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成了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人类的肆意开采资源,砍伐森林,把原本让人羡慕的环境变得一塌糊涂,生态环境被急剧破坏,这严重影响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做出相关的计划和实施动作,采取有效可行的保护措施来进一步修复和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不能一味地进行开发与索取,采用另一种有节制性、环保生态的方法来开发资源,在不造成破坏资源的情况下,努力开展出一条新的道路,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创造一条生态健康的发展之道。
1加大宣传环境保护的力度
目前农村的环境受到工农业两大产业的严重污染。城市工业化,把原本危及到郊区的环境污染扩大到农村地界,让农村的河水,庄稼等常年遭受污染,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在我们国家,由于工农业引起的中重度土壤污染大约在5000万亩,有大约五分之一的耕地遭受到汞、镉等重金属的侵蚀;还有533.3万公顷耕地受到大气污染。并且,利用污水浇灌的工业与日俱增,乡镇工业排放的废弃物,固体污染物,污水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生产中滥用化肥、农药等也影响了生态环境,更加影响到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作为农药化肥使用最多的国家,每年使用化肥量高达4126万吨,平均每公顷使用410千克,甚至每公顷比发达国家高出229千克;使用农药量在130吨左右,而所使用的农药基本只有百分之一的使用率,而残留的绝大部分渗入土壤,而人们食用了这些农作物,牲畜吃了这些有毒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杂草,健康状况可想而知。现在很多农民培育大棚蔬菜,使用的塑料膜,使用的残膜如果处理不当也是会破坏土壤结构,从而使深层的土壤遭到污染。除此之外,农村的畜禽业废弃物也影响着环境。据统计,每年从养殖场里排放的污染物高达17亿吨,不仅如此,排放的污水也造成了污染,使水体更加富营养化。
因此,根据上述统计这就需要加大宣传保护力度,首先,让每个人都了解保护环境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让经营者能够有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把工农业发展的废弃物能够妥善管理,要能做到合理利用。同时应建立环境保护体制,根据各种下发的文件合理地保护生态资源,在此基础上,使资源利用的更加合理化,循环化,并且对工农业所产生的垃圾未能合理利用的经营者实施税收行为,真正落实依法保护农村环境。
2利用经济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努力使经济和环境共同进步
中国是一个环境制约型国家,但是我国的科学技术还是发展在别的国家前面的,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充分发挥我国的科学技术含量,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对环境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这一技术,完全由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展来决定。我国学习生态农业这一技术以来,发展的前景真是可以用无限好来形容,目前在我国试点总数达2000多个,面积在2亿亩左右,占我国耕地面积的13.7%,所以让科学技术结合农业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被利用的最为广泛,我们还可以结合生物和信息等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现在的生物技术,可以培养许多优质的新品种,利用嫁接、移植等技术也可以研发出很多的新型瓜果蔬菜,利用信息技术,我们更是可以代替劳动力,更加高效地完成对环境的检测以及环境是否适合培育动植物,并且能够保证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另外,我们还可以将动植物排出的粪便进行合理的处理再加以利用,以促进资源利用的循环化和合理化。
3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对工农业经营进行合理的监管
对于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的发展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监管,监测,对于工农业大面积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监测,保证其产业能健康的发展,对于农业方面,要做到对培育蔬菜的土地,环境进行监管,促进生产效率。另外,还应当做好应急处理措施,如遇到赤潮、泥石流等环境因素,应提前做好应急措施,加大调查力度,寻找源头,并且对工农业的所有产物进行监测。
关键词:农村经济 职业技术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80%的人口是由农民组成的,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达到经济建设目标,首先就要实现农民的小康,实现农业水平的现代化,也就是说要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的农民,不仅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农业技术,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销售经营手段,把握市场动态,熟知公证、合同、结算等专业知识。熟悉一些现代科技技术,努力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能够针对农民群众培养他们的农业技术水平,并教授给他们所需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并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教授他们管理经营理念,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引导他们走向致富之路。故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受制于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水平,而农民的素质培养离不开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密切相关。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的发展情况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整体水平比较落后,结构体制上存在许多的缺陷。首先,我国农村农业的经营规模小,不利于后续管理和发展;其次,我国的农业产品科技贡献率很低,基本只能达到35%—43%,而相比于这个数字,发达国家的科技贡献率则达到了70%—80%,以色列则更优秀,高达95%。再者,我国的农业教育、科研、生产、推广等组成的农业科技体制结构不合理。各个部门分工不明确,无法构成一个和谐一致的整体,重复低水平工作,从而从体制结构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1]。最后,我国农村没有一支稳定的科技队伍来推广新的科学技术,从事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从而使得我国农村农业的科技成果转化。
在发达国家,普通农民平均具有12年以上的教育水平,能够知晓现代科学技术,并熟练使用相关的农业机械。而我国则比较落后,农民平均具有7.4年的教育水平,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4%,仅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为31.1%,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多数,为49.3%,而到高中文化水平的就仅占9.7%,而具有专业水平的文化教育就少之又少,中专水平仅占2.0%,大专则更少,仅仅为0.5%。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87.8%的农民仅具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
而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的发展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由WTO带来的良好的出口环境促进了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能更多的进行水果、蔬菜等产品的密集生产,出口销售到海外,给农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出口农产品需要在世界市场中参与竞争,同时国内的劣势农产品还要受到进口农产品的冲击,导致农村存在农产品难卖、农民收入缓慢增长,农村发展水平滞后等问题[2]。并且,随着我国入世后,农村一些长久积累下来的矛盾逐渐明显,部分地区还存在干群关系紧张等现象。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另一大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在2000年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是2.9,即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9倍,而发展到2006年,该比值直接扩大到3.28,到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增大,达到了3.33,虽然2011年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稍有下降,为3.23。但是城乡收入差距整体还是很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有农村户籍制度、土地资源的限制及第一产业本身就比第二、三产业经济效益低以及农村教育水平低。其中,农村教育水平低是影响比较重的一个原因。
