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交媒体的作用

社交媒体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交媒体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交媒体的作用

社交媒体的作用范文第1篇

这些老化的交通设施,影响经济的运行效率,也无形中增加了企业和消费者的支出。据统计,美国城市交通拥挤造成1200亿美元的浪费;大型船只停靠设施不足,港口待闸时间过长,造成330亿美元的浪费;空中交通拥堵和延迟造成240亿美元的浪费。几次较大的自然灾害使美国不断老化、不堪重负的基础设施雪上加霜,美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大量研究表明,无论从长期看,还是从短期看,基础设施投资都与提高生产率和创造就业之间关系密切。例如,铁路能够拉动投资,具有集群效应,为企业在异地拓展业务和参与竞争创造条件;机场能有效缩短与异地的时空距离,有利于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美国政界、商界和学界也广泛认可扩大基础设施能带来巨大收益。然而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当地政府官员对于如何筹集基础设施资金分歧较大,鲜有实质性有效举措出台。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呈下降趋势,当前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投资于美国GDP的占比为1.6%,低于上世纪60年代2.2%的水平。随着基础设施不断老化,维护和保养费用持续攀升,但受限于财政预算的约束,部分基础设施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保养,反而造成后期维修难度、成本、时间的成倍增加,形成恶性循环。例如,一些桥梁的维修时间甚至超过建造一座新桥的时间,阻碍车辆和行人的正常通行,严重影响民众生活和相关经济活动。在捉襟见肘的财政预算下,上马新的基础设施项目更无从谈起。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预计,2016-2025年,美国基础设施投资面临1.44万亿美元资金缺口。

美国基础设施的融资主要有发行市政债、股权投资、当地捐款、美国交通部资金等来源。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多次表态要扩大基础设施投资,除鼓励私人资金的投入外,加大联邦政府公共资金投入也不容忽视。联邦政府公共资金支持美国交通基础设施则主要依据《交通基础设施融资和创新法案》(TIFIA,TheTransportationInfrastructureFinanceandInnovationAct),对弥补美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融资缺口起到重要作用。美国TIFIA融资的主要运作情况TIFIA于1998年颁布,是《21世纪交通运输公平法案》(TEA-21,TransportationEquityActforthe21stCentury)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法案保障了联邦政府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用支持的合法性。2012年,时任总统奥巴马签署《迈向21世纪公路法案》(MAP-21,MovingAheadforProgressinthe21stCenturyAct),TIFIA条款也有所调整和改进,助推了TIFIA的快速发展。2015年,奥巴马再次签署《美国道路交通修理法案》(FASTAct,FixingAmerica’sSurfaceTransportationAct),同时调整了TIFIA的部分条款。

一、TIFIA信贷的申请方和项目类型

TIFIA信贷的申请方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企业,主要包括州政府、地方政府、州立基础设施银行(StateInfrastructureBanks)、私人企业、行政特区(SpecialAuthorities)、交通改善特区(TransportationImprovementDistricts)。项目的审批由美国交通部负责,合格的项目可获得TIFIA的信贷支持,类型包括直接贷款、贷款担保以及信用额度。TIFIA信贷支持的项目种类丰富,包括高速公路和桥梁、智能交通系统,联合运输连接器(IntermodalConnectors),中转车辆与设备、城市间公共汽车和设备、货物传输设备、行人自行车基础设施网、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客运铁路机车与设备,以及港口项目中的地面交通部分。从已有的TIFIA贷款执行情况来看,贷款项目主要集中于三大类,分别是高速公路建设贷款,中转型项目以及车辆、设备等贷款,以及联合运输的连接器资金,三者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分别约为60%、30%和10%。可见,高速公路建设是美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而铁路、桥梁等建设几乎被忽略。

