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国家治理; 实现路径;

一、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定位

(一) 促进用人制度完善, 确保选拔阳光公开

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的选拔、考核、任免中严格把关, 对确保党的干部政策的贯彻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对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导向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 可以为党政机关组织部门考察和选拔领导干部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 监督权力规范运行, 着力打击腐败行为

由于国家管理结构存在的固有缺陷和公共权力所导致的市场效应, 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作为理性人的领导干部很有可能会出于自身需要来利用市场监管和国家资源的配置权力谋取不当的经济利益, 导致权力寻租等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的行为发生。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通过对其任期内的履职情况进行评价从而达到监督和规范权力运行的效果, 尤其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打击腐败行为。

(三) 推动干部责任落实, 实现工作高效透明

从问责的角度看,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见得和追究责任的审计机制。它从目标责任入手, 确定领导干部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并对其履行情况进行评价。这种机制强化了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 进而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提升了国家治理效率。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障碍分析

(一) 经济责任审计中责任界定缺乏明晰性, 覆盖范围不全面

在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中, 领导干部的责任界定相对模糊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 尤其是党政责任、前任与继任的责任、集体与个人的责任、故意与过失的责任和主观与客观的责任难以合理划分和界定, 从而派生出集体担责为个人行为护盾, 个人违纪演变为集体违纪等多种治理乱象, 致使问责不公, 监督失实。

(二)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存在滞后性, 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

当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多为离任审计, 介入滞后, 往往只强调事后问责, 缺乏事前约束和事中监管。

(三) 经济责任审计问责不到位, 没有形成合力监督

目前来看, 我国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并不到位, 其结果既没有全面运用, 也没有做到充分运用, 具体表现为审计结果只在审计内部体系传达, 组织和纪检等部门知识用作简单的参考, 在干部考核评价中的分量并不足, 没有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 对于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履职评价并没有实质性效果, 人为地造成了监督脱节。

三、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是服务国家治理目标的必然要求, 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的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

(一) 全面覆盖, 合理确定监督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首先要确定领导干部的目标经济责任。目标经济责任的确定是对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能否及时有效地履行目标经济责任, 是领导干部是否履职尽责的一个重要表现。确定目标经济责任, 就是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决策事项中所承担的责任进行充分分析和判断, 决策过程中是否出现了违背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在具体经济项目建设中, 是否出现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 招商引资是否公平公开, 是否兑现了上任之初的承诺等等。坚持以领导干部的目标经济责任为导向, 经济责任审计更能突出审计重点, 为责任政府的建立和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二) 及时, 科学建立评价体系

对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审计报告要体现以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为基础的报告内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定结果事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任用和选拔, 也关系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效果。审计结果要及时对外公告。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让社会公众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有效监督, 对被审计对象具有极强的震慑力, 让权力运行接受群众的全天候监督。在不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情况下, 尽可能公布更多的审计结果;审计公告内容也要进一步丰富, 既要深刻指出问题, 也要推广优秀的经验和做法, 提供借鉴学习的平台。对于公告后的群众反馈, 要及时作出反应, 进一步开展调查, 完善审计结果。

(三) 齐抓共管, 强化责任追究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要强化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如果仅有科学的制度规范安排, 而不注重问责力度, 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客体与一般类型的审计不同, 是领导干部个人, 极具针对性, 更应加强对其本人经济责任的判断和追究, 从权力源头上遏制行政权力的滥用, 保证行政职权和经济责任的实时挂钩。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 应当按照权责一致原则, 充分考虑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实际过程来确定, 同时严格落实终身问责制度, 必要时移送纪检和司法机关进一步追责。

