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国内研究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河洛大鼓;现状;保护对策
作为豫西地区唯一进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音乐,河洛大鼓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与变革,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喜爱。随着传统文化逐步现代化,河洛大鼓不同程度上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给河洛大鼓的继续传承和发扬形成一定的制约。基于此,通过研究豫西地区河洛大鼓生存发展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旨在为河洛大鼓的传承和发扬奠定坚实基础。
一、河洛大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产业得以创新和发展,使得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研究表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依赖性逐渐降低,伴随而来的是对现代文化的追随和喜爱。河洛大鼓依然坚持传统唱腔,并无法满足现代人更为丰富的需求。因此,河洛大鼓被文化爱好者逐渐淡忘,其传统地位受到严重威胁[1]。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是影响和制约河洛大鼓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河洛大鼓盛极一时,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受到经济、文化资源的影响,所以以听大鼓书为主,随便找一个地方,大家聚在一起便开始大鼓书的演说。大鼓书的主要表演者为贫困、残障人士,并没有接受专业化的艺术训练。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使得河洛大鼓难以形成系统化体系。
(三)队伍规模不断缩小
河洛大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要想得以有效继承和快速发展,必须要求打造一支技能水平较高、素质过硬的文化队伍。20世纪80年代,河洛大鼓表演队伍规模非常大,仅偃师、新安县区大鼓艺人人数就分别高达两百、一百多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当年从事河洛大鼓表演的艺人年事已高,基本上已经无法胜任这种高负荷、重体能的表演工作,而能够表演河洛大鼓的年轻人并不多,绝大多数年轻人因经济负担较重,所以选择外出务工。如此一来,参与河洛大鼓表演的人数越来越少,了解河洛大鼓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最终导致河洛大鼓队伍规模不断缩小。
(四)文化形式多样性的冲击和影响
近年来,我国文化形式日益多元化和多样性,对河洛大鼓的生存和发展形成直接性影响和制约。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现代音乐、绘画、歌剧、舞蹈等文化表演内容日渐丰富,作为对传统文化的有力补充,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文化的舞台地位。对于河洛大鼓来讲,同样受到其他文化形态的影响和冲击。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发现,参与学习和表演河洛大鼓的人数逐渐减少,河洛大鼓的社会影响力也逐年下降,一些本身对河洛大鼓有兴趣的音乐爱好者,也被其他形态、内容更为丰富的文化所吸引,从而给河洛大鼓产生不利、负面影响。此外,河洛大鼓形式、内容依然保持传统模式,缺乏有效的创新,也使得其自身发展和影响力严重受阻[2]。
二、河洛大鼓保护对策
(一)重视宣传和推广工作
由于河洛大鼓的传统艺术形态十分明显,与现代文化相比,缺乏公众吸引力,所以导致其逐渐淡出文化爱好者的视野。因此,各级政府、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要共同筹划、组织,加强对河洛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建立健全各项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制定标准化、规范化运行机制,让更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主动接受和传承河洛大鼓,并依托于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将河洛文化推向国内其他地区直至国外,进一步提升河洛大鼓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统筹规划、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文化配套设施不全是影响和制约河洛大鼓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作为洛阳市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典范和杰作,各级人民政府、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要加大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河洛大鼓的传承和发扬创设有利条件和客观环境,提供现代化基础配套设施,并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省、市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确保河洛大鼓保护工作落实到位。
(三)培养更多的河洛大鼓后继人
对于河洛大鼓的保护来讲,后继人的培养尤为关键。可以说,河洛大鼓与我国其他传统文化相同,在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均需要得到专业技能强、素质过硬人才的有力支撑。因此,需要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共同加大倡导力度,培养一批专业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河洛大鼓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可行保障。
(四)创新河洛大鼓文化形式
随着文化形态的日渐多元化和多样性,不同程度给河洛大鼓的生存和发展形成巨大压力。对于河南省洛阳市而言,其对外发展和逐步创新的一大保障为河洛大鼓文化艺术体系的形成。河洛大鼓文化艺术创新力不足是有目共睹的,这也是对其生存和发展形成影响的核心问题。因此,各级政府、文化保护部门要加大创新力度,形成创新理念,塑造创新形式,提升文化创新水平,实现声、光、电有机关联[3]。与此同时,有效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新手段,加大河洛大鼓文化艺术创新力度,与其他文化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凭借其传统文化艺术魅力来获得创新与发展,最终重新回归文化艺术舞台中心,为传统文化艺术百花齐放做出巨大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河洛大鼓作为豫西地区乃至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形态多样、内容丰富,能够从客观层面展示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魅力,可以象征性的表现出人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文化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河洛大鼓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文化宣传与推广、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后继人和创新文化形式等举措来保护河洛大鼓,以期让河洛大鼓重新焕发光彩并回归文化主流。
【参考文献】
[1]李希梅.非文化遗产河洛大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群文天地,2012(06):26.
