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镇信息化建设

城镇信息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镇信息化建设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城镇;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4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稳定的持续发展使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数量与规模逐步增加。近3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数据表明,中国的城镇化率在1978年是18.9%,2014年达到52.6%。这表明,在这36年中,我国以平均每年增长1%的速度使我国的城镇化率增加了34.7%,是30几年前中国城镇化速度的3倍还要多,与此同时也是世界城镇增长的2倍多。伴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镇信息化研究与建设在现实中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小城镇信息化的根本就是充分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增进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推动经济迅速增长,让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小城镇信息化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在信息化由城市向城镇发展的进程中,小城镇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第二,伴随着小城镇的全面发展,及行政区域的“合乡并镇”的政策,城镇政府部门工作量迅速增加,自动化信息系统可以极高的提高工作效率。

1 社区信息系统

小城镇信息化的过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它能够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强人民自身素质,促进全国人民对信息化的认识,形成一个好的循环,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小城镇全面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应用上看,信息化的产品主要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等等。目前适用于小城镇开发的信息化产品极为缺乏。小城镇信息化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应该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小城镇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对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

2 社区信息系统发展面临的困难

信息化体系是由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网络,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基本元素组成的一个符合中国社会信息化完的整体系。但在小城镇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更为缺乏。

通过对大量从基层收集与统计来的数据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在基层发展中遇了许多问题。

2.1 小城镇信息化基础硬件设施薄弱。2012年8月份,我们对上海市郊区信息化发达的小城镇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表明,市县级的政府行政机关配备有较多的计算机,而大部分乡镇的单位都没有较多的计算机配备,乡村信用社则拥有的计算机更少,等于没有配备,配备率还不到30%,平均每个组织有计算机仅有0.67台,其中82%的组织还没有链接互联网;在筹规划,协调配合,将极大的推动小城镇可持续化发展。乡村仅有2%的人群拥有计算机。要是从全国的范围来统计,大部分乡镇的人民计算机拥有率还不到0.5%。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拥有率根本达不到平均水平,实力相对薄弱,在我国,只有少部分县级行政单位还没有连接上了宽带网络,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我国的人均计算机拥有率则更低。

2.2 小城镇信息化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与传统的企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来进行对比,小城镇要涉及更多的部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信息化包括农业部门,信息技术部门,科学研究部门等众多部门。只有做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小乘正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但现在的状况是,信息化的建设为有些部门的高速发展而开展的一项工作。然而随着小城镇信息化程度的深入,与其他部门在资源整合方的面将会产生极大的阻力,对往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遇到的相当多的问题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问题。

3 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模式

在建立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的时候都要考虑到这些必要情况另外在推广软件系统的时候,系统开发的成本不能太高,操作要简单。正是因为有这些问题,小城镇信息化的进行才缓慢,制约着信息化系统快速高效的发展。因此,小城镇信息系统的开发要减少它的成本,降低操作难度,还要加紧时间开发系统,最重要的是,要让社会信息系统平稳告诉的发展。只有这样城镇社区信息系统的开发更具有实用的价值,符合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现状。

至于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的选择,我们运用了B/S结构。B/S结构内容简单,方便易操作,用户可以直接使用Web浏览器,如Internet Explorer,Netscape Navigator等通过网络直接访问城镇服务器,页面简单,低文化层次的用户可以方便地使用该系统。我这样,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可以跨平台使用,意味着既可以在Windows中运行,而且也可以国内的Linux运行,都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改,就可以大大降低系统运营的开发成本。与此同时,由于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采用B/S结构,所有用户都可以在服务器上进行操作,这样就从根本降低了硬件配置的需求。

4 小城镇社区系统的设计

在系统的研发中,我们充分实现了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相互配合,将具有独立功能的组件分为一个子系统,以保证系统能够持续稳定的运行。系统的网页呈现将是以动态(JSP)和静态(Servlet)相结合的形式,使用户能够更直观,生动的了解实时动态。系统是由几个子系统有机的结合而形成的,从而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资源。

社群信息系统的设计采用的组件化得模式,其结构清晰明朗,容易操作,方便服务人员的检测与维修、维护等工作。同时,也为后续软件的开发降低了门槛,是软件开发的速度得以提高。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总结出,社会信息系统的构成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4.1 管理层面:管理层面负责的内容主要有管理用户的在线注册,权限的获取,以及数据的整理数据库的组建和维护、社区信息的管理等,确保系统能够正常稳定持续的运行。在维护方面,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数据恢复,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对系统出现的突况能过做出迅速的反应并对其进行修复。用户的信息可以备份到云端安全的存储。同时还承担社区的信息等工作。

