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讲座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讲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讲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讲座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讲座范文第1篇

肿瘤学教学发展滞后影响我国肿瘤学学科发展,急需改革和完善。在多学科协作指导下的肿瘤学进修生培养模式,符合肿瘤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及肿瘤学发展趋势,有助于肿瘤学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

【关键词】 进修生培养;多学科协作组;肿瘤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33-02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1]。《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2],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有5人死于癌症,人们一生中患癌概率为22%。全国肿瘤死亡率为180.54/10万,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我国居民因癌症死亡的几率是13%,即每7至8人中有1人因为癌症死亡。随着肿瘤患者的数量的倍增,肿瘤学学科迅速发展。目前,全国约90%以上的三甲医院均已设立了肿瘤科[3]。但是,我们还应看到肿瘤学目前的现状,表现为肿瘤患者治疗效果较差,治疗水平各地各单位不均衡[4]。并且相当一部分肿瘤科医师为其他科医师外出进修学习后半路出家。为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培养更多高质量的肿瘤学专业人才,迫切需要探索新的肿瘤学进修生培养模式。

1 肿瘤学进修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没有独立的肿瘤学课程,更没有专门的肿瘤学教育机构,医学生临床肿瘤学知识的获取,大多来自于病理学、遗传学、影像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课程教育,学得的知识零散、陈旧、不能反映肿瘤防治的整体性。进修人员普遍存在进修时间短、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根据进修生的这些具体情况,科室定期安排专业知识讲座,请有经验的专家讲解和临床关系密切的一些相关基础知识;带教老师在查房时利用病房现有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讲解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最新研究进展;定期安排教学查房,在病房内患者床旁更为直观地分析讲解病情。由于理论授课多数由带教老师自选内容,并且不同医院所见病例及临床治疗亦有所不同,因此,容易导致不同医院进修生理论水平不均衡。随着肿瘤治疗的理念、局部治疗方式、药物种类、治疗策略迅速发展,不仅各学科发展迅速,且衍生出不少肿瘤治疗相关新兴学科,如生物免疫治疗学、介入医学、核医学、激光学等等。因此,又可导致理论教学缺乏知识的跨学科综合性。恶性肿瘤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因而治疗就要根据这种变化适时改变治疗方案,以期最大限度地阻止疾病进展,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传统的肿瘤学教学重点强调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忽略了与其他治疗手段的有机结合,缺乏治疗的延续性。因此,需要改革和探索新的进修生教学培养模式。

2 多学科协作指导肿瘤学进修生的培养方法

2.1 综合治疗概念及多学科协作组:

所谓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是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部位、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理分期),结合细胞生物学改变,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多学科各种有效治疗手段,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同时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它克服了单一治疗手段的局限性,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这是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它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局部与全身并重、分期治疗、个体化治疗、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并重、注重循证医学等特征。这一概念涉及了多个学科的参与;所谓合理性与计划性,就是强调要通过制定决策前的多学科评估、讨论合理安排患者的治疗策略,以最大限度的延长生存及改善生活质量[5]。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肿瘤治疗模式,多项国外研究表明该模式的应用可为食管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肿瘤患者提供更合理的治疗和改善预后[6-8]。在欧美部分医学发达国家,已有法律规定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应由以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医师为主体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共同制定。尽管我国的多学科协作组起步稍晚,但在多家肿瘤专科医院及三甲医院的肿瘤科已将这种诊疗模式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的肿瘤综合治疗科及组建的肿瘤多学科协作团队亦证实了该诊疗模式的可行性及适用性。

2.2 多学科协作应用于肿瘤学进修生培养的必要性:

多学科协作是实现肿瘤个体化综合治疗的有效形式,打破以往的以专业、学科为治疗单元的束缚,转而以根据肿瘤的综合诊治需要为单元,其中涉及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射治疗科、病理科、放射诊断科、核医学科、介入超声科、介入放射科及中医科等多个肿瘤相关专业。这种协作不仅弥补了多学科知识缺乏统一体系的不足,而且促进了多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利于肿瘤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肿瘤学临床进修生来说,多学科综合治疗不是单一的肿瘤学知识应用,而是涉及其他多个学科方面知识的综合,对临床肿瘤病例的认识不能仅局限于肿瘤学专业的角度,应该从其他多个学科层面去考虑,更深层次地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从而强化系统的肿瘤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

2.3 具体实施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讲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血透室护理; 不安全因素; 预防措施

doi:10.14033/ki.cfmr.2016.30.056 文I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0100-02

