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文化的礼仪

茶文化的礼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茶文化的礼仪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日两国文化;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逐渐凝结而出的精华,文化的沉淀的而促使为地方形成一定的文化精神。中国与日本之间一衣带水,近距离地域也使得两国之间相交甚为频繁,这也是两国经济、贸易、文化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追溯两国文化交往历史,从中不难发现中国与日本交往已有两千的历史,中国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以日本的茶道精神与文字等为例,从中皆可看到中国文化的身影。但毕竟中国与日本之间为两个国家,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发展方向以及历史不同,因此也导致两者之间的文化具有异性的差异。实际上,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缩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断创新、艰苦探索之手所创造出的,因此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发展历史下,中国更应坚持传统文化的指导下,坚定奋斗信念,自强不息,并将中华文化不断地推向世界,在继承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弘扬优秀文化。

一、历史文化视域下两国文化

(一)历史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文化

历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见证,谈及历史发展人们将会想到日期以及相关发生的事件,事件的发生对于当时社会以及当今都将造成重大的影响,1972年中日建交公报的签订就是其中一重大事件。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受到众多关注其重要原因在于首先,两国之间的交往中渗透出了一种文化的特性,另外,两国交往通过文化相互渗透来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后代,这也是历史视域下文化交流多特有的特性。人类历史发展不能忘却历史,在历史长河发展下也使得民族文化形成以多元文化为代表的艺术形式[1]。实际上在社会变迁中,文化也将会随之所变迁,并吸收各自独特性格的精神内涵,这一变化过程也是导致地域文明出现的重要原因,文化意识形态记录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更展示出民族发展的特殊性。中华历史的上下五千年造就了今天中国人自求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文化下形成的、实践下形成的发展观念。中国的独特的发展观念则来源于中国地理环境的重大影响,东邻海洋,四处环山,西北边陲临近沙漠,这种环境也是养成了中华民族发展下的坚韧性格[2-3]。追溯中国的文化发展历史,不论良好的影响方面还是坏的影响方面,这些促使中国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二)历史文化视域下的日本文化

独特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日本富有特色的文化,日本从地理上进行划分为岛国,因此历史文化也具有强大的鼓励性。古代中国历代朝代变迁,日本也曾见证了的中国各朝代的繁华,因此日本也在一段时间内以中国为中心。日本深受地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文化交往中也多呈现出不安等现状,时刻担心自身与他国之间的差异[4-6]。在日本发展上,“明治维新”事件影响深远,削番置县集中重要的权利,并以引进西方发展技术,这一历史事件则直接推动了日本进入近代工业文明社会之中,也正是这一变革,使得日本未能卷入半殖民地的发展之中。探究日本的历史文化,不难发现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正如日本的茶道精神,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并颇具东方韵味,最早曾被称之为“茶汤”是一种以茶为饮品的待客方式。茶道多有讲究,如主人的穿着,动作,茶具等这些都有着一定的讲究,而这种文化艺术形式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方式流传至今。

二、历史差异化发展下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

(一)社会交际中的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当前社会发展中任何个体不可能脱离整体社会环境而独活,因此日常的社会交际不可避免,个体如此那么国家也亦是如此。社会交际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方式。日本的社会交际中多重视礼仪,因此也导致其语言中出现了众多的问候语,部分地区人们也将这种问候语语法形式称之为公式化的问候。例如,双方在交流中,必须进行正式的应答,如回到家中需讲到“我回来了”,而对让也需说“你回来了”,在吃饭之前需说“承蒙招待,我开动了”等,各种问候语也是日本人际交往中所不能或缺的方式[7]。

相比于日本的人际交往问候方式,中国就显得较为随和。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客套话语通常运用与陌生人打交道之中,而关系较近人之间则不需要过多的客套,但这并不意味着亲近之人之间不需要礼貌,而是讲关系亲近的人之间不必过多的客气。此种方式尤其体现在家人之间,家人之间若过于客气,则将会容易引发误会,误认为双方关系出现了裂痕。公式化的问候方式中国人际交往中也有,如“打扰一下”,这一词汇多用于两个双方生疏的人之间,在麻烦对方或者打断对方时经常会用到的一个词汇[8]。

总之,中国的问候语多用于交际会话之中,且多数是没有格式要求的,并且中国的交际问候可进行随意的调节,结合不同人群,以及不同交际地点都可进行调节,而相对于日本的交际用语多是较为正式性的。但实际上不论是交际用语其都是一种民族文化形式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的展示形式。

(二)民风民俗之间的中日文化差异

两个之间的地域不同因此造就出的文化传承方式也将有着一定的差异,与日本文化相比中国文化较为保守,而日本文化相应与较为开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保守思想与历史上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之间息息相关,受到多年文化思想的禁锢,虽然国家倡导打开思维,着眼于世界,但此种保守的心态仍然深深的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之中[9]。

