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近现代农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新时期宝鸡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
(一)实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区的全覆盖。宝鸡有7个县区先后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占全市县区总数的58%。2009年陕西省设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县的政策出台后,宝鸡有两个县区进入农业综合开发县行列,2011年又有3个县区进入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县行列,实现了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的全覆盖,为宝鸡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类型较为齐全。项目类型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丘陵山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世行农业科技,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农业、林业、水利部门农发项目等。2011年共实施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7个,其中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2个,包括土地治理项目8 个;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4个,贷款贴息项目12个;农业部门项目2个;水利部门水土保持项目4个,水利部门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1个;新型合作示范项目1个。实施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5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2个,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3个。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大幅度增加。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及财政资金12451.40万元,较上年9786万元同比增加2665.4万元,增长27.2%。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拨款11755.4万元,较上年9103万元增加2652.4万元,增长29.1%;市级财政预算安排370万元,较上年增加44万元,增长13.5%。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总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开创了宝鸡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二、宝鸡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点
(一)坚持竞争立项,集中连片开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从申报、评估、审批到实施,严格按照竞争立项的原则,从积极性高的乡镇村组中选择,公开竞争,互相比对,择优立项。立项时把集中连片作为首要条件,尽量减少土地插花分散。村组竞争立项的首要工作是调整插花地,通过土地流转等多种措施,调整好农业综合开发地块和作物种植茬口,做到集中连片开发。陈仓区先后在钓渭、天王、八鱼、虢镇、阳平、周原、慕仪、贾村、桥镇、千河、蟠龙等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和产业化项目,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5.0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实施产业化项目18个,累计投资25021.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5844.56万元,银行贷款1161.2万元,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折资8015.83万元,占总投资的32.03%。项目区大面积集中连片,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二)坚持硬件先行,配套措施跟进。水利、农业、林业等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硬件工程。宝鸡农业综合开发把硬件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优先立项,优先设计,优先施工,确保工程质量。通过农、林、水等硬件工程建设,不仅使项目区从整体形象上达到 “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结构优、村整洁、户安居”的标准,而且使项目区在资源配置上更加优化。与此同时,与之配套的各项措施紧密跟进,确保硬件工程发挥最大效益。千阳县从2003―2011年,先后在寇家河、草碧、水沟、城关、柿沟、张家塬、南寨镇改造中低产田8.1万亩,新打井114眼,维修机井5眼,衬砌“U”型渠道377.1公里,埋设输水暗管80公里,砂石硬化农田机耕路150.15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8000亩,改良土壤5.5万亩,多项配套措施同时跟进建设,建成田成方、管成网、路相通、工程配套好、综合治理成效大的农业综合开发区,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三)坚持“一村一品”,两类项目配合。宝鸡农业综合开发围绕主导产业开发,注意把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结合起来,以土地治理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产业化项目促进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和专业化生产。两类项目的同时实施,加快了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的步伐,提高了拳头农产品的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岐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将土地治理优质小麦种植与优质面粉加工、方便面加工、岐山优质挂面加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扶持岐山秦风挂面厂,以加工厂为龙头,带动一大批加工专业户,年产手工空心优质挂面3300吨,仅此年产值达到2600多万元,安排了3000多名劳动力就业。以华祥和城北方便面等企业为龙头,年加工方便面3500多万箱,年产值达2.5亿元,解决3500多人就业问题,并带动了一大批板纸、纸箱等生产企业。如华祥方便面厂年产碗装方便面5000吨、袋装方便面3.5万吨,年加工转化原粮小麦4.7万吨,带动生产板纸3万吨、纸箱2000万套,年产值1.38亿元,利润676.5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67万元,高出全县水平1600多元。岐山挂面、方便面及岐山臊子已成为岐山县的拳头产品和享誉全国的品牌产品。与此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还打造出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先后在农发项目区的故郡、凤鸣、雍川、祝家庄、益店、蒲村等乡镇建立40个塑料大棚瓜菜生产专业村,面积由2000年的10多亩发展到6万亩,年生产反季节优质瓜菜18000万公斤,平均亩纯收入超过6000元,年总纯收入3.6亿元,成为岐山农民种植业收入的支柱产业。
