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化建设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智能建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4-5830-03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Pla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College CHEN Qing, GAO Shu-guang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Through large amount of investigation on the demand of talents in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orientation and Specifications of talents are decided. The author also designs and explores the curricular system based on operating post and the specialty cultivate mode.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curricular system; specialty cultivate mode
智能建筑自1984年1月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的都市大厦出现以来,在欧、美、日及世界各地得到迅速发展。目前,美国拥有上万幢的智能大厦。日本在许多大城市建设了“智能化街区”、“智能化群楼”。新加坡政府为推广智能建筑,拨巨资进行专项研究,计划将新加坡建成“智能城市花园”。印度也于1995年起在加尔各答的盐湖开始建设“智能城”。我国香港智能建筑发展较早,相继出现了汇丰银行大厦、立法会大厦、中银大厦等一批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智能建筑。国内第一幢智能大厦是1989年建成的北京发展大厦。1986年智能建筑被列为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2年我国进入了智能大厦的高速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已有上千幢智能大厦。
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造成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据网上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北京今年涉及楼宇智能化领域的人才缺口为120万人。而且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未经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
1%,高级技师不足0.3%。因此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纷纷申报此大类专业以培养国家急需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技术人才。
1专业建设方案的定位与设计
1)专业定位
黑龙江省建筑专家委员会曾对黑龙江、辽宁、浙江、四川、深圳、广东、广西等省区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及物业公司等78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对楼宇智能化专业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的用人比例为1:6:3,由此可见,专科生仍是楼宇智能化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主流。这类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高专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符合他们的要求,因而更倾向于使用高职高专类人才。通过对行业专家的走访、问卷调查及搜集相关机构统计数据得出了如下工作岗位的需求情况调查表,确定了智能楼宇技术的工作岗位群。
表1中显示:安防监控系统设计、维护和施工工程师、智能楼宇管理师、楼宇对讲设备安装维护工程师以及智能楼宇弱电工程师需求量较大,因此我们根据高职培养目标将专业定位在基于工程的三个岗位上,即:数字监控工程项目经理、智能楼宇管理师以及智能楼宇弱电工程师。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按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手段的思想,我们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了楼宇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管理,工程施工、监理等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从事楼宇智能化行业常用系统设计、智能设备安装、调试、维护与管理、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规格为如图1。
图1
3)课程和课程体系设计
依此形成了6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即: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数字监控工程项目经理模块、智能楼宇管理师模块、智能楼宇弱电工程师模块以及专业拓展模块。即“6M”课程体系。图2是智能楼宇弱电工程师方向课程设置图。
4)专业培养模式
本专业采取“工学结合的3PP”的人才培养模式。(3PP是指3个基于工程的岗位(Project Position),即数字监控工程项目经理岗位、智能楼宇管理师岗位、智能楼宇弱电工程师岗位)。
在实施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企业工程项目实战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在考核评价方面,通过企业工程项目,将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纳入考核范畴,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用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个体具备从事相应职业活动资格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衡量标准,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四个融入”,即:
1)合作开发方案——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2)合作打造课程——将工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融入课程内容中;
3)合作共建环境——将工程工地融入实验实训环境中;
4)合作造就人才——将我们培养的学生融入工程岗位需要的员工中。
从而达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合理对接的目标。
2结束语
在确立了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了人才培养方案后,同时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条件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配套,并着力构建职业素质的养成体系,“就业指导全程化”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各种保障机制,确保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条不紊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S].
[2]刘晓辉.《网管工具使用与技巧大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3]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S].