二、TIFIA信贷规模

TIFIA贷款金额占项目总投资金额的比例须高于1/3,并低于1/2。从1998年TIFIA颁布至2015年末,TIFIA贷款在17年间共发放贷款61笔,其中10笔贷款已经全部还清,51笔贷款仍有余额;支持基础设施项目56个,分别是五个联运项目(intermodalproject),37条高速公路,以及14个交通项目(transitproject);项目分布于20个州;信贷总额228亿美元,项目总投资规模达880亿美元。TIFIA贷款要求项目必须有明确的收入来源,确保能够偿还TIFIA贷款,项目征收的使用费是常见的还款来源,税收收入有时也可用来抵还款项,整体来说,偿还条款非常灵活。因此,贷款偿还情况很好,大部分贷款都实现全额偿还,违约的情况极少发生。例如,截至2014年,TIFIA发放的48笔贷款回收资金率高达99.9%,尽管其中有两笔贷款发生违约,但最终政府还是成功地收回了这两个项目的大部分资金。鉴于TIFIA贷款不良率低的长期表现,以及实际占用资金少的特点,奥巴马执政期间签署了MAP-21,大幅提高了TIFIA的信贷规模。2012财年之前,TIFIA的额度一直维持在1.22亿美元的水平,2013财年大幅增至7.5亿美元,2014财年又进一步增至10亿美元,2015财年维持在10亿美元的水平。尽管如此,TIFIA额度仍不能满足全美交通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根据美国交通部统计,2012财年TIFIA的信贷需求高达130亿美元,但是额度增长趋势并没有得到延续,反而严重缩水。2015年奥巴马签署的Fact法案规定2016-2020财年TIFIA信贷支持额度共14.35亿美元,各年分别为2.75亿美元、2.75亿美元、2.85亿美元、3.0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相比2015年的额度大幅降低。

三、TIFIA贷款利率和期限

TIFIA贷款利率较低,但也设有利率下限。具体说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利率不低于同期国债利率,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利率不低于同期国债利率的1/2。与一般投资者不同,联邦政府是天生“有耐心”的投资者,不仅贷款期限长,可长达35年,而且还款期限和流动性非常灵活。TIFIA贷款要求项目有较强的偿付保障,具备一定的担保属性,意味项目风险基本可控,从而有利于通过杠杆效应吸引私人资本的投资,也有助于降低项目的其他资金成本。TIFIA贷款只支持较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对项目规模有严格要求,项目总投资金额应不低于5000万美元。某些特殊类型或重要项目的规模可适当放宽,例如智能交通系统项目最低1500万美元;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最低1000万美元,最高不能超过1亿美元;地方政府参与的重要项目最低1000万美元;交通部基础设施项目最低1000万美元。

四、TIFIA贷款对项目的信用要求

在MAP-21出台之前,寻求TIFIA信贷支持的项目主要由交通部基于8个标准进行评估,如私人资本杠杆率、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地区重要性、技术创新性、经济效益等。MAP-21废除了这些标准,允许任何合格的项目都可以获得TIFIA信贷支持。任何交通基础设施融资、设计、建造、拥有、运营领域的公共和私人机构均可申请TIFIA信贷支持。信用分值是判断项目能否符合信贷支持要求的关键指标,项目申请方的信用分值通常与历史表现紧密挂钩。申请方须获得两家评级机构出具的投资级别评级,若贷款金额低于7500万美元,由一家评级机构出具投资级别即可。TIFIA信贷的灵活性不断增强,审批时间有所缩短,投资效率不断提升。在MAP-21出台之前,每一笔TIFIA贷款必须分别签订贷款合约,MAP-21则允许同等安全度和信用水平的关联贷款可以共享同一个主合约,例如洛杉矶地铁(Metro)就使用该规则大幅缩短了12个公交项目的融资申请进程。

五、TIFIA贷款的优劣分析

社交媒体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学楼;校园网络;多媒体信息显示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105-02

多媒体信息显示系统就是将文字、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在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按照事先编辑制作好的画面表现形式,准确、高效地进行播放的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比之传统的校园信息方式,如宣传栏、横幅等,多媒体信息显示系统具有信息量增大、信息快速更新和信息统一管理的优势,能够达到视觉、听觉和时效性的较好结合。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比较快,网络、机房等基础设施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这就为校园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

1 系统整体架构

基于教学楼内校园网络,系统设计从先进性、兼容性、经济实用性、安全可靠性、简便性、可扩展性、应用为先以及最低综合成本等几方面综合考虑。系统采用B/S架构,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登陆中心服务器,进行素材上传、节目编排、节目等,并通过网络将节目到各播放终端进行播放,连接在播放终端的显示设备将节目显示出来。节目内容除了存储在中心数据服务器上的素材文件,还包括网络资源、网络直播视频。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1 显示终端部分

显示媒体终端的内容,可以采用多种显示设备,包括等离子显示器(PDP)、液晶显示器(LCD)、液晶电视、LED屏、触摸屏、DLP拼接屏等。综合考虑之后,采用松下的等离子监视器作为教务信息显示系统的显示设备。

