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镇规划设计

城镇规划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镇规划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镇规划设计

城镇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配电网;规划设计;负荷调整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电力企业随之得到发展和进步。由于现有电力网络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完善配电网规划,进行相关的技术改造,改革电力体制,满足新形势下的电力要求。配电网在电力系统的输送电能的过程中,接收来自输电网或电力发电厂的电能,根据各用户的不同需求,按照电压高低等级,通过相应的配电设备逐级将电能分配输送到相应的用户。而城镇配电网是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城镇配电网负荷分布特点和实时情况,针对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才能使城镇配电网的规划设计经济合理,保证供应电力的安全可靠性,保证供电电压合格,网络损耗小。

2 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必要性

城镇配电网的负荷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前景下不断增加,因此对城镇配电网进行实时改造才能够及时有效保证电网安全和供电质量;另一方面,许多城市旧的配电网规划设计的不统一、不科学,导致电力网络零乱,电网结构、布局不合理,设备技术性能落后。对配电网建设的不重视,电力网络在长时间运行后,难以保证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城镇配电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要保证配网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以及规划设计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必须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要求规划设计的配电网是切实可行的,进行的配电网规划设计必须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2)对所进行的配电网规划设计,需要能够保证在今后的长时期使用中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广泛的、长期的适用性;(3)城镇配电网的规划和设计需要灵活设计,不能局限于目前某种固定的规划设计方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灵活改变,针对实际的具体问题,灵活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施工建设的质量。

3 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方案

3.1 城镇配电网规划流程

在对城镇配电网进行规划时,应遵照如图1所示的流程进行。具体流程为:(1)为了排除和解决城镇配电网的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应当对该地区的用地与建筑密度的资料进行调查,收集数据、资料;(2)要明确其总目标,根据当地的电网发展状况,进行的配电网设计方案要与低压、高压配电网的发展相协调;(3)随后根据调查的资料对城镇小区进行划分,依据城镇小区的用地进行规划,将其划分出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和容积率等;(4)对城镇小区配电网进行负荷预测,它是整个城镇配电网规划中的关键环节,能够精确地预测城镇的负荷分布情况;(5)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变电站选址定容,在充分考虑中压配电网变电站的位置与容量后,根据中压配电网变电站的位置与容量,利用相关规划软件进行优化与计算,确定高压配电变电站的供电范围;(6)依据高压变电站的供电范围计算结果,对中压配电网进行分区,形成相对比较合适的配电规划方案;(7)将保证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视为规划设计的目标,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降低运行与投资的费用;(8)方案确定后,对规划方案进行综合比较,从中找出可靠性高、经济性能好、可行性好的方案。

图1城镇配电网规划流程图

3.2城镇配电网设计技术要求

(1)在规划城镇小区配电网时,对城镇小区负荷进行准确的预测至关重要。城镇小区总负荷是城镇配网规划中的最基础的数据,需要对被规划城镇小区的各种用电负荷进行详细认真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确定不同性质用电的负荷密度,根据该地区现有电网的负荷、经济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对被规划城镇小区进行负荷预测,综合应用比例系数增长法、回归模型预测法、曲线拟合法等3种总量预测方法及空间负荷预测法对被规划城镇地区进行3a的负荷预测。验证规划负荷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在进行规划城镇小区配电网时,需要计算和预测变电站供电能力问题。对规划设计的变电站进行合适的增容与改造,使得变电站的供电能力能够达到被规划城镇小区用电的需求,同时要考虑是否应该对变电站近而使其免租小区负荷的发展,使规划设计与实际相结合,保证规划设计方案更加可行。

(3)作为配电站的核心装置,配电变压器的规划设计要求尤为严格。规划设计的变压器应该遵循 “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以现有负荷为基础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城镇配电变压器宜选用室内型和杆架型两种形式。一般容量在315kVA以上时,应选择室内型。而杆架型主要应用在因受场地限制不能建设配电室的特殊地区。