[4]曹庆华.网管测试与故障诊断实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医院;智能化工程;问题成因
前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化工程进入人们的事业,在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提高基础建设水平行发挥重要作用。医院作为医疗事业发展的集中体现基地,应该加大智能化工程的建设力度,保证医疗卫生功能的发挥,然而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医院智能化工程建设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系列问题,制约了医院智能化工程建设的步伐。因此,笔者针对“医院智能化工程建设常见问题成因与对策”一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医院智能化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智能化工程是将先进的建筑技术、时代性的信息技术、发达的医疗技术等多项高新技术成果进行整合的工程类型,伴随其不断的延伸和拓展,已经成为了一门科学,在建设实践过程中往往呈现复杂、系统、综合的特征,所以在实施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如下方面问题:
1.1工程项目设计缺乏系统性
纵观现阶段我国医院智能化工程的设计过程,主要是参照设设计院的一个或者几个方案之后形成的设计结论,然后单位以设计院提供的设计方案进行投标,中标的继承上,首先需要对工程方案进行更加细节化的设计,这样的过程使得工程联系单位众多,但是缺乏统一规范,出现诸多管线遗漏、功能删减的现象。使得智能化工程在需求把握上不够切合实际。
1.2系统功能差距扩大化
集成商在中标之后会对设计方案进行细化处理,在深化设计的过程中会将一些影响利润的设计条款进行规避,从而使得智能化工程中的部分职能被认为的进行了删除或者删减,而且可能出现对品牌的调整和变更,导致工程施工完毕之后,个别的重要功能已经丧失了设计的本意或者根本无法实现。
1.3超预算现象频繁
集成商按照招标文件投标,按照某种价格的优势中标之后,会在合同中的其他项目价格中做文章以确保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这样实际价格就会远远超出合同价格,同时由于施工过程中的价格调整,使得最终竣工的结算价格超出预算很多[1]。
2医院智能化工程建设问题的原因
2.1需求把握不够准确
在项目确定的初期,工程项目的使用方也就是医院往往将设计任务全权交予设计院或者集成商手中,并没有明确的表现出自身的工程需求。同时,设计院或者集成商在对项目进行初步设计和深化设计的过程之中,与院方的沟通活动不多,使得医院的实际需求和设计结果脱节严重。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工程项目的设计程序需求把握不够准确。进而造就了施工当中、竣工之后的系列问题的产生。
2.2设计过程不够科学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所设计的智能化系统成果往往比较粗糙,一方面是由于住房建筑管理部门批准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对智能化建筑设计具有有一定的描述,但是具体细则不够规范,深度欠佳;另一方面施工单位设计方提供的常规智能化图纸往往很少体现医院智能化系统的需求,医院专项智能化设计能力不足。基于这两点原因,导致图纸比较粗略,进而使智能化工程存在诸多问题[2]。
2.3施工周期普遍较长
一般的医院智能化工程建设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比较多,也就是施工周期普遍较长,少则两三年、多则五六年的施工周期非常普遍,这使得智能化工程在竣工时就已经与现实中的智能化系统技术存在差距,所以导致其不能紧随时展的步伐,更不能全面体现时效性,影响各项功能的发挥。
3提高医院智能化工程建设水平的策略
3.1根据需求进行工程设计
首先,院方在进行项目确定之前应该全面整合自身的需求,编制需求意向书,在将智能化工程设计工作移交设计院的过程中将意向书一并展现,使得设计院能够清晰的了解和并掌握医院对项目的需求,进而实现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实践;第二,设计院在进行工程项目的设计活动中,应该整合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实际,包括对项目的目标、内容、步骤等方面的信息集中处理;第三,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国内国际先进的医院智能化工程项目样板进行逆向工程技术处理,使得设计成果具有一定的实践验证结论。
3.2设计过程科学合理
无论是设计院的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还是集成商的深化设计,都要多方面听取有过设计医院智能化系统设计经验的专家的意见,使得设计过程技能按照智能化工程的蓝本又能依据具体实践经验进行,进而使得设计成果更加科学合理,为施工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使得施工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3]。
3.3监理过程严格规范
首先应该需求具有专业实力的建例单位进行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保证施工的各个方面能够按照设计规划规范进行,保证施工程序能够规范合理,保证施工技术能够符合国家规定;第二,形成严格规范的监理流程,对违反工程项目要求的行为绝不姑息纵容,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周期。
4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首先针对我国智能化工程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智能化建筑的特征系统阐述了形成建设问题的原因你,最后根据医疗事业的发展实际需求,对提高医院智能化工程建设水平提出了若干策略。希望通过文章的讨论,能够为医院智能化工程建设实践活动抛砖引玉,在日后建设实践中变革传统观念、整合先进科学技术,全面提高我国医院智能化工程水平,充分发挥医院的各项功能,进而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国柱.医院智能化工程设计环节控制与问题[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2,05(02):91-92.
[2]沈志强.医院智能化系统工程专项设计部署策略[J].当代医学,2013,06(36):22-23.