三、农村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密不可分
由前面分析可知,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而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却不乐观,农村的科技培训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使得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整体较低,从而直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能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广泛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科技培训,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实施远程教育,并培养农村乡镇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5]。加强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农村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将他们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发挥他们带头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劳动者的积极性,带动他们一起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掌握新兴农业技术,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的生产力,使生产更具科技含量。同时,在越来越强调生态绿色的当代社会,职业技术培训还可以向广大农业劳动者传授迎合社会的绿色、生态的农业技术知识,使农村的农业发展更加产业化[3]。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其能落实到农民劳动者,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因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加快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久而久之调整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一个客观规律: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人才促进科技的进步,教育培养人才。一环扣一环,教育是农业发展的基石,以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为基础,可实现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振兴。实践结果证明,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可完成农科教的完美结合,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能更好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知识,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能扬长避短,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效益[7]。同时,职业技术培训能将现代科学技术带入到农村的家家户户,实现农村居民家庭的网络化,农民在家也能进行远程学习,在网络上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使得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责任制的经济体制得以实现,所生产的农业产品更加商品化和现代化,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和现代化,以科致富。
调查数据表明,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收入水平直接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相关。例如,在2002年,以同样的生产条件,低文化水平(文盲、半文盲)的人均年收入仅为960元,而比他们高一个文化档次的具有小学和初中教育水平的人,其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达到了1805元和2340元。而相比与前者,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则高达6600元,比低文化水平的人均收入高了6.5倍。农村居民中,年收入过万的种、养、加大户,他们的文化水平基本达到了中等,并且都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由此可见,职业技术培训能直接增加广大劳动者的收入,农村的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是密切相关的。
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要能贴近农民的实际生活,让现代科学技术能更好的为农村服务,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能够随时随地执行的教育方式,不仅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知识教育,还应在田地进行实际操作教育和培训,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可面向成年农村劳动者,还可以是小学、初中等[4]。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需要充分了解农村的需要,内容多种多样,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及致富的方法。广大农村劳动者大部分只知道简单的进行生产,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创造财富。故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就是要教会农民致富的方法,即唤醒农民的智慧,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经营策略中获取致富的方法。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教授给农民劳动者过硬的技术知识,在种植或者养殖畜牧过程中,面临天灾时,能够及时应变,尽量减小损失[3]。同时,充分调动劳动者的智慧,引导他们主动积极解决问题,尽量在最小资金消耗下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总结
总而言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应用,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增长。职业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农村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使他们能够充分适应现代社会的步伐,了解市场发展动态,熟悉最新的科学技术,并应用科学技术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力,使得农业产品科技水平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对于提高农村的农业科技含量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历史数据表明,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明显高于低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充分表明了农村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来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不能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李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初探.安徽农业科学,2007(19).
