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声乐 审美 抒情 形象 表演
声乐是音乐艺术中的重要一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人从出生时的喜歌到幼年时的摇篮,再到青春时期的恋歌、婚歌,直到辞世时的挽歌,几乎处处与声乐结下不解之缘。
分析研究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对于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还是对于声乐艺术的演唱实践,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具体来说,声乐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抒情性
抒情性是声乐的第一大审美特征,这一重要的审美特征,与整个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共同的。
对此,古今中外的音乐家、歌唱家都有过许多独到的体会,而许多艺术家、美学家也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转引自陈兆金主编:《艺术鉴赏学导论》)德国19世纪著名美学家黑格尔也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转引自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德国作曲家互格纳认为:“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转引自陈兆金主编:《艺术鉴赏学导论》)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也认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人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转引自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几乎所有的声乐作品,都首先表达人们的感情。例如《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歌》)、《我爱你,中国》的爱国主义感情,《黎民百姓长久》的爱人民的感情,《十八弯水路到我家》的乡情,《朋友》的友情,《同坐的你》的同学情,《纤夫的爱》的爱情,《怀念战友》的同志情,《男儿当自强》的豪情,《霸王别姬》的悲情,《吻别》的柔情……如此等等,不胜权举。可以说,所有成功的声乐作品,都首先以情感作为支撑与亮点,也作为生命与灵魂。而所有的声乐演唱,也同样以情感作为生命与灵魂、亮点与支撑。
二、形象性
虽然声乐同所有的音乐艺术一样,都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声乐就缺乏形象性。恰恰相反,形象性乃是声乐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只不过声乐艺术的形象性与一般艺术的形象性有所不同,而具有朦胧性、多义性、不确定性等独有的特点。
这就要求声乐演唱者,要把作品中的形象化为自己心中的形象,再通过演唱唤起受众的联想与想象,使受众心中重新创造出音乐形象。
声乐作品中的形象既有人物形象,又有景物形象、动物形象、器物形象等等。例如《霸王别姬》中霸王的人物形象、《老房东查铺》中老房东的人物形象、《白发亲娘》中母亲的人物形象,《黄河泰山》中黄河与泰山的景物形象、《青藏高原》中青藏高原的景物形象、《好大一棵树》中的大树的景物形象,《两只老虎》中老虎的动物形象,《纸飞机》中纸飞机的器物形象、《红旗飘飘》中红旗的器物形象等等,都是成功的音乐形象。
三、表演性
一、独立审美特征和多元艺术取向
从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在表现内容与表现技法上,都已经展现出独立的审美特征和多元艺术取向。水彩画的画纸,其独特的纸质纹理能够使得色泽在经过稀释以后,产生出秀、薄、轻、透等特点,在运动之中的斑痕、水迹、自然三者之间维系了灵动与和谐之美。水彩画的语言内涵是水与色之间的完美交融,并在斑痕、水迹与自然之间形成了抒情性与随机性,是一种奇妙的变奏关系,具有清新、明快与淋漓的视觉特点,形成水彩画独立的审美特征。水彩画审美特征的形成,使人们对水彩画艺术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并对表现形式与表现材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水彩画家在继承中进行了创新,对水彩画的材料进行了探索,并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技法,进一步将水彩画的外延加以扩大,探讨如何去表现当代水彩画的审美趣味与艺术理念,确立当代中国水彩画的独立个性特征。