历史背景下中日文化发展也造就了两国民风民俗之间的众多差异,以婚庆习俗为例,婚礼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婚礼中各种风俗习惯也皆渗透出当地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风格[10]。在举行婚礼中不论各种布置,还是婚礼服等都有着一定的差异。中式会场布置中有着一套系统的流程,首先新郎与亲友去新娘家接亲,到新娘家后,新郎与朋友需缴纳红包方可进入新房之中,而后为了多留新人相处时间,多采用藏鞋等方式,最终新郎怀抱新娘步入婚车。会场布置,通常为新娘家为结婚当日的前一天,主会场为新郎家,新郎家结合参加婚礼人数,摆放桌椅食物,并在会场中摆放气球,燃放礼炮等。待到吉时在司仪的见证下,双方完成婚礼。

日式婚礼会场具有众多的礼节,例如婚礼中男女双方需要通过多次的交杯来完成意识,此数量多为339次,在客场上,客人给新郎倒酒,新郎必须分为三次喝下,这代表着对客人祝福的答谢,而后客人之间相互的敬酒。而在婚礼会场中还有一点重要体现那就是,在佛前宣誓,这与西方教堂式婚礼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日式婚礼中最大的亮点还在于家人把“纸垂”剪成纸条,而后将纸条绑在树枝上,此种寓意着要将亲人的魂魄召回来,以此保证此对新人的平安幸福[11]。

(三)交往方式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中国历史中形成了众多派别的思想,而儒家思想则中国具有代表特色的思想观念。儒家思想是贯穿中华数千年文化发展的核心思想,从春秋时期开始,儒家思想便影响着我国社会文化的构建与发展。因此,在交往方式中,儒家思想的渗透与融合亦十分明显。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涕”。而“仁是儒家思想理论的核心,是儒家学派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行为准则及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和要求[12-13]。可以说儒家思想的所有思想著作、理论都是以“仁”为前提和基础,“仁”所体现的“爱人”、“仁以处人,有序和谐”等思想。除了儒教思想的渗透,也有其他各派别,如道家“无为而治”,墨家“兼爱非攻”,以及后来演变而生的“天人合一”思想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念,更是几千年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这些一度成为指导中华民族前进的重要思想,并深深地印刻在中华民族文化之中。我国具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团结共处,和谐共进,这种地理发展特征也要求着中华儿女应融合相处,坚持“仁爱”,广交天下,一同建设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在交往方式中,中国人也更加喜欢交朋友、在汉语语言中常见的词语如“老朋友”一词,朋友之间相互交往,进而使得朋友逐渐成为一种家人,对待朋友坦诚如宾,当朋友遇到困难更会积极的深处援助之手,中国古典成语中更有“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词汇来表达朋友之间的交往深情。中国人可以在任何场所中广交朋友,如饭桌之上,列车之上等。

日本交往文化中则和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日本文化产业异常发达,有资料显示,其文化产业占CDP总值的20%左右,而其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十位。实际上,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影响深远,日本在借鉴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也推动了本土文化的良好发展,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下也形成了当前日本的多元文化[14]。而这一经济与文化领域中的快速发展的岛国,其多元文化主义中也具有主要的发展脉络如日本武士道精神等,这些文化也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向多元文化发展。多元文化是多种文化的称呼,在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中,多种文化相互交织与融合统称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形成与构成难以脱离人类社会发展,在社会变迁中,文化也将会随之所变迁,并吸收各自独特性格的精神内涵,这一变化过程也是导致地域文明出现的重要原因。文化意识形态记录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更展示出民族发展的特殊性。日本在交往中认为与不熟悉的人说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麻烦,更不会因为习惯而养成的一点小事儿成为朋友,相对于社会交往则并不会积极主动,而对于请求别人的帮忙,日本人则是很少会强求他人。

由此可见,中日文化中国交往也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注重情感,看重朋友这些被誉为中华美德。因此,中国人在广交天下的同时,也应注重与朋友之间相处的度。而日本交往中的淡薄的观念,人与人之间相处冷漠,与此同时,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发展。各个国家相互借鉴吸取,方能更好地推动世界之间的交往[15]。

三、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是社会发展的见证,从历史视觉下探究中日之间的交往,可以得出两国文化有着众多的差异,而部分差异也是由历史差异演变而来的。基于此,本文从历史文化差异视角下探究了中日之间社会交际差异、民风民俗的差异、交往方式的差异,而除了这些差异之外,还包括众多差异,本文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总之,中国与日本之间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但在经济全球化下这些文化发展也逐渐趋同,并共同推进地球文明的前进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陈聪.中日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差异与启示[J].求索,2016(03):50-52.

