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

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

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历程;农产品

一、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经历了供销社――集市和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按照国家和政府的意志对农产品进行统购包销,是组织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它由总社、包括省、市、县级社在内的联合社和乡镇一级的基层供销社组成,所以是一个上下连接、覆盖城乡的全国性流通网络,在当时起到了连接城乡市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同时,城市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991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通知》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市场开始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供销社决定农产品流通、连接城乡市场的作用逐渐弱化。自此,农产品开始大量涌入农产品批发市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规模都成上升趋势。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壮大,使得大量农产品进入以零售为主、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集市或农贸市场。随着经济的繁荣,集市和农贸市场的管理和发展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例如基础设施落后存在安全隐患,场内规章制度不健全,对保鲜、保活、卫生检疫等方面不够重视,交易秩序混乱等。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强化农产品市场管理、规范农产品流通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对自身健康及食品安全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去超市买菜。所以,农产品进超市,以及对农贸市场进行超市化改造,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以上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中,流通渠道过长,物流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已经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优势在于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跨区域交易,扩大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

然而农产品电子商务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上依然存在销售品质低劣农产品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无法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农村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使农产品回归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只要电子商务贸易主体或者贸易对象涉农,就可称为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可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准确对接,消费者能够充分了解生产者的情况,进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同时也对生产者起到监督的作用。从供需角度看,一方面市场上对高品质的农产品需求量大,另一方面,高品质农产品供给又不足,低劣农产品充斥其中。2015年11月10日,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进行改革,提高竞争力。农产品电子商务对“供给侧”的疏忽,造成了高品质农产品需求难以满足的困境。农村电子商务使得生产者准确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按照需求量组织安排生产,能够实现供需平衡,恰恰迎合了“供给侧改革”。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也较为成熟。国外关于农村电子商务研究主要包括发展现状研究、商务模式的研究和物流供应链的研究等。

1.发展现状研究

英国学者Warren和Martyn(2004)通过对本国农产品电商的调查,提出本国农产品电商普及缓慢,农民对网络的使用率太低。希腊学者N.Manouselis、A.Konstantas、N.Palavitsinis、C.Costopoulou和A.B.Sideridis(2009)通过对希腊农产品电商市场的抽样调查,并对产品、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希腊目前的农产品电商发展趋势较好,农产品企业相继出现,但其提供专业技术和知识支持等服务太少,电商的基础设施在乡村地区还不够完善,与国际接轨仍有困难。

2.商务模式研究

美国学者Ivanic(2001)指出,农产品贸易依托互联网进行,让销售方式得到了根本改变。美国学者W.Wen(2007)以知识管理为基础,对农村电子商务模式进行创新。澳大利亚学者Molla(2011)对澳大利亚农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进行交易的方式做了研究,并指出了澳大利亚农村电子商务存在信息处理系统不完善的问题。伊朗学者A.Ali(2011)分析了伊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并以此创新了伊朗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

3.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研究

英国学者H.Renting(2003)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助于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的追溯来进行农产品质量追溯。美国学者Wooseung Jang等(2009)通过构建农村中小企业物流模型,证明了中小企业发展合作社有助于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Ruiz Garcia等(2010)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搜和跟踪,将更有助于了解农产品的物流情况。瑞典学者Techane(2011)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条件下,对食品供应链的网络集成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从国外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在准确把握本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商务模式创新,目前更多地是进行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整体来说稍有滞后,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商务模式、案例研究、现状与对策、平台建设、物流配送等五个方面。

