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历经十年课程改革实践后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即将颁布。为便于教师准确了解修订方向,人民教育编辑部近期将出版《人民教育》增刊——《19个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解读》。该《解读》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组织各课标修订组专家撰写而成,总字数约12万字,为第一手权威资料。欢迎广大教师、学校和教研部门订购。
《解读》每本定价10.00元,每本另加邮资1.00元。50本以上免邮资。
汇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人民教育编辑部
邮编:100082
收款人:钱丽欣 联系电话:010—82296697、82296692
期 末 调 查 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直接写出得数
13-7 = 14-5 = 11-9 = 12-4 = 16-8 =
2 + 44 =30 + 63 =53-8 = 50-6 = 75-9 =
13-9 = 14-7 =17-8 = 11-5 = 12-3 =
5 + 71 =48 + 5 =6 + 26 = 67 + 9 = 58-5 =
14-8 = 11-7 =15-8 =18-9 = 16-7 =
43-30 = 37-7 =56-20 = 15-6= 12-5 =
二、列竖式计算
52 + 17 27 + 68 35 + 35 61-53 73-45 50-24
三、填空
1.看图写数。
( ) ( ) ( ) ( )
2.67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2的数是 。
3.看图写算式。
12-=
12-=
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47 >8 52 < 5
5.
( )元( )角 ( )元( )角
6. 可以换 枚 。 可以换 张 。
7. 先算出得数,再把算式填入合适的 里。
8+31 8+37 50-9 73-37
四十多 三十多
8. 6元 17元 3元 10元
(1)买一条 和一个 ,一共要 元。
(2)买2个 要 元。
(3)买1枝 ,付出20元,找回 元。
四、选择合适的答案,在里画“√”
1. 从小到大数,39后面是几?
三十八 四十 四十一
2. 比50大得多的数是几?
50 52 80
3. 如果54+1的和是七十多,里是一个什么数?
比6小的数 6 比6大的数
4. 60个鸡蛋正好装满一盒,如果用这个盒子放苹果,能放多少?
比60个少 正好60个 比60个多
5. 买一个 要8元, 有6元4角,还差多少钱?
2元 2元6角 1元6角
6.由两个三角形拼成的图形,哪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五、在方格纸的左边画一个长方形,中间画一个正方形,右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六、解决实际问题
1. 2.
今年8岁的有多少人? 原来有多少盆?
3. 4.
再踢多少下就和
已经装了多少箱? 同样多?
5. 先把他们画的图形整理一下,再填表。
关键词: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变化;实践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8-000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修订版课标”)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逐渐深化的过程中,对2001年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版课标”)的修订与完善。这一次修订对于进一步注重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的现实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质量有重要意义。
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概述
这次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学课程体系而展开的研究。本次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反映了从理想到务实、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修订的重点在于“如何应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现实和我国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着力提升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十年来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现状是化学课程标准修改的出发点。随着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逐步实施,无论是课程设计者、课程研究者,还是各地教研员、一线教师,都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也产生了不少对新课程的看法。尤其是一线教师,伴随着他们对化学学科发展认识的深化和对化学教育研究的深入,在经历了从迷茫、困惑到清晰、理性,从不认可、不支持到不断尝试、产生认同的过程之后,对化学新课程有了更合理、直接、理性的认识。在看到新课程实施带给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效益的同时,也看到了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及缺陷,如对化学实验及其教学重视不够、课堂开放与实效难以双赢、知识教学观念落后、探究教学不能常态化、多样性评价不能很好落实、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先进教学观念不一致等。在这样的情形下,只有正视成绩与问题,认清优势与劣势,推广课程改革中的成功经验,逐步解决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才能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2.1 进一步凸显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弘扬其基本价值
基础性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主要特征。修订版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在课程目标部分增加了诸如“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等更为具体的体现课程基础性的课程目标,适当地降低了部分课程目标的难度。例如,将“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改为“……,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针对于化学学科的多元教育价值及其与人类生活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修订版课标在原有实验版课标的基础上,“着眼于从学生发展、社会需要和化学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学科价值和课程理念,不仅观点阐述力求更严谨,更符合中国的教育实际,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文字组织上也凸显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指导意义。”具体来讲,在修订版课标“课程性质”部分,强调化学课程“能为学生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帮助学生逐渐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部分,增加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等重要观点,从而全面地弘扬化学学科的教育价值。
2.2 对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做进一步的调整与明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以来,科学探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基于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难度大、对教学条件和教师基本水平的要求较高,不易被教师很好把握,造成了诸如科学探究开放性与实效性产生矛盾、不能常态化等问题。基于现状,修订版课标对科学探究做了更为科学的要求和规范,以提高教学实效。
2.2.1 调整科学探究内容
为了保证科学探究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修订版课标在主题一“科学探究”部分增加了“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等八个必做的学生化学实验活动,并明确指出“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来开展上述实验活动。在其他主题中,修订版课标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性的特殊要求,对“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内容进行了修改,一来降低了课程难度,二来使得探究内容更加符合时展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需求,从而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正常开展。例如,删除“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就体现了上述思想。
