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1篇

如果以数据的采集和运用方式为标准,我们可以把可穿戴设备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型:用于对外界事物实现感知、控制并施加影响的一般可穿戴设备;通过人体数据采集,实现健康干预,乃至诊断、治疗、康复等功能的医疗可穿戴设备。当然,两者在实际产品及应用中可能存在交叉与融合。​

不论是智能眼镜还是智能服装、甲胄,一般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是采集人体所发出的位置信息、互动信息、流量信息,利用和扩展人体机能,是对人自然属性的延伸。​

医疗可穿戴不管是智能手环、臂带、帖敷传感器还是体内外康复装置,主要功能则以采集到的体征数据、生电信号、生物能,用于对人体自然属性的监控、管理和辅助恢复人体自身机能。​

一、2013年度可穿戴技术创业投资概况

资本实验室全球风险投资数据库显示,2013年可穿戴技术领域完成投资交易64笔,披露投资额5.6亿美元。​

1.可穿戴技术投资年度变化趋势​

从全年来看,各季度可穿戴技术投资保持持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四季度,增长异常迅猛。由此可见,无论是创业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在加快抢占可穿戴技术与市场前沿的力度。​

另据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于2013年5月的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15年的2至3年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30至50亿美元,增长到300至500亿美元。这种趋势的背后是全球硬件创新企业的蓬勃发展与风险投资的快速跟进。​

2.一般可穿戴与医疗可穿戴技术投资对比​

在2013年度,一般可穿戴和医疗可穿戴技术同时收获32笔投资交易。其中,一般可穿戴技术披露交易额3.73亿美元,医疗可穿戴技术披露交易额1.87亿美元。​

投资交易额的落差不能说明医疗可穿戴技术对资金的吸引力更弱,而是从另一个层面表明:与一般消费级的可穿戴技术相比,医疗可穿戴技术因其更高的技术与应用门槛,在投资方面更趋冷静。该领域也正在等待,或营造下一个待爆发的、更广阔的应用市场。​

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新近完成了一项市场分析,并作出预测:在未来5年,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市值将超过80亿美元,大幅度增长的预期主要来自于健康/医疗领域的推动。CEA与市场研究机构ParksAssociates联合完成的另一份调查则显示:在美国今后的五年中,个人健康/医疗类的可穿戴产品、相关软件和服务的总体营收将激增142%,并且有29%的智能手机用户愿意购买和使用健康/医疗类可穿戴设备。此类乐观的预测正吸引和带动更多投资在该领域的持续攀升。​

3.一般可穿戴技术细分领域投资对比​

在2013年,众多企业的可穿戴设备走下展台,并且实现了销售数据上的不断突破。据已有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约为700万件以上。尽管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相比,可穿戴设备的销量还不成构成足够的量级,却已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从目前已上市或测试中的产品来看,可穿戴设备主要有耳机、腕带、眼镜、头箍、指环、纽扣、帖敷等形式,总体可划分为4大类:腕戴式、头戴式、眼镜和传感器。​

由本年度投资数据可见,腕戴式产品(腕带和手表)投资交易数量最大,占比超过1/3;而交易额占比超过2/3,是可穿戴技术最热门的领域。​

相比之下,头戴式和眼镜类可穿戴设备的合计交易数量、交易额均位于腕带式产品之后,这主要在于:前两者的功能更为复杂(主要用于游戏、视觉增强现实、数据图形可视化、视觉信息分享、“意念”操控等用途),技术开发难度更大,走向市场需要更多时间和历练。而与此同时,手环、智能手表产品在更多企业的推动下,已经更快地走向市场并在广泛而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了迭代。​

二、可穿戴技术及其生态系统的成长

1.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增长,为可穿戴技术提供厚实的市场基础​

据Strategy Analytics的调查报告显示,2013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51亿部,同比增长45%。另据IDC的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0.04亿部,比2012年的7.253亿部增长了38.4%。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首次超过功能手机,占到手机产品出货总量的55.1%。巨大的智能手机保有量,为可穿戴设备稳健迈入消费市场,积累起了足够大的设备基数和运营支持平台;而智能手机市场规模的扩大,也折射出市场对可穿戴设备在内的移动智能设备,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