(四) 跟踪回访, 促进行政制度完善

逐步制定和完善审计跟踪回访制度。提升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干部个人的专项审计, 其结果势必会对其本人有深刻的影响。由于经济责任审计通常发生在领导干部离任之时, 审计报告的内容对于其下一步任职和工作的开展将会起到一个重要的参考作用。在未来的经济事项决策和执行中, 领导干部本人出于对其自身形象和政绩的考虑, 也会避免出现在其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生过的失误和问题, 从而让政治合格型干部向经济管理型干部转变, 财盲加法盲的领导干部向懂法与守法的理财型领导干部转变, 做到慎用财权, 用好财权, 从而科学决策和布局, 整体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 更好地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范文第2篇

一、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必要性

(一)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是合理利用审计资源的有效保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目前,审计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审计任务繁重和审计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据统计,大部分省市审计机关在安排完成好同级财政审计及署定、自定项目后,已没有更多的人员及时间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以,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有利于审计机关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是政府改革的要求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表明传统的政府治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庞大的公共开支导致财政危机是一种普遍的行政现象,同时效率低下、成本过高以及腐败的滋生又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因此寻找高效率、低成本的政府运行模式已成为政府改革的目标。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组成部门应顺应政府改革的需要,在提升管理水平,特别是在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上要多下工夫。

(三)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有利于成本意识的强化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如果一个项目的投入远远大于其产出,那么该项目就是不经济的,不值得做,审计也是如此。然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成本意识非常淡薄,这不利于审计经费的合理使用。如果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上树立成本意识,就需要在降低其审计成本方面多做努力。

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运用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资料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来看,其主要内容及目标之一就是要审查责任人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从审计界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定义和内容看,财政审计是对本级与下级政府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财务审计是对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目标涵盖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全部内容和目标,它首先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人手,运用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资料,在经济责任审计时,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形成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样不但可以直接找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确保经济责任的审计质量,同时也可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资料,避免重复审计,减少审计工作量,缓解审计人员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从而达到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的目的。

(二)合理利用社会审计已完成的工作成果经济责任审计要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指令、上级审计机关的授权或同级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的委托进行立项;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作为被审计单位的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都经过了社会审计组织的会计报表审计,且经济责任审计和年度报表社会审计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鉴于此,国家审计机关在执行责任审计时应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已完成的工作成果,资源、成果共用,减少重复,避免浪费,降低经济责任审计成本。

(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力量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和强化审计监督的结合点,其中内部审计所处的地位尤其重要。第一,部分内部审计机关可以直接承担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审计机关可以直接进行审计,或由社会审计组织或上级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如果国家审计机关将部分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交给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必然能节约国家审计资源,节约审计成本。第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外部审计,合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也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范文第3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十分关注的关键环节。评价原则、依据、方法、内容的确立能进一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也能有力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单纯的定性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定量评价又难以量化。科学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为经济责任审计注入了科学含量,使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充分考虑审计的实际情况,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引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形成的结果为当地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和使用干部提供了决策依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也充分听取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纪检、人事部门的意见,反映民意,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有客观性、公正性、时效性强的特点,成果明显。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由于不同性质、不同部门、不同层次领导干部的审计评价标准很难统一,审计评价尚不够规范。主要的问题在于经济责任审计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目前各级《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较多是对审计的具体操作、审计内容、职责、执行等进行了明确,而对审计评价却缺少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这给审计评价工作造成困难。尽管某些暂行办法和规定中已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责任,但条文规定相对于基层部门实际操作而言,仍较宽泛和宏观,容易导致不同的审计人员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带有主观性,做出不同的审计评价,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一般对经济指标的分析仅仅包含今年与往年的纵向比较,即“量”的比较,而对于今年的各项经济指标之间的分析、对比,则存在较大的盲区,缺乏“质”的飞跃。

三、经济责任审计科学评价的原则

为了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 ,应该按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群众组织、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和国企领导及其门类、层级特点等分类制定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同时,确定一些基本原则,逐步统一规范审计评价,提高审计评价质量。

(一)客观性原则。经济责任设你就评价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客观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尽量采取写实的方式给予准确、恰当的描述和评价。

