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设计概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特点;工程实例;结构设计
一、引 言
两次世界大战后,人类文明遭到了惨重的破坏,大地震、强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使人类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各国人民在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各类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耸立于世界各地。到30年代美国的纽约曼哈顿区已高楼林立,其中高381米的帝国大厦更是那一时期的经典之作。与此同时,其余各国亦奋起直追。
二十世纪的最后20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新建了大批的高层建筑。虽然我国内地从5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和建造高层建筑。但是直到1977年建成的112.5m高的广州白云饭店,第一次突破100m高度;北京饭店东楼(18层,87米)是8度抗震设防的最高建筑物;随着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制订,建筑业成为支柱产业,高层建筑兴建面积逐年增长,1984~1995年间,仅建设部系统每年建造10层以上的建筑由800万m2增至1800万m2,至19%年底,全国建成20层以上高层建筑8000多幢。1997年完工的上海金茂大厦结构高度395米,建筑高度421 m,而在建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460米,建成后将居世界第一位。
二、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
结构既要承受垂直荷载和风产生的水平荷载,还要具有抵抗地震作用的能力。随着高度的增加,位移增加很快。但是过大的侧移会使人感觉不舒服,从而影响使用,会造成非结构构件和结构构件的损坏。所以必须将结构的侧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1980年以前,高层建筑基本上是钢筋混凝土三大常规抗侧力体系: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平面框架或平面剪力墙作为基本抗侧力结构单元,多方向(纵向、横向、斜向)组成空间受力结构。80年代后,随着人们对建筑功能要求的提高,平面布置和竖向体系日益复杂,而且层数增多,高度加大,以及设防烈度提高,常规的抗侧力体系往往难满足要求,于是以空间整体受力为特征的筒体结构便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在建和已建的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中,采用筒体结构的占80%。最近几年,一些更新颖的结构形式己经得到应用。这些结构体系都从整体受力为特点,而且能更好地满足动能要求。目前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通常采用钢和钢筋混凝土两种结构材料。
三、高层建筑结构分析方法及常见问题
1、各类结构体系采用的分析方法
①框架一剪力墙体系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的方法很多,大都采用连梁连续化假定。由剪力墙与框架水平位移或转角相等的位移协调条件,可以建立位移与外荷载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来求解。由于采用的未知量和考虑因素的不同,各种方法解答的具体形式亦不相同。框架一剪力墙的机算方法,通常是将结构转化为等效壁式框架,采用杆系结构矩阵位移法求解。
②剪力墙体系
剪力墙的受力特性与变形状态主要取决于剪力墙的开洞情况。单片剪力墙按受力特性的不同可分为单肢墙、小开口整体墙、联肢墙、特殊开洞墙、框支墙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剪力墙,其截面应力分布也不同,计算内力与位移时需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剪力墙结构的机算方法是平面有限单元法。此法较为精确,而且对各类剪力墙都能适用。但因其自由度较多,计算机资源耗费较大,目前一般只用于特殊开洞墙、框支剪力墙的转换层等应力分布复杂的情况。
③筒体结构
筒体结构的分析方法按照对计算模型处理手法的不同可分为三类:等效连续化方法、等效离散化方法和三维空间分析。等效连续化方法是将结构中的离散杆件作等效连续化处理。一种是只作几何分布上的连续化,以便用连续函数描述其内力;另一种是作几何和物理上的连续处理,将离散杆件代换为等效的正交异性弹性薄板,以便应用分析弹性薄板的各种有效方法。具体应用有连续化微分方程解法、框筒近似解法、拟壳法、能量法、有限单元法、有限条法等。等效离散化方法是将连续的墙体离散为等效的杆件,以便应用适合杆系结构的方法来分析。这一类方法包括核心筒的框架分析法和平面框架子结构法等。具体应用包括等代角柱法、展开平面框架法、核心筒的框架分析法、平面框架子结构法。
2 、我国高层建筑抗震分析中常见问题
①材料的选用和结构体系问题
在高层建筑中,建议尽可能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柱)结构或钢结构,以减小柱断面尺寸,并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在超过一定高度后,为减小风振,钢骨(钢管)混凝土通常作为首选。在钢骨混凝土构件中,日本阪神地震震害说明,采用格构式的型钢时,震害严重,采用实腹式的热轧型钢或焊接工字钢的,则震害要减小许多。
②在某些烈度区采用了较低的抗震措施与构造措施
对于“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个抗震设计原则,在新形势下也有重新审核的必要。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除了设防烈度较低外,具体抗震计算方法和构造规定的安全度也不如国外,在配筋率、轴压比、梁柱承载力匹配等一系列保证抗震延性的要求上,与外国相比,也有异同,其中的8度区,我国就明显不如外国严格。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结构失效带来的损失愈来愈大,加之结构造价在整个投资中的比例下降,因而有人主张结构在设防烈度下应该采用弹性设计,特别是高烈度区要有严格的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结构的安全。
