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文化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体态语;语言语;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一、体态语研究的发展
语言交际是伴随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过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传承文化现象。语言交流能力不仅把人类和一般动物区分开来,同时也促进了人类交际能力的多方面发展。而人类交际能力的发展不仅包括语言交际能力,还包括非语言交际能力,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得人类交际手段更为丰富和有效。美国学者Brosnahan在《中国与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一书的绪论指出:人类交际一般分为书面、口头和身势三部分,由于文化教育的偏见,绝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往往认为书面语最重要,口语次之,至于身体动作,是名列最后的。然而,无论是从不断进化的整个人类,还是从个人角度看,这些技能的习得次序,出现率以及平常所提供的信息量,都表明三者之间的重要地位正好相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国内语言学界的关注,不再成为一个被冷落的课题。而在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中,倍受关注的是体态语(body language)。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可以不用言语,而借助于表情、手势之类的动作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有时甚至会“无声胜有声”,这就是体态语的妙用。
随着人们对体态语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语言学家对体态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早在20世纪的上半叶,就有三部最有影响的研究体态语的著作:Kretschmer的《体格与个性》(Physique and Character, 1925)和《人的体格的变化》(The Variation of Human Physique, 1940)、Efron的《身势和变化》(Gesture and Environment, 1941)。5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Birdwhistell教授在1952年出版了《体语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Kinesics), 正式提出了身势学理论。Birdwhistell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了一个量的估计,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左右。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培根甚至给出了更确切的数字,认为人的信息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55%的体语+38%的声调+7%的言词。到了80年代,体态语已成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吸引着语言学家们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庄继禹1988年著《动作语言学》,耿二岭1988年著《体态语概说》,李中行、张利宾1991年著《非语言交流――人际交际的艺术》等等。
二、 体态语的概念
究竟何为体态语?胡文仲在《英美文化辞典》中说:“体态语是指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法斯特说:“体态语是以同外界交流情感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总而言之,体态语就是通过人体各部分来传情达意的一种非语言交际手段。它通过眼神、手势、表情、神态和姿势等无声的表达方式传递丰富而微妙的情感信息和文化信息,是一种时刻伴随人类交际的无声语言。体态语是非语言语中最丰富的一种语言。据统计,人体语的词汇达几十万个。单是一个人的面部就能表达25万多个表情和动作,用手可做出1000多个不同的姿势。瞬间的一个面部表情,可揭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细微的一个手势,能反映一个人的爱恨悲欢。神情体态的丰富表现力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具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不可比拟的效果,可谓“观其行,可知其心”。
三、体态语的语义特点
人类交际过程中,体态语和语言语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体态语是语言语的辅交际手段,其存在和变化以语言语的存在为前提,二者关系密切。通过和语言语比较,我们可总结出体态语的语义特点:
1.直观性(或形象性)。语言语利用语音和文字来表达语义,但语音和文字与语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而体态语以表情、姿势和动作作为自己的物质形式,与意义的结合是因人而异的。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比有声语言更形象。语言语诉诸人们的听觉,不具有视觉的可感性,而体态语以其立体的、可感的动态的表情、姿势和动作构成一定的立体图象来传递信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器官,因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2.多义性(或依附性)。语言语只能利用声音在时间的线性序列上展开,具有线条性的单一特点,它不能在空间的层面上铺开,所以是单纬度的。而体态语既有时间上的线性特点,又有空间上的立体特点,它的多纬度和多层面使其拥有更多的含义。人的每个举手投足,颦笑蹙展, 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往往具有不同的意思。体态语的这种多义性使得一些语言语无法表现出来的含义有了更为丰富灵活的表现形式,从而使人类语言更加生动起来。
3.文化性(或社会性、民族性)。语言语和体态语是人类交际的两大基本手段,因此都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改变。不同的社会群体就有不同的民族特性,其文化特性也各有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交际方式。体态语也具有鲜明的文化性。一方面,表示同一语义的体态语在不同文化环境里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见面时打招呼的体态语,中国人用握手或点头以示问候,日本人盛行点头鞠躬,欧美人惯以招手、拥抱和亲吻的方式表示,萨磨亚人则通过互相嗅闻对方来表达问候。另一方面,同一体态语在不同文化环境下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如翘大拇指这一动作,在中国带有高度赞扬和认可的意思,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地还有要求搭顺风车的含义,而在希腊则表示要对方“滚蛋”。可见,体态语是一种带有文化特性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应用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交流方式。