(4)在规划城镇小区用电时,应当建立合适的开关站,缓解负荷分布相对密集的小区的供电密集问题,也为后期进行故障抢修或计划检修提供方便。开关站的设置要尽量要求设置在负荷中心位置,从而减少配电电缆长度以节约投资。

(5)选择最优的接线模式规划设计城镇配电网。应该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小区负荷的实际要求与分布,进行详细调查分析,为规划城镇小区配电选择最优的接线模式。在选择时,一定要对操作的安全性、运行费用与供电可靠性等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还要尤其注意网络可靠、运行灵活与投资经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3.3 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实例

选用上述“网格法”进行某城镇10kV 配电网规划设计。首先根据上述方法将整理搜集到的数据资料、相关图纸规划并绘出约20km2供电区图纸。在变电所位置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对配电线路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实地勘察,从而确定并选取能作为主干线与主要分支走廊的路径作为线路。由模拟设计程序对配电网进行模拟运行。先对各主干线方案模拟,并分析比较各项指标,最终确定方案,后模拟大分支线各种T接方案。同时模拟可能的主干线分段点、较大的负荷转移、运行断开点等方案运行时的状态,选择最佳方案。

4 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4.1 存在问题

(1)大部分用电户直接在电源支线接引线来作为个人可用电源,私自拉线、胡乱进行接线,这种做法将严重危害线路运行安全。而且进线错综混杂,很难进行分辨,给维修与清理的时候带来困难。

(2)过去在规划和设计城镇配电网时,为方便施工,一般采用裸导线高空架线,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工程施工、雷雨等,使线路故障发生率增高,对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产生严重影响。

(3)虽然部分城市采用地埋线,但缺乏规划,导致配电网分布杂乱,很难经济、可靠地运行。在市政工程或城市建设施工过程中,缺乏明确清晰的线路布置图,极易发生挖断线路,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及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4)城镇配电中接线工作处于落后阶段,可靠性与安全性不高,用户直接在干线或支线上接线, 用电户获取的电能未能按相区分。

4.2 解决措施

配电设备作为配电网稳定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其质量与技术性能直接关系配电网的运行。当前许多城市配电网设备老化且质量不合格,需增加资金投入,对配电设备及时进行更新,使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提高,进一步提高配电网运行效率和质量。对城市中低压线路进行优化,保障其运行稳定性和居民的生产正常生活用电。

5 结束语

作为新经济形势下的电力系统的核心,做好配电网的规划设计迫切需要,只有做好配电网的规划设计,才能够保证城镇的电力稳定、安全的运行。为城镇居民生活带来方便。

参考文献:

[1] 范俊杰.浅析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J].青年科学,2013,(8):367-368.

城镇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特征;规划设计;措施

Abstract: urba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is the policy of city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ew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various point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urban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scale, intensive and intensiv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 new urbanization; features; planning and desig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及意义

目前,我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特色不明显、承载能力差及发展方向不清晰等城镇化自身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双二元结构”、“城市病”、“”城市化、被城镇化等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城镇化进程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在产业发展研究、城乡规划设计、城镇体系规划、工程规划、土地规划设计等方面丰富的实战操作经验,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发展规划、规划设计及专项规划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解决方案,整合有关城镇化发展的社会、生态、经济、人文等重大问题,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法和路径,注重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走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1、城镇发展产业化

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新型城镇化发展,应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升级;加强城镇间及城乡之间的产业关联和融合,积极打造集聚效益佳、辐射能力强、城镇联动紧的新型城镇,使城镇化发展更具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城镇建设生态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城镇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新型城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以生态文明引领、支撑新型城镇化,能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升城镇化质量。

3、城镇服务均等化

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差异大、城镇化建设与公共服务不协调,城乡之间、进城农民工与市民间的公共服务不平等是新型城镇化最大的挑战之一。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应使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的衔接配套,并加快建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管理水平。

4、城镇运行智慧化

智慧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以知识经济为中心,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于一体,以智能化服务使城镇的管理更具备系统化、安全化,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安全的生活环境。使城镇投资环境更宽松、更公正,使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更加低碳节能和环保。