[2]彭春艳.中日两国民众的历史认识差异――从政治文化角度进行的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03):27-29.

[3]赵建民.概论中日文化关系及其思考[J].中国文化研究,2014(03):112-117+4.

[4]杨阳.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及启示――基于文化视角的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3(20):168-169.

[5]李莹.近代中日两国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以和明治维新为例[J].科技展望,2015(35):219-220.

[6]陈思思.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中日语言差异产生冲突的问题因素[J].宜春学院学报,2016(04):59-62.

[7]张婷婷.文化视角下的中日狐狸形象研究――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中心[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5(03):69-73.

[8]Wang Dijio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a culture in China and Japan [J]. Business,2015(38):121.

[9]史思雯.中日颜色词的文化含义对比――以“红、白”为例[J].赤子(上中旬),2015(23):90-91.

[10]刘利国,何志勇.时代语境下的中日文化冲突格局及话语解读[J].日本研究,2012(03):88-96.

[11]戴向东,刘文海,李晴,黄艳丽.中日传统家具品类的比较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08):48-51.

[12]Yan Ni. Analysis of Sino Japa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impact of Sino Japanese trade [J].Intelligence,2014(06):282+284.

[13]铃惠.从礼物赠答看中日文化差异[J].戏剧之家,2014(11):297+301.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2篇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就必须改变由传统思维所形成的习惯性地看待和理解自然科技的传统意识,把对科技的看法和理解扩展到自然科技与人文社会科技差异统一的基础上来,进而形成全面、整体和系统化的当代科技意识。其次,把自然科技与人文社会科技理解为科技整体系统的不同层次,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它们差异协同,形成了具有系统属性的统一体。以此为前提,就为正确而全面地把握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开辟了宽广的思路和实践的路径。

具有当代属性的系统思维,是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一定要适合”社会进步原理的基础上,依据现代系统科学和系统哲学揭示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先进思维方式。以这样的思维方式看待和理解事物,才真正实现了从事物本身的存在状态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的客观要求。因为系统思维是以系统形式、结构、功能而存在的客观事物及其与环境关系在人的意识中的再现,也就是以自然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状态本质的系统属性及其变化规律为模本的思维方式,进而在差异的前提下,真正实现了人的思维与自然事物的一致性。

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科技硬实力,就是指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的正确认识(基础科学理论)与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科技发明、创新(科学技术)及其实现的物质成果的统一。关于自然的科技硬实力是以强大的自主创新和运用在精神上的强大能力为前提的,是精神与物质成果的协同体统一体(其中精神方面的自主创新的思维能力又属于文化软实力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样的科技统一体就构成一个国家整体科技系统的基础层次。    

其次,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来看,科技硬实力就是指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认识人自身、人的社会生活,和以此为前提的改善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的科技创新与发明。主要通过制度、法律、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完善和创新,以及人的不同的组织结构功能、管理系统的完善和创新体现出来。其中,思维活动的精神方面(包括对自然和社会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成果,也是现代文化软实力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形成正确和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创造文明的社会生活也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    

不仅要看到自然的科技硬实力,更要有意识地看到社会的科技硬实力,以及两者的差异、协同、协调与配合所形成的全面、整体和系统性的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为没有人文社会科学因素的自然科技,就不可能拥有使社会经济生活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而没有自然科技因素内含其中的人文社会科技,也不可能使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科技硬实力与人文社会科技硬实力在差异、相互作用、适合基础上所形成的强大合力是形成强大文化软实力的依据所在。

二、文化软实力的科技内核    

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大分工及其社会化水平的提升而展现出来的。与此相应的是差异、丰富而不同的生活内容及其相应的文化特质。所谓文化,也就是社会生活的文明化,即立足于现实社会生活所呈现的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状态,以及由这样的状态所投射出的生活品质和社会价值的差异协同或是差异矛盾。文明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体现社会生活的差异、协同、协调与和谐,文明化程度越低就越能展现社会生活的差异矛盾、对立与冲突。因为思维方式系统化了,全面和整体了,才能由浅入深,再由深到浅地认识与把握事物,才能在横向的联系和比较中发现事物进步发展的契机,以及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才能真正地改变旧事物和创造新事物,才能真正建设差异、协同、协调的和谐社会,实实在在地避免和解决社会自身内部,以及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立与冲突。    

以全面、整体和系统的现代思维方式思考和认识事物,上升到科学研究的领域,就既能够看到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又能够看到不同学科在特定条件下差异协同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而不是传统思维所理解的绝对斗争的对立统一性。   