四、工程实例设计与分析
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某大厦。某大厦位于某山区城市。该项目主要功能为办公写字楼,设计为高层建筑。根据业主的委托满足大空间、结构安全、经济合理要求,结合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的条件,经反复推敲和业主协调,方案定为28层综合楼,总建筑面积约25000m2,利用当地的地形高差,以主干道作为主入口,下部吊2层,以上26层,未设地下室。层高3.3m,建筑高度93.8m,结构高度92.4m。建筑平面为规则对称的井字型平面。
2、计算参数及计算软件
(1)本工程设计主要依据的国家相关设计规程、规范有: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设计基准期50年,使用年限50年,安全等级为一级,地基设计等级为甲级。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由于本工程建筑场地为I类场地,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该工程为A级高度建筑,分别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和纯剪力墙结构体系计算,两个结构方案的抗震等级均为三级。场地的特征周期Tg=0.25s,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αmax=0.04。 基本风压为0.40kN/,地面粗糙为D类,风压体形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及风振系数均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的规定采用,楼面活荷载标准值按荷载规范取值。分别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建模计算比较。
(2)计算软件
计算软件采用SATWE,它是专门为多、高层结构分析与设计而研制的空间组合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 SATWE可以精确的分析多、高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多种结构形式。
3、计算结果
五、 结论及讨论
1、结论
(1)结构概念设计阶段对结构经济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阶段应与建筑师、设备师很好协调,作好结构选型工作。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在平面形状上力求规则、对称,竖向刚度尽量连续,才能保证良好的抗震性能。
(3)通过结构体系方案比较,该办公建筑采用框一筒结构体系比剪力墙结构体系更合理。
(4)通过对结构受力比较,只要进行了合理的设计,两种结构型式均可以具有很好的刚度,不至于在地震和风荷载下产生过大的位移。
2、今后的工作
尽管本文取得了一些有工程意义的结论,但是同时亦存在以下不足,也是笔者以后的改进设想。
(1)由于影响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因素的复杂性,如何理顺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考虑它们对整个结构选型的影响,成为下一步应该着重研究的目标。
(2)本文的结构设计只考虑了上部结构的内力、位移、经济性,而忽略了基础对上部结构的内力及结构整体(包括上部结构与基础)经济性能的影响,这也是笔者后期的研究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赵西安:高层建筑结构选型、构造及简化计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主编: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4张相庭,高层建筑抗风抗震设计计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5]第十五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武汉,1998
[6]刘大海,杨翠如:高层建筑结构方案优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7]林同炎等,结构概念和体系,1999
[8]赵西安,高层建筑结构实用设计方法,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9]王崇昌,马克俭等,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4
[10 ]赵更新,杆系结构分析程序设计,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11]魏琏,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变形计算方法,建筑结构学报,1994, 15(2)
关键词:建筑设计;节能设计;概况;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况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中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做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相互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建筑设计的英文名是Architectural Design。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所包含的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涉及相关学科越来越多,单纯的依靠师徒相传、经验累积等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客观现实,加上建筑物往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竣工使用,难以由匠师一身二任,客观上需要更为细致的社会分工,这就促使建筑设计逐渐形成为专业,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二.建筑设计中有关于其节能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中有关于其节能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探讨:
1. 建筑设计中有关于其节能建筑设计存在地理特性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建筑业的节能建筑设计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由于我国建筑业的节能建筑设计起步的要比其他国家晚,节能建筑设计的相关经验也比其他国家来的不成熟,很多节能建筑设计都是引荐其他国家的方法进行实施的,但是我国在地理情况和地域情况上都要比其他国家的复杂和辽阔,因此,在节能建筑设计这项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地理特性的问题,其他国家的节能建筑设计的方案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地理性质,从而导致了节能建筑设计并不能达到真正的节能,不能达到最初的节能目的。
2. 建筑设计中有关于其节能建筑设计存在可实践性较差的问题
在上面1点中我们讲述了由于我国建筑业的节能建筑设计起步的要比其他国家晚,节能建筑设计的相关经验也比其他国家来的不成熟,因此造成节能建筑设计的地理特性问题。同样,也正因为我国建筑业的节能建筑设计的技术、经验比较落后,导致了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可实践性较差,在整个节能建筑设计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设计工作人员并不能很好的一一解决,最从而导致了节能建筑设计不能在建筑过程中很好的、顺利的实施,导致了建筑质量不能得到保证,最终无法达到节能的目的。
3. 建筑设计中有关于其节能建筑设计存在利益不均衡的问题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也在迅速的发展,我国节能建筑设计师所设计出来的建筑设计都是以节能为中心、以“三高”作为设计的基础,也就是:投入高、价格高、成本高进行设计节能建筑的。可是我国房地产的发展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房地产要求节能建筑设计师必须以低成本高收入为中心进行设计节能建筑,因此,导致了节能建筑设计师与房地产开发商目标不一致、利益不均衡的问题出现。
三.建筑设计中有关于其节能建筑设计问题的对策
建筑设计中有关于其节能建筑设计问题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探讨:.
1. 建筑设计中有关于其节能建筑设计问题的对策有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主要包括了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危害极小,甚至无害,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近年来,全球能源需求迅速的增长,能源、环境、气候的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利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技术等调节室内的温度和室内发电,从而将节能建筑设计有效的实施,并达到节能的目的。
2. 建筑设计中有关于其节能建筑设计问题的对策有结构设计的节能环保
在节能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师应不断的提高节能环保重要性的意识,并在设计节能建筑的时候将结构设计、外在环境的因素充分的考虑进去,如果在节能建筑设计中没有充分的考虑结构设计的话,会导致节能建筑设计师对节能环保的协调性不够,甚至会影响建筑物的采光和朝向的失误,从而导致了室内热工环境差的现象出现。众所周知,我国现不断的提倡房地产能建筑冬暖夏凉的房子供居民居住,这也就要求了节能建筑设计师必须将建筑物的结构、环境、可再生能源等因素充分的考虑进去,争取做到充分的节能目的。
3. 建筑设计中有关于其节能建筑设计问题的对策有采用节能环保的材料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而在节能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作为建筑材料。
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不同质量、不同用途的节能环保建筑材料,有的建筑材料可以达到防火的目的,有的建筑材料可以达到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的功能等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因此,在节能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应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从而达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将节能有效的发挥到建筑中去。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所包含的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涉及相关学科越来越多,单纯的依靠师徒相传、经验累积等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客观现实,加上建筑物往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竣工使用,难以由匠师一身二任,客观上需要更为细致的社会分工,这就促使建筑设计逐渐形成为专业,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参考文献:
[1]钟武钢.节能建筑设计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作用[J].世界家苑,2011(2).
[2]邓伟明.对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1(4).
[3]余晓林.对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9)
[4]唐世举,盛明春.节能建筑设计与高新技术应用[J].山西建筑,2011,37(3).