三、新型城镇化四大规划要点

1、提高城镇化发展的人本质量

人是城镇化的主体,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区别于我国以往城镇化工作的重要特征,一个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程度决定了其城镇化的质量。从现状来看,随着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他们建设城市却不能享受城市福利,被户籍制度等藩篱阻隔在城市之外,成为突出矛盾。因此,要推进城镇化质量提升,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放开中小城镇的落户条件,对非户籍人口渐进式地增加社会福利,逐步推进公共服务的属地化和均等化。

2、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格局

审视过去的城市化路径,多数地方走的是“规模扩张式”道路,呈现出高速度、高消耗、高扩张的特征,城镇规划范围扩大了,房屋道路建得更多,资源配置效率却不高,盲目扩大城区,忽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过分追求“大而全”,造成城市不堪重负。在新型城镇化中,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格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使之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是重点解决问题之一。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引导,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吸纳进城农民的重要载体,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3、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城镇

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推进城镇化是我国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十新要求与新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将着重研究如何将生态文明与城镇化相结合,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生态宜居城镇。 四是推进城镇建设产城融合。在城镇化过程中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协调好“产业”与“城市” 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规划区域内产业,增加就业,集聚人才,将产业和人口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让城市里不仅有生产,还有生活,把城镇化作为拓展农民就业的重要空间;二是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基础配套设施,配备文化设施、娱乐设施、生活设施等,建设功能完备、设施现代、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

4、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

统筹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明确城市群发展目标、空间结构和开发方向,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分工,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布局,加快推进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加强城市群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的衔接,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央政府负责跨省级行政区的城市群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省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内的城市群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

建立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以城市群为主要平台,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重点探索建立城市群管理协调模式,创新城市群要素市场管理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和垄断,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新型城镇化下总体规划设计范例--咸宁

咸宁是湖北省首个编制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的市州,在全国也为数不多,规划编制在不断探索创新下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也体现出了新型城镇化下的总体规划设计的地方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并举,从生态资源环境容量和国土集聚、集约开发的角度着眼,进行市域新型城镇化总体空间布局,协调全域城乡关系,既结合了自身实际,又有创新想法。

1、发展目标具体化

规划以“省级战略咸宁实施”作为发展目标,并对四句话进行延伸和扩展,让目标更加具体、更有深度。

目标一:实现绿色崛起――打造生态城镇簇群、建设绿色经济示范区

目标二: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兴增长极、培育区域运营中心

目标三:打造香城泉都――建设国际知名的温泉之都、桂花之乡和国际旅游休闲胜地

目标四:构建中三角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打造三省通衢通江达海的战略枢纽门户

2、发展进程有序化

规划构建沿106、107国道和沿江、垂江4条“新型城镇化试验带”,实行规划先行、政策先试,通过示范引领、继而推广咸宁全域新型城镇化健康跨越发展特色之路。

3、县市发展有指引

规划根据全域城乡空间布局和区域协调要求,对各县市、各重点镇从战略空间、定位、规模、产业、交通等方面提出规划引导和管控要点,编制县市分区规划指引,指导下一层次县(市)、镇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和社会经济发展。

4、发展支撑体系化

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城乡均衡、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从全域产业布局、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信息与社会管理方面构建“六个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支撑体系。

5、全域发展有突破

规划提出近期沿4条“新型城镇化试验带”示范建设20个“四化同步”重点镇和200个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咸宁全域新型城镇化的突破点和切入点。

6、发展策略全域化

规划坚持“拓展提质咸宁都市区、发展完善五个县城区、集聚发展产业园区、重点培育小城镇区、创新发展新型社区”的“五区共进”发展策略,实现纵向到村,推动咸宁全域新发展。

7、实施措施有计划

规划对如何实施咸宁市全域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提出了十大行动计划:区域枢纽与运营中心振兴计划;全域特色城镇组群推进计划;武咸一体化对接计划;新型社区建设推进计划;重点产业培育提升计划;旅游国际化品牌营造计划;低碳生态城市创建计划;全域公共服务设施改善计划;全域重大基础设施协调计划;全域空间信息平台建设计划。

参考文献:

[1] 彭爱珍.关于新型城镇化规划问题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3.