从近年的全国水彩画展来看,中国水彩画在表现技巧、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等方面,体现出了多元艺术取向。在水彩画之中,存在多种表现手法,有写实型、写意型、装饰型和抽象型等,都充分表现出了水彩画的多元艺术性。抽象型水彩画主要是通过画面的形式所带来的视觉上的一种冲击力,将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视觉化的形象来表现,表现画家的情绪与心境。抽象型的作品一般不被客观对象所束缚,以抒发画家的主观感情为主,去探寻意境与理念之美,是从物态到心态的一个转化过程和表现形式,艺术生命力比较强。写意型的水彩画作品,主要是将水彩画之中的水色淋漓的特点表现出来,有时大虚大实,有时随意发挥等。这些类型的作品一般是将自然中的真实的色彩与形象作为基本的依据,然后根据作者自身对艺术的理解程度,以其独有的形象感受与色彩,表现某一情况之下的具体的色彩与形象。①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发现,当代中国水彩画已经展现独立审美特征与多元艺术取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向,能够将水彩本体的艺术形式加以强化,将水彩画的外延加以拓展,水彩画将会在其内涵和外延的结合之中不断取得发展。
二、肌理之美的独特风格
水彩画将水、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水、色的变幻来展现一种无限的生机。通过水的流动、浸润与沉积,使得画面能够出现一种人意和天趣自然结合的形态,这可称为水彩画的肌理之美。肌理之美是水彩画独有的风格,如水彩画所展现的天空的绚丽、大海的广阔、水乡烟雨的梦幻等,这些不仅是大自然美的外表,在这些肌理之后,还有深层次的意蕴,也就是岁月流转之后的印记,属于视觉语言。水彩画之中的肌理纹样作为视觉信息逐渐转变为一种绘画的语言,同时传情达意,提升与丰富水彩画的艺术表现力。水彩画恰好在心理效应与绘画语言之间达到吻合,在水色交融之中,将中国画的点染与油画的浑厚表达出来,显示出水彩画所独有的魅力。
水彩画的肌理之美还体现在其透明纯真方面。水彩画的效果是通过一层层的叠加来实现的,能够产生较为微妙的层次而保持其亮丽透彻。由于水彩本身“透”的特点,能够使水彩画纸的表面肌理呈现出一种本质的美,给人以舒畅愉悦之美,也能够使水彩本身的效果沉淀。实际上,水彩画的画笔与中国毛笔,在构造上基本一致,通过对笔的力度的把握来展现一种笔意之美,每一笔都与水彩画家的心境紧密相连,运笔比较舒缓,层叠绵延,创设和谐之美;反之,如果运笔急速,则激荡锐利,体现壮阔奔腾之美。
三、水彩画语言多样化
水彩画的造型语言很丰富,语言表现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化。中国当代的水彩画家积极挖掘水彩造型语言,将水彩的艺术语言进一步提升到了艺术创作的意义当中,从思维理念、作品尺寸、色彩、材料和装裱配框等多方面对水彩画的造型进一步开拓。如抛弃水彩画家自身设定的框套,舍弃苍白漂浮与矫揉造作的风尚,舍弃“小品”意味的情趣与“小技”自得之风,用心去沿着传统式不断向前发展,不让传统这一形式出现僵化。中国当代的水彩画家不断探索水彩画的创作,给水彩画带来了新的希望。比如当代水彩画家刘寿祥早期的作品使用的是粗纹保定纸,借用纸纹并结合喷水等技巧和大刀阔斧的笔法,完成厚实的画面塑造。水彩画家陶世虎是写实型风景画画家的代表,他对具体物象的写实风格进行了潜心的探求与发掘,进一步开拓了水彩画写实风格的艺术张力,体现了画家自身所具有的写实功力和高超的技艺,敢于将传统水彩画中的表现技法打破,并能够将东西方的艺术有机融合为一体,积极借鉴其他的艺术类型,形成了独特的造型语言风格。而写意类水彩画语言的代表则是王涌等人,在他们的水彩画作品之中,充分依照水的特质,推动水彩画技法之一的湿画法达到了新高峰,其作品大多体现出了灵异洒脱和空旷秀美,对于水分的应用与控制达到了最佳点。在画面之上呈现出了水淋与意切、虚实相生的意境美,以虚来写实的朦胧之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多样的造型语言能够让人深切感受到水彩画的美,并真正将其他范畴的艺术语言纳入到水彩画的语言之中。东方和西方、现代与传统之间水彩画审美的相互交融的过程之中,给予水彩画以新的含义,体现了一种和谐之美。中国画强调笔墨与寄托意蕴情趣的理念,也注入到了水彩画的语言之中,真正打破了传统上的“小品”观念,将传统的逸笔逐渐变为轻快与雄浑,真正保持了水彩画的纯真与亮丽,建构了水彩画艺术语言多样化的审美特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化艺术逐渐呈现了繁荣之景,艺术的形式与心理结构的多样化,也推动了水彩画的表现力。水彩画家不间断地从内涵上丰富水彩画的造型语言,从表现技法与表现形式等方面积极去拓展水彩画的外延,他们不断去审读自身的水彩画创作,审美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挖掘水彩画的独特审美特征及深层次的审美价值。
注释:
①季红.论水彩画的艺术特征[J].天中学刊,2000(4):120.
