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近现代农业发展

近现代农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近现代农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现代农业发展

近现代农业发展范文第1篇

一、新时期宝鸡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

(一)实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区的全覆盖。宝鸡有7个县区先后进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占全市县区总数的58%。2009年陕西省设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县的政策出台后,宝鸡有两个县区进入农业综合开发县行列,2011年又有3个县区进入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县行列,实现了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的全覆盖,为宝鸡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类型较为齐全。项目类型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丘陵山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世行农业科技,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农业、林业、水利部门农发项目等。2011年共实施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7个,其中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2个,包括土地治理项目8 个;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4个,贷款贴息项目12个;农业部门项目2个;水利部门水土保持项目4个,水利部门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1个;新型合作示范项目1个。实施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5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2个,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3个。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大幅度增加。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及财政资金12451.40万元,较上年9786万元同比增加2665.4万元,增长27.2%。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拨款11755.4万元,较上年9103万元增加2652.4万元,增长29.1%;市级财政预算安排370万元,较上年增加44万元,增长13.5%。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总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开创了宝鸡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二、宝鸡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点

(一)坚持竞争立项,集中连片开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从申报、评估、审批到实施,严格按照竞争立项的原则,从积极性高的乡镇村组中选择,公开竞争,互相比对,择优立项。立项时把集中连片作为首要条件,尽量减少土地插花分散。村组竞争立项的首要工作是调整插花地,通过土地流转等多种措施,调整好农业综合开发地块和作物种植茬口,做到集中连片开发。陈仓区先后在钓渭、天王、八鱼、虢镇、阳平、周原、慕仪、贾村、桥镇、千河、蟠龙等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和产业化项目,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5.0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实施产业化项目18个,累计投资25021.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5844.56万元,银行贷款1161.2万元,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折资8015.83万元,占总投资的32.03%。项目区大面积集中连片,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二)坚持硬件先行,配套措施跟进。水利、农业、林业等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硬件工程。宝鸡农业综合开发把硬件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优先立项,优先设计,优先施工,确保工程质量。通过农、林、水等硬件工程建设,不仅使项目区从整体形象上达到 “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结构优、村整洁、户安居”的标准,而且使项目区在资源配置上更加优化。与此同时,与之配套的各项措施紧密跟进,确保硬件工程发挥最大效益。千阳县从2003―2011年,先后在寇家河、草碧、水沟、城关、柿沟、张家塬、南寨镇改造中低产田8.1万亩,新打井114眼,维修机井5眼,衬砌“U”型渠道377.1公里,埋设输水暗管80公里,砂石硬化农田机耕路150.15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8000亩,改良土壤5.5万亩,多项配套措施同时跟进建设,建成田成方、管成网、路相通、工程配套好、综合治理成效大的农业综合开发区,使农业生产条件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三)坚持“一村一品”,两类项目配合。宝鸡农业综合开发围绕主导产业开发,注意把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结合起来,以土地治理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产业化项目促进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和专业化生产。两类项目的同时实施,加快了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的步伐,提高了拳头农产品的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岐山县农业综合开发将土地治理优质小麦种植与优质面粉加工、方便面加工、岐山优质挂面加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扶持岐山秦风挂面厂,以加工厂为龙头,带动一大批加工专业户,年产手工空心优质挂面3300吨,仅此年产值达到2600多万元,安排了3000多名劳动力就业。以华祥和城北方便面等企业为龙头,年加工方便面3500多万箱,年产值达2.5亿元,解决3500多人就业问题,并带动了一大批板纸、纸箱等生产企业。如华祥方便面厂年产碗装方便面5000吨、袋装方便面3.5万吨,年加工转化原粮小麦4.7万吨,带动生产板纸3万吨、纸箱2000万套,年产值1.38亿元,利润676.5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67万元,高出全县水平1600多元。岐山挂面、方便面及岐山臊子已成为岐山县的拳头产品和享誉全国的品牌产品。与此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还打造出一批一村一品专业村,先后在农发项目区的故郡、凤鸣、雍川、祝家庄、益店、蒲村等乡镇建立40个塑料大棚瓜菜生产专业村,面积由2000年的10多亩发展到6万亩,年生产反季节优质瓜菜18000万公斤,平均亩纯收入超过6000元,年总纯收入3.6亿元,成为岐山农民种植业收入的支柱产业。

(四)坚持机制创新,推行六项制度。宝鸡农业综合开发从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多项制度的机制创新入手,在前期立项、项目实施、建后管护等多个环节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先后推行土地治理项目公示制、村组项目竞争立项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县级财政资金报账制、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制等六项制度,使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机制日臻规范,既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切实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眉县从1996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共改造中低产田21.3万亩,总投资达到10277万元。在项目施工中,县上严格按照要求,对节水灌溉中如地埋管、水泵等支出较大的工程项目,实行工程招投标。县财政局采购中心在网上招标信息,公布招标内容,并聘请县上有关专家组成评标小组,邀请县内外有资质的工程队参加招标大会。通过招投标,选择出资质较高、价位合理的施工队伍,既保证建设用材质量,又节约开发资金、降低开发成本。