血透室也可称为血液透析室,它是指通过实施血液透析方法,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或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病症较为严重的患者予以治疗的场所[1]。但因其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存在较高的护理风险。所以,针对血透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尤为重要。为探究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与预防措施,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252例血透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的先后对其分组。对照组126例,其中男86例,女40例;年龄22~72岁,平均(53.6±3.5)岁。观察组126例,其中男85例,女41例;年龄23~73岁,平均(54.2±3.6)岁。所有患者的病程时间为1~8年,平均(4.36±1.2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由于部分患者对血透的认识程度不够,易导致紧张、焦虑心理的发生,针对此现象,医护人员要加强与患者间的沟通交流,向患者介绍血透的相关知识与注意事项,这样能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时常鼓励患者,树立自信心,同时,医护人员还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指导其看书、听音乐,帮助患者调整心态,这样可使临床治疗的依从性有所提高。保持病房环境的干净整洁,定期开窗通风,在病房内栽培些盆栽,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此外,医护人员要保证血透室内的卫生环境干净整洁,对设备要给予定期检查。一旦患者发生异常状况,应立即向主治医师报告。

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做好相应预防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完善制度。血透室内的规章制度要完善化,对于仪器设备的操作,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循操作手册,定期对血透室内的设备进行维护与检查。设立质量管理小组,加强监管力度,保证护理工作的开展规范化和标准化。(2)加强培训。定期培训血透室的护理人员,对护理期间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予以分析,并针对问题原因制定相应预防对策。根据操作技能和理论技能两方面,严格考核新入职的护理人员,定期邀请年资较高的护理人员,分析护理心得体会与经验,这样能使整个科室的护理水平得到提高。培训过程中添加职业教育、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能使护理人员的思想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3)积极沟通。医护人员要加强与患者间的沟通交流,指导患者去听健康知识讲座,或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病症的相关知识与治疗方法。针对患者的担忧与疑问,医护人员需要给予耐心解答,这样能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时常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病症,这样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的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实施血透后院内感染、跌倒、自行拔针等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实施血透后,对照组患者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26.19%,观察组患者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10.32%,两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血透是一种血液净化技术,能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采取半透膜原理,根据对流与扩散,把体内过多电解质以及各种代谢废物移出体外,从而实现酸碱平衡、水电解质纠正与血液净化等效果[2]。由于治疗方法不一致,可将其大致分为两类:第一,连续性血液透析;第二,间歇性血液透析[3]。此治疗方法不但能代替治疗慢性肾病和急性肾病,还能应用于不同病因导致的急性酒精中毒、高钾血症或者肾功能衰竭等病症。

血液透析室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治疗场所,在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所应用的仪器设备不但先进,而且还较为精密。但由于数量较多,导致医护人员在操作时较为困难复杂,使得医护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因为如果专业技能不到位,不仅会使仪器的精准度受影响,甚至还能导致仪器受损[4]。另外,因患者人数较多,使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加重。若护理人员没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很容易出现护理上的疏忽,导致操作受影响,造成一些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由于血透室的人流量较大,易导致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若未定期消毒隔离,或者不能确保卫生环境的良好,很容易造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感染病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针对此现象,医护人员更需要对血透室内的安全隐患进行注意,为患者提供舒适良好的治疗环境。针对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为患者制定与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不但能使血透室护理人员的抗风险能力加强,还能避免或者降低血透室护理的差错,使患者的安全得到保护,降低护理纠纷现象的发生,避免对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身心伤害,从而使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

把血透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加以完善,可使护理在管理与细节上变得更有理可依,使护理人员的重视有所增加,而且还能使不安全隐患的发生率降低[5]。加强培训护理人员,能帮助护理人员对相关操作技术与技巧等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熟练。对基础理论知识加以巩固,能使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有所提高,增强防患未然意识与相关法律知识,能进一步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除此之外,邀请一些年资较高的护士为护理人员传授护理经验,能使护理人员增强面对问题的处理能力,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环境的舒适安全[6]。另外,安全管理学习的加强也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人员在工作期间,要对血透室内的各项操作章程与制度做到严格执行。强化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素质,定期考核培训护理人员的相关操作知识与理论知识。设立质量管理小组,密切观测,严格把控,让血透室的管理能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等。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安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应当更加重视其细节与管理,尽量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护理环境[7]。安全防范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是护理安全中的精髓,应加强培训。

护理人员在血透室护理中的各项安全防护制度,并在培训过程中添加职业教育、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能使护理人员的思想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环境的安全化与优质化,从而使疾病的治疗效果提高[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血透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此可见,就血透患者而言,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能有效使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通过分析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这样可在治疗过程中降低患者发生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林方兰.浅论血液透析室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5):688.

[2]于莲凤,孙立荣.血液透析室的护理安全管理及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6):159.

[3]李述真,刘法芹.二级医院血透室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09,7(6):131-132.

[4]郑玉英.血液透析室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1):21.

[5]王朵t.信息化管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运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1):159-161.

[6]陈岩.血液透析中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255-256.

[7]蔡书平,周丽娜,陈新,等.血液透析中心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8):2973-2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