4.2 社区建筑智能化层面:社区的各个建筑通过计算机与管理系统交换信息,并实时上传楼宇信息,方便查询和管理,物业信息信息化可以更好地管理。业主也可以通过客户端了解物业信息,可以足不出户缴纳相关的管理费用等。

5 结束语

通过把握住符合小城镇实际情况需求与满足课题任务唯一要求这两个主线,来实现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的分析研究。我国现在大多数社区的信息系统是物业管理系统,不仅功能简单,而且主要用于城市小区物业管理,我们所要面对的主题是小城镇和社区的基层民众,小城镇的信息化不仅是管理层面的,也应该让每位居民参与在内,同时根据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以及对小城镇用户的研究,结合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社区居民与居委会需求,充分满足小城镇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需要,我们自主研发出的小城镇社区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小城镇社区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田虹,吕有晨,刘消寒.信息化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2004(03).

[2]承继成.信息化城市与智能化城镇[J].地球信息科学,2000(03):4-7.

[3]李乾.锁定小城镇信息化建设的支点[J].小城镇建设,2005(O1):18-19.

[4]干青兰.物业管理导论[M].中国建筑出版社,2000(06):45-46.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心镇;普兰店市;全域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77-03

作为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心,乡镇是带动其发展的重要节点,正确地选择中心乡镇,能充分带动整个农村地域的快速发展[1]。中心镇是小城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并能与省、市、县(市)城镇体系有机融合的城镇。它既是县(市)内一定片区的中心,也是若干一般小城(集)镇的中心,起着片区首位城镇的作用[2]。中心镇位于城镇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向基层农村,是农村经济、政治和文教中心,物资和人流的初级集敞地[3]。

在“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般村”的5级城镇体系网络中,中心镇作为一个节点,向上连接城市,向下辐射一般镇和乡村,起着枢纽的作用,联动着整个小城镇群的发展。中心镇不仅能聚集本区域的劳动力、资源和资金,而且还能把周边小城镇的资源、资金和人才吸聚到自己区域内。通过对聚集的资源进行加工,形成深度加工产品,使资源增值,加速中心镇自身的发展,并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向次级节点扩散技术、输送产品、投资等,促进周边小城镇和农村的城镇化[4]。中心镇的确定考虑了一定的地域平衡因素,因而其分布是相对均衡的。中心镇一般多是县(市)级行政地域单元中各城镇经济区的核心乡镇[5]。

大连普湾新区(大连市副市级)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与龙头,大连市在建设“三个中心和一个集聚区”过程中受到发展空间的制约,为此,大连市提出加速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这一重大决策,并于2010年4月将金州新区、保税区和普湾新区确定为大连新市区。大连普湾新区是大连市最年轻的开放先导区,是大连新市区的核心区和大连新的城市中心,肩负着承接大连主城区城市功能和产业向北转移,引领大连新一轮开发开放和经济腾飞,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新增长极的重大使命。

一、研究区域概况

辽宁省普兰店市(普湾新区)位于辽东半岛中南部东侧,市(区)境东临庄河市和黄海,西接瓦房店市,南与大连市金州新区毗连,北与盖州市接壤,东南与长海县隔海相望。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陆、海、空交通发达,气候宜人。优越的区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市(区)总面积3 375平方公里,包括12个街道、1个开发区、7个镇和3个乡。其中,普湾新区的核心区包括丰荣街道、铁西街道、太平街道、开发区、三十里街道、石河街道、复州湾街道和炮台街道;拓展区包括皮口街道、城子坦街道、大刘家街道、杨树房街道、双塔镇、安波镇、四平镇、沙包镇、大谭街道、唐家房街道、莲山街道、星台镇、墨盘乡、乐甲乡和同益乡。

二、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文采用的数据全部来自于《2012年普兰店市年鉴》以及调查分析报告等。为便于纵向对比研究,本文统一采用2011年普兰店市行政区划,并对其他年份行政区划进行了相应调整。通过研究各街道(乡镇、开发区)的相关数据,从而对普兰店市各中心镇建设展开分析与规划。

三、普兰店市中心镇选择和建设分析

(一)中心镇选择的主导因子分析

1.各乡镇的人口分布密度分析

人口密度是是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普兰店市各乡镇人口分布密度见图1。

由图1可知,人口密度大于500有3个街道,分别为丰荣街道、太平街道和铁西街道,而且它们主要分布在普湾新区的核心区地段,故人口密度较高。而人口密度小于200人的包括复州湾镇、炮台镇、安波镇、沙包镇以及同益乡。普兰店市大多数乡镇的人口密度集中在200—500人之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对一个城市或中心镇的影响十分重大,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通过城市化,可以将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

