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计学实证分析

统计学实证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学实证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统计学实证分析

统计学实证分析范文第1篇

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硕士论文选题还比较粗疏,影响论文质量提升。一些学者对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展开了研究。徐金平(2006)对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一些硕士论文选题盲目求“大”、求“新”、求“异”,或者论文选题过于平淡,体现不出应有的开拓性。[1]周毅(2009)分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原则,即根据研究目的、实力、条件、兴趣和独到见地,结合地方特色、社会实际、学术价值和科学发展趋势选题,“小题大做”、扬长避短原则。[2]雷伟伟、袁占良(2008)探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3]吴赞敏、梁旭巍(1997)分析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论文质量的关系[4]。孙国强(2007)[5],李志义、刁玉玮(1995)[6]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方法和技巧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学位论文选题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选题时,研究生既要从不同来源确定选题,又要掌握正确的选题方法,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选题技巧。以往研究主要是把学位论文选题作为一个抽象的一般概念进行研究,即不根据专业特征对一般学位论文共性进行分析,对某一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深入分析较少。随着公共领域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程度的加深,行政管理硕士有更多“文章”可做,这些“文章”选题质量值得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CN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截至2014年10月30日显示被引用过的2011至2013年行政管理硕士(学术型,下同)学位论文样本的选题质量进行实证研究。

1研究框架及假设

20世纪90年代,行政管理专业归属发生变化,即从政治学下的二级学科中脱离,成为独立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由原先的理论型向实务型转变[7]。斯托克斯不赞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二分法,他提出了四象限体系分别是,高基础、低应用的波尔象限、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双高的巴斯德象限,以及双低的以训练为目的的象限。[8]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选题可能表现出显著的解决问题导向,与此同时,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有较高期望。解决问题导向的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经验主义方法收集资料。按照行政学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将收集资料的方法分为非经验主义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经验主义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参与观察、受控田野调查或实验法。[9]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运用经验主义方法会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他们可能会转而借助于非经验主义方法,最常见的就是文献法。虽然采取文献法能够低成本、便捷地收集资料,但不利于硕士研究生创新,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可能成为一些人“加工论文”的工具。论文相互借鉴、模仿,大量选题重复。本文提出假设: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位于“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和“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象限。

2类目及样本选取

根据研究目的,同时,在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设计分析类目,包括研究主题、研究层次。研究主题划分为行政理论、城市治理、行政体制、公共财政、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政社关系、公共危机、网络舆情、政府规制、公共政策、电子政府、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政府职能等子类。研究层次借用W·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Scott)提出的研究组织的三个分析层面,即社会心理层面、组织体层面和生态群层面[9]。其中,社会心理层面关注个体行为;组织体层面关注组织结构和过程;生态群层面关注环境中的组织群。本文的分析单元是文献题名、年份、出版者等。在进行样本分类时,不可避免的参杂了主观判断因素,为提高分析的信度,在导师、同学中背对背进行相同数据分类。减少主观判断成分。

本文在“CN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当中,分年度筛选出一级学科代码为“120401”(即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论文,按照被引用次数进行排序。对其中被引用过的论文进行分析。其中,2012年、2013年被引用过的论文共495篇,全部抽样。由于时间越长,被引用次数也随之增加,如2011年当年知网平台收录的论文,当年被引用1次,在随后的两年可能再次被引用,因此,2009年至2011年被引用论文总体规模大,为方便研究,采取系统抽样方法,选取458个样本。样本容量为953个。

3结果与分析

3.1硕士研究生选题偏好分析

如图1所示,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偏好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公共危机与网络舆情、政社关系、公共服务领域,其他领域的选题则比较分散,每一主题的样本占比都不足10%,7.56%的选题难以归类。