[2]王艳.河洛大鼓的文化嬗变边缘化与保护传承[J].戏剧文学,2016(10):119-122.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艺术教育;传统文化
0前言
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从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网上购物,到日常生活、学习、娱乐,新媒体已深入到社会各个方面。现代设计一直都在被新思维、新观念、新科技、新媒体、新材料等引导着向前发展。然而,一个国家的设计也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同时承载着文化传播的历史重任。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璀璨文明史,在长期的繁衍融合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开放的大环境使得我们更加迫切的需要自己的设计,需要根植于本土、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将我们的民族传统特色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中。
1我国新媒体艺术教育现状
设计的发展需要有教育的跟进。21世纪,国内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乃至部分理工类院校也纷纷建立起数码新媒体艺术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作为媒体艺术教育的先驱,于2002年聘任来自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的肖永亮教授为副院长,为北师大开创电脑动画制作专业。肖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并在著名的蓝天工作室(BlueSkyStudio)从事技术特效工作,特殊的工作经历让其将在美国的新思路带到了中国。西方国家教育思维、教学方式的引入,为国内的艺术教育带来了丰富的给养,但单纯的西方元素空降到中国必定有些水土不服。国内某些院校开办的新媒体艺术专业不乏跟风逐流之象,由此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由于缺少学科专业文化语境的支撑,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定位不准,把掌握应用软件当作主要的培养目标,弱化了对设计思想、文化内蕴的思考与学习。从近几年一些高校新媒体艺术专业学生习作和毕业展的作品来看,不尽人意的就是人文精神、艺术表达和文化品位的缺失。
2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艺术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全球化一体化的大潮下,中国的音像制品、图书、服装、艺术等多种文化形式借助新的传媒技术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各地。毫无疑问,新媒体艺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积极影响,它赋予了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范式。但另一方面,我们往往忽略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再生价值和发展空间。在新媒体艺术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利用,可以极大提升作品的文化意蕴及内涵,同时,能很大程度上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2.1传统文化题材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纵观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学作品及现阶段依然留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盈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这些源于古代或民间的传统文化纪录为现阶段新媒体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内涵。2006年,获得日本TBS电视台举办DigiCon6+2大奖的动画短片《桃花源记》,以陶渊明的同名古文为蓝本创作,描绘了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耐人寻味。2012年一举夺得第11届“东京动画”最高奖项的动漫短片《卖猪》,故事灵感源于贾平凹写的《祭父》一文。借用创作者本人的陈述“,中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那么多少数民族,搞原创题材是取之不尽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新媒体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作品的展示与分析,引导学生选用传统文化的主题题材进行创作,同时,鼓励学生挖掘传统文化中众人所不熟知的,却能挖掘提炼新的兴趣点的主题。一方面,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知识及理念将会极大提升新媒体作品的创作意蕴和内涵。
