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云计算的技术基础

云计算的技术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云计算的技术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云计算的技术基础

云计算的技术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网关安全协议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也不断完善,不仅可以为计算机数据运行提供平台,也能为计算机发展提供方向,因此,相关计算机技术人员要注重云计算技术,通过发展混合云计算、进行云计算迁移,能够保证数据传播的安全与稳定。

1云计算技术的内涵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一种增加服务和使用交付模式的技术,主要为计算机运算提供虚拟化的动态链接资源。所谓的“云”是指一计算机互联网的比喻方法。“云”由原来的比喻,逐渐转变为计算机处理数据时的动态以及基础设备的抽象化概念。由于云计算具有开放式运算特点,它能够在每秒内进行15万亿次的运算,因此,拥有如此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的云计算,能够模拟核爆炸、预测天气变化和推测金融市场走势。用户端只需要通过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就能够接入数据中心,从而按自己所需,进行数据处理。现阶段,接受最广的云计算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照数量来付费的数据处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为用户端提供可靠的、具有针对性的网络访问权限。用户端能够接入可共享计算资源池,包括网络资源、服务器资源等,这些资源可以被用户端快速搜索出并被使用,从而只需非常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和服务供应商交互。

2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2.1保障数据传输提供安全

云安全(CloudSecurity)是一个云计算延伸的概念,主要是指用户端在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使用云计算,能够保证数据信息安全。用户端越多,每个使用者的数据就越安全,因为,用户端群体增大,能够覆盖所有计算机互联网数据角落,只要出现木马病毒或者被病毒感染,云计算技术就可以及时截获病毒,从而保证用户端安全。云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安全问题。用户端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会遇到访问权限,需要输入正确的密码,才能够完成数据传输。这是云计算基于原有的安全方法不断加密,从而使“输入图片中的数字”问题,变得更加深奥,避开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问题,保证个人密码安全。(2)双重认证。用户端在进行计算机技术传输过程中,还会遇到允许其他用户访问或者拒绝访问的情况。在云计算中,除了用户名和密码外,还需要验证码。验证码一般是通过信息的形式发送到手机,同时,也有语音、图片等验证码,通过这样的方法,如果用户端处于被访问的状态,能够拒绝登录,从而保障数据的安全性。(3)登录地点。定位系统能够显示出用户端的实际位置,这样会导致信息安全问题,因此,云计算对登陆地点进行保护,用户可以隐藏自己的位置,同时,云计算会提供邮件服务,显示用户账号的异地登录现象,保护数据信息安全。

2.2云计算可以为数据处理提供平台

云计算技术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服务:(1)IaaS基础设施级服务。用户者通过网络能够完善计算机基础设施,包括存储空间、网络连接等基本计算资源,在此基础上部署和运行各种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现如今,主要的iaas平台产品有华胜天成、OPENStack、Cloudstack等。(2)PaaS平台级服务。PaaS平台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的运行环境、数据库和Web服务器,用户在此平台上部署和运行自己的应用,不能管理和控制底层的基础设施,只能控制自己部署的应用[1]

3云计算技术在计算机数据处理中的发展策略

3.1保障云计算安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信息数据安全意识也逐渐提高,更加注重在计算机数据传输过程中,云计算技术是否能够发挥保护数据作用,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云计算技术研发时,要注重云计算发挥安全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研发新的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通过数学或物理手段,对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和存储体内进行保护,以防止泄漏的技术。加密技术具有一定的标准,技术人员在研发新的技术时,需要应用到数据加密标准,一次性将64位明文打乱顺序,接着将把64位的明文分解成两个32位块,在用机密算法将每个32位块打乱为16位,最后使用初始置换的逆置换。(2)安全协议。安全协议是通过一种建立在密码基础上的通信交互协议,运用密码算法和逻辑,来实现密匙认证与分配。因此,技术人员在进行安全协议架设的时候,要注重熟悉加解、解密等密码运算,从而能完成加密密钥和解密密匙。

3.2研发混合云计算

混合云计算是指私有云计算和共有云计算二者混合运用。混合云计算能够良好协调两者,可以为企业、个人带来融合应用体验。混合云计算主要有资源自动化和提升硬件价值的优点。其中,资源自动化能够在单一域中,使用自动化方法,来控制、管理计算机数据;而实现硬件的价值,主要是降低数据运行成本。例如,一家企业购买了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的硬件,当迁移至公共云计算时这些硬件投入就失去了价值。

