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农业发展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现代农业 特色产业 发展生产 加快转变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01-01
一、前言
在“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中,我国将更加注重发展农业现代化,把建设现代化农业作为三农建设的重要任务。为响应号召,香格里拉县委政府充分利用当地地势地形气候特点的优势和潜力,结合自身实际,作出一系列建设现代农业的工作部署。在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道路上,努力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业保障机制、完善现有的农业发展产业体系。
二、我县特色农业发展基本概括
1.农业品种资源丰富
香格里拉县因其地形地势的复杂多样、立体气候显著,农作物种类多,特色品种尤为丰富。一来,香格里拉县重点培育青稞、反季节蔬菜、春油菜、马铃薯、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和燕麦、白芸豆、荞麦、豌豆等优质小杂粮。二来,我县重点培育尼西鸡、牦牛、黄牛、野猪、黑山羊等特色畜禽。三来,我县重点培育羊肚菌、人工食用菌、木耳和竹叶菜等以蕨类、菌类为主的人工种植野生蔬菜基地。四来,我县重点培育桔梗、重楼、天麻、白术、木香、红豆杉、当归、贝母等具有地区优势的药材基地。不仅如此,我县还重点培育以核桃、花卉、蚕桑、葡萄为主的特色林产业基地。
2.农业政策到位有效
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努力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6大特色农业,突出显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特点。为响应号召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香格里拉县始终坚持“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首先,我县不但积极争取中央、省和州级财政提供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而且县财政每年对农业产业化建设投入300万元以上的资金,为农业特色项目、重点龙头企业、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财政担保。同时,我县利用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不断吸引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外资等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形成政府、企业、群众共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良好政策氛围。
3.农业技术力量雄厚
香格里拉县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系统机构相对建全,不仅拥有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而且十一乡镇有乡镇农科站。全县有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高级农艺师和农艺师等。所有的科技人员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主要负责农作物的种植培育技术的推广,长期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积累的实践经验,让我县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作为支撑。
4.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县委政府充分利用云南省推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背景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制订强有力的农业政策和财政政策让农民群众的收入得到持续增长,保障农民群众的生活。增加农民收入是当今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大队伍中来。
三、如何推动我县农业向农业产业化转变的措施
1.切实转变发展思路
要想推动我县农业向农业产业化转变,首先需要转变发展的思想观念,摒弃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特色产业思路,优化农业产业发展。政府应结合本地优势和实际特点,进一步拓宽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新思路。一方面政府坚持从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大力扶持,制定激励发展的措施。另一方面是企业应主动大胆创新,扩大项目的生产经营规模和领域,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引进试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同时,要发动农民群众转变发展观念,大力培育新项目新品种,努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2.培育特色产业优势
香格里拉县作为平均海拔在3200米以上的高原农村,必须发挥区域的独有优势,着重培育特色产业。利用我县独特的地势地形、丰富的生态资源、特殊的气候条件、优越的旅游资源等,大力培育属于我县自己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发展的同时,应懂得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使农民群众效益增长明显的产业。如高原坝区以纳帕海环湖路、国道“214”线和顺鑫菜籽油加工企业为根据着重发展春油菜等。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培育特色产业优势,才能带来更显著的收益。
3.发展绿色健康产业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我县应注重将农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努力发展绿色健康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健康产品的需要与日俱增,我县应紧紧抓住这一需求,推动绿色健康产品的创新发展,在利用专业技术和科技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能源,不断试验并推广各种新产品,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推动农业向农业现代化的转变。
四、总结
我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有着农业品种资源丰富、农业政策到位有效、农业技术力量雄厚、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特点,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在当前我国重视三农问题,尤其是农业问题的大环境下,我县应当充分利用地理形势和资源特点,完善技术加深研究,将切实转变发展思路、培育特色产业优势和发展绿色健康产业充分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农业向农业现代化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国全. 香格里拉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考[J]. 农民致富之友,2013,20:12+36.
