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范文第1篇

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应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主要表

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区位优势:地处祖国腹地,自古以来就是大西北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可以东成西就,左右逢源;随着西合铁路、312国道、307省道、203省道、101省道的新建、改建完成,的交通优势得到了极大扩展;蓝商、商漫、商界三条高速公路的相继开工建设,将很快使融入西安1小时经济圈,与周边地区的融合也将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表明,占有区位优势及交通便利地区总是率先取得经济发展的优势,否则往往只能步人后尘、举步维艰。并且,资本、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不可避免地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集中,而且具有固定化的趋势。因此,区位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我们尽快融入发达经济圈和汇入经济发展主流,近水楼台先得月、多得月、快得月、得好月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是我们比较优势之一.

区域中心优势: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对农村经济有吮吸和征服作用。这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随着市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地处中心区域的对周边的资本、人才、资源的吸引能力也将逐步增强。这种现象已经初现端倪。在发展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方面具有市内其他县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完全可以借势发展、借风行船、借梯登高。这是我们比较优势之二。

地缘优势: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大树底下好乘凉,在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相对投资规模较大,建设水平较高。在人脉上,相比其他县来说他远我近,他慢我快,他生我熟,可以发挥好熟人多吃四两豆腐的优势,多办事、快办事、办好事。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之三。

生态优势:位于国内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秦岭南麓,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属暖带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最高处杨斜镇秦王山海拔2087米,最低处东部边界刘一村海拔543米,平均气温12.9℃,无霜期206天,年均降雨量715mm,有大小河流3032条,水质多为低矿化重碳酸钙型,宜于人畜饮用和工农业生产使用。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6%,有植物1079种,有利用价值的750余种,有野生动物50余种,核桃、板栗、食用菌、柿子、天麻、二花、五倍子、桔梗等大宗土特产和鼯鼠等特种养殖誉满省内外。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多姿多彩,静泉山、仙娥湖、龙山双塔、丹水绕城、闯王寨、大云寺等著名景点40余处,唐代大诗人韩愈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绝唱,白居易留下了“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间”的感慨。已被列入东南三大旅游圈之列,正逐步成为西安的后花园。丹江源头第一城,一江清水送北京。既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试点示范区,又是国家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区,良好的天然生态先决条件,使发展绿色经济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牧业、精细无害化食品加工业、自然生态型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得天独厚,潜力巨大。这既是我们的比较优势。也是我们最大的潜在优势。

人力优势:人多地少,富余劳动力充足,全区每年新增1万多名劳动力,市区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相对丰富,发展技能型劳务业前景广阔。这是我们最大的后发优势。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劣势。是国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纵向比较看,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横向比较看,县域经济发展仍然落后。2006年,全区人均GDP比全市4714元差147元;一、二、三产比重为19:42:39,产业结构调整仍然滞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570元,比全省2260元少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53元,比全省9268元少15%。经济发展现状突出表现为经济总量小,散小工业,自给农业,“吃饭”财政,温饱收入,城乡二元结构,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相对滞后等。深究其因,县域经济发展的劣势

主要表现在:

自然资源短缺劣势:全区人均耕地不足0.8亩,且土质瘠薄,灌溉条件差,种植业囿于土地条件难有大的发展;山林面积虽大,但受政策和生态保护需要限制,不宜规模开发;矿产资源虽然种类较多,但藏量小、分布散,开采价值不大。这就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具备资源经济的条件,不能走资源经济的路子。

发展要素短缺劣势:经济要突破发展,首要的是较大规模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投入。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发展“瓶颈”问题,即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短缺,尤其是资金短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效益经济,生产要素跟着效益流动。长期落后不仅必然导致资本积累能力的低下,而且必然导致自身资源的流失,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如何化解、克服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使经济发展步入良性轨道,也是县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问题。所幸区位条件的改善和市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为我们克服瓶颈带来了机遇。

发展动力不足劣势:经济发展需要动力。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紧紧围绕如何寻找和启动发展的“引擎”做文章。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着思想解放不够,发展意识不强,工作体制不优,激励机制不活,内力不举的问题;存在着开放意识淡薄,招商观念淡漠,投资环境不佳,引资办法缺乏,外力不多的问题;存在着项目意识不浓,竞争意识不强,建设主体不明,项目落实不力,争力不强的问题;存在着缺乏产业园区,缺乏聚集平台,缺乏专业市场,缺乏现代物流,载力不实的问题;存在着市区两级分割,部门各自为战,乡镇主动不够,农村资源分占,合力不聚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政策管理上的;既有工作方法上的,也有工作作风上的,但都和人密切相关。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活动中最根本的动力,动力不足车就跑不快。“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解决“五力”不足的问题,形成不甘落后,奋发有为的全民创业氛围;必须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落实,抓项目就是增实力的思想观念,形成天天找项目,月月跑项目,年年争项目的工作氛围。

矛盾是发展变化的,优势和劣势在一定条件下也会相互转化。如矿产资源不足就不会引发大规模的生态环境破坏;城市管理职能缺失就可以使我们集中精力抓好小城镇建设;资源经济条件不足就会促使我们发挥生态和人力优势,发展旅游经济,推进科教兴区,开发劳务经济;区位交通条件的改善也可能造成经济资源和要素被更强经济体所吮吸。关键是要时刻把握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转化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重点,不断增强竞争力。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从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区情出发,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措施就是要融入省市经济圈,建设经济核心区,市区一体快发展,跟紧市上,服务市上,融入市上,寻求借势发展的硬机遇,打造借势发展的硬平台,取得借势发展的硬成效。