(二)辩证性原则。审计评价既要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问题,又要反映其相关业绩,并避免相互矛盾

(三)重要性原则。审计评价不宜面面俱到,应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突出重点进行评价。

(四)相关性原则。审计评价应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不相关的经济责任不宜评价。

(五)历史性原则。审计评价要考虑当时的政策环境、当地的经济运行环境,要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

(六)充分性原则。审计职能范围之内的、审计已经查明、证据充分的事项才能评价,否则则不宜评价。

(七)统一性原则。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统一性原则,是指“三个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评价内容和范围统一、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统一。

(八)系统性原则。对于工作业绩的评价不能单纯用静态数据比较,应尽可能连续系统地分析评价绩效数据的来龙去脉及前因后果,分清主观和客观原因,分清前任基础情况和后续发展情况,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严防短期行为。

四、经济责任审计科学评价的参考标准

对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科学评价,主要应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个人廉洁自律及遵守财经纪律情况、重大决策事项、目标完成及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等几个方面入手。本文主要提出对重大决策事项的评价标准可供参考:

1.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建立情况,民主决策情况,决策执行情况、决策是否顾及到近期和长远的发展及决策有无造成重大损失浪费情况。对重大经济决策一般从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及决策执行的有效性两个方面作出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 政府会计改革; 权责发生制; 内部控制

从我国审计实践来看,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政府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对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履行授权责任情况的监督和控制手段,是各级政府完成公共管理职能和使命的重要机制,也是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我国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和不足

与其他审计相比,经济责任审计属于行为审计,内容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其涵盖了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效益审计等多方面,而与企业相比,政府机关属于行政单位,其经济责任及其审计内容又存在着特殊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责任更依赖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审计对象和过程受政府组织架构建设和制度设计的影响很大;二是其经济管理活动受到预算等财政管理的制约和影响,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预算绩效评价管理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作用;三是政府部门经济管理活动具有内部性和非市场性的特征,从审计资料来看,更多的依赖政府会计信息和资料。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政府会计制度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财务会计核算与报告不完善,导致财务收支的效率和效益无法科学地衡量,经济责任审计无法真正向管理审计迈进;二是政府机关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组织架构建设不明确,财务决策行为与实施脱节,无法有效划分经济管理责任;三是资产核算不提折旧,不能科学反映资产结构与配置信息,导致资产管理和配置行为具有一定盲目性,造成重复购置问题大量存在;四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受收支预算束缚,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查出问题,有的干部以预算为挡箭牌,为腐败行为和失职行为辩解。

二、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变化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会计基础,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以全面、准确反映政府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客观反映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成果,满足政府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成本核算和实施绩效评价的需要。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亮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两个体系适度分离,还原会计的自身职能,预算会计主要为反映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服务,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如何确保政府经济行为决策和单位财务管理符合实际需要,满足动态管理的信息要求,就必须健全和加强政府财务会计制度。从改革的方向看,就是引入企业会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对政府会计主体(如行政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现金流量等“家底”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全面准确地核算和反映政府的各项资产(即政府所拥有的全部资源),以及政府所举借的各项债务、承担的各种义务,编制包括资产负债表、财务业绩表、净资产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和说明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从而实现全面反映政府所拥有资源、承担的债务、公共服务成本和绩效考核等目标。

二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合理确认政府的收入,将属于本期的收入确认为当期的收入,而不是将本期实际收到的归属于多个期间的收入一次性确认为当期的收入;分期确认政府的费用,将本期购建固定资产的支出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均衡分摊为各期间的费用,本期支付需要分期承担的费用予以分期摊销而不是全部列为当期费用,未来支付而应由本期负担的职工工资、退休金、债务利息等义务确认为当期费用等。

