行全程跟踪检查,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全面抓好落实。
第三,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持久地深入学习和实践。一要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观的长效学习机制;二要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领导决策机制;三要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评机制;四要建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监督机制。健全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领导责任、督办检查、跟踪问效、行政问责等规章制度,督促解决影响和制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确保科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由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向技术先进的现在农业过渡已经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农业相比,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在现代农业当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由于人们盲目地追求现实利益,大量的机械化工具和大量化工产品的应用不但使当今的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而且使环境遭到了极大的污染。因此我们在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相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
1. 传统农业的特点
以铁器生产工具为标志农业生产形式被成为是传统农业,在我国,从秦汉到清末时期都是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在过去近两千的时间内,传统农业发展的极其缓慢,并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在传统农业当中,劳动人民的生产工具主要是一些诸如铁锄、铁铲、镰刀和斧头等等一些简单的铁质工具,动力来源也主要来自人力或者畜力,劳动生产率很低。
1.2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明确,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高:与现代农业相比,商品化程度极低是传统农业另外一个鲜明的特征。在传统农业当中,由于农业生产率低下,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自我消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劳动者没有或者很少有多余的农产品作为商品可以投放到市场中去,这就决定了传统农业的商品化程度不高。
1.3 农业生产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在传统农业当中,由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人们大多都是靠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来指导农业生产,抵御外部环境的能力很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看天吃饭”,所以每当遇到干旱或者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时候,传统农业就会出现大幅减产甚至是绝收的情况。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从19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这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生产形式开始逐渐结束传统农业形式而向现代农业形式过渡,由于生产工具的极大改善,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对农产品的需要。但是,现在农业生产形式也带来了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大量的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使我们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大量的机械化工具的使用和不合理的灌溉以及盲目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是社会资源遭到极大的浪费,这些社会问题已经逐步影响到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如何让确立新的发展观念让农业发展与人类共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3.1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
当今的现代农业模式主要是利用机械化的生产工具和化工产品(如农药和化肥等)来换取农产品高产量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在提高农产品产量方面的确很有效,但是同时也会对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和对换将带来极大的破坏。而生态农业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非常注重农林牧副渔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旨在减少资源浪费,提倡一切副产品要循环在利用,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3.2提高人口素质,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并且环保意识普遍都比较淡薄,那些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已经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非常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劳动工作者的素质,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还呀不断完善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从而改善当今农业的生产状况,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3.3 加大和加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的投入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也离不开技术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充分相信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科技的进步来不断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政府等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必要时可设立转向基金,来鼓励科研工作者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从而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之,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复杂的工程,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政府单位要引导和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农业工作者要提升自己的素质,增强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意识,科研工作者要努力追求科技创新,提出新型的合理的农业生产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快速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文元. 持续发展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77-83
[2] 周小萍. 中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35-148.
[3] 张忠根,应风其.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2-123.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G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02-02
1 科学技术的发展
5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利用火的技术,从而导致了制陶术、冶炼术,出现了铜、铁制工具,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16世纪中期,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拉开了第一次科学革命的序幕,太阳中心说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7~18世纪,蒸气机的发明,人类社会工业文明有了大发展。19世纪,法拉第划时代的发现奠定了电机的理论基础,为人类打开第二次科学革命的大门。随后,不仅是电动机取代了蒸气机,而且相继发明了电报、电话、电灯、电影、电视、电脑,并于20世纪初进人第三次科学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繁星闪耀的世界。
而科学的发展,又推动了技术的发展,相应的三次技术革命也与科学革命一道,使生产规模和劳动生产率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有60%~80%是依靠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取得的,有的工业部门甚至是100%地领先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在当代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往往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志。因此,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2 生命的产生和人类社会进步