融入省市经济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融入省市经济圈是抓住主要矛盾的需要,是“走出去”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的需要,是融入发达经济圈的需要,是实施以城带乡的需要,是以城市经济引领县域经济,增进经济发展动力的需要。只有融入省市经济圈,才能小齿轮咬住大齿轮,取得借势发展的几何效应,做大做强比较优势。融入包括思想观念、发展项目、工作方法三个方面的融合,应该努力做到“神入、心入、身入”。“神入”就是要“开脑门”,进一步解放思想,跟上省市的发展观念和建设步伐,用思想解放的源头活水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澎湃春潮;“心入”就是要“开山门”,走出去,引进来,依托铁路、高速路、312国道,把我区的农副产品、劳务送出去,把外面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引回来,跳出,在省市范围内寻找市场、配置资源,谋划发展;“身入”就是要“开城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开放诚信的新形象,筑“暖”巢引“金”凤,跑项目争资金,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经济核心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就是要按照发展是硬道理的要求,充分发挥的五大优势,以重点工商企业发展、基建技改项目建设为依托,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重点推进“一带”(高速路沿线经济发展隆起带)、“两区”(沙河子工业项目集中区、氟化工业园区)、“两园”(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仙娥湖城市休闲园)、四企(商山水泥、塑钢管材、水渣微粉、氟化系列产品四个亿元项目)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的突破发展,构建与自身条件相一致的县域经济框架,以实力争作突破发展的领跑者。

一是以西安和市区农产品市场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现代农业。要围绕市场,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要适应市场绿色化、无公害的要求,抓好无公害产品和基地认证,为西安和市区提供鲜活、绿色产品,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要大力发展精细农产品加工业,用工业理念抓农业,拉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立足于位居区域中心的优势,面向全市农产品资源,加快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销售龙头。当前,要继续抓好核桃、板栗、烤烟、中药材产业发展,抓好丹参、桔梗、西洋百合、黑龙口豆腐、白条猪、孝义柿饼、刘湾虫子鸡蛋等特色产品开发,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和基地认证,抓好“山滋味”、“闯王寨”等农产品品牌开发,抓好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协力抓好千禾药业、天士力药业药源建设和产品开发,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二是以氟化工业园区、沙河子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实现工业新突破。工业化水平低是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竞争力的根本措施。区位条件的改善和市区经济聚集吮吸作用的增强,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发展工业的大好机遇。我们一定要顺应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潮流,在更大范围内调整产业结构,把工业发展放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全力加强工业强区战略的实施。建设工业园区和集中区有利于落实包括个体私营企业在内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在土地利用、资金筹措、技术改造、税收减免、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营造创业氛围,激发投资欲望和扩张势头。我们要以氟化工业园区、沙河子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牢固树立无外不快,无外不活,无外不强,引来是功劳,留住是贡献、走掉是失职、撵走是罪人的理念,切实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拓宽领域,放宽政策,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综合运用项目招商、组团招商、活动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特别是园区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力度,破解资金、技术、人才难题,加快园区建设,培育工商经济增长极。要破除在资源理解上的狭隘和简单化思想,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在省市范围内寻找利用资源,抓住大中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腾笼换鸟"、"退二进三"和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西进的机遇,加强项目引进,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加强与国内大型企业的协作、争取加入他们的配套产品生产系列,融入大企业、大市场,加快工业化进程。要加强诚信建设,开展深入的银企合作,建立信用评估和贷款担保机制,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要进一步增强建制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业意识和城镇意识,将工作重心向工业和小城镇建设转移,盘活小城镇存量土地,做好“以地生财”文章,加快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小城镇建设,兴“龙头”市区,建“星级”乡镇。要在重点抓好塑钢管材、水渣粉、商山水泥厂扩改、氟化工业园等亿元重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激活民间资本,加快国有、集体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努力营造骨干企业顶天立地,民营企业铺天盖地的工业大发展局面。

三是以旅游经济和劳务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旅游经济和劳务经济是开发潜在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必然选择。明年高速路开通后,将迎来新的旅游高峰。要切实抓好区内各景区开发建设,重点围绕仙娥湖城市休闲园大做文章,在生态游上再下功夫,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开发旅游关联产品,积极发展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业,在杨斜、麻池河等地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农家乐和生态游新景点,提高全区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构筑高速路经济发展隆起带。要全面落实科教兴区战略,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利用一切培训资源,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造就人数众多、素质较高、技术适销的劳动者,拓宽劳务输出渠道,着力发展技能型劳务经济,走出一条“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好路子。市区一体快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政治和工作定位。作为市唯一的市辖区,的各项经济工作都必须按照市上的统一规划安排来做好,和市上同心同德,形成合力。市区的发展就是的发展。工作上,要在当好市区建设配角的基础上,有所作为,有大作为,用市上为我们抬轻省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和创造的条件,更好更快地发展好县域经济,努力谋取经济社会的突破发展。

三、几点启示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找到了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主要矛盾,理清了县域经济突破发展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必须始终做到与时俱进,牢牢把握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机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以下几方面的启示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长期坚持:

启示一: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运用多角度分析和比较优势理论的方法来全面地分析研究问题,跳出看,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牢牢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摸准主要矛盾,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比较优势;中部崛起;发展战略

1 背景

中国经济发展依据“梯级理论”的划分,由东向西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带。中部地区是指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六省,这些地区地处中国中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因此,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轰轰烈烈展开的同时,加强对中部地区的研究与开发,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意义。

2 中部地区比较优势分析

2.1 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

中部六省地处中国腹地,连接东、西、南、北,具有明显的地理位置优势,在全国区域经济板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这种联结东西,纵贯南北的地理特点使得中部地区拥有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现代化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成为全国交通运输的枢纽。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既有利于中部地区与东、西部地区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中部地区自身发展。

2.2 中部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

中部六省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六省地处亚热带和温热带,不仅气候温和,光能和雨水充足,还拥有适宜农产品生产的平原、林木生长的山地、游马牧羊的草场和渔业水产养殖的湖泊等多种农业自然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集散地,也是我国重要的木材产地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巨大的粮食生产和输出能力为中部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现实条件。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2.3 中部地区的能源、矿产资源优势

中部六省能源、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尤其是水资源和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我国主要的能源生产与输出基地。中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水电潜力巨大,辖区内有长江、黄河、海河三大流域和洞庭湖、鄱阳湖、巢湖三大淡水湖,拥有长江三峡、葛洲坝、小浪底等重要的水电及水利设施。中部六省稀有矿产资源的储量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为中部地区能源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以替代的资源优势。以山西省为例:“山西省仅一省的煤炭资源储存量就占全国总量的1/3,产量和外调量在全国的比例也举足轻重。山西省的铝土矿储量居全国第一,金属镁产量占全国的80%。”(王再文)

中部地区丰裕的能源矿藏不仅有利于中部地区现有传统工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其进一步打造新型技术密集型工业产业基地。

2.4 中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

中部六省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自然景观。“全国45个森林及动植物类自然保护区中,中部地区拥有9处;全国119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中部拥有27个;全国84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中,中部拥有22处。”(陈元)此外,中部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中部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河南的中原文化、殷商文化,山西的晋文化,安徽的徽文化,湖南的湘西文化等都是珍贵的历史遗产,宝贵的精神财富。

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中部地区发展现代化的旅游产业提供了优良的客观条件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2.5 中部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

中部六省劳动力密集度高,为全国各地输送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中部六省劳动力资源总量占全国31个省(市、区)劳动力总量的30%左右,全国40%的农民工来自中部。”(陈元)另外,中部地区也不乏人才。六省中的河南、湖北不仅是人口大省,还是教育大省,为全国各地提供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

3 利用比较优势,促进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

(1)加快中部地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造现代化物流中心。

中部地区便利的地理位置优势,为中部地区发展现代化物流业创造了条件。现代化的交通和物流体系建设也是中部崛起不可或缺的方面之一。因此,中部地区首先应该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快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提升交通运输业的技术水平,加快物流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第三,培育物流需求市场,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培养专业化的物流人才;第五,整合现有的物流企业资源,进行规模化经营。

(2)加快中部地区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为解决中部地区“三农问题”打下物质基础。

中部地区虽具有适宜发展农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劳动力条件,但也普遍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落后、务农人员职业技能水平不高、生产率低下等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快现代化的农业建设,为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打下物质基础。建设现代化农业,一是要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立足各地区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要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水平。四是要加强现有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对务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3)加快建立有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

加快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是中部崛起的关键性战略。中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不高,但潜力巨大。因此要加快建立有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促进中部地区发展。一是依据各地要素禀赋特色,强化各地的传统优势工业。如能源工业、有色金属采掘和冶炼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二是在传统优势工业的基础上,加大技术投入,拉长产业链条,进行深加工,同时注重开发新能源产业、生态和环保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适应全国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利用中部地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制造业等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4)优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是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创汇能力也不高。这是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中部地区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积极开发和优化旅游资源,拓宽旅游市场,创新旅游经营模式,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将这个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5)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积极构建中部地区城市群。

中部六省虽具有相似的经济特征,但是尚未形成可以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的核心经济圈。应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积极构建中部地区的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以点带面,促进中部地区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再文.比较优势、制度变迁与中国中部崛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中部塌陷与中部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范文第3篇

【摘要】将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与河北境内北纬38°区域的优势有机融合、有效利用,极有可能使河北省包括农业产业在内的产业资源配备、产业格局调整发生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变化。因为被誉为地球“黄金分割线”的北纬38°线几乎横穿河北省的东西地域,有数百公里之长。这一大自然的天然优势,理应成为养育河北人民的“富矿”,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基地。我们应该站在被京津冀一体化激活的河北境内北纬38°区域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的宏观视角,从地球维度、地域特征、国家战略、产业选择、政策支点以及农村城镇化建设等诸方面进行多侧面的系统研究,形成京津冀一体化格局中置于北纬38°区域河北农业产业化改造升级的大思路。依据这一大思路,我们对安平县沿滹沱河北堤北纬38°区域的三个乡镇做出“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具体规划,综合各种条件将奶牛养殖业作为该区域的农业支柱产业,进而实施农村城镇化建设,并力求使该规划方案可实施、可操作、可复制。