三、宝鸡农业综合开发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粮食高产示范田,促进全市粮食连续九年大丰收。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42.52万吨,实现粮食生产“九连丰”。10个县区去年开展小麦高产创建,建立百亩攻关田17个、万亩示范方21个,2012年夏田水地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612.9公斤,万亩片平均亩产558.1公斤,分别较上年增产3.03%和3.1%;旱地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450.5公斤,万亩片平均亩产379.8公斤,分别较上年增产13.96%和9.93%。项目区5个旱地小麦百亩攻关田和两个万亩示范片刷新了上年全省纪录,其中千阳县南寨镇大寨村旱地百亩攻关田亩产达到491.12公斤,超过上年全省纪录9.5%。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提升了全市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农业园区15个,其中省级农业园区5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9个、国家级交易中心1个,目前正在申报省级农业园区26个,认定命名10个。这些农业园区围绕畜粮果菜四大主导产业,主推13项农业实用技术和11个农业经营模式,使农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推广适度规模经营,特色产业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宝鸡今年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新建千亩以上连片果园示范方26个,面积30210亩;千亩以上连片高山蔬菜示范方3个,面积3700亩;建设百亩以上设施蔬菜示范方24个,面积5600亩;建设千头奶牛场17个,畜牧小区476个,发展规模养殖户8700户。全市奶牛存栏超过20万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2.2万亩,苹果、猕猴桃面积分别突破100万亩和50万亩,渭北塬区百万亩优质苹果、秦岭北麓60万亩优质猕猴桃、川塬城郊百万亩时令瓜菜和千陇及渭河川塬20万头良种奶牛四大产业带基本形成。

近现代农业发展范文第2篇

一、新时期农机事业肩负的使命

(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阶段,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要素中影响现代农业进程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关系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过程,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所以,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二)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发展生产方面需要农业机械技术和装备来支撑;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生产工具,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民生活宽裕方面需要农业机械化来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工程措施,在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服务村容整洁方面需要农业机械化来推动。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农机事业的使命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增机、减人”的趋势不可逆转,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将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也将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促进农机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农机事业的支持

近几年,中央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党的十七大对我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和工作措施,特别是关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是我国农村发展的理论指南。农机部门要以此为契机,积极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按照我市农机化发展规划,从现在起到2012年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关键时期,应因势利导,把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充分认识农机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着力研究解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组织协调计划、财政、金融等综合部门做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和服务工作,研究、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的配套政策,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加大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以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为主体,各级财政资金为导向,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保障农业机械化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创新农机事业发展体制和机制

要建立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制定农机事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机事业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切入点,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应以民营、社会化为主,发挥市场作用,坚持政府引导,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社会公益性设施,由政府负责维持;经营性产品和服务应提供市场平台,明晰权责,放开经营管理权。

每年安排必要的扶持资金,大力扶持农机大户、专业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在丘陵地区和农业大县,把培育农机大户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纳入每年工作目标考核。把分散的农机户联合起来,组织跨区作业和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帮助农村中的“留守”农户解决劳力缺乏的困难。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

把发展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作为解决农机化发展问题的突破口,在巩固提高原有服务组织的基础上,新扶持发展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承包服务、订单作业等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程度,实现了农机资源的共同利用。有效提高了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拓宽了服务路子,提高了经营效益。所以,在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思路上,要立足“引导不干预,扶持不包办”的原则,坚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服务队、农机专业大户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引导发展;坚持围绕区域优势和主导产业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以自我发展为主,引导服务组织规范管理制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他们向实体化方向迈进,向产业化方向融合。

近现代农业发展范文第3篇

1.农业产业化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1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业支撑 农业产业化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渗透、联合,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相对分割的格局,形成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从而夯实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通过突出地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科学整合资源,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农业企业向优势农产品集中的区域聚集,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1.2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组织支撑 农业产业化推动着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农业经营模式和分配机制的完善。农业产业化实行“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龙头企业以收购、加工和销售农产品为主,上连农产品销售市场,下连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带动农业商品化生产。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经济契约关系,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促进形成企农利益合理分配机制。

1.3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经济支撑 建设现代农业,既要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扶持,也要靠农业自身积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财力保证与经济支撑。一是壮大地方财政。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可以大幅增加地方的经济产出和税收;二是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除了农业收入,还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获得工资收入,或直接分享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收入;三是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进程。农业产业化通过三个产业联动,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促进过去用于工业和城市的投资转移到农业和农村。

1.4农业产业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打破农村的局限性和封闭性,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为农业现代化吸引人才;农业产业化可以推动三个产业的整合,使一批农村建设人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农业产业化通过促进农、工、贸、技、科、教等各部门、各行业的联动,成为现代农业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以工带农,壮大龙头企业 要瞄准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县的目标,把扩大加工转化作为推进产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农业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新型工业化体系加以扶持,做强龙头企业。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扶持标志性旗舰企业,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避免同类竞争原料和市场;提升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通过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的方式,推进产学研结合,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2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业 要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

