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

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

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成人;休闲教育;休闲体育;分析策略

一、休闲与休闲教育概念理清及界定

休闲教育问题的提出,是以人们生活中休闲时间的增多为前提的,是源于人们对自身的再认识。历史上,休闲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概念一直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不同领域的人对休闲教育的原理和目标的认识迥然各异。

对现代意义上的休闲教育,国际上已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休闲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休闲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体现在信念、情感、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中或娱乐环境中。”通俗地说,就是告诉人们如何有价值地、明智地利用休闲,促进人们在休闲中形成自我决断意识和自我决断的能力。可见,休闲教育不等于娱乐教育,不能把它仅仅看作是“娱乐或娱乐服务的一个新名称”,或仅仅“传授进行娱乐活动的各种技能”,也绝不是占有甚至剥夺人的休闲时间,而是通过休闲教育,培养人们科学的休闲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休闲道德观,培养高效而有价值地利用休闲时间的各种能力。休闲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如劳动教育、职业教育、生活教育等最大的区别在于各自关注的价值目标重点不同。

休闲教育注重的是培养人们科学的休闲价值观,以充实人的精神需要和提高人的休闲生活为重点,它关注的是人在空闲状态时的生活质量,通过教育造就的是占有自由时间的主体;劳动教育、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们从事劳动、选择职业的能力,造就占有工作时间的主体;生活教育不仅关注人在休闲时的教育,它还关注生活的其他领域。当然,休闲教育过程的最终结果是帮助人们提高自己休闲生活的质量,促进人们个性的发展和精神的充实。若把这种结果解释为休闲教育最终的目的和随之形成的概念模式,休闲教育就不仅仅局限于提供有关娱乐机会的信息,不只是进行各类休闲活动技能的培训,也不局限于告诉人们如何“有价值地”利用休闲。以笔者对休闲教育的理解,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层面的休闲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从事休闲服务的技能与技艺的培训,它广泛用于对休闲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中。欧美一些学校相继开设的休闲教育课程也包括此种类型。另一个层面的休闲教育指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依托一些休闲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休闲意识、休闲价值观、鉴赏力、创造力等的培养,引导其形成自律、崇尚自由的秉性,为个体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并在与社会的和谐共存中完善自我。

什么是成人休闲教育?它是在成人休闲时间里进行的,就是引导成人树立科学的休闲价值观,形成和掌握有价值的利用休闲时间的知识、习惯、技能和技巧,在塑造完整的人,弥补精神失范现象,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并使精神境界得以充实提高的一种连续的教育。成人休闲教育不同于成人职业教育,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了适应休闲,后者是为了适应工作。

二、成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与传统体育课的弊端

从生理上。成人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器官和感知觉有下降的趋势,身体各部位僵硬。那些大运动量、高难的技术动作,对那些大龄人来说不是增强体质,而是对身体的摧残,对他们来说上体育课是非常头痛的事情。心理上。他们的记忆力开始减退,但思维判断性、深刻理解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意志坚韧和有较强自制能力。由于年龄的不断增长,不愿意运动的心理占据上风。

个人思想上。成人学生来上学时都抱有为了晋升、得到高学历、提高某方面的专业知识等不同目的。表现出单一的学习实用性,目的是提高某方面知识技能,能顺利拿到毕业证是关键,其他好像都不重要。

教学课程安排上。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不分男女生、不管你学过没有、不论你的年龄大小,统一授课内容,不但得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对部分学生身体是有害处的,这就容易引起学生对体育课的生畏,甚至讨厌上体育课。教学计划上。由于体育课教学模式单一和固定化,使学生想学的内容教师不上,不想学的重复上,学生得不到自己想要学的东西,形成体育课学生逃避的现象非常严重。

三、成人休闲体育教育模式探讨

(一)俱乐部活动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教务处和体育部制定俱乐部的规章、教练员的管理、学生的管理等制度和体育教学的活动安排,便于俱乐部开展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教学模式是打破了传统的课时安排计划,在正常的教学时间不开体育课,学生也不用上体育课,而是以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形式代替体育课。