【关键词】高校实验楼;建筑;设计
1.工程概况
某大学综合实验楼是集该大学特色学科“生命科学”的实验、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大楼。本工程为多层建筑,建筑面积21942.00m2。设有238间教学及科研使用的实验室和实训教室,72间办公室,三个容300人的多媒体教室,以及配套的行政办公、设备及后勤用房。综合实验楼位于校园中心广场的北面,与主教学楼,图书馆围合中心广场,形成校园的核心区和标志。
2.设计要点
2.1 尊重校园规划,体现校园设计原则
校园建筑的设计中,努力创造出具有一定统一性的物质空间,就必须从全局考虑,遵重校园的总体规划。同时,校园环境是一所高校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单体校园建筑的规划进行调整也十分重要,海纳容百川,使校园建筑环境规划更具生动。而在校园单体建筑设计中,正是需要充分注重尊重校园规划以及协调建筑场地环境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并将其作为建筑设计构思的基本出发点。高校实验楼是大学校园建筑群体的基本组成部分,所以在建筑设计中既要体现现代校园设计理念,还要体现该高校的办学特点,而且要与相邻的建筑协调,与校园环境融合。整体校园建筑环境设计追求虽为人工,婉如天作的意境,延续在校园规划中。
2.2巧用场地,塑造一个诠释生命的建筑雕塑,使建筑与功能完美结合
综合实验楼位于校园中心广场的北面,与主教学楼,图书馆围合中心广场。广场北面的规划道路与中心广场的主轴线(校园主轴)的夹角为30.60,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建设场地,设计中巧对场地地形的限制条件,积极创作,经反复对场地的推敲,将主体建筑正南正北布置,将建筑主入口对应教学楼,加强校园中心广场的横轴线关系。在北向与校园主道形成的北入口广场,布置一个300人多功能圆形教室,建筑平面形成平面生命运动的构图,使建筑形式立意与功能完美结合,组成一个诠释生命的建筑雕塑,使这栋生命科学的综合实验楼更生动。
2.3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营造宜人的人文建筑环境
大学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学术氛围,还有宜人的人文建筑环境。因此在对校园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应注重校园自然环境的保护,建筑与校园自然环境协调,交融共生。建筑造型设计优美,细腻,塑造出符合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建筑形象, 并与校园中心区其它建筑相辉映,营造出一个校园融于校园山水的建筑空间形态。
2.4 满足试验技术功能要求,实现合理布局
在高校的诸多建筑之中,实验室建筑有着独有的特点,相比之下,它在功能技术等方面有着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在对实验室建筑进行设计与布局时,应当对实验室的使用功能进行充分的保障。在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对相关的建筑物进行合理的布局,并加之以有效的结构选型、材料优选以及构造技术,满足规划、消防、安全以及环保等各个方面的要求。
2.5以人文本,突出现代教育理念
高校建筑应当与高校的教育理念达成一致,建筑设计中体现育人现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理念。因此,在对实验室建筑进行设计时,需要对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层次的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突出体现在校园空间。实验室建筑也是学校学术交流以及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在建筑的平面功能设计、实验室布置设计中,应十分细致周全,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突出现代教育理念。
3.设计特点
3.1 活化空间,丰富层次
综合实验楼与图书馆及主教学楼围合学校中心广场,形成一个庭院,综合实验楼的内部,由建筑合成一系列不同规模、形状、特点,环境优美的人性化庭院,庭院之间用连廊、架空廊连通,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既有多样性、趣味性、又有安全感、亲切感。为师生创造了人性化的交往和教学科研空间。
3.2设置种植屋面,构成立体绿化
注意利用各种空间资源和自然资源,将屋面设置成种植屋面,构成立体绿化,扩大活动空间,改善屋面的隔热性能,营造校园的生态环境。将一些自然景观进行保留,统筹规划,促使自然景观与实验楼建筑有效结合,为校园增添新的环境亮点。
3.3功能完善,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实验楼设计中融合了实训的功能,各功能实验室除设置规定的功能外,还依据相关联的科学及教学设计具有综合利用的复合功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多元化需求。各个实验室相互独立,但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共性,共同组成了生命类学科的科研、教学、实训的综合体,充分体现了建筑的功能及重要性。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建筑内部的庭院则提供了小组活动和个人静思的场所,山林绿树而入,景致迷人。而建筑的主要入口、架空层等处也充分利用地形,围合出不同形态的户外交往场所,遮风避雨。在内部的廊道等交通空间也在局部设置不同的放大空间,供师生在课间的休息和交流。
3.4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综合效益的提高
在设计中,自始至终贯彻着建筑、规划、园林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思想,注重教学科研环境的特殊性,力求建筑环境的自然化、生态化,以庭院体系组织空间,溶空间、环境、功能环境为一炉并相互关照,形成多元的建筑形式和庭院,空间层次丰富,景观环境幽雅、交流氛围浓郁的教学科研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校园建筑的综合效益的提高。
4.结束语
本文主要以某综大学合实验楼为例,对高校实验楼的建筑设计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对工程概况以及校园整体规划进行了简要介绍,从多个角度分析和介绍本高校实验楼设计理念以及建筑设计特点。
参考文献:
[1] 邓冠球. 对某大学实验楼建筑设计的探讨[J]. 建材与装饰(中旬刊), 2008,(03) .