①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具体表现为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社区等公民自组织之间的角色关系,以及公共服务外包、公民参与等问题。其中,研究社会组织的占35.03%,涉及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培育,如《云南省社会组织培育机制研究》、《我国基金会的资金管理研究》、《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政策现状及问题研究》等;社会组织作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过程,如《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关系研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参与研究》、《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研究》等;以及准政府社会组织,如工会、妇联等职能,如《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工会职能定位研究》等。研究社区治理的占24.08%,研究社区治理的样本中51.52%对某个案例或多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如《我国城郊撤村建居社区治理研究——以青岛市黄岛区为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以麦子店社区为例》。此外,这一类的研究还包括研究事业单位改革,如高校去行政化、医院“管办分离”;村民自治、公民参与等问题。

②研究公共危机以及网络舆情。涉及的范围包括公共危机的诱发机制,政府同其他主体对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治理,其中,公共危机的研究以群体性事件为主。如《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及其对策研究》、《政府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应对》、《网络舆论危机中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③研究政府提供文化、公共交通等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区域、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以下简称为“公共服务”)。专门研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样本21个,占这公共服务样本总数92个的22.83%。研究公共服务的样本呈现出地域化、本土化色彩,针对西部地区,或是针对某一特定地区进行研究,如《西部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泰安市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问题研究》。有2个样本介绍国外经验,分别是英国公共服务改革、新加坡住房制度。此外,养老问题的研究较多,其次是就业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

从研究层次上看,近五年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生态群层面的研究。研究生态群层面的样本数405个,占总数的42.50%;研究组织体层面的样本数366个,占总数的38.41%;研究社会心理层面的样本数126个,占总数的38.41%;其他样本数56个,占总数的5.88%。由此可见,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将政府置于外部环境当中,与外部环境、其他主题互动的外部视角。研究政府自身的内部视角占了较小份额。

不难看出,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的研究主题与研究层次与近五年热点问题存在相关性。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群体利益诉求上升,公共部门对公平性、回应性赋予更高的价值,需要理清政府权力边界,给社会更多的发展空间,但仍然强调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尤其是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行政管理领域的研究者一般将“治理”理解为一种角色关系,将好的治理理解为多元主题的共同治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增加。研究这类角色关系的论文占总体的比重由2009年的12.03%上升到2013年的65.42%。

行政理论研究数量很少,只有三篇论文,分别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描述。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会对相关理论进行表面化的引用,如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论文,堆砌引用治理理论、政府失灵理论等,而文章主体部分脱离理论展开,理论游离于文章之外,“两张皮”现象较多。行政管理专业更多体现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一门“科学”。

3.2硕士研究生选题重复现象分析

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较为集中。前已述及,选题偏好集中在三个研究主题,而其他研究主题样本数量较少。以“公共财政”为例,每年“公共财政”的选题样本数占当年样本总数的比重都不超过5%。研究的具体内容也较为单一,缺乏非税收入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内容,对公共预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公共预算的透明性,如《公共预算透明保障机制构建研究》、《预算民主视角下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研究》等。选题呈现出两极化趋势。此外,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重复现象也比较突出。如表1所示,同一选题下存在多个样本。

对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偏好、选题的集中重复情况的分析验证了假设,即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位于“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和“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象限。

4选题质量提升对策

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紧趋政治热点、社会问题,基础性研究较弱,理论应用堆砌、表面化;集中、重复的选题较多,选题结构失衡,多数停留在“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阶段,研究价值不高。究其原因,首先,硕士研究生原著阅读量有限。硕士研究生对原著缺乏兴趣,仅仅针对热点问题提出研究问题,利用二手资料对理论进行零散化的理解,由于缺乏理论积淀,难以上升到一定层面。因而对理论的应用呈现堆砌化、表面化。

其次,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实证研究“短板”。习惯于采用非经验主义研究方法收集二手资料,在知网、万方等平台收集期刊、论文资料后,进行整理、修改。通过非经验主义方式进行资料搜集,相比实证研究更加简单便捷,但过多的依赖二手数据写作论文,难免造成研究的重复,而且许多论文都仅仅是对前人研究的成果稍作修改,并非对现有成果的发展和创新。可以预见如果研究生没有从意识上消除对二手数据的依赖,在研究中不愿意实践和创新,行政管理专业未来的论文质量将大打折扣。

以上分析可知,提升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质量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强化硕士研究生经典阅读意识。目前的激励机制,易导致研究生过分关注、参加课题、学术会议数量,潜心钻研原著的时间和兴趣减少。可以考虑适当改进目前的评价机制和方法。二是倡导研究生实证和创新精神。消除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对二手资料的过度依赖,为硕士研究生创造多途径开展问卷、访谈等经验研究,增加用于课堂外的时间,让他们真正了解现实问题,同时,优化研究生课程设计,增加计量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等课程,提升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数据挖掘、深入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金平,韩延伦.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1:42-45.