本次修订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2001)(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基础上,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力求巩固和深化21世纪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总结十年课改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在深入分析当前课程改革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十年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实施指导建议,着力解决过去十年改革尚未解决的问题。
《标准2011》在保持《标准(实验稿)》的结构和目标体系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价值、英语课程的性质、英语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总目标,修订并调整了部分分级标准,完善并细化了实施建议,增加并补充了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为推动和深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对于广大的一线英语教师来说,深入理解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实施好新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问答的形式,针对目前一线教师在理解和实施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仅供学习参考。
问题一:《标准2011》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人文性?是否指每课中的“情感目标”?
人们对于外语课程的认识经过了一个从知识观到工具观或者功能观再到人文观的发展过程。当然,这三种观念之间并不是割裂的,也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各自的侧重点和角度有所不同。传统的外语课程理念强调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语法和词汇知识,忽略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应用价值。改革开放以后,外语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科技发展、经济建设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观的弊端凸显出来,学生学习了多年外语,却听不懂也说不出,难以用所学的外语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也受到了质疑。此后,外语的社会功能和其应用价值受到重视,其工具性得到广泛的认同,而教学也开始从仅关注语言知识的教学转向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的教学和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教学。
2001年启动的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课程不仅关注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社会功能的意义,而且开始转向对人的关注,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对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的关注。尽管在《标准(实验稿)》中,没有明确提出人文性的概念,但是在对课程性质的描述中已经渗透了课程所具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性质,课程目标中也凸显出过去英语课程从未有过的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目标的要求,这即标志着课程的人文观的到来。
《标准2011》首次明确地使用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概念,并对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了明确的阐释。其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即要通过英语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核心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显然,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好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际教学中已经看到,英语课堂不再是一个单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的过程,很多教师都努力把语言知识教学和语言技能发展的过程与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融为一体,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的人文性特征。
有效落实课程的人文性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从教材的文本中挖掘出其背后的人文价值和情感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围绕文本的主题意义,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内化和整合所学的语言知识,加深理解语言与文本深层意义的关系,进而运用所学语言有效地表达观点和情感,达到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他人和认识自我的目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
落实课程的人文性要基于对课程价值的整体理解,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学习融入语境和语意的学习之中,以“情”和“意”为主线开展教学,而不是为了词汇而词汇,为了语法而语法。具体到落实课程的人文性,在教学设计中会体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学习策略目标等,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课程的人文性应该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问题二:如何理解“强调学习的过程”?
“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是相对应的。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更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导致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也为考而学,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教师往往采用高压的题海战术,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思维发展、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导致学生考分高,但实际生活能力、心理承受力、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都非常薄弱。
为了改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下,教学应该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教与学的过程是否有利于他们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否促进了学生形成对世界的新的认识,从而实现有效学习。新课程特别关注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性,也就是说教与学的过程要能够体现教育的价值,要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培养厌学、低能却高分的“好”学生。
新课程提出的关注学习过程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尽量真实而有意义的语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导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开展学习,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必然会带来好的学习成效。
问题三:《标准2011》对一级和二级“写”的要求作了调整,教师平时该如何理解?如何在教学中给予落实?是否要上专门的英文写作课?