尽管现在大多数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还依赖于智能手机,技术和市场也亟需健全,但它们与一般移动“智能”设备有着明显区别:1.更便携和操作更简化;2.实时的数据感知与采集;3.增强现实技术相应扩展了使用者的能力。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可穿戴设备为更多技术和应用,开启了全新的平台和生态系统的入口;而人类进一步变成在线“终端”,思维的互联网正在到来……因此,可穿戴设备对智能手机的依附只是暂时的过渡,势必迎来一个更独立的发展空间。​

2.多元化的移动操作系统正在加速生态圈的扩充​

Android、IOS、WP等移动操作系统通过把设备接入互联网,赋予了硬件全新的生命。他们所带来的捆绑设备数量、在建的生态系统规模和未来市场的预期都必将实现惊人的增长,而这一趋势也将从智能手机市场快速延伸到可穿戴设备市场。​

此外,包括亚马逊、Facebook、英特尔、三星、腾讯、阿里巴巴等在内的众多IT巨头都在开发更多的行业应用平台。这将促进软、硬件创新的进一步融合,并为可穿戴技术拓展出更多的数据通道、更广阔的应用环境。​

3.云和大数据市场规模的扩大​

IDC预测指出“在2014年,云市场规模将增长25%,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大数据技术和服务规模也将超过140亿美元”。另外,“由于云市场参与者的竞争规模不断扩大,所有IT硬件提供商采取的‘云优先’战略,将使全球数据中心和云服务数量大幅增加”。在2014年中,云服务管理下的数据中心将占到服务器出货总量的25%到30%。这一趋势必将为可穿戴设备在内的计算设备,提供更快、更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服务。​

4.物联网的铺开和所有行业的数字化​

有预测称:到2020年,物联网将可创造出300亿个自动连接的终端,来自物联网的总收入将达8.9万亿美元。其中传感器、芯片、交互设备等是实现物联技术和应用必不可少的装置,而可穿戴设备轻便、可扩展、乃至可植入的特征决定了这种设备可以成为推动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及分享物联网发展成果的重要终端。​

5.创新与资本合力推动可穿戴设备市场成长​

在可穿戴技术的阵营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Google、Fitbit等互联网巨头与新贵的高歌猛进,还能看到联想、富士康、华为、中兴、索尼、LG、海尔等传统IT厂商的厉兵秣马,甚至还能发现Barneys New York、Opening Ceremony等百货、时尚品牌的跨界参与……上述企业及其他更多参与者共同构成了持续进化的可穿戴生态系统。这个庞大的系统将继续推动可穿戴技术领域投资规模的扩大,技术研发以及产品迭代的加快,也将带来穿戴设备出货量的复合型增长。​

三、配套技术为可穿戴设备提供有力支撑

1.芯片技术​

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步升温,芯片制造商开始加大该领域拓展力度。例如:英特尔了多款针对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名为夸克(Quark)的处理器;德州仪器(TI)推出了一款能够植入可穿戴设备的投影芯片;博通展示了业界首款用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单芯片解决方案(SoC),直指低功耗可穿戴市场;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最新研发的微控制器Kinetis KLO3 MCU正试图在可穿戴市场分一杯羹;而三星、高通更是直接推出了搭载自有处理器的智能手表。​

2.传感器技术​

作为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基础,可穿戴传感器技术同样在快速进化,并形成一个规模可期的市场。据ABI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7年之间,可穿戴式传感器市场将会以41%的年增长率增加。到2017年,可穿戴式传感器的数量将达到1.69亿个,其中,60%的装置将用于健身监测,23%用于老年人健康监测,7%用于远程病人监测,剩余7%用于医疗护理监测实用。​