[2] 臧家良.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

[3] 仇保兴.科学规划,认真践行新型城镇化战略[J].规划师,2010.

[4] 张京祖.规划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要有大作为[J].中州建设,2011.

城镇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1.1配电设备性能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城镇的配电网络依然是70年代左右架设的,受制于当时的技术和资金,这些配网网络的性能较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镇用电负荷的不断提高,配电网络一直处于高负荷的运转中,对配电设备的损耗严重。目前,城镇配电网络的配电容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用电需求,配电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大打折扣,不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且维修保养成本较高。

1.2配电网络可靠性差

受施工技术和水平的制约,城镇配电网大多采用高空架线的形式,尽管这种架线方式降低了施工难度,节约了维护成本。但高空裸线受风雨雷电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容易发生线路故障,降低了配电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的城镇摒弃了这种高空架线的形式,转为地埋线。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线路规划,造成配电网分布混乱,在城镇建设施工过程中经常被挖断,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

1.3配电网络线损严重

线损是指电能在传输的过程中,在配电网导线、开关、电能表和变压器等设施上损耗的电能。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在配电网上的线损十分巨大,超过了6500亿kW.h,这一数值占年电能输送总量的1/10左右,可见线损问题十分严重。尤其在广大的城镇地区,由于线路老化和设计不合理,线损率普遍超过了12%,甚至达到了20%,浪费了宝贵的电力资源。

1.4城镇配电网管理落后

人是城镇配电网设计和管理的主体,先进的设备需要人去操控,合理的规划设计需要人去执行。从某种意义上讲,配电网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着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目前,城镇配电网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淡薄,不能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和规范,工作责任性不足,配电网设备被盗窃和损害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和工作能力,难以跟上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速度,给配电网的统一规划和改造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2城镇配电网规划设计的解决措施

2.1加强配电网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城镇配电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工程。因此在对配电网进行设计和改造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电力企业要对城镇用电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城镇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对电力的真实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城镇的发展速度和规划,对城镇未来用电情况进行科学的估计,为配电网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其次,配电网的施工要经济合理,施工方案要造价合理、经济适用,既保证了线路设计的合理,又方便日后的维修和管理。

2.2降低配电网线损

首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配电网距离越来越长,线损也越来越严重。实施无功补偿可以显著提高电能传输的功率,降低负载电流,起到节能降损的作用。具体可以采用分散就地补偿和变电站集中补偿等方式。其次,城镇配电网络的变压器大多老化、陈旧,不仅性能落后,而且耗能较大。为此可以选择一些新型的变压器设备,例如干式配电变压器具备运行稳定和节约能耗的作用,最高可以降低50%的损耗,因而得到广泛的使用。三是变压器的安装位置是否合适与配电网节能有很大的关系。在进行电网规划设计时,应将变压器安装于用电负荷中心,考虑两点或多点布置方式来降低配电网线损,尽量使三相负荷平衡,中性线的电流最小,这样既能提高配电网的供电电压和电能质量水平,又可以降低线路损耗。

2.3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供电企业要结合配电网运行管理的实际要求,对相应的管理人员以及线路维护人员进行培训,针对配网运行中的常见问题,深化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安全为第一标准,对故障发生的规律和频率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探讨。同时,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运行管理和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故障的形成原因、分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培训结束后,要进行相应的考核和测试,切实加强供电所线路维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

作者:林睿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电气学院

参考文献:

城镇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协调性规划

小城镇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角色,随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如何合理地规划小城镇建设是一个核心问题。小城镇环境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一、项目简介

本城镇总体规划范围为:镇行政辖区32个村,镇域总面积82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人。该城镇区建设总体规划面积15.59km2。初步规划方针是把该城镇通过规划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三级等级结构。第一级为中心城区;第二级为重点镇;第三级为其它乡镇,为需要与县域城镇体系协调的城镇单元。