1.商务模式研究

杨静等(2008)将农村电子商务分为P2C2B、B2B和P2G2B(P 为个体农户,C是农业协会或合作社,B为涉农企业或大型超市,G是政府)三种模式。侯晴霏(2011)认为农村电子商务的三大要素是商务模式、物流模式和运营平台,并提出区域对区域、区域对商家和商家对区域三种以区域为核心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叶秀敏(2011)按照交易主体分类,认为当前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分为A2A模式(人与人)、A2C模式(人与消费者)和 C2C模式(个人卖家与个人买家)三种。韩剑鸣(2013)提出P2G2B(农户―政府―农产品需求部门)和B2B&C(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需求企业+个人需求者)两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郭承龙(2015)提出由核心单元(运营单元、美工单元、客服单元、推广单元和配货单元)、紧密单元(生产单元、仓储单元和采购单元)、辅助单元(电商协会、融资单元、培训单元)等组成的农村电子商务共生系统结构,并根据这种共生结构将农村电商模式划分为寄生模式、非对称模式、偏利模式、对称模式和一体化模式等。

我国对于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的局限在于一是没有形统一的标准化的模式分类,二是提出创新模式之后很少进行可行性分析。

2.案例研究

有学者以某一地区为例创新了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吴晓萍(2010)对安徽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安徽电子商务发展的创新模式,一是组建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把农民、企业、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绿色产业链模式,二是农业龙头企业自建特色网站模式。赵蕾等(2012)以石家庄市为例,介绍了石家庄市实施农超对接的情况,认为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农超对接是石家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一种新型模式。

还有人总结了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2010年,中国社科院信息中心与阿里研究中心通过对江苏睢宁沙集镇的调研,首次提出“沙集模式”。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2010)指出,“沙集模式”指的是个体农户自发地使用电商交易平台进行家具的交易,获取收益后吸引其他农户复制该行为,带动家具制造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由此促进了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马凤兴等(2013)总结出在北山狼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带领下,农户网商成为北山狼户外用品的分销商,注重打造“北山狼”自有品牌的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北山模式”。郑春峰(2015)进一步对浙江义乌“青岩刘模式”进行总结,得出“青岩刘模式”是网商形成区域联盟,以提高对上游批发商的议价能力,保证产品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吸引相关配套产业加入市场经营。

上面三种典型的农村电商模式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农民最先自发组织起来的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不同之处在于“沙集模式”和“青岩刘模式”品牌意识差,商户分散经营,而“北山模式”则相反,因而更具竞争力。

3.现状与对策研究

于小燕(2009)从我国农民上网用户比例很低且尚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认知、农副产品物流滞后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并提出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特色品牌农业等对策。张健(2009)分析了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指出要想加快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等。陈亚洲等(2011)认为农民电子商务意识不够,基础设施薄弱,且多数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效率低,由此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力,农户、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共同协调配合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建议。徐芳(2012)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所处的信息环境、农业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政策、法律等软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认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的积极参与,需要市场和技术的大力支持,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

可以看出,为了突破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困境,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国内文献大多只是分析现状,查找原因,然后提出相应对策,并没有对对策实施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4.平台建设研究

孟晓明(2009)指出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分为四种,分别是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协同电子商务平台和国际化电子商务平台。李红等(2011)提出基于供销社创新农产品供应主体,建设现代农产品流通信息体系,构建农产品、食用品标准体系和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渠道等。张胜军等(2011)分析了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农产品商务信息服务平台、交易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在内的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建议。弭凤峰(2014)分析了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原理,结合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实践经验,提出建设以“小超市、大连锁”为特征的新型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5.物流配送研究

一些学者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模型进行了研究。文龙光等(2011)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开展区域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区域客运班车系统的配送解决方案。刘维(2013)在探讨了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几个基本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型物流配送模型。吴勇杰(2013)在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以邮政为基础在城镇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配送新模型,并指出该模型的不足之处。

另外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进行探索。苏珊珊(2014)对辽宁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进行了SWOT 分析,其中优势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支持提供了便利条件;劣势是农村物流企业规模小,物流信息水平化低,服务功能单一;机会是物流需求量增大;威胁是政策不够完善。刘利猛等(2015)认为农村电子商务与物流的良性互动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协同发展,提出了重点建设县级以下物流配送体系等建议。

