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范文第1篇

1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在我国节水经验不断积累和实践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的应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技术研究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大的瓶颈,主要表现为我国现有节水技术还不能为建立一个现代高效节水农业体系而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在经验和数据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缺少对节水农业发展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在节水技术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依然缺乏有效地监督和管理,缺乏规范化、定性定量以及综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在我国节水农业系统中,节水设备不能紧跟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步伐,很多设备都比较落后,在使用过程中表现的很不稳定,而且出现故障的概率很高。此外,我国节水设备的研究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很多节水材料和技术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我国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对农业节水的信息技术的传播比较落后,其信息的可靠性也比较差,相关的技术人员对节水农业技术不是很重视或者说重视程度不足。

2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1 积极利用生物技术充分挖掘作物本身的节水能力

现阶段,研究比较热门的节水技术就是对作物自身的接水潜能进行全面的挖掘和开发,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自身就具备了一定的节水能力,因此,在进行生物技技术节水方法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作物的自身生物调节作用进行分析,将其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去。在研究过程中应该从作物自身生物技能入手,在做好作物生物节水技术的同时,还要切实提高农作物的茶凉以及对水分的利用率。最终保证将水是从传统的湿法生产转变为高产量、高品质变化的关键技术。

2.2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也就是区别与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在非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中研究比较热门的技术主要包括了天然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对生活污水能进行净化处理后循环使用,苦水和咸水经常处理之后回收利用,这些技术都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各个国家重点研究用于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研究领域。同时这些节水技术也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我们在进行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过程中应该对上述的几个技术进行充分的研究。

2.3 节水技术研究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技术等的高新技术逐渐的应用到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这些高新技术与现代节水农业技术进行完全的融合和发展,使得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逐渐的进入到了科技化和智能化领域。目前,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中,融合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对作物生长周期进行模拟发现作物的节水点在那个阶段,然后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就能根据模拟的节水点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其次,通过利用现代智能技术,对本地区的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节水因素进行实施的管理和控制;最后一种就是利用3S循环技术对作物的需求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对作物生长的蓄水情况进行智能监测,并结合有效地动态信息管理、采集、传输和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对需要灌溉的农作物面积进行有效地灌溉处理。

2.4 新材料和设备不断的应用

在未来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的趋势采用功能齐全,能耗低,环保、经济节约以及智能化的控制技术,利用先进的生产和制造技术,不断促进现代节水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产品的应用性能,保证设备和产品能够更好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而服务。

3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建议

3.1 积极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知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缺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国农业发展缺水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很多人在使用水资源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还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因此,在节水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我们做好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社会上每一个成员都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节约用水从自身开始,在社会上还要积极的宣传和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得以全面实施的思想方面的准备。

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范文第2篇

Abstract: Wit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expansion, the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worsening, which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is the product as the result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can make full us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promote optimal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hil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expanding urban and rural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promoting rural opening,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greening and beautifying the environmen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life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in Kunm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Xishan District and proposes development ideas.

关键词: 都市型现代农业;条件分析;对策思考;西山区

Key words: 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condition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thinking;Xishan District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15-03

0 引言

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是在靠近都市的城乡边界交叉地区发展起来的农业,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科技化、高集约化、多功能化的农业。都市农业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战略的农业,是功能、结构、布局纳入大都市发展规划的农业,是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融为一体的农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农业与城市关系的一种重新思考和定位,体现了大都市与现代农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关系。

1 昆明西山区农业发展现状

西山区位于昆明市中心区,因境内著名风景胜地西山而得名,区内驻有中央、省、市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型企业200余家。全区国土总面积879.0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辖10个街道办事处,居住着汉、彝、白、回、苗等25个民族。其中涉农办事处有碧鸡、海口、团结、马街、福海、前卫6个街道办事处,共56个居委会、238个自然村,有农村人口97289人,耕地面积5.5万亩。西山区既是昆明市核心区,又是昆明主城西区发展空间较大的都市农业区。近年来,西山区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为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全区农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新的面貌,取得显著成就,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西山区积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区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始终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效果明显。2012年,西山区实现农业增加值3.4亿元,是2007年的1.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7年的11127元和5938元增加到2012年的27250元和12020元。