新院建设之初信息化建设的全盘布局,新园建设中、后期具体系统的建设与操作,成为考量医院信息中心的一件大事。
基于此,我们本期EHC圆桌论坛关注“新院建设与信息化”这一主题,邀请到正在进行或刚刚进行过新院信息系统建设的专家们,用他们的经验,给正在或将要进行新院建设的同行们提供一些有益思路。
智能楼宇与信息化顶层设计
“智能楼宇”是指高效、安全、舒适和节能的新建筑,在新门诊教学楼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从数字化向智慧化的转变。
新建门诊教学楼总面积7.29万平方米,整体分地下三层,地上五层,局部六层。门诊教学楼功能齐全、分区明确,基础设施便利,彰显人性化设计,分为门诊、急救中心、检验中心等功能区,可接纳门急诊患者5000~7000人次/日。
“智能楼宇”是指高效、安全、舒适和节能的新建筑。既能通过信息风险识别、人身和财产安全、电力安全和设备安全做好安全保障,又能通过智能化楼宇将本地控制、系统控制、照明控制和楼宇自控管理起来,还能通过楼宇自控系统等实现空调、给排水、照明、电梯等系统运行情况的集中控制,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
医院老建筑长期承担繁重的医疗任务,在新门诊教学楼建设规划中,信息管理中心考虑了如何在医院需求日益扩大、数字化建设深化、设备管理信息化、楼宇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实现医院数字化向智慧化服务演进。
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保障基础、着眼未来”为设计方向,着手智能化建设总体设计。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是江苏省唯一直属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2011年6月起在苏州工业园区动工新建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总院,总院占地面积近90亩,设计建筑面积13万多平方米,一期设计床位600张,其中含国际部床位100张,目前建设工程进展中,预计在2015年上半年试运行。
总院设计之初,首先初步确定了智能化工程的大致框架以及与基建等相关工程的建设边界,以明确分工和互相协作的具体内容;其次参考本地及周边市场基建单位造价、智能化工程单位造价、同级医疗单位智能化工程建设预算比例等数据,并根据医院建设资金整体情况,确立总院智能化工程资金预算;最后根据预算范围,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保障基础、着眼未来”为设计方向,着手智能化建设总体设计。
所谓“绿色”主要是指节约资源,不仅要从设计上认真考虑,更要在运行后认真落实。
我院新院占地面积大约137.25亩,建筑面积12.1万平米。“绿色建筑”、“智慧大楼”这些名词是近些年来提得比较多的有关建筑方面的词汇。其实所谓“绿色”主要是指节约资源,包括建设期间节约材料以及使用期间节约能耗。对于前一部分是在医院设计之初就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后一部分不光是在医院设计上应该考虑,而且是在医院运行之后更应当认真落实的事情。如何能够将医院楼宇日常能耗降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关于电、气、水的管理,而这些就是所谓的智慧大楼所包含的内容。
“绿色”是环保与节能,从顶层设计就充分考虑智能化楼宇建设内容。
北京天坛医院新院建筑面积近26万平米,编制床位1650张,手术室50间。
“绿色”是环保与节能,但是,如何实现还需要智能化系统的支撑。例如,智能化灯控、智能化空调系统可以节约电力;智能化车辆调度系统可以减少车辆等待时间,减少尾气排放;智能化污水监测系统,可以防止有害废水排放。因此,智慧建筑与智能化系统是绿色建筑的基础。
在北京天坛医院新院规划中,王晨院长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从顶层设计上强调智能化、信息化是新院设计的特点,多次组织设计院进行医院信息化智能化专题讨论会,提出由信息中心主导新院的整体智能化设计,并从信息中心抽调专人参与新院筹建,对每一张弱电图纸审核签字。
智能化楼宇是信息化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天坛医院新院从顶层设计就充分考虑了智能化楼宇建设内容,而且将数字化和智能化作为新院的特点。医院从患者服务、医疗流程质量控制、医疗资源利用、绩效管理、决策分析等多个方面,充分考虑了智能化系统的匹配与支撑,并且将各个系统有机整合,以形成一个整体智慧型医院。
“绿色”体现在节约资源,“智慧”体现着高效管理,新院区的信息系统是全部重新规划设计的,以彰显这两点。
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坐落在党的诞生地、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占地面积208亩,总建筑面积约18.5万平方米,核定床位1350张,实际开放床位1660张,目前已成为嘉兴市规模最大、设施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绿色”是在信息化建设中选用的方案、产品应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如:采用虚拟化战略构建绿色数据中心,通过虚拟化技术减少物理服务器的数量,可以在电力、冷却、设备占用空间成本上节省不少。中心机房应采用智能化程度高,可靠性高的机房精密空调,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智慧”就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实现一个简洁,高效,安全的系统,如医院的一卡通管理系统等。