参考文献:
[1]周明扬.论当代水彩画审美特征的多元性[J].艺术百家,2007(8).
[2]鲁恒心.论水彩画的审美特征[J].嘉兴学院学报,2001(6).
[3]季红.论水彩画的艺术特征[J].天中学刊,2000(4).
[4]杨永葳.试论水彩画的审美特征[J].社会科学家,1995(5).
[关键词]:声乐表演 审美 创造
声乐表演是结合体力、表现力与想象力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声乐表演艺术与其他所有艺术相同,都注重美学原理,服从审美意识。一般的音乐审美中欣赏者是声乐审美的主体,音乐是客体。而声乐表演艺术中歌唱者既是审美的主体,同时也是艺术的创造者,因而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演唱水平以及审美能力,才能够演绎出美的声乐艺术,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
一、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1.声乐艺术的审美体现
声乐表演艺术构成的要素有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歌唱的声音美、乐器的伴奏美以及表演动作的形体美。声乐表演者通过自身的感悟,将声乐作品用艺术的形态展现在观众面前,给予观众审美体验。声乐表演的审美主要体现在音乐、语言以及情感当中。
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最直观的体现为音乐,听众通过音乐律动来获取声乐艺术的情感与审美。歌唱是音乐表演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其具体包含了韵律、节奏、和声等,利用各种演唱方式的结合,展现出音乐作品的魅力。
声乐作品中每一句歌词中的音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强有弱,体现出了语言的连接之美。演唱者对各个字进行准确处理,就能够体现出语言的美感。声乐表演当中语言的准确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当中需要准确清晰表达出作品的内容,注意吐字清晰。虽然现在许多歌手尤其是流行歌手吐字不清仍然受到市场的追捧,但咬字准确是一个歌唱者的基本功,是必须要遵循的技巧。
情感作为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灵魂,是声乐艺术传达中最重要的内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能够将充沛的情感带入到歌曲当中,并能够让观众充分感受到艺术情感的力量。情感的体现也促进了声乐作品表演的整体的协调性,给观众一种浑然天成之感。
2.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原则
声乐表演艺术将书面上的作品转化为物质层面,声乐表演艺术的表演性极强,其不同于绘画等艺术能够以独立的作品来欣赏,而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二度表达。只有掌握声乐表演审美的原则,才能够体现出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特性。声乐表演艺术审美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与客观的协调。不同的声乐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与风格,这些客观条件是演唱者所必须要掌握的。而在掌握作品的创作意图的基础之上,需要充分发挥主观性,表现出自身对于声乐作品的理解,这也是声乐表演中的个性化创造的体现。主观性也满足了观众获取不同艺术感受的意愿。因而声乐表演艺术应当注重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平衡。
(2)艺术与演唱技巧的统一。声乐作品的演绎需要精湛的技巧。歌唱者要想充分地体现出作品的艺术魅力,必须要充分运用技巧,在表演中合理地应用与融合,借助声音表达出自身所想表达的情感。技巧可以说是声乐表演艺术的根,但光有技巧也远远不够,歌唱中的艺术表现也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传统唱论中所强调的“声情并茂”就是这个道路,音乐表现与音乐素养必须要得到统一,这两者是相互承托、相辅相成的,或者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演唱的技巧就是为声乐艺术表现力所服务。
二、声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
声乐表演是一门再现性的艺术,更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声乐表演丰富了内涵,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声乐表演通常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其本质在于对声乐的基础的理解并在理解之上进行的表演创造,声乐表演的创造性赋予了声乐作品新的生命力。创作者将声乐作品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定程度上使得作品失去了灵魂,只剩下了音乐与文字符号。演绎者的二度创造则使得作品重新获得生命。