1.2 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凸现 随着全区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开始显现,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建成3.5万亩食用玫瑰、水果、药材等农作物种植基地,以农家乐旅游、蔬菜、四季瓜果、名优水果、畜牧养殖等主导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以团结办事处为主的农家乐旅游、苹果、蔬菜、万寿菊种植基地;海口的黄梨、蔬菜种植产业、乐律公路两侧的玫瑰种植区;滇池西岸高海公路辅道以东的富善—西华—观音山一线的绿化苗木种植区;团结、海口的生猪、肉牛、家禽养殖区。

1.3 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显著提高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西山区不断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用投入品管理体系建设。围绕粮食、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禽等主导产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建成了一大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已取得了10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番茄、黄瓜、彩椒、甜椒、大白菜、花菜、甘蓝等7个蔬菜产品获得绿色农产品认证;建立绿色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5374亩其中;团结红富士苹果和梨通过绿色食品A级认证;好宝有机蔬菜、宝地牧业无公害猪肉等一批知名农产品享誉省内外。

1.4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稳步提高 近年来,西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发展,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较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快发展。加之城市化的提速,大市场、大流通局面的形成,为城乡资源优势的互补、农工商的结合,创造了空前未有的机会和条件,外引内培、催生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植规模经营大户,农业产业化渐成气候。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最大限度的解决了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脱节的矛盾,促进了产销衔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的整体效益。

1.5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和适用新技术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不断提高。动物防疫体系和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网初具规模,同时制定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报告制度,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动物免疫标识、动物准调证明制度,全面开展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工作,动植物疫病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完善。

2 昆明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分析

2.1 区位优势明显 西山区作为昆明市四大主城区,是云南省和昆明市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贸旅游区,具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优势,具有较高的发展首位度、产业支撑度、经济集中度和社会集聚度;全区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特别是团结办事处,虽然地处山区、半山区,但有四条县道、乡道公路贯穿整个办事处,与外界相连;通讯发达,乡村生态环境好,是发展空间较大的都市农业区。

2.2 自然条件优越 西山区属高原山地地貌,海拔在1731~2622米之间,河谷热,平坝暖,山区冷,高山寒,境内坝区无霜期为239天、山区257天。森林覆盖率58.6%,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200小时,干湿季明显。属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长,霜期短,冬春季日照充足,适合多种作物生长,有木本乔、灌木树种利于农作物生长。西山区区内自然资源的差异性偏大,影响大规模连片种植。但自然环境适应亚热带和温带多种植物生长和畜禽养殖,具有较大的生物资源开发潜力,有利于特色农产品生产。

2.3 市场潜力巨大 昆明市是云南省会城市,全市常住人口623.9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市场对农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对绿色安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在区内大力发展以特色品牌农产品、休闲观光农业、科普示范园区等为核心的都市现代农业,市场潜力巨大。

2.4 人力资源优势突出 西山区位于昆明市区,市内云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一批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为西山区的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西山区农业局培养了一大批农技推广高、中级农艺师和熟悉各村农业生产情况的精干农业技术人员,形成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的技术核心,可以有效完成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结构调整、畜牧养殖、农机、林果、花卉苗木、蔬菜等专业技术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及市场信息服务工作。

3 昆明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层次低、品牌性农副产品不足 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产业规划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存在较多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经济投资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西山区农业产业规模偏小,基地分散,管理水平相对粗放,规模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而全的传统生产种植模式在一些地方依然突出。以农产品品牌为纽带,统一生产技术、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统一标准,“公司+基地+农户+品牌”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还未成为主导,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有待提高。农户生产与企业生产基地建设结合不够紧密,资源优势未能形成产业优势。

3.2 生产潜能和发展后劲不足 突出地表现为具有自主创新研究和开发的农业科研单位的缺失,研究与开发能力不足,知名品牌不多,良种、良法生产及其适应西山区自然条件的配套生产技术受制于外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山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

3.3 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全区还未形成统一的营销体系和销售网络,农产品销售信息不畅,信息传递手段落后,对市场信息分析能力差,农产品专业市场与综合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大都是生产者自行销售,农产品生产者只侧重于生产地销售,对区外市场关注度不够,销售主导性不强,导致农户产品积压的情况时有发生,市场销路不畅。