由于原有信息系统功能和公司的维护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医院业务发展需求,因此新院区的信息系统是全部重新规划设计的,参照了原卫生部《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标准的全新HIS系统、EMR系统、PACS系统。整体架构以电子病历为中心,按照标准建设。从现在效果来看,新建信息系统符合相关标准,医院可以按规定上传数据到各卫计委、卫生厅和卫生局,用户也满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
施耐德电气帮助人们善用其效、尽享其能的观念与绿色建筑和智慧大楼等概念不谋而合。
“绿色建筑”、“智慧大楼”体现了新建医院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即绿色可持续与智能信息化。绿色可持续要求新建医院能最大化地优化整个建筑的运营结构,实现节约能源、降低运营成本、减少浪费与对环境的影响。智能信息化要求新建医院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一方面是提高大楼运营相关信息的可视化与可管理性,另一方面是更好地支持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并保证相关信息系统与关键设备的安全可靠。
信息化顶层设计是医院现代化的关键,好的顶层设计可以更好地整合、优化业务、行政、后勤三条医院工作主线,建成高效的全院信息系统,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中管理,减少库存,降低人力成本,使医院管理、临床诊疗效率提高,实现医院现代化。
智能楼宇与信息化顶层设计息息相关,是规划、设计、制定医院信息化顶层架构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部分。一方面智能楼宇包含的安防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是医院信息化建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智能楼宇中包含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为医院的信息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既要满足现有医院业务的可用性与安全性,又要能够灵活地适应医院业务的变化与扩展,另外也要为医院与全国信息系统的互联接入提供安全、可靠的支持。
“绿色建筑”和“智慧大楼”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在体现以人为本,除此之外还应考虑流程上的“绿色”和“智慧”。
现各地政府在更多地关注民生工程,医院建设是其中投入之一。此次我院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城西建造一座占地200亩、住院床位达2000张、建筑面积的26.7万平方米的三级甲等的医疗中心。是整个城市重要的集急救、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医疗建筑综合体。
“绿色建筑”和“智慧大楼”这两方面的要求,都是要体现以人为本,都是要体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能耗的消费。新院建设除了要符合绿色建筑各种节能规范要求外,我个人认为减少患者的活动半径及合理分布诊区也是绿色建筑的重要体现。
比如可以考虑现有的“挂号收费诊区医技检查药房”的流程是否可以重新分配,以更合理地减少患者的活动半径,这也是体现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此次我们考虑诊区是相对独立的模块,患者直接到诊区完成自助挂号收费、候诊、诊疗,专科的部分医技检查、治疗全部在诊区完成。
比如还可考虑科室的门诊设立问题。现如今我们大多数是以学科的细分来体现门诊服务的,但对患者而言,一个器官的疼痛是无法事先得知是内科还是外科引起的,且往往内科和外科的门诊位置是在不同楼层及不同诊区,会带给患者不便,所以是否可以考虑以器官的疾病来合理划分诊区,如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合在一起,只要是头痛,患者及导诊人员就知道去脑科诊区,同时也方便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医生间的会诊,极大缩小疾病的诊断时间,也可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
信息中心的角色
信息部门是院区智能化工程的总负责,从设计到初稿完成,再到工程实施,信息中心始终从信息化层面对实施公司提要求。
在智能化工程设计阶段,我们要求设计公司在初稿之前对医院从三个方面深入了解:第一是现有整个信息化建设的情况,第二是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信息化的要求,第三是院方对信息化发展、智能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设计单位的经验和特点,提出整体化的设计方案以及初步预算。这样基本保证了医院智能化建设是在医院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完成框架设计,不会出现大的偏移或缺漏。在设计初稿完成的基础上,信息部门联合设计方一起与全院相关科室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商讨和论证,针对设计、流程、布局,甚至每一个点位进行确认,再汇总讨论并交由院决策层审议,做出修改。四易设计稿后,最终形成完整详细的设计蓝图、方案设计书和设计造价。
这个过程,信息部门的参与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它在院方和设计方之前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对业务需求进行必要的梳理,采纳合理建议,规避非标需求,适当引导方向,才能使得智能化建设设计方案顺利完成。方案完成后,由于医院实际资金预算的限制,信息部门对方案进行了分解,首先保证智能化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必备项目,其次考虑建设中可以展现医院信息化的一些亮点项目。