2.各乡镇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城镇化发展水平通常由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普兰店市各乡镇的城镇化水平见图2。

由图2可知,城镇化水平大于70%有丰荣街道和太平街道,其次为铁西街道、三十里堡街道、复州湾街道、皮口街道、开发区与石河街道。在城镇化水平低于20%的乡镇中,城子坦街道、大刘家街道、杨树房街道与炮台街道城镇化程度较高。再结合皮口街道、城子坦街道、大刘家街道和杨树房街道的人口密度,可以将它们定位为中心镇进行发展。

3.各乡镇经济收入水平分析

各乡镇的经济收入主要包括农牧业总收入(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总收入(第二产业)以及运输业商饮业总收入(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第二产业可以很好地满足经济的现代化,第三产业是缓解日益增长的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普兰店市各乡镇经济收入的差异见表1。

由表1可知,丰荣街道、石河街道以及三十里街道各收入占全市总收入比例较高,均在18%以上,开发区占6.72%。在其他各乡镇中,可以明显看出炮台街道、大刘家街道、皮口街道、城子坦街道以及复州湾街道5个地区比其他乡镇比例较高。同时可以看出,在所占比例不超过1.5%的乡镇(普兰店市中北部乡镇)中,大谭街道、杨树房街道、星台镇、双塔镇以及安波镇的比例较高。

丰荣街道、太平街道、开发区、三十里街道、石河街道由于它们的区位优势,其非农收入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各乡镇。在其他乡镇中,复州湾街道、炮台街道、皮口街道、城子坦街道、杨树房街道、双塔镇、安波镇以及莲山街道比例较高,均达到了28%以上。

同时可以看出,除了普兰店市市区的街道,炮台街道、三十里街道、皮口街道、石河街道、复州湾街道收入要高于拓展区的各乡镇。而在拓展区中,城子坦街道、大刘家街道、杨树房街道、星台镇以及安波镇的收入较高,其中安波镇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0 086元之高。

(二)普兰店市中心镇的确定与建设

1.中心镇的确定

通过对普兰店市各乡镇(街道)的人口分布、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指标、非农产业收入以及人均收入的分析,并结合各乡镇(街道)的地理位置分析。结果表明,丰荣街道、铁西街道、太平街道、开发区、三十里街道和石河街道由于其各项指标较高,同时具有地理优势,故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区域进行城市发展。

表1 2011年普兰店市各乡镇总收入、非农业收入和人均收入

在普湾新区核心区中,确定复州湾街道、炮台街道作为中心镇;在拓展区中,确定皮杨街道、城子坦街道、大刘家街道、莲山街道以及北部的安波镇适合作为中心镇进行规划与发展。确定为中心镇的乡镇各项指标如表2所示。

2.中心镇的建设

普湾新区核心区中的复州湾街道位于普兰店市西南部。复州湾街道应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完善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表2 确定为中心镇的乡镇2011年各项指标

炮台街道位于普兰店市西部,在辽宁省百强乡镇综合实力排比中名列第四。其工业经济发达,而且重视绿色生态的建设。

皮杨街道以大杨集团为龙头,以大杨国际服装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推进工业经济,促进服装、机械加工、铸造、有色金属加工、家具生产和水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城子坦街道位于普兰店市东南部,是辽宁省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城子坦街道应着重设施农业建设、工业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名镇建设。

大刘家街道位于普兰店市南端,南面与金州新区相邻,鹤大线、201国道、黄海大道等公路和大庄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而且具有优质的设施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莲山街道位于普兰店市中部,是“城八”、“兴唐”、“皮莲”3条省市级公路交互处。莲山街道应围绕“兴唐”经济带建设,加快物流中心、物资配送行业的发展。莲山街道虽然总收入占全市总收入较低,但是它的非农产业收入比例较高。同时两条大街增加项目扩大建设规模,拓展至周边10余个乡镇和地区,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安波镇位于普兰店市最北端,东依庄河市,西邻瓦房店市,北接盖州市,南与乐甲乡连接。虽然总收入较低,但人均收入较高。安波镇应以发旅游事业为主导产业。安波镇俭汤温泉在“中国十大温泉度假区暨温泉度假饭店50佳”评选活动中,获得“中国十大温泉”和“最佳养生温泉”称号,成为东北三省唯一获此荣誉的温泉旅游区域。因此,它可以在很好地发展自身产业的同时,通过吸引外来人员,带动其周边乡镇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劼.基于发展潜力评价的中心镇选择[J].上海城市规划,2009,(6):49-53.