声乐表演者对于声乐作品的二度创造,是对原作的补充与丰富,这种创造性也是声乐表演的魅力的体现。表演者对于声乐作品的创造体现在声音、动作、眼神等,通过对作品的内涵的解读,表达出自身的认识与情感,让听众读懂作品,领略作品的内在情感。声乐表演的创造,具体体现在形象的创造与情感的创造。
1.声乐表演的形象创造
表演者对于声乐作品有着自身的独特感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演唱者的不同感悟也能够通过个性化的形象创造体现出来。例如,一些歌手在演唱时紧闭双眼,眉头紧锁,似乎在传达歌曲的思念之情;一些歌手演唱中动作极为夸张,声嘶力竭,表达出一种爆发的情绪。这些都是演唱者的形象个性的体现。一个成功的表演者,必须要有自身的个性与特点,平庸无奇的作品往往无法打动观众的内心。同时,声乐表演中,用新颖的手段来演绎出作品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巧妙的形象表达,满足欣赏者的内心需要。例如06年春晚当中戴玉强、吴雁泽、阿宝三人共同演绎《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他们用三种方式的结合赋予了作品崭新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声乐表演情感创造
情感是声乐作品的灵魂,声乐艺术表演要感染观众,必须有着演唱者自身的情感创造。声乐作品所要求歌唱者的不是直接表现出作品的情感,而是要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内涵,歌唱者应当跳出作品的音乐形象,开拓与引申自身对于音乐作品的联想,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创造出更为生动与形象的音乐艺术特征。例如,一首经典的流行歌曲《大海》,原曲所表达的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有的歌手的翻唱,结合自身的感悟,表达出对爱情的理解。因而一首音乐作品通过情感的再创造,往往能够体现出新的生命力,给予观众艺术与情感惊喜。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声乐表演艺术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声乐表演对音乐作品进行丰富与补充,赋予了音乐作品生命力,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作为声乐表演者,必须要肩负起引导欣赏者鉴赏音乐作品的任务,充分结合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创造性,赋予音乐作品灵魂与新生命,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声乐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陆晶.声乐艺术表演中的美学效果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09).
[2]谢飞.论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思维[J].黄河之声,2014,(08).
[3]吴海燕.从审美角度试析声乐表演艺术[J].作家杂志,2012,(02).
[关键词] 电影音乐;审美特征;艺术表现
电影导演为了使影片故事情节的渲染性达到最大化,一般会借助音乐来实现这一目的,利用音乐诠释影片的内容。作曲家会根据电影导演的整体思路,深入了解影片故事中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才会进行音乐的创作构想。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结合,需要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学欣赏的原则。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具有“画面音乐”之称。电影音乐,顾名不难思义,是进入电影中的音乐,音乐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使命,体现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这就决定了它带有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审美属性:一方面,它具有音乐艺术的审美属性,例如抒情性、形象性、表现性、表演性、节奏性、韵律性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电影艺术的审美属性,诸如互动性、综合性、蒙太奇性、画面性、银幕性、造型性等。这种特殊的审美属性,决定了电影音乐特殊的审美品格――电影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关联性