1.2 媒体终端部分

播放终端硬件安装有播放软件,接收媒体服务器端的播放单、节目单和节目文件并存储在本地,按照播放单安排播放节目并显示到连接的显示设备上。终端采用嵌入式设计,支持多种格式多媒体文件在同一屏幕分屏播放,支持PDP、LCD竖屏显示,支持看门狗功能。通过安装在播放器上的软件,可以接收服务端的播放单和节目内容文件,并自动按照播放单的编排播放节目。

1.3 媒体服务器端

媒体服务器就是多媒体信息显示系统管理员终端。核心是一套管理软件,用户使用该软件通过网络随时调用服务端软件的功能,完成终端管理、用户管理、日志管理、素材管理及节目编排、审核、等任务。

2 系统功能与特点

2.1 丰富的显示效果

支持多种节目内容组合显示,在显示设备上进行多画面同屏播放;支持多种动态画面切换效果;支持多种多媒体文件格式。

2.2 灵活的节目编排

通过拖拽节目控件的方式编排节目,在编辑窗口任意组合编排各种类型节目,真正做到所见即所得;可以在节目编排过程中随时预览节目播放效果;智能化的节目播放时间设置。

2.3 支持实时信息播放

可抓取互联网实时信息进行播放,比如天气预报等;可以通过二次开发与实时业务数据库系统做接入,显示实时数据库信息,比如实时课程信息等;可支持实时系统接入,如网络电视、视频会议、监控系统等。

2.4 播放终端统一管理

通过网络远程统一管理数字媒体播放终端,并支持终端分组管理,所有操作可针对组进行,可按多种方式分组,不同方式分组间可互相覆盖。实时监控终端工作状态,并可进行各种远程控制操作,如远程重启、关机、截屏、控制节目播放等。

2.5 系统安全可靠

用户登录需要账号密码验证。用户可按单位分级管理,并分配角色(包括权限)和终端。系统具备内容审核机制,只有审核通过的节目才可进行播放,保证节目的准确性、合法性。

2.6 支持应急插播

当学校有重大事件发生,需要紧急通知时,可以通过该功能将紧急任务到终端,进行优先播放。

2.7 日志管理和统计分析

系统记录详细的运行日志,可以在系统出现故障时及时发现问题,还可以方便地进行系统运行历史查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系统的性能、效率等,有利于系统的维护。

3 教学楼内多媒体信息系统的作用

多媒体信息显示系统的传播环境不同于社会上其他媒体的传播环境,它的传播环境在于学校是一种组织化的环境,是根据培养人的目标而建构的。它受众群体明确,即教职员工和学生。

3.1 为学校教学、管理、宣传等工作增加了新手段

比之传统的校园信息方式,如宣传栏、横幅等,多媒体信息显示系统具有信息量增大、信息快速更新和信息统一管理的优势,能够达到视觉、听觉和时效性的较好结合。可以使用该系统积极宣传学校在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方面的措施和行动,让广大师生及时了解学校近期发生的重要新闻和学校决策的最新动向,从而起到上情下达、沟通信息这样一个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3.2 为校园文化建设开拓了新阵地

显示系统安装在教学楼中,播放的节目要能够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报道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课余进行沟通,成功地融入日常生活中,迅速成为与大学生受众沟通的最佳渠道,起到校园文化对学生熏陶的作用。这样,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实现了高效的校园信息传播。

社交媒体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营销特点;营销理论;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引言

社交媒体的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逐渐成为人们分享、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社交媒体营销成为了企业营销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交媒体营销本身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我国企业在社交媒体营销方面还处于一个探索起步的阶段,在做好这一工作方面存在能力、经验不足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社交媒体营销效果。因此有必要加强社交媒体营销的研究,了解做好这一工作的要点及方法,从而推动企业营销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社交媒体营销概述

社交媒体以及社交媒体营销都是营销领域的新概念,因此有必要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以及特点进行深入了解。

1.社交媒体营销概念与特点

社交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形成的让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社交媒体类型很多,常见的包括微博、微信、论坛等等。当前社交媒体以其具有的天然优势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社交媒体在一个个的热门话题制造、传播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交媒体的主要特点在于信息传播点对点层面,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网民更多的主动权使得社交媒体活力四射[1]。