三是建立和健全政府范围内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立政府内部控制规范是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必将成为内部控制规范改革的新领域。因为这一领域涉及每年数万亿财政资金的拨付和使用,迫切需要强化管理。2007年审计署行政事业司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即确保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执行,确保业务活动有效进行,确保资产安全完整,确保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及时真实上报。值得借鉴的是,美国政府提出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资产不被浪费、错误使用、毁损、未经授权使用,联邦机构管理层在年度绩效与受托报告中包括一份财务内部控制保证的陈述。目前,我国一些省市的财政部门和相关部门,也已经开始参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梳理各项业务流程,控制财政资金的使用风险。2011年11月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政府组织的内部控制并引入注册会计师进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咨询,也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三、政府会计改革对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

首先,政府财务会计的独立化,进一步明确了反映和监督政府管理层的受托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目标和为政府管理决策行为的科学化提供必要信息的目标。这就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有了进一步拓宽的会计信息基础,经济责任审计将不仅在维护财经纪律、防治腐败行为方面发挥作用,为提高各级行政领导的守法意识和道德水平起到监督作用,而且必将对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科学评价和任用干部人才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其次,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必将促进审计对象内容的重心转移,经济责任审计将进一步突出效益型和效率性,针对经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实质来判断有无失职行为。权责发生制是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下政府会计的改革方向,权责发生制会计为政府部门建立高效、透明、廉洁、勤政的公共治理机制提供了高质量的有用会计信息。不仅提高了政府官员的决策能力和部门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而且促使管理者重视政府机构的效率等财务绩效管理问题。在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下收支的确认时点与收付实现制有所不同,对各项经济指标的检查和计算考核标准就会有所不同,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对象以及审计标准将围绕着这一变化有新的变革。

最后,政府内部控制建设将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和方法模式的变革,内部控制建设是政府机关会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和经济犯罪。内部控制从组织目标、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人力资源、资产管理等多个层面规定了相关职务行为的权力与责任,通过授权批准制度、分工原则以及集体决策制度,将领导干部的管理决策行为纳入规范和正确的轨道,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良好有序的平台,必将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

四、对于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转型的措施建议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和内部控制建设是展开经济责任审计转型的制度保障,笔者认为,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转型的主要方向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应当进行重新定位。基于对政府受托责任的评价需要,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确定的整体结构既包括了财务审计(即财务及合规性审计的检查、评价和报告),又包括了管理审计(即经济性、效率性及项目结果的检查、评价和报告)的内容,我国应该予以借鉴,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外延进行必要拓展。

其次,打造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经济责任审计专业队伍。将审计业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固然有其优势,但是,经济责任审计毕竟与普通的财务审计有所不同,管理审计内容涉及大量的政府机密,通过组建的审计专业技术队伍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综合水平,是必要的途径,也是经济责任审计转型的保障。

再次,要重视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与改革。要重视经济责任审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审计手段信息化势在必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高水平的运用已经成为政府管理进步的标志,这就要求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而且可以将审计监督从事后监督延伸到事前、事中监督,从定期审计、离任审计拓展为不定期审计,其相关信息的查找和整理水平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最后,建立政府机关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制度,不但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也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甚至可以作为政府管理审计的组成部分和基础。

总之,面对政府经济管理责任日益重大,政府运用市场工具日益频繁,反腐败任务日益繁重的今天,通过改革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现代化,和其他管理工具结合在一起,通过严密的经济监督,才能达到政府提高公共管理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丽羽.关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1(11上):57-59.

