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科技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党委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按照县委和党委《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们在4月20~25日针对阻碍农机化事业科学发展的问题,深入部分乡镇村屯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机化事业发展现状
截止到20xx年底我县拥有农机总动力48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25252台,其中8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230台,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7%,其中机械化收获程度达58.5%。
县级农机行政管理人员21人,农机监理员32人,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人员2人,乡(镇)级农机行政管理(含农机新技术推广)人员14人。
现有农机作业合作社1 2个,现代化农业试点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
二、制约农机化科学发展的问题
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全县现有大中小型拖拉机2525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2206台,小型拖拉机13226台,占拖拉机总保有量的52.4%。
2、机械化收获程度发展不平衡。大豆、小麦、水稻的机械化收获程度较高,但玉米和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程度较低,常年玉米机械化收获程度达20.4%,其它经济作物达5%。
3、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力量薄弱。全县现有专兼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人员16人,大中型联合整地机57台,深松机156台,免耕播种机6台。
4、有机户对农机法律法规守法意识差。现全县落户办理牌证照的拖拉机10727台,占保有量42.5%。农机监理执法虽然有法可依,但只有行政处罚权,没有强制法律手段,有机户法律意识差,认为拖拉机落户和不落户、考不考驾驶证无所谓,致使全县大部分拖拉机都无证无牌驾驶,对农机安全生产存在隐患。
三、解决制约农机化事业科学发展问题的几点建议
1、通过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的拉动,逐步改善农机装备结构,积极鼓励农民购置先进适用的大型农机具,主要是引导农民购置8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及玉米收获机,争取今年底新增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200台套,同时建立应用大型农机作业示范点,让农民看到应用大型农机的好处。提高玉米和其它经济作物收获及播种的机械化程度。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
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集成;集成创新;集成模型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主要标志是,农业已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这样,农业对科技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强烈,对科技及其成果转化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我国农业因总体发展水平低、科技需求主体(农民)的创新能力(资金)弱、素质相对较低、创新意识差等。造成目前农业创新主体(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技术需求主体(农业生产者)之间缺乏联动机制,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科技中重产中科技轻产前、产后科技,且缺乏前后整合,造成农业科技进步整体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地方农业产业竞争力弱等问题。
1 农业科技进步及存在问题分析
1.1 农业科技需求概述
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主要标志是全国农业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样,农业对科技的依赖越来越强烈,表现为:一是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土地的生产率,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二是依靠科技全面提升农产品的价值,诸如通过科技培植专用优质种苗、农产品产后保鲜、精深加工、资源多层次利用等,促进农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建立农业技术标准、管理体系、法律体系、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四是依靠科技节约农业稀缺资源、提高资源效率、开辟后备资源、拓展资源空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五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科技推广网络的建设、培训体系的构建是提高整个农业科技水平的关键。
1.2 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现状
1.2.1 主要成就
中国农业科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广泛开展研究开发、试验示范、科技服务等工作,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并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迅速提高,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大批科技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农产品的自求平衡和丰年有余做出了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农业科技体系(形成了中央、地方各级农科研究与推广网络):二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技术储备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农业科技基础设施有所完善:四是农业科技合作和成果推广应用成效显著;五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六是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1―3]。
1.2.2 主要存在问题
进入21世纪,农业生产需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尤其中国加入WTO、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在支撑和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进入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培养新型农民的科技需求中还存在一系列发展问题:一是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的现象依然严重,创新主体和技术需求主体间缺乏联动机制,导致技术供给和需求之间结构性失衡,农业科技链和产业链脱节;三是农业科技结构和学科结构的改革与调整跟不上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保鲜技术等的研发十分薄弱;四是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户收入水平低、加上农民科技素质不高,导致农业科技需求主体自身的创新能力弱、对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不足;五是农业科技工作重科研,轻中试和推广应用,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3%[1―3]。
2 曲靖农业科技进步实践与集成效应
2.1 曲靖农业科技进步实践
曲靖市农业科技进步主要是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为代表,是以设施农业现代化、科技集约化、管理企业化和产品市场化,进行科技引进、试验、示范、生产、培训、推广等活动,推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和方向,为改革传统农业,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农业产业化成功经验和模式。曲靖市是云南省的农业大市,粮食总产量、烤烟总产、蚕茧、油料、肉类分别占全省的1/7、1/4、2/3、1/3、1/5。为进一步搞好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示范和推广,加速城郊经济战略的实施,推进全市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2000年,市政府以“曲政办发[2000]75号”文件,决定在曲靖市麒麟区建立“曲靖农业科技进步集成体系示范园区”,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科技局,负责日常工作,并申报省科技厅把曲靖农业科技进步集成示范园区列为云南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之一,得到了省科技厅的支持。
该集成体系的运营模式,是按市场的需求及农业特色构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并使其有机集成起来。采取政府引导、良好的服务、优惠政策、开放的环境、企业化管理来建设园区。通过“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推动了整个区域农业科技进步稳步发展。