3.NFC技术​

可以近距离、安全、高速传输数据的NFC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移动终端,基于此技术的移动支付、电子设备操控、汽车解锁、家居安防、广告推送等功能层出不穷。而可穿戴设备前所未有的便携性乃至植入式特征,将让我们看到NFC技术在可穿戴领域更值得期待的应用空间。​

据ABI Research报告显示,2013年具有NFC功能的设备出货量较去年增加了129%,这一增速在2014年还将显著提升,或将推动可穿戴技术及应用的拓展。​

4.人机交互技术​

可穿戴的人机交互技术打破了传统的鼠标、键盘录入或使用机械语言对话的屏障,进化到使用眼球追踪、语音识别、远程触控、意念控制等技术为入口的全新控制手段。人们可以解放双手,随意通过设备完成计算,得到需要的结果;同时,可以接纳更多交流者即时在线协作,智慧的众包、思维的互联将成为现实。​

5.屏幕技术​

微流体屏幕技术和弯曲屏幕技术的开发正在推进,可以进一步加强可穿戴技术界面操控的精度和呈现效果。​

TactusTechnology展示的微流体屏幕技术,在小屏上做出凹凸,给触摸以物理键盘那样的质感和反馈,使小屏设备操作更精确甚至实现盲打。日前有消息称Tactus已经在日本注册了专利,首款配有微流体技术的产品将会在2014年下半年推出。​

相对于微流体屏幕技术,技术大佬们在弯曲屏幕上的竞争更直接一些。三星Galaxy Round手机、LG Flex弯曲智能手机都已显露真容。苹果也于12月10日公布了名为“弯曲触摸感应器”的弯曲屏幕技术专利,并强调这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屏幕厚度,还能保持触摸的高精度。更有趣的是它可以像波浪那样有多个弯曲,而随着技术发展,大尺寸屏幕很可能像纸一样制成卷轴随身携带。​

6.机器人技术​

可穿戴设备与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之间同样存在更紧密的联系,:在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可以将可穿戴设备捕获和加工的人类智慧与行为数据,传输给机器人,赋予它们仿生特性和“思考”的能力。这为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提供了设计、测试和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有力辅助。而可穿戴技术在向更大的应用范围扩展中,也可以将智能机器人作为人体的替代,特别是在高危环境下完成可穿戴产品的测试,获得精准的试验结果。​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2篇

不同的是,如今的这款骨传导耳机已经是韶音科技的骨传导技术经历了五次迭代之后打造的最新产品――Bluez 2S。另外又采用双降噪麦克风,保证语音通话的清晰度,既具备IP55防护等级,不用再担心运动中的排汗问题,也同样适用与于风雨等更为恶劣极端的外部环境。

除此之外,韶音科技还在高交会展出了骨传导助听器及心率检测器以及在国内即将的trekz骨传导耳机,引得不少国内外观众驻足体验购买。

在韶音科技展台设立的试音间里,陈与《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面对面交谈起来。

陈坦言,在高交会这样一个精彩绝伦的智能科技盛宴中,尤其会看到各种可穿戴设备高调亮相,以及愈演愈烈的智能风潮席卷而来,“虽然韶音科技是一支中国原始创新的小团队,但作为深挖可穿戴设备的高新科技企业,我们有责任通过创新制造领先的设备产品迈向全球市场,更要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智’造的力量。”

早在2001 年韶音科技成立时,在陈的思维里,做骨传导军警耳机的 ODM 代工厂,更便于在海外推广自己的核心技术。然而让其备受拦阻的是,那些企业非但不重视推广这一产品,甚至无法向消费者解释清楚骨传导耳机的功能和技术。彼时,他意识到,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就无法立足。于是韶音科技开始寻找更为细分的市场切入,并设立目标做到王者地位。”

陈曾一度深思,究竟骨传导技术的耳机产品适用哪些消费群体,经过市场调查,他发现了“运动耳机市场”。“这并非年轻极客的市场,而是以学生、中年、商务人士为主体,他们会在上学、开车、运动时听音乐、接听手机,对耳机有着安全、舒适的务实需求。”