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由俱乐部教练员根据教务处、体育部的计划、单元、场地等,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教练员确定活动计划、参加人数,并报体育部和教务处备案,体育部不干涉俱乐部的事务,只是在宏观上作调控。

俱乐部实行教练员责任制。他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辅导、答疑、解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派出助理教练员负责管理工作。辅助教练员进行组织、辅导和陪练,并对场地、器材进行合理管理,提高场地和器材的利用率。学生参与俱乐部活动的双选择。(l)选择教练员。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任何的教练员,学生通过查阅体育教师的资料,教练员专项是什么,在哪方面是特长,了解他的责任心、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以后,选择自己喜爱的教练员。(2)选择训练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强弱项、特长等因素选择训练内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足,为了提高某方面体育成绩而选项,也可以为了体育达标而选项。

因为学生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选择的项目,这就保证了学生的积极性。体育俱乐部活动的教学评价标准。(l)制定不同项目的难易程度的标准。制定出对学生的修分,修分标准一般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及重修4个等级。使学生在清晰地了解教学内容、技术标准的基础之上,并且明白训练到什么程度可以达到及格和优秀。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选择训练项目、训练的时间长短和修分的标准。(2)学生在体育俱乐部的考试评价。学生只要参与了俱乐部组织的训练、竞赛等活动,就可以得到修分。是否达到合格以上,就要看学生在俱乐部活动的次数、所训练的项目、进步的程度而确定修分等级和是否重修。(3)对教练员的评定。教务处和体育部主要看其工作量、责任心、技术能力等方面。从学生角度还要看学生参与其训练的人数、训练的成绩水平及学生的满意率等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促使教练员保持工作热情和高度责任感。

(二)俱乐部式体育教学的效果

1.培养了学生锻炼身体的爱好。学生自己选择了喜爱的教练员和运动项目,在心情上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这就可以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提高了参与运动的兴趣。俱乐部活动形式不仅可以使竞技运动爱好者发展起兴趣和特长,也使无力从事竞技体育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使他们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喜悦,使学生的不同层次体育运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学生选择了共同的爱好,使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走到了一起,增加了学生的交往机会。

3.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体育俱乐部的体育训练,避免了应试教学中的“一刀切”,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都得学的现象,而是尊重学生的选择,这就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4.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学生的爱好使其参与体育活动率得以提高,这就影响着学生身体素质的保持和提高。学生在俱乐部学习后,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术和锻炼的方法,就会对某一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这些兴趣相同的人一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会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的锻炼习惯。

5.“双主”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他们选择了自己喜爱的项目和教练员,在思想上没有抵触情绪,加上学生技能基础一样,又是热爱这个项目,渴望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就会虚心请教;教练员的主导性发挥,学生有强烈的渴望求知欲,高涨的训练热情,就会提高教练员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指导中去。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强化了特长,培植了兴趣,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从而解决“竞技”与“健身”全民参与、终身锻炼的问题。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品尝到运动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意识,也体现出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范文第2篇

一、概念的界定

1、和谐德育。和谐德育的本质必然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调动德育内外部各要素的整体和谐互动,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

2、和谐德育研究。和谐德育研究,是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德育要素的整体联系入手,深化多层面教育规律的研究与运用,构建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德育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研究模式。

3、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谐德育研究以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原理为理论基础,传承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借鉴西方文化中“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公正即和谐”的思想,吸纳教育学、社会学的和谐思想。

二、研究的意义

1、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建构和谐德育,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为起点,推及全体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能够加固依法治国的内在基础,这就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2、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建构和谐德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教学过程以及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使学校教育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协同作用,产生教育合力,从而促使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和谐地发展。

3、发展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内容。目前,各级学校之间的衔接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和谐因素,这是制约德育工作整体效果的根本原因。要解决德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就必须构建和谐德育体系,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贯通,互相配合,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从而促进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的途径