曲靖农业科技进步示范园区由6个示范园组成,分别是种子工程示范园、畜牧产业示范园、花卉蔬菜瓜果示范园、特种经济动植物示范园,食用菌开发示范园和信息网络及综合展示示范园等园区。重点领域是新品种引进、选育、提纯、扩繁;生物技术开发利用,组培种苗技术、种子资源收集、驯化、繁殖及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处理。运行机制是政府搞好引导服务、入园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开放式办园,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全方位开放,跨越式引进、外延内联、企业间协作,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以良种工程提高效益为中心为重点,以基地辐射为途径的市场化园区运行机制。
2.2 集成效应及启示
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动态经济过程,它包括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农艺和农产品加工新工艺,采用新的要素组合,创立新的经营方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开拓新市场,实现新价值和新的经济、
社会、生态效益等。其实质就是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就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强弱的实现标志,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导性的关键作用。
启示一:从曲靖市农业科技进步的成功实践来看,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要素是产前科技、产中科技及产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实现,以及相互联系与集成。
启示二:农业产前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种养业良种繁育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的构建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按照引进与培育、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种子资源保护与利用,完善种养业良种培育、选育、引育系统,推进良种繁育、推广应用的市场化进程。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新型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把良种繁育体系作为农业科技进步集成体系构建的源头工程进行规划和建设,是因为没有种养业良种发展的新突破,就绝对不可能有整个农业发展的新跨越。
启示三:农业产中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农业各类科技示范园建设、科技服务及培训体系建设、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的科技支撑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据农业科技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形成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科技创新与转化主体、形成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创新与应用体系、形成科技资源合理和高效利用的运行模式为目标,本着“继承、改革、提升”的建设原则,即在充分尊重现实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主体,构建起布局合理、效能统一、运行高效的新型体系,快速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综合实力。这一新型体系是发挥农业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载体,是确保新时期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启示四:农业产后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农业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产业科技龙头企业扶持体系、农业科技及产业化转化体系、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融资担保体系、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交易体系等的构建是农业产业做强做大的可靠保证。现代农业建立在信息和市场的网络基础之上。信息贯穿于现代农业的全过程,维系着现代农业的每个领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管道。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编织着服务农业竞技的信息和市场网络平台。
启示五:完善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科技管理体系的构建,是营造良好农业发展环境、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农业科技的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由服务和管理两个系统构成,是科教兴农和依法治农的重要载体,应该突出公益性技术服务和农业综合执法,重点强化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围绕构建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和公正、规范、高效的体系目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采用创新农技推广体制与机制、明确农技机构职能、科学设置农技推广机构、优化农技推广队伍、保证必需的财政供给等多方面措施,营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打造为农民服务的平台。同时,政府的农技推广机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通过政策扶持,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为农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新格局。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农业科研、开发、推广一体化的新机制,实施“农业科技人户工程”,努力提高生产能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生产力。
3 农业科技进步集成模型及运营
3.1 集成模型
根据前述的分析,农业科技进步集成体系要从纵、横向角度来研究。纵向:即从产前科技、产中科技、产后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以及彼此的整合与集成来实现科技进步;横向主要是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农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政府的有机联系与整合、集成。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根据总体框架的基本思路,区域农业科技进步集成体系运营的模式为:紧密围绕当地农业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农业的开发,整合社会资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和政府的引导下,推进农业优势资源和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政府通过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扶持政策、确立项目、引导资金投入、科技发展专项基金、服务体系建设等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优势资源开发的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主体。出资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进行项目攻关,政府基金给予引导性支持。项目从种子科技创新工程、种植科技创新工程、产出培植科技创新工程到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引进与创新工程整个优势资源开发的产业链进行研究。通过纵横向的科技进步与创新集成体系建设,逐步培育起地区农业资源开发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4]。
3.2 集成体系的运行特征
主要体现为:第一,纵横向集成的结合(横向集成:高校、科研、政府、龙头企业集成;纵向集成:产前科技、产中科技、产后科技集成)。第二,突出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体是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政府。第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进步实现的重要途径。第四,财政引导投入和多元化的社会农业科技投入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五,“市场+龙头企业+政府+经济合作组织+农户”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理运行模式[4]。
参考文献
[1]徐宝明.云南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6.
[2]李学林,等.浅谈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的政策与法制保障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
[3]陈良正,等.新时期云南农业科技发展的思路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2).