社交媒体营销简单来说就是以社交媒体为平台和工具进行产品的宣传推广,从而顺利实现提升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开发更多消费者的过程。社交媒体营销本质上是企业营销的一种模式,利用的是社交媒体受众广泛、传播效果好的优势。社交媒体营销本身具有可计量、速度快、成本低、交互性强等特点,可计量是指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可以精准地查看有多少人看了企业的营销广告;速度快是指社交媒体营销传播的实时性,每个网民都可以及时获取社交媒体上的营销内容;成本低则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单人广告成本较低;交互性强是指社交媒体上的各个网民都可以进行互动沟通,从而带来营销互动性的强化。

2.社交媒体营销理论

社交媒体营销方面的理论很多,对于这些营销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根据这些理论的指导来制定科学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本文这里将典型的社交媒体营销理论探讨如下:首先是六度空间理论。所谓的六度空间理论是指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间隔都不超过6个人,在营销工作开展中,借助于六度空间理论就可以找到目标客户,这一理论在口碑营销中的作用比较明显[2]。其次是长尾理论。长尾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只要销售渠道够宽广且流通阻碍小,即使是传统营销中的小市场也能够与大市场在规模层面相匹敌,这一理论是对于二八理论的有益补充,借助于社交媒体就可以将小市场串联起来,形成大市场。最后就是4R营销理论,这一理论的内容包括了关联、反应、关系、报酬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这一理论,企业在营销工作开展中,注重对于客户诉求的反应,要与顾客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通过营销获得经济利益。

二、社交媒体营销传播策略

社交媒体营销工作开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难度很大,对于企业各方面营销能力要求很高。本文结合社交媒体以及社交媒体营销的基本特点,认为要做好这一工作,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情感文化传播

一流的企业卖文化,二流的企业卖产品。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营销重心放在情感文化层面,对于营销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社交媒体营销中一定要注重目标受众的情感分析把握,在营销内容层面照顾到受众的情感,力争引起情感共鸣,从而实现营销效果的持续提升。

2.利用好热点事件

企业社交媒体营销工作开展要善于利用好一些热点事件、话题,懂得借势,这对于社交媒体营销效果提升来说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毕竟在目前信息广告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对于社交媒体用户来说,很多企业的营销广告都很难引起关注,这自然会影响到营销效果。而通过借助公众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事件,巧妙借助于热点事件进行营销方案设计,可以很好地吸引公众关注,从而提升营销效果[3]。当然社交媒体营销中借势热点事件,一定要住注意度的把握,注意内容层面要较好地结合热点事件,不要生硬地与热点事件挂钩,否则会导致受众的反感,这样的营销在效果层面反而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

3.开展互动性强的沟通活动

社交媒体营销方面一定要充分发挥好社交媒体本身的互动性,避免营销方面的单项推送,良好的互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企业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赢得受众更多的信任。因此在基于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营销工作开展中,一定要增强营销方案的参与性,具体来说可以开通抽奖、评论、分享心得等功能,对于受众各方面的咨询及时进行反馈,让受众感受到来自于企业的尊重,同时引导客户发表产品使用体验,形成良好的口碑,提升企业产品的美誉度。

4.增强营销方案趣味性

社交媒w营销方案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趣味性,僵化古板的营销方案与灵动有趣的营销方案在营销效果层面是截然不同的。社交媒体在营销方案的设计方面有着更多的选择,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优点,进行营销方案的设计,举例而言,在故事讲述、图片搭配、视频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巧妙构思,从而使得营销方案有趣有味,引起良好的反响。

5.进行必要的付费推广

必要的付费推广是社交媒体营销必然之举,通过与网站合作设置广告弹窗、购买关键词搜索等手段,可以实现广告到达率的提升,让更多的潜在客户了解企业的产品、服务等。在付费推广工作方面,要强调精确性,提升商品购买转化率,不断进行付费推广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怡芳,曹睿.中国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

社交媒体的作用范文第4篇

P键词:新媒体;社交行为;文化交流;价值取向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新媒体社交平台对社交行为的影响及趋势研究”(湘教通:2016-283)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分析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6日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成熟,传统的人际交往正在发生改变,新媒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媒介,而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调查问卷和现阶段国民社交情况,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间的相互影响,就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规范人们的价值观培养阵地和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衡量的一般标准。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个社会阶段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是社会行为模式。

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一个人的价值,不仅要体现在金钱或财富的创造上,也要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上;不仅要看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要看他创造的社会效益;不仅要看他对经济的贡献,也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价值观可分为理性价值观、美的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等。