3.4 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基础有待增强 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明显不同步,农业生产设施投入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农业比较效益依然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因化肥,农药与农用膜的过量使用,畜禽粪便及农村生活垃圾等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域,造成农村面源污染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质量卫生安全水平急待提高,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提高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4 对昆明西山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谋划与思考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西山区作为昆明市的城市郊区,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长期被定义为“米袋子和菜篮子”,面向未来,西山区不应该也不可能再走传统农业的老路,必须以全新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按照新形势和新思维,西山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应突出以下五方面:

4.1 突出健康农业的发展前提 作为都市农业,其优势是可以依赖都市人群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和较强的消费能力。但其挑战一是受传统“石油农业”思想的支配和技术的影响,农副产品对人类健康的有害成分明显,二是高端消费人群对农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方面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昆明作为云南最大的都市,强调农副产品的安全和健康意义重大。这里的健康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农业发展不能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二是农业发展不能导致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农业发展不能危害人类健康。

4.2 突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重点 休闲包括旅游、观光、体验、放松、学习、锻炼等活动,就是发挥西山区作为昆明市“后花园”的区位优势,提升以团结办事处为中心的传统“农家乐”活动,改变目前档次低、环境差、内容重复、口味下降、抄袭城市生活等问题,开发高端产品,开辟真正的高端、高价值的生态旅游活动。

4.3 突出科研农业的发展优势 西山区农村位于昆明市城郊,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市内有几十所科研院所与高校,科研人员数千人,科研经费数亿元。西山区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合作、参与或者土地流转的方式吸引科研院校、专家学者到西山区建立科技园区或进行科研活动,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同时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逐步形成教学、科研、实习、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

4.4 突出文化农业的发展特点 就是充分利用汉族、白族、彝族和民族的自然村落、农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的绝景和胜景,以西山区良好自然为依托,以田园风貌为背景,以农村生活为主体,以乡村文化为特色,达到深度体验农村文化的目的。积极打造民俗文化、苹果文化等品牌,做到生态和文化有机结合,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4.5 突出外向农业的发展方向 西山区要发挥昆明作为东盟“桥头堡”的优势,满足东盟各国的农产品高端市场,要引进高档次的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企业,按照“环保一流,质量一流,信誉一流”的标准引进和筛选企业,不能简单走“西部使用东部淘汰技术”的老路,要将招商引资的眼光放到欧盟和美国,要生产“市场在外”的高价值农副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强.都市农业发展的社会学意义[J].中国农村经济,1999(11):65-67.

[2]宋金平.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3):199-203.

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范文第3篇

石阡县农民人均收入从2007年的1874元增加到2012年的4856元,增幅达160%,全县人均GDP增长率为25%。2013年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71亿元,同比增长7.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394元,同比增长15.8%,保持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用园区来带动

优化发展格局

石阡将园区建设作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园区规划、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同时有效利用农村土地流转等手段来带动产业发展。

突出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为确保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石阡邀请国家发改委、贵州大学的有关专家实地考察调研山区农业发展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编写了《石阡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石阡县核心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石阡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试验方案》、《石阡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试验实施方案》等。

积极探索园区发展模式。围绕“以园带区、以区带业、以业带户”的发展模式,石阡大力推进“一园五区”(汤山现代农业展示和观光园、石固生态畜牧养殖示范区、龙塘有机苔茶示范区、聚凤苔茶油茶产业示范区、本庄蛋鸡养殖产业示范区、五德水果苔茶产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3.2亿元,为园区示范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中,龙塘有机苔茶示范区在2013年被纳入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30个省级重点园区”。

注重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自2008年开展全省第四轮农村改革土地流转课题试验以来,石阡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支持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等方式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村土地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集中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2.0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7.1%,涉及农户16397户,流转土地大部分用于建设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基地,有效缓解了农业产业化建设无地的困境,土地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产业来主导