四、英汉体态语差异的文化透析
在人类的交际、交流、传递和摄取信息的活动中,人类的表情、动作和姿势提供着语言交流所无法比拟的便利,发挥着语言语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体态语就像语言语一样,是一种植根于民族、地域等历史文化传统的特殊的交流方式,是在某种文化内部形成的自身的一整套清晰、明确、模式化的符号。它虽然具有直观性的语义特点,但其同时具备的多义性和文化性的特点使它不能“放之四海皆准”。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准确有效地实现交流目的,读懂特定文化下的体态语是必不可少的。正如邓炎昌、刘润清指出:“用一种语言交际时,一般也要使用同那种语言相适应的体态语……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下面就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讨论英汉体态语的不同。
1.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形成英汉体态语“聚合型”和“离散型”的特征。
文化是一个民族活动形式的综合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体态语反映的文化特征必然具有该民族的特色。体态语不仅包含着某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蕴藏着这个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古老的中国文明源远流长,由于山隔水阻的地理因素、传统儒家思想的深重影响和封建保守统治的长期禁锢,使得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在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环境下发展。历史学家们常把中国文明称为“华夏文化圈”,正是形象而准确地体现了中国文明的“聚合型”圈式文化。在这个内向型的圈式文化中,中国演变成一个同族家庭式国家,中国人形成了推崇以家庭伦理为中心的文化制度体系,人们崇尚统一,追求和合,喜好群聚,具有极强的家庭、种族观念。这种“聚合型”的圈式文化与西方“离散型”的点式文化是根本对立的。西方(尤其是英美)的发展史,是一部走向外部世界,寻求生存发展的扩张史。西方文明是一种“航海文明”和“游牧文明”,它不是封闭自足的圈式文明,而是纵向扩张、横向延展的点式文明。这种“离散型”的文明不认同家族观念,不理解统一集群的生活方式,更不可能想象中国人所崇尚的几代同堂。在这种文化下生长的西方人大家庭观念十分淡薄,推崇的是独立外向、自由开放的个人主义,并形成了一种“离散型”行为模式。
中西方的这种文化差异在体态语上有着明显体现。以体态语中的“个人空间反应”(或称“体距”,即body distance)为例。“个人空间反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不同文化下的人对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不同的要求,或近或远,或密或疏。中国人和西方人(特别是英美人)对空间的适宜距离有着十分不同的概念。中国人习惯近距,讲话时主动靠近以示亲切;西方人偏好远离,对过近的体距感到不适并本能地选择后退。在中国人眼里,三五好友挤在狭小的两人座位上是亲密友好的表现,而西方人面对这种情况则宁可选择轮流用餐或分坐两处。又以“体触”为例。“体触”是指通过身体间的接触来传递或交流信息的一种体态语的交际行为。在中国,同性青年男女之间手拉手走路或勾肩搭背是可以接受的;而在英美人眼里,这种行为则会被看作同性恋。英美人从小就受到教育,避免与陌生人的身体接触,即使是无意的碰撞,他们也要表示歉意。公共场所如公共汽车或商店里的拥挤和身体碰撞会令他们感到不适;而中国人在相同的情况下对拥挤和身体碰撞的容忍度要远远大于英美人。
2.中西方传统文化下产生的不同的民族性格特征和社会风俗,是造成汉英体态语差异的重要因素。
民族性格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性,这种特性犹如鲜明的烙印,使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相互区别。社会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世代沿袭的文化现象。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同时也是封建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时间最长的国家,在这个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下,中国社会形成了具有完备的纲常观念、严谨的等级秩序、系统的道德规范等内敛特色的文化氛围,培养出中国人谦虚、含蓄、从众、重礼节、尚伦理等内敛的民族性格,并逐步发展成尊老敬长、爱幼怜弱和“男女授受不亲”等传统保守的民情风俗。与之构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国家由于其较为发达的地理交通、频繁的异族入侵和民族迁徙,古老文化难以保持强劲的历史延续性,因而呈现出富于变动性和扩张性的多元文化混杂的格局。同时,西方国家较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受封建专制统治的禁锢时间较短,“民主”、“共和”、“平等”等思想早已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在这样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下,西方人富于冒险挑战精神,逐步形成崇尚独立平等、自信、直率、随意的外向型民族特征,并造就了西方社会追求自我价值、推崇人体美和个人美、轻视礼仪等级体制的开放自由的民俗文化。
中西方的民族性格和社会风俗截然不同的特色,在体态语交际中处处可见。以体态中的目光接触(eye contact)为例,中西方目光接触的方式和频率因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不一定要不时地直视对方,有时还有意地回避不断的目光接触,以表示谦卑或尊敬。而英美人交谈时,双方往往是相互直视。正如英语有句著名的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在他们看来,直视对方意味着正直与诚实,而缺乏目光接触则意味着没有兴趣,心不在焉,或不信任。在英语国家,即使是在演讲或作报告时,发言者也要与听众进行频繁的目光接触,以便审视听众的反应,获得反馈信息,同时表示对听众的尊敬。此外,中国人,特别是女子,习惯于目光下垂,以表现一种谦逊、尊从或恭敬的态度;但英美人对此却感到难以理解,他们甚至认为女子目光下垂是“中国大男子主义文化的间接凭证”。同样,中国人对英美人在交谈时目不转睛的盯视也感到十分不习惯,甚至把这种眼神的专注理解为对自己的某种冒犯。