(二)价值取向差异分析。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影响着价值取向。主流文化价值观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受其影响的人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现实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自我实现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受其影响的人注重和谐,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三)新媒体对价值取向的影响。新媒体呈现出线上线下融合、网络成为现实的延伸、虚拟与现实并存互融、共生互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不再只是处在虚拟的层面,它已经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交往关系,重构社会的话语体系、组织模式,产生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理解认知系统,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构建的方式和强度。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能够更便捷地获取社会上的各种信息,思想得到解放,随着视野的扩展,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身边事物,价值取向也开始发生转变,加上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人们对物欲的需求更加强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们往往用过度的物质消费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功利主义观念渗透到精神生产当中。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交流

(一)多元文化与文化认知。随着人类社会日益复杂、信息流通发达、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多元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时代下社会的巨大变化。在信息高速流通的当今社会,人们之间交流的距离日渐缩短,这就导致了移民文化的产生,某个国家或民族的新移民的到来往往会对原有存在的社会产生冲击,导致社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原有平衡被打破,经过长期的冲突和融合,新的一轮又形成,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多元文化也相应产生。

人用自己的思想去分析、研究得出体会、感知,记录下来变成了文明,同一思维模式下,文化通常体现出民族的、地域的或特定人群的特点。认知的本质即是人们对来自外在世界的刺激做出选择、评估与组织内在的过程,文化不仅提供了解释认知的基础,而且引导人们选择与归纳认知的对象,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即是对已有文明做出选择的过程。影响文化认知的因素有很多:年龄、社会角色、价值取向、、教育、地域环境等。

(二)文化传播中的冲突与包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各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相互接触会产生相互竞争和对抗状况,这便是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价值取向冲突、政治文化冲突、冲突。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俞思念的《文化与宽容》一文中指出“文化的本质与源流,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文化的宽容是文化的跃迁”,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除了冲突,还会相互包容,文化的冲突与包容是相对的,这两个过程均带来了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产生。

(三)新媒体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新媒体社交环境下,人类社会开启了全球交往的新篇章,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冲突的范围也被扩大,无论是在空间地域上还是内容上,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交往和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文化的冲突也开始由地方上升到全球,由个别内容扩展到文化的各个领域。新媒体环境下,文化冲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被增加,随着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广泛接触和交流,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征明显地凸现出来,激发了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对民族文化特殊性的诉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发生着猛烈的碰撞,由此引起文化上的冲突,而随着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冲突的发生将更具有经常性和普遍性,在强度上也更加深刻和尖锐。全球化跨越了地域和国界界限,极大地扩展了各国文化交往的空间。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行为

(一)社交心理及行为的具体表现。健全的社交心理可归纳为平等心理、真诚心理和认同心理。平等心理的人注重自身修养、谦虚待人、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待人宽容。真诚心理的人待人真诚,不因权利地位私欲而变得虚伪和残忍。认同心理的人在社交中利用彼此相似之,从而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这类人善于消除隔阂、融和气氛。然而,人在后天受诸种社会因素影响,容易铸成畸形的社交心理,称之为“妨碍社交的不健全的社交心理”。比如骄傲嫉妒心理、自卑冷漠心理、自私自利心理等。骄傲嫉妒心理的人非常自负且心胸狭窄,看不起别人,又不许别人超过他,唯我独尊,容不得别人说个不字。自卑冷漠心理的人不追求自身价值,时时看不起自己,对周围人事态度冷漠,他们适应能力差、悲观厌世、遭受挫折不易振作。自私自利心理的特点是一切从我出发,为一己之私可以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这种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会采用各种欺骗手段。

(二)社交行为策略。人们在社交过程中应该时刻本着真诚、善良的心,社交活动是一种互惠,任何交往都不能只为自己不顾他人,我们要坚决摈弃社交中的极端利己主义。在社交生活中,我们应该在朋友孤独时解除他们的寂寞,失志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被误会时给予理解和同情、成功时给予认同和肯定等等。社交双方在交往时应处于同一心态,对某人某事某物有共同的认识和情感倾向,那就很容易靠拢、融洽。如果情绪相互感染,达到比较强烈的程度,就会产生共鸣。因此,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交结果,一定要找到能产生“共鸣”的话题来交谈。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行为特征。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经过高频次的互动交流,原本关系为弱连接型(现实社交中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好友发展成为了强连接型(联络频繁关系密切)的好友。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对象具有易得性,新媒体社交平台可以通过通讯录自主选择好友的添加或者不添加,也可以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和关注点,而结成好友关系。