形成集聚效应

石阡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发展加工、贸易、配送等相关配套产业,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以有机苔茶为主,带动中药材、核桃、油茶、果蔬、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实现“农业产业化、产业规模化、产品商品化”,形成了“山上种茶、果,山腰种果、药材,山脚种烟,坝子种粮油蔬菜,河边养鱼、蟹,畜禽养殖入村入户”的山区特色农业立体格局。围绕“人均一亩茶”目标,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32.5万亩,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22家。“石阡苔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努力培育经营主体。目前,全县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产业协会213个,注册成立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在集中组织生产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改非干部、退休干部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领办产业,带领群众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开展干部“结穷亲”活动,全县11625名干部结对帮扶12478户农户,通过送智慧、送资金等方式,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全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推进现代农业排灌设施、机耕道路等农田设施建设;搞好农机具配套服务,不断提高农业设施化、机械化装备水平;强化品种、品质、品牌联动,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和“农校对接”等的流通渠道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综合效益;加强生态建设,提倡发展生态、循环、有机农业,创新种养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用投入来增强

扩大经济总量

石阡始终把产业化经营作为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和开放思维改造提升传统农业。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整合涉农资金项目,狠抓农业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后劲。

狠抓项目建设。完成了贵州省扶持石阡县“菜篮子”产品的生产蛋鸡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的畜牧业项目等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通过争取,获得了蛋鸡产业国开行贷款项目,贷款总额20600万元。

强化招商引资。注重依托农业产业和特色资源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坚持农业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强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2007~2012年,招商项目达271个,企业达222个,引入资金72.91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0.6%。

整合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协调金融部门优先提供农业贷款,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园区建设,拓展了资金来源。抢抓省扶贫办、国开行省分行支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机遇,已申请并获得国开行批复贷款1.24亿元。

用科技来支撑

提升产品价值

石阡县重视科技和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组织农业专家团队,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鼓励各类农业科研机构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近年来,全县先后在农业示范园区开展覆黑膜移栽、套种对比等试验20余个,在茶业种植区开展了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等技术30余项,并以“石阡苔茶”为品牌优势向国家科技部申报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项目,现已通过初审。

推进生产要素聚集。把农业示范园区作为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聚集的平台,积极推动涉农项目和资金向示范园区倾斜;创新现代农业融资方式,建立现代农业信用贷款通道,多渠道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注重绿色品牌建设。推行“绿色、放心”农产品认证,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创立注册了以茶叶为主,其他如莲藕、辣椒等20余个绿色农产品品牌。通过茶叶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13.7万亩;有机茶认证面积达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的40%以上,绿色食品茶面积占60%以上;4个茶叶企业通过QS认证。

用机制来激活

释放改革红利

在探索山区现代农业新途径中,石阡在投融资渠道、联营发展、“三权”抵押、人才保障等机制体制上创新,为山区现代农业建设添活力、强实力,释放改革红利,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加速发展。

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整合、捆绑财政资金,按照“资金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有关涉农资金整合,集中用于农业园区建设,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创新干群联营发展机制。支持乡、村基层干部以合股、独资以及干部出资金出信息出技术、农民出土地出劳力等方式,联营发展农业产业。现已完成种植油茶5.35万亩、核桃4.9万亩、中药材5.3万亩、高粱2.2万亩、莲藕6150亩,蛋鸡养殖120余万羽,新建地级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个。

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问题;解决方法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第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传统小农模式自给自足的农业耕作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日益淡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第一产业的衰落,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园区的兴起及发展无疑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一、农业园区现状

农业园区是指现代农业在空间地域上的聚集区。它是指在具有一定资源、产业和区位等优势的农区内划定相对较大的地域范围优先发展现代农业,由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用工业园区的理念来建设和管理,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为基础,实施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管,集农业生产、科技、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

近年来,长丰县通过政府引导扶持,招引以合肥三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建设主体的示范园,示范带动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园区核心示范区面积689亩,加之林间套种合计面积1200亩。园区规划到2012年底面积扩大到万亩以上,其中设施栽培500亩,示范带动周边6个村2000余户农户,建成集生产、仓储、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综合性示范园区,实现亩均增效6000元的目标。经历了六年的发展后,吴山镇现代农业园区已经形成了占地面积1200亩的以种植瓜果蔬菜为主的基地。吴山镇农业园在增加地方就业,提高村民收入方面都颇有成就。但是,由于农业园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园区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发展中的问题