综观国内文献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研究,可以发现缺少对物流配送模型和物流配送效率等的实证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经历了供销社――集市和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从国内农村电子商务的文献可以看出,尚无学者研究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也没有从发展历程这一新的角度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其他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国内学者对农村电子商务定性研究的多,定量分析的少,不论是从商务模式、案例研究、现状与对策、平台建设还是物流配送方面,很少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目前尚缺乏农村电子商务条件下经济效益的评价、农村信息化测评体系、物流配送效率等的研究。

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对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应用的研究,比如说物流问题,没有关注电子商务在引导农产品生产方面的作用。此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只是农村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农村电子商务的交易对象是农村商品,例如“沙集模式”中的家具、“北山模式”中的户外运动用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惠及“三农”的不只是农产品,还有其他农村商品。而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聚焦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忽视了除农产品外其他农村商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作者单位:1.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2.北京工商大学文科实践中心)

参考文献:

[1] 杨静,刘培刚,王志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8):117-121.

[2] 侯晴霏,侯济恭.以区域为核心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J].农业网络信息,2011,(5):5-8.

[3] 叶秀敏.三种模式惠“草根”――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探析[J].信息化建设,2011,(11):7-9.

[4] 韩剑鸣.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发展模式及定价探讨[J].商业时代,2013,(17):43-45.

[5] 郭承龙.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探析――基于淘宝村的调研[J].经济体制改革,2015,(5):110-115.

[6] 吴晓萍.安徽农村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探讨[J].商业时代,2010,(3):117-119.

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1.1农业经济制度管理不完善

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依赖于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廉洁的政府可以促进干群关系的良好发展,高效的政府管理可以为农村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我国农业经济当前在政府管理方面还非常不足,农业经济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基础比较薄弱,需要政府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但农业管理部门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状况,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不作为和无作为现象较为严重,农业设施年久失修、功能缺失,有的农业地区洪涝灾害频发,面对这一系列的发展情况,我国农业经济迫切地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政府的政策支持,增加资金投入,这才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之道。

1.2农业投入不足,科技发展落后

我国的农业多元化投入中,政府投入比重大,但其只管投资,很少问津回报率,经营过程中缺乏风险意识,造成许多开发项目只见投入不见收益。农业的发展方式比较传统,还存在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的现象,将重点放在农业产值的提高上,忽视了农业产品的生产质量问题及经济效益的健康增长。此外,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我国农业中水资源的利用状况,水资源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主要应用于农业灌溉,但由于人们观念意识及科技技术水平的落后,传统的漫灌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引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当前我国每年大约有5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研发成功,但得到实际推广使用的却只有总数的25%左右,多数的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应用,阻碍了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2改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对策

2.1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任务,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改造着眼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首先需要进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增加政府的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种植者的现代化认识,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农业经济中的发展,将适合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运用到农业种植中去,比如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有效改善了传统灌溉方式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提高了农业水源的利用率,节约农业开支,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通过加强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发展对环保有利的绿色农业,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建设农产品的市场发展体制

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与交易,农业市场主要有农贸市场、期货市场等几种运行模式,其在运行方式、规模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因此,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注重农产品市场经济的发展,集中力量发展农贸市场,促进农产品的流通,活跃经济状态。另外,还应加强城乡结合处农业市场的建设,对农业市场的发展形式进行科学化、有步骤的规划。为了配合农业市场经济形式的发展,政府也应对个体经营农户提供积极的支持,加快对传统农产品供销模式的改革,建设一个成熟的市场发展机制,不断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化发展。

3结语

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总结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现状,依据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和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阐述了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基础作用,以及运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0世纪90年代,农业发展进入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的新阶段,为进一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明确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目标。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2001年农业部在全国启动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组织各级农业部门以蔬菜中高毒农药残留和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控制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高毒农药、兽药违规使用和残留超标问题;以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市场准入三个环节管理为关键点,推动从农田到市场的全程监管;以开展例行监测为抓手,推动各地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落实管理责任;以推进标准化为载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