构建和谐德育最主要是要实现以下几方面的和谐:德育目标的和谐;德育内容的和谐;德育过程的和谐;德育方法的和谐;德育环境的和谐;德育评价的和谐。在学校的具体实验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建设和谐学校的核心,尊重人、依靠人、提高人。首先,尊重人是办好学校的前提。特别是对学生。其次,依靠人是办好学校的保证。学校的发展主要是靠广大的教师。他们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再次,提高人是办学的目标。要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给他们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学校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道德水平,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和特长,使其不断发展和进步。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开展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教育民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世代潮流,要作到教育的民主化,必须要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内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建设健康的文化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4、加强安全教育,保证师生平安。切实加强学校的安全工作,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安全教育,保证师生平安,也是实现和谐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5、整体优化的大德育观研究: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和谐。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之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所谓整体优化的大德育观,指的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优势,使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达成一致,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从而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才能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最大的促进作用。

四、研究的建议

1、认识到位。充分认识《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强化首位意识。充分认识道德的力量和德育的价值,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推进素质教育。强化科研意识,充分认识德育科研的力量,坚决克服()重干轻学、重干轻研的短视眼光,紧密结合德育实践,开展德育科研,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强化课题意识。

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青少年 犯罪 前科 消灭构想

中图分类号:D924.11 文献标识码:A

1对前科消灭制度的概念的探析

在我国刑法学界,对前科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所以更不用说对前科消灭的界定了,但已经有学者指出前科消灭制度所应包含的要素:一是要强调前科曾经存在过;二是要强调前科的消灭不是任意的,而是要经过法定程序;三是应强调前科消灭的后果,即行为人在法律上的地位恢复正常,等同于从未犯罪的人,尽管事实上他曾经犯过罪。笔者赞同该观点,在结合前述前科定义的基础上,认为所谓的前科消灭制度是指曾因犯罪而被法院被判处刑事处罚或仅宣告有罪而免于刑事处罚的人,在具备法定条件时,经过法定程序而由法院予以注销犯罪记录,使其法律地位恢复正常的一种刑事法律制度。

2前科消灭制度与赦免制度的区别

在过去,赦免是作为神的恩赐的反应或者作为统治者送礼的一部分的根据,现在,刑事领域的赦免一般是由国家元首或者国家立法机关决定,基于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通过行政权的干预,使得个别生效的刑事判决的法律后果被免除,减轻或者缓刑交付考验。这是一种对刚性的法律进行灵活运用的手段。赦免一方面可以纠正以其他方式不可能消除的法律适用中的错误,另一方面可以消除个别案件在适用法律中没有反映立法者真正意图的过渡严厉。此外,赦免权在特定情况下,为了社会的安定,为解决社会内部深刻的矛盾或者化解政治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介绍一下赦免制度与前科消灭制度的区别:

2.1本质属性不同

赦免是指国家对于犯罪分子宣告免于追诉或者免除执行刑罚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的法律制度。赦免制度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本质上是行政权对司法权的介入。而前科消灭制度是在刑罚的目的已经实现的情况下,基于犯罪人的悔改情况,消除犯罪人因被法院定罪后产生的不利附随后果。

2.2适用程序不同

在适用程序上,赦免一般由拥有赦免权的国家元首或者国家机关根据赦免法颁布赦免令;而前科消灭的程序一般可分为自然消灭和裁定消灭两种。自然消灭是指前科人员经过前科的考察期间后,若符合前科消灭的条件,则前科自然归于消灭,不需要法院的裁定,也不需要其他机关的证明。裁定消灭是指针对构成特殊犯罪的前科者,必须由有关机关作出裁决,前科才能消灭。通过对比可知,赦免的程序更多的是一种行政程序,而前科消灭的程序更多的是一种司法程序。

2.3法律效果不同

赦免一般包括特赦和大赦。特赦指国家对特定的犯罪分子的赦免,即对受罪刑宣告的特定犯罪分子免除其未执行的刑罚的全部或部分,但是赦免的效果在于只赦免犯罪人被判处的刑罚,并没有消除其罪名,大赦是指国家对不特定的多数犯罪分子的赦免,这种赦免的效力及于罪及刑两个方面,在这种情形下,大赦的效果与前科消灭的效果相同。而前科消灭制度消灭的是被法院定罪后的附随后果,并没有像大赦一样免除行为人的罪名或者刑罚,只是将有关的前科记录进行虚拟消灭,不再对其进行规范性评价。所以两者赦免内容和消灭后的效果并不相同。