[2]周毅.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原则及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0:34-41.

[3]雷伟伟,袁占良.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56-57.

[4]吴赞敏,梁旭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方法与论文质量的研究[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97,03:29-32.

[5]孙国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方法与技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03:21-23+27.

[6]李志义,刁玉玮.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浅议[J].高等教育研究,1995,04:15-16.

[7]何艳玲.我们在做什么样的研究:中国行政学研究评述[J].公共管理研究,2007,00:21-42.

[8][9](美)W.理查德·斯格特(W.RichardScott),杰拉尔德·F·戴维斯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20.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课题“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质量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项目号:2004JY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统计学实证分析范文第2篇

function preview()

{

bdhtml=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sprnstr="";

eprnstr="";

prnhtml=bdhtml.substr(bdhtml.indexOf(sprnstr)+17);

prnhtml=prnhtml.substring(0,prnhtml.indexOf(eprnstr));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prnhtml;

window.print();

}

第二种:利用CSS(层叠样式表)。CSS通过media 样式控制打印机操作,用display属性控制是否打印,用PAGE-BREAK-AFTER属性控制分页, CSS代码如下:

.Noprint { DISPLAY: none }

.PageNext{ PAGE-BREAK-AFTER: always }

在不需要打印的标签上添加Noprint样式,在需要换行的标签处添加PageNext样式,最后通过调用最基本的Javascript语句window.print()可实现页面局部打印。

3.3 B/S结构中控制客户端多个打印机协调工作

网页打印时始终使用打开本网页前设置的默认打印机打印,但本系统需要调用pos打印机打印收费小票、调用EPSON打印机打印相片。解决方法是设置小票打印机为默认打印机,打印小票,当需要打印照片时,设置相片打印机为默认打印机后再调新的一页显示相片和打印按钮,实现相片打印机上打印相片,打完照片自动关闭该网页。最终实现在不同打印机上分别打印不同内容的自动控制。

设置默认打印机代码:

//设置默认打印机为 EPSON P50 Series

window.onload=function()

{

try

{var nt = new ActiveXObject("work");//alert(2);

var oPrinters = nt.EnumPrinterConnections();

if(oPrinters==null||oPrinters.length==0)

{

alert('当前你的机器暂没安装打印机');

return;

}else

{ alert('当前打印机台数:'+oPrinters.length);

}

var thisPrinter;

for(i = 0; i

{var name = oPrinters.Item(i+1);

if(name == "EPSON P50 Series")

{nt.SetDefaultPrinter('EPSON P50 Series');

alert(oPrinters.Item(i+1));

}

}

}catch(e)

{ alert(e.name + ":" + e.message);

}

}

-->

3.4 用户角色区分

本系统中操作员无权进行后台管理,需要数据维护时需要请管理员操作。这里不同的SESSION变量表示用户角色,当有进入或退出后台管理时进行相关SESSION变量的检测和清除,从而实现角色和功能相应的控制。

统计学实证分析范文第3篇

>> 基于转化学习理论的教师培训有效性研究 从经验学习理论看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 皮亚杰学习理论对有效教学的几点启示 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地理教材分析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职听力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 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高校自主考试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构建基于泛在学习理论的地理户外探究学习系统 有意义学习理论下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的途径 试述基于教育媒体和情境学习理论的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终身学习理论视域下的数字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结合 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混合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泛在学习理论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空中交通管制员理论学习有效模式的探讨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主动性研究与实践 基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下的地理学习与记忆 浅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启示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加强科学教学中概念建构的有效性 构建基于职业导向的有效学习模式 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比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陈钦峰. Scorm-Based 适性化网路学习管理平台之设计[D]. 台中:台中师范学院教育测评统计研究所,2004.