[2] 李直. 做好建筑设计利于城市规划之我见[J]. 华章, 2011,(19) .
[3] 杜美忠. 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02) .
关键词:设计质量;评价方法;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房地产业高速发展,跃居成为中国支柱产业之一,未来房地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然而随着地产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变得不可承受,如何降低建造成本的问题逐渐变得不可忽视。越来越多的地产开发商认识到低质量的设计会直接导致建筑工程质量低下和成本居高不下。由于缺乏成熟有效的设计质量评价方法,虽然各地产开发商开始加大力度从设计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但见效甚微。
1建筑设计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概况
1.1美国项目定义评价指数
PDRI为了降低建筑业的建设成本和投资风险,美国建筑工业协会CII研发了一套针对项目定义评价指数PDRI。该体系是一个综合的加权评价体系,其评价对象是项目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质量,即从项目一开始到详细设计这段时间,这个阶段工作的成与败很大程度决定了整个项目的优与劣。PDRI将项目前期策划所涉及的内容概括3大方面(项目决策基础、设计基础、实施方法)、11个范畴和64个要素,并详细列出了各项指标及其评价办法,评价等级分为6等(见图1)。
1.2英国设计质量评价指标
DQI为了提高项目建设后期的绩效,针对设计质量的管理,英国CIC委员会也研发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DQI。其评价内容不仅涵盖了整个建筑产品的生命周期,还能被除了专业设计人员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用来检查设计质量。评价分为四个阶段。DQI评价体系的开发主要包含系统框架、数据收集和加权机制三个方面。DQI体系以功能性、建造质量和影响三大指标为基本框架,各大指标又包含若干个分项指标。数据收集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需要根据对象的不同来进行相应的调整,避免产生误解。一项评价指标对应一组问题,调查对象需要给出对每一项问题的同意程度并给出权重。
1.3建筑使用后评价
建筑使用后评价POE是指在建筑建成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对其进行系统的评价,以此来判断建筑建成后是否有满足使用者和运营管理者的要求以及满足程度的大小(Preiser,1988)。POE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大部分使用后评价办法采用问卷、访问等方式对使用者和运营管理者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汇总,与原设计目标对比,通过评价建筑的质量,找到目前建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还能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2国内建筑设计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概况
2.1国内建筑设计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1)政府主导的设计质量评价现状。低质量的建筑设计方案不仅影响建筑的建造质量和使用功能,还严重影响着社会安全和公众利益。为了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政府颁布了审图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施工图审查制度,把结构设计方案、计算模型选取的合理性、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作为审查的重点。但施工图审查方法评价范围较窄,对设计方案中提高设计质量的措施一概不审,很难对设计质量的优劣进行区分,一定程度打击了设计单位提高设计质量的积极性。同时,政府也花费大量精力财力组织举办各类大型优秀设计评奖活动,竞选的目的就是优化建筑方案,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建筑业设计水平。优秀设计奖的评选活动都有一套比较具体的质量评价办法,但国内的大多数设计评奖只是行业主导下的一种松散行为,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同质化现象严重、过于追求商业利益,并没有发挥设计评奖应有的政策导向作用。(2)设计院和业主主导的设计质量评价现状。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的质量是一个设计院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我国设计院一般都会建立一套设计质量管理体系,从内部保证设计质量。由于设计费用与面积、造价相关,与设计质量的高低、是否节能环保没有关系,这种收费模式将可能导致设计院缺乏优化设计质量的积极性,不利于设计评价工作的开展。根据上海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调查,甲方对设计院“设计满意度”(见图2)。图2甲方对设计单位设计满意度的三条线在如今竞争激烈的设计行业,仍然有百分之八十设计院的设计质量只能勉强达到甲方期待值的及格线上,甚至还有10%的设计院设计质量不达标。只有小部分设计院的设计质量能达到甲方的满意线以上。大多数甲方都在感叹很多设计院做设计只要满足规范就好,因此对于构件布置是否影响建筑使用功能、设计是否经济、设计方案是否便于现场施工、是否有为后续工种预留操作空间等很多问题没有考虑,真正为客户利益着想的设计院很少。