再分别从自然科技与人文社会科技的角度分析,首先看到彼此的差异性,进而把自然科技和人文社会科技与具体的人的社会生活现实联系起来,不仅能够看到由差异引起的相互作用,也能够看到彼此的同一性即共性,也就是都具有服务人类和发展社会的属于人类的社会属性。自然科技主要从社会物质生活的层面促进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化,人文社会科技主要从社会精神生活的层面促进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化。这就要求自然科技的研究及其物质产品的实现过程都应尽可能参考和借鉴人文社会科技的研究成果,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充分吸纳适合的社会人文因素,让自然科技的物质产品越来越具有道德的内涵和高贵人格的魅力,把产出、回收再利用及环保技术进行系统化创新和运用,不再随意破坏自然生态平衡规律所容许的底线,最终彻底摆脱“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束缚,并成为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纽带。    

而在现代系统思维方式支撑下的人文社会科技研究,必须自觉地与自然科技的研究联系起来,参考和借鉴自然科技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适合的、相通的研究成果,以及已经实现了的物质成果,使人文社会科技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的客观性,因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有机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超越自然规律尤其是自然生态平衡规律及其系统属性的支配。有了这样的参考、借鉴和吸收,不论是思维层面的,还是物质层面的,都会对人文社会科技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的社会生活及人本身的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绘画艺术、演唱艺术、戏剧艺术和动漫艺术的研究、创作和产出,就更离不开自然科技研究及其物质成果所形成的物质手段。而自然科技中的系统科学和人文社会科技中的系统哲学,以及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关于“一定要适合”的科学原理差异协同所形成的现代系统思维方式,更为这些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研究、创新和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也为理解和把握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开辟了开放、协调、合作的多维思路。以现代系统思维方式来从事不同形式的艺术研究和创作,就更能够深刻、全面、整体和系统地展示社会生活的真善美,把对真善美的理解提高到更高的境界,进而让假恶丑无处藏身,让低劣、虚假和伪善的文化产品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地消失,使人的社会精神生活得到普遍提升,让社会自身的和谐、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变成现实。所以说,自然科技与人文社会科技必然成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这样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三、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同互动    

科技硬实力必须是在参考、借鉴和吸取已有科技成果的前提下,以自主创新和研发与运用的思维成果为依据,并通过具体的物化过程和实际满足社会生活不同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展示出来。在自然科技方面,就是以从生产到生活的各种不同的有着过硬科技含量和质量、过硬的可操作实用性能,承载着科技研发者聪明和智慧的物质产品所展现的内含精神能量的物质力量。人文社会科技的研究、创新和运用,较为充分地体现着科技硬实力的柔性方面,即对人自身的认识、把握、改变和成长。但是,柔中有刚,这个“刚”就体现在强有力地促进人与人之间良性互动,社会有序的和谐发展,以及与自然的友好相处,即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上。    

科技硬实力并非单一的硬,而是硬性和柔性的差异协同。也就是自然科技越来越多地具有人文因素的参与(人性化物质产品的设计和产出),人文社会科技越来越多地参考、借鉴、吸收和使用自然科技的成果,使人文社会科技更具有客观实在性。有了这样的前提,形成强大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可靠的基础,进而也为文学、影视、绘画、演唱、戏剧和动漫艺术的研究、创作和产出以及民俗民风的完善和良好习惯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精神和物质条件。    

从一个社会或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来看,文化软实力不只是局限于文学作品、戏剧作品、绘画书法作品、影视动漫作品的研究、创作和产出的能力的强大,而是要看到支撑这种强大的先进的思维方式,以及由这样的思维方式研究自然科技和人文社会科技所造成的实际成果的科学性、规律性与合理性。没有这样的依托,没有这样的精神和物质条件,以上文化作品的产出就只能有量的优势,而不拥有质的优势。因为数量的多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文化软实力,而只能说明文字垃圾的泛滥。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翻译;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策略

    一、引言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其它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这是一个良机,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增进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国真正地走向世界。那么,如何既让外国游客更好地对我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有所了解,又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中国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诗词典故,景点传说等,就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旅游宣传资料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文化差异给汉英旅游翻译造成较大的困难,因此,要以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一“目的论”为指导,来探讨汉英旅游翻译的原则,提出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从而准确、生动、形象地译介旅游资料,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文本翻译的内容包罗万象,跨文化交际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旅游翻译中进行跨文化译介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实际意义。优秀的旅游译本能让祖国大好河山由静态变为动态,使悠远流长的历史故事沁入外国读者的心田,唤醒外国游客对中国名胜古迹的深切向往,从而激发他们不辞万里的旅游行为。然而,目前在汉英旅游文本翻译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文军和高存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外国游客理解英译旅游文本的情况作了调查,发现汉语旅游文本英译出现的错误有拼写、遗漏、语法、中式英语、用词不当、累赘、文化误解等若干类型。因此,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亟待有效的研究和探索。根据美国着名翻译家尤金,奈达的理论,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翻译是一项高层次的综合思维活动,译者不仅应使两种语言对接成功,更要使两种文化的内涵对接成功。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综合。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中华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人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亦如是”的道理。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格,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在这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使西方哲学保持物我分离,二元对立,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直面物体本质特点,再现事物原貌。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因此,中文旅游资料中极为主观,有关感受的描写,在英译时可以倾向于选择细节。