[2]高利兵.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8(1).
[3]张志增.论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2)
宜良县是昆明市的近郊农业大县,土地面积1913.53平方千米,2016年末户籍人口9.40万户,33.1万人,下设1个街道办事处和4镇2乡,下辖112个村(居)民委员会,820个村小组。宜良县地势北高南低,中部平坦,山地、谷地与坝子相间分布为地貌总特点,其中盆地、谷地占11%,山地占88%,水域约1%。宜良县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达93.%。全县土地资源有限,总耕地面积19204顷,其中水田11074公顷、地8130公顷,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2亩,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全县粮播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5.4万吨,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03.6亿元,农民人均所得达到9703元。
宜良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土地肥沃,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商贸繁荣,素有“滇中粮仓”美誉,是国家商品粮、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全国烟叶收购先进县、五大养鸭县之一、全省农业机械化推广十佳县、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县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十佳县,昆明市优质水稻、烤烟、蔬菜、板栗、生猪、鸭子、奶牛、养鱼、花卉基地县。宜良商品经济发达,土特产品丰富,历史名茶宝洪茶、风味独特的烤鸭、板栗、干巴菌、樱桃、冬枣、冬桃、杨梅、云参、香椿等享誉省内外。
二、宜良县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全县多年共同努力下,宜良县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1.农业企业带动性不强。全县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0余家,涉及蔬菜、粮油、林果、奶牛、鸭子、生猪等行业。这些企业规模小,产业特色不突出,技术标准不高,品牌不响,带动性不强,大产业难以形成,难以实现分散种植经营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农户准确把脉市场不准。
2.农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引领作用不强。全县共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264个。在众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章程、有实体、有设施、有社员、有办公地点能正常运转180个,其它的合作社与农户联系松散,凝聚力、带动力不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销服务脱节,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传统支柱产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新兴优势产业尚属初级阶段。传统的粮食、烤烟、畜牧业提升空间有限,花卉苗木、蔬菜、林果还缺乏强有力的企业市场体系的支撑。
4.加工能力不足,农业产业链延伸不够。我县农业产业多为种植业和初加工,与二、三产业融合互通不紧密,加工能力不足,技术层次低,品牌效应不突出,产业链不长,初级产品多,中高端产品少,附加值低,?税贡献小。
5.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一是农技人员配置不合理。全县农业、水利、林业科技人才以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人员和知识技能普遍老化,50岁左右的人员居多,年龄偏大青黄不接。二是劳动者素质不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 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农业劳动力后继者缺失,农村中文化程度低的老人、少儿、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种植缺技术,务工缺技能,创业缺能力,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和优良品种难于普及和推广,创业增收困难。
6.农村集体经济来源单一。农村基层组织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发包及上交收入、补助收入及征地款等其他收入,缺乏集体企业和经济实体的有力支撑,农村集体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
三、促进宜良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促进宜良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积极加以改进,促进宜良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宜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要加强建设补短板。一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确保优质耕地存量。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实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并重。二是加大高稳产农田、设施农业、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山半区高稳产田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机械化水平,夯实高农业发展基础。
(2)大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
大力发展农村公路村村通项目、电网改造项目、教育医疗建设项目、人畜饮水工程、精准扶贫举措,实现农村乡村公路村村通、电视广播电话村村通、人畜饮水安全全覆盖、教育医疗上台阶,全面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铺路打基础。
2.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增强企业带动力
强化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围绕基础设施、农业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链延长、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等重点,精心策划,筛选、包装产业项目,瞄准国内外大龙头企业,实施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招商,努力实现招商引资的大突破,产业结构大调整,效益大提高、农业大发展,产业大升级。
3.健全服务体系,强化培训提技能
一要创新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县、乡、村三级农业、水利、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增强科技服务能力。二要健全农业信息体系,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中心户)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强化信息服务。三要加强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训、协调和管理,加快构建起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要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突破,培育懂市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带领农民群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收益。五要增强农民务工技能。围绕第三产业的需求,针对性的开展农民务工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创业、创收的能力,扩大农村经济发展新途径。
4.加快土地规模流转,搭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培育流转市场和中介机构,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围绕优势产业,依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规模流转,逐步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强势农业企业、新型职业农民聚集,加快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步伐,最大化发挥土地效益,实现企业、大户赢利,农民土地流转、就地打工双收益。