关键词 京津冀一体化;北纬38°区域;安平县沿滹沱河北堤北纬38°;区域三乡镇; 个案规划

【作者简介】王玉平,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将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若将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与河北省内北纬38°区域的优势有机融合、有效利用,将极有可能使河北省包括农业产业在内的产业资源配备、产业格局调整发生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变化。

一、一个不可忽视的自然地理优势

地球上的黄金带——北纬38°线几乎横穿河北省的东西地域,西起平山县,东至献县,全长数百公里,位于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等市的交接地带。

地球的北纬38°线被誉为地球的黄金分割线。该区域由于受地心、地形、气候等多重因素影响,也因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结构,地球强大的能量、全球充沛的光热资源、人体必需的诸多稀有元素聚集在这里。北纬38°区域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具备高品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温差和昼夜温差;世界、中国、河北的北纬38°区域孕育出了许多著名的、优质的农产品。北纬38°区域是全球最佳农作物种植、养殖区域。全球的优质农作物种植基地大多位于北纬38°区域。

仅以河北省位于北纬38°区域的一些农业、养殖业为例,便可见其一斑。

平山县西柏坡物产丰富。当年西柏坡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共中央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因素之一就是此地物产丰富,稻麦两熟,粮食充裕,被誉为“晋察冀的乌克兰”。

鹿泉皖系鹅。养殖皖系鹅在此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下,一年可有10个月的产蛋期(在南方只有4个月),年产蛋150个左右(南方年产蛋仅40到60个)。

正定鸭梨——中国梨的优良品种之一。据《史记》载:“真定御梨,大如拳,甘如蜜,脆如菱”。真定即今正定县,因汉时正定府产鸭梨为宫廷御用品,故称“御梨”。

藁城粮食生产基地。藁城因自然条件优越。四季分明,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全淡。20世纪50年代曾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元帅县”称号,被确定为国家商品小麦生产基地和河北省粮食生产基地。

晋州鸭梨。晋州被称为“中国鸭梨第一乡”,具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晋州鸭梨素有“天生甘露”之称。更以所含B族维生素多而全堪称各类水果中的佼佼者。

安平白山药。安平的小白嘴山药,口感爽滑,气味清新,甜香延绵,食之果腹充饥,又壮胃润肠,美容养颜,并且降血脂血糖。

饶阳有机蔬菜。蔬菜种植业是饶阳四条龙型经济的重中之重,“饶阳蔬菜”已成知名品牌。

深州蜜桃。甘甜宜人,品质独特,闻名中外。

献县金丝小枣。以其品质优良、营养丰富闻名全国,享誉世界。

以上产品均置于北纬38°区域,这一地带理应成为养育河北人民的“富矿”,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基地。

二、一个亟待研究的“产学研”综合开发课题

河北省的北纬38°区域毗邻京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5个大中城市,具有数量庞大的消费人群和超强的消费能力。北纬38°区域具有成为京津冀城市群的粮袋子、菜篮子、花园子的空间区位优势,是生产优势和消费优势叠加的地带。这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少有的地缘优势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如何有效利用北纬38°区域的各种优势,研究、开发、利用其天然的巨大价值,将北纬38°带的多种优势联接起来,科学设计河北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在现代绿色农业崛起的布局中,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一区域,集中力量打造产品优质、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带,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这应成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河北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大课题。

这个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一是对北纬38°区域的光照、积温、昼夜温差、季节温差、雨热同季、风雪雾霜等特点优势及不同于其他区域气象数值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分析,找出利于优势农产品生长发育的气候优势理论数据。二是对北纬38°区域的山脉、海拔、河流、水质、土壤、土质及其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诸多微量元素,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分析,总结出适宜哪类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三是根据北纬38°区域的优势气候、水土基础条件,依次找出适宜河北省培育的优势农作物、林果、中药材和畜产品养殖的种类、品种和品牌名录,结合该区域县市区、乡镇村农产品的传统优势,筛选出着力打造的具体的优势品牌农产品名单。四是对打造北纬38°带优势品牌农产品的政策、措施、技术、切入点及资金投入渠道等进行深入研究论证,为更好地开展该项战略大工程奠定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对同处北纬38°区域内的国内外优质农产品主产区进行调研。对北纬38°区域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形成的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进行比较研究,以求找到更科学的理论依据。对其他国家和省份将北纬38°区域农业生产优势化作产业优势的有效产业运营机制、企业运作模式、政府支持政策进行充分的学习和借鉴,以期有效打造河北北纬38°现代农业产业带。

无疑,这一课题涉及经济学、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多个学科研究领域,属于综合性和施政性都很强的研究。我们应以明确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综合各相关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使大学中的学术研究对接京津冀大战略中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问题,梳理和打通知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路径,为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农业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出具解决方案。

三、一个实现河北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思路

根据国家发改委将京津冀区域划分为四大功能分区的总体部署,其中,南部制造业与耕作业区域恰巧与北纬38°现代农业产业带所在区域重合。打造北纬38°现代农业产业带符合国家对该地区的规划定位,站在被京津冀一体化激活的河北境内北纬38°带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的宏观视角,从地球维度、地域特征、国家战略、产业选择、政策支点以及农村城镇化建设等诸方面进行多侧面的系统研究,形成京津冀一体化格局中置于北纬38°区域上河北农业产业化改造升级的大思路。