再如体态语中的姿势(gesture),中西方人在表情达意、彼此交流时的动作也因文化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在坐姿上,中国人被传统文化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常常喜欢正襟危坐,尤其是下级在上级面前或学生在老师面前,坐姿通常比较拘谨;背靠椅子、歪着身子坐或架起二郎腿等都被认为是无礼、轻浮的举止。在英语国家中,人们的坐姿往往比较随便。在一些非正式场合,美国人甚至爱将脚放在桌子上,表示放松和不拘礼节。在演讲或报告会上,中国演讲者大多是在台上站者或坐着不动,表情严肃,动作少而拘谨。英语国家的演讲者则不同,他们大多在听众面前不停地来回走动,常常借助手势来加强演讲效果,动作幅度大、频率高。推至课堂,中国教师上课时,除板书外,大部分时间是站在讲台的中心位置,举止庄重。英美教师却大不相同。他们习惯于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有的英美国教师甚至坐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中国教师有时觉得英美教师过于随便,英美教师则认为中国课堂太沉闷、呆板。而在回答教师提问时,中国学生与英美学生的姿势也不相同。中国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按要求要先举手示意,被老师允许后再从座位上站起来回答问题,表示对教师的尊重。英美学生通常是坐着随时直接回答问题,显得随意自由。
五、结束语
体态语作为一种非言语交际行为与文化密切相关,汉英体态语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传递信息方式。与语言知识的学习相同,英美文化中所使用的体态语也需要学习,否则学习者就会在与英美人的交际中遇到困难甚至失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交往的日益增多,跨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体态语的使用也将更加广泛。掌握和研究体态语,不但可以增强语言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而且可以丰富语言的文化底蕴,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姚亚平.文化的撞击――语言交往.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
[2]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5]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在过去,插画是文学作品的图解说明,具有直观解释和为文学作品锦上添花的作用。过去,插画作品创作完成度要求低,插画作品质量通常不高。而在当代,随着网络文学对于传统纸质女性文学的冲击,女性文学的插图逐渐有了更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受众和女性文学创作主体也逐渐认识到插画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图解说明,还是插画师在对文学作品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以L画形式进行的再创作。当代的插画作品往往需要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立意,在脑海中对于某场景或主角之间的情感有贴合作者、编辑立场和观念的分析、理解。而在快节奏、视觉化的现代生活中,优秀插画往往能够吸引读者驻足观看小院。插画对于小说的推广宣传和在读者心中留驻印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插画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立审美标准的艺术门类。
现代插画创作的方式现状随着电脑绘图技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小说插画弃了传统的速写线条插画,而采用更加精美的电脑绘制的插画,一方面,电脑技术绘制的插画可以塑造精美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气氛,通过细节、色彩、线条等元素,插画师可以更好更真实地还原小说作者头脑中所幻想的场景;另一方面,以Photo Shop为例,电脑绘图软件在绘制插图时可以方便根据作者和编辑的修改意见对绘画作品加以修改,相对于传统插画来说工期相对较短且满意度高。Painter、Photo Shop等软件仿自然绘画能力越来越强大,可以模仿不同绘画模式的笔触、色彩叠加、水流量等等,电脑绘图也有了不逊于油画、水墨绘画的表现能力。
现代插画创作的商业现状。现代插画创作作品的商业价值往往来白干三个方面:一是插画所服务的文学作品的销量、知名度等;二是插画师个人的绘画水平、风格及影响力;三是插画发行方所做的商业推广。在互联网+的时代条件下,这三个方面往往是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的。
现代女性文学作品中插画创作的特点
随着女性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专门的现代女性文学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类别,从作者群体到受众群体都有了一定的独特的审美偏好,因此,现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插画创作也有了一系列的特点。
线条柔美。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插画在用到线条时往往会选择柔美的线条走势来勾勒场景、人物、动物、花鸟等。以角色插画为例,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插画在面部线条上都会倾向于较为柔和的勾勒方式,身体线条和服饰线条倾向于流畅自然,用曲线多过用直线,直线通常只用来调和画面视觉重心和画面平衡,并不做重点;而男性人物则不然,军装、武器、旗帜、铠甲、汽车、装甲等元素均需冷硬的线条来表现。以笔者设计的女性文学插画《雪吻――湖畔》为例,在该作品中,画家运用了大量精美柔和的线条来展现画面主体的头发,发丝流畅,清晰而自然地勾勒出了发丝的“来龙去脉”,且通过柔和线条的疏密来展现了插画的光影;画作中唯一的直线将画面区分出来一块独立的区域,一方面直线与发丝、脸部轮廓等与其紧挨的线条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另一方面,其所勾勒出来的占整个画面五分之一的区域里用较大的画笔勾勒出了一个模糊的曲线人影,映衬了画题中的“湖畔”二字。
构图强化画面主体。作为一种兼具实用与艺术性的绘画类别,插画需要以明快、坚决的构图来展现画面的重心,通常是运用色调对比、明暗对比、动静对比、对称、黄金分割等方式将角色安排在画作的视觉中心。同样以笔者设计的插画《雪吻――湖畔》为例,该作品中,首先根据明暗形成了较强烈的画面对比,从而将观众的视线集中在了画中女性的脸部,第二,画作通过发丝和气泡的动与衣服、水面的静来对比,突出了画面中头发的动态,第三是虚实对比,很明显,画面中的气泡是虚实相交,呈现出来一种较为梦幻的效果,而画面的主题从服装到衣纹都展现出了较为写实的画法,让整个画面的重心偏移在画面的重心位置;整个画面的构图是经过详细、认真设定的。
女性文学作品插画的主体设计风格富于变化。插画需要有不同的风格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固定套路的角色、主题的设计虽具有受众已经习惯了的和谐的美感,但程式化的插画绘制流程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女性文学插画很多是以两性情感作为绘画主题框架的,作为插画主体的男女人物通过多种形式和绘画风格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不同的女性对于理想的男性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女性文学插画中的男性形象主题设计或高大伟岸富有担当,或形貌纤细温文尔雅,或灵动跳脱活力四射,但无论风格如何变化,角色形象均有与女性文学的一些特点如线条柔美、用色细腻、画面富有灵气、主题赞颂爱情与美等等。