1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现状

1.1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持续上升

根据2003~2007年37个城市蔬菜中甲胺磷、乐果等农药残留监测结果,我国蔬菜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持续上升。2007年1月、4月2次监测,蔬菜中农药残留平均合格率为93.6%。其中,蔬菜生产基地合格率为96.7%,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合格率分别为93.7%、91.7%和92.5%。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逐年提高。

1.2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

根据2003~2007年22个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以及磺胺类药物等兽药残留监测结果,近年来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总体呈上升态势。2007年1月、4月2次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和磺胺类药物残留监测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8.8%和99.0%。从监测结果看,屠宰场、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瘦肉精”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9.1%、99.5%、100%和96.5%;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磺胺类药物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8.7%、99.0%和99.2%。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

1.3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呈上升态势

根据2005~2007年22个城市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近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处于上升态势。2007年4月对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水产品进行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污染监测,合格率为91.4%。水产品产地药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增强了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2006年出口量和出口额达到301.5万吨和93.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4%和18.7%。2007年1月、4月2次监测,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的平均合格率为99.6%,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分别为100%、99.7%和99.3%。

2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

2.1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

建立和完善无公害食品标准体系,是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无公害食品开发、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农业部2001年制定、颁布了73项无公害食品标准,2002年制定了126项、修订了11项无公害食品标准,2004年又制定了112项无公害标准。无公害食品标准内容包括产地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等,标准涉及120多个(类)农产品品种,大多数为蔬菜、水果、茶叶、肉、蛋、奶、鱼等关系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菜篮子”产品。

无公害食品标准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主要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三个方面,无公害食品标准主要参考绿色食品标准的框架而制定。

2.2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

为提高蔬菜、水果的食用安全性,保证产品的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制定农产品安全质量GB18406和GB/T18407,以提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分为两部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品安全要求。

本标准对无公害农产品中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和农药残留给出了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这些限量要求和试验方法采用了现行的国家标准。

3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基础作用

测土配方施肥是我国当前大力推广的科学施肥技术,是通过对土壤采样和化验分析,以土壤测试结果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使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是以最经济的肥料用量和配比,获取最好质量的农产品产出的科学施肥技术。

3.1保证农作物产量,均衡土壤养分

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16种必需营养元素。测定土壤养分,可以得到所种植的土壤里有哪些营养元素,缺少哪些营养元素,再根据预计产量计算出应该施用哪种肥料,施用多少,以利于均衡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使作物得到充足的养分供作物正常生长,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获得较高经济效益。例如,2002年10月至2003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对上海佘山农场的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缺锌严重,仅补施锌肥一项,小麦就增产18.3%、大麦增产22.2%。

3.2提高农作物品质,改善农产品质量

农作物养分不平衡不仅会导致多种病害的发生,而且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农民施肥不当,特别是过量偏施氮素化肥导致蔬菜硝酸盐含量过高,水果变酸、皮厚、色淡,稻米、植物油的一些质量指标降低。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地使用肥料,就会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作物品质,改善农产品质量,基本可以使农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3.3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控制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

肥料在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中约占50%,但是施入土壤的化学肥料不能被作物全部吸收。在我国,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30%~50%,磷肥为10%~20%,钾肥为50%左右。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可以减少不合理施肥造成的损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并且增加农作物的收成,从而减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控制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

3.4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测土配方施肥的开展,对土壤养分先行了解,可以避免盲目使用肥料而造成的浪费,从而可以节约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施用的化学氮肥,如果不能被作物吸收,则会经过一系列的转化,被淋洗到土壤深层,发生还原,生成致癌作用很强的亚胺类化合物。磷肥中大都含重金属以及放射性元素,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而且有资料显示农田氮、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源。通过测土施肥,使施入土壤中的化学肥料尽可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那么滞留在土壤中的肥料就会很少,这样就有益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4运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测土配方施肥