    三、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

    (一)由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汉英翻译的不对应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的现象,它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所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这些词汇我们称之为“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or culture-bound words)。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象“阴阳”、“五行”、“气功”、“八卦”等词汇,严格来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象“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也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勉强将“饺子”翻译成“dumpling”,此词指英美人常食用的一种水果馅或肉馅的食品,与中国的饺子并不相同,意思要宽泛得多。再如文化上的缺失,“粽子”可以解释成“s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 (eaten during the DragonBoat Festival)”,但是,外国朋友如果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传递过去。又如“秦始皇”仅仅译成“Qin Shihuang”,可能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如果适当补充历史背景,增译为“Qin Shihuang,thefirst emperor in the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theyear B.C. 221”,就更容易被外国游客所理解。因此,许多专家主张以音译加注的方式来保留这类词汇的特殊文化联想意义。译者在翻译时要克服的不仅有语言障碍,而且有文化障碍,正如王佐良(1989)先生所说的“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

    ;(二)译者对旅游文本中的背景知识理解欠缺造成的误解

    例如,杭州的导游翻译在向国外游客介绍风景名胜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翻译风景地名的问题。杭州有名的风景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翻译时稍一不慎,便会产生错误。如人们往往将虎跑泉的“跑”字念成“pao”,结果虎跑泉的英译成了“Tiger Running Spring”。其实,“跑”是多音字:一个念pao(即跑步的“跑”),另一个念pao(意为兽用爪扒土)。虎跑泉的“跑”应念作“paO”。相传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有位法名性空的高僧云游至今日的虎跑寺,想栖禅于此,但一直苦于无水,准备迁走。夜里忽然梦见神仙相告:“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次日清晨,性空果见有二虎“跑地作泉”,泉水涌出。于是,他就建寺居住,并把此泉起名为“虎跑泉”。因此,虎跑泉可直译为“Tiger-clawed Spring”。

    外国游客在中国除了游览和娱乐之外,还少不了吃。中华民族的“食文化”博大精深,仅就菜式的取名而言就颇为多姿多彩。例如,有一道菜式叫“金华玉树鸡”。古语“华”和“花”相通,如果照字面翻译,那便是“Chicken cooked with golden flower and jade tree”。可是,菜中既无花,更无树,这样的翻译肯定会令人听后摸不着头脑。原来,浙江金华以产火腿而着名。青菜形似玉树,这道典型的菜肴不过是“火腿青菜鸡”罢了,向外宾介绍,可译为“Sliced chicken and ham with greens”。

    四、旅游文本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

    旅游文本翻译的日的是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情况,传递相关信息。从目的论理论出发,译者在翻译中可以根据译文预期的交际功能,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和感应力以及交际需要等,来决定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手法,不必因拘泥于与原文对等而影响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因此,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应该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可采用的策略主要有如下四种:

    (一)增添

    增添是指为了使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某些字、词、名而增加一些相关资料,对旅游资料中的一些人名、地名、朝代、历史事件以及典故等做出背景资料的增加和说明。

    例如“林边有一个洞,叫白龙洞。传说《白蛇传》的白娘子曾经在这里修炼。”译为“Near the forest is the WhiteDragon Cave which is said to be the very place where LadyWhite, the 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 WhiteSnake, cultivated herself according to Buddhist doctrine.”白娘子是何许人也?她为何在此修炼?若不加以说明,游客实难理解。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餐桌礼仪 差异

一、引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文明的民族。西方社会,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商贸活动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一些国际商务谈判中,中国代表和对象国代表频频会有会餐的必要。我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也会受到外国友人的邀请去一同进餐。本文通过对中国餐桌礼仪和西方餐桌礼仪进行比较,旨在更深了解中西餐桌礼仪差异,以便顺利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二、从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看中西文化冲突

(一)中西宴客观念的差异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中国人请客吃饭,重在饭菜本身,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丰富多彩。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人,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识,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再不足道中。”

(二)中西宴客礼仪的差异

1.桌位安排的差异

中国人在宴请宾朋时,往往采用圆桌。不单是在不同位置摆放的圆桌有尊卑的区别,每张圆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由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通常是两桌横排或两桌竖排的形式。当两桌横排时,面对正门右边的桌子是主桌;当两桌竖排时,离正门最远的那张桌子是主桌。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数桌所组成的宴请除了注意“门面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还应兼顾其他各桌离主桌的远近。通常,距离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桌次越低。比如在婚礼当中,越靠近婚礼的主席台的桌子桌次越高,娘家人或单位领导一般就安排在正对主席台的桌子,以显示对他们的尊重。