(四)坚持机制创新,推行六项制度。宝鸡农业综合开发从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多项制度的机制创新入手,在前期立项、项目实施、建后管护等多个环节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先后推行土地治理项目公示制、村组项目竞争立项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县级财政资金报账制、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制等六项制度,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制日臻规范,既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切实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眉县从1996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共改造中低产田21.3万亩,总投资达到10277万元。在项目施工中,县上严格按照要求,对节水灌溉中如地埋管、水泵等支出较大的工程项目,实行工程招投标。县财政局采购中心在网上招标信息,公布招标内容,并聘请县上有关专家组成评标小组,邀请县内外有资质的工程队参加招标大会。通过招投标,选择出资质较高、价位合理的施工队伍,既保证建设用材质量,又节约开发资金、降低开发成本。
三、宝鸡农业综合开发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粮食高产示范田,促进全市粮食连续九年大丰收。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42.52万吨,实现粮食生产“九连丰”。10个县区去年开展小麦高产创建,建立百亩攻关田17个、万亩示范方21个,2012年夏田水地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612.9公斤,万亩片平均亩产558.1公斤,分别较上年增产3.03%和3.1%;旱地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450.5公斤,万亩片平均亩产379.8公斤,分别较上年增产13.96%和9.93%。项目区5个旱地小麦百亩攻关田和两个万亩示范片刷新了上年全省纪录,其中千阳县南寨镇大寨村旱地百亩攻关田亩产达到491.12公斤,超过上年全省纪录9.5%。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提升了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农业园区15个,其中省级农业园区5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9个、国家级交易中心1个,目前正在申报省级农业园区26个,认定命名10个。这些农业园区围绕畜粮果菜四大主导产业,主推13项农业实用技术和11个农业经营模式,使农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推广适度规模经营,特色产业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宝鸡今年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新建千亩以上连片果园示范方26个,面积30210亩;千亩以上连片高山蔬菜示范方3个,面积3700亩;建设百亩以上设施蔬菜示范方24个,面积5600亩;建设千头奶牛场17个,畜牧小区476个,发展规模养殖户8700户。全市奶牛存栏超过20万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2.2万亩,苹果、猕猴桃面积分别突破100万亩和50万亩,渭北塬区百万亩优质苹果、秦岭北麓60万亩优质猕猴桃、川塬城郊百万亩时令瓜菜和千陇及渭河川塬20万头良种奶牛四大产业带基本形成。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今后五年,我国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将保持刚性增长趋势,粮食作物耕、种、收类机械,特别是田间管理机械需求不减,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发展空间巨大。同时,随着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对大中型农机作业需求旺盛。
由于农机化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为扩大生产规模创造了条件,正在成为人们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投入手段。与此相关的新型农机逐步成为人们首选。随着一些农民从生态高效农业、农业结构调整中尝到了甜头,加之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艰苦创业,部分农民具备了二次创业的经济实力。其中一些有实力的农民正在加大投资,争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对农机也提出了质优、成套、高效、实用的要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现代农业推进了农机行业的新发展,市场对农业机械提出了新要求。
水果生产相关机械。如挖坑、栽植、施肥类机械,果园耕耘、果树修剪机械。随着开发性农业的兴起和基本农田保护意识的提高,现在兴建果园大都以缓坡地为主,适应这一条件的中小型机械比较受欢迎,目的在于提高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随着经营者规模扩大和果品成批产出,果品加工机械成为需求热点。如果品的分级、清洗(清选)、包装、保鲜机械及设备大受青睐。果汁、果酱、果酒、果饮料及其系列产(食)品等的成套加工机械与设备也将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牧草机械与秸秆养畜机械。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加大,建设生态农业提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草地建设方兴未艾,牧草种籽的收获、播种和牧草的收割、捡拾、打捆机械出现了巨大需求。另外,随着近年来科技宣传力度加大和环保意识增强,人们开始认识到农作物秸秆是巨大的经济资源,加之国家加大了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的补贴力度,农民购机热情高涨,正在形成一个新兴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由此引发了相关机械需求。特别是与秸秆养畜相关的配套机械,如秸秆挤丝、揉搓、切碎机,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秸秆收割、捡拾、打捆机械,秸秆青贮、氨化、微贮养畜的机械与设备等。
水是生命之源,缺水困扰着农业。一方面我国农业严重缺水,另一方面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仅有45%,而以色列农业用水的利用率高达80%以上,这说明我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全面落实,节水灌溉机械及设施备受关注。如旱作农业区的水窖蓄水及抗旱灌溉机械,尤其是坐水播种机,保证一播全苗,不误农时,深受欢迎。果园、茶园、菜园、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滴、渗、微灌机械及设施,在缺水地区,经济作物微灌及渗灌设施可节水90%,创造作物生长良好的小环境,使其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节水设施投资仅为150元/亩左右,一年即可收回投资的高效实用的短、平、快机械及设施农民需求迫切。