[21]Brusilovsky, P., Pesin, L.. Visual annotation of links in adaptive hypermedia[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95 Conference Companion. Denver CO, May 1995, ACM Press, 1995, 222-223.

[22]Brusilovsky, P., Bra, P. D., Eklund, J., etc.. Adaptive hypermedia (panel): purpose, methods, and techniques[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ACM Conference on Hypertext and hypermedia: returning to our diverse roots. Darmstadt, Germany, February, 1999, ACM Press, 1999, 199-200.

[23]Perkowitz M., Etzioni O.. Adaptive web sites: an AI challeng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ifteenth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agoya, Japan, June, 1997.

[24]Perkowitz M., 24 Etzioni O.. Towards adaptive Web sites: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case study[J]. Computer Networks, 1999(31): 1245-1258.

[25]林信男. 适性化学习网站之研究:以高中数学为例[D]. 新竹:交通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2001.

[26]曾文良. 适性式学习环境在氧化还原网站之应用研究[D]. 台中:静宜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2002.

[27]刘建德. 适性化学习系统设计开发与验证之研究:以网络法律为例[D]. 台中:台中师范学院教育测评统计研究所,2003.

[28]Palincsar, A. S., Brown, A. L..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J].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84(1): 115-117.

[29]Langer J. A., Applebee A. N.. 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s natural language activities[J]. Language Arts, 1984(60): 168-175.

[30]Dyson A..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nd the concept of change[J].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990, 16(1): 55-66.

[31]徐椿梁. 鹰架学习理论在专业技术教学的成效分析之研究[D]. 台北: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2001.

[32]陈育琳,徐照丽. 同侪鹰架理论对国三学生数学态度影响之探究[J]. 国民教育研究学报,2007(19):141-168.

[33]Linn M. C.. Designing computer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The scaffold knowledge integration framework[J].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995,4(2):103-126.

[34]Linn M. C., Slotta J. D.. WISE Science[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00,58(2):29-32.

[35]许金山. 混合式数字学习历程及成效之分析[J].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2006(1):66-84.

[36]Greenfield P.M.. Mind and Media: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Computers and Video Games[M].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37]Hogan K., Pressley M., (Eds.). Scaffolding student learning: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and issues[M]. Cambridge, MA: Brookline Books, 1997.

[38]Clark R.C., Nguyen F., Sweller J.. Efficiency in learning: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to manage cognitive load[M]. San Francisco: Pfeiffer, 2006.

[39]Atkinson R. K., Derry S. J., Renkl A. etc.. Learning from Examples: Instructional Principles from the Worked Examples Research[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0, 70(2): 181-214.

[40]Sweller J., Van Merrienboer J. J. G., Pass, F. G. W. C..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98,10(3):251-285.

[41]Sweller J.. The worked example effect and human cognition[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6,16(2):165-169.

[42]宋曜廷. 先前知识文章结构和多媒体呈现对文章学习的影响[D]. 台北: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2000.

[43]Mayer R. E., Moreno R.. A Split -Attention Effect in Multimedia Learning: Evidence for Dual Processing Systems in Working Memory[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8,90(2):312-320.

[44]Hooper K.. Hypercard: A key to educational computing, Learning With Interactive Multimedia Developing and Using Multimedia Tools in Education[M]. In A. Hooper (Ed.), Apple Computer Inc, U.S., Washington: Microsoft Press, 1990.

[45]Chandler P., Sweller J..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the format of instruction[J].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991(8): 293-332.

[46]陈汇芳,范懿文. 认知负荷对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学习成效之影响研究[J]. 信息管理研究,2000(2):45-60.

[47]Dai C.-Y., Han C.-T., Huang Y.-C., etc.. An Adaptive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Global ICT Standard: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R]. The 13th Global Chinese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GCCCE2009, Taibei, 2009(5): 25-28.

[48]Baron I. L., Kenny D.. The moderator 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 1173-1182.