自称是“技术男”的陈认为,只有在技术底层有所突破,才是真正意义的创新。他回忆说,“曾经产品也因为音质问题被消费者骂过,所以我在一些方面会要求严苛,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为此,他投入大量研发经费扩大技术研发队伍,不仅建立起了一个精干的基础研究部门,更从声学的基础理论做起,从建模、仿真、实验和测试数据、修正模型到再仿真,为AfterShokz骨传导耳机在音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3篇

嵌入式强调体验

嵌入式操作系统目前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伴随着国内零售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商家们将目光瞄准高性能的POS机。未来的商家更欢迎具高性能、高稳定性、方便适用、简单操作的POS终端。

对于这些商场来说,信息系统在激烈竞争中的作用明显提高。采用嵌入式智能平台应用的POS机具有开放系统,可应用于多种平台和应用软件,也可连接多种外设,还可使用IC卡、银行卡授权终端,可单机或联网,还可以连接互联网。

其实,在这一市场中,微软早已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根据市场调查公司VDC的数据,微软Windows Embedded操作系统系列产品不管是总收入,还是世界范围内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货物输出量,都排名第一,并且拥有上百亿的用户群体。

如今,微软公司又宣布新一代Windows Embedded Enterprise和Windows Embedded Server平台的RTM(Release To Manufacturing)版本,这是微软面向专用设备原始设备制造商(OEM)首次推出Windows7技术。

“微软的Windows 7将会围绕在我们的身边,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想象一下,手指触摸的ATM、POS机、多功能信息亭、工业电脑和医疗等嵌入式设备,都以Windows 7的操作系统为界面,彼此可以相互连接,将会是什么状况?”微软公司Windows Embedded中国区高级市场经理李涛告诉记者,Windows Embedded平台可以令一系列终端设备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结合起来,创造无缝的用户连接体验。

拆解Windows 7

据悉,开发代号为Quebec的Windows Embedded Standard 2011支持64位的处理器、Windows Aero使用者介面、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Windows Touch及Windows Flip 3D浏览界面,OEM厂商可按特定需求,自行选择所需元件组成平台,可为企业用家提供Active Directory群组政策、系统中心配置管理等功能,而且也可强化Microsoft Terminal Services及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的互动能力。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Abstract: a high level of planning and design, is to improve the village grade and consumer welcome of the premise. Many in the market of excellent village, all through the in-depth market research, project research, accurate positioning, and features a high level of planners to tender type planning and design, selected from multiple solutions, from several scheme optimization one of the essence, set the better than a suit, then repeated discussion modification, and finally the final decision. Any plan, is impossible to be perfect, and only after the genuine efforts to improve the process of the repeated, could possibly have a high-quality goods. Plenty of examples show that the in-depth market research and accurate market positioning, smart planning, the correct decision-making, and a high level of planning and desig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Keywords: modern,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住宅建设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它涉及到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住宅建设又与国家、社会关系密切,它影响着国家发展与社会安定。近年来,国家提出将住宅建设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并将住房制度由福利型分配转为货币型分配,住宅建设进入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的开发建设阶段。在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中,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设计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方针,通过规划设计的创新活动,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设备完善和达到21世纪居住标准的居住环境,从而使中国住宅建筑技术获得整体的提高。

1现代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构理念

在现代的繁华城市里,人们为钢筋水泥构架的现代建筑所窒息,而要想生活在心灵可以休憩的绿色家园里,成了城市人的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都市情结。在此笔者本着生态居住环境的设计理念,试图诠释一种崭新的现代生态生活社区,从而营造一个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自由漫步式家园。

1.1具体规划思路

生态建筑和自然美的充分融合是笔者设计思路的方向,体现“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思想。

1.1.1对人与环境的思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环境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环境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尊重生态法则,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免其遭受破坏。所有的科技、所有的文明,都不可能置身于环境之外,当然也因此会对环境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在从事建筑设计活动时,一定要从生态角度考虑,保护环境。