3前科消灭制度在我国少年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困境

从中国上海长宁区法院第一个少年法庭的建立,少年司法制度的构建和不断发展、完善经历了跌宕曲折的过程,为了顺应国际少年人权保护的新理念,少年司法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成长、完善。如今,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如上海、山东、北京、四川等地的基层法院已经建立了专门少年法庭来单独处理少年犯罪,少年犯的矫正等。

前科消灭制度是在少年司法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中,逐步浮出水面的一项重要制度。前科消灭作为一种刑罚的消灭方式,一直在学术界隐隐约约的存在着,初期的讨论集中于成年人犯罪领域,少年司法制度的兴起与发展,让学术界猛然认识到前科消灭制度运用于未成年人犯罪领域更有说服力,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更好的发挥。此后,前科消灭制度的研究越来越多,伴随着少年司法实践的深入,前科消灭制度在少年司法领域运用后所取得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为正式确立这一制度在少年司法中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基础。然而,前科消灭制度在少年司法领域中的运用仍然有其现实困境,笔者简要概述一下目前存在的困境。

首先,前科不报告不是前科消灭制度研究的终结。《刑法》第一百条规定“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刑法修正案八》第十九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免除前款规定的报告义务”。在轻罪领域未成年人免除前科报告义务是不是意味着学界所争论和倡导的前科消灭制度研究的终结?笔者认为,免除少年犯的前科报告义务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前科报告在生活中带来不利后果的影响,是对《刑法》一百条前科报告制度存在价值的挑战和试探。

其次与我国社会公众的传统观念相抵触。在传统的报应观念的视野中,少年犯罪后所承担的前科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似乎都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很大一部分社会公众认为前科的存在是对少年犯应有的惩罚,如果前科消灭了,有人担心这是纵容未成年人犯罪。面对这样的疑问,接收了多名有未成年犯罪前科职工的金枫公司董事长、76岁的毛鑫老先生说,这些制度是鼓励未成年人改过自新,不受歧视,用双手创造新的生活。说纵容未成年人犯罪,那想得未免有些狭隘。”这位来自台湾的老先生说,台湾推行这项制度多年,已成为了普遍现象,社会效果很好。“徐州市鼓楼区杜秀兰也指出,这项制度从前科消灭的条件、期限、审核、法律后果都做了严格规定,目的是唤醒未成年犯罪人的悔罪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为更多未成年人清白地走上社会扫清障碍,绝非‘纵容未成年人犯罪’”。

4我国青少年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具体构建分析

4.1前科消灭制度的立法模式

前科消灭制度究其本质仍是一项刑法制度,所涉及的一些程序乃是附带问题,将其规定在刑事诉讼法中不合适。最后,不论内容还是程序都是前科消灭制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的规定在一起是可取的,如若分别规定只会给司法实践操作带来很大麻烦。因此,在我国刑法典总则中专门设一章来规定前科消灭制度的有关内容即可,可将“刑罚消灭”作为第五章列于第四章“刑罚的具体运用”的后面,为了完善前科消灭制度体系,可将我国刑法中第100条关于前科报告制度规定置入新增设的“前科消灭”一章之下,使之配套衔接。

4.2前科消灭制度实施程序的设计

尽管不同国家的法律对于前科消灭方式的规定不尽相同,但大致可分为自动消灭和申请消灭两种。虽然自动消灭方式比申请消灭方式更简捷、高效。但笔者认为,采用申请消灭方式,通过申请人提出申请,不仅更有利于发挥前科者的积极主动性,而且通过受理法院对申请进行确认核实后再作是否消灭其前科的决定,在程序上更能体现前科消灭的公正,避免了前科消灭过程中因没有司法机构的监督而造成的随意性,因而更具合理性。