四、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联动模型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应当考察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过程的知识要素,而新媒体社交平台是人们进行社交的重要渠道,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是社交过程中会涉及的两个方面,为如何正确进行社交提供重要思路。本文考虑新媒体环境对人们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以及社交行为的影响所持的基本假设是:新媒体环境直接影响人们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同时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这三者之间也在相互影响,进而影响新媒体环境。具体来说,新媒体对三者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同时,三者也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社交行为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一)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对社交行为的作用机理。新媒体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均产生显著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交往的社会媒介系统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促使人们构建新的社交环境。新媒体利用新的平台把传统大众媒体的各种类型综合起来,实现复合型且无边界的传播。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群体的多样化以及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点,社会各方面信息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得以全方面的传播,包括正负面信息的互动性传播,人们的思想心理、价值观念也因此发生改变。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性。而价值取向是介于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价值取向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价值取向对社交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交思想以及社交行为本身两个方面,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体现人的社交思想,一个人价值取向是否正面决定了他在社交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是否合理,人们将自己的社交思想传递给他人,影响他人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对价值的判断,实现价值取向的传递和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以社交行为为纽带的价值取向的传递链。

(二)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交流对社交行为的影响脉络。文化交流可以通过直接沟通、间接传递信息等多种方式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比较常见的有通过传统交流方式(如面对面式的交谈沟通、报纸、电视、书本等传统媒体工具)来快速直接地进行文化交流,还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文化交流通过社交平台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社交行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大量的亚文化影响,比较显著的便是不假思索的“快餐文化”。“快餐文化”是一种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新媒体与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快餐文化”更是演变成一种时尚并且冲击着传统文化。在现代快节奏社会中,“快餐文化”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快餐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也是新媒体社交与传统社交的碰撞,通俗小说与流行音乐等的风行、正统文学作品的低落,人们的社交行为变得华而不实,归根结底,新媒体社交环境下的文化交流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其社交行为。

(三)社交行为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分析。社交行为、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是两两相互影响的,社交行为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在社交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文字等沟通交流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社交的另一方,其中信息的传达就是人价值观的表达。社交行为深受文化交流的影响,文化由于受各种地域等多种非人力因素和人为因素,如人本身的个性气质等所影响,以多元化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可以通过人可触碰的任何物体赋予其特定的含义来影响人的认知,人的社交行为很多时候是人对事物认知的一种阐述和内心价值体系的表达,从而文化多元化的特质直接影响社交行为。

五、结论

本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可通过价值衡量一般标准以及价值取向差异,分析了解新媒体环境对价值取向的影响,通过将多元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在新媒体出现前后的情况对比,得出新媒体环境对文化交流的影响,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社交心理以及行为的变化得出社交行为的特征,综合以上分析得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分析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总结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

主要参考文献:

社交媒体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交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社交媒体,是基于数字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媒体形式,涵盖了手机、QQ、微信、论坛、微博、空间、人人网及其他实时在线交流工具,与传统的媒体形式,如报纸、广播、电视有所区别。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交媒体在人们生活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并越来越多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如何有效应对社交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一、新时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

1.社交媒体的运用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渠道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 社交媒体具有内容丰富、使用率高、互动及时、传播快速、信息含量庞大等优点,各种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电脑等都已成为了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必备品。因此,基于社交媒体的特点,将其有效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效丰富拓宽思政工作的渠道,达到较好的教育成效。

中南大学借助社交媒体,开通了校园微博,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打造了新的平台,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思政教育模式,建立完善了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渠道,收到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2.社交媒体的运用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方式上,主要是以单一化的集中教育为主,信息传递过程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信息衰减。根据有关的调查显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仅能使小部分学生受益,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随着社交媒体,如手机的普遍使用,采用诸如人人网、QQ、微信、微博等方式各类信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确保多数学生有效接收信息,极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有效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

3.社交媒体的运用促进了高校大学生议政参政的意识

现阶段的大学生群体以90后年轻人为主,一方面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思维意识及行为上较为独特,另一方面他们的政治参与观念不强。社交媒体中的大量政治信息,能够重新聚集高校学生的政治关注目光,增强大学生群体的议政参政的意识。根据有关调查显示,与传统的单一化的理论教育相比,多数学生倾向于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如人人网、朋友圈、说说评论等途径了解最新国家时政热点。一方面是基于社交媒体的便捷性,另一方面能够为其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观念提供有效渠道,便于自身政治诉求的表达。