首先要认识到位。河北省北纬38°区域的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对自己所处区域的农业优势条件要有充分认识,发挥自己的优势基础条件,进行挖掘、开发和利用。积极挖掘和开发当地传统优势农产品品牌,开发其优势、利用其优势,将其内涵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抓好北纬38°区域产业布局,形成若干优势农业产业化基地。在河北省北纬38°区域以县域为主,依据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科学布局特色产业,利用5年时间(即在“十三五”规划实施期间) 自西向东着重打造若干优势农业产业区,以种养殖业为基础,不断培植和带动上下游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抓好加工、流通、农业投入品生产、农业服务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等综合产业建设,逐步形成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区域一体化集聚发展格局。

同时还要着力打造北纬38°系列品牌。形成“北纬38°原生态有机健康食品”系列优质品牌,使北纬38°区域的有机农产品成为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的农产品知名品牌,注册具有区域特征的商标。站在国际标准的高度制定企业标准,生产出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高附加值的商品。实现创一个名牌带一片产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战略构想。

依托以上思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河北省北纬38°带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县、乡或村,建立优势品牌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供应产业化试验基地,从科研的角度进行试验示范,从试验中率先培育一批适宜北纬38°带种植或养殖、适应京津冀城市人群消费的农作物及畜禽优良品种。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标准的优势精品农产品,让当地政府看到优势,让当地企业感到优势,让当地百姓收到优势带来的富裕。

四、一个农业产业转型以及农村走向城镇化的个案设计

以河北省北纬38°区域安平县沿滹沱河北堤的三个乡镇为规划个案,选择试点,重点规划。依托安平县的地理优势、区位优势及环境条件优势,建立农业支柱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从单一的农业经济过渡到多点支撑的立体型经济。亦即对安平县三个乡镇依托奶牛养殖业实现城镇化建设做出具体规划,并付诸实施。

首先,实现农业产业化。根据当地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将安平县三个乡镇的产业规划定位于奶牛养殖业,建立万头规模的奶牛场4个。

奶牛养殖是国家政策扶持的产业,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奶牛养殖区域的适宜气温为15~28摄氏度,南方气温高,养奶牛会减产,而安平所在的北纬38°的气候条件则会大大增加产奶量。

独特的空间区位优势。安平处于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等城市的距离中心点,交通极其便利,基本上一小时均可到达各个城市,为奶产品的运输、加工和消费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这一优势会不断放大,会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价值。

千载难逢的机缘条件。北京规定六环以内几百家奶牛养殖场在2017年要全部迁出,其中为保证鲜奶品质,减少运输时间,60%要落户津、冀地区,安平面临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其次,实现农村城镇化。按照“聚集人口适度,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将安平三乡镇进行重新布局,对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起规划、一起更新。将安平县规划内的三个乡镇近100个自然村,统一规划为10个新型农村社区。每个社区占地1200亩,规划成“一横”“十纵”“百条块”的建筑格局。

推进产业集聚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采用“组团式、片区化、多层级”的城镇发展格局,构建城乡“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构建“水清天蓝的生态空间”。

再次,农民市民化。在城镇化进程中,要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因为人的素质就是城市的素质,人的命运就是城市的命运。城镇化的发展既要人口增加,财富聚集,还要能够“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地生产和生活。全面提高农民的个体素质,是实现城镇化不得不做的功夫,这是使“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的内在要求。唯有此,才能实现“建了城、得了利、开了眼、变了样”的目标,人们为城镇化建设付出的代价也才是值得的。

通过城镇化改造,在科学变革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居住方式的同时,实现该区域的产业升级、土地升值、财富升档。通过科学规划和周密部署,使该区域的产业格局发生“质”的变化,在奶牛养殖产业主导下,形成完整的配套产业链,打造中国北方“奶谷”。

概括起来就是: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依托于北纬38°区域横穿河北省的天然优势,探讨如何根据这些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转变成经济发展的基础优势。在现代绿色农业崛起的布局中,集中力量打造产品优质、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带,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并依据这一基本思路,以北纬38°区域中某个地区(如安平县三乡镇) 的产业转型、城镇化建设为研究个案,做出一个可实施、可操作、可复制的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样板。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范文第4篇

从现代农业产业的特征看,现代农业产业应该具有较高的农业投入、农业产出、较高的综合效益等特点,同时,食品安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焦点问题。因此,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也应该是现代农业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现代农业产业的内涵特征,可以把甘肃省的现代农业产业划分为三个领域,即: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

二、甘肃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发展

㈠甘肃现代农业产业的层次

根据甘肃省近几年农业整体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发展状况与特征,在《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中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着力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战略性主导产业。

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它的发展带有全局性和基础性。应该是涉及到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基于这一考虑,笔者认为,甘肃省现代农业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应当进一步强化粮食、马铃薯、草食畜三大产业的主导地位,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和层次。

2.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

结合甘肃省农业生产的综合条件和农业产业化的优势特色产业特征以及国内外市场的供需状况,我们认为应全力推进中药材、种子、水果、蔬菜、酿酒原料等重点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3.地方性特色产业。

甘肃省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特色优势产品还未形成产业化或者规模化的优势。这些产品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成为当地重要的农产品,当然这其中包含了多年来科技进步对产品的改良和促进,这些农产品成为当地的地方产品。如规模较小的小杂粮生产、特色林果及区域性的产品生产。

㈡甘肃现代农业产业类型

根据甘肃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甘肃现代农业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1.种植产品产业。