本次修订调整了一级和二级有关“写”的要求。《标准(实验稿)》对一级“写”的要求是“能抄写字母和单词”。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了两年(经过三、四年级两年学习)英语之后,仅要求他们能抄写字母和单词。不少一线老师认为,《标准(实验稿)》对一级“写”的要求偏低,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也不利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英语“写”的能力发展。此外,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具备了母语书写的能力,而在英语“听”和“说”能力也有了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应该逐步发展英语的“写”的能力。而一定的书写训练有利于学生巩固和记忆所学的英语,加深对英语语言的认识,通过在一定的语境中英文书写练习,提高对英语的感知能力。这当然要求教师提供足够的指导,只要方法得当,学生完全应该能够做到能模仿范例写词句。
特别提醒老师们不要采用简单的机械训练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应该通过创设有意义的语境,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其中,逐步提高“写”的能力。
一级“写”的标准要求学生能模仿范例写词句,并不像老师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对于“写”的训练,初期主要是书写习惯的训练,包括句首单词的字母大写,句尾的英文句号的使用等,这些习惯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提示和指导的,并提供循序渐进的指导和帮助,并不需要上专门的所谓“写作”课,“写”的活动应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从描红到抄写字母和单词,再到描红和抄写句子中的单词和词组,再逐步到学生根据提示,模仿范例写词句。《标准2011》中的“评价案例14”(第135页)和18(第139-140页),具体展示了一级模仿范例写词句的要求。
【评价案例14】(一级读写评价)
根据图片,从方框中选择恰当的单词,制作购物单。
这个案例主要考查学生看图写字及抄写单词的能力。通过提供购物的情境,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下识别单词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机械地抄写单词。
【评价案例18】(一级写的评价)
仿照范例,看图写话。
This is a cat. This is a monkey.
It’s my pet. ________________
Her name is Lylie. ________________
She likes fish. ________________
I like her very much. ________________
这个评价案例主要是考查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并且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自主选择表达的方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水平,适当降低要求(如改为三句话,或者标注部分关键词汇等),当然,也可以通过增加句子的数量和词汇的选择适当增加难度。
问题四:如何理解新课标中“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和“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
传统的语法学习通常采用对语法结构和规则进行讲解和机械训练的方式,忽略语法在语境中的用法和其特有的表意功能。比如,英语的比较级的形式是通过形容词或者副词后面的变形来实现的,这是比较级的形式,其意义是为了比较两者的不同,仅仅有了形式和意义还是不够的,在什么情况中,有什么人对什么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该语法项目的语用功能。
在《标准2011》中,语法标准特别强调:(1)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法知识;(2)关注语法的功能,而不是语法形式本身。以“常用介词”这个语法现象为例,以往的英语大纲关于语法项目的学习中,一般要求学生要记忆常用介词的基本形式,而在新修订的标准中则要求学生要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常用介词的意义与用法,并要在语境中体会这些介词的表意功能。
由此可见,学习语法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关注语法的形式和基本意义,还特别要关注如何创设有意义的语境,使学生能够将形式、意义和功能统一起来进行学习,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完成交际任务。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保证学生通过语境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再通过观察和教师的引导,关注其用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使用该语法项目,并在使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该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也就是说,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于语法项目的学习会从使用的场景和交流的需要出发,选择最合适的语法形式,达到表达和交流的目的。
因此,教师对于语法知识的教学应更关注语境的创设,要根据具体的语法项目选择最直接、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而没有必要把每一个语法项目都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给学生。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当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的时候,语法教学可以采用隐性和显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法意识,但教师对语法知识的教学要遵循“在语境理解、在语境中训练、在语境中应用、在语境中迁移和巩固”的原则。
问题五:新课标的二级语言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解英语语言包括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讲清每个语音现象?