西餐中一般使用长桌。在正式宴会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离主桌的位置远近而定,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贵;在同一桌上,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贵。

2.餐具使用的礼仪差异

(1)中餐餐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

①筷子。中餐最重要的餐具是筷子。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在饭碗的右侧,餐后一定要整齐地并列放在饭碗的正中。

②勺子。勺子主要是用来喝汤的,有时也可以用来取形状比较小的菜,比如花生米或松仁玉米等。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

③盘子。盘子主要用来盛食物的,根据所盛食物的多少和形状不同而大小形状各异。中式的盘子各式各样,有大一点的冷盘,专门用于拼凉菜;有鱼盘,其形态细长,用来盛鱼;有稍微小一点的盘子,为食碟,一般放在碗的左边,用来暂放从公用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

④水杯。水杯主要用来盛放茶水、汽水、果汁等饮料。陶瓷质地的一般用来盛放茶水,玻璃质地的可用于盛放饮料、果汁。

(2)西餐餐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

①餐具摆放和取用原则。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于中间,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

餐具的取用应由外及内,切用时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边切边用;也可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一般用右手拿汤匙和杯子,用叉子把食物送到嘴里,而不要把盘碗端起来食用。

②餐具的使用方法。Ⅰ刀叉的使用原则:使用刀叉进餐时,刀用来切割食物,叉用来送食物入口。进餐中需要暂时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餐盘边上用餐结束后。将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刃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表示用餐结束。Ⅱ餐匙的使用原则:通常,餐匙可以分为两种,个头较大的是汤匙,摆放在右侧最外端,与刀并齐摆放;个头较小的是甜品匙,横摆在吃甜品所用的刀叉正上方。

3.中西餐上菜顺序的差异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凉菜、饮料和酒,后上热菜,再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应使鸡鸭鱼头朝向正主位。上菜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大盘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着菜盘逐一给每位分让;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西餐的上菜顺序是:头盘―汤―副菜―主菜―蔬菜类菜肴―甜品―咖啡或茶。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或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杯、奶油鸡酥盒等。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具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较少,质量较高。与中餐有极大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四类。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品均称为副菜。因为鱼类等菜肴的肉质鲜嫩,比较容易消化,所以放在肉类菜肴的前面,叫法上也和肉类菜肴主菜有区别。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肉类菜肴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与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之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作第六道菜。从真正意义上讲,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4.用餐过程中的礼仪差异

中餐的取食原则:菜品需由主宾先取;取菜时,不要取得太多。敬酒要先给尊者、长者、职务高者敬酒。多人一桌用餐,取菜应注意相互礼让,依次而行,取用适量;够不着的菜切忌起身或离座去取;吃面喝汤时不要发出“呼噜声”。西餐的取食原则:进餐时刀叉尽量不要发出声响;就餐时尽量少说话,饭后吃甜点时才是聊天时间;喝汤时不要发出声;吃面包时,先用刀将其切成两半,然后用手撕成块吃;吃意大利面时应用叉子慢慢将面条卷起来送入口中;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几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应注意的事项:不要用自己的餐具为他人夹菜;不要将盘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右手拿叉子吃。

餐桌上交谈礼仪也有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地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但无论菜肴多么丰盛,主人也会习惯性地说几句“没什么好吃的,随便吃点”或“粗茶淡饭,不成敬意,多多包涵”等客套话。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地切割自己的盘中餐。主人一般也会说一句“Help yourself,please”。西方盛宴一般有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的话。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

另外,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晚饭吃的啥”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三、结语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髓之处。各种文化均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从以上对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种文化各自的优点。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了解了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机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我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消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产生的误解,对我国精神物质文明的发展和国人在国外生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

[2]金正昆.礼仪金说Ⅰ[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茶文化的礼仪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国企业;文化差异;语言瓶颈;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1-0127-04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国际市场知名度和影响程度日益提高,跨国企业的到来给予了我国经济更大的发展机遇,但跨国企业毕竟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它们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不同的文化冲突与碰撞。正这是因为跨国企业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它们的文化理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了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摩擦甚至误解,这些都不利于跨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企业文化指的就是在一定的组织中,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形成的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行为准则。企业文化的建立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浸染过程逐步形成的,它是一种渐进性的价值判断体系,主要包含了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跨国企业同样需要企业文化来指导经营管理。但是,跨国企业由于具有一定的文化差异,处理不当,容易导致经营管理的失败。所谓文化差异,指的就是在文化、价值观、社会行为以及态度、需求等不同方面的表现。文化差异在多方面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不仅企业的跨国经营的战略受文化差异影响,而且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企业形象也受其影响。