医院明确信息部门作为院区总院智能化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统一协调与工程相关的信息、基建、总务等多个职能科室共同合作推进工程进展,此模式优点在于:一、医院智能化建设首先要基于医院现有信息系统情况以及对未来系统发展的规划,信息部门无疑有明显优势;二、信息部门介入智能化建设一线,也有利于未来根据医院建设实际来对信息发展规划进行微调,从而找到更符合医院基础建设条件的系统建设道路;三、未来医院的建设必定需要有信息化发展的思维来主导,医疗业务流程、医院人财物管理、楼宇智能化控制、公共安全维护等诸多方面最终落脚点都会与信息化紧密相连,逐步建成全闭环化可控可追溯的管理模式,继而建设成为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医院。这样的主管模式需要信息部门与基建部门有极其紧密的沟通联系,需要与其他相关部门有极其充分的协商论证,要尽可能做到纵向畅通、横向连贯,才能发挥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效果。
网管中心在整个新院建设中,结合新院要求进行相应的信息点位预留。
网管中心在整个新院弱电工程建设中,主要是根据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要求,按照软件系统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需求,网络系统对布线系统的需求的递进方式,完成整个弱电工程的布线要求。同时,结合新院信息化使用的扩展要求,进行相应信息点位的预留。
最大的改变应该是“围绕信息化建设为患者服务”方面。我院新大楼在基础设计阶段为考虑方便患者就医将门诊所有诊室和功能科室全部安置在一楼,这样避免电梯成为瓶颈。同时信息化建设为了缓解患者在医院的等候时间,建设了分时段的预约挂号系统、患者自助一卡通系统、门诊大厅的自助导航系统等。
信息中心先期即介入新院设计,参与新院整体信息化的设计,并提出各类需求。
信息中心在新院建设中提早介入到了整个新医院建设中,在设计初期就和设计部门进行了沟通,规划整个医院的大网络规划及各科室的设计要求,明确了整个楼宇建设以光纤为主、无线为辅,各系统以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接入平台,了解各业务系统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前提出各种需求,以供在建筑初期做好管路、管道预留。
目前我院在调整现有的各系统与数据集成平台进行相接,将现有各系统改造成松耦合,这样待新院区建立更大的数据集成引擎时,可以采用平台之间的对接,现有的数据不会因为系统的升级或更换而无法得到利用。这一方面可以减少信息系统全新建设费用的大规模支出,另一方面也极大保持了医务人员原有的使用习惯,减少了由于新大楼使用带来的系统故障风险。
“智慧”新院
数字化医院的整体框架由智能化系统和信息系统两部分组成。
数字化医院的整体框架是由智能化系统和信息系统两部分组成的,我院在建新门诊教学楼时完全是从信息化建设角度来设计的。医院建筑的智能化是医院实现整体医疗和整体护理的基础,需要按照未来10~20年的发展战略进行整体统一规划,即为医院构筑一个满足医院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长短期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系统平台。
数字化医院的基本组成应包括上层的临床信息系统和医院管理系统,以及起支撑作用的建筑智能化系统。
关于新院智慧性的考虑主要是结合弱电工程相关标准要求,建设了大量的智能楼宇监控系统,比如空调新风机组的监控、污水排放的监控等。我们医院在新院建设之初就已经将建设国内领先的数字化医院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为最大程度地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落实,由医院网管中心牵头进行协调新院弱电工程的建设工作。
智能楼宇和信息化顶层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像“高速公路”和“汽车” 相互关系。
智能楼宇和信息化顶层设计之间的关系像是“高速公路”和“汽车” ,汽车要想跑得快,车况本身好是一个方面,最关键的基础是高速公路建设得好,汽车才能跑得快而稳。新院的“智慧性”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考虑,硬件建设方面保证充足的信息点,覆盖全院的高速无线网络系统,采用虚拟化技术的数据中心等。软件建设方面重点加强移动医疗软件建设。
绿色医院重点体现节能与环保,通过新院建设,医院信息化建设有了巨大发展。
绿色医院重点体现节能与环保。节能包括:节能控制系统、节能产品使用、节能设计(机房位置、机房布局、虚拟化应用)。
北京天坛医院基本采用的平滑过渡的方案,很多新院的新系统都提前在老院进行试运行,确保顺利过渡。新院安排了3个信息中心主机房,整体面积近2000平米。在门诊信息中心专设应急指挥中心,10个大屏幕对医院医疗服务、运营管理、楼宇自控、安全消防进行全方位监管。无线和物联网进行全覆盖,对人员和物品进行无死角覆盖追踪,医护人员随时随地为患者诊疗服务。
此次智能楼宇,我们思考最多的是大集成的建设理念。
智能建筑必须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顶层设计,将各系统工程融为一体,任何一个系统绝对不允许孤立,此次我们考虑以一个整体的大平台,将消防、监控、水、电、气、空调、门禁及医院的业务信息系统全部集成在此平台上。引入物联网的理念,将医务人员、患者、管理部门所需信息高度融合,如排班表可决定是否允许此医务人员车辆的出入、医疗区域的门禁出入、医疗业务系统的登录等。
通过将各系统的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可实时反映整个体系的运行状况,明确存在的症结是在哪一个环节,以前各系统只能在自己的范围内查找,现在可以跨行业、跨部门进行动态调整。如人员流量大时,能自动要求增加医务人员、引导人员、保安人员,后勤岗位人员,可对各设施增加巡查次数等。通过在患者的床头设立可自由调整的屏幕终端,可供患者进行点餐、打车呼叫、健康宣教、看电影电视、病情查询,同时也可供医务人员查房、下医嘱时使用,提升整个系统的智慧性。