该产业是甘肃重要的基础产业。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主要包括了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大豆、马铃薯和主要经济作物中的油料、蔬菜、线麻、烟叶、甜菜、中药材、瓜类等。其中,大部分已经形成产业链条,成为一些地区或县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2.畜产品产业。

畜产品产业是甘肃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其中牛羊肉、猪肉、禽类、蛋奶类、毛绒类产品是甘肃畜产产业发展的载体,已经形成了绿色、天然、规模、品牌、系列化的优势。

3.林果产业。

甘肃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形成了良好的林果产业的生产的重要基地。其中苹果、葡萄、桃等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现在静宁县苹果、秦安桃、敦煌葡萄等,已经形成规模与品牌,具备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重要经济支撑。

三、甘肃现代农业产业分区方案

根据甘肃各县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产品的测算,依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产业特征、现代化水平和县级行政区界完整原则可以将甘肃农业产业划分为六个一级行政区域并在一级区域基础上划分了不同的二级区域。

㈠黄河沿岸蔬菜及特色农畜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永靖县、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红古区共13个县级行政区。该产业主导区可以分成黄河沿岸蔬菜主导区和黄河沿岸特色农畜产品主导区两个二级区域。

1.黄河沿岸蔬菜主导区。

主要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红古区、安宁区共5个行政区。从产业比较优势及该区所处的地理区位分析,该地区在高原夏菜种植、保鲜、物流,玉米种植和制种产业、林果产业有一定优势,可以依靠区域内科技优势及市场优势,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鲜活农业产品。

2.黄河沿岸蔬菜畜产主导区。

黄河沿岸蔬菜畜产主导区包括:皋兰县、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永靖县、榆中县、永登县、白银区共8个县区。这一地区除在高原夏菜种植方面具备优良的自然条件外,在肉羊、山羊毛、绵羊毛等畜产品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及城市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蔬菜生产、发展特色肉羊养殖与精深加工,在区域小杂粮等方面,形成一定特色。

㈡河西走廊粮食及特色农畜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金川区、永昌县、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甘州区、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肃州区、金塔县、瓜州县、敦煌市、玉门市及嘉峪关市共16个县级行政区。可分成河西走廊西部制种畜产林果主导区、河西走廊中部畜产粮食林果主导区、河西走廊东部酿酒原料畜产粮食主导区。

1.河西走廊西部制种畜产林果主导区。

河西走廊西部制种畜产林果主导区包括:肃州区、瓜州县、金塔县、敦煌市、玉门市及嘉峪关6个县市。除瓜州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外,其余县区都较高。从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分析,该地区未来产业拓展方向主要有:玉米种植和制种业,酿酒原料,特色林果,肉羊肉牛产品精深加工。

2.河西走廊中部畜产粮食林果主导区。

该主导区包括临泽县、民乐县、山丹县、高台县、甘州区共5个县区。该地区在畜产品(主要为羊肉、羊毛、牛肉)上有比较优势。此外,在粮食(主要为小麦)、林果(主要为葡萄、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除甘州区外,其余县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都较高。该地区现代农业产业拓展方向为牛羊等畜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粮食种植和特色林果业。粮食生产则是全省单产最高的地区;是甘肃粮食的集中产区;林果业及蔬菜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优势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3.河西走廊东部酿酒原料畜产粮食主导区。

该主导区包括:金川区、民勤县、永昌县、凉州区、古浪县共5个县区。除去古浪县以外其余县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都较高。地区现代农业产业拓展方向为酿酒原料产业,畜产品产业,粮食种植和制种产业。以武威、金昌为主体的石羊河流域,是水资源条件较为紧缺,多年来,以节水农业为主体,走出了一条适应区域发展的路子。形成了省内重要的酿酒葡萄、啤酒花种植基地;扩大了粮食的规模化系列化生产;充分利用农作物秸杆及北部荒漠草场发展畜产品,拓展发展空间。

㈢甘南高原及祁连山沿线特色畜牧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天祝县、肃南县、肃北县、阿克塞县、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共12个县级行政区。可以分成祁连山地畜产品主导区和甘南高原畜产菌业主导区两个二级区域。

1.祁连山地畜产主导区。

该主导区主要包括天祝县、肃南县、肃北县、阿克塞县4个县。祁连山北麓及浅山地区带,是河西走廊水资源的调蓄区,要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及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畜产品产业,特别是肃南高山细毛羊、鹿系列、天祝白牦牛等品种。

2.甘南高原畜产菌业主导区。

包括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迭部县、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舟曲县8个县区。该地区属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相对较高,牧草资源丰富,是全省主要的牧区和重要的畜牧产品的生产基地。此外,该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是涵养水源的重要的地表覆盖植被,是甘肃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具备发展多种菌类种植产业的优良条件。

㈣陇东黄土高原粮食及农畜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泾川县、灵台县、崆峒区、崇信县、华亭县、华池县、合水县、正宁县、宁县、庆城县、镇原县、环县、西峰区13个县级行政区。可分为陇东北部羊畜产林果粮食产业主导区和陇东南部畜产林果粮食产品主导区。

1.陇东北部羊畜产林果粮食产品主导区。

包括西峰区、庆城县、环县、华池县、宁县、合水县、正宁县、镇原县共8个县区。该区域是甘肃传统过雨养农业区,形成了养羊的传统,也成为该区域的特色优势;同时该区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的品牌优势产业。