[49]Sobel M. E.. Some new results on indirect effects and their standard error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s[M]. Washingt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In N. Tuma, (Ed.),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1986.

[50]Preacher K. J., Hayes A. F.. SPSS and SAS procedures for estimating indirect effects in simple mediation models[J].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 Computers, 2004,36(4):717-731.

An Exploration of IC3 Digital Learning and Test Platform Based on

Global ICT Standard from Learning Theories

DAI Jian-yun1,2, YUAN Yu-xi2, YE Guo-liang³, CHEN Wan-fei2, HAN Chang-ze2

(1. Deps. of A.E.T. and I.E.,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bei 106, China; 2. Dep. of I.E.,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bei 106, China; 3. Kang-Ning Junior College of Medical Care and Management, Taibei 114, China)

统计学实证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犯罪社会学;实证主义;法治中国

菲利曾是刑事人类学派的代表人之一。他十分重视犯罪的生理因素,承认某种天生犯罪人或精神病犯罪人的存在。但菲利又突破了刑事人类学派的理论,更为关注犯罪的社会因素。其研究由此向刑事社会学派转向,《犯罪社会学》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一、《犯罪社会学》的主要内容

菲利的《犯罪社会学》的主要内容有三章,分别是:

第一章,犯罪人类学资料。菲利根据犯罪人类学资料,对易于导致习惯性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个人情况进行了研究。具体地,首先,菲利探讨了犯罪社会学的起源。“实证派犯罪社会学的原始名称源于人类学研究,今天人们依然认为它与“犯罪人类学派”差不了多少。尽管这个名称已经不适应这一学派(它也重视和调查心理学、统计学和社会学资料)的发展,但推动这一新学科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仍然应当归功于人类学的研究。”[1]菲利承认犯罪社会学的最早渊源应起始于人类学及犯罪人类学的研究,但同时他又指出,“犯罪社会学家没有义务自己做犯罪人类学的调查…犯罪社会学使用的只是犯罪人类学的基本的和最不容置疑的资料。”[2]其次,菲利提出了“犯罪人类学资料只适用于惯犯和天生犯罪人”的观点,并通过列举大量的实证资料,对他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充分论证。

第二章,犯罪统计学资料。根据犯罪统计学资料,菲利对易于导致某些人犯罪的有害的社会环境进行了研究。他首先探讨了犯罪统计学的价值。“因为道德和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和生物学现象,很难甚至于一般不可能进行试验,所以在这一领域所进行的观察最有助于科学研究。统计学就是这类观察中最有效的一种手段。”[3]基于此,菲利认为,统计学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对道德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来推动科学研究。其次,菲利通过对大量的犯罪统计学资料的研究,根据犯罪饱和法则,得出了犯罪社会学的两个结论,即:主张犯罪具有机械的规律性是错误的;迄今为止,一直被认为是救治犯罪疾患最好措施的刑罚的实际效果比人们期望于它的要小。由此,菲利对当时的刑罚制度进行了反思,并提出刑罚的替代措施.

第三章,实际的改革。菲利从实际改良的角度出发,试图说明刑法和监狱管理怎样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防卫效果。他分别在犯罪社会学和刑事立法、犯罪与罪犯、陪审团、现行监狱制度的失败、犯罪精神病院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措施。

二、菲利《犯罪社会学》的价值

菲利以实证哲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将实证研究的方法引入了犯罪学研究,创立了自己的犯罪社会学理论体系。纵观《犯罪社会学》全篇,无处不闪耀着实证主义的光辉。

首先 , 《犯罪社会学》以实证的角度认识犯罪

在否定古典派犯罪学的自由意志论即人的选择决定其犯罪与否的基础上,菲利提出了自己的犯罪原因观即著名的犯罪原因三要素相互作用论。他认为,“犯罪是特定生理和心里构成在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作用的结果”。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有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客观、全面的研究犯罪。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各种因素的支配,因此,犯罪是社会的必然产物,不可能彻底根除。