女性文学作品插画用色特点。大部分女性文学插画作品中,用色都偏向于暖色调,用温柔、优雅的色调展现女性的世界观,同时画面所用颜色的饱和度也相对较低,较少有强烈的色彩碰撞,画面节奏舒缓而富有故事感,让受众有一种平和的情绪接受文学作品的其他内容。小部分优秀的女性文学插画作品会用强烈的颜色作为主色调,展现战争、复仇、绝望等负面情感较为多的场景,整体服务于小说内容,以“强心针”的形式刺激读者视觉,调动读者的情绪与紧张感,吸引读者关注故事后续发展。
现代女性文学作品中插画创作的表现方式
插画创作所应用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画家对于小说内容和自身风格所结合的结果,分析、研究不同的表现方式,对于理解创作插画时表现画面主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创作的表现方式的应用,可以展现插画师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绘画功底。
直接的表现方式。在创作过程中,插画家往往需要通读文学作品,然后将文学作品带给画家的直观印象由插画家表现在画面上。这是直接创作的模式,绘画主体的形象会如实地展现在传播媒介上,画家常采用西画的一些技法,以精炼的绘画技巧和平实的绘画语言将故事与主体直接、真实的展现在插画作品之上,插画中的其他元素通常用于突出画面的唯一重心,引导观众关注画面所要极力传达的信息。
变形和夸张的创作表现方式。夸张和变形的创作表现方式一般用于具有一定奇幻色彩的女性文学作品当中,也是描写内心变化较为多的现代主题小说所常用的一种创作方式。局部的夸张和变形主要是为了突出画面的重心以及增加插画的深意。现代故事的插画中常用的夸张变形是鱼眼变形,用鱼眼透视法将所要表达的重心呈现出来,让画面在科学的视觉渐隐效果中又有强烈的重点凸出感。而奇幻风格或古典志怪小说插图所应用的变形和夸张则可以有更多的创意和想法。对于现代主题的文学作品来说,过于夸张的变形在这类文学作品的插画中则显得恰到好处。
借用比喻法。这类的插画创作方式与文学中所常用的比喻修辞方式类似,用相似的概念在画面中加以二次创作和应用,留取二者的共同之处,进行延伸创作,常令画面具有变化和深意。以笔者设计的插画《雪吻》之七《一个人的雪》为例,作品用“雪球”的形式“比喻”创作了花束、裙子、酒壶、酒杯等画面元素,因为“雪”的清冷概念,让这些原本温馨的元素因为“雪球”的加入变得越来越清冷,与画面主角下抿的嘴角有着呼应的关系,画面整体气氛冷硬而疏离,两只高脚杯更显得画面中女孩的孤独,让人浮想联翩。
悬念重叠法。与大部分插画只有一两个人物元素不同,悬念重叠法所创作出来的插画画面以复杂的构图和丰富的元素将主体与诸多元素共同放置在同一个画面中。画家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娴熟的艺术手法,将画面中的元素以某一种逻辑关系让画面的故事更加有层次感,在画面中设置重叠的悬念,需要读者通过画面中所给出的提示信息或文学作品中的后续内容才能获得悬念的谜底,让插图和文学作品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具有互动意义的关联。
结语
女性文学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内容、思想上发生着变化,但其内核的女性视角与女性情怀不变。女性文学作品插画根植于文学作品,其创作方式和表达形式也在变化,但不变的是女性插画的性情与柔美内涵。插画之于女性文学作品,如清溪绕山,静而不止。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具有鲜明的“品牌化、体验化”特点,在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坚持旅游体验这一基本原则,确保设计的旅游纪念品具有较强的体验性,是对旅游地特色的真实写照。同时,设计者要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将茶文化有效应用到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促使旅游纪念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确保旅游者观赏、游玩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的茶文化。
1旅游纪念品与包装设计
就旅游纪念品来说,和其他类型的产品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具有其特殊性,是对旅游地区风格、民族特征等的客观呈现,是一种有形物品。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大都会购买一些旅游地区极具特色的商品,比如,土特产、工艺品,也就是旅游纪念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纪念品各方面特征日渐显现,比如,服务性、文化性,而旅游纪念品的有效开发可以有效促进旅游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还能在无形中传播旅游景点特色,为我国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就旅游纪念品来说,其销售情况和包装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设计者必须充分意识到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重要性,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充分展现旅游纪念品包装价值。同时,设计者必须全方位客观分析旅游纪念品特点、性质,优化设计其包装,比如,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便于携带,能够吸引旅游者眼球,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旅游纪念品包装能够有效传达旅游情感,推广旅游地区文化,能够增加旅游纪念品内涵,具有较好的视觉美感,较高的商业价值。如果是民族装饰类型的旅游纪念品,其包装要能够彰显民族特色文化,要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较强的民族感,如果是文物古玩类型的旅游纪念品,设计者必须将重心放在历史传承、收藏价值二者方面,确保设计的包装和旅游纪念品自身多样化价值吻合,有效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2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茶文化的应用
2.1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原则