2.2传统艺术形式要素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的国家,在艺术形象设计和表达方法上有很多技巧和构造值得我们学习。从中国国画、民间独特的年画、剪纸、戏曲、雕刻、壁画、石画像等艺术作品上都可以直接观察到借鉴民族风格所形成的艺术形式。传统图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所呈现出来的形式和载体丰富多样,改变着审美视觉。在新媒体艺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保留传统图形特点和传统美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的审美观念、设计原理和设计手段,进行改造、加工、提炼的再创作。这需要学生对传统图形的充分理解和慎重的选择,在新媒体作品中出现的每个造型要素都将是有针对性的,要突出表现的主题,为内容服务。将传统造型与现代设计交相融合,能充分体现出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传统色彩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色彩体系。其一,中国的“五色学说”即青赤黄白黑,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理论基础。其二,是中国画色彩,以文人画为典型。简约、单纯的色彩,与水墨的点线面造型要素结合,营造作品特有的气韵和意境。其三,是民间色彩,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山西的皮影、东北的剪纸,各种民间工艺色彩,形式丰富,体现了人们对色彩的不同认知。
2.3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1970年版的《中国民乐大全》收录了最具民族色彩的乐器演绎出的数百首音乐。这些优美动人的旋律,为新媒体艺术创作营造独特的音乐创作空间。
3结语
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在高校新媒体艺术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鼓励学生提炼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给养。传统文化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新媒体艺术的文化内涵,也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教育者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借鉴世界上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优秀设计理念,学习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民族特色新媒体作品。
参考文献:
[1]胡蓉.互动的艺术——浅谈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性特征[J].美术大观,2006(5).
[2]崔保国.2010传媒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创意文化产品,是以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具有创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产品。早在1912年,著名德国经济史及经济思想家熊彼得(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就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消费理念的形成,创意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是过去时代的基本的物质性必需产品,而是更富于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的产品,文化产品的消费成为时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种精神性的产品需求在总体上日益提升,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当前,文化的传播、风格的形成,仍然主要是通过文化产品以及该产品所创造出来的行为及文化符号而完成的。这种趋势为从文化符号到文化产品培植了良好的土壤。为了适应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满足市场文化消费的迫切需要,关于创意文化产品开发模式的研究迫在眉睫。
一、现状分析
首先,目前国内企业大多缺乏系统的创意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现有的品牌文化产品设计仅仅限于局部、片面、短期的一些项目实施,而且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没有统一规划的概念,缺乏多维度的形象管理机制。
其次,在具体的产品开发中,国内企业由于指导思想的肤浅和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在设计时借鉴参考的成分太重,缺乏原创性;在生产和加工时往往因为成本、生产周期等原因忽略了材料、工艺等质量问题而显得粗制滥造;在进行推广活动时往往不具备完整的系统规划,导致视觉形象各不相同,传达方式各异,这些都导致创意文化产品难以取得消费者的认同和信赖。
再次,在国内,与创意文化产品开发的相关理论研究也相对匮乏,更缺乏针对性的专项理论研究,致使创意文化产品的开发只停滞于一些年轻设计者个人爱好和“创意市集”的作坊形式。
相反,在国际上,众多知名企业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建设,以核心视觉要素即文化符号为基础的创意文化类衍生产品的开发及其应用机制已经相当完善,同时围绕着创意文化衍生产品的多维化开发,在各类宣传和推广中积极构建和谐统一、具备强烈识别效果的文化形象,全方位地塑造和强化品牌的文化内涵和视觉感染力。例如:作为卡哇伊文化代表的HelloKitty——日本的Sanrio公司所创造的卡通形象之一,它的衍生产品已涉及玩具、钱包、电视、衣服、按摩器、计算机硬件甚至性援助,现在它生产的22,000多件产品占公司每年盈利的一半;还有体现美国街头文化的国际知名品牌——PaulFrank(大嘴猴),从1997年PFI公开启动运营到现在短短时间在世界上有超过一千家的商店可以找到PaulFrank商品。
当前,日韩、欧美风格的创意文化产品深入人心。为了改变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处于市场劣势的局面,国内相关行业必须从原创入手,设计并制作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创意文化产品。