近现代农业发展范文第4篇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规模经营情况

我县辖10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2万人,耕地面积215.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近10亩。2011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和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余万亩,占全县农村耕地面积的30%。全县共有25416户参与土地流转,可带动劳动力转移28537个。

二、取得成效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亲身利益和农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此,宝清县秉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工作方针,要想千方设百计,不断增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吸附力和感召力,全县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了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流转速度不断加快。

近年来,我县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使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和规模经营呈现出逐年扩大趋势。土地流转面积由2009年的43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61万亩,增长42%;规模经营面积由2009年的23万亩发展到2011年的65万亩,增长83%。

(二)流转行为逐步规范。

为了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县政府多次组织各涉农部门深入乡镇、村屯进行案例讲解,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规范合法流转土地的重要性。目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已经改变了过去口头协议的习惯,而是将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以书面合同的形式明确下来。2011年,土地流转书面合同签订率占100%,有效避免了流转双方的纠纷。

(三)流转服务不断强化。

为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和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全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从业务指导、到流转信息采集、合同签订、流转登记、档案管理实行全方位规范化管理,我县土地流转逐步由无序流转向有序流转、口头化流转向有纸化流转方向发展。

三、我县采取的主要措施

宝清县针对缺乏土地流转理念、 缺少农民就业门路、社会保障机制、缺少中介服务平台、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诸多因素制约,明确了“以强化领导、营造氛围、强化服务、夯实基础、加大扶持、规范管理和绩效考核为切入点”的指导思想,多措并举,稳步推进了全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

(一)成立组织机构,强化领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县长亲自挂帅的宝清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门成立了宝清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办公室,进而为全县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注重宣传动员,营造氛围。

为了保证全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有效开展,县委县政府多次召集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的专题研讨大会,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进行深入发动,并注重典型事例的宣传。在全县形成鼓励、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真正让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政策,放心流转,形成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共识和内在动力,促进工作有序开展。

(三)加强土地管理,夯实基础。

土地流转工作有效开展,必须以稳定农村家庭联产经营体制为前提,以农村社会稳定为重心。为此,我们确定了“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着重抓好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一是摸清底数,建立台账,为全盘掌握全县的土地拥有、分布和分配情况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数据。二是清理合同,排查合同纠纷隐患。三是发放证书,明晰权属,稳定民心,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四)构建信息网络,强化服务。全县按照“择优选点、典型示范、无偿服务、便民利民”的基本原则,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全县全面开展了土地流转的建设工作。搭建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即县级成立了土地流转办公室、乡镇建立了流转服务中心、村级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确定了固定办公场所、配备了流转服务设施、明确了专人负责、健全了管理制度,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功能凸显。

(五)创造政策条件,加大扶持。县政府以宝政办发【2010】15号文件形式,明确了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创业激励和政府奖励等七项扶持政策。在文件别明确了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奖励挂钩政策,并在县财政设立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专项经费。

(六)细化日常工作,规范管理。为保证土地无序流转向有序流转迈进,规范日常服务行为,全县制定了统一的流转制度和规范的流转程序,统一印制了系列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簿册和土地流转合同,并实行定期报告制,以切实加强动态管理、跟踪问效。

(七)实行目标管理,强化绩效。县委、县政府把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工作纳入了乡镇年底目标考核之中,并签署了责任状,对完成好的乡镇给予加分或奖励;对完成不好的乡镇给予扣分或批评。此举极大的促动了乡村两级工作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素质提升,转变思维提高技能,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近现代农业发展范文第5篇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对于改善当前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需要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中包含着技术创新的内容,现代农业就是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作物品种的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开发的新品种日益增加,像新的杂交水稻,抗虫棉等等农作物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仅仅提高了生产量,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效益。二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能力。农业现代化生产中逐渐采用机械化生产,传统的耕作方式既影响了生产效率,同时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技术创新和机械化生产,现代农业生产中大量的人力资源得到解放,能够更好地投人到农业生产管理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农村发展中需要进一步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加强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好地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样也有助于生产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现代农业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生产重视农村环境的生态化建设,注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中需要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不仅仅需要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需要重视资源的节约利用。现代农业生产中一方面需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将会导致整个农业生产的停滞,农业生产中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土地管理规范,针对一些浪费土地资源或者是土地资源开发不当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提高其有效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现象。对耕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实行农作物的交叉种植,保护耕地资源的肥力。另一方面丰富农作物的品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作物比较单一,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不仅仅不利于经济效益的增加,同时也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通过丰富农作物品种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前的经济结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生产注重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现代农业生产中需要不断调整农产品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等经济形式,不断完善农村的经济结构,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结论

相关期刊更多

气象研究与应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

宝石和宝石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教育部

化学分析计量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