优势农产品的粗加工及精深加工机械设备。我国加入WTO近10年来,很多农民瞄准国际市场,调整生产结构,紧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茶叶、水果、蔬菜、花卉、畜产等产业,扩大生产规模,进行精、深加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大大提高了收入。因此,农民渴求相关机械及设备,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如茶叶采摘、炒制、成形、精制、保鲜、包装机械;蔬菜速冻脱水及保鲜机械和运销机械;畜产屠宰、分级及产品无菌化处理和包装机械,具备冷藏保鲜功能的运销机械;食用菌的生产、加工机械等。目前脱水蔬菜国际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农民要求掌握相关信息求购相关机械设备的也很多。
农村城市化及新农村建设机械。在农、畜、果、加工一体化的生态农业中,农业废弃物能生产沼气,解决一部分生产生活能源问题,沼气副产品又可用于肥田、养畜,加工后的副产品再做沼气原料,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目标。这一生态系统相关的机械设备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的综合功能,农民很欢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增加,相关的生产、加工机械和设备以及配套技术成为“热门”。与城镇化建设相关的小型、成套建筑机械、装修机械、用秸秆生产装饰板、结构板、包装板(纸)的专用机械在农村需求旺盛。在结构上以小型、成套、符合农户或联户投资能力的设备尤其受农民欢迎。冷藏、保鲜、鲜活农产品运输等特种用途的运输机械需求上升。
1.农业产业化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1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业支撑 农业产业化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渗透、联合,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相对分割的格局,形成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从而夯实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通过突出地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科学整合资源,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农业企业向优势农产品集中的区域聚集,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1.2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组织支撑 农业产业化推动着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农业经营模式和分配机制的完善。农业产业化实行“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龙头企业以收购、加工和销售农产品为主,上连农产品销售市场,下连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带动农业商品化生产。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经济契约关系,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促进形成企农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1.3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经济支撑 建设现代农业,既要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扶持,也要靠农业自身积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财力保证与经济支撑。一是壮大地方财政。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可以大幅增加地方的经济产出和税收;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除了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获得工资收入,或直接分享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进程。农业产业化通过三个产业联动,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促进过去用于工业和城市的投资转移到农业和农村。
1.4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打破农村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为农业现代化吸引人才;农业产业化可以推动三个产业的整合,使一批农村建设人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产业化通过促进农、工、贸、技、科、教等各部门、各行业的联动,成为现代农业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以工带农,壮大龙头企业 要瞄准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县的目标,把扩大加工转化作为推进产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农业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新型工业化体系加以扶持,做强龙头企业。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扶持标志性旗舰企业,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避免同类竞争原料和市场;提升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通过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的方式,推进产学研结合,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2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业 要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
1 基本情况
石嘴山市惠农区聚和农机服务有限公司于2010年三月份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50万元,占地面积为5000,建筑面积560m2。现有资产430万元,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1台,配套农机具32台(套),是一个集农机作业、维修、技术培训、信息服务、油料供给为一体的农机服务公司。主要围绕中粮集团制酱番茄生产基地,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等服务。
2 主要做法
2.1 因地制宜、创新农机服务组织新模式
在农牧、农机部门和镇党委、镇府的支持下和帮助下,2009年在原聚宝农机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了以聚宝、尾闸、和平3个村集体投入为主体,并吸纳周边农机大户参与的尾闸联村农机合作社,与中粮屯河惠农农业高新农业开发公司签订了2.1万亩的作业合同,经过一年的运营,效果良好。
2010年,尾闸镇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重点,紧紧抓住中粮公司入驻惠农的机遇,在尾闸联村农机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了聚和农机作业公司,将原有的拖拉机折价入股,同时团结、下庄子、西河桥等3个行政村,各筹资20万元作为股金投入到聚和农机作业公司,同时募集社会资金150万元,新购置大中型拖拉机15台,配套农机具21台套,在为中粮惠农制酱番茄基地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服务领域。
2.2 探索尾闸“农机服务模式”,实现农民、村集体双赢