二、创新之路
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道路必须摈弃崇洋的心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我为主,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大力进行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与学习继承是相辅相成的,输出必须首先输入,创新必须首先学习和继承。唐朝的辉煌和空前繁荣就是在中国南北文化融合、儒释道合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日本和新加坡也是在吸收儒学和西方文明的基础上飞速发展的。进行文化创新,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有益的文化成果。
历史和传统是文化延续发展的种子和根。文化如果脱离了基础,脱离了历史和传统,也就发展不起来。创新不能无中生有、凭空而来,它离不开传统或既有文化。没有传统就没有生命的基础;同样,传统也不能没有创造,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亡的,只有不断的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
综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倡导“综合就是创造”的思想,应该是基于传统文化创新的创意文化产品开发的发展方向。通过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数量众多,能够让人们耳濡目染的小产品的小创新、小改变,让创新观念深入人心,使国人树立共同的创新价值观,以此为目标,内协外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三、解决之道
本项目组在对国内外数百个成功的创意文化产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找到了隐藏在其成功背后的“创新DNA”。结合项目组所进行的大量实证研究,以项目组原创品牌“谛听”(详见实践案例集)和生肖系列产品为例,来说明基于传统文化创新的创意文化产品开发的设计方法、设计层次、设计风格和设计流程。
(一)设计方法
如前所述,综合就是创造,将之与设计方法中的解构重组进行比对,我们将深受启发。如图1所示,该创意文化产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肖兔文化和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结合乐府民歌《木兰辞》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成功地创造出了一个“木兰兔”系列卡通形象。
这个卡通形象的诞生,能够让大家从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动物文化、英雄人物文化和诗词文化三者间,发生奇妙的反应。而且通过雌雄兔之间的巧妙解构重组形成“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文化审美状态,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进而满足了当代东亚人倾向的中性审美观。
在将文化内涵进行准确定位并提炼成图像符号的基础上,项目组继续设计演绎出了多维化、多载体、多材质、多工艺的系列化衍生品。在创意文化产品的系列化开发过程中,项目组注重把握在中国大文化背景下每个子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保持创意文化产品的原创性、新颖性、情节性。将设计和材料、工艺进行最佳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意文化产品的内涵和品质,赋予早已淡出人们视野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以新的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使传统文化以全新面貌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实现了中国创意文化产品的崭新实践。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衍生出来的系列化产品包括T恤,抱枕,明信片以及品牌名片等多种形式,如图2所示。
(二)设计层次
如前述,当文化创意产业同制造业相关联时,其设计主要属于以创意为核心的工业设计。表现为二、三产业的融合,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打品牌和设计牌。创意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的主要代表和文化创新的主要力量。在提炼出图像符号的基础上,如何完成创意文化产品多维化、多载体的系列化衍生过程,需要分若干层次进行,如图3所示。
陶壶是中国传统的生活用器具,尤以黑陶、彩陶最为经典,除了丰富的文化意涵外,也是一种用来代表阶级与社会地位的象征。此黑陶壶呈菱形锥体,古拙厚重,具原始美感,是收藏家的最爱。如果以此陶壶为文化创意来源,设计师在设计之前,必须先了解陶壶的造型、制作、使用与象征意义等,再经过不同层次的转换,成为不同创意的文化产品。如图3是利用陶壶为创意来源所设计的创意产品,图3中的A是利用陶壶的形状、图案等外形特征,直接转换成手提袋,也就是所谓的外形层次的转换。B图则是从陶壶的使用功能、行为等特性,转换成不绣钢的水果盘,也就是使用或行为的层次的转化。C图是一个有镂空人形的烛台,当点上蜡烛时,烛火随风摇曳,印在烛台外的人影,犹如原住民围着营火施行的庆典仪式。这种转换无疑的是心理、精神层面深层的转换,除了创意与智慧外,还需要一点幽默感。
(三)设计风格
在把握设计方法和层次的基础上,项目组也大量尝试了通过不同的设计风格表现其它中国传统文化与生肖兔文化相综合形成的创意产品。当然,这其中重点仍要把握在中国大文化背景下每个子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主要有时尚前卫、简洁现代、稳重端庄、经典奢华等这些大的设计风格分类,如图4所示。