二、城镇规划原则

(1)进行小城镇规划时要的贯彻实施“小城镇,大战略”的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小城镇自然的优势,坚持将城镇传统风貌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体现出小城镇独特的历史文化。(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规划方案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以建制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处理好保护、改造和新建的关系,同时还需充分利用当地有效的资源能源;进行统筹兼顾规划设计,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规划时必须保护城镇原有环境,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实现农业、城市之间的良性循环,保护城镇水土、绿化、动物等生态环境。(4)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通过挖潜改造,提高土地节约化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合理利用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节约建设资金,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充分考虑周边其他村镇的相互影响,通过规划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5)坚持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注意环境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6)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三、城镇功能分区

结合本小城镇总体规划,根据土地、水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与目前使用功能、可能具有的功能,同时考虑到该城镇未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不同区域的功能要求。本城镇划分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如工业区、商贸区、文教区、居民生活区、混合区等),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尤其是对于规划区内饮用水源地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小区、自然保护点的保护。各功能区通过合理布局,对在各功能区内的开发、建设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要求。严格控制在城镇的上风向和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内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分区原则以有利于满足居民生活与生产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1)分区方法。确保城镇的功能与规划相配;结合城镇的自然条件划分;依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力划分;依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分,依据行政辖区划分;依据环境保护重点划分。(2)城镇分区。根据上述的分区原则,整个城镇功能分区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镇(乡)建成区:划分出工业区、商贸区、文教区、居民生活区、混合区等;二是镇域辖区:农业种植区、特色产业区、养殖小区、水源保护区、沼泽草地区、自然保护小区、重点保护(风景名胜)区。在进行功能分区时,每个规划区应说明位置、面积、主要发展的产业,具体环境保护要求等;严格控制在城镇的上风向和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内建设有污染的项目(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垃圾处理场、供热锅炉);规划区控制在3~5个区为宜。

四、城镇城市道路规划

1.铁路交通及布置。铁路由铁路线路和铁路站场两部分组成。鉴于本小城镇所在的铁路站为中间车站,而且客货合一,采取横列式的布置方式。铁路站的布置往往与货场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鉴于本小城镇用地范围小,工业仓库也较少,为了有效地避免铁路分隔城镇、互相干扰,铁路站场布置在小城镇一侧的边缘,而且把客站和货站用地布置在小城镇的同侧方向。同时把客站设置在接近小城镇生活居住用地,而把货站则设置在接近工业、仓库用地。对于铁路线路不可避免地穿越城镇时,配合城镇规划的功能分区,见图1所示。为此,本小城镇把铁路线路布置在各分区的边缘,在铁路两侧各分区内均应配置独立完善的生活福利和文化设施,以尽量减少跨越铁路的交通。另外,对于通过城镇的铁路两侧植树绿化,这样既可以减少铁路对城镇的噪声干扰、废气污染及保证行车的安全,还可以改善城镇小气候和城镇面貌。铁路两侧的树木不宜植成密林,不宜太近路轨,与路轨的距离最好在10m以上,以保证司机和旅客能有开阔的视线。

图1 小城镇铁路布置与城镇功能分区配合

2.公路交通及布置。公路线路与小城镇的联系和位置分两种情况,即公路穿越小城镇和绕过城镇。采用哪种布置方式要根据公路的等级、过境交通和入境交通的流量、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因素来确定。进行城镇公路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公路穿越城镇造成公路与城镇之间的相互干扰,但对过境公路穿越城镇也不能盲目外迁,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交通量不大的过境公路,采取适当拓宽路面,在镇区内路段可以改造为城市型道路,做到一路两用;但要结合城镇用地布局的调整,严格控制公路两侧建设项目,尽量减少交通联系,并且不宜作为小城镇的生活性干道。

五、城镇管网规划

(1)给水系统规划。根据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采用300升/人日,经计算,城镇总用水量16000立方米/日,最大小时用水量1810立方米/小时。规划改造利用望江厂自来水厂,并在后山新建高位水池,水厂规模30000吨/日,兼向城镇的旅游区等地供水。鉴于地形限制,城镇的供水管网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其中以树枝状管网为主。(2)排水系统规划。城镇的排水体制采取雨污分流制;城镇各片区污水经无害化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然后汇入镇区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二级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参考文献