在设计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中,设计者必须坚持相关原则,比如,地域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由于茶叶的生产地各不相同,各类茶叶具有不同的特征,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在设计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中,设计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与地域性原则,结合各方面具体情况,准确把握各类茶叶特点、性质,优化设计。以“红茶”为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将其包装设计成红色,在呈现茶叶品质的同时,还能让消费者有一种喜庆感。就我国而言,属于礼仪之邦,在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坚持时代性原则,要充分体现“礼仪”特点,可以将“福”字设计到包装上,是对美好期盼和祝愿的一种象征。如果旅游纪念品为茶叶,设计者可以在其包装上印上“禄”字,这是“财富、功名”的一种象征,更是现代人身份的一种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2.2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茶文化的应用途径
2.2.1因地制宜,彰显设计主题
在设计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中,设计者必须以旅游地区文脉主线为切入点,以地方特色、优势为中心,结合旅游纪念品的特点、功能,明确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主题。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全面、客观分析旅游地区各方面具体情况,优化设计。以“武夷山茶”为例,在设计包装的适合,设计者必须以该类茶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彰显“乘竹筏、品岩茶”的特色,巧妙利用武夷山旅游特色,体现该类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的主题差异,也就是茶文化差异。这是因为在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饮茶器也有所不同,流传至今的“茶诗、茶联”特别多。设计者可以将其巧妙设计到包装上,彰显该地区深厚的茶文化内涵,明确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的主题。在设置主题过程中,设计者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准确把握消费群体的客观需求,要将茶文化巧妙融合到茶文化旅游纪念品中,彰显其文化特色,设计的主题要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特点,充分发挥包装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旅游纪念品的整体品味,彰显地方特色。
2.2.2优化表达形式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想要借助旅游纪念品,有效传播与体现茶文化,离不开合理化的表现形式,这是有效满足旅游者内在客观需求的重要保障。设计者要优化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表达形式,确保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同时,全方位正确认识茶文化,进而,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文化内涵,获得不一样的体验,优化利用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具象型、仿古型、中西结合型,充分展现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审美价值。以“北京王府井某类茶叶罐”为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设计在上面,灵活应用具象以及仿古表现形式,使其具有浓浓的北京味儿,具有“古朴、自然”的气息。
2.2.3注重文化内涵与外在有机融合,注重可持续理念的引入
在设计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中,设计者要将茶文化象征元素、图腾元素等巧妙融入到包装设计中,充分展现旅游景点特色,结合这类旅游纪念品特点、性质,巧妙利用现代化设计语义,将地方文化、旅游文化有效传递给旅游者,确保文化内涵与外在二者的有机融合。同时,在设计包装中,设计者要将可持续理念融入到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中,优化利用清洁型生产技术,降低包装设计对相关资源的利用,具有较好的环保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优化利用绿色材料,充分展现茶文化旅游纪念品“自然、环保”的特点,充分展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2.4优化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的视觉设计
2.2.4.1优化字体设计
在设计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中,设计者要优化字体设计,这是包装设计的整体效果和字体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必须将其放在核心位置。就茶来说,在我国占据着特殊性的位置,具有鲜明的传统性特点,就书法而言,也是我国极具特色的艺术。在这一背景下,设计者可以将二者有机融合,巧妙利用书法所具有的“古香古韵”,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的特点、性质,借助毛笔书法形式,融入茶文化元素,让旅游者深刻感受我国茶文化的魅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其消费。同时,设计者可以结合旅游地区茶文化特征,适当改变文字形状等,促使书法、茶艺二者有机融合,以独特的汉字彰显包装特色,符合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客观要求。
2.2.4.2优化图案设计
从某种角度来说,图案属于设计的一种特殊化“语言”,可以有效传递茶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优化设计包装上的图案,将茶文化旅游纪念品信息及时传达给旅游者,使其全面、客观地了解纪念品自身价值,激起其购买欲,设计具体特色的国画、吉祥物等,展现茶叶历史沉淀的同时,展现茶文化纪念品价值。此外,设计者必须与时俱进,结合茶文化发展情况,在包装中巧妙融入创新元素,确保设计的包装图案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意境,优化利用各种手法,比如,简化、穿插、夸张,重新设计图案中的“点、线、面”,是其具有浓浓的“茶文化、现代化”气息,引起旅游者的共鸣,使其对旅游纪念品留下深刻的印象。
2.2.4.3优化色彩设计