2.陇东南部畜产林果粮食产品主导区。

包括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共5个县区。该区域以平凉为中心,已经形成现代菜牛、奶牛养殖基地,应通过科技应用与推广,发展肉牛等畜产品规模养殖;同时业已形成的“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要在科技支撑下,走规模化、生态化发展的路子。

㈤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粮食及农畜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会宁县、秦州区、麦积区、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张家川县、庄浪县、静宁县、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临夏县、临夏市、康乐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积石山县24个县级行政区。可分为陇中林果马铃薯畜产主导区、陇中药材马铃薯主导区陇中油料畜产马铃薯主导区。

1.陇中林果马铃薯畜产主导区

包括静宁县、庄浪县、秦州区、麦积区、通渭县、秦安县、甘谷县、清水县、武山县、张家川县共10个县区。该区域主要为六盘山南麓温凉区域,现在已经形成了静宁、庄浪、秦安、麦积、秦州等林果大县,形成了“红富士”“花牛”等品牌,应围绕果品基地建设,强化规模,着手林果的加工增值,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该区域也是马铃薯种植的重要区域,马铃薯淀粉的加工已经成为该区域的产业化的龙头。应在基地建设和产品深加工的集团化作业上下功夫。畜产品生产也是该区域的特色之一。要充分利用农产品的秸秆及草地资源,发展农区养殖业,突出羊、猪等品种,突出养殖—肉品储备—加工的产业链条。同时,围绕特色中药材种植,发展中药种植加工的路子。

2.陇中药材马铃薯主导区。

陇中药材马铃薯主导区包括:陇西县、渭源县、漳县、岷县、康乐县、临洮县、安定区、会宁县共8个县区。该区域以陇西文峰、首阳为中心,是我国西部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储藏、加工集散中心。该区域是全省粮食增产的核心区域,需要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双垄沟播技术,实施玉米等粮食增产战略,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及科技推广和应用的范围,提高增产效果。该区域是全省重要的马铃薯种植、加工基地,其菜用型和淀粉型生产总量在全省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其区域内小杂粮生产,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市场需求。

3.陇中油料畜产马铃薯主导区。

包括: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积石山县、临夏县、临夏市共6个县区。该区域是甘肃重要的二阴地区,多年的选择性生产已经形成了油料生产的区域优势,具有品质好,产量高、规模大特点。由于穆斯林宗教的盛行,牛羊养殖、加工等成为必然的优势。同时,适宜的马铃薯条件,菜用型马铃薯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㈥陇南特色农林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武都区、宕昌县、成县、康县、徽县、西和县、礼县、两当县、文县共9个县级行政区。可分为陇南药材主导区和陇南蔬菜畜产品主导区两个二级产业主导区。

1.陇南药材主导区。

包括武都区、宕昌县、文县、西和县、礼县共5个县区。该区是甘肃重要的中药材产区,是区域发展的品牌产品,其中大黄、纹党、半夏、红(黄)芪、党参等中药材是传统的集中产区。现在围绕中药材资源,建设了一批中药制剂、饮片加工生产厂家,走出了产加销一条龙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由于陇南独特的局地气候条件,特色林果业具有一定市场潜力。油橄榄、核桃、银杏、柿子、茶叶等,受到规模影响具有区域发展优势。

2.陇南蔬菜畜产品主导。

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镇企业 要素禀赋 核心竞争力 可持续竞争优势

一、问题的提出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 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是由农民自己创办并经营的企业。

二十多年来,在城乡二元格局的背景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下,乡镇企业为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我国乡镇企业增加值突破460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200亿元,上交国家税金4200亿元,就业职工超过1.4亿人,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工资性收入1100元。乡镇企业日益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阵地,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党和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但是,乡镇企业在农村改革以及相应的市场体制形成过程中的发展历程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过程。首先,在农村经济改革取得初步成功,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的时候,变动巨大的经济环境给予具有灵活体制的乡镇企业以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使得八十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在中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消化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还为国家和地方,尤其是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财政收入。因此,发展乡镇企业,曾一度被誉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乡镇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市场条件等外部因素发生了深刻变化, 乡镇企业开始面“临增长的极限”,发展势头渐渐趋缓。突出表现在中国经济由全面短缺走向相对过剩, 卖方市场逐步转化为买方市场, 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更加强化,国际市场也随全球经济增长形势变化, 市场对乡镇企业发展的约束进一步增强;加之乡镇企业规模小,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在国有企业实行一系列改革因而效率获得提高,以及高效率的外资企业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之后,乡镇企业逐渐成为竞争中的弱者,大部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也就逐渐凸显。同时金融体制改革, 银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使乡镇企业融资环境严重恶化。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分散性和粗放性所导致的巨大的环境成本也逐步显现出来,对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就促使我们要重新思考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并力图探讨一条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关于竞争力理论的文献评述

竞争力理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应用最新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理论的综合应用学科体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竞争优势之源是什么,即什么带来了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之“源”是通过什么样方式表现出来的,即“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如何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即要回答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

从历史发展看, 竞争力理论可以归纳成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理论、基于资源与能力的竞争理论、企业创新理论和基于评价方法的竞争力理论5个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从市场定位,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上来, 并由此产生了企业的内在成长理论, 进而逐渐演化为两个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学派, 即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