2.2国内建筑设计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对建筑设计评价作用认识不足。目前国内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模型和完善的指标体系,也没有科学的评价制度和运行体系,导致建筑设计质量评价工作的展开缺乏技术支持。同时建筑项目的参与各方对设计质量评价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使得评价工作的开展缺乏内推动力。国内设计质量评价的重点大多是设计图纸中是否遵守相关规范,内容是否完整以及建筑工程设计的经济性等方面的研究,对设计的适用性、耐久性、舒适性等其他质量特性的研究还很少。建筑设计评价机制和方法落后。具体体现以下几点:①评价主体主过于单一,参建各方的利益没有得到体现,导致最后的评价结果趋于片面;②缺乏实施设计评价的具体办法。政府相关部门颁布的大多数质量管理办法都是一个总体性的文件,缺乏针对性的办法来对设计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等进行指导;③国内的设计质量评价的组织形式松散,成果应用差,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政策导向作用;④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部分成熟的企业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或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现行的成熟机制,已经探索出了一套适用于自身企业控制结构设计质量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对影响设计质量的各因素及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缺乏全面的考量和系统的理论,不利于评价工作的开展。(2)建议。Jones认为:“在更正错误的代价最低的阶段去发现错误是所有设计评价的目标。”建筑设计评价的目标就在于此,要在设计阶段就尽可能的把将来会发生的错误更正,毕竟避免错误发生的成本要远远低于错误发生后弥补的成本。我国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质量评价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一套成熟的适用于国内建筑设计的评价机制。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开展以下工作:①加强建筑设计质量评价的理论模型、指标体系、评价制度的研究,充分认识建筑设计质量评价的作用和意义;②从项目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引导评价主体多元化;③我国的设计评价内容应往建筑适用性、耐久性、可持续性和提高投资者或用户利益的方面拓展,而不仅是对强制性条文的遵守和对公众利益的保护;④开发相应的技术平台,有利于设计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和相关研究。
3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建造出优秀的建筑产品才能从竞争脱颖而出。而一个项目从设计阶段到竣工验收阶段,需要考虑众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因素。好的结构设计不仅能保证建筑方案完整实施,还能把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降到最低,把建筑产品投资收益最大化。因此建立一套全面的、科学的、客观的建筑设计质量评价体系,帮助业主控制和优化建筑项目的设计质量,从源头上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样的方法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并通过大量的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
作者:何柳辰 石建光 单位: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沙凯逊.建筑设计质量评价:国际经验的启示[J].建筑经济,2004,(4):80-83.
[2]梁思思.建筑使用后评价引导机制分析——美国建筑师学会25年奖的启示[J].住区,2015,(4):54-59.
[3]贾松林.国内外建筑设计质量评价对比研究[J].广西城镇建设,2006,(11):47-49.