电影音乐不像普通的音乐只为展示自己的美,而是要完成电影整体的艺术意图的传达。不论是引起听者的联想和想象也好,还是直接唤起人们的情感认知也好,还是纯粹展示音乐本身的美也好,纯音乐都不存在同另一个外在的艺术元素之间的关系问题。当音乐进入电影艺术以后,音乐与画面的形象一同出现,画面中表现的剧情和展示的人物性格、场景的气氛都变得具体而真切,画面中的一切对于音乐是在进行客观说明的。由于音乐与电影画面中展现的事物、人物与电影情节的密切关系,人们往往根据画面的形象内容和电影的剧情来感受音乐。而作曲家进行电影音乐创作时不能像创作纯音乐时那样自由发挥,因为音乐被置于故事氛围和情节之中。当音乐被附上直接可观、生动的画面时,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自然会与故事内容联系到一起,产生比较明显的感受和理解。电影音乐要从属于影片的总体构思,它必须要受到影片作为母体的制约,不能离开电影本体范畴。电影《美丽人生》的音乐之所以一次次打动观众的心,是因为它的出现让观众看到一颗父亲对孩子的无私之爱。
(二)电影音乐的审美形态具有多样性
电影音乐的审美形式丰富多彩,无论是器乐还是声乐,无论是民族音乐还是外国音乐,只要符合人物和场景,就被赋予了灵魂,就能深入观众的心里。如《恋爱通告》中的古筝曲、美国影片《星球大战》中的交响音乐,《我的野蛮女友》中的《D大调卡农》等。在电影《英雄》的配乐《风》中,将日本鼓用中国的传统打法演绎并且加入中国叉和人声,听起来杀气腾腾,震人心神。在电影《夺命感应》的电影配乐中加入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乐器作为音乐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效果。电影《英雄》中,西洋交响乐团发挥了巨大的表现力,北方粗犷、豪迈、果敢的人物性格和帝王霸气、大漠孤烟、黄沙漫天的意向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三)电影音乐的审美指向性
电影音乐是以电影为载体的特殊艺术形式,其内容必然是为电影服务的,电影中的音乐是有目的存在的,或反映主人公心情,或烘托影片气氛,或控制影片节奏等。总之,它必须受到电影情节和画面的制约。如在反映主人公内心情感时,观众从视觉上得到的审美特征是人物最直接的喜怒哀乐,音乐的作用就在于对这种内心进行一定程度的渲染。电影逐渐走向时,观众的审美更多关注在多角度变化的画面、局促的电影节奏上,衬托的音乐也必须具有紧张、刺激的审美特征,因为只有这种明确的指向性,才能保证音画一致。《与狼共舞》中,影片的最后,狼叫声的原生态音乐,哀伤、壮丽,宣告了印第安马背文明的结束,引起观众对于现代文明发展造成的破坏的深切思考。
(四)电影音乐的乐段组合性
从宏观上讲,电影主要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综合,亦即画面艺术与声音艺术的综合。而在电影的声音艺术中,音乐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电影音乐不同于一般的音乐的一个重要价值特征是它不具有时间上的连贯性,而是以间断的形式呈现。电影情节的变化推进和画面的跳跃性以及音乐和画面的从属关系造成了电影音乐的这种价值特征。电影音乐受到蒙太奇结构的直接制约。描写情感情绪完整的纯音乐很难配合电影急速跳跃的画面。电影音乐有相对完整的片段,但大多数情况下,电影音乐是数以秒计的短促片段,把这些片段组合才构成一部电影的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必须与电影画面紧密结合,并遵循电影叙事的时空系,其内容、结构、长度,都必须由电影的要求来决定。
(五)电影音乐的审美效应产生的吸引力巨大
许多电影音乐到处演唱、演奏,甚至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电影音乐成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许多电影音乐作品,也成为名歌、名曲。影片《霸王别姬》的音乐《当爱已成往事》,《人鬼情未了》的音乐《奔放的旋律》,《海外赤子》插曲《我爱你,中国》,影片《魂断蓝桥》的插曲《友谊地久天长》,《泰坦尼克号》的插曲《我心依旧》等,都为影片的传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而那些以演唱电影歌曲而闻名的歌星数不胜数,如席┝•迪翁、惠特妮•休斯顿、成龙等。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聂耳、雷振邦、谭盾,著名电影音乐指挥家尹升山,著名电影音乐歌唱家郭兰英等,更为广大观众所熟知。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和录音器材的不断更新,电影音乐越来越为大众所喜爱认可,欣赏电影音乐也成为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作为电影艺术的基本结构元素之一,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电影音乐营造画面的具体氛围,渲染声画合一的艺术效果