在设计茶文化包装中,设计者必须意识到色彩设计的重要性,这是吸引旅游者眼球的重要元素。以“红茶”为例,在设计包装的时候,设计者要利用红茶的特点,以暖色调为主优化设计,如果是绿茶,清新、鲜爽是其显著特点,则要以绿色调为主,而旅游者可以根据不同颜色准确区分饼茶,也方便他们更好地挑选,可以将古典艺术元素,特别是茶文化元素,融入到包装设计中,形成视觉冲击的同时,还能充分展现茶的艺术感,正好符合现代年轻游客的目光,也就是说,在包装色彩设计方面,设计者必须综合分析不同消费群体的客观需求与审美特点,结合茶叶种类,优化设计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茶文化旅游纪念品销售量的增加、整体质量的提高和产品包装设计效果紧密相连。设计者必须意识到茶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重要性,要坚持相关设计原则,优化产品包装字体、图案等视觉设计,注重文化内涵与外在有机融合,注重可持续理念的引入,优化设计茶文化产品包装表现形式,客观呈现茶文化旅游纪念品主题,充分展现这类纪念品价值,要将“视觉、味觉、嗅觉”等有机融合,给旅游者留下直观感受,全方位了解茶文化类型的旅游纪念品,正确认知旅游纪念品品牌价值,知道其和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此,刺激旅游者消费,增加茶文化旅游纪念品销售量,不断促进旅游业向前发展,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一卉.探析旅游纪念品的可持续设计———以茶文化旅游纪念品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4(12):82-83.
[2]樊强强.浅谈旅游纪念品(饼茶)包装的多重感官体验设计[J].福建茶叶,2016(2):155-156.
[3]白蕊.旅游纪念品包装的视觉设计要素及应用[J].美术大观,2016(8):132-133.
[4]刘西会.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品牌化战略思考[J].艺术探索,2015(3):109-111.
[5]梁丹,孙悦,徐欣欣.旅游纪念品包装的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5(10):170.
1.都是与时间紧密相联的地域概念
不论是原产地还是发祥地,都有最初出现、最早诞生之地的涵义。茶树原产地与茶文化发祥地都是与时间相关的地域概念,分别是茶树和茶文化得以产生、存在的物质环境与空间基础。野生茶树的出现,是人类发现茶、认识茶、利用茶的自然物质前提,换句话说,茶树原产地比茶文化发祥地所隐含的时间要早。茶树原产地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最有机会较早地了解茶、利用茶,茶文化也因此得以孕育和积淀,因此,茶树原产地和茶文化发祥在地域上具有着一致性的可能。从一个宽广的地域来看,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二者都诞生于中华大地,具有空间地域上的一致性;同时,由于中国本土农耕文化的影响,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与茶文化所蕴含的自然、恬淡、淳朴等特点有着天然的契合。中华大地拥有茶文化诞生的特殊环境和土壤,茶文化历史悠久、体系完备,渗透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茶文化积淀特别厚重。因此,茶树原产地与茶文化摇篮也可能存在地域上的相异。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但中国国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并非在每个地区都有原始茶树生长,或适宜于茶树人工栽培。
2.二者的认定标准不同
茶树原产地的认定标准比较简单一致,也就是只需要证实茶叶最早从何地而来,或者说能够找到地球上最早的茶树即可(如古茶树化石、最久远的野生古茶树、最早的茶树文献记载等方式),主要通过科学实证的手段进行。但迄今为止,尚未有茶树种群化石被发现;寻找茶树原产地,主要通过调查大茶树的有无、多寡,以及从生物进化角度进行推论。如根据对云南茶树资源的考察结果和物种起源说,从云南茶种(Species)的数量、新种的发现、茶种的水平和垂直带分布规律、茶种形态结构的特点等论证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文化发祥地的认定标准则呈现多样统一,它可以借助多种文化表现形式来进行界定,主要通过人文研究的方式得以实现。中国是茶的故乡,自神农发现和利用茶以来,已达数千年之久。茶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中华民族众多,生产生活方式大相径庭,即便是对茶的称呼,各地区也不尽相同。茶文化发祥地可从如下方面进行研究: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产生、形成、发展、演变、形式和特点,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等。
二、辨析二者关系的意义
1.有利于建立茶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原点
茶树原产地的标准简洁明了,只需要找出茶树最早出现的地方即可,但这看似简单却很难证明。因为茶树的生长历史远远早于人类的诞生历史,并且随着自然考古和现存古茶树的新发现,新的证据也不断更新着人们对茶树原产地的认识,茶树最早出现的地方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目前,茶学界对茶树原产地诸说各执一端,观点多样纷呈,难以达成一致。但对于茶文化而言,它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是人类认识茶、改造茶的活动过程及其成果,通过对各种历史文化现象的辨析,可以得出茶文化发祥地的较准确的地理区位。尽管自然科学视域中的茶树原产地难以取得一致认同,但人文社会视域中的茶文化起点却可以得到有效证实。因此,厘清茶树原产地与茶文化发祥地二者的关系,可以使为茶文化研究摆脱对茶树原产地的依赖,解开各执己见给茶文化研究带来的困惑,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与空间,有利于茶文化研究向人文社会领域进行纵深探求。搁置茶树原产地的争议,直接探索茶文化初创地,开展茶文化发祥地研究,可以为茶文化学的形成提供思想前提和基础原点,对整个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2.有利于厘清中华茶文化发展的脉络
中国不仅是茶树的原产地,更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茶叶本是长江流域的物产,自从神农传说开始,中华民族就不断加深对茶的认识,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渐演绎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饮茶的习俗最早产生于长江流域,并逐渐向黄河流域及其它地区传播;最早的茶事传说、咏茶诗句诞生于长江流域,第一本茶学专著《茶经》也以此地茶树和茶品进行拓展构建。茶文化发祥地是茶文化研究的源头,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来梳理茶文化,能够比较清晰地揭示中华茶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的远古时期,茶叶的发现及应用的传说孕育了茶文化的诞生;商末周初,周武王伐纣时,巴蜀所产之茶为“纳贡”珍品;两汉、三国时期,茶文化通过社会交往与民族交流,向南北扩散推广;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浸润艺术人生;唐代,茶事活动由实践上升到理论,《茶经》标准完整的茶文化体系形成。以茶文化发祥地为起点,经过数千年的文化创造和积淀,茶文化终于惠及在中华大地,在唐代基本形成了较完备的茶文化体系。
3.有利于服务地方茶文化产业建设