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进一步满足不同的市场细分、消费者的个人喜好,分别为(如图5所示):观音兔、文殊兔、招财兔、班长兔、革命兔、月光兔、天使魔鬼兔等等。
这些设计实践,充分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观念,发掘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资源中的许多瑰宝和精华,并使之焕然一新。
(四)设计流程
项目组在对国内外数百个成功的创意文化产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找到隐藏在其成功背后的“创新DNA”。结合大量类似生肖兔原创类项目的实证研究,初步整理出了基于传统文化创新的创意文化产品开发的设计流程,如图6所示。
关于设计流程图的相关解释,共分五环,环环相扣:
第一是品牌文化环,需要将文化内涵进行准确的定位,提炼成图像符号,如图1所示。
第二是子品牌风格环,如图4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覆盖更多的消费群但又能够做到市场细分,品牌特色鲜明。
第三是题材系列环(在没有子品牌的情况下,第二和第三层可以合并,但是多数情况下,一个创意文化品牌都有数个子品牌系列产品),如图5所示。
第四是衍生产品环,在品牌“创新DNA”约束下,通过延展设计将图像符号设计演绎为多维化、多载体的创意文化系列产品,如图2所示。
第五是色形材搭配环,强调在产品不变的前提下,以文化内涵的形象定位为核心,围绕色彩识别、形状识别、材质识别、工艺识别等多个变量因素在空间多维度地展开,如图7所示。如此,就形成了一套创意文化产品开发设计师的工作指南和比较完整的产品家族谱,能够有助于避免前面现状分析中所描述的“国内企业现有的品牌文化产品设计仅仅局限于局部、片面、短期的一些项目实施”等现象,使其朝着系统规划、具备传统文化内涵和特色创新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日本设计;中国设计教育;启示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设计的需求日益突出,本该承当重任的设计教育培养出来的设计师,由于专业水平泛泛,缺少实践机会,缺乏融合能力等诸多因素,使学生毕业后面对市场需求和激烈竞争难以适应纷纷改行,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
一、日本现代设计
日本现代设计令世界刮目相看,不但用了很短的时间来研究发展设计,而且其设计水平已达到了国际水准,这种快速发展的模式和众多成功的案例已成为设计理论的研究课题。
(一)日本政府对设计发展采取的措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联合国限制了其军事力量的发展,所以日本政府把人力和物力的发展转到了民生用品上。日本政府在大力引进西方文明的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大力扶持企业与设计师共同合作的项目,为设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专业平台。
(二)日本高校教育对设计发展遵循的理念
日本这个国家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历史,使其经济、政治、文化都与众不同,所以日本高校教育中对设计教育遵循着:“在不放弃本民族特有的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向西方学习现代设计,在大量吸收外国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之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在不断尝试与完善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设计体系,向我们展现了很多与时俱进又不失传统风格的优秀作品,向我们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甚至相辅相成,这些才真的是需要我们好好地研究与学习的内容(见图1、图2)。
二、我国设计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举办了许多设计大赛,从这些大赛中脱颖而出不少的优秀作品,有在校教师和学生,还有年轻新秀以及国内一些知名设计师,这是我国设计教育发展好的一面,但有些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一)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
参加比赛对于我国在校的设计师生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不但可以证明我们的能力,而且选手之间可以相互了解和学习,但是获奖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系统学习的构架完善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至少如何从中获得启发,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还是没有太多积极的作用,比赛结束后一切照旧。日本设计的发展则更注重社会发展需求,通过一些设计比赛来展示和发掘日常生活中的创意设计,如每日设计奖和G-MARK:每日设计奖是针对设计师对该行业的贡献给予肯定;G-MARK是针对原创性设计给予鼓励,并且在社会上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无论哪个奖项,其设计主要研究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然后通过人性化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著名设计师深泽直人的茶包、CD播放机等产品的设计就是将方便带给更多的消费者,使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感受到设计对生活品质的影响。