3.3研发移动云服务

随着移动端的普及,未来云计算技术发展趋势一定是移动云服务。移动云服务能够起到扩充移动端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多媒体、Web离线及本地数据存储的能力。现如今,大部分移动设备都能够用来信息传递、数据通信,因此,技术在研发移动云服务的时候,需要注重以下两点。(1)实现Windows应用的无缝迁移。用户端应用迁移到移动端会面临着运行不畅的问题,影响用户体验,因此,技术人员要提高移动端数据传送的流畅,降低开放应用数量和容量减材,从而确保计算机数据的传送和安全。(2)基于信息系统进行开发。技术人员要保证移动云服务的数据安全,通过集中管理应用、完善用户权限管理、对数据加密保护和多种登录验证,包括信息、语音验证等。从而降低数据被盗用和被截取风险。

4结束语

云计算能够促进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研发新的加密技术、架构安全协议,能够防止技术泄漏、确定参与协议的主体标识,同时,通过“跨链通信”区块链安全协议、混合云计算方法唤醒硬件设备,能够扩充基础设备容量、降低数据运行成本。

参考文献

[1]黄蕾,陶锐.基于云计算的电力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7,02:117.

云计算的技术基础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数据的计算和存储需求激增,往往通过购置更多数量的服务器来增加计算和存储能力。通过互联网租用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就可以大大减少对自有硬件资源的依赖。因此,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存储领域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本文主要分析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存储技术。

关键词:云计算,数据存储,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服务的架构体系,有两种基本服模式:云计算和云存储。 基于云计算服务的应用程序,无论是金融服务还是网络角色扮演游戏,几乎在所有情况下都需要高性能的云存储来满足数据处理的需求[1]。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随着 Web2.0 技术的成熟,大量的信息以井喷的姿势出现在互联网上,如何应对这种信息爆炸式的增长速度,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存储和管理,云存储是否能够应对这种情况,如何才能保证云存储的高性能,如何才能保证云存储的灵活性,这些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1、云计算与云存储

1.1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通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拆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给由多部服务器组成的运算系统,经过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

1.2 云存储的概念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基础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概念。与云计算类似,它是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云存储是对现有存储方式的一种变革,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架构服务。如同云状的广域网和互联网一样,云存储对使用者来讲是透明的,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设备,而是指分布在不同物理地域的多台存储设备所构成的集合体。云存储的核心是应用程序软件与存储设备相结合,通过应用软件来实现存储设备向存储服务的转变。

2、云存储系统的结构模型

与传统的存储设备相比,云存储不仅仅是一个硬件,而是一个由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应用软件、公用访问接口、接入网和客户端程序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它以存储设备为核心,通过应用软件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服务。自下而上分别为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和访问层。

2.1 存储层

存储层是云存储的基础部分。各个存储设备通过网络设备连接在一起,存储设备可以是FC光纤通道存储设备,也可以是NAS和iSCSI等IP存储设备。在存储设备层之上是一个统一的存储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存储设备的逻辑虚拟化管理、多链路冗余管理以及硬件设备的状态监控和故障维护[2]。

2.2 基础管理层

基础管理层是云存储的核心部分,也是云存储中最难实现的部分。基础管理层通过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实现云存储系统中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使多个存储设备可以对外提供强大的数据访问功能。使用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进行内容分发,数据加密技术保证云存储中的数据不会被未授权的用户所访问。同时,通过各种数据备份和容灾技术可以避免云存储中的数据不会丢失,保证云存储系统自身的安全和稳定。

2.3 应用接口层

云存储运营单位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类型开发不同的应用服务接口并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比如视频监控应用平台、IPTV和视频点播应用平台及远程数据备份应用平台等。

2.4 访问层

任何一个授权用户都可以通过公用应用接口登录云存储系统,享受云存储服务。不同的云存储运营单位提供的访问类型和访问手段也不尽相同。

云计算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它的最主要特征是系统拥有大规模数据集、基于该数据集,向用户提供服务。为保证高可用、高可靠和经济性,云计算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来存储数据,采用冗余存储的方式来保证存储数据的可靠性,即为同一份数据存储多个副本。

三、云存储未来发展趋势

云存储已经成为未来存储发展的一种趋势,目前,云存储厂商正在将各类搜索、应用技术和云存储相结合,以便能够向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数据服务。但是,未来云存储的发展趋势,主要还是要从安全性、便携性及数据访问等角度进行发展。