5.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推进集体资产管理规范化
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全面完善村级财务监督机制,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质增值。同时,通过集体可用固定资产的出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增加和壮大集体经济,引导农村经济发展。
6.发展旅游乡村转方式
与宜良旅游景区建设相结合,发挥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民族文化、特色农产品、自然景观、美食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发展建设旅游乡村,接纳更多的大城市人群到宜良旅游观光、休闲体验、养身健体、品偿美食、交流人文、开心消费,发展三产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农村经济。
7.依托网络促交易
利用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网,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促进农产品向商品转化,依托网络实现农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较好地畅通农产品卖出渠道,实现农产品的快捷交易。
总之,应结合宜良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观念、政策、创新、引导、人才等方面综合施策,促进宜良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林业建设;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750 文献标识码:A
林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路线的方针政策下,林业建设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林业所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林业建设包括培育森林资源以及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培育森林资源是改善农村、农业生产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森林资源可以维护农田的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物的多样性,维护农村的生态平衡;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则可以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材料,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由此可见,加大对林业的开发、保护、利用效率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林业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1 有效保护农牧业发展
林业作为农牧业发展的保护屏障,可以为农牧业的生产建立天然的生态屏障。重要表现为增加森林的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当地气候,改善当地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土壤侵蚀、泥沙输移量,有效的促进水利设施的功能发挥。改善了农牧业的生态环境,增强农牧业对于冻霜、风沙、冰雹、干旱、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有效保护农业、畜牧业的生产能力,增加农村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2 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推进林业建设可以拓宽农民经济收入的渠道,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建设,将可再生的森林资源作为生产经营的对象,可以挖掘林业发展的巨大经济潜力。林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为大量的农村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的机会,成为产业群,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的帮助。
1.3 完善农村经济结构
发展林业为农村的单一经济结构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目前,我国的农牧产品的供求结构发展了变化,农民的收入每况日下,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局。因此,农村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势在必行。大力发展林业可以有效的改善农村的经济结构,这是因为林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提供更丰富的可利用的再生经济资源,带动其他加工产业的发展,如林产化工、药品加工、木竹加工、森林食品、干鲜果品、食草畜牧业等。特别是在大力开展退耕还林的时期,林业对于农村种植业的结构调整有很大的成效,可以有效的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的可持续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建设林业的有效措施
2.1 抓好重点工程建设
2.1.1 原生林的保护工程
对于天然森林应该严格执行严管林的方针政策,完善保护管理的体系,落实保护天然林的责任制度,规范对其基础档案的管理,积极地探索与群众共同护林的有效形式,形成资源保护和群众致富的双赢格局;对于森林火灾和有害生物要加强防范,做好森林资源防火减灾的工作。
2.1.2 退耕还林工程
严格进行定权发证的工作,实现政策兑现 ,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退耕还林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造林技术规程》等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规程。同时,坚持质量第一,严格技术操作规程,坚持多管齐下,狠抓工程监督管理,把退耕还林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来抓,并要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后续产业发展。
2.1.3 野生动物保护工程
保护野生动物、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着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的项目实施和保护规划,将恢复自然生态功能作为发展农村可持续经济的前提条件。
2.2 搞好农村绿化建设
搞好农村的绿化工作,促进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也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应该坚持工程建设,将社会造林大力展开,实行全民义务造林、环村林建、四旁绿化、村屯美化等活动,将农村的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将农村的绿化工程纳入政府的工作行程,将政府作为植树造林工作的领头羊,实行政府、社会、村民共同参与的绿化工作格局,建设草、灌、乔相结合的生态结构,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积极营造农田、牧场的防护林,增强农村抗灾、减灾的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生产环境,实现农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农垦系统和农区应该坚持以农田的防护林建设为主,通过对国家出台的农防林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来加快自治区的农防林建设步伐;在牧区要进行防风固沙工程建设,在草原沙化、退化严重的地区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工程措施进行牧场防护林的建设,逐步形成林牧结合的格局,实现林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 总结
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局势下,农村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势在必行的,而林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抓好农村的林业工程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大力培育,以及对其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从而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完善农村的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郎晓娟,沈若萌,刘珉.林业与绿色经济研究进展[J].林业经济,2013(01):36-41.