音乐都在抒发着情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有感而发,揭示了人们的内心活动。在电影《雏菊》中,贯穿电影的配乐是由钢琴和小提琴打头阵,多了大提琴的浓墨,整首乐曲就具有神奇的力量。音乐由小提琴开篇,紧接着钢琴响起,这种基调让人的眼前闪过的是一种充满阳光、宁静和谐的生活。当过渡到女声和声和大提琴混合时,女声空灵的唱腔衬托着大提琴的厚实,让人的心也不由得跟着震颤,这好像置身于梦境一般。画面中的雏在微风的吹拂下,有节奏地颤动着,而大提琴的琴弓正是随着雏菊的颤动而有节奏地触碰着琴弦,神奇的画面,让受众感到每一次触弦,雏菊的颤动是那么有力。隐喻了女主人公其实拥有不为人知的力量,埋藏在她看似柔弱温柔的外表下的是一颗寻找真爱并且为爱人牺牲的坚强的心。
(二)电影音乐能最大限度地丰富作品的表现手法,有效地提升作品的质量品位
以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强化艺术效果。《美丽的大脚》是一部立意清新的唯美电影,电影中多用意象的艺术手法来展现自然背景、文化思考、生存状态、民俗风情等。静态的画面中插入非常和谐的音乐和静止的画面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乡村教师的善良和质朴,引领观众进入一片纯净美好的艺术天地。通过音乐和流动画面有机融合,在观众心目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恋爱通告》虽然是一部爱情文艺片,但是其中的主题音乐《你不知道的事》贯穿剧中,让每个怀春的少女憧憬爱情的美好。
(三)电影音乐在电影中还能激发联想,引发时空的转变,帮助画面转接
欣赏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联想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将电影音乐视作一串简单的音符在连续进行。电影音乐往往采用一些特别的音乐来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联想,有时通过音乐交代时间背景。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以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革命歌曲乃至《国际歌》的片断,表现了“”时期的时代背景。让受众联想到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通过视听,观众内心会自然产生一种心理联想,这种联想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及音乐的渲染,在观众的心目中会出现一种不自主的情感释放。
(四)电影中的音乐可以帮助剧情加大情绪的渲染
我们都知道电影如果没有了音乐就显得毫无生气,音乐给大家带来的不光是听觉上的享受和剧情上的渲染,更重要的是加大了艺术感染力的效果。电影情节从一开始直到发展过程到顶端都需要音乐起着调节作用。轻重缓急之间使观众产生了联想的享受。这就是优秀的电影给观众美的感觉和评价。例如在日本很有名的电影《东京审判》中,就是按照音乐节奏和电影情节发展合拍共进的。开始时音乐低缓,到了阶段音乐开始激荡热烈,让人感觉心跳加快。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音乐的节奏也是伴随剧情的发展不断变化节奏,来烘托电影达到艺术的顶峰。
(五)电影音乐抒发着情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有感而发,是人们内心活动的揭示
电影是艺术,而艺术是对生活的升华,因此其也承担了弘扬善良、美丽,鞭笞凶恶、丑陋等责任,即电影的抒情功能,而抒情功能最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描写以及一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和心境,而这也正是音乐的表现力所在。观众通过音乐的抒情,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物,并形成对人物的喜爱或憎恨。影片《人工智能》中的略带金属质感的间奏,《红颜祸水》的悠扬华美之曲,《侏罗纪公园》中时而壮美时而婉转但都不缺乏气魄的和声,《冲出亚马逊》中时而低沉、时而高亢但总给人以振奋的乐音,都让受众完全沉浸于影片中,被影片的情绪所感染。
三、结 语
电影音乐的审美特性在于它形成了对电影主题思想的融合与烘托,显示出电影音乐语言审美特征上的升华,展现音乐与特定画面结合上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这些审美属性是征服观众的深层原因所在。电影音乐在伴随电影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具有自身一套完善的创作体系,电影音乐这种画面与音乐“化合生成”的特殊艺术作品,必将如其他优化变异的事物一样,以独有的杂交优势,呈现出巨大的创造性、丰富的表现力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维,卢冰.浅谈电影音乐美学[J].电影文学,2008(09).
[2] 张爱民.论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功能[J].电影文学,2008(13).