云计算的技术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云计算;虚拟化;存储;云存储

中图分类号:TP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1020024-01

0 引言

云计算是将网络中的硬件设施、软件技术、应用服务等各种计算资源整合成一个大的资源池,通过新的计算模式,用户可以按需定制基础设施服务、软件服务、应用服务。在云计算这种新的互联网计算模式中,基础设施云服务是软件云服务和平台云服务的基础,并通过使用虚拟化技术实现虚拟计算资源。然而,存储作为商业应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处于云计算架构的底层,与基础设施云共同为用户提供服务。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云计算所具有的强大计算能力可以在数秒内处理的信息达千万计甚至亿计。因此云计算的应用与发展将是空前的,“云”应用所带来的商机也将是巨大的。

1 云计算中的虚拟化

作为企业信息化平台的业务核心——数据中心,其地位在信息系统中变得非常重要和更加复杂。如何解决高效利用数据资源,灵活配置和管理数据资源成为云计算关健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当虚拟化的概念和技术加入到云计算当中后,不但简化了资源管理的复杂度,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在减少资源购置和维护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使用效率。当虚拟化技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时,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获得非常优越的计算能力,并对此服务和计算能力自由取用,按需付费。

1.1 虚拟化的概念

虚拟化是将物理资源统一抽象成虚拟资源。这种抽象的方式与实现方式、地理位置、底层资源的物理配置有关[1]。虚拟化可使有限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按需重新规划分配,扩大了硬件容量,简化了软件配置过程和资源的访问与管理,提高硬件与软件的综合效率和应用能力。

1.2 虚拟化的应用技术

在虚拟化的应用中,软件虚拟化技术使用虚拟机监视器(Virtual Machine Monitor,VMM)与硬件通信。在系统架构中,VMM处于物理资源与操作系统之间,操作系统成为应用程序。这种架构层次的变化,使架构中的通信部分需进行二进制转换,通过硬件资源接口模拟硬件环境,其处理器和内存访问在特定事件中才涉及到VMM,使软件虚拟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二进制转换的增加,导致系统复杂度上升和软件堆栈增加等结果,使软件虚拟化的管理变得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有所下降。

硬件虚拟化比软件虚拟化在性能方面有很大提高,例如CPU的虚拟化则是由支持虚拟化技术的CPU通过特别指令集控制虚拟过程,使VMM可以轻松提高性能。硬件虚拟化架构直接支持操作系统在硬件的上层运行,没有二进制转换,简化了VMM的设计开发,减少很多相关性能开销。随着64位操作系统的广泛应用,硬件虚拟化的64位计算能力也得到很快的发展。

系统虚拟化是将一台物理计算机上的物理资源抽象成虚拟资源,并提供给多个虚拟机使用,每个虚拟机是一个完全独立和封闭的运行环境[2]。每个虚拟机操作系统的使用是相互隔离、互不影响的。使得多个虚拟机复用了同一台物理计算机的物理资源。

2 云计算中的数据存储

随着网络新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数据量的存储需求迅速增长,存储系统在当前信息系统投资中所占比例大于50%[3]。云存储是通过集群技术、网格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等技术将网络中大量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软件技术集合在一起协同工作,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解决了数据存储的方法、空间、建设、维护、成本等问题,数据可以随时取用。

2.1 云存储的概念

对使用者来说,云存储是一种数据访问服务,是一个由众多存储设备和服务器构成的系统集合,核心是应用软件与存储设备的结合[4]。云存储是配置了大容量存储空间的云计算系统,是在云计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存储层,同时增加的还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安全等相关功能,与云计算的用户访问方式和应用接口相同。

2.2 云存储的应用技术

作为传统存储技术之一的直连式存储(Direct-Attached Storage,DAS)已有40多年的历史,其结构依赖于服务器操作系统进行数据I/O读写和存储维护管理,受服务器总线技术的限制。DAS中存储设备与服务器通过SCSI连接,最高速率小于等于80MB/s。因此,DAS在扩展性、开放性和系统管理等方面局限性较大。

随着网络存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出现了NAS(网络连接存储)、SAN(存储区域网)和基于IP的存储方式。