为降低污染,充分发挥肥效,应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即根据作物营养生理特点、吸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及肥料效应,确定有机肥、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宜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做到对症配方,对症施用。具体应包括肥料的品种和用量,基肥、追肥比例,追肥次数和时期以及根据肥料特征采用的施肥方式。配方施肥是无公害生产的基本施肥技术。鉴于现行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优势,结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生产流程,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4.1测土配方施肥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基础是扩大测土范围、提高测土精度,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依托于生产基地的环境监测建设。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过程中建立的耕地检测和评价数据库能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适时检测提供可靠数据;实施配方施肥要求在不影响土地环境的基础上维持土地的高产投比。

4.2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测土配方施肥为农产品的生长(不同种类和各个生长时期)提供科学的施肥配方,不仅提高了肥料的使用率、节约成本投入,而且可以降低残留量;也可以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营养诊断,为无公害农产品的残留检测提供适时数据,全程监测和控制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

5结论

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增产效应,在施用有机肥料为基础的前提下,采取化学氮、磷、钾肥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其相应的施肥技术,可解决盲目施肥和投肥不足的问题,增产、节肥。测土配方施肥作为一种科学的施肥方法,是根据农作物各个生育期的需肥规律和土壤的养分含量,研究得出最佳配方并合理地使用肥料,因而就会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作物品质,改善农产品质量,使农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因此,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中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大力推广。

6参考文献

[1]邓仕槐,吴晓斌,卢益武.施肥对环境质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1998,11(3):106-111.

[2]马朝红,方建坤.蔬菜土壤养分积累状况与环境分险[J].长江蔬菜.2000(12):43-45.

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1.1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分销仍以农户为主

从目前焦作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来看,从事特色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是广大农户、个体私营农产品商贩及一小部分充当农民中介组织的农民经纪人、流通企业、农民协会等运销主体。虽然特色农产品的分销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是充当特色农产品分销主要力量的仍是广大分散的农户。

1.2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分销终端仍以农贸市场为主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选择去连锁专卖店和超市购买特色农产品的城市消费者日益增多,但其销量仍占较小的比重。而农贸市场以其特有的价格优势、购买便利性及新鲜度高等因素,成为人们购买特色农产品的主要场所。对于农村消费者来说,也已出现乡村店等初具超市特色的经营形态,但集市、农贸市场等仍是特色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1.3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交易方式仍以传统交易为主

目前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的交易仍以传统交易方式为主,主要表现为现货交易、人货同行等特点,采用网上交易、拍卖交易、信用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的情况很少。总体来说,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的交易方式仍处于以现货交易为主的原始集散阶段,没有较好的利用现代流通手段。

2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分销渠道存在问题分析

2.1销售渠道环节长而庞杂大大增加了特色农产品的流通成本

目前焦作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从农户生产者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一般要经过5~6个流通环节,且参与流通的中间商类型多样,这种长而庞杂的流通渠道给特色农产品的流通造成了诸多问题。第一,参与流通的所有中间商都要获得利润,增加特色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最终形成农民卖价贱,消费者买价贵的局面,挫伤了农民生产者的积极性。第二,由于流通渠道的延长,造成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在运输途中变质腐烂的现象严重,无公害蔬菜、生姜、食用菌、林果、肉等产品尤为明显。而运输途中的损耗造成的成本增加必然会加在最终消费者身上,造成特色农产品的价格增加。第三,参与流通的中间环节庞杂,延缓特色农产品流通速度,增加物流成本,阻碍了特色农产品向外扩散,也造成了产地与销地之间的价格差距。