(一)政策宣传不到位,村民缺乏热情

在问卷调查发放与村民交谈的过程中,有的村民竟然表示对村内近在咫尺的农业园毫不知情,更不用说什么是现代农业园了,也并不了解土地流转政策。对农业园区,大部分村民只是知道其存在,对其运行的机制及相关政策并没有确切的了解;甚至还存在少数对农业园区建设完全不知情的村民;甚至还存在一些对农业园抵触心理的村民。相比之下,村民对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情况则好得多。但年老从事劳务的村民却表示更加愿意自己在土地上耕种,自给自足;然而,也有村民反映虽然想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却由于土地形状不规整,面积较小,分布零散不符合征用要求,荒废可惜不得不自己耕种;还有村民表示土地流转的费用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故不愿意流转。农业园政策与土地流转信息不匹配,村民对其缺乏了解,难以提高其积极性,园区建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二)农产品销路不畅

由于牌碑村地处内陆,运输方式单一,主要采取陆路运输的交通方式,只能将农产品运输到附近城市地区,产品销售范围受到较大限制。有的农民表示,部分优质高产的农产品卖不出去,为了减少损失,不得不低价销售进行处理。

(三)气候情况多变

吴山镇牌碑村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位于省会合肥市的北郊,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温度较高,降水充沛;冬季气温温和,降水^少。总体来说,热量充足,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丰富,但季节变化较大,旱涝不定。2016年7月末,安徽省持续降水,瓜果无法受到充足的光照,难以储存糖分,品质不高,且容易发生病虫灾害;而8、9月份气候又异常干旱,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四)龙头企业少,辐射能力弱

由于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单一,大都为企业租赁,雇佣农民进行种植,且园区内项目大都为相似的瓜果蔬菜培育,企业之间实力水平大致相当。因此,农业园区的产品竞争十分激烈,企业往往以降低价格来处理过多产品。

三、对策

(一)完善发展政策,提高村民认知感

地方村政府应该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村民讲座,纪录片放映,并发放图文并茂的小册子等形式,向村民普及农业园建设及运作模式的相关知识和优惠政策,增加村民对农业园的了解,提高村民的热情。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扩大园区规模,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在建立牢固的群众基础后,进一步成立专项的农业园财政政策基金部门,提供有关农业园育种、育苗等农作物生产流程中的资金支持,给予村民技术指导。还可以给予踊跃参加农业园建设的村民以最低的收入保障,签订相关的保险合同,保障村民的财产安全。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园的支持力度,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减轻村民的税负,提高村民的收入。

(二)创立自主品牌,进行产品市场分析,拓宽销路

吴山镇应该紧跟当代社会的步伐,在农业区生产过程中率先推广环保绿色的生产方式。选择完整的地块作为农产品种植基地,在有机和常规地块之间设置缓冲带或物理障碍物,保证有机地块独立,不受污染。采用培育壮苗、嫁接换根、起垄栽培、地膜覆盖、合理密植、植株调整等技术,充分利用光、热、气等条件,为农作物创造一个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优质高产。以有机、健康、生态为宣传重点,创立农业园区的自主品牌,宣扬健康的生活理念。同时,应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进行园区品牌的宣传,以此来扩大园区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经济价值。

由于社会消费群体不同,因而对产品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园区应该针对产品做一份详尽的市场调查需求分析,准确定位产品的市场销售方向。将新鲜有机的果蔬销售至最受欢迎和需求最为迫切的市场,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卖方市场,提高商品的价格。例如,将新鲜有机的农产品提供给高档的母婴服务中心、育儿所。