“绿色”新院
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要建成真正的数字化医院,需要满足物理层面和信息层面两方面的要求。
信息层面主要是对信息系统服务对象来说,物理层面主要是对医院建筑智能化方面提出要求,医院的建筑必须为信息系统运行提供安全、稳定的物理环境基础。它是基于建筑、结构、暖通、水电、装修、机电等多系统基础之上的以建筑智能化为核心、为医院信息化系统服务的一套平台,向下集成了多专业、多方向、多系统的管理和应用,向上服务于医院HIS、LIS、MIS、PACS、HRP等信息平台,是现代数字化中承载着日常运行、维护、管理、使用的重要平台,建设的成功与否真正体现了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绿色医院”的建设理念体现在医院建设的各个方面。
举例说明,如果按照传统的医院信息系统所需服务器配置,我们医院可能需要购置70余台服务器设备。由于我们使用了服务器虚拟技术,大大节省了服务器的数量,最终只采购了不到30台服务器就完成了机房建设,既节约了资金,也节省了整个机房的能耗。
靠综合布线和虚拟化技术达到“绿色”标准。
新院区信息系统建设中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兼容性、灵活性、稳定性和扩展性好布线方式。数据中心采用了虚拟化技术,减少了物理机的数量,设备的存放空间,中心机房采用了机房专用空调,符合环保要求,降低中心机房电能的消耗。
绿色、现代化的机房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医院机房的新建、改造计划非常重要。我们建议医院在规划时应首先充分考虑到机房规划的关键参数――这包括了设计容量、关键等级、成长规划等,之后此基础上考虑具体采用何种架构和方式,并选择可靠的合作伙伴、解决方案和产品来实现自己的建设计划。在机房建设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常见的建设误区。第一,只重视初始投资成本,我们建议用户在建设数据中心时,应当重视机房的总持有成本,而非仅仅是投资成本。第二,机房架构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我们建议用户考虑模块化的机房架构,这样的架构可以使机房边成长边投资。 第三,云时代的整合问题。在可见的未来,即使云计算应用高速发展,现代化医院依然会有大量关键信息存放在本地,而这一部分的应用和信息将比以往要更为关键,我们建议用户不要轻视本地机房的建设和应用。
我们的规划重点是采取医疗云及互联网医疗的方式。
目前,在我国建筑电气设计中,计算机软件及CAD制图软件得到快速的发展,能有效解决建筑空间结构及平面等分析与计算问题。在大部分的计算程序中均设置有CAD接口,能使计算结构图形化,有利于结构设计人员减少结构计算的工作强度。当前,我国已开发了建筑工程中的各种专业CAD制图软件,通过制图软件,使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结构施工图的设计。CAD也就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图,其是指通过计算机系统辅助对建筑设计的建立、修改及优化。CAD系统主要包括硬件与软件,其中硬件包括处理运算、图形显示、数据图形输入/输出、外部存储及相关的信息传输平台设备;而软件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图形软件、文件软件及相关的专业应用软件。CAD软件是一种功能非常强大,且具有开放型结构的计算软件,该软件不仅能便于用户的操作与使用,且其自身可通过不断的完善及扩充,有利于促进其应用。随着现代CAD应用技术在建筑电气中的不断发展,建筑电气设计人员对CAD系统的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三维CAD系统因其具有设计效率高、可视化好、形象直观及能为CIMS工程的不同环节提供全面的设计、施工工艺及制造信息等优势,其已代替传统的二维CAD系统成为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的重要技术之一。三维CAD系统在现代建筑电气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者的设计效率。
2数字化建筑电气技术
计算机数字化概念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在实际的应用层面上,计算机数字化的主要特点为以信息取代物质为前提。在信息网络时代下,计算机数字化信息载体与媒体使信息社会已将物质流逐渐转化为信息流。数字化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对现代建筑行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字化技术对部分作为功能载体的建筑形体、空间的要求比较高,而传统的建筑类型也随着数字化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而发生改变,甚至被一些新型的建筑类型所代替,而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将会对作为功能载体的建筑电气带来更多的影响,且无形的数据信息将会促进建筑电气自家庭空间往住宅区,甚至整个城市的多元化、多层级智能空间的形成。如传统的信息集约化办公建筑将有可能失去其原有的应用价值,基于智能化背景下,设计者在家中可完成的工作量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家庭空间必须要不断的增大与增多。同时,数字化技术在其优势明显的领域上也可能会承担一定程度的建筑功能,但也会对建筑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建筑类型。若功能性消费场所的超市,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将有可能会被电子购物所代替,而对休闲性的购物娱乐场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这是一种对功能载体进行再次、优化分配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建筑电气设计的合理化与高效化。