4.社交媒体的运用能够缩短师生距离,体现出师生平等的理念

现阶段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思想波动较大,加上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影响,他们会在学习生活中遭遇不同程度的困扰,而多数学生并不愿直接说出相关的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及时掌握学生群体的思想状态,制约了教育效果。学生运用社交媒体,则可以将自身的思想情况,生活状态,行为方式与教师或朋友分享,能够有效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提高了思政工作的针对性,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交流氛围,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思政工作的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

1.社交媒体良莠不齐的信息增大了思想管理难度

社交媒体具有信息量庞大的特点,而伴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后喻文化特征日益凸显,在信息获取上,往往是学生快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并不完全成熟,面对各种信息时,其分辨、甄别、理解的能力不强,较易被一些娱乐属性强、思想水平低的负能量信息吸引。根据有关调查研究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会不同程度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偏离,甚至改变了个别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大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思想引领及管理难度。

2.社交媒体的运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素质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新时期大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一方面要使其具备更高的理论水平及思想政治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使其顺应新时期发展形势,掌握必备的媒体应用技能。高校思政教育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驾驭社交媒体的能力水平,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权,通过积极主动的教育渗透,不断增强社交网络的正面能量,着力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社交媒体的运用给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方法带来了挑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氛围沉闷无趣,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社交媒体的运用,能够凭借其独有的虚拟性、开放性及互动性的特点,为大学生构建全新的交流分享平台空间,使学生通过或赞扬或宣泄的方式,重新提振生活及学习自信。根据有关的调查研究,超过90%的学生喜欢通过微博、人人网、QQ、微信等方式展示自己的状态,分享自己的想法。这种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差距较大,需要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思考总结,探究新时期思政教育工作新途径。

三、基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1.思政教育人员要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行人文关怀

教育改革的要求之一就是倡导生本教育,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 也不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要遵循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摒弃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全面推行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具有人性化、个性化、情感化及生活化的特点,能够有效弥补大学生在新时期内心缺失的关爱及理解,从而有效帮助学生从社交媒体的庞杂信息中筛选正确信息,使其正确看待自身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教师要通过社交媒体,如QQ、微信、微博、空间、人人网等途径与学生加强交流,本着以人为主,人文关怀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人格。

2.建立覆盖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开辟了一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但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备较为明显的弱点,但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现阶段仍然占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高校思政教育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社交媒体给传统教育方式带来的挑战,对教育方法加以改革,建立起“现实”的思想教育与“虚拟”的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思想教育体系,整合两者之间的教育资源,做到既不断满足信息化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又有效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实现两者的补充协调。

3.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运用社交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水平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各类社交媒介与教师进行交流,思政教育人员的话语权威性有所弱化,在这一背景下,思政教育人员要有效借助社交媒体强化话语的感召力,放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态,及时转换自身角色,将自己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开展思想教育。高校管理工作者,要认清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趋势,在新媒介环境、经费保障及人员安排上加以支持,打造一批思想水平高,新媒介应用娴熟的思政教育人员队伍。思政教育人员要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钻研掌握新的媒介知识,借助正面积极的网络舆情,采用社交媒体引领学生的思想趋向,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在思政教育工作领域的重要作用。

4.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效融入社交媒体

校园实践活动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通过与各个网站进行合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特色的校园活动,如爱心慈善公益晚会等,畅通媒体渠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此外,在学校的各类信息环节,可以建立富有特色的“微栏目”的方式,做好信息推送。为有效增强学生的思政工作参与热情,可以创建“微博专栏”、“短信平台”、“网络辣评”等形式,切实发挥社交媒体的效用,营造出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推行构建全新的媒介载体。

此外,还可以发扬学生学习骨干及思想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通过思想骨干的带头示范,弘扬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观念。

四、结语

总而言之,社交媒体的运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又形成了挑战。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正视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变化,秉持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提高自身的新媒体应用水平,开展各类实践教育活动,不断发挥社交媒体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创新性。

参考文献:

[1]高健.基于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实践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6):110-111.

[2]王燕芳,康遍霞.E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127-129.

[3]赵雪.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今传媒(学术版),2013,(11):149-150.

[4]罗强.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学园,2014,(3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