中华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资源异常丰富,是人类可资共享的宝贵财富。茶自古以来就秉承着天地至清至正至纯之气,让人在复杂的尘世中获得丝丝清闲与片刻休憩,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成为国人的精神驿站。茶文化所折射出来的精神与气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与根基。茶文化发祥地的研究,有利于中华民族“认祖归宗、饮水思源”,加强对茶祖文化的认同,塑造中华茶文化的整体形象,促进茶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茶文化;茶室空间;设计茶
在我国社会人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俨然成为社会民众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产茶与饮茶大国,通过物质形式和人文科学相互结合,从而形成深厚底蕴的茶文化。伴随着茶文化的快速发展,茶馆和茶楼以及茶室等多种饮茶场所获得不断完善,但是当前许多茶室空间设计结构大部分都是娱乐休闲的风格,设计风格过于平庸和乏味,无法真正体现出我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基于此,深入研究茶文化和茶室结构设计,对于传扬我国优秀传统茶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就需要充分结合现代文化特点,促使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不仅能继承和传扬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还能够使得品茶者获得良好的精神体验。
1探究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传统茶文化中包含有禅宗精神和道教精神以及茶道等精神内涵。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产茶和饮茶大国。唐朝时期,寺庙周边都种植有大量的茶树,同时还通过人工培植各种野生茶树,由此可见,茶文化对我国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当寺庙僧侣在禅悟佛道时,必须要始终保持稳定和平和的心态,而通过饮茶能够提神醒脑,茶叶飘散的清香入口甘甜,使人内心宁清而平和,正符合参禅悟道的环境和心态。我国茶文化历经千年发展历程,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精髓。道教始祖老子曾经说过,所有事物都向着至善至美发展时就会逐渐形成道,万物发展都蕴含着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茶文化中就蕴藏着道家的无常、空、无等哲学思想,并成为茶文化发展的理论指导思想。道教注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受到道家思想理论的影响,茶文化逐渐发生转变,通过品茶能够提高自身修养,并全面实现肉体和精神的相互结合。茶道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核心,是经过长期饮茶和品茶而逐渐形成的生活礼仪,并能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这是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茶道促使茶文化更加丰富化和多元化,经过饮茶提高实现精神修养和思想觉悟即可称为茶道。我国茶道中重视对饮茶意境的深入体会,而茶室空间设计直接影响着饮茶境界,因此在茶道中茶室空间设计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对茶室进行设计时应当要充分重视茶道主题,使得茶室空间设计蕴含着传统茶文化和茶道精神。
2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
2.1茶室空间结构设计
在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要先设计其总体结构和框架,其中空间结构设计包含有入口大厅、茶室、茶亭、储物室、庭院、水池、艺术长廊、展示厅等。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应当要注重茶室空间的独特性,严格按照设计尺寸规定茶室空间大小。借助几何形体方式来划分茶室布局结构,并在平整的空间布局中体现各种不稳定因素,构成整体协调的茶室空间结构。结合饮茶者的个性化喜好与茶室的功能,区分不同的饮茶环境,主要包含有茶庭和茶廊以及茶室等多种功能区域。譬如西南地区的社会民众喜好露天饮茶,特别是露天庭院和回廊等场所受到广泛喜爱。所以,在西南地区设计茶室空间结构时,可以在以上位置设置茶亭,迎合地方民众的喜好。
2.2茶室的功能设计
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应当要结合饮茶功能特点来设计相应的饮茶环境,主要涵盖有品茗区和煮茶区等。其中品茗区大多位于室内茶室,主要表现茶道文化精神的热切追求。同时,在设计茶室时还要将品茶、烹茶以及制茶的乐趣充分体现出来。通常情况下,煮茶区主要位于长廊和大厅位置,部分茶室还会在大厅设置茶艺表演和古琴表演等节目,主要是为了增加品茶乐趣。此外,顾客在品茶时不仅可以让专业茶艺人士表演制茶茶艺,还可以自行烹茶和制茶。
2.3茶室空间的交通设计
在进行茶室交通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当要对功能区位置关系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布置墙面、步道、扶梯以及无障碍设施等位置。在设计茶室空间时,应重视不同形态空间结构的结合,以免出现重复空间结合的现象,形成独特的组合效果,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譬如,可以使用竹山格顶棚的结构来设计茶室大厅顶部和走廊通道,使得茶室具备自然气息和现代力度感。使用开敞空间的设计方式来设计茶室通往其他茶室和茶室以及水池等位置,并使用自动开关门窗处理开洞。完成开敞空间结构设计后,还要使用围合处理侧界面,从而有效保持茶室的密实性。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要注重和周边环境相互融合,达到借景和对景的目的。其中开敞空间实现了室内外的相互转换,所以,可以增添些许趣味设计,促使茶室空间更加丰富。在合围墙体中建造静态或者封闭的茶室,这些茶室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隔离性。为了有效避免茶室过于沉闷,可以采取开窗采光设计方式来增添茶室的韵味。同时,所有静态空间必须按照设计比例进行设计。此外,茶室空间整体应尽量采取柔和光线和淡雅色彩,实现清雅与和谐的效果。
2.4茶室空间的服务设计
绝大多数现代茶室功能区域主要有茶室、茶水房、大厅等。茶室空间的服务设计主要是指功能区域的附属设施的设计,譬如储物室、卫生间、经理室以及职员室等。在进行附属设施设计时,应避免与茶室功能产生重复或者冲突,附属设施设计应要注重和茶室整体格调的相互融合。同时,附属设施不能影响顾客。
3通过茶室空间设计继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
3.1体现文化价值