NAS以数据为中心,通过直连网络向用户提供文件级存储服务。NAS源于以太网数据访问,需预先配置存储空间,具有唯一的IP地址。用户通过Web浏览器即可配置和管理存储空间,访问速度比DAS快,优化后可专用于文件I/O操作和服务,性能优于通用操作系统。

SAN以网络为中心,将存储设备从局域网中分离出来,在服务器与存储系统之间使用光纤信道,利用FC(Fibre Channel)[5]技术,使用IPI、SCSI、iSCSI、ATM、IP等高速网络互联协议连接,将网络和设备的通信与传输物理介质隔离。SAN的服务器和存储系统之间,以及存储系统之间直接传送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062.5Mbps。因此,SAN的高性能存储和宽带网络I/O接口降低了存储系统的成本、复杂度和拥塞发生机率,简化了数据存储和传输。

IP-SAN则是将IP网络和SAN存储技术进行了整合,是指用户和存储系统之间使用IP网络,存储系统内部的服务器和存储

设备之间还是SAN存储。IP网络与SAN存储的结合,在整个网络的范围上得到了扩展,但也使得在两个网络边界增加了协议的转换。

IP存储即是在IP网络中实现块级数据存储。因TCP/IP网络可跨广域网络应用,实现服务器通过IP网络连接存储设备,服务器只需存储设备IP地址和操作权限即可完成设备或资源的灵活配置和使用。以IP网络替代SAN的光纤通道,加上IP网络拥有大量的IP地址,其网络速度已达到10Gb,并可实现大容量、高性能的I/O操作。

3 虚拟化存储的应用

虚拟化存储是对各种存储设备及其子系统进行整合,优化存储管理。惠普认为存储虚拟化是利用异构平台存储空间,使用户对底层物理环境不可见,从而实现环境的有效管理和对资源的合理规划。康柏认为存储虚拟化运用块映射将虚拟磁盘的块转化为逻辑块映射到实际存储设备上。这种对用户透明的映射简化了存储器的管理和配置工作。VERITAS认为存储虚拟化是将物理存储资源逻辑化。因此,简化了复杂的异构存储设备的配置。RFG认为存储虚拟化是利用一种特性的存储设备仿真另一种特性的存储设备的仿真技术[5]。

虚拟化存储即是通过虚拟化技术,把各种异构存储资源统一成单一视图的存储池,采用Striping、LUN Masking、Zoning等技术对该存储池按需进行重新分割与分配,实现存储池动态、透明的增长或缩减[6]。虚拟化存储在对物理存储设备逻辑化处理后,提供给用户的是逻辑视图,利用设备的存储优势,克服了设备的物理局限性。

4 结束语

随着云服务层次的提高,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与网络存储技术已经成为云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二者的有机结合为云存储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研究可信的虚拟化云存储将是提高云服务的主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Introduction to Virtualization.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accessed for http:///wiki/virtualization. 2011-10.

[2]王庆波等,虚拟化与云计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2:26-48.

[3]冯丹,网络存储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进展,华中科技大学,移动通讯,2009,6.

[4]黄晓云,基于HDFS的云存储服务系统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10,6.

[5]Mark Blunden, Mik Berx-Debeys, Daeseop Sim. Storage Networking Virtualization. IBM Redbooks, Oct. 2000:154-192.

[6]刘卫平,网络存储中的数据容错与容灾技术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11.

云计算的技术基础范文第4篇

某企业经过多年来的信息化建设,初步实现了各种计算系统的整合和实施,特别是在门户系统中采用了云计算架构体系,使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整合了部分计算资源,搭建了前端WEB服务器的虚拟化平台,提供了灵活的架构体系,但应用的范围和深度有待提高,同时企业的各种计算机系统数量众多,平台各异,如何有效整合这些资源是一大难题。某企业根据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实际,在对办公桌面系统现有管理体制、管理内容、管理方法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测试各种云计算技术,实施了云桌面办公系统。系统采用了成熟先进的虚拟化技术,提高了办公系统的安全性,实现了办公桌面的标准化管理,延伸部署了移动办公系统,为油田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某企业云桌面硬件系统采用3台思科UCS 5108服务器,10个B250M2刀片分布在3个机笼中;UCS服务器通过6248互联交换机实现内外部的互联;1台HDS AMS2500存储阵列使用8G FC接口上联至SAN交换机MDS9148;6248通过万兆网络与现有的辽河油田核心交换机互联,实现桌面终端和后台系统的互联;同时配置了移动审批组防火墙,使用了2台USB HUB搭建Ukey认证管理系统,进行移动办公的人员Ukey身份识别;前端采用瘦客户机并配置三星22寸液晶显示器共500套。