2.2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影响了流通的效率

特色农产品流通的参与者主要有生产农户、批发商、物流企业、零售商,这些参与者普遍存在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首先,广大农户一般以个人或家庭分散生产经营,以农业生产经验为依据进行决策,没有科学的、规范的、市场为导向的意识。当前,广大农户对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意识也不强,依然停留在生产的初级阶段。这些都造成广大农户利润不高,也影响了农户的议价能力,使农户成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其次,特色农产品的中间商主要有产地批发商、物流企业、销地批发商。这些中间商组织分散,规模较小,对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和生产经营缺乏深刻认识,不注重了解、沟通和反馈市场信息,没能充分发挥中间商的作用。中间商管理不规范,导致特色农产品被“以假乱真”。目前普遍存在的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也存在功能单一、设备落后、管理不到位、质量安全无保障等问题。最后,从零售商来看,主要有农贸市场、超市、连锁专卖店等,农贸市场在销售中占较大比重。这些终端在销售焦作特色农产品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管理不规范、规模较小、服务不精等。

2.3流通半径短,焦作特色农产品区域性供求不平衡

焦作地区大部分特色农产品主要销售市场还局限在产地附近销售,目前除怀山药销售状况较好外,其他特色农产品外销的比重都较小。如博爱生姜虽被称为怀姜,是同类姜中的佼佼者,但在焦作区域之外销售状况并不理想。这些问题与销售渠道的建设密切相关,一个高效、现代、科学的营销渠道,可以保证特色农产品的高效流通,也可避免特色农产品出现当地供过于求而贱卖、外地供不应求而贵买的局面。解决这些问题,也能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实现生产、销售的良性循环。

3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建议

3.1建设扁平化的营销渠道

实现渠道终端的多样化特色农产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如焦作铁棍山药对土地不能连续种植的要求,严重制约其产量。为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利润,就需要缩短特色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减少中间环节。如通过“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方式,实现特色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或城市社区。农超对接,可以利用超市大批量采购、运输条件便捷、销售网点广阔的特点,低成本的将特色农产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农超对接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不仅降低特色农产品的流通成本,也缩短了储存时间,降低损耗,有利于降低最终售价。同时便于农超之间更好的沟通,农户可以了解到第一手的市场信息,有利于农户调整生产,保护农户利益。农社对接不仅可以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成本,还可以提升服务质量,保持农产品新鲜度,从而提高农户收入,最终实现农户和消费者双赢。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的新型终端,改变传统的以农贸市场为渠道主力的局面。通过建设规模化、连锁化的超市、连锁专卖店、焦作特产店、特色农产品品牌直营店等形式实现焦作特色农产品的终端多样化。

3.2促进特色农产品经营方式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提高组织化程度焦作地区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合作经济组织。政府要积极引导,本着农户自愿的原则,因地制宜,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各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各类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大户、农业科技人员等,参与特色农产品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引导参与者明确产权、完善制度,参与市场竞争,打破行业、区域界限,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合作。积极建设焦作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对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减少和避免市场上鱼龙混杂、以假乱真等现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政策建议、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

3.3创新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的营销主体,推进产业化发展

第一,要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焦作地区应围绕四大怀药、博爱生姜、饲养业、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大型龙头企业。积极开发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丰富特色农产品组合,改变特色农产品当前初加工的现状,为特色农产品能够实现更长途的运输、更好的保鲜,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做好准备。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企业大发展,农民得实惠,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第二,要不断提高广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农户的能力和素质。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户的合作意识、市场观念、科学种养的观念和技能,不断提高焦作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第三,以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主体,不断开拓其省内外、国内外市场。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如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健康养生知识讲座、旅游基地特色农产品展销、特色农产品进社区等为载体,不断提高其市场占有率。第四,加快传统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鼓励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投资多元化和管理现代化。不断完善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储存、保鲜设施的建设,建立批发市场质量检测中心,完善批发市场的信息功能,实现产销间的高效沟通。

3.4改变传统交易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大力发展

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对策;启东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2.011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或同类农业生产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它既是实现家庭分散经营与市场经济成功对接的有效途径,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较好的选择。

1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1.1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传统农业一家一户的生产,规模小,效益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品或产业,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或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大大提高了农民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效率,实现了农民合作基础上的农业规模经济,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集中度的提高和农业的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