【关键词】建筑设计;方法;认识
1、引言
国外的设计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法和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结论能够具体的解决设计中的问题,不断更新设计的方法。我国对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所以对建设方法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足之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在迅猛的发展,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的认识不能仅仅的局限的过去,要寻求突破将各种不同的学科领域引入进来,进行消化和吸收。国内的研究人人员也逐渐的认识到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来不断推动设计方法的发展。
2、当前设计方法的模式研究
我国对建筑设计方法理论的研究要比西方国家起步晚,在现阶段我国大规模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就凸显出设计理论基础薄弱所带来的问题。目前对建筑设计过多的注重设计的结果而忽略设计的过程,设计的成果是建筑设计的直接体现,但是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同样重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和合理的途径可以得到优异的设计成果。
2.1分析推理模型
建筑设计方法研究者克里斯托弗对设计方法有一个详细的阐述,他的主要思想是将产生的新的主意和想法利用一种注记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相关的关联研究。一个好的设计方案的成形需要经过分析问题、收集信息,再经过综合评定来检验其可行性。反复不断的进行直到取得满意的结果为止。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设计布鲁斯认为系统的设计方法并不一定能产生优异的设计产品,他主张采用分析大量的数据来完成设计过程。一般是将设计过程分为分析、综合、和发展三步来进行。布鲁斯将设计的过程细化为八组不同的设计动作群,制定了完整的建筑设计框架结构。建筑设计在这个框架下运行能够非常有序的进行,在设计的过程之中可以从解决主要问题延伸到一些子问题。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再进行多次循环之后就可以得到解决。
我国的设计方法研究学者张伶伶将建筑设计的过程看作为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形状的综合体,这个设计过程是从总体到局部再带局部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在不断的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解决出现的问题。
2.2猜想验证式模型
伦敦大学的设计大师提出了猜想加分析为主体的设计过程模型。在这种设计方法中,设计者主要依赖于猜想来完成早期的建筑设计过程,并且在设计过程中通过跟踪逐渐完善早期的设计猜想来完成设计。这种模型下的设计方法是设计者预先不设定过多的限制条件,通过预先想好的而设计方案来达到产生原始动机的目的,其设计的成果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设计师主观判断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猜想是对设计者理念的一个初步概况,这种设计具有随机的特点。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设计者采用猜想的方式来一步一步的解决。
3、对目前建设设计方法的总结和思考
3.1面向未来的建设设计方法发展趋势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在某一个时期内可能会出现一个或几个主导因素,我们就是从这一点来出发来研究建设设计方法的发展。建设领域中的设计理念是多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设计的主体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设计方法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必然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引入进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筑设计方法论形成是,建筑设计被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对建设设计方法的研究人员将设计问题细化成不同的子问题,再进一步的将这一部分问题向下进行分解,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止。那一时期对设计方法的研究主要是主张进行广泛的调查,在收集和分析各种资料的基础上来需找解决设计问题的途径。但是随着对建设设计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单纯靠搜集资料来解决问题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科技的发展使得建筑工具和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正在逐步的发生变化,信息时代以其显著的特点在影响着建筑设计方法的变化。现阶段,全世界范围内都在积极倡导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积极发展绿色建设设计方法,这促进了建设设计 方法有传统的方式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上转变。科技的发展也对建筑所用的材料和选用的结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防火、通风、采暖等先进材料得以应用,建筑设计人员在对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形式的理解下也产生了新的建设设计方法。
在今天和未来,建造师已经不能靠传统的设计草图和模型来获得理想的设计方案,要跟多的结合信息计算技术,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将设计者的想法直观的呈现出来。要大量发展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应用。
3.2建筑设计方法与设计实践
对建设设计方法的研究通常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而建设设计的时间一般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理论来源于实践,我们对建设设计方法的研究归根到底还是要服务好具体的建设设计实际工程当中。
理论和实践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对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在一方面能够影响设计过程中的思维环境,同时不同的设计实践能够让设计师对设计方法有着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3.3设计方法的学习
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设计方法的领悟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每一个设计都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的设计方法有多种多样,无法形成一个标准的设计模式。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领悟的不同设计方法之间的差异和精髓所在,同时在设计方法的学习过程之中适当的加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法,这也是对传统设计方法的传承和发扬。所以学习设计方法的根本所在就是学习设计方法解决设计问题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在解决问题中所采用的思维模式。
结语
对于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对于建设设计方法的认识要更加的深入,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各个方面综合的来进行研究。寻求建筑设计方法的多元化发展,以便能够更好的而服务于具体的设计实践工程。要充分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促进设计方法的发展,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设计方法是不断发展的。
参考文献
[I]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