(三)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提高市场反应能力

吴山镇应该招募专业人员,组建一支信息化队伍,建立农产品的信息系统。采用网络系统、数字终端设备、时点销售系统、条码扫描等技术,进行农产品信息系统建设,对销售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进一步推广产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尽快在各个物流中转站建立公开、公平的农产品电子信息采购平台,充分发挥电子商务订单、配送一体化的优势。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企业与采购方有关方面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并及时发现产品销售流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四)发挥好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吴山镇应加强龙头企业的建设,发挥好其带动示范作用,拉动农业园区的经济发展。以实力较强的企业为龙头,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与生产基地的农户联系起来,进行农产品销售。企业主要负责产品培育的技术指导、产品加工、产品包装、物流运输、销售环节,农户只需在土地上进行生产。龙头企业的带动,可以促进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合理化分工,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也解决了村民关于销售的后顾之忧,还有助于提高产品的价值。

四、结语

吴山镇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当地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必将会代替传统农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动力。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园区,在带动地方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村民积极性不高,经验不足,园区内发展模式单一化等多方面原因,在进一步发展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仍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因此必须针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专业部门,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等经济政策、专业化方法,推动农业园区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坤.加快推进广西农业园区规划的对策[J].农业经济,2011(12).

[2]杨涛,朱博文.城市化进程中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园的思考[J].产业经济,2006(08).

[3]李小双,陈星.国内外都市农业园发展模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06).

[4]阎晓军.都市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陈卫峰.西安都市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3(05).

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范文第5篇

1.1土地资源大整合,规模化经营趋势加速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民非农就业和进城就业机会增多,许多农民不愿经营农业,或通过土地流转,或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土地资源的加速整合,由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种植向大规模集约种植转变[2-4]。如河南省舞钢市、济源市的土地流转规模达到土地保有量的30%以上,有些地区实现了整村、整建制乡镇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2]。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2资本大注入,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闲散资金丰富,许多过去经营矿业、房地产和工业的资金纷纷抢滩农业,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承包大面积土地,通过资本密集投入发展现代农业,走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道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

1.3主体大转换,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

逐渐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后,大多数小规模农户退出了种植业甚至农业,由农业经营者转变为劳务提供者或个体业主。农业经营主体由数量庞大的小农户向数量有限的农业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转换。经营主体的大转换,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千万农户为基础的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变革要求。

1.4科技大支撑,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与传统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发展不仅注重产品产量和质量,还包括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目标,需要农艺技术、物资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资源利用技术、生态保护技术等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综合技术的集成应用。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具备了支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科技水平高、综合示范性强的科技示范基地,如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中鹤集团的2000hm2粮食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就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集成应用的典型。

1.5功能大拓展,农业内涵更加丰富

随着大量现代资本注入和农业企业的发展,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企业化方式管理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发展纵向向产前、产后延伸,横向向生态休闲及文化教育服务功能拓展[5]。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备展示、教育、体验、观光和休闲服务功能,甚至把农业产业发展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体现历史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大大丰富了农业内涵,拓展了农业功能,提升了农业效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

1.6园区大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全国上下都在把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园区以及各种农业特色产业园、农业休闲观光园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通过园区建设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路径和经验。在园区内,通过各种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和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建立相对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当地现代农业发展高地和先导区,示范带动其他农区现代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各种现代农业园区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成功有效的途径。河南省现已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2家、省级园区8家,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基地。

1.7产业大集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现代农业产业是涉及农业生产及产前、产后各产业配套发展的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农业规模化生产为基础,把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贮藏、物流配送和配套服务等产业,在一定范围内集聚发展,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产业体系的过程。产业集聚的企业越多、产业越全,产业体系越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从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看,凡是现代农业发展好的地方,都是农业产业集聚度比较高、农业产业实现集群式发展的地方。

1.8方式大转变,农业发展转型加速

随着农业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速度加快。在生产上,农业加速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变;在经营上,农业加速向企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品牌化转变,小农经济加速让位于规模经济,农业在基础设施条件、生产经营手段、产业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在加速转变。由此可见,我国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的重要阶段。

2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土地利用的非粮非农化突出

唯利是图是资本的天性,产业资本注入农业,是为了抢占土地这个唯一没有资本化的资源。资本进入农业多半瞄准的是养殖、蔬菜、林果等高效农业产业,而不会热衷粮食这种低效产业,尤其是在当前土地流转成本较高的状况下,种植粮食作物盈利空间较小,风险较大,种植非粮作物的预期效益较高,也是大多数土地承包企业的选择,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土地的非粮化。另外,有些企业在土地流转后,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了生态餐饮、休闲娱乐甚至疗养休闲服务设施等,加快了土地的非农化利用。如此下去,必将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2.2产业选择盲目和布局随意