其次,《社会犯罪学》以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

《社会犯罪学》以实证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通过将实证主义的调查方法引入犯罪学研究,而非像以往古典学派的做法那样,认为罪犯要犯罪所以犯罪,而是通过列举大量的实证统计资料,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导致人犯罪的个人情况和社会环境。其一是犯罪人类学资料。这些资料是“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对大量精神错乱和智力正常的罪犯的直接地、连续不断的观察。”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菲利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论,但他同时指出,这些犯罪人类学资料只适用于惯犯天生犯罪人。其二是犯罪统计学资料。犯罪统计学对犯罪社会学就像有机体组织学对生物学一样,因为在个别因素构成集体组织的情况下,它把犯罪的各种因素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展现出来。

再次,《犯罪社会学》以实证的态度走上实际的改革之路

在充分列举并分析了大量的犯罪人类学和犯罪统计学资料之后,《犯罪社会学》进而以实证的态度,从实际改良的角度出发,试图说明刑法和监狱管理怎样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防卫效果。实证犯罪学派与古典法学派、经济学派和政治教义学派一起,从各方面研究法学本身的经验主义。而且,这就是刑事司法制度中的实际缺陷和镇压长期无效为什么是实证派的最雄辩的论据的原因。在《社会犯罪学》中,菲利通过提倡实际改革来扩大和加强自己的理论归纳。

三、《犯罪社会学》对于当前中国犯罪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价值

自忖我国的犯罪学研究,其真正应起始于改革开放之后,至今也就不过三十年的光景,很多理论仍需借鉴于西方的犯罪学研究成果。可喜的是,随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依法治国”的美好蓝图正渐渐清晰。这也为我们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时代契机。而之于菲利教授的《犯罪社会学》,其对于当前我国的犯罪学研究以及法治建设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及实践参考价值。

首先,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这是《犯罪社会学》的理论基础。过去,我国学者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在于阶级斗争,因而是从犯罪的阶级本质中去说明犯罪原因的。而通过菲利的《犯罪社会学》,我们知道,犯罪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罪犯个人的因素,也有自然和社会的因素,且社会因素应该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任何社会都必然存在的,不可能消除。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找到防治犯罪的科学方法。

其次,坚持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是我们在犯罪学研究和法治建设中应一以贯之的新思路。罪犯是人,具有人的一切社会和自然属性。当然,也有其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特征。在对罪犯个人情况的研究上,我们可以借助生物学、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在对罪犯的社会和自然属性方面的研究上,我们可以借助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实证统计资料,对其做科学的分析,而不只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单纯地玩弄文字游戏。当然,对于当前中国的法治建设也是一样,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也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犯罪情况,注重实证调查,尽量将自己的决策和施政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实证资料的基础之上。

最后,针对我国的“重刑主义”传统和当前的刑法功能扩大化的倾向,我认为,菲利教授在《犯罪社会学》中关于“刑罚的替代措施”以及监狱制度的改革方案于我们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实践已经证明,刑罚并不是防治犯罪的唯一措施,而要真正有效防治犯罪,还需要从其他各方面综合采取措施。如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等等。(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意]恩里科・菲利著,郭建安译:《犯罪社会学》[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99页.

统计学实证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

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两门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充分顺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以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各种统计计量软件对现实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更准确地判定经济形势和预测经济发展趋势,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本文主要思考如何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相互融合补充,结合漓江学院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以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用各种定性、定量统计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与预测,进而对经济学理论进行实践检验的能力。

1.教学目标

1.1基本目标

旨在培养学生在充分理解经济学相关原理与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用各种定性、定量统计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与预测,进而对经济学理论进行实践检验的能力。

1.2具体目标

1.2.1理论目标

掌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2.2能力目标

实践调查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理论知识转化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2.教学依据

时刻围绕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特色,以“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在大一大二从经济理论和数学基础方法的讲授开始抓,将实践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在讲解基础理论时强调与现实经济问题的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用数字去研究经济问题的兴趣。在大三大四以“重技能、显特色、强素质”为主。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讲授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如何解析现实经济问题,如何寻找和整理经济数据,同时学会用各种功能丰富的软件进行实证研究。将整个大学课程教育整合成一个紧密的体系,有目的有计划的灌输实践教学理念和执行实践教学过程。