关键词:中国动画艺术;形式美;意境美;美感;寓教于乐
动画艺术在近年来的一些欧美国家被归类为视觉艺术,由于它的新兴性,这种艺术同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工艺、以及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广告艺术、电影艺术、计算机三维动画等划分成一类。虽然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适应了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容纳了最新出现并广受欢迎的新兴艺术门类,但这种方式却由于未经过时间的检验,尤其是尚未得到世界各国艺术界、学术界以及教育界的普遍认同,所以动画艺术所在的这种分类中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根据传统的有关艺术的美学原则,动画艺术应该属于综合艺术的一种。作为综合艺术,动画艺术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类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艺术表现,从而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表现力。
每种艺术,都有区别于其他种类的艺术特征。在世界的动画之林,中国的动画艺术,更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其大胆的借鉴剪纸、木偶、皮影、水墨等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把富于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文化气息穿插其中,用不同的形式美造就出不同的意境美,使国产的动画艺术有了不同于世界动画的美感,从而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寓教于乐的审美情趣。
1 国产动画艺术形式美的体现
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1]国产的动画艺术之所以能吸引观赏,唤起欣赏者的美感共鸣,就在于它运用的视觉语言符号代表的丰富内涵产生了视觉冲击力。
动画艺术属于影视艺术的一种,给欣赏者所观赏的画面是连续变化的图画造成的影像画面。所以,动画片更多的依靠绘画美学的艺术手法,塑造出符合形象的动画角色。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色彩表现,形体语言,以及独具“中国画派”的线条语言,在点、线、面、体、色彩、声音等构成要素上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完美形式关系,使观众在满足视觉审美的同时获得思维与情感上的理解与感悟。阿恩海姆说“只有当平衡帮助显示某种意义时,它的功能才真正的发挥出来”[2],也就是说,动画形象作为一种综合艺术表现出来时,更多的是传递出情感、显示出它真正的意义。
变形是动画造型艺术中最独特的一种手段,也有很多人认为它就是动画本身的核心特征。变形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方法,突破客观生活的局限,大胆改变人物、事物、环境原貌的自然形态,从而创造出奇特的艺术形象。变形思维融入了艺术家强烈的主观个性和奇妙的想象,它并不是脱离生活逻辑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胡编乱造,而是有其内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儿子的大头与身体的不协调视觉形象打破了原有造型的严肃感受,为剧情营造了轻松、搞笑的氛围。
除了线条、形体的形式美感,动画艺术中色彩的运用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在形式美构成中也是一个主要因素。色彩在动画片中能够渲染气氛,会使观众引起种种的感情的变化,“色彩的联想经过长时间的累计,会渐渐形成记号式的表情,而后甚至会建立起表示抽象意义的色彩象征。”[3]《大闹天宫》中色彩运用的就恰到好处,各种想象中颜色的搭配,让我们体验到不同的场景风格。如天宫色彩的设定,让我们仿佛身处天庭一般。此外,动画作品色彩的设定服从于创作者的角色表现意图,借助于直观的生理和心理作用,即使“在同一画面中,矛盾的色彩和镜头表现角度违反了生活的真实,却强烈地传递了创作者情感意图”。[4]《哪吒闹海》中哪吒的角色设定,虽然违反了真实生活中的观念,却用神话的理由设定了这么一个角色,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儿童形象。
声音也作为动画艺术形式美构成的又一感性因素,能激发观众形成听觉形象并触及其潜在的心理感觉。尤其是国产的动画艺术,其中运用了大量的舞台程式化的乐器伴奏,这是中国独有的声响,也是不同于世界动画的独特形式美。
中国的动画艺术通过色彩、形体和线条强有力的表现出了独特的视觉形象,再运用声音营造氛围,在符合观众的现实心理经验、承受能力和梦幻意识上,为欣赏者构筑了形式美的艺术世界。
2 国产动画艺术对意境美的造就
意境,是中国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境界。[5]在我国文艺史上,意境这一概念有过漫长的孕育与发展过程。最初是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的诗有三境,近代王国维总结了中国古代意境理论,朱光潜指出:“意境就是一种理想境界,是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宗白华则把意境论提高到民族美学精华的高度,系统阐述了意境学说的理论内涵和价值。当代学者叶朗提出:“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6]到了近现代,意境反应在审美视界的拓展与审美心理素质的更新上。在国产的动画艺术上,更是把意境直接反应在创作元素上,进而展现在观众的眼前,让它有了实际性的意义。
中国动画最初被称为“美术片”,证明了早期中国动画对绘画相当的注重,不仅如此,深刻内涵、独特风格、丰富的表现手法以及富于意境美的内涵都是中国动画艺术家的长期追求。如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首次将中国的山水画搬上银幕,让中国的山水“活动”起来;影片中的人物造型大量吸收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造型特点,具有了浓郁的民族特色。被称为“中国学派”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更是运用中国画的传统要素,让整个影片沉浸在水墨山水的意境美之中。此外《哪吒闹海》、《神笔马良》、《猴子捞月》等片也各具特色,在角色形象、服饰及背景设计上大胆借鉴传统中国艺术特色,运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形成不同类别与风格的中国动画,从而呈现出不同形态的意境之美,韵味无穷。