[2] 赵伟.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策略
1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在多年的实践中,验证了其正确性。纵观当今全球经济发展,能源短缺和资源紧张必定会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如何在此条件下,改善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高效、节约的利用能源,以寻求长远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农村的经济发展,也不例外。另外,我国农村的现状是生产力落后,现代化水平低,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减少,可以说,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都处于比较严峻的状态。这更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要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
2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自然环境的恶化
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经济的迅速膨胀,上世纪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地球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巨大破坏。首先,是大气污染问题,由于各种工业废气的排放,大气层出现漏洞,空气污染也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因为大气是流动的,因此,即使是工业化不发达的农村区域,也一样受到影响。另外,农村区域本来应该状态良好的土地和森林资源也日益恶化。现今的农村地区,土地荒漠化和森林覆盖率的急剧减少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因为环保意识的匮乏,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农药化肥的不当利用,使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问题凸显。在农村地区,这些自然环境的问题,往往不能得到重视,但是,这些问题不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更是对农村的长久生存状态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2.2人力资源的不充分利用
农村人口众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水平的落后,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劳动力过剩。这些剩余的劳动力,不但不能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长远的角度上看,将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想要发展劳动力就必须想好,如何充分调动起这些剩余劳动力。使其从经济发展的负担变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3生产方式落后
我国农村生产长期靠耕种和养殖,由于现代化水平低,在很多农村地区粮食生产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生产方式,每亩产量低,人们则靠砍伐森林增加耕地,填湖耕地等等对自然环境破坏极大的方式扩张耕地面积,以增加总产量。这样落后的生产方式,对环境的破坏力是巨大的,不但不能够有效的提高经济收益,对于长远发展来看,更是得不偿失。
2.4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
首先,交通和通讯设备的落后,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信息阻碍,不能和外部市场取得良好的沟通,以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另外,在农村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极不完善,生产要素市场、期货市场和区域性市场的缺乏,这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不能形成良好的规模效应。拘泥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农村的经济水平是不能够得到充分的改善和提高的。
3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阻碍问题的改善策略
3.1在农村实行科教结合,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思路
首先,要想转变农村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就要在农村宣传科学发展观,让广大的农村人民能够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这就要求了,普及科学发展观的宣传人员,要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和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农民息息相关的事件为例子,循循善诱,让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切实可行的办法[2]。
3.2改变生产方式,建立规模经济
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就必须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周边资源,例如,城乡结合共同发展。这不但能够利用以发展起来的城市资源带动农村的经济,更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使城市和农村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为农村提供科学的生产方式的帮助,使广大农村地区摆脱长期以来,靠牺牲自然环境而得到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是利用有限的土地和能源资源,进行高效率的现代化的生产。并且,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重新建立起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打好自然环境基础。
3.3转变单一的农业生产现状
现今的农村地区往往还靠原始的、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基本的生存方式。这样,经济是很难得到发展的。可以在农村地区,适当的发展现代化制造业和轻工业,但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不能给自然环境带来负担,这样不仅仅可以丰富农村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也可以调动其农村地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必要的推动力。
现今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必然趋势,农村想要长期稳定的发展经济,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就必须进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设。相信在相关研究人员和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