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可供选择的产业和品种十分有限,种植业中通常所说的高效农业主要是蔬菜、林果、花卉、药材、食用菌等农产品种植业,而林果、药材种植有较强的生态区域性,食用菌受较强的资源制约,并且各种农产品受需求总量和增长速度制约,不可能为快速发展提供足够的需求容量。企业经营农业,选择好项目后,往往是在哪里流转到土地就在哪里干,没有考虑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产品的适应性问题,对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缺少与大区域规划的有效对接,存在项目选择的盲目性和生产布局的随意性,一旦存在经营风险,会造成较大的投资和资源浪费。如2012年冬季,全国各地出现的露地蔬菜难卖的问题,就是设施蔬菜面积急剧发展,精细蔬菜供给增加,导致露地蔬菜积压的结果。

2.3失地农民的就业缺乏保障

土地流转要建立在农民离乡进城实现稳定就业的基础上,但在我国农民进城难以实现稳定就业,或部分处于隐形失业状态,土地流转的速度快于农民就业问题解决的速度。有些地方还存在强制流转的问题,一旦经济发展不能为农民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将出现大量农民无法就业的问题,从而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先解决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这是“三化”协调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也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6-8]。

2.4农业服务方式转变滞后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土地流转需求日益迫切,农业经营主体的转换需要一批提业规划、运营指导、产品营销、技术综合服务的综合性公司。同时,面对千家万户要成立像日本农协那样真正属于农民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生产物资供应、生产作业、产品销售方面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目前,我国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对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还处于自发状态,缺少政府的有效组织和规范指导,导致许多大企业流转土地后,不知道如何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广大种粮农户由于处于分散无助的状态,不能通过自身的互助合作解决土地科学经营问题。

3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3.1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引导

现代农业是资金和科技集约投入的产业,其发展需要建设大量固定的水、田、路及标准生产设施,有些设施因产业而不同,如蔬菜和花卉产业发展需要建设温室大棚等,一旦产业落地,其用途便不可更改。但从各地土地流转用途看,土地用途很可能随土地使用主体的改变而调整,造成产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甚至混乱。对此,必须加强规划引导,对于不符合农业总体规划要求的产业不予审批立项和流转支持,通过规划,合理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布局,避免因布局不合理导致资源利用和投资的极度浪费。

3.2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政策调控

当前,土地大规模向非粮甚至非农产业发展,必将打破现有生产结构和格局,造成新一轮的农业产业结构失调,尤其是蔬菜、花卉、畜禽养殖和休闲观光产业,其发展速度超过需求的正常速度,必将引起产品价格的新一轮剧烈波动。对此,一是应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监测统计工作,及时农产品生产和供求信息,为企业生产决策提供服务;二是强化农业生产和需求的变动趋势研究,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和主要产品生产预警机制,适时为产业发展亮出“红绿灯”,引导产业发展更加理性、科学;三是根据产业发展态势,及时调整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

3.3合理规范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要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但同时也不能过度伤害承包方的利益,这样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流转和产业发展。目前河南省土地流转价格增长较快,许多地区每公顷土地流转费用在15000元左右,有些城市郊区在45000元以上,流转价格超过了农民自身耕种收益,承包方只有选择发展非粮农业才有可能获得收益。对此,建议适度抑制土地流转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引导农民通过合理流转,保障长期稳定的收益和转入方利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粮食主产区应严禁流转土地用途非粮化,尽量减少向企业流转,可适度向种粮大户流转,主要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合作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保障粮食生产。

3.4稳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

稳定就业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土地流转后,失地农民的生活成本相应提高,解决农民就业,尤其是不愿、不能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唯一途径。一是政府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引导农民为职能转变做好心理和技术准备。二是利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加工产业的发展,为流转土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特别是土地流入的企业或农民大户,通过反租倒包或雇工,合理安排当地农民就业;并引导农民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解决农民的稳定就业保障土地流转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为土地转入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3.5完善农业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