目前,基于CAD软件,人们已开始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建筑电气中,也就是通过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建筑物质设计,而数字化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能有效简化电气设计者的工作内容,有利于提高建筑电气结构的设计效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促使人们对建筑空间与功能载体的实际需求产生极大的影响,而智能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行业的融合应用,将会促进建筑家庭空间、住宅区及整个城市朝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虚拟现实建筑电气技术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建筑行业中已发展成为虚拟现实技术。该技术是一种能够创建三维虚拟建筑电气的高新技术,其在建筑电气中的应用,可以展示出建筑物的电气组成、结构等方面的整体信息,并通过该技术创建出建筑虚拟环境,使用户能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视觉及触觉。在建筑电气中,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三个非常突出的特征,即交互性、构想性、沉浸感,使用户能够顺利通过计算机进入到该环境系统中,以实现对所有的对象进行操作与交互,并沉浸其中。虚拟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只能对建筑物部分信息进行传递的二维表达方式,能够让虚拟建筑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甚至能带给人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传统的建筑电气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者必须要设计出不同的方案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当用户对设计方案感到不满意时,还必须进行大幅度的修改、改进,甚至出现重复工作。而建筑电气训现实技术在建筑电气中的应用,能为用户与设计者之间提供沟通的平台,能让用户与相关管理部门的体验从而为设计者提出更多的建议,有利于设计者对设计方案进行更换的决策,使其设计出来的方案实用性更高。另外,在建筑虚拟现实空间中,用户可通过对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进行实时的切换,就算只是在相同的观察序列或者观察点中都能够感受到各个建筑方案的特点及缺陷,从而为设计者的准确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可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有利于建筑设计者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改进,能有效提高设计者的工作效率。而且,在建筑电气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如下图2,既可以实现对不同方案之间进行对比,还能实现对某个特定的方案进行改进,且能实现改进后的方案与改进前的方案进行实时地对比。
4建筑电气协调设计技术
目前是一个基于网络支持下的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计算机支持的协同设计系统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建筑设计主要是通过在图纸上进行手工设计,不仅设计周期较长,且设计偏差较大。而CAD技术的应用虽能够改变设计周期较长及偏差较大等情况,但CAD技术往往只受限于单人与平面作业。随着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领域研究及并行工程的全面发展,人们渴望将建设设计技术和CSCW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以开发出建筑电气协调设计技术。目前,协同设计技术主要在CAD/CAM/CAE集成化、虚拟产品设计、远程计算与设计以及工作流管理与PDM等方面中应用。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已朝着协同化、自动化、智能化及集成化等趋势发展,由传统的单人开发发展到设计小组的共同协作开发乃至公司间的协作开发或跨国公司与企业间的协作开发。可见,研究协同概念设计理论与进行计算机支持的建筑电气协调设计系统进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结束语
【关键词】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我国的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建筑业的发展也在蒸蒸日上,为了保证人们的使用需求,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其实用性,更要考虑其环保性能,因此,为了建筑行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筑设计师必须从设计入手,实现绿色环保与建筑设计相契合的方式,有效降低建筑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在新型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更优质地降低能源的损耗,通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达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作用。