在禅宗文化中茶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制茶和品茶不仅能够获得心灵净化,还能提高精神修养和思想领悟。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利用茶室空间设计和禅宗以及茶文化等元素共同创造出慢节奏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可以放慢脚步,通过饮茶体会出茶室空间设计的境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饮茶者的精神修养,还能够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茶文化精髓。对现代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要注重茶文化和禅宗等元素的相互融合,利用现代化先进的高新技术来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促使现代化和传统茶文化的相互结合,不但能够传扬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而且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对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社会需求进行综合考虑,结合现代社会的精神倾向设计现代茶室,同时还要在茶室空间中体现茶文化价值。所以,在设计茶室空间过程中,可以使用软质生态建材与硬质建筑材料,塑造出良好的茶文化空间,给予品茶者丰富多样的审美层次。营造宁静而平和的品茶环境,让品茶者充分领悟到茶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从而提高精神境界。
3.2传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
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以传统茶文化作为设计的基础,实现现代化先进技术和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这样不仅使得茶室空间具有现代化科技特点,还能保留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传承和发展茶文化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对于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越来越重视,现代室内设计广泛应用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俨然成为现代社会的创新审美元素,通过室内空间设计不但能够提高品茶者的精神内涵,还能够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现代技术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相互结合,能有效满足现代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其中,茶室空间设计质量和室内设计师的理念和文化层次有着密切的影响,同时,室内设计师对于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也直接影响着其设计风格。伴随着室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不断创新,设计师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传统茶文化审美元素的重要性。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可以利用传统茶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并结合现代化发展特点,创造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结合的文化环境,同时,还可以通过合理搭配空间色彩和造型,确保室内空间设计具备着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其中,茶室空间设计不仅能够继承和传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茶文化,而且还能使得品茶者获得良好的饮茶体验,从而提升品茶者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修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政治文化冲击,我国室内空间设计逐渐失去本土特色,同时,传统茶文化独特的意识已经逐渐边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严重影响着我国室内空间设计的独特性和本土性,设计的作品逐渐丧失文化差异性,阻碍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扬,威胁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本土性。当前来说,现代茶室空间设计主要面临着传统茶文化传扬和创新问题,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所有传统文化只有充分结合现代文化特点进行创新,才能够立足于社会中。在传扬传统茶文化过程中,应当要充分考虑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利用现代化先进的技术来创新茶室空间设计模式,促使茶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采用现代化创新的设计模式还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继承和传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茶文化。
4结束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室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将我国传统茶文化作为茶室空间设计的基础,通过空间设计展现出传统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内涵。所以,茶室空间设计和传统茶文化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当前大多数的茶室商业化越来越严重,导致品茶者在茶室中无法体味出传统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内涵。因此,在进行现代茶室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当要充分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传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从而满足现代社会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利辉.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体现[J].江西建材,2016(21):44-49.
[2]夏吉宏.古代室内设计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传统[J].江西建材,2016(22):26-30.
[3]刘佳.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叶,2016(9):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