1.1.2从生态角度看可持续性发展

这里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永久的将来都能继续有效地发挥其正确的功能作用,而不会受到那些关键性资源的耗尽或过荷的强迫而衰退。从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上看,小区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以及绿化系统的设计,都以遵循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目标。具体设计上,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同时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等。房屋的建造则考虑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注重节省能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1.1.3空间结构的多层次性

从住宅的内部空间到外部交流空间以至公共复合行为空间的扩展,并与城市社会的交汇,这样的层层推出将空间系统化。从园林、回廊、喷泉、休闲广场、宅间绿地到游泳池、健身会所等,通过多个交流场所,创造一种自由漫步式的家园模式,将为人际交往传统的延续和自我娱乐的健康发展提供设施保证。

1.1.4自然再造环境

仅仅利用人工因素打造一个临时性的自然环境并不能实质性体现生态社区的概念,能够让整个社区具有自然再造功能,真正“活”起来,让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是生态型住宅小区的另一个着眼点。因此设计者常常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把水引入园区内营造自然再造区。

2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建设与新科技应用

现代住宅小区应积极应用新科技,逐步实施智能化建设。住区智能化主要向三个系统发展,一是家庭智能控制系统。除上述一些小区已实施的项目之外,还有电话线被切断与防破坏报警、系统报警自动强制占线、遥控护理与紧急呼救、家庭安全状态与报警准确性确认、程序自动化功能、远程遥控功能、红外线遥控调节功能、电源远程控制及调光功能、电子声音邮件信箱、住户信息管理、报修管理等等;二是住区综合信息服务。主要有休闲娱乐信息、购物信息、日常资讯、生活时尚推介、用户意见反馈、医疗卫生常识、远程医疗诊断、居民求助信息......;三是物业管理系统。主要有供电、公共区照明、给排水、电梯运行、电视、停车库等的监控、管理,出入口及巡更控制,报修、收费管理,社区服务等等。

在住区智能化发展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照适用性、可靠性、先进性、可行性、标准化、可扩充性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按适当超前原则谨慎选择和确定智能项目。对技术的成熟程度、投资多少,运行收费等都应认真研究、测算,再作确定。一些运行收费较高、暂时与居民经济能力不适应的项目,可预留选项,逐步发展。

住区的生活用水宜采用分流制,除直饮水外,一般生活用水与绿化、冲厕等用水分流供应。小区的生活污水和其他污水经净化后用于绿化和厕所冲洗,以节约水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对多类型居住需求的多样化设计

在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现代生活也产生了多样化的居住需求:①居住质量衡量标准的变化。②社会构成的多样化发展,如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社会信息化等对住宅功能提出进一步要求。③对住宅设施的智能化、程序化调控功能要求加强。④居民更多地要求生活个性化,表现自我。⑤对社会化服务需求提高,居住文化、居住教育和居住保健等发展有了更丰富的内涵。⑥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居民回归自然的心态需求趋多。

基于居住社区呈现出的多样化需求,规划工作者应整合社会平衡发展与文化继承创新的目标,把居住区规划设计从被动地服从市场,作委曲求全的妥协,转变为主动的引导市场开发,合情、合理、合法地贯彻规划思想,体现“人本”目标内涵。

3.1针对不同类型居住社区规划布局的研究。居住社区布局研究包括在城市宏观区域的总体分布研究与微观区域上的功能布局研究。在总体分布研究中,不仅要关注城市土地区位的经济因素,还应关注城市文化区位的构成与城市整体社会网络的结构。在微观的功能布局上,应将重点放在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在居住生活需求上的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设计与创造居住社区的规划布局。