1.2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建立,适应了市场经济要求,为专业生产的发展提供各种有效服务,实现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流动重组,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同时,农民合作组织通过提供信息、技术、加工、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及时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并改变粗放经营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发展“优、新、特”品种,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1.3 增强农民市场谈判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合作社实现规模经营,统一服务,开拓市场,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单个农民联合起来,形成具有竞争能力和谈判能力的市场主体,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增强农民讨价还价的能力,提高价格或降低农资供应的价格,使农民得到实惠,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利益。据典型调查,入社农户比一般农户收入高20%,有的甚至更多。

1.4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合作社定期召开社员大会,通报经营情况,民主决策重大事务,学习有关法律政策,培训业务技术,传播各种信息,使农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法律意识、政策观念、业务技能都有了明显提高。农民通过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2 启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启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截止2012年底,启东市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649家。工商登记的入社农户数达32.81万户。农民销售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总数达到37家,成员合作社90多个,带动农户数8万多户。从整体来看,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1 创办主体多元化

有种养大户创办型,影响较大的有启东市新田蔬果专业合作社、寅阳四青作物专业合作社等。有龙头企业领办型,影响较大的有南通味世佳食品有限公司创办的启东市圆陀角小辣椒专业合作社。有农技组织牵头型,影响较大的有北新兽医站牵头创办的启东市富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有村级干部带领型,影响较大的有吕四港三甲村村干部牵头创办的启东市东方树苗种植专业合作社。

2.2 行业分布多样化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分布宽泛,覆盖农林牧副渔等众多领域。传统种植业门类齐全,涉及粮食、棉花、油料、蚕桑、花卉等多个门类,共有210户。养殖业数量众多,涉及生猪、羊、禽、海淡水养殖、海洋捕捞等养殖,共有132家。果蔬种植业发展迅速,涉及蔬菜、食用菌、水果种植业的合作社共有152户。其他特色服务开始起步,涉及农机服务、耐盐碱农作物种植技术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等共124户。

2.3 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从调查情况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合作社通过自身经营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区域和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二是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层次,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组织保证;三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产业大户或购销大户牵头组建的,这些专业人士利用自己市场信息灵、销售渠道稳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经济效益。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

调查显示,启东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额以低于50万为主,占总数的40.42%,这说明相当一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规模小,所产生的效益不明显,宣传力度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强。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停留在原料供给等一些低层次服务上,规模相对较小,服务内容单一,带动能力不强,合作层次不高。标准化生产、产品深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还很少涉足,缺乏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多形式、深层次的联合与合作。

3.2 品牌效应不强,产品附加值低

品牌的建设不仅对单个个别合作社有益,还能带动一个地区的相关产业,使千家万户的农民受益,而品牌效应弱、产品附加值低一直是启东农业的短板。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合作社商标建设情况不尽如人意,目前仅有几家合作社有自己的注册商标,而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自己的商业品牌。启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种植业(55.16%)、畜牧业(12.17%)和渔业(12.02%),提供的主要是初级农产品,缺乏产品精深加工,无法提升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农产品的品牌辐射效应难以发挥,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这对于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存在着极大的制约作用。

3.3 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统计资料显示,到2012年底,被农业主管部门认定为规范化管理的仅有227个,仅占总数的35%左右。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在“能人效应”下成长起来的,多数没有完善的、可操作的章程,主要是靠共同经营的产品相联结,靠“牵头人”的个人权威来凝聚。由于靠一两个能人运作,农民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内部事务决定、利润分配、分红随意性大,没有形成一个比较严格的制度。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民主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完善,降低了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

3.4 人才缺乏,发展难以保证

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致富能力的农业人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在调查的1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40%的人认为人才问题和技术问题是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因素。据统计,启东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农民是其主力军,占到总数的97.32%。而这些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大多数只有小学、初中文化水平,农业技能普遍不高,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这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而目前合作社自身发展的小、散、弱则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农业专业人才参与到合作社中来发展,这致使合作社缺少掌握营销、财会、管理和加工等实用技能与本领的高水平员工,难以保证合作社可持续健康发展。