3.教学思路

4.教学实践方案

4.1课堂教学实践

4.1.1环节一:理论教授,思维渗透

本环节主要在大一、大二实施,重点围绕学生经济学理论的学习、经济学思维的培养以及数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结合案例分析、专题研讨、角色扮演、调查与访问等方式进行课堂实践,逐渐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思维。

4.1.2环节二: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将经济现象具现化、简单化

本环节主要在大三上学期实施,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将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数字化,同时从数字表现出的关系、特点、变化趋势中了解和认识经济发展的现状。具体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以统计年鉴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内在结构特点的分析、数据的测算为主线,针对《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包括的内容理论性偏强而实践性薄弱的特点,以《中国统计年鉴》、《经济统计年鉴》、《旅游统计年鉴》、《交通统计年鉴》等各类型统计年鉴作为研究的范本,将年鉴的主要模块、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各模块包括的主要经济指标的内容和测算方法以及所反映的经济现实作为研究案例,有针对性地将课程中涉及的公式、原理对照讲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的不是枯燥的数字、公式和理论,而是一些生动的现实的经济数据和经济事实。在讲解的同时穿插Excel、SPSS等统计软件的使用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统计年鉴的分析,既能让学生将理论进行实际转化,也能解决同学在写毕业论文时关于数据难找难分析的问题。

第二,以实践调查研究工作所涉及的准备、实施、整理、分析、撰写报告等环节为基线,结合《统计学原理》的相关章节内容,将整个学习过程分解成六个学习任务,具体有: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与实地调查、调查数据的统计与汇总、研究对象的历史数据汇总分析、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同时以学习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和带动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和实践中,强化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自主领悟和学习统计学的有关内容和方法。

4.1.3环节三:实证分析,检验经济理论,分析经济现象

本环节主要在大三下学期实施,旨在让学生掌握两三个计量分析软件,能够用环节二中掌握的数据结合计量软件进行实证分析,进而用实证分析方法检验经济理论、分析经济现象。

(1)针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重点专注于计量软件在实证研究中的使用,结合现实经济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软件进行计量操作分析,并理解计量结果所表示的经济学意义,从而将计量结果用于验证经济理论,指导经济实践。

(2)针对实际运用方面,结合政府、金融机构、公司等所涉及的计量领域,以案例说明、角色扮演、情景设计、专题研讨等方式向同学们介绍相关的知识和使用的方法,让学生在出校门前对本门课的应用领域有所认识。

4.2课后实践教学

4.2.1课后辅助练习

以学习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和带动学生参与到课程学习和实践中,强化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自主领悟和学习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有关内容和方法。

4.2.2暑期实践调查

组织大二、大三学生在暑期进行实践调查活动,指导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方法联系调查实施的过程,切实在实践调查中掌握调查工作的准备、实施、整理、分析、撰写报告等各个环节所涉及到的理论、方法,最终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认识某个现实经济问题,学会如何将理论见诸于实践。

5.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

课程评价是保证理论和实践性课程实施质量的的一个重要方面,介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计划改革传统理论考试模式,设计创新性考核方式。考核方式采用按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并根据学生写的学习实践日记进行平时成绩的考核,其成绩纳入总成绩,结课后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在成果展示汇报时,每个学生们走上讲台,通过演讲的形式,把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工作过程展示给大家。考核没有统一答案,通过学习成果的评价表,学生自评、互评,学生参与评定成绩的做法,可以更加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教师教学的质量。具体评价指标有:第一,调查问题、对象选择的新颖、时效性;第二,调查实施方案的完整性;第三,调查问卷设计的合理性、规范性、科学性;第四,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第五,实践调查参与的主动性及贡献;第六,调查团队协作能力;第七,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第八,Excel、Eviews、SPSS等软件的操作能力;第九,数据的总结分析能力;第十,文字的组织和文章的撰写能力;第十一,成果汇报的现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真.计量经济学——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缘[J].科技与经济,2006(13):16-18.

[2]郑红玲.对经管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