1 跨国企业定义及其面临的发展环境分析

跨国企业产生于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健全的、统一的、网络化的市场体系,保证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1983年联合国跨国企业委员会拟订的《跨国企业行为守则》中认为:跨国企业指的就是由分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组成的企业,而且不论这些立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范围如何。跨国企业的业务是通过一个或多个活动中心,根据一定的决策体制经营的,可以具有一贯的政策和共同战略。企业的各个实体由于所有权或别的因素相联系,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体能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重要影响,尤其可以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以及分担责任等。一般来说,跨国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和标志性事物,它又反过来能够促进一个国家本土经济的高速发展,还能够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跨国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较为复杂多变,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采取多种方式,不断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协调认识和行动,从而实现各国经济、社会联系与竞争的普遍化及其方式的多样化。但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仍未散去,欧债危机又接踵而至,这些都给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增加了不少不稳定因素和压力,但是,它们仍然是经济全球化进程最活跃、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同时,它们经营的无国界性往往更容易受到全球经济的震荡。因此,它们必须依赖于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来增强市场竞争力。这些素质除了技术性因素以外,还应该包含适应性的文化理念以及企业整体的适应能力和整合能力。因此,跨国企业文化方面的软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就是把自己置身于不同文化背景生存、淘汰、适应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文化对跨国企业来说,具有全方位、全过程、全系统的影响力,必然会遭遇来自不同文化体系、文化区域的摩擦与碰撞。可以说,跨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是非常复杂多变的,主要是复杂的外部经营环境和艰难的内部管理。其中,内部管理的困难主要来源于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它们的存在已经给跨国企业的战略决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成为重要的发展障碍。对于跨国企业来说,文化作为“软环境”是决定企业跨文化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跨国文化的差异、环境的复杂都可能导致管理的失败。稍有不慎,都会引发跨国企业整体发展的不利局面。因此,跨国企业必须做好跨文化管理工作,尤其解决其中的文化差异和语言瓶颈问题,从而为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正常生产经营创造有利的软环境。

2 跨国企业中的语言与文化差异分析

企业文化是一个繁杂的建立过程,它牵涉到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体之间把不同的价值判断准则进行不断融合和同化的过程。由于跨国企业所遭遇的不是简单的群体和个体,而是纷繁复杂的民族和社会文化,因此,它的文化融合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跨国企业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一种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要求的转变过程。各国的价值标准各异,跨国企业要进行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大融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语言,其在跨国企业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1 语言与文化差异影响企业文化的融合

跨国企业的员工来自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而员工作为跨国企业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是必然不能忽视的部分,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重视人的首要作用。这就需要跨国企业建立起具有诚信性、民心性和平等性特点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诚信的文化就是面向未来的文化,跨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首先必须得到自己员工的强力支持,以员工的全体向心力来推动跨国企业的顺利发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中国古话,它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就是说跨国企业要以人为本,让企业内部员工的语言与文化差异不成为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障碍。

2.2 语言与文化差异影响员工合作

跨国企业需要建立一种情感式的企业文化来满足员工情感上的需求,运用一种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方法来解决复杂而难以捉摸的情感问题。同时,跨国企业的发展也是人与人之间密切合作的过程,因此,跨国企业文化中也有提倡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同盟性文化,它有助于培养一种协作的精神,有助于形成一种团队感和责任感,使得不同文化语言背景的员工具有一种被认同的神圣感,从而形成一个开放性的企业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新的视点、新的方法、新的角度和新的思考来解决跨国企业遇到的文化壁垒。否则,跨国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语言与文化差异将大大影响到员工的个人情感,从而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效果,不利于企业文化融合。

2.3 语言与文化差异影响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跨国企业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没有哪一个企业敢高枕无忧地进行生产经营,而是应该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具有忧患意识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使跨国员工们真正树立起“狼就在身后,自己随时可能被吃掉”的竞争理念,才可以使得企业员工随时关注企业的命运。此外,跨国企业是一种重要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载体,它虽然是世界企业中的精英阶层,但是,其仍然需要一定的忧患意识,否则,即使再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再成熟的经营模式,如果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指导,也是容易走向衰落和灭亡的。而语言与文化差异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大大影响到跨国企业内部员工树立起真正的主人翁意识,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3 跨国企业文化中语言瓶颈的具体表现及解决路径分析