4.3前科消灭制度的配套措施――档案制度改革

我国特有的档案制度使得档案跟随个人一生。档案中对公民的基本信息、犯罪与否均有记载。因此,对档案进行相应的调整是前科消灭制度顺利运行的前提,当前科依法被消除后,前科者的犯罪记录应从个人档案中清除,不能通过任何渠道被查阅。原犯罪记录由相应专门机关秘密保存,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查询。任何机关团体,均不得要求曾被判处刑罚者向其提供前科的证明。目的就是要曾受到刑事处罚但通过劳动教育而改过自新的主体重新树立其在公众中的形象,使之成为社会当中的普通的一份子。

参考文献

[1] 马克昌.刑罚通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散客 旅游景区 营销策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市场出现了“散客化”的旅游潮,欧美各主要旅游接待国的散客市场份额达到70%~80%,有的甚至高达90%。经营接待散客旅游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散客旅游的比例虽然低于旅游发达国家,但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据200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的统计,在出境旅游中,2006年我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452.36万人次,其中经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为843.02万人次,只占出境旅游总数的24.42%,比2001年降低6%。在我国国内旅游中,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出游总人次为13.94亿,其中由旅行社组织的仅为7583.78万人次,仅占出游总人次的5.44%,比2001年降低2.12%。可见,散客旅游已占我国旅游客源市场的大半江山,旅游市场正在进入散客时代。散客旅游的发展是旅游业进入更高层次、更新阶段的产物,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旅游景区所形成的以旅行社为主要渠道,专注于团队旅游市场的营销模式和传统理念,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散客旅游的涵义

散客旅游是相对于传统的团队旅游形式而言的。国际上,散客常被称为FIT(Foreign Independent Tourist),意为去异地独立旅游者,这种旅游往往预付一定旅费,没有陪同,人数一般在5人以下。但在某些地方如果游客有要求,也可提供导游服务。在我国,散客旅游常又被称为自助或半自助旅游,是由游客自行安排旅游行程,零星现付各项旅游费用的旅游形式,强调其旅游行程由散客自行安排和计划,人员构成可以是单个游客,也可以是一个家庭或几个好友,人数一般不超过9人。

在实际旅游活动中,散客的表现多样,很难用一个很明确的定义来描述,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界定。但不论是哪种形式,散客都会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旅游行程安排的自主性强,付费方式相对灵活,旅游产品购买的“点菜式”。根据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的方式和内容,我们可将散客旅游划分成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散客包价旅游。这是指旅游者根据和旅行社一同制订的旅游行程计划进行的旅游,这种旅游要依托旅行社来完成,与团队旅游相同的是通常也采取一次性预付旅费的方式,其包价服务项目也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旅游行程计划完全是由旅游者自行来制订的,旅游者的自主性比较明显。但在旅游活动实施过程中,游客的随意性和灵活性相对较差。

2.小包价旅游。也称为选择性旅游,通常是指旅游产品中的住房及早餐、机场(车站、码头)至饭店的接送和城市间的交通由游客委托旅行社来完成,其费用由游客在旅游前预付,其他的旅游项目如导游服务、午晚餐、参观游览购物等可由游客自由选择,其费用可由游客旅游前预付,也可现付。

3.组合旅游。这种旅游方式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旅游者自行从旅游客源地分别前往旅游目的地,在旅游目的地组成旅游团,按当地旅行社事先的安排开展旅游活动。旅游者将在旅游目的地的游览项目委托给当地旅行社,其他如住房、城市间交通等都由游客自行解决。

4.全自助游。这种旅游方式通常不与旅行社形成委托关系,旅游者自行前往旅游目的地,根据自己的旅游行程计划安排旅游活动。其突出的特点是旅游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强,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是“随走随买”。

二、散客旅游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旅游环境方面。现代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与完善,旅游景区服务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为散客出游提供了物质保障。现代通讯手段的进步,使旅游者获得旅游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获取旅游信息的便捷使旅游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旅行社的依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交通设施的发展和服务的完善,民航价格的回落,私家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加,使游客自行出游不再是难事。同时,由于许多地方政府开发旅游的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景区被开发出来,景区服务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散客出游有了更多的选择范围,也有了更好的物质保障和安全保障。