3.2针对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建筑设计的探讨。居住建筑设计本身有着追求富涵人性色彩设计的历史传统。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源自工业化以来的公寓式住宅平面加上或中式仿古,或西洋仿古,又或中西结合的立面设计可以出现在任何一种类型的居住社区里,居住建筑已渐渐失去其承载与表达不同文化认知、不同社会关系的特性,沦为一种批量生产的行货。建构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空间特色,应要求建筑设计在风格定位、功能布局、形式选择、材料运用等多个方面,以不同的居住社区特色需求为设计依据,以满足不同类型居住人群的生活需要、文化需要和社会需要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3.3不同类型居住社区设施、服务需求的满足。分析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选择交通、绿化、房型、社区及设施配套,而物业管理基本上被列为最后考虑的因素。这既反映出这一类居住社区的区位弱势,交通出行不便,绿化环境不佳;也反映出这一阶层居民经济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据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主体需求而不是根据人口规模进行设施与服务的配置,将是居住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

3.4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环境设计的多样可能性。不同类型的居住社区有着不同的整体文化背景和个体文化认知,且通过环境设计对居住社区的文化特性进行物质化、空间化,形成特色化的居住社区标识。

4结语

总之,要建设富有特点和具有新颖的居住空间环境的居住小区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搞创作,不拘泥于教条,不难出现具有特色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居住小区,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这也同时需要我们每个规划设计者们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技巧,充足的信息及跨学科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夏云,夏奎,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5篇

虽然是自动识别行业的后来者,霍尼韦尔公司的实力却不容小觑。特别是近两年来,霍尼韦尔在中国打出了发展组合拳:加大本土研发投入,连续推出多款新产品;整合与促进渠道建设,加速拓展业务网络;不断充实团队力量,客户服务更加周至Ⅱ。这些举措无不表明霍尼韦尔重视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希望迅速发展壮大,确立自己在中国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市场的优势地位。

动作频频的霍尼韦尔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不久前,霍尼韦尔扫描与移动技术部(Honeywell Scannlng&Mobility)大中华区总经理柴小舟先生接受了本刊专访。柴小舟于2009年8月加入霍尼韦尔,在此之前任职摩托罗拉企业移动业务总监,经历了十几年来中国自动识别行业的快速成长,专业经验丰富。尽管他经常出差,公务繁忙,脸上略带疲惫之色,但面对记者的提问侃侃而谈,从容淡定、睿智自信的个人风格显露无疑。

记者:霍尼韦尔进入自动识别领域只有短短4年的时间。一些客户对你们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首先请介绍一下霍尼韦尔扫描与移动技术部的产品与业务范围。

柴小舟:霍尼韦尔扫描与移动技术部隶属于霍尼韦尔国际公司旗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集团,是霍尼韦尔公司继2007年11月和2008年7月先后收购美国的韦林(Hand Held Products)和码捷(Metrologlc)公司后整合建立而成的。霍尼韦尔高度认同全球价值160多亿美元的自动识别市场发展前景,在收购这两家均是行业领先的自动识别公司后将旗下的业务范围扩展到激光、影像与移动技术,为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了筹码。

霍尼韦尔扫描与移动技术部的产品包括激光条形码扫描器、影像条形码扫描器、OEM扫描引擎、移动数据终端和条形码检测仪。丰富的产品可以满足最终用户在零售、制造、医疗、物流、政府和原始设备制造(OEM)等领域的条形码扫描与数据采集需求。

记者:目前在中国市场,霍尼韦尔扫描与移动技术部取得了哪些发展?

柴小舟:2009年霍尼韦尔扫描与移动技术部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并在广州、成都、北京和苏州设立了办事处,全力扩大中国市场的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这两年无论是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还是团队建设等方面都发展迅速。目前,整个中国除苏州工厂外已有50多人,新产品陆续投放市场,并且随着产品线的延长与完善,销售额与客户数量也大幅增长。在条码扫描器业务方面,我们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二,在中国则排名第一。现在我们在继续保持扫描器业务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开发移动数据终端市场,2010年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几乎翻了一番,按照计划今年会相继推出4款新产品,每个产品系列还会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细分出不同类型的型号。

记者:这些产品是完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吗?还是把国外的产品拿到国内来?