4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

4.1 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政府要对农民合作社给予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一是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财政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同时在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兴办小型农产品初加工项目,建立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等方面对农民合作社给予必要的财政补助。二是加强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要尽快研究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政策,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和服务,重点加大支持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品牌效益高、带动能力强、规范管理好的农民合作社,在贷款、利率、额度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三是落实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农民合作社在税务登记、土地使用、运输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适当减免农民合作社的所得税、增值税,在土地使用方面优先安排,在农产品运输方面享受“绿色通道”政策。

4.2 抓住特色产业,推进品牌经营

启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紧密结合启东本地的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和市场建设等实际情况,紧紧抓住启东的“四青”作物、瓜果蔬菜、花卉苗木和海洋产品等特色产品,着力打造合作社的特色品牌,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竞争能力。政府则要从启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发展的目标出发,集中发展在农业、牧业、渔业等方面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4.3 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土地规模经营。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和长期不变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的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推广土地股权合作模式,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为股本,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4.4 构建流通网络,打造产供销一体化平台

一是全力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形成市、镇、合作社层次分明、规模合理、运行有序的农贸市场网络。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交易市场建设,例如把王鲍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成本地农产品集散地和省级规划发展的区域性市场,把城东农贸市场建成苏中一流的标准化农产品交易市场。二是加快发展直销门店。在启东及以上海为主的大中城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风格、规范经营的基本要求,设立启东特色农产品直销门店。三是建立直供基地。通过与周边大中城市的高校、医院、超市、大型企业等订立农产品销售直供合同,建立农产品直供基地,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直接供应。四是大力加强农产品销售合作。鼓励和支持农民经纪人带动本地农产品销售,引导农民经纪人组建各类营销专业合作社,加强合作,抱团进城。五是建设农产品交易网。不断完善农产品网络销售功能,将我市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有效组织起来,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加速农产品信息转播,提升农产品形象,促进农产品市场网络销售交易额稳定提升。

4.5 规范运行,切实保护群众利益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必须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但是目前很多合作社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产权不清、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要建立一个与合作社发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通过规范的法律、法规来协调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和保障合作社及社员的利益。必须坚持“三会一公开”制度,对于事关合作社发展的重大事项,不能由一两个人说了算,对一些违反合作社章程和各项制度及损害合作社利益的,根据合作社的章程给予必要的处分和制裁。

4.6 培育人才,为合作社建设增添活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就必须有一批有较高文化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带头人。一是要加强对合作社人才的培训,制定实施合作社人才的教育培养计划,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和实效性,重点培训合作社的带头人、财会人员、农民技术骨干、农民经纪人、农村营销大户和具有一定管理经验、能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村干部为对象,利用党校、职校、镇乡文化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网络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技能。二是制定优惠的政策待遇,引导各类人才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中来。鼓励大中专毕业生、现职农技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积极引导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参与、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各类人才加入农民合作社,对其在养老保险、工资福利、职称评定等政策方面给予优待。

参考文献:

[1] 张晓山.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2009(5):89-96.

[2] 董景奎. 新农村建设中提高政策支持效应、优化企业与农户合作行为分析——以贵州省W村为例[J]. 天津农业科学 ,2012,18(1):77-80.

[3] 石莎,李晋陵,申潞玲,等. 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模式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2012(8):896-898,916.

[4] 陈孝文.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制约瓶颈与实现路径[J]. 天津农业科学,2013,19(9):20-23.

[5] 王慧军,李友华. 国外农业推广组织特色及借鉴意义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S1):9-13.

[6] 党德宣,林何莺,王引斌,等. 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问题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11(5):483-487.

[7] 乐永海,陈华.农业社会化服务渠道选择及其满意度研究——基于新疆地区红枣产业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J]. 天津农业科学,2011,17(6):63-69.

[8] 潘春霖,王晓蓉,李凤菊,等. 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8):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