意境美有着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的特点,在动画创作的具体体现上,主要表现在动画的场景中,也就是作品中的“景”或“境”的设计以及音乐效果溶于情境之中的默契配合。国产动画中实境的创造往往是在角色形象的塑造、场景风格的设计、声音、音乐音响、动作设计及作品节奏等方面。虚境的创造一方面通过技法、画法来实现,如中国画法中的留白等制作出的虚拟景象,另一方面通过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感开拓的独特的审美空间,产生出丰富的意境审美效果。如《三个和尚》,片中炎热的中午是通过和尚通红的双颊,抬手不停擦汗的动作以及把脑袋扎进水里冒出的热气而表现出来。这些虚与实的结合使观众集中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而忘掉了片中现实的布景。
国产动画艺术的意境美在创作上从场景的情景交融到画面的虚实相生,都让观众感觉到一种舒适的审美情调,达到了高层次的审美升华。
3 国产动画艺术的独特美感
中国的动画艺术,有着超常性的审美形态,它的艺术张力体现了作为新兴艺术独有的美感意味。
首先是优美感。优美感也是一种和谐,这种和谐是人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也就是说,构成优美的审美对象既能满足自由驰骋的想象力,又能满足心理内在尺度标准上的理解力,使两者达到统一,给人以轻松、雅致而又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它在形式上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在美感上,优美给人一种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7]这种优美感表现在动画艺术的各个层面上,既有剧本的结构、形象的设计和影像的表现,也体现在影片的整体风格上。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创作灵感源于齐白石的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无论是从剧本的制作还是从蝌蚪到青蛙的演变,都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其次是崇高感。崇高的美是处在主客体矛盾的激化之中,它往往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历练,在形式上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健和雄伟等的特点,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而在实际上,动画艺术中的崇高体现的是想象力和理解力在力量上的一种协调。像《风云》、《黑猫警长》等动画片就散发着浓重的崇高气概,最终都是代表真善美的一方取得了胜利。显而易见,动画艺术在展现崇高的审美形态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再次是悲剧感。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地形态,也算是一种崇高的美。动画的虚幻和变形本身似乎不宜创造出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但是营造悲剧氛围,渲染悲剧色彩还是存在的。动画片《封神榜》,在宣扬真善美主题的同时,更深化为人性的挣扎与反抗,在激烈的性格冲突中隐隐透露着悲剧感。这些悲剧感不仅仅是美的一种描绘,更是透过震撼人心的形式,体现出不同的崇高感。
最后就是喜剧感。喜剧是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出生活的本质。喜剧的突出特点是轻松愉快的笑,这种笑包含着同情感、智慧感和新奇感。由于喜剧艺术具有最主要的“寓庄于谐”的特征,所以喜剧作为一个审美形态,包含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笑,如嘲笑、机智、幽默、反讽。大多数的动画片都是在轻松愉快的喜剧氛围中展开想象和故事。像《阿凡提的故事》、《喜羊羊与灰太狼》等,让人们在机智,幽默的故事情节中开怀大笑。
4 寓教于乐的独特审美情趣
寓教于乐是说把那些说教的思想教育融合到艺术审美娱乐之中,让观众在审美放松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到一些东西。
乔纳森・艾贝尔说:“我们最常讨论的一般都是:是否能让它更有意思一点?更具戏剧性一些?或者动作场面更精彩一点?对于一部动画电影来说,是否有趣味性就成了一个非常实际的意义。”乔纳森・艾贝尔的这句话很好地指出了动画电影的娱乐。动画片作为一门艺术,作为影像艺术的一种,观众可以从中获得的身心愉悦,娱乐性在传播过程中成为了一种主要的实现手段。动画片是一种能够给欣赏着带来欢快和乐趣的影视作品,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儿童,在动画片中都能寻求到身心的彻底放松,在放松的同时学到知识,国产的动画艺术在这方面尤为的突出。中国的动画片往往使观众在美的意识形态下感受到愉快,在愉悦自然而然的接受说教,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这样的方式要比硬性的说教更有意义。
走过八十年风雨历程的中国动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发扬的经验,其形式、意境、美感等,不仅确立了国产动画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更成为“中国动画”的灵魂与核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尤其应该以立足全球的视野来维持国产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之具有竞争力并赢得观众的欣赏。继承传统的同时加以拓展,在汲取中外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开创出更多的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艺术审美特征,最终使“中国动画”这朵奇葩获得新生,并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 申晟.动画角色设计的视觉语言[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学报,2007.
[4] 刘成锁.动画视觉语言特色研究[J].现代艺术与设计,2007(11).
[5]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