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目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结合;效益审计

前言

经济责任审计目的应是掌握被审计责任人履行职权职责和德才表现的综合情况,为考核、使用干部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引入效益审计机制,对被审计责任人任期进行绩效评估,将被审计责任人所担负的政治责任、社会管理责任、“经济责任”、行政效能建设责任等均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外延,丰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公正、更加全面。

1 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两者相结合的必要性

有效的开展效益审计有利于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只评价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既不能完整地反映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也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只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入效益审计的内容,才能充分揭示由于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力而导致的脱离客观实际、盲目决策、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为干部的选拔任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1经济责任审计客观上具备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条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包括建立健全对各级领导者业绩的考查、考核机制,通过对其任期业绩的深层次审计,体现领导干部任期所实现的效益水平。

1.2公共受托关系决定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效益审计结合

公共受托关系是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就是公共资源的受托责任人。经济责任审计是要评价单位、部门、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效益审计的目的正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1.3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伴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应从关注领导干部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向经济责任的效益审计转变。效益审计则可以在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管理、决策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审计。如果说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管理、决策的执行过程的行为涉及,那么效益审计则可实现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决策的能力评价。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1.4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审计机关合理安排审计资源的需求

就从审计业务量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多,审计内容涉及面广、审计期限长、任务要求时间紧,特别是在党委政府换届时,审计任务更是集中。审计机关还要完成同级财政审计、审计署规定的项目和自定的其他项目等,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只有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做好审计结合,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的工作要求。

2 如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

2.1在审计力量方面,注重审计人员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

首先,切实树立审计人员的效益审计观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是客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审计使命所决定的。要通过会议强调、专题讨论、审计宣传等形式使审计人员树立开展效益审计迫在眉睫的观念,从思想上接受并认可,然后再逐步开展起来。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整体审计人员的宏观全局意识和专业水准,使审计人员基本上能掌握经济管理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开展效益审计的重要条件。

2.2在审计内容方面,应切入党政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轨迹涉及的重点领域

经济责任效益审计应主要针对党政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和监督权的过程中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因此,其效益审计从内容上看应涉及政府性资金及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益性、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上级及本级有关政策的效率效果。从审计的具体范围来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审查财政资金管理的经济效益。二是审查政府部门预算执行的经济效益、通过审查部门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及经费支出的合法性、效率性及其结构,分析部门预算收支质量、衡量行政成本的高低和支出效率。三是审查投资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实际投资成本与预计投资、投资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资额、预期效益与实际效益、投资项目的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等进行比较分析,揭示项目决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工程质量、造成损失浪费等情况。四是审查各类专项资金使用中的经济效益,审查专项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果,分析评价专项资金项目完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3在审计技术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手段

第一,重视风险分析和目标评价的方法。风险分析指审计人员通过审阅文件资料、实地查验、询问调查等方式找出管理和执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点作为审计重点,对项目或者行为的管理控制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效益审计中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具体事项中是很难区分的,有关指标往往已经被包括在项目目标中,而且项目文件、合同文件一般都会对目标计量和测评方法等有具体的规定,对这些内容的审计主要是对照项目文件或者合同,审查和评价有关目标是否达到。第二,探索期中效益审计。事后效益审计,偏重于对行为结果的效益评价,期中效益审计侧重于对正在进行行为的管理控制情况进行效益评价。期中效益审计的难度更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掌握更多的审计技术方法。

2.4在审计制度方面,逐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效益责任审计的操作程序和评价标准

认真总结财政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审计所取得的效益审计方面的经验,制定系统的可操作的党政领导干部效益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不能仅仅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的基础上加一些零散的,单项的效益审计的内容,要把它作为效益审计的一个独立类型进行研究、制定独立的效益审计的操作规范,在规模化的作业面、体系化的评价指标、规范化的工作程序、最大化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等各方面作出规定。经济效益一般可以用定性指标来衡量,而社会效益很难量化,可以先给出一些原则性较强的定性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再通过认真总结经验进行补充完善。此外,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可以为党政领导干部效益责任审计的具体实施和评价提供重要标准和依据。

3 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同步进行能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投资决策是否科学、决策依据是否充分、是否存在决策不当或盲目决策造成的损失浪费问题,还能将是否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绩效评估和责任追究机制纳入视野,在突出审计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方面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加以评价。

参考文献:

[1]廖洪.加强国家审计理论研究 为经济发展服务[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