(二)企业与学校之间真正达成合作的项目不多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企业与学校之间真正达成合作的项目不多,国内企业与学校合作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一方面有些企业不愿拿出太多的时间与资金去冒险;另一方面学校看到自己研发出来的成果,被合作的企业做得泛滥化、商业化、庸俗化后,学校与企业主动合作的意愿越来越低;还有学校设计出来的东西,企业看不上等原因,导致我国设计教育与实践操作相脱节,学生缺少相关设计流程以及制作方面的实践体验。日本设计界则与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密切,日本许多设计不光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政府还为设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健全和开放的市场环境,如创办杂志《工艺新闻》等,积极参与设计协会的活动,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企业的关注与支持下日本的设计水平快速发展,用了很短的时间便跻身世界强国。
(三)学生缺乏融合能力
随着我国现代设计的快速发展,设计教育面临着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化发展相融合的问题,学术界也因此争论不休,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进行了调整,虽然在教学内容方面有相关设计训练,但是学生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老师讲的内容和运用方面完全是两回事,学生也不考虑如何将两者融合起来,如何更好地实践所学的内容。随着媒体多样化、信息数字化、网络互联网等科技的普及推广,学生如果不将所学内容加以融合应用,比如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然后将设计预想通过电脑等媒体形式展现出来,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相融合,传统与科技也不能和好地相融合,融合能力的缺乏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毕业后进入设计公司也很难快速上手操作。日本的设计教育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冲击中,尝试“双轨制”的教育理念,传统文化不但被保留下来,并且被延续、发展下来,还与现代高科技相融合,设计中遵循传统造物的理念,通过现代科技向人们诠释传统文化的魅力,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相辅相成,两者并不矛盾。
三、日本现代设计对我国设计教育的启示
通过研究日本现代设计的历史与发展,了解了日本现代设计本土化、国际化的原因,我们不仅要学习日本的现代设计,同时还要学习日本设计师如何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融合,努力探索出利于我国设计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
(一)研究探索新方法、新风格
设计方法和设计风格的研究探索是当代设计教育重点讨论的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以前的教学模式,现在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去研究探索问题的发展趋势,尝试分析它将来是什么样子,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参加比赛不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可以去尝试推出一些新方法、新风格,从中比较、总结新方法、新风格的优势和缺点。
(二)政府多鼓励支持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
有愿意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政府应多多鼓励,政府给予较好的政策扶持,企业投入一部分资金,同意学校进行一些探索性尝试;政府制定有关设计管理指导的政策,在企业与学校之间搭建合作桥梁,改善学生在校没有实践操作的现状,使学生有进入企业学习的机会,如果表现好,可以与企业沟通,毕业后就可进入公司工作。
(三)鼓励师生将设计与科技相融合
作为现代高校教师,更应该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和观念,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定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探索新技术为教学所用,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将生活中常见事物与课堂讲解内容相融合,使学生顺利掌握相关知识点。设计教育中设计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在共同发展中优势互补,科学技术为设计艺术提供更多的视觉体验,多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通过电脑等科技手段不断进行尝试与创新,最终以满意的效果呈现出来。
总结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研究;校企合作
广东是我国四大制鞋基地之一,位居沿海发达城市,地理位置的优越,省外、海外品牌纷纷入粤,使广东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鞋都和鞋业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有“中国十双鞋,广东有其五”“全球十双鞋,广东有其三”之称。在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广东鞋的踪迹。但无须讳言的是,广东自主品牌及产品的研究及创新工作做得相对有限。近些年来,广东制鞋行业正奋起直追,着力加快品牌发展。要发展,就要有创新,要创新就要有新的技术和艺术灌入其中。非遗创新,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聚焦非遗与时尚融合之美,推动非遗活化传承、价值转化的过程。作为时尚之都的广州,助力文化产业新发展是当下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省级非遗工作站申报工作,其中服装服饰工作站落户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广东省非遗工作站(服装服饰工作站)应运而生,将深度整合时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通过非遗文化赋能,优化提升全产业链,促进跨界合作,形成多业态、跨区域影响力,推动湾区时尚产业融合发展。制鞋行业作为服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品牌建设及产品创新等方面有重大突破。