2.旅游者方面。旅游者消费意识的觉醒与提高,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不断增强。由于出游的时间宝贵,人们对旅游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特别需要适合自己个性、主题的旅游线路。旅游者消费观念的日渐成熟,他们开始不满足于规范化团队旅游对个性的压抑,追求适合自己个性和需要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同时,旅游者结构发生变化,中青年游客出游比重增加。相对于老年游客和儿童游客,中青年游客更具有喜爱冒险刺激的性格特点,同时由于中青年游客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大,出游时间更显宝贵,所以他们对旅游的质量要求更高,特别需要适合自己个性、主题的旅游线路。

国际经济联系加强,商务活动日趋频繁,商务游客的增加也是散客旅游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旅行社方面。传统旅行社推出的包价组团旅游方式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旅游线路、旅游项目限制过多,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旅游者的个性需求。同时,由于旅行社推出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重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不足,导致旅游者难以找到符合个性需求的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另外,个别旅行社和导游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压缩景点游览时间,增加购物次数,延长购物时间,导游服务质量差,使得游客对团队旅游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4.其他方面。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办,我国作为举办地国际声誉和吸引力都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大量外国游客也将涌入我国。此外,国家从2008年开始实施新的休假制度,改变了过去集中三个黄金周的休假方式,增加了传统节日的假期,实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新的休假制度的实施为散客自由出行、避开旅游高峰期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三、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在营销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景区的产品大多缺乏个性,市场认可度低,基本为一次性消费,重游率低。

由于景区资源的类同化导致景区产品的同质化,由于个性的缺失难以形成有特色的产品,极易被复制克隆,难以摆脱低层次低水平的竞争。对景区资源的深度利用不足,没有形成产品体系。既缺少主打产品,又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产品的谱系和延伸不足。

景区产品的规划设计缺乏针对性,市场认可度低。概念性的产品停留在理念上、规划中,未能转化为市场形态的产品。传统景区产品模式是以景观为中心设计,以观光为主线展开,游客被组织计划安排,被动的消费产品,导致景区产品大多为一次性消费,重游率低。

2.旅游景区的营销渠道单一,以委托旅行社的分销方式为主。直接针对散客的销售渠道还未真正建立起来。

我国大多数旅游景区还是以旅行社为主要营销渠道,利用价格折扣的优惠,来争取进入旅行社推出的线路,形成了很强的路径依赖。一些旅游景区认为,散客市场利润薄、业务零碎,索性对散客市场漠不关心,甚至完全放弃。这种重团体轻散客只会让利润空间有限,对散客市场的不关注,失去的是更大的市场蛋糕。

3.旅游景区价格策略和获利模式单一,没有针对目标消费群体建立科学的景区价格收益体系。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大多还停留在产品经济层面,获利摸式单一,赢利模式基本上都属于门票经济。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门票加上少量的其他收入。景区的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增流量涨门票。

4.旅游景区的宣传促销沟通单向乏力,基本处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状态。

旅游景区现在已经认识到旅游属于注意力经济,开始重视进行宣传促销,但一些旅游景区促销投入逐年递增,边际效应却是递减,效果强差人意。其原因在于单个的旅游景区就其规模、影响力和感知力难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吸引源,难将旅游者吸引过来。

四、面对散客旅游时代,旅游景区开发与营销新策略

散客旅游的发展是旅游业进入更高层次、更新阶段的产物,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散客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景区固有的营销模式和营销理念已显得不合时宜,针对散客的消费和需求特征,旅游景区应当走出对旅行社的过度依赖,逐步向散客市场倾斜,开辟景区营销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1.正确认识旅游景区产品,构建完整的景区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景区产品不能仅仅理解为旅游地的风景名胜,还应该包括必要的旅游设施、旅游环境、游客观赏和参与的各种活动项目、景区管理和各类服务等。旅游景区产品的实质是服务,而不是风景名胜本身。