柴小舟:现在我们的产品在设计之初都是充分考虑了中国用户的特定需求,然后在全球同步上市的。因为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市场已经充分证明,过去那种直接引进西方国家的产品和技术来应对中国市场特定需求的模式是低效的。相反,“东方服务于东方”和“东方服务于西方”则成为霍尼韦尔在中国不断创新、取得成功的独特发展战略。这种战略从关注和发现全球市场的用户需求出发,通过充分发挥本地的产品研发人才和资源优势打造创新的产品,为中国本土和全球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现在我们在苏州的研发团队已经扩展到96人,他们同位于世界其他各地的研发力量一起,在中国本地和全球新产品开发的项目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记者:作为跨国公司,霍尼韦尔如何看待本土化发展?

柴小舟:作为一家位于全球财富100强的多元化、高科技跨国公司,霍尼韦尔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一直秉承着“做中国式的竞争者”理念,致力于成为本土化的国际品牌,脚踏实地地服务于中国市场。目前在自动识别行业里,霍尼韦尔是所有外资品牌里唯一一家在中国设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的企业。我们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工厂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拥有员工900多名。每年,超过95%以上的霍尼韦尔扫描与移动产品通过这里远销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有贴近用户,我们对中国市场脉搏的把握才会更准确,推出的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本地客户的需要。

霍尼韦尔之所以要“做中国式的竞争者”,是因为如今的市场竞争格局早已发生了变化。以自动识别行业为例,现在中国市场上不是只有国外几个厂商,本地企业的实力也越来越强,产品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如果霍尼韦尔一直以国际品牌自居,只追求高端市场,不能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就会遇到发展上的瓶颈,固步自封,难以突破。其实,不仅仅是在霍尼韦尔扫描与移动技术部,霍尼韦尔的其他业务部门也都在做本土化国际品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和实践着。

记者:霍尼韦尔是中国自动识别市场的后来者,面对众多国内外竞争对手,你们如何给自己定位?有哪些竞争优势?

柴小舟:霍尼韦尔扫描与移动技术部成立之前,其两家前身公司Hand Held Products和Metrologic都是全球自动识别行业的领先者,历史悠久,技术雄厚。收购整合后,霍尼韦尔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优势。霍尼韦尔在自动识别领域拥有800多项专利技术,而独有的Adaptus二维影像技术更是业内领先,无可匹敌。现在Adaptus影像技术已经发展到第六代,除了延续第五代技术扫描距离长、速度快、防抖动与低光阅读性能更好的特点外,还具有彩色拍照的功能,集二维码扫描、图像捕捉和智能签名提取功能于一身,对用户来说,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也降低了投资成本。

二是生产与物流优势。现在霍尼韦尔扫描与移动技术的产品95%以上都来源于苏州工厂。苏州的生产和研发中心带给我们强有力的竞争优势。高生产率的运作和与供应商的相邻让我们可以以更低的成本采购原材料,进而为本地市场实现更快的供货、服务和支持。我们当地的研发中心将技术创新与生产过程有机结合。此外,每个霍尼韦尔的产品在出厂前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高质量和高可靠性。

三是服务优势。在产品的售后服务与维修方面,除了苏州的维修服务中心,我们还在北京、广州、成都三地有自己的售后服务点,给本地和临近的客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支持。今年初,我们又推出了一个全面的售后服务套餐――简约服务方案,针对霍

尼韦尔的所有产品提供三年和五年两种服务保障,不仅涵盖设备的正常磨损和意外损坏,而且还免费提供固件的更新与升级。这个服务方案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完善、无后顾之忧的服务,最大限度地保证设备的最佳工作状态和正常使用时间,帮助用户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渠道网络优势。在销售渠道建设方面,公司投入了很大力量来改进和完善原有的合作伙伴体系。目前巳建立起包括总分销商、二级商、系统集成商和独立软件开发商等不同层级的销售渠道,基本覆盖了全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对于不同层级的合作伙伴,公司提供一系列量身定制的销售支持举措,除了基于销售业绩的返点奖励外,还有市场开拓基金、产品培训、技术顾问、样机支持等鼓励计划,协助合作伙伴共同开拓各个行业市场。