1价值所在,引领国潮
1.1应用价值
要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融合,以文化产业为载体,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方式,提升广东制鞋在中国乃至世界制鞋行业中的主导地位。使我国制鞋行业一改往日低端、廉价的加工状况,能够健康、飞速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以传统文化催生经济转型发展,在弘扬传统文化上具有很好的现实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近几年,随着我国在传统文化的大力推广下,国潮品牌应运而生。其设计理念将本国文化、元素添加在设计中从而形成。广东制鞋紧抓社会发展命脉,经过多年发展和培育,现已形成非常完善的皮革、制鞋产业链。据中国市场调研在线的中国女鞋市场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7年)显示,虽然我国制鞋行业受欧美市场受金融海啸影响进口数量下降,而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日益旺盛,所以在未来的十年里,中国制鞋市场仍将呈现迅猛上升的趋势。而广东,作为我国制鞋行业引导国内潮流的重要基地,接受最新国际流行讯息以及时尚元素的重要城市,企业对设计水平的发展非常重视,品牌建设更是行业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展趋势。产品升级、品牌转型、发扬传统文化,无疑未当今鞋类设计师提供了很好的设计灵感,产品遵循在不同品类或风格的鞋产品当中,融入中国元素,既展示出新时代鞋靴个性的一面,又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1.2学术价值
目前在全球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融入各行各业。广东制鞋产业链以达到全国领先的生产制造水平,年产品出口总值远超越其他生产制造国家,如印度、越南、巴西等国。而在设计与文化引领方面,国外一线大牌仍处于主导地位,中国制鞋业没有形成属于本国独特的文化创意,加之当前本土鞋类优秀设计人才紧缺,中国鞋类设计环节较国际一线品牌有明显欠缺。如何打破设计环节,打造属于中国的鞋类世界品牌,广东制鞋行业的转型与升级是发展必然趋势。提高整体制鞋产业链,向全球制鞋产业链上游迈进,是广东制鞋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品牌建设、产品研发设计是目前广东制鞋企业迫切需要加强培育的方面。随着新时代文化创意全球发展的步伐,呈现以传统文化为主导,以产品创新创意为主要导向的发展现状。本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的宗旨,以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传统制鞋行业转型升级,对广东制鞋行业的资源整合、技术创新、文化素质提升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非遗文化传承下广东地区制鞋行业设计目的、开发方向与工艺技术等问题,行业、企业以及高等教育制鞋专业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转变当今制鞋行业“模仿”设计现状,努力推动和发展广东制鞋行业产业升级,企业转型。同时,依据企业、社会需求,对高等教育鞋类专业提供行业需求,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质量,有利于高职、本科等鞋类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培养适合新时代企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
2行业快速发展,引导新型人才
制鞋行业属于工业密集型产业,而中国在全球制鞋行业中一直处于生产大国、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其鞋类产量、出口产量和消费产量分别接近全球的60%、70%和20%。中国鞋业的发展,可以说为全球鞋业消费市场提供了来源稳定的产品供给,与此同时,中国鞋业发展的外溢效应,为周边国家依托中国鞋业强大的供应链从而实现鞋业快速崛起,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但中国鞋业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其自主品牌及产品的研究及创新工作做得相对有限。基于此种原因,借助文化创意的全球化兴起,越来越多的原创品牌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兴起,而要独特,就要创新,要发展中国制鞋行业,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两者紧密结合,提升广东制鞋业的同时,提升全民文化素质水平,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就要了解鞋靴,了解鞋的各个构造以及从鞋类演变的历史开始。要发展就要创新,无论是从工艺技术创新,还是造型设计创新,只有根植我国传统文化,汲取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华,才能彰显中国鞋靴设计师的人文情怀,并由此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鞋靴品牌文化产物。