聚合农机作业公司是由政府引导、部门支持,支部牵头、干群参与成立的股份制农机服务公司;它引进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采用联村合股、公司运营,订单作业、滚动发展的机制,引领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和前景,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增强服务能力
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积极开展以制酱番茄、牧草、玉米、小麦等作物机械化作业等服务。
2.4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营造发展环境,规范公司管理
为推动公司正规化建设,投资120万元,新建了公司办公室、培训室、配件室、维修车间、库棚等基础建设。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数量上增加、质量上提升、制度上规范、机制上创新,扩大发展集群,提升服务功能,增强带动能力。
2.5 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益
在为中粮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农机服务领域,促进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稳步增长。
2.6 加强信息中介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农机作业公司这个载体,搜集和整理农机作业需求信息,为其它农机合作组织,农民、农业生产企业、种植大户,提供技术信息和市场作业信息服务,积极组织开展小麦跨区作业,逐步探索向玉米、薯类、饲草等其他农作物作物跨区作业,提高农机利用率,解决家庭承包经营和机械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3 取得的成效
3.1 提升了农机发展水平,提高了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随着农机作业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机作业公司服务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农机经营服务内容也扩展到粮食、脱水菜、饲草生产加工等农作物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从而形成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促进了服务效益稳步增长。
3.2 整合了农机资源,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
聚和农机作业公司是由3个行政村带机、3个行政村筹集资金成立的股份制作业公司,它创新并完善了农机合作组织的管理运行机制,科学合理地配置农机资源,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
3.3 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壮大集体经济
根据农业生产需求合理安排配置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比例,合理安排作业任务,有力地提高了单机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该公司成立近2年多来,实现作业收入 万元,获利 万元。6个村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 万元。
4 主要存在问题
表现在;
(1)引进购置大中型农机具和推广新机具及发展资金缺乏。
(2)农用柴油价格一度攀升,增加了机械作业的成本。
(3)公司的管理人员水平较低。
(4)公司成员技术素质较低。
(5)农机信息化程度低,配套设施不齐全,管理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
5 今后的发展建议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对于改善当前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需要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中包含着技术创新的内容,现代农业就是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作物品种的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开发的新品种日益增加,像新的杂交水稻,抗虫棉等等农作物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仅仅提高了生产量,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效益。二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能力。农业现代化生产中逐渐采用机械化生产,传统的耕作方式既影响了生产效率,同时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技术创新和机械化生产,现代农业生产中大量的人力资源得到解放,能够更好地投人到农业生产管理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农村发展中需要进一步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加强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好地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样也有助于生产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现代农业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生产重视农村环境的生态化建设,注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中需要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不仅仅需要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需要重视资源的节约利用。现代农业生产中一方面需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将会导致整个农业生产的停滞,农业生产中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土地管理规范,针对一些浪费土地资源或者是土地资源开发不当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提高其有效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现象。对耕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实行农作物的交叉种植,保护耕地资源的肥力。另一方面丰富农作物的品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作物比较单一,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不仅仅不利于经济效益的增加,同时也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通过丰富农作物品种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前的经济结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生产注重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现代农业生产中需要不断调整农产品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等经济形式,不断完善农村的经济结构,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