[2]岳彩荣,卢鹏,赵宪文. 基于CA模型的香格里拉县土地利用变化模拟[J]. 安徽农业科学,2011,04:2380-2383+2438.
都市农业现状及对策
一、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历史
1、初级阶段(2000―2005年)
市场经济不断成熟,资源在城乡两个空间中寻找最佳配置,城市在体验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新奇时,乡村价值源泉的塑造重新找到了一个接口――都市农业。金台区北坡农家乐乡村游拉开了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序幕。2000年登山锻炼的城里人越来越多,一部分有经济眼光的农民在自家门口经营起了面皮、搅团、凉粉、油饼等农家小吃。这样既方便了城里人,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实在是一举两得,到2003年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农户自发式的经济行为开启了城乡经济交流的新渠道,传统农业通过功能再造开始自觉地迈向第三产业。
2、形成阶段(2005―2010年)
金台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坚持从城郊优势出发,按照“强化基础、特色开发、科技支撑、突出服务、促进增收”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为主的都市农业。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格局和构架基本形成,包括胜利塬观光农业区、蟠龙塬体验农业区、六川河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优质粮油小杂粮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干鲜杂果基地、特色养殖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及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等园区。
二、宝鸡市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1.都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畜、果、菜等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形成区域化专业生产格局,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达到60%。
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到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2.1万吨左右,单产水平有较大上升;优质粮种植面积近一步扩大,到2010年达到4万亩。
3.都市畜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到2010年,奶牛存栏达到2000头,肉牛5000头,猪30000头,鸡20万只;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1.5万吨、0.8万吨和0.23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0.7亿元。
4.都市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全区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个,其中省级1户,市级1户,区级3户;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共建立新型农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14个,带动农户2300户;市场体系日益健全,全区共建设30多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其中年交易额超过亿元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3个。
5.都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按照“扩大开放引龙头,嫁接改造育龙头,政策扶持壮龙头”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努力开拓农副产品销售市场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积极完善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调节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格局。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大力兴办农产品销售型、技术服务型等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销售,开展系列化服务。农产品销售品牌化取得突破,马家塬葡萄、杨家槽苹果、南北社设施蔬菜纳入全省农产品原产地保护范围。
6.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创新
建成专家大院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推广关键实用技术20多项,有效解决了科技与农户的对接;区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组建课题组,围绕特色产业开展配套技术研究,重点推广标准化栽培、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10种模式,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了45%。
7.都市乡村民俗旅游业形成规模
目前,胜利村、蟠龙山村共有农家乐经营户123家。其中:胜利村77家,蟠龙山村46家。两村由市旅游局授牌的经营户53家。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区农家乐乡村旅游及就餐者60余万人次,农家乐经营户年均纯收入在3.5万元左右,最高可达10万元。仅此一项,年增净收入600余万元。
8. 动物性、植物性食品质量提升
依托高产奶牛繁育中心,实施以胚胎移植为重点的性别基因控制生物工程,积极引进优良畜种和胚胎,提高良种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饲草产业,推广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饲草饲料面积达到了3万亩,其中青贮玉米2万亩,紫花苜蓿1万亩。实施畜禽防疫工程建设,全面推行畜禽防疫“双轨制”,加强畜禽疫病诊断检测、疫苗保存运输、兽药监察、重大疾病控制长效机制建设,确保畜产品安全。实施无公害产品品牌建设,扩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管理,加强原产地和产品认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和追溯制度,争创品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宝鸡市金台区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1.自然条件差,都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金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硖石、金河、蟠龙、陵原等乡镇地形复杂,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全区可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8%,山坡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属于需要改造的中低产田。加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难以保障新阶段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都市农业与城乡统筹发展认识不足