五是资源共享优势。霍尼韦尔是一家多元化发展的大型跨国公司,业务范围极其广泛,仅我们所在的自动化控制集团就有两个专注于解决方案的业务部――建筑智能系统部和过程控制部,都会用到自动识别产品和解决方案:而安防、环境自控与生命安全等部门与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行业客户,如零售、制造、医疗等,各部门之间可以相互协同,共同促进,共享资源,有的时候甚至可以给客户提供一个打包的方案,集中体现霍尼韦尔公司产品多样化的优势。

记者:您认为近年来中国自动识别市场需求呈现出哪些新的变化?对此,霍尼韦尔将作出怎样的调整?

柴小舟:从美国权威市场调研机构VDC的市场调查结果来看,有两个方向的发展非常迅猛,首先是二维码(2D)的应用更为大众化和多样化。除了大家熟知的制造业生产过程管理、交通物流行业包裹信息查询、医疗行业病人床前护理等传统应用,二维码还出现在商家电子促销海报、手机优惠券、公路与铁路票务和飞机登机牌等普通大众的生活当中。其次,移动终端市场增长迅速。根据VDC的市场调查报告,2010年到2014年中国移动数据终端市场的需求量将以17.2%的速度递增,这主要是受物流、医疗、企业移动管理与作业等行业领域的应用需求所驱动。

对霍尼韦尔来说,二维码扫描一直是我们的强项和优势所在,我们将力争保持这个强项,迎合市场的流行应用趋势,继续扩大我们的市场份额。移动业务则是我们确定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领域,工作重点是加快新产品导入的速度。2011年我们计划将有4款新的移动终端产品推出,以弥补我们现有的产品线不全、个别行业应用无法满足的缺陷。

鉴于移动数据设备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发展非常快,我们将尽快推出适合中国物流行业需要的新型移动终端,外形更小巧,集成度更高,更便于携带和使用,更坚固耐用,有足够大的屏幕,一次充电可以连续工作8个小时。此外,我们还将细化现有移动终端产品的功能划分,如推出具有一维条码扫描能力的移动终端设备,因为目前国内的很多行业如物流等依然在大量使用一维条码。

对于产品的定位,我们新推出的产品肯定要超越市场上已有的产品,无论外形、功能等都要有所突破。比如,同样的屏幕大小,我们的设备外形会更小巧,产品的内存、CPU等配置方面肯定要比既有产品做得更好,价格则要尽可能地做到平易近人,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中国市场,我们的产品就要能够跟本土品牌竞争,不能只比外资产品便宜。品牌当然重要,但用户更看重性价比。尤其是对物流企业或者快递公司来说,

次性购买几千个、上万个产品,价格上的差距会非常明显,价格因素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全力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高性价比的产品的原因。

记者:物流在霍尼韦尔重点发展的几大垂直行业里占据怎样的地位?随着国内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你们是否有针对性地推出产品与解决方案满足物流市场的需要?

柴小舟:霍尼韦尔非常看好物流行业的发展,我们的很多产品在邮件和包裹快递、仓库管理、供应链管理、现场服务、机场行李处理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在全球我们也有很多物流大客户的成功案例,包括FedEX、UPS、DHL、中国邮政、韩国邮政等都是我们的客户。不久前,韩国邮政就选用了由我们提供的8000台IT5300微型影像条码扫描引擎产品,集成在第三方移动终端设备中,用于邮件及包裹的追踪与送达证明。这是自2003年首次采购以来,韩国邮政第七次选择霍尼韦尔的产品,累计采购数量已超过45000台。此外,2010年UPS与霍尼韦尔携手开发了快递驾驶员专用的智能手持终端产品99EX,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为全球的每一台UPS运输车都配备一台99EX移动终端,总共需要约十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