旅游景区产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

(1)旅游线路和景区基础设施。这是旅游景区产品的硬件部分。旅游线路包括景区外交通线路和景区内游览线路,也就是景区的通达性。旅游景区产品的销售不同于一般的实体商品,其经营要依靠大量的客流。在国家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影响旅游景区通达性的不是主干交通,往往是旅游景区门前的最后的“十公里”。

(2)旅游景区吸引物和活动项目。旅游景区吸引物是景区内标志性的观赏物,是景区旅游产品中最突出、最具有特色的景观部分,是旅游景区赖以生存的依附对象。景区内的活动项目能使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更有趣味性,更能突出旅游服务的主题,因而往往成为旅游促销的重要内容。

(3)景区管理与服务。包括在对旅游者服务之前的景区规划、设计、开发、加工、组合、采购服务和直接面对旅游者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这是旅游景区产品的核心部分。

在正确认识旅游景区产品的基础上,旅游景区应充分考虑散客的个性消费需求,开发适销的景区旅游产品:第一,在旅游交通上要重视景区内交通线与景区外交通主干道的有效衔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能满足散客在景区内的吃、住、行等基本需求,有效延长散客在景区的逗留时间,由时间引出需求效应。第二,景区产品开发应坚持以观光产品为主, 同时要积极开发度假休闲、都市娱乐、会展旅游, 自驾出行、自由探险、运动休闲、拓展训练以及高尔夫旅游等新型的、游客参与度高的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 构建完整的旅游景区产品体系,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第三,引入现代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方式,管理的技术以提高景区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从过去接待型经验型的传统管理阶段转到精细化人性化的现代管理阶段,根据旅游景区的管理特点,寻求有所创新又简洁实用的管理方法和模式。

2.建立旅游景区多管齐下的营销渠道策略。旅游景区产品销售渠道能否促进最终的销售目标的实现, 取决于旅游景区对销售渠道的设计和管理。只有建立多层次、多方向的立体旅游景区营销渠道网络,才能解决旅游景区营销对旅行社过度依赖的问题。

随着旅游产业的日趋成熟, 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日益增多, 景区直销、旅行社、旅游协会、电子商务、捆绑其他销售渠道、各种旅游交易会, 博览会等等。归纳起来,营销渠道主要有两种模式;直销和分销。

直销,是指景区不通过中介机构,直接面向旅游者销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其执行主体,可以是景区的营销中心或市场营销部门,也可以是景区控股或参股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旅游公司。景区直销的方式,除了在客源地自设销售点之外,还有上门推销、电话推销、信函推销、网络推销等。

分销,是指景区通过某种契约形式,将销售任务委托给旅游经销商以及其他专业机构去完成。在委托销售的同时,景区也会相应做出承诺,让渡部分销售权限给机构,如时间地点的选择和门票价格的确定等。

旅游景区到底如何来设计销售渠道,景区应结合景区自身的特色,充分考虑销售渠道目标的确定、渠道模式的建立及成员的选择。旅游景区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渠道时, 还要密切注意新兴的渠道。短渠道销售是未来旅游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企业应利用互联网这个渠道, 加强景区旅游信息化服务建设,配合满足游客的个性化要求, 实施定制营销, 缩短分销渠道, 尽可能让最终顾客受益。

(1)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社分销渠道,在旅行社设立景区咨询窗口,加强对窗口服务人员进行景区知识和特色的相关培训,使旅行社咨询窗口能为散客热情提供有关旅游景区的各种旅游信息,推荐灵活多样的服务项目,给予散客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及时追踪散客市场动态,做好信息反馈,

(2)逐步建立和健全旅游景区散客预订系统,尤其是在交通、客房和浏览项目方面逐步建立为散客服务的电脑预订网络,通过电脑联网,随时了解景区的交通情况和景区饭店的预订情况,接受散客咨询和预订,并可提供旅游资源方面的信息。

(3)在景区所在的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如航空港、码头、车站、市区主要街道路口等设立醒目的中外文路标、导游交通图、指示牌等,清晰地标示旅游景区的地点、方位和距离,为散客“指点迷津”。