据一项数据调查显示,全球跨国企业失败的例子中,约有80%以上的主因来自于失败的语言沟通与文化差异处理不当。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文化差异必然有语言沟通方面的问题,很多跨国企业员工语言不通,无法进行交流与沟通,造成这种现状主要还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通过语言进行传播与交流的。一旦文化差异无法解决与沟通的话,语言交流也会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跨国企业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甚至产生管理程序和组织沟通方面的各种冲突与矛盾。事实上,在跨国企业的发展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语言障碍引发的语言瓶颈问题,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有一半左右的跨国企业高管认为,语言障碍破坏了他们的跨境交易机会,进而使得企业遭受巨大损失。此外,一个语言培训机构也曾对全球几百位跨国企业高管进行了相关调查,他们认为最大的困扰就是语言沟通不当而引发的误解,从而造成企业内部跨境交流的困境。有些跨国企业也在试图改善语言交流状况,比如说选择英语作为官方交流语言,但是又会造成非英语人员的语言障碍,从而丧失自信,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那么,针对这种最大的语言瓶颈挑战,跨国企业应该从语言与文化差异方面入手,做好跨文化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瓶颈问题。具体如下:

3.1 跨国企业实现文化融合,从文化方面消除语言瓶颈的根源

这就是说跨国企业要实现文化融合,进行跨文化管理。一般来说,跨国企业的文化管理就是进行交叉文化的管理,具体是指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塑造共同价值观为手段的管理模式,就是要把不同文化进行沟通与融合管理。跨国企业应该努力克服各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挖掘和利用企业潜力和价值,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这就需要跨国企业能够在人的理念、使用、激励等方面加速“跨文化管理”,创造出一种多民族优秀文化融合的企业文化,可以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妥协和折中,也可以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的融合与补充。当然,在进行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遵循最小化原则、多样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做好跨文化危机管理。具体来说,跨国企业跨文化管理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的融合,这就是冲突、渗透、融合三个阶段,这是一个较为复杂、困难和漫长的过程,我们要使得员工体会和理解对方的不同文化理念和语言表达方式,从而达到真诚合作。

3.2 跨国企业要基于语言与文化差异,创建一种突破语言文化瓶颈的新型企业文化

跨国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跨文化冲突问题,其中的语言交流问题也是重大的障碍之一,如果不能突破语言瓶颈和文化摩擦,就难以真正做好跨文化管理。因此,跨国企业应该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建立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尽可能地发挥出跨文化优势,消除跨文化弊端,做好跨国企业的战略性运营。具体来说,首先,跨国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长期观察东道国文化与母国文化的最大不同,并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逐渐使得企业员工对不同的文化实现认同感,最终深入人心地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优势。跨国企业还可以在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以思维全球化、行动当地化的原则进行本土化管理,帮助管理人员掌握东道国的语言知识和特有文化内涵,选择有文化识别整合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分公司担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职责,还要雇佣当地职员,从而使得跨国企业能够在当地站稳脚跟。此外,跨国企业还可以实行一企两制策略,创建新型的企业文化,让企业管理人员识别文化差异,通过各种渠道促进员工对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并在母国文化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使得该新型的企业文化作为跨国企业管理的基础,既含有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竞争优势。

3.3 跨国企业要强化员工的语言培训工作,并重视选聘具有多种语言能力的人才

跨国企业应该要帮助企业员工正确识别文化差异,加强跨文化认同感,不要以强制性的手段来迫使员工认同,而是要以一种人性化的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对员工进行文化与语言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团队精神,还要在人力资源规划中考虑跨文化因素,区分好优势和劣势,在招聘和外派中注意跨文化管理人才的选拔,要使得这些员工具备兼容多种文化,具有开放胸襟、善于沟通和有自我学习能力的本土员工与外籍员工搭档的能力,加强沟通交流,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真诚合作、开放沟通以及多种文化和睦相处的企业环境。此外,跨国企业还要加强对于员工的跨文化培训工作,加强他们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其中的语言培训是必须进行的,否则,语言不通无法进行基本的交流与合作。一旦语言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减轻驻外经理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促进当地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和习惯做法的理解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构建有针对性的绩效管理系统及激励系统,注意公共关系,建设具有协作精神的企业文化,从而使得跨国企业的文化冲突与语言障碍消失在无形之中。

总之,跨国企业应该在企业内部塑造多文化融合的企业文化氛围,引导不同文化背景与语言习俗的员工、互相借鉴,并尽快建立完善的语言文化培训体系,从而有效增强员工对不同语言与文化的识别程度,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对待语言障碍,从而实现有效沟通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陈艳红,黄军辉.跨国公司的文化差异与国际竞争优势

[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1,14(4).

[2] 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 蒋兆毅.跨国企业的跨文化冲突解决之道[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5).

[4] 司千字,高小芹.中西企业文化融合和跨文化管理[J].商业研究,2004,(20).

[5] 王云兰.企业文化与竞争优势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 吴显英. 跨国企业文化分析的方法、问题与对策[J].经济问题,2003,(7).

[7] 杨泉.跨国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