目前,国内对于鞋靴文化的整体发展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研究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学者,以及研究纺织服装学的学者对此都有一些研究成果,例如:《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鞋履艺术在现代鞋靴设计教学的应用研究》温州大学,刘阳,硕士论文,2018年;《论鞋靴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温州大学,顾任飞,中国皮革,2013年06期;《继承传统文化与鞋类时尚创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彭艳艳,西部皮革,2011年21期。但专门研究非遗文化并应用到鞋靴产品当中的机构、学者或企业还相对较少。在企业方面,设计师具有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社会使命,是一切文化作品的创造者。只有顺应时展,不断通过新品理念、产品质量、产品特色、产品服务等方面提升品牌产品价值,这就要求鞋类设计师既要有丰富的鞋产品技术设计能力,又要掌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审美,同时,鞋类产品必须符合当下时代的审美产物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处理好技术与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科技等之间的关系,设计出代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潮品牌产品,向社会展示创意转型成果。在院校人才培养方面,随着市场整合、消费者需求的提升,使得制鞋行业从早期的培训机构上升到中专层次的《皮革制品设计专业》、高职层次的《鞋靴与工艺设计方向》等,以及本科层次的《皮革专业》、《鞋靴与皮具设计方向》,至现今《鞋屡设计》研究生方向等。教学层次不断提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逐步细化,涉及鞋靴工艺制作、鞋靴款式设计、鞋靴样板设计等分门别类的进行高等教育教学。依据不同层次鞋类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从技能型专门人才到设计类创新型高级人才,通过院校理论教育,让学生掌握该层次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理论知识,基本素养,加强非遗文化知识,以及在鞋靴设计当中给予创新,为根除中国鞋靴设计的一味模仿、抄袭现象提供有力依据,为高校鞋类专业及制鞋企业培养具有强烈民族意识,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新一代鞋类设计人才,给予有益意见。
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赴新时代
企业发展是高校教育的风向标。近年来,职业性院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提高院校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增强高校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教育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多方位合作办学等模式。如:企业管培生合作、学生就业合作、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合作、名师工作坊等。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劳动者。对于广东制鞋而言,早期的样板师已退出时尚设计舞台,成为幕后支撑的主力军,而鞋靴设计师更多为年轻、潮流的90后、00后,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汲取时尚新理念,将制鞋行业引领国潮达到创新设计新高地。
4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也是一个国家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在研究和传承前人文化的同时,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然而即便如此,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遗资源受到很大的冲击。很多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因此,在加强保护非遗工作的同时,各行各业也将非遗文化资源、文化传承引入行业建设当中,力争通过自己行业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现我国特有的文化底蕴。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广东制鞋行业着手,挖掘并深入中国非遗文化特色,结合院校人陪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努力推动或发展广东省乃至中国制鞋行业的发展里程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凤华.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形成命运共同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
[2]高鸿.企业举办和参与是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
[3]覃大立.传统手工艺自主创新之我见[J].新美术.2012(03).[4]徐燕琳.广东传统非物质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08).
[5]郑士林,张冬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高校素质教育对接路径新探———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