对建设有“农”的城市,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增加区内农民收入并保障食品安全融入城市整体统筹规划的趋势和前景认识不足。没有将农业与城市化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农业产业结构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城乡一体化中要素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改造升级滞后,统筹发展的大格局没有真正形成。小规模种养殖业投资规模小,集约性弱,资金效益不高,经济效益差。
3.都市农业投资不足,发展缓慢
金台区都市农业利用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错位发展近郊、远郊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的步伐缓慢,点多、面广、线长,基础弱、投资少、规模小、档次低的问题任然比较突出。农业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4.都市农业公共物品特征定位不明确
都市农业向城市提供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复合性产品和服务。与一般农业相比,都市农业具有显著的公共物品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具有巨大的外溢性。基于都市农业显著的公共物品特性,政府应在政策、资金、人力等诸多方面,加大对都市农业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加快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加快都市农业的发展进程。
5.都市农业脆弱性认识不足
都市农业是在应对都市环境污染与改变用地功能带来“暴富”的诱惑等矛盾中生存的脆弱产业,应将都市农业发展纳入整个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并通过制定法律规章,切实对都市农业予以保护。
6.都市农业城市性与农业性联接偏颇
一方面,都市农业最基本的特点是城市性,都市农业是城乡融合关系,城市需要农业,农业依托城市,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都市农业体现农业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都市农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单靠农业自身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7.政府在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显著
政府缺乏宣传和推广都市农业的理念,政府管理层、规划部门及社会各层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不足。都市农业投融资机制缺失,政府缺乏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兴趣――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都市农业产业投入新格局尚未形成。政府对培养都市农业各类专门人才队伍缺乏认知。
四、构建金台区都市农业产业的建议
1.科学管理土地资源,保证都市农业建设
金台区都市农业发展应从高起点、新格局、多功能、有特色的区域定位、目标定位出发,对城市生态用地、耕地、农业建设用地和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分类保护、规划与管理,确保粮油基地、蔬菜基地、瓜果基地、副食品生产基地、休闲农业用地的正常运行,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保证都市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2.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都市生态农业
合理利用金台区川、塬、水、林自然资源,发展以荒山绿化和水土保持为主的林(果)―牧―农―加工型的良性循环模式和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沼气―综合利用―水回收―无污染排放的生态模式;发展城乡植树绿化、环带绿化、风景经济林带和农田林网化,净化、美化、绿化城乡生态环境;开发旅游景、教育基地、度假村等休闲观光的场所;开发安全、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发展生态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3.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市场建设
随着城市大市场的形成和变化,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显得日益重要。通过推行“一村一品”发展专业农场基地和专业农户,围绕“一个主体(奶牛),两个稳定(猪鸡)”,推进硖石、蟠龙、金河等畜牧业传统产业区发展,加快畜牧小区建设、标准化高产技术示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餐饮行业联系与协作,发展订单农业;加强建设批发交易市场网络;发展产销直挂,减少流通环节,丰富市场。
4.建设都市农业开发区,推进农业产业化
通过优选金台区都市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优化组合和配置生产要素,运用高科技、智能化的手段,走高投人、高产出、高效益的资金、技术、知识、信息密集型的农业发展道路,建设都市农业高新科技开发区,引进科技人员和高级研究和管理人员,培养能适应都市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推进农科教相互联动,带动农业向集约化、科技化、产业化更高层次发展。
5.治理农业污染,保障食品安全
治理农业自身生产活动的污染,解决化肥、农药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切实保护水土健康,强化“从农田到餐桌”食品管理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牛宝俊,郭洁珍,郭穗燕,汪凤桂.广州现代都市农业科技发展思路与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5-18.
[2]马俊哲.都市农业与京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1).
[3]果雅静等.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生态经济[J].2007(11).
[4]党双忍.知识化农业与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9(1):30-35.