[2] 刘丽红.关于中心镇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J].消费导刊,2013,(1):42.

[3] 周倩,高文杰,王而枝,等.河北省中心镇存在的问题及培育对策研究[C]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2012:1-6.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3篇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建设跟不上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镇化的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消费品市场扩张等诸多方面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能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我国各届政府都在不断加强城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对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和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促使城镇化建设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是,由于我国各届政府优先支持工业化的政策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以城镇化率来衡量,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只有52.6%,我国仅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很显然,城镇化已经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跟不上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二)城镇化质量还比较低,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不相适应

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到46.6%,年均提高约1.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2亿,净增1.6亿人。城镇县城区面积由2000年2.2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08年3.63万平方公里,8年增加了62%。尽管从统计上看,这些年来城镇化人口比重在不断的提升,但是城镇居民的素质、生活质量、消费行为、思想观念、管理方法却难以跟上城镇化建设发挥发展的步伐,存在着农村地区“被城镇化”、农村人口“被市民化”等现象,大量郊区县归并为市区,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依然是农村水平,农民的生活消费方式也没有发生实质转变;我国26261万农民工中,有16336万人在城镇打工,由于户籍限制,他们既无法真正享受城镇化成果,又被统计为城镇人口,导致农民工的消费结构无大的变化,城镇人口并没有带来真正的需求增长,城镇化质量还比较低,与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

二、有的放矢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清除制度障碍和政策弊端,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加快城镇化体制改革,有的放矢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城镇化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动力。

第一,优先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使工业化与城镇化平衡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努力做到整合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发展,不断提升城镇的承载力和人口的集聚能力。采取有效的激励奖励政策,引导和支持给予社会资本向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投资。

第二,着眼于辐射全国重点城市群的城镇建设。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势必要求我们应以集约化的方式推进城镇化改革,实现城镇绿色化、低碳化、集约化发展。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等城市为重点,建设并初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群,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割据,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形成区域内外相互衔接的一体化市场。同时,也要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城镇功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科学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增强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与此同时,科学协调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中,对于无法形成关联发展和少数有条件的镇重点发展,突出重点,做好规划,党和政府要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授予相应的发展权力,配置更多的公共资源,使之产业集中、功能配套、服务完善,成为新兴的商品,集散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乡镇企业集中之地,增强小城镇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这样农村劳动力进镇才有事做。

第三,统筹规划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积极支持、鼓励农民进城,构建新时期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良性循环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

第四,统筹规划和改革城镇发展模式,有效发挥城镇化建设发展人口集聚效应的最大化。继续弱化城市行政级别,将公共资源、公共权力均衡用于城镇发展,特别在资金配置、行政许可、财税政策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和照顾中小城市(镇)的发展需要。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小城镇;规划设计;农村建设

1.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类型

小城镇就其定性分析和概括,不外乎五种主要类型:即特色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主导型,交通主导型,旅游主导型。

2.旅游小城镇规划感知

发展旅游小城镇首先是依托城镇或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在区域内使人们获得观赏,度假。休闲,娱乐,健身,回归自然的需求。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城镇及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推动城镇及乡村经济的发展。

3.旅游小城镇规划策略

3.1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策略

小城镇发展过程不同,区域条件不同。构成了千差万别的城镇特色。但其构成建设发展的基本要素不可或缺,即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历史文脉、以及自身功能。提倡生态优先,塑造特色城镇,提高文化品位,强化功能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开创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乃至未来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根本任务。在构建要素中生态与文脉是小城镇旅游资源的主导因素。如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旅游小城镇规划的关键。旅游资源开发与小城镇建设是为了改善生存条件、美化生活环境以便吸引游客观景揽胜。而环境保护则是为了使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可持续利用。利用与保护是有机统一体,有环境效益才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综合保护为指导,在综合保护的基础上以合理开发利用为目标。积极引导当地乡村农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和从事旅游服务,以旅游业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本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逐步优化,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推进现代文明的整体进程。

3.2生态优先的规划策略

生态规划或目标是使小城镇朝着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方向发展,而开展可持续建设目标是使任何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活动和居民的生活方式都要对子孙后代负责。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生态规划是旅游小城镇规划的根本。是以维护生态系统供康、关注居民生活质量、土地和资源节约等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共同问题为终极目标。

3.3历史文脉规划保护与再现策略

历史文脉是历史的延续。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在广大的农村和集镇,这些散布于民间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宝藏,是社会文明的源头。在旅游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应当充分挖掘这些宝藏,让其源远流传,发扬光大。