云桌面软件架构借助虚拟化和云计算基础领域的领先者 VMware 进行部署,实现了“IT 即服务”交付。VMware View Manager是桌面连接,按需使用vCenter Server服务部署虚拟机,用各个组件来管理虚拟桌面功能的集合。2012年2月系统开始正式实施,通过半个月系统安装调试,搭建了VMware vCenter、View Composer、View Connect Server以及微软AD、DNS、DHCP等后台控制管理服务器,并完成了虚拟桌面及相关策略的部署工作,经过多种应用系统的实际测试,提交给相关单位进行培训及试运行,现已推广应用。具体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虚拟桌面系统。云桌面安装了Windows Xp和Windows 7两种操作系统,结合企业具体情况,部署了ERP、USB Key、办公系统以及其他标准的桌面系统,设定了安全保护等一系列的系统策略。二是延伸搭建移动办公平台。搭建了运营商提供的与互联网隔离的APN专线,通过防火墙进行地址转换和安全访问控制;采用网络地址唯一的设备安全认证技术,使用了具有网络地址的USB HUB作为UKEY的集中管理设备,利用iPad等外设使用虚拟桌面,实现了真正的移动办公平台。通过搭建实施云桌面系统,借助VMware View,可以简化桌面和应用管理,同时加强安全性和控制力,实现了传统PC办公系统无法完成的功能,具有以下技术优势:

(1)集中管理、统一配置,系统安全性高。管理员在数据中心对所有桌面和应用通过后台进行统一配置和管理,规范办公应用系统的安装和配置;所有数据和计算都发生在数据中心,系统传递只是最终运行图像,增加了安全性;通过配置禁止下载到客户端,防止泄露机密信息。

(2)技术先进、访问灵活,实现移动办公。访问桌面终端设备灵活多样,可以是PC、瘦客户端、手机等设备;用户可以远程访问桌面系统,只要网络畅通就可以实现移动办公。

(3)管理运维方便、系统安装调试高效。运行的程序、数据都集中在服务器端,整个系统的安装、调试、管理、维护、升级都由系统管理员在服务器端统一实现,使系统管理员可在任何一点单点控制整个网络系统,这将能够大大节省信息系统的部署时间,降低人力资源费用和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云计算的技术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文化 数据库 云计算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文化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可为文化行业管理服务和产业引导提供更好的手段和工具。通过分析文化业务工作特点可以看出,文化工作所涉及的内容主要为政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而且大多以各式各样的数据形式来表示。因此,数据的处理是有效进行文化业务服务的基础和前提。数据需要集中统一,并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综合分析,并以此为文化业务管理和服务提供最有效依据。而建设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文化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正满足了这一方面的要求。通过云服务中心的支撑,实现统一的数据管理与数据服务,有利于上下级部门之间、同级部门之间的管理协调,实现文化部文化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的建设,作为一个有效实施文化业务管理和服务的工具,使文化产业透明、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得到实质的加强。

1 文化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目标及规模

文化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加强和完善文化业务管理和服务为中心,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文化云服务中心支撑体系(文化共享数据管理和数据仓库等),实现共享数据管理、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服务框架,实现文化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并为文化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实现行业决策和数据容灾等。文化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依托文化云服务中心对各文化管理业务系统数据源的整合,形成各文化业务数据集市,实现准确、及时、便捷与科学的文化业务数据支撑。

1.1 具体建设目标

完善基础数据库运行环境的建设:根据国务院建设“三网一库”的部署,建立并逐渐完善文化部办公业务网(内网),连通以文化部机关为枢纽的文化部业务信息专网(专网),完善面向社会的文化部政务信息外网(外网),并完善基础数据库运行的服务器环境、存储环境、机房环境、安全环境等。

建立健全文化艺术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数据一致的文化部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融合文化信息资源,加强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消除信息孤岛。

通过信息资源的汇总和整合,促进文化信息对内和对外的服务,从而为文化部在内部应用协同、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化服务层面和角度等方面的提升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2 基础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

2.1 文化云服务支撑体系

用云计算技术,创新建设模式,搭建标准统一、功能完善、系统稳定、安全可靠、纵横互通、集中统一的文化云服务中心,为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提供了良好支撑环境,降低成本、简化运维、提高效率。