[5]严力蛟,朱顺富主编.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93-97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33
1 农机合作社是农业发展的必然前提
要想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农机合作社道路。农机合作社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1 农机合作社是联系企业、市场、农民、政府的一个纽带
它把千万农户和市场联系起来,实现农业生产品种、销售、加工的扩大化。
1.2 农机合作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它实行的是大规模经营,能有效解决土地分散、统一播种收获的问题,对实行农机合作社地区之外的地区也能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
1.3 农机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通过农机合作社的机械作业可以把农民从繁重的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将过去的分散经营、多种经营改变为集中经营、产业经营、高效经营,以实现高效增产目的。
1.4 农机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发展靠的是科技,科技的主要力量是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的载体是农机合作社。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2 农机合作社促进农业发展的体现
2.1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速度
通过农机合作社的指导参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在大大提高,进而使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得到提高。农机合作社使农民生产水平趋于同一,使农民便于进入市场。
2.2 推动管理创新机制
建立农机合作社之前,农民都是自主经营,自己购买或租用机械进行生产,这使得农用机械结合使用的程度不高,农机利用率也在降低。而建立农机合作社后,可以通过农机合作社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进行统一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
2.3 提高农业生产化水平
农机合作社的建立改变了以前小户经营的模式,开始了集体多户经营的机械化模式。农机合作社将以前分散的农业机械化模式进行整合,把农户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生产安排,使得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4 推动人才有效整合
农机合作社建立之前的农业生产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但在建立农机合作社后,有大量机械参与到农业生产中,这进一步减少了人力劳动力的投入。使得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工作领域,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3 农机合作社促进农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3.1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农机合作社工作人员多数是农民,他们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农机专业培训。要想农机合作社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要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挖掘生产和管理潜能力。要加强农机合作社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的农机管理、操作、维修等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民。要对普通农民进行培训,以扶持年轻有为的生产、管事人才来支持农业发展。
3.2 加大招商引资
农机合作社想要更好发展并不断促进农业发展,就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引资来增加农机合作社的活力,并集中各种先进的发展思路,融合成一个适合自己的创新的发展规划,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3.3 加强政府引导和资金投入
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必须有政府的支持。政府需要在各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帮助农业发展开辟新道路。
3.4 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管理制度的健全可以保证农机合作社健康、规范地运行,健全的管理制度更有利于管理人才的引进。健全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利益不受侵害,可以为农机合作社提供更好地发展机遇。可以鼓励大学生回乡参加农机合作社管理,可以选派技术人员来协助管理,使得农机合作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要合理规划农机合作社的布局,避免重复,加强农机合作社的优化设置。还要加强政府的监督力量,建立示范合作社,发挥示范作用,从而推动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
3.5 加大宣传力度
在扶持典型的农机合作社基础上积极宣传和推广。组织更多农民来学习、考察并交流经验。用事实与外界交流沟通,让农民开眼界,增加农机合作社建立和推广的信心。让更多人知道农机合作社的好处,优点,使得更多人自愿加入,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
农机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农机合作社需要自身努力和社会支持来不断发展壮大,在发展中探索,在发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展中促进农业生产水平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梅,王福林.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困境及解决思路――基于黑龙江省的调查[J].农机化研究,2014(11).
(一)转型期农业经济新特点
1、城乡关系的进一步强化。过去我们常提及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们更加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换言之,过去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过渡透支农业的生产潜力,虽然工业和城市得到发展,但也极大地损害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其一,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资源不断恶化、农业资金技术投入比重过低;其二,城市在经济水平、福利水平、教育水平上远远高于农村地区。当然,随着我国逐渐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上的各种投入不断加大,加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出现的一大特点就是城乡关系的进一步强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城市优势资源逐渐开始向周边农村地区扩散,农村地区的农业资源整合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依托城市市场大力发展城郊农业,也极大地支持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2、产业链延展性加强,农业经济更加细分化。产业链延展性主要是通过农业上下游的整合实现的。