[1]贾丽霞.小城镇规划实施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城镇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城镇;城市设计;实效;问题;对策

前言

小城镇的特定涵义决定了小城镇城市设计的服务对象不仅是小城镇上本身居民,还必须从镇域角度统筹部署环境建设服务周围村庄居民,并服务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目标。为此,应该对应于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的各个层次开展相应的小城镇城市设计工作。由于小城镇的规模小、布局散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应地段的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的范围往往难以准确界定,因此,采用“区域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这种对象层次划分方法比较适合小城镇城市设计,它分别对应了区域规划阶段、城镇总体规划阶段、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前两个阶段以策略型城市设计为主,详细规划阶段则更多的体现形态型城市设计。这样分类能够明确小城镇规划与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关系。每个阶段的城市设计能对下一步规划或设计起到指导作用,其表达的内容也往往从比较抽象或意象的设计概念发展到较为具体的指导纲要。

1小城镇城市设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1•1小城镇城市设计的要素

1•1•1空间尺度

小城镇的合理尺度是建立在人与城镇、人与建筑、人与空间之间的尺度关系,以及在小城镇中建筑实体、空间、实体与空间之间的一种和谐的尺度关系。这些尺度在我国传统的小城镇中有很好的体现,如以人为中心出发,依据步行出行的尺度来营建亲切宜人空间尺度。然而当今一些新型小城镇却忽视了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尺度运用,一些新型小城镇的道路尺度过大,造成沿街建筑显得低矮,与周边建筑物的体量、高度极不相称,使人感到空旷与冷漠,因此,必须把空间尺度或尺度体系作为小城镇城市设计的要素,以适应小城镇人口与用地发展的动态应变,防止城镇无限制蔓延。

1•1•2历史文化风貌

风貌不只是小城镇长期建设并与其特殊自然环境融合的结晶,也是社会文化与之相适应过程的反映,它在演进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小城镇独特的历史风貌。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小城镇文化遗产丰富,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中突出其地方特色的可识别性,不但能避免“千镇一面”,而且能有效营造小城镇风貌特色。因此,历史文化风貌应成为小城镇城市设计不可忽略的要素,这样才能立足于历史根源,营建结合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因素的整体空间意向,以及可被感知的小城镇空间形态和景观环境。

1•1•3绿色开敞空间

小城镇规模小,周边被自然环境包围,农田、山野和水系易形成天然绿化防护用地和大环境绿化。这种自然山水格局和绿化体系,以生态原则确定土地形态上的差别、各自的价值及限制,能合理划定开敞空间,构筑科学的开敞空间框架。因此,小城镇城市设计的要素中必然少不了绿色开敞空间,关注这一要素,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要素,将山头、深谷、陡坡、自然岸线、湿地等纳入永久性开敞空间,使绿化系统化、网络化、保护自然生态中动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自然植被的连续性,使绿化体系处于一种生长的态势,引导城镇空间的持续协调发展。

1•1•4空间轮廓形态

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不能平铺直叙,而应注重运用各种构景要素,形成特色分明、变化丰富的空间序列,使空间有序而又层次清晰,因而要提高视觉空间品质必然要关注小城镇的空间轮廓设计。从影响因子来看,小城镇的用地布局对空间景观轮廓构成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总体规划阶段研究小城镇的整体空间轮廓与区域背景、自然背景的关系,保护和加强小城镇的自然特征、历史文脉及空间轮廓,使其成为总体规划的内容,将有利于创造优美的小城镇空间轮廓线。由此可见,空间轮廓形态是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的必不可少要素。

1•2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实效

城市设计在对规划和建筑两大层面的衔接上具有天然纽带作用,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中可承上启下,将二维定性(土地性质)定量(开发容量)的二维空间的资源分配逐步演绎成定质(空间品质)定形(整体形态)的三维空间,还可从宏观城镇层面到微观建筑空间层面对城镇进行控制和把握,将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那部分空隙进行协调。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却始终存在影响其实效的诸多矛盾因素,因此,对实际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实践和理论进行分析而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矛盾:

1•2•1小城镇城市设计自身失效

对小城镇城市设计的错误认识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小城镇城市设计概念本身的错误认识,始终将小城镇的城市设计简单地认为是一种物质“空间形态”设计,只关注三维空间中的形态、景观的美学原则,抛弃小城镇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可行性和协调性;其二,由于不明确小城镇的城市设计任务而造成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城市设计方案,由于设计任务的表述草率而造成对具体城市设计项目认识的粗浅。这些对城市设计认识上的错误和偏差引发了自身错误的设计方案,方案因此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性,从而造成了方案自身的失效。

1•2•2小城镇城市设计未被生效

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的落实过程中有一些非理性、不科学的过程,从而导致一些优秀的城市设计方案未被生效。在方案落实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是采用竞赛投标或者方案征集的方式,方案评审决策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方案的内涵和延续性而过多考虑效果图的美观与否,常常导致优秀的城市设计被错误的决策,无法付诸实践;此外,由于城市设计在我国属于非法定规划,如果要将方案付诸实施常常需要通过将其嵌入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上,而这种嵌入又会带来一系列的偏差和失效。因此,一些真正优秀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也无法通过规范和法定的程序给予落实。

1•2•3小城镇城市设计效用偏差

一个完整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应在全局性的实施控制和动态管理中才能使方案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由于各种现实问题而改变局部设计方案。此外,已经确定了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的城市设计管理监察机构,优秀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常常无法整体或准确地实施。因此,小城镇的城市设计常常由于此类动态监督检查管理机制的不足而无法实现预期的结果,最终导致一定的效用偏差。

2解决方法

为促进小城镇规划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健康与持续发展,针对上述对小城镇城市设计存在的关键问题的分析,而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2•1树立小城镇城市设计观念体系

对小城镇的城市设计内涵应有明确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城市设计观念体系,明确城市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政策设计”,在整合小城镇各项系统和各方面问题后形成的物质空间形式应具有十分鲜明的可操作性。

2•2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框架体系

城市设计具有完整、系统的体系结构,其应该是一个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而不是只针对局部地区的突发性规划,只有这种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才具有延续性,即上位设计指导下位设计,才具有积累性,即相近地块的相互指导和积累经验。同时,这种小城镇城市设计体系不但有利于各局部地块征

集方案时编制明确且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设计任务书,同时也有利于设计方案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此外,小城镇的城市设计全过程同样应该是一个循环的动态过程,而不只是蓝图式的静止过程。应该增加城市设计效用反馈过程,增加小城镇城市设计的积累性,以求通过过程中的不断调整来最终促进整体效用的提升。

2•3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编制体系

城市设计的方案编制过程和成果虽然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但其整体的体系框架还是有必要系统化的。正如唐子来认为“一项完整的城市设计策略(无论是总体的还是局部的)往往包括目标、达到目标所需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导则作为构成元素”,运用这套整体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组成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目标――行动”更加明确,为后期实施控制提供明确的设计控制标准。

2•4创建小城镇城市设计控制体系

为了能够让小城镇城市设计实现其预期的效用,必须使其落实到具体的控制层面上。然而在我国现阶段,无论是将城市设计融入到传统规划体系框架中还是具有独立的整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都不能在实际操作中充分考虑到城市设计方案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建立一套适用于小城镇的城市设计的控制体系是实现小城镇城市设计内容有效性的重要一步。

2•5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法律保障体系

构建健全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法律和专门的城市设计监督检查机构有利于确保城市设计完整地实施。只有完整地实施才能在后期给与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实效性的评价。

2•6构建小城镇城市设计决策体系

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决策者必须广泛化和多元化,决策过程施行多层面化和多次化。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方案的不同程度给予不同层面的决策结果,让专家、政府、公众、各相关部门等不同的人群参与决策,这样才有利于选出优秀的城市设计方案,同时也有利于后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