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产生的理论基础相同, 都假设企业是异质的, 企业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都从企业内部和内在发展出发来分析企业和市场,持续竞争优势是两派的共同研究主题。

基于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研究的重点略有不同。两派都试图打开企业这个“黑箱”,但在资源和能力对于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上,二者却有着不同的解释:资源学派以Collis D.J和Montgomery为代表,强调有价值、稀缺、不可完全模仿、不可完全替代的战略资源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而能力学派以Prahalad CK和Hamel G为代表,则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资源学派将核心能力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而能力学派则强调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是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关于我国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问题的研究,国内的战略管理学家大多沿着能力学派的路径,对大企业集团或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展开讨论。例如,周玫(2002)指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科学地确立企业的发展战略意图、创造满足顾客需求的独特的价值链以及增加顾客的利益”来构建其核心竞争力;陈志华(2006)强调“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品牌建设及信息技术”对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吴添祖(2001)关注战略柔性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专门针对乡镇企业竞争优势进行研究的文献比较少,而基于农村地区的资源基础对乡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进行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吴荣(2003)、刘增科(2005)曾经从企业机制构建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升乡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张学英(2003)则强调制度创新对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他们都把研究的视野局限在企业内部,忽视了外部环境变量对企业的影响。过聚荣、周三多(2004)虽然指出了企业内部培育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两条途径,但他们并未对外部环境中的要素禀赋这一客观条件加以强调,但这一研究思路却为如何在农村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基础上探索培育乡镇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路径提供了线索。

三、秦皇岛地区要素禀赋分析及培育乡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1、秦皇岛地区要素禀赋分析

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区位优越,交通方便,资源富集,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1)自然资源条件。秦皇岛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温和,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无酷暑,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漫长无严寒。水热资源充裕,立体农业气候明显,加上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特别是野生动植物资源最具优势,为绿色食品的产业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秦皇岛周边地区的经济资源比较匮乏,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化肥和农药施用量相对较少,对大气、土壤、水质的污染程度相对较轻,是我省生态环境较好、有利于绿色食品发展的地区之一。比如,昌黎县林果资源丰富,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全县林地面积1.17万公顷,果园面积0.73万公顷。主要生产葡萄、梨、苹果、桃、板栗等干鲜果品,玫瑰香葡萄、天津蜜梨等早就远近闻名,有“花果之乡”的美称。现拥有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生产基地,面积已达3.6万亩,年产量为3.4万吨,2000年被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命名为“中国酿酒葡萄之乡”卢龙县农业已形成稳固的基础,农产品丰富多样,有甘薯、玉米、小麦、水稻、花生、大豆等。甘薯是主栽作物,卢龙素有“薯县”、“粉乡”之称,是华北甘薯主产区之一,甘薯种植面积近30万亩,年产鲜薯5.5亿公斤以上。以甘薯为原料搞多层次加工已形成规模,加工的食品有淀粉、粉条、粉丝、粉皮、膨化薯片等,产品大部分出口。

(3)品牌效应日益显现。近年来,秦皇岛市的农产品名优品牌量和注册商标量逐年增加。2005年底,共有“长城”葡萄酒等4个品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占全市“十五”期间全国名牌产品数量的67%;6家企业的24种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位居全省第二位;100多种农产品获省优。成功注册了“集发”、“潘官营”等一批农产品商标,其中“集发”蔬菜入主全市10大超市,“一奇”粉丝远销韩国,“翡翠岛”海产品占全国出口量的半壁江山,华夏“长城”干红酒畅销英、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三大葡萄酒品牌之一,并于2006年8月份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葡萄酒类独家供应商。农产品名优品牌和注册商标已经成为企业广拓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一张通行证。

(4)初步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包括产地环境、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包装、仓储等各个环节的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建立了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环境质量监测机构和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培训了一批专业队伍。这些条件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基础。

2、培育秦皇岛地区乡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规划设想

(1)凭借乡土优势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深加工业务,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跟踪调研,不断创新产品,同时大力开发有秦皇岛资源特色和融入出口国文化特色的绿色产品;在保持传统绿色产品出口优势同时,提高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特别是AA及产品的比重。在上述过程中,要借鉴外国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做法和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进一步培育区域优势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秦皇岛绿色食品产业优化市场结构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一要着眼于做大、做强和提高效益,即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发展“航空母舰”;二要着眼于特色经营,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搞好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大部分绿色食品企业应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找到各自的角色和发展的空间。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集群所带来的正面经济效应,即集群所获取的各种有利于集群发展和技术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集群所带来的对负面效应的规避能力,即对不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各种因素的规避和纠正能力。秦皇岛绿色食品产业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已进入成长期阶段,在生产和出口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现有区域竞争优势是开拓国外市场的基础,但要从加强竞争优势的角度,进一步培育和发展这些产业集群,使其对地区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3)乡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培育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要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比如组织地区间的考察、交流,多到外面“取经”,博采众长,将本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或者发展成果向外地展示,吸引资金技术,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注: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秦皇岛农村地区要素禀赋结构与乡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0703022)

【参考文献】

[1] 王德章、赵大伟: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北京:中国软科学,2003(9).

[2] 金碚: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4(7).

[3] Abbas:How to Manage f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J].New York: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ess,2002.

[4] Gopinath M、T.l.、De Huu:Investigating the Nature of World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U. 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Technical Bulletin,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