一方面,农业领域开始与工业甚至金融业融合,逐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链的衔接;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内部出想了很多新的发展模式,如上为笔者提到的近郊模式等。农业经济的细分化,也就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对于农业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在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逐步细分,细分市场的容量不断扩大,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现实情况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既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方面的支持,也提供指导思想方面的理论支持。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学科研究重点过分强调前者对于农业发展的贡献,对于后者的研究还停留在空洞性论述上,对于现实作用有限。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的是技术管理形式粗放和发展理论粗放的双重问题。农业的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技术可以解决的课题,换言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管理、指导理论缺一不可。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来自国际上的竞争,加之笔者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城市化契机中弯道超车,这些也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建议。第一,改变原有粗放式的发展思路,认识到农业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性;第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农业生产工具的补贴力度,加大农业技术的研究投入;第三,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促进相关的理论研究;第四,把握时代机遇,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弯道超车;第五,加快农业与工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和互助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1、实施农业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国家和有关方面要认识到科研人才的培养重要性,为了推动原有纯靠体力和资源投放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向依靠科技和管理的集约型农业转变,人才尤其是科研人才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换言之人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国家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其次,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具体而言,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设置科研项目和教学内容,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状况,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设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
2、学科发展差异化。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同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是有区别的,如果理论研究没有认清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本质,很容易变成一个四不像学科。那么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换言之,它是以农业技术为基础,以经济管理为背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健康发展,它是一个以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综合学科。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
3、强调学科间的互补性。一方面,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尤其本身特点,但是也要注重通过经济管理学科、农业技术学科寻找发展思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正如笔者前文所说,农业、工业、服务业三者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理论研究中也自然要反映这一现实情况,即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加强同数学、金融学、环境学、工业工程学等学科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综合属性,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结语
【关键词】保定市;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一、保定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总体上保定市以粮食、畜牧、蔬菜、林果四产业为重点,特色农产品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格局,并且申请获批了蠡县麻山药、望都辣椒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形成了望都辣椒、高碑店胡萝卜、唐县食用菌等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品牌硬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建成了定州蔬菜、徐水西红柿、满城草莓等特色产品基地,出现了许多农工贸结合的企业,众多名优特色农产品畅销国内外。保定市休闲农业始于以农业观光游为主的顺平桃花节,目前已发展了多种形式。但总体来讲保定市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慢,产品规模和质量和京津等地区来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没有起到有效增加农村收入的效果。