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云服务中心机房环境,配置必要的网络、服务器、存储中间件、数据库等设备,通过虚拟化手段为各文化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服务,支持不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达到集约高效、创新发展的目标。建设内容主要为数据中心支撑软硬件的升级改造。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有效利用,使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最大化。减少部门重复建设,避免投资浪费。在文化信息基础库建设完善后,文化部各部门的汇总查询及报表的产生将来源于文化云服务中心,有效保证文化数据的全面性、综合性,同时对各项文化业务的开展提供最为有效的数据依据,通过各种专业技术手段,保证文化数据在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准确性、可操作性、权威性,加大文化部门内外的业务开展力度。

构建数据及应用服务支撑平台,数据及应用支撑平台基于SOA架构统一各业务系统的技术架构,统一提供各种通用基础功能构件,以信息的高度融合实现各种应用的集成与协同化,达到充分整合、全面协作的目标,依托云服务中心,实现对上层各文化业务应用提供基础支撑。建设内容包括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应用支撑平台、物联网支撑平台及空间信息应用支撑平台等。

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平台,信息安全管理平台建设以确保信息的安全保密为主、采用安全域划分、多重保护、最小授权、综合防护相结合的方式,从设施物理层安全、网络层安全、系统层安全、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安全、系统容灾、安全审计及安全管理制度等各角度分析并建立全面、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从而达到保障文化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整体的安全。建设内容包括:安全域管理、分层防控、密钥管理中心、统一认证与授权中心、容灾备份等。

2.2 文化信息基础数据库服务系统

文化部文化信息基础数据库服务系统,以服务和管理政务信息为基础,逐步扩展服务于公共服务领域。建设内容包括: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建模管理、基础数据交换共享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按业务主题的数据集市决策挖掘分析等。

文化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库,而是涵盖文化部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共享、交换、应用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文化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不仅包括具体基础环境、数据库、数据仓库、相关应用系统等的建设,而且包括规范文化信息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制度以及运维保障、安全保障等保障体系和机制的建设,是对文化信息的全面规划和梳理,使文化信息从逻辑上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是文化行政管理系统的重要支撑,并成为文化信息化工作的核心和基础。

文化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整体上包括文化部横向、纵向数据体系,横向数据体系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市场、社会文化、文化交流、非遗、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资产、文化人才等文化行政管理基础业务工作数据;纵向数据体系主要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文化管理部门。

在具体数据内容上,文化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指通过调查、评价和规划等手段和方法获取的为文化行政管理业务和相关决策提供基础支撑的数据资料;另一部分是文化行政管理业务数据,它指的是文化管理业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这两类数据都是文化管理业务活动所必需的,不同的前者是文化行业现存的基本信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后者依赖于文化行政管理业务而存在,受时间、地域、政策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3 基础数据库建设建设思路

3.1 标准化与规范化

标准化与规范化是文化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的基础,也是建后效益体现的重大方面。必须符合国家和文化部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符合信息安全有关要求。全文化部的、规范化的、可共享的基础数据库(以及与之配套的网络环境和应用系统)。包括在线应用平台和数据资源管理平台。现有资源的整合,在线接收、鉴定、保管、统计、、利用、管理等。需统一标准和管理规范,信息化标准将基于国标、部标,兼顾各个标准之间的兼容性、一致性以及标准的可扩展性,建设并形成一套符合文化行业自身实际和文化信息特点的管理信息化标准,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性条件。

3.2 业务数据相对独立

各职能部门分管业务的范围和职责不同,因此,平台在全局考虑、统一设计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不同业务部门自身的特点,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保证支持不同业务活动的数据具有相对独立性,建立面向各部门进行联机事务处理的业务数据库。

3.3 决策数据集成化

建设平台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将各部门的业务结果数据有机地集成在一起,进行综合查询和统计分析,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3.4 实用易用与逐步扩展

文化云服务中心的实用易用主要体现在:能够方便的加入交换节点以及增加交换共享服务;能够根据需要,通过增加硬件配置的方式对交换平台进行扩容;可以合理地定制数据共享交换方式;根据不同类型业务特色和技术要求特点,量身定制数据交换解决方案;完善科学的定制开发环境,支持不同技术层次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安装简易,使用简单,有完善的系统参数配置工具和管理控制台等。

相关期刊更多

计测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与试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