(4)在景区散客主要客源城市的繁华地段设立“旅游问讯中心”,提供旅游咨询帮助以及代购交通票、代订客房等服务。

(5)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可开通旅游信息咨询专线电话。

3.针对散客消费方式,制定灵活的价格策略,促使景区发展从流量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化。散客旅游的付费方式是零星现付,即购买什么、购买多少,都按零售价格当场支付,价格比团队旅游相对贵一些,因此散客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也高于团队游客。对于散客旅游市场的开发应更好地发挥价格杠杆的良性调节作用,采用灵活的定价方式。此外,一些过去只对团队的价格策略也可以经过改造而移植到散客市场上来。

(1)区别不同时间实行差价。如旅游淡、旺季实行浮动价,淡季景区内的客房餐饮实行优惠,连续消费越多,价格越优惠。景点门票周末价高于平时,旺季价高于淡季价等。

(2)景区套票优惠制。对旅游景区内所有的游览景点和游玩项目进行捆绑销售,实行套票优惠,套票可在规定时间内消费,这样散客也可以获得价格优惠。

(3)重游客优惠制。旅游产品是无法储存的,要保持一定的销售量,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客源,对重游景区的散客,可以凭前次购买的门票存根获得一定的价格优惠。

(4)预付优惠制。这种价格方式打破了散客旅游时传统的“现付现享”难优惠的付款方式,散客在景区可以通过预付款方式购买在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通用的消费卡,刷卡消费时可获得相应的折扣优惠,未消费完的可全额退回。这种方式可以使游客在景区内自由、方便地消费,同时还能获得价格优惠,对景区来说也能尽可能地回笼资金,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以人为本,建立旅游景区多样化、精细化的产品促销网络。一个旅游产品最终要实现销售,往往需要经过大力的对外宣传和推广工作才能完成。在旅游市场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个销售链,即“旅游产品宣传促销旅游客源旅游效益”的连动过程,在这个链条中宣传促销却是最为关键环节。

旅游产业具有先天的宣传功能,游客是旅游景区对外宣传的核心。游客在游览景区后会与亲朋好友分享旅游的体验与感受。这一特殊的分享过程,使旅游景区对外宣传具有了更加浓厚的人本色彩,旅游促销要注重以人为本。在散客旅游时代,针对散客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旅游景区开展促销工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促销方式多样化。散客旅游时代也就是个性化消费时代,游客对不同的旅游促销方式感知程度各不相同, 单一的促销工具无法让所有的游客都感兴趣。旅游景区企业必须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和爱好、旅游景区产品及市场特点采取不同的促销工具和促销策略。如可以采取旅游广告、公共关系、营业推广、人员推销、节事活动、口碑、网络、捆绑优惠销售等方式, 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组合。

(2)旅游景区广告要采取多样化的媒体组合。景区广告目的在于展示景区的风格、特色,塑造景区形象,劝说各地的人们来游览,因此景区广告是以劝说性广告为主。在现代社会中,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多样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媒介接触习惯。旅游企业必须根据目标顾客最有可能接触到的媒体来传播旅游产品和品牌概念。一般来说,景区的广告是多种广告形式的组合,电视、户外广告、杂志通常是景区理想的广告组合方式。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介具有信息海量性、时效性、互动性的优势, 有关资料表明喜欢旅游的人群往往都喜欢网络。因此网络是旅游景区广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媒体。

(3)注重景区细节促销。相对于团体游客,散客在旅游过程中会表现出对周围环境、设施、布局更加留意和敏感,从景区游览线路和导游指示牌的设计、公共洗手间的布局,服务人员的着装态度甚至小到景区垃圾桶的形状、间隔距离以及是否分类投放,都会成为散客旅游过程中关注的对象和旅游结束后谈论的话题。因此,旅游景区要关注细节,完善为游客服务的功能与设施,注重设计的细节,环境的细节,营造的细节,管理的细节,服务的细节,走精品取胜之道,使细节出亮点,精品成卖点。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业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73~79;115~116

[2]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4~138

[3]吴昌南:中国旅行社产品差异化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