二、保定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1)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保定市地处河北省中部,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石家庄125公里。保定的交通十分发达,京广铁路、京昆高速公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保津高速公路、滨保高速公路、保沧高速公路、张石高速公路使保定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由京港澳高速、荣乌高速、京昆高速、保沧-保阜高速在保定周边互通连接,形成高速外环。保津城际铁路(高速铁路)和京石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将实现到北京30分钟和到天津40分钟的公交化联系,保定大部分县(市)也即将进入环京津“一小时都市圈”。(2)农业产品资源丰富。保定是农业大市,特色产品众多。保定市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有白洋淀鸭蛋、阜平大枣等,已在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蠡县(麻)山药、荣城绿竹笋、唐县大枣、顺平桃、望都辣椒、涞水麻核桃、白洋淀咸鸭蛋、白洋淀皮蛋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全国乃至世界驰名产品如满城磨盘柿子、高碑店豆腐丝等。保定市的休闲农业资源也很丰富。保定兼有平原、湖泊、湿地、丘陵、山地、亚高山草甸多种地貌,是中国优秀旅游地区,其中很多已经很大带动了当地休闲农业发展,如安新白洋淀、易县狼牙山等各个景区的农家乐。保定市众多的文化产品也会带来广大游客,如保定老调、满城寸跷、易水砚台、曲阳石雕、白沟泥人、驴肉火烧等,有很多京津甚至全国的顾客慕名而来。而顺平桃花节、白洋淀荷花节、涿州花灯节、满城红叶柿子节、安国国际药材节等众多民俗庆典更是直接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3)农业技术支持有力。保定市内拥有众多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河北农业大学、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大学、省植保所、省畜牧所、省微生物所、市农科所,这些单位一直在为保定市农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为了更好的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推动,市政府牵头建立了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院校的合作;与河北农大合作创建了“河北农村建设研究中心”。
三、保定市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程度低。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除了个别地区的的个别产品外,保定市绝大多数特色农产品甚至基本的粮食产品都属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导致技术水平低、规模效益差、投资能力弱。(2)品牌价值利用不充分。保定市特色农产品众多,截至2011年8月4日,保定市有3项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8种农产品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可享有地理标志权。然而除此之外,保定市还有很多特色农产品市场认知度很高,但是相关部门品牌意识不够,个体农户又力量薄弱,浪费了市场口碑,截至2010年12月27日,国家农业部质量安全中心认证的331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中,保定市数量为0。即便是已经注册的品牌,也存在着利用不充分的普遍现象。到现在为止,只有“蓉城绿竹笋”一个地理标志得到了应用,而且没有一个全国性的优势品牌。在休闲农业上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保定市休闲游资源很丰富,但是缺少做到良性发展的精品。与老牌知名景点旅游相比,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服务链短、配套设施少、服务水平不高、收益率低的特点,在当今的休假制度和交通条件下,极大的浪费了京津冀的市场资源。(3)服务体系不健全。在财税、金融等方面确实有政府支持,但是支持力度不到位。然而有针对性的推动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政策、信息服务、有效连接农超对接和农企合作的中介机构建设等,才是特色农业发展最紧缺的。
四、保定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
(1)发展壮大、有效推广特色农产品。保定市不同地区在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上存在着很大差异,适合因地制宜地发展各自的优势产品,甚至借助技术支持改进并创新特色产品。但是在各个县域之间又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又有着可借鉴之处,为保定市的特色农产品扩大经营范围、充分利用品牌、提高规模效益提供了发展空间。例如顺平的桃子、涞水的麻核桃、满城的磨盘柿。而在平原地区则适合发展大规模粮食种植。保定市一直是我国重要而市级商品粮基地,如果能结合一定大规模作业,必将提高粮食产品经营效益。在交通方便的地区则可以发展对接京津等大城市的蔬菜基地。定州和徐水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唐县的食用菌之乡、满城和清苑的草莓、蠡县的麻山药、多县的畜牧养殖等都可以推广到整个保定市。在做大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强,在特色农产品尤其是果蔬产品建设上还要注重标准化工作,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快建设大北京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对接京津提供有力支持。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则可以通过考察学习具有相似自然与经济条件地区但发展较好的保定市内外地区经验、加强人才交流等措施,发展各自适宜的田园景观、民俗风情、田园度假等模式,在市场营销、基础设施、特色资源、服务水平等方面做好工作,打响“山水保定、善美保定”这个品牌,提高整体经营水平。(2)首先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当前的分散经营模式下,农业产业化难以实现,通过不同形式的农业企业可以破解诸多难题。通过签订供销合同,把农户变成企业的一个生产单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分散经营导致的缺乏规模经济的问题;通过农业企业的再加工,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解决果蔬产品的保存和运输问题,继而解决农超对接中部分问题;通过农业企业比较专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可以解决单个农户信息不准确、生产决策盲目性问题。通过农业企业市场营销、对接京津、提高销量,扩大规模经济。(3)要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市场建设要围绕特色农产品基地展开,并推进基地发展。第一,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铺好路,建好物流平台,满足特色产品基地仓储与运输的需要。第二,要在资金、用地等方面对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的建设和升级给予支持,甚至是全部由政府完成。第三,要在现有营销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的行销模式,通过会展、网络等媒介,积极培育农业企业营销人员或农村经纪人,促进特色农产品营销。第四,利用政府信息资源优势,加强市场动态监测,建立预警机制,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帮农户作出合理生产决策。(4)要增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强引导和扶持,推动保定市特色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第一,是加大财政政策支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真正减轻每一个农户和农业企业的负担。第二,提供金融政策支持,能够为农业企业、休闲农业提供启动资金或必要时候的周转资金,解决他们融资难的问题,真正让他们起到对特色农业的带动作用。第三,健全农业集群担保体系,建立合理的风险共担机制,必要时给部分易保存的特色农产品与粮食作物同样的待遇,建立保定市的支持价格收购制度,真正促进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琼.农超对接的困局与破解策略[J].学术视点.2010(2)
[2]王伟,王芳.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报.2012(1)
[3]贾俊敏,王爱霞,于洁.保定市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研究[J].数字地方.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