一、我市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泰州市科技部门大力支持下,我市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两大主题,努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工作,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6%,为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十一五”期间先后承担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4项,市级76项,累计引进实用技术115项,引进国内外优良新品种170个,示范推广新技术78项,获得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22项;二是规划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省级姜堰现代农业科技园,园区规划面积1.24万亩,2010年高效农业面积占比72%,已初步形成以“水稻、家禽、果蔬”为特色优势的园区产业新格局。在各镇分别建有泰州市级、市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2家和5家。农业科技园区注重科技集成示范,现已成为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主阵地;三是培植扶持科技型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省级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泰州市农业高新技术企业6家,与省内外12家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20多名农业专家受聘担任技术顾问,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四是创新农业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初步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聘用本市农业科技人员50人)工作制度,依托农业企业建成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设施蔬菜产业姜堰分店和3家便利店,模拟超市服务形式开展农资销售、成果展示和技术培训,加速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引进示范推广应用;五是实施科技推进新农村建设行动,重点在沈高镇河横村集成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进行示范已,努力建设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和谐发展的新农村样板;六是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十一五”期间先后组织市内外科技人员560多人次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80多场次,举办农民技能培训班48期,为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培育现代农民作出积极贡献。
二、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
通过有效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得以快速提高,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得以充分显现,但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两个率先”,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任重而道远。对照现时情况与形势发展要求,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一些人特别是少数领导对农业科技重要性认识不足,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创新型农业科研团队和领军式科技人才队伍缺乏,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园区运行机制不够活、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不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农业科技支撑作用的全面发挥,有待解决并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
三、“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思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好又快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在农业科技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按照“高新技术引领、常规技术升级、产业领域拓展”的要求,继续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着力激活科技要素,切实增加科技投入,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各个领域的科技进步,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稻米、蔬菜、食用菌、家禽、水产五大传统产业取得较大提升,形成20个左右优势特色农产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逐年上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以上。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今后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1、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重大专项。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实施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在农业新品种及标准化种养技术、动植物重大灾害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产业化、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产业化、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等五大领域实施重点攻关,力求取得突破。2、加快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省级姜堰现代农业科技园,围绕发展壮大“水稻、家禽、果蔬”三大优势产业,不断强化园区集聚孵化农业科技企业、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功能,发挥园区科技示范、推广和带动作用,充分体现园区高效、生态的鲜明特色。建设一批专业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各镇均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牵头组建1-2家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农业科技示范园。
(二)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各类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的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培育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并努力使它们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科技研发机构;支持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在我市领办创办各类农业科技企业、科技研发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建成若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提前谋划,广泛听取意见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研究室从2012年10月下旬就启动了常委会2013年度监督计划制定工作,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2013年度监督计划编制方案,并就监督计划的建议议题向各委员会征求意见。各委员会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与分工联系部门的沟通,并根据党的十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的精神提出了2013年监督建议项目。研究室根据反馈情况,汇总形成监督工作计划征求意见稿,提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84次党组会议讨论。会后,研究室根据党组会议提出的意见对监督工作计划作相应修改,吸收了向社会公开征集监督议题的建议,并征求了各委员会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送审稿提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次党组会议讨论,党组会议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见。春节后,研究室结合市人大常委会党组领导与“一府两院”党组领导沟通交流会的精神,以及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议案和书面意见的要求,在同相关委员会沟通的基础上,再次对部分项目作了调整。经2月20日第2次主任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度监督工作计划最终出台。
内容充实,更好服务大局
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履职的第一年,市人大常委会服务全市工作大局的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按照“五个着力”的要求安排全年监督工作,督促和支持“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围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深化改革开放,安排听取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报告,重点监督“十二五”规划中影响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产业和区域的规划完成情况,以及规划中设定的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开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执法检查,推进本市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融资环境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围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安排听取本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的报告,重点监督本市农业科技创新情况,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情况,农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情况以及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情况。围绕民生改善和加强社会管理,安排听取教育经费预算安排、使用情况的报告,促进教育经费使用进一步合理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围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安排听取2013年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重点监督当前社会各方普遍关注的环保热点问题和重点工作等等。
除常委会层面的监督项目外,各委员会还将自主开展监督调研,围绕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推进节能降耗、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续建回民公墓、强化非政府组织活动管理等多项工作开展监督调研,把工作进一步做深做实。
回应关切,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
当前,上海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人民群众希望上海更好地发展,期盼能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人大代表来自群众,对民情体察最直接,对实际问题最了解。因此,市人大常委会在安排年度监督工作过程中十分注重吸纳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确保常委会的工作能切实贴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市人大代表共提交议案102件(主席团确认为正式议案的为37件),提出书面意见732件,提出了许多关系上海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
代表们对黄浦江苏州河沿岸旧区改造的呼声最为集中和强烈。李贻民、蒋建华等173名来自黄浦、虹口、闸北、杨浦和嘉定的代表分别提交了6份议案,呼吁加快苏州河沿岸旧区改造步伐,希望政府能制定旧区改造的详细计划,加快开发建设,加快旧区改造动迁安置房和相关配套建设,早日改善部分中低收入群众的居住环境。这是继2012年市人代会134名代表提出关于重视苏州河北四区改造建设的议案之后,再次联名提出议案。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积极和市政府进行沟通,特别增加了关于旧区改造工作情况的监督工作项目,重点监督旧房改造、郊区旧城改造等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举措,希望能全面推进旧区改造,让旧区居民共享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