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农业资源均是以人为主体的条件下来进行讨论、研究的,离开了人这一主体也就无从谈其他。人的历史较之地球的发展则显得特别的短暂,我们现在所生存的地球是距今46亿年发展起来的,在其形成之初至距今37亿年前,地球上没有生命,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在南非距今37亿年前的变质岩中发现的蓝绿藻遗迹。原始生命的出现,改造了地球环境,先是使还原性的原始海洋变成氧化性,然后是消耗大气中的CO2,释放出O2。这是地球上生命参与地球演化的一次革命。
地质历史时期不同生命形态的产生、演化、绝灭,都是与环境的演变密切相关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演化、发展的趋势是:生物体由简单到复杂、适应能力由弱变强、生存空间由小渐大。最终在200~300万年前,地球上人类从哺乳动物猿类那里分化出来.在50~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利用火的技术后,地球环境中就明显地留下人活动的烙印。而地球到目前为止是人类借助先进的仪器如哈勃空间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宇宙探测器等所能观测到的150亿光年之内的无数星球中唯一具有生命的一颗星球。
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的过程为:在距今4万多年前的中石器时代初期,全世界有约300万人,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约500万人,在8千年前还不足1000万人,此后随着农业的出现和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至纪元初期世界人口约2亿,1650年前后约5亿,1830年10亿。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而快速发展。之后加速发展,到1930年达20亿,1960年30亿,1976年40亿,1987年50亿,目前近60亿。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发展速度也非常的快,1664年1亿,1762年2亿,1790年3亿,1834年4亿,1949年5亿,1954年6亿,1964年7亿,1969年8亿,1974年9亿,1981年10亿,1988年11亿,1996年12亿,2000年13亿,用1956年美国人口学家赫茨勒在其《世界人口危机》一书中提出的“人炸”来描述中国的人口问题是再确切不过的了。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逐渐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创造出人类社会所不愿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一系列问题。
3 农业资源及其危机
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内人口的粮食等必须品的来源,要维持一个人的生命和生活,仅食物消耗就需1斤菜、1斤米、1斤水,燃烧1斤煤及向环境中排泄1斤废弃物。那么从1830年以来人类为生存从地球环境索取了3.4×1018(g)物质(相当于现存于陆地生物量的100倍,土壤总有机质的30倍)、排泄物达8.5×1017(g)。其中前四项的内容几乎都属农业资源,由此一项,农业资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我国的农业资源曾经一度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中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人炸”,人均资源量极少。
3.1耕地资源
总土地面积9.60×106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南北长5500公里,东西宽5000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2/3,平原占1/3,人均土地面积不足15亩,耕地仅为世界的1/9,1.33×108公顷,人均耕地仅只1.2亩,离人均耕地下限的0.8亩为时不远。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非农业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逐年减少.1958年~1993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2.57亿亩,年均净734.3万亩,1994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071.8万亩,减少数量比上年增加14%,其中国家、集体、个人建房占用206.9万亩,占19.3%自然灾害毁地185.1万亩,占17.3%。而减少的都是优良高产耕地。目前中国耕地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国已有1/3的省(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而东部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才0.5亩左右。面积减少、耕地质量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肥力衰竭、土地盐碱化和土壤污染等严重威胁着中国土地的安全。
3.2水资源
我国多年平均降水(不含台湾)6.19×1012立方米,相当于年水汽输入总量1.82×105立方米的1/3。由于受到季风的影响,中国降水分布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雨季越来越短,降水量越来越少,降水集中性越来越强,降水变率越来越大。地表水多年平均2.71×108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8.288×1011立方米。我国淡水资源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占有量只233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的问题日益严重,1993年全国570个城市中300个不同程度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而我国水环境中78%的淡水污染物超标,40%的水资源已不能饮用,500多条较大河流中已有400多条被污染,大小湖泊2.4万多个,80%以上受到污染的危害,地下水的污染总量也达到50%。
4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由于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资源不足,导致人地关系紧张。然而人在地球系统中,只是系统中的一分子,人生活的环境是由众多成分共同组成,中国古代就已辩证地明晰了天一地一人的关系,现代生态学的研究结果也证明“天人合一”现在是而且将来也是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因而可持续思想在人类社会造成了各种灾难之后于1992年重新提出,立即受到全世界的响应,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是其他持续发展的基础。怎样才能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呢?
4.1资源的高效利用
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率和生产力,通过合理布局和技术应用,使各项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完善和统一。
4.2资源的节约
由于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各种资源均严重地不足,而资源的浪费对其可持续发展是一极大的阻碍,如粮食浪费,中国每年生产5.0×106吨白酒,耗粮1.25×107吨大米,生产啤酒6.54×106吨,耗粮1.5×106吨。酿酒用粮相当于全国1个月的口粮,相当于3500万亩粮田的产量总和。因此资源的节约是可持续利用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4.3资源保护
资源受损,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于恢复的,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即是如此,而这些资源可能就是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①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生产率;
②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
③用一种较丰富的资源代替另一种紧缺的资源,或用别的资源替代农业资源;
④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既要保护也要开发,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才符合现代的人地关系;
⑤在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可以更为有效地保护我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⑥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模式的生态农业;
⑦开发新的资源来源,森林、海洋等具有极大的潜在供应食物的能力,如海洋占据地表79%的面积,贮存着数量惊人的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A、生物资源:从食用价值来说,在不影响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能满足300亿人口一年的食用;B、盐类资源,仅食盐总量就达5亿亿吨以上,够人类用十几亿年,已探明的元素达80余种,而且含量十分巨大。如黄金550万吨、白银5亿吨、镁2100万亿吨、铀45亿吨、钼137亿吨、锂2470亿吨……,在陆地上可供开采的许多元素濒于枯竭的情况下,海洋无疑是柳暗花明的新天地;c、矿产资源,前景广阔。如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海岸滩涂的砂矿以及洋底锰结核矿和被誉为“海底金银宝库”的热源矿床。
⑧加强污染治理,使环境污染对农业资源的破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