一、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绿色生态建筑是将建筑物作为一个高效运行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之内,通过建筑室内与室外的设计方式,融合环境和生态内涵,在建筑业不断拔高的视域下,以绿色环保为理念,以节能和对可再生能源(光能、热能、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体现建筑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同时,建筑还要考虑周边的社会环境、艺术环境和物质环境,以循环共生的观点,体现建筑与环境的自然平衡。
1、节能降耗的特点。由于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中没有考虑节能的因素,出现了建筑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的恶性后果,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而,在新型的绿色建设设计中,节能降耗的目标被首要提上了设计规划当中,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进程当中,人类对可再生能源进行了深入的开发和利用,如对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因其可再生能源的低碳化指标深受人们的喜爱,适合用于建筑设计内容中,为建筑设计提供动力和支撑。【1】
2、建筑设计中环保性的特点。绿色建筑设计提倡全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绿色环保特点,首先,在建筑用材的方面,以考虑绿色环保型材料为主要出发点,尽量选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在大力推广环保型建材的基础上增加人们居住的舒适性;其次,在建筑施工技术的采用方面,采用环保的高科技手段,诸如:室内环境控制技术、照明技术、智能化系统等。这些新型的研发技术,都进一步提高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增加了环保技术新内容;再次,空间环境的合理利用,在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和利用,是建筑环保设计中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要使建筑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建筑用地,实现建筑空间的合理布置,创造建筑工程的价值最大化。
3、建筑设计中地域性的特点。为了满足人们居住的舒适度和实用性需求,环保建筑设计内容必须与当地地域的气候、环境特点相适应,不能脱离当地的地质条件、人文风貌的特色,避免建筑过程的“浮华化”现象,要重点体现当地的地域风貌和人本特色。
二、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实现路径的方案探讨。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必须以环保节能技术为重要手段,通过节能技术在设计和围护结构中的应用,实现室内与室外的建筑设计内容。
1、建筑形态设计领域内的节能技术应用。任何一个建筑物的设计方案都至关重要,建筑物的规模、朝向、外形及功能都对整体建筑工程的能耗有直接的关联,从建筑的外形而言,梯形系数越小,则外表面积越小,对于建筑的空调采暖系统的能耗就越小;同时,鉴于曲面建筑的热耗低于直面建筑的技术理论,在设计阶段,要采用相应的节能技术,尽量减少建筑外形的凸凹变化曲线,而采用规则平面的外形构造;另一方面,要控制建筑物的层高,以相对较小的外墙面积降低能耗。【2】
2、建筑外墙设计的绿色环保方案应用。为了减少能源消耗,外墙设计尽量采用自然光线,在良好的照明条件下,实现室内空间环境的热稳定;在用材方面,尽量选用隔热砖替代粘土砖;在建筑围护方面,选取运用镀膜的玻璃,提高室内的热稳定性;在建筑物的气密性设计方面,可以适当采取灵活的隔热装置,用以减少室内外的热交换;在建筑物的电气设备使用上,选取智能化系统的感应装置,有效地利用电源自动开关装置,节约电能;在建筑绿色生态设计的用水方案上,结合当地的排水系统构造,对建筑物的污水进行集中排放处理,不得随意排放污水,造成水环境污染。
3、建筑室外绿色生态环境的方案应用。建筑室内与室外环境要体现相融合的设计理念,加强周围环境的绿化,创造良好的微气候,在保护现有绿地的基础上,扩大草坪面积,种植高大的乔木用以吸热和净化空气,铺设格状的地砖,可以渗透性地进行生态铺地建设,并引入“土地空间化”的概念,对建筑的立体表面进行环保绿色设计,诸如:阳台绿化、外墙绿化、屋顶绿化等,使新型的绿色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当中,以借景、组景、分景和添景的不同设计手法,营造生态和谐的绿色建筑环境。【3】
三、结束语。
在绿色生态主流设计的理念引领之下,高品质、可持续的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已渗透建筑的全过程,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实现各项功能,现代建筑在满足人们的住房的需求状态之下,更加注重节能环保的绿色新型理念。通过与节能技术的建筑性应用,完成建筑模式的重大变革,改变传统建筑中对资源和环境的高污染、高浪费的弊端,用建筑与生态和环境的高度融合,经过科学的规划,进行低碳、环保的技术优化,实现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实用。
参考文献:
[1] 刘向兵.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思路探索[J]. 科技与企业. 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