其次,国际社会对城镇历史文脉的保护予以了极大的关注。任何一个城镇的历史,都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都是全社会和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在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应当极其关注和重视历史文脉的保护与再现。那怕是一棵古附,一座旧屋,一处有价值的断墙残垣,都应该认真研究分析,使它化腐朽为神奇,再现文化内函,创造独有特色。

4.旅游小城镇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关系

旅游小城镇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旅游产业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旅游开发对于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明乡风形成,整洁村容建设等,都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4.1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

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发展经济。经济的发展,必须打破单一农业产业的界限,把农业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以农林牧副渔业资源、乡村田园资源、乡村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等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蓬勃发展,人们消费概念,生活方式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闲需求,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动力。根据市场分析预测,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显现区域范围广,吸引人群多的发展态势,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乡村休闲旅游的引力圈不断扩大,日常50公里,周末150公里,假日300公里范围内都将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度假的合理半径。

乡村休闲旅游特点具有多样性,趣味性。除高级别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游览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特色,开发多种旅游模式。如:农林牧作物的观光及瓜果采摘,田园风光观赏旅游,农村劳作体验休闲旅游,乡村民俗活动观光体验,农副产品加工体验,农家特色餐饮住宿体验等。

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了经济农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养殖、餐饮住宿消费、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提升了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的附加值,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产品和全新的消费形态。因此,旅游休闲产业,已经成为远近郊区及旅游小城镇新农村发展生产的支柱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

4.2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增收产业

旅游休闲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具有较大的家庭服务特性,最具增加就业、富裕民众的推广价值。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可以是独立经营的农户,也可以是集体或私营的企业。独立经营农户,以采摘、农家乐、垂钓园、民俗大院等方式,可以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形成家庭收入。农村企业提供的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档次的旅游休闲服务,不仅就地消化了农产品,吸收农民就业,而且带动了区域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一个富民产业,是让农民增收的产业。既解决了农村部分就业,又使当地农民的收入增加。因此,旅游休闲产业是新农村建设中比较容易直接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

4.3旅游开发将大大促进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在乡村形成

旅游休闲产业最终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更不易获得经济的收益。因此,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必然在市场的引导下。在现实的教育下,培养了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市场是一所最好的学校,服务教育将农民培养成为文明卫生礼貌的公民。乡村旅游需要文化的支撑,民俗文化的包装,餐饮文化的开发等,都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同时,游客带来的城市文化,对于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4.4旅游开发将加快村容建设,形成整洁卫生的新面貌

旅游环境打造、农家接待条件的建设都是最基础的内容。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旅游休闲要求村庄面貌不是千村一面,而是各具特色;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文化基础和唯一性等等,所以,乡村旅游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旅游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点。拥有旅游资源、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小城镇,应当在规划中将其作为小城镇主导产业,充分挖掘潜力,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旅游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支柱产业,乡村旅游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活力和动力,搞好乡村旅游有利于生产发展、环境改善;有利于促进文明、提升文化;有利于村容整洁、形成新面貌。 [科]

【参考文献】

城镇信息化建设范文第5篇

一是理论知识的拓展

七天的理论学习过程中,系统认真的学习了“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与城市有机更新的杭州经验、产业平台建设与人才集聚及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等6门课程。上课的老师都是教授级以上且带博士生,他们理论丰富、站位高,上课时候循循善诱、深入浅出、举一反三、教导有方,我都认真听、细心记、用心悟。

尤其是王士兰教授的“新型城镇化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课程感悟很深。首先,提出了城镇化的存在问题。一是城镇化水平低,2013年我国平均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53.7%,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36%,西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44.8%,这个水平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二是传统城镇化导致“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发展过程中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重城市建设,轻乡村发展等。导致了交通拥挤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三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来推进城镇化,土地粗放利用、耕地资源浪费,地方政府债务过大。四是外来人口“市民化”进城滞后。受城乡户籍制度分隔,他们不能享受城镇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五是城镇群主题形态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规模小、功能弱,城镇群不尽合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不协调。六是“建设性”破坏尚在蔓延。城镇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还在破坏,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城乡建设缺乏特色。其次,提出了城镇化的解决措施。一是统筹区域化发展。区域化的发展就是要与周边地域连接起来,通过整体地域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城乡都发展了城镇化水平才能实质性提升;三是重点培育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发展重在发展主导产业,尤其发展工业经济助推城镇发展。同时在城镇建设中遵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开发、集约发展的原则,既有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又有近、中、远期的实施规划,做好各个分期的科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