二级标准中有关语音部分的标准并不是要求教师讲解每一个语音现象,而是要求教师要多利用儿童乐于模仿的优势,采用多种形式让孩子去感知英语语言的连读、节奏和停顿。
由于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所以教师要创设必要的语境让学生去体会、模仿和练习不同的语调变化所带来的语义方面的变化。例如,“Come on”就有多种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语调的变化,创设语境让学生去模仿和练习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义,从而能够更自然和得体地表达自己。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练习同一个表达方式的时候,可以采用愤怒、兴奋、幸福、疲劳等语调进行表达,使学生体会到语调所具有的表意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74-02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7月由教育部颁布,随后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验,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对两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对课改实验区教师做了深入的访谈及调研,继而系统总结了10年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成果,梳理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研究了国际物理(科学)课程的发展状况等。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修订组对《标准(实验稿)》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名称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修订后《标准(2011年版)》于2011年12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标准(2011年版)》与《标准(实验稿)》比较在科学内容有如下变化:
一、 物质部分
1.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1.1 删除了 “有评价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 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 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 ”
1.1.2 把“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改成了“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
1.1.3 增加了“经历的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 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
1.1.4 增加了“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新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
1.2 物质的属性
1.2.1 把“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改 成“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用语言文字或 图表述物质的这些物理性质。 ”
1.2.2 把“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改为“知道质量的含义。 ”
1.2.3 把“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改成了“通过实验 ,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
1.2.4 把“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改为“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1.3 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尺度
1.3.1 增加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
1.3.2 把“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改成了“了解人类探 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
1.3.3 把“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 入。 ”改成了“了解人类探索太阳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1.4 新材料及其应用
1.4.1 把“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改成了“通过收 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发展带来的社会影 响。 ”
1.4.2 把“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改成了例题3“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对人类 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4.3 增加了“能在个人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
二、 运动和相互作用
2.1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1.1 把“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改为了“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 的相对性”
2.1.2 把“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现象和分子 热运动的联系。 ”改成了“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的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理论的基本观点。 ”
2.1.3 删除了“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2 机械运动和力
2.2.1 把“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测量时间。 ”改成“会根据生活经验推测长度和时 间。 ”
2.2.2 增加了“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
2.2.3 把“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改成“通过实验认识牛顿 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
2.2.4 把“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的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改成“知道简单机械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
2.2.5 把“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 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改成了“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压强。知道日常 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大 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
2.2.6 把“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产生过程。 ”改成了“探究浮力大小与 哪些因素有关。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
2.3 声和光
2.3.1 把“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 与声音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改成了“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
2.3.2 把“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 律。 ”改成了“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特点。 ”
2.3.3 把 “通过观察和实验, 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 改成了“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
2.3.4删除“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2.3.5 删除了“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
2.4 电和磁
2.4.1 增加了“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
2.4.2增加了“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
2.4.3 增加了“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 ”
2.4.4 把“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改成“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 哪些因素有关。 ”
2.4.5 增加了“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
三、 能量
3.1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3.1.1把“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改成“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3.1.2把“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改成“ 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3.1.3删除“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3.2 机械能
3.2.1 把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他们的转化。 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改成“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 ”
3.2.2 把“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 改成“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
3.2.3 把“理解机械效率。 ”改成了“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
3.2.4 把“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改为“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
3.3 内能
3.3.1 删除了 “通过观察和实验, 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
3.3.2 删除了“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
3.3.3把“了解内能的概念。”、“了解热量的概念”改成“了解内能和热量.”
3.3.4把“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改成“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3.3.5增加“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
3.4电磁能
3.4.1增加了“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 ”
3.4.2删除了“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
3.4.3增加了“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
3.4.4把“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 率和实际功率”改成了“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 率。 ”
3.4.5 把“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电阻成正比。 ”改为 了“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
3.4.6把“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改成“解家庭电路。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3.5能量守恒 把“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改成“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3.6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