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交媒体的主要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新传媒 经济发展 意义 对策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产业为主要内容,在高科技的推动下信息化已经成为21世纪的最主要特征,这为新传媒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数字、网络、移动终端在大众生活中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拥有了广阔的市场和庞大的规模。相比起以纸质媒介和无线电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传媒,新传媒无论在传播方式、传播媒介还是传播理念上均取得了质的飞跃,这为新传媒在经济发展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提供了有力的先决条件。
一、新传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手机媒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手机是大众受惠于科技进步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产物,而智能机的出现更是重新定义了大众生活,同时也改变了传统传媒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各种形式的手机社交软件,如QQ、微信、飞信等迅速普及,使信息交流和广告推广的手段空前便捷和丰富,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已经被大批商家企业所重视,由此带来的广告费用和推广费用也屡创新高,不光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是创造了许多新兴的营销平台。以微博为例,微博作为博客的衍生物,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兴起于21世纪初期,在智能手机普及后,又以其方便快捷、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优势,迅速成为手机社交的一个重要形式,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收集了规模庞大的用户群,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难以估量。在社会经济学的视角下,社交产品的每一个用户都是一个潜在的客户或潜在的营销对象,每一个用户都能带来数量可观的经济效益。将微博作为企业营销的平台是微博在商业途径上的一个突破性的尝试。企业开通微博可以以低廉的成本获取与消耗高额投资在传统媒体,如电视上打广告、高薪请名人做代言等推广方式相同的品牌效益,甚至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以日企“优衣库”为例,通过对微博平台合理利用和精心运营,“优衣库”在没有传统媒介和代言人上大量投资的前提下成为拥有巨大品牌价值的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手机媒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2)网络媒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手机媒体是科技革命中覆盖范围最广的产品,而网络则是科技革命对时展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信息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意义,其意义实现就是以网络的发展为前提。网络媒体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大众生活上,网络媒体创造了更便捷的购物渠道,更快速的信息传播媒介,覆盖范围更广的社交体系。在工作上,网络媒体依托于形式多样的办公软件,大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的消耗,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办公效率,大型工厂中以装载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取代了工人,保证了安全的同时提升了工厂的经济效益。尤其要强调的是,网络媒体对于企业的发展同样有着极大的意义。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企业运营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达与否。网络媒体通过对公司公关方式和营销方式进行优化与拓展,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盈利能力。网络媒体通过搭建便捷高效的沟通平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厂商之间搭建了复杂而高效的销售网络。在方便企业与社会各部门进行及时沟通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了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企业营销策略的选择,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反馈等各个方面均提供了便利条件,既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经营运行,也利于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3)新媒体作为新兴职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新媒体在短时间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同时也造就了相当数量的新职业的发展与兴起。就以目前在我国最为火热的“淘宝”平台为例,通过新传媒的运用,依托于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综合运用,“淘宝”在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三者之间构建了便捷的消费渠道,其中规模庞大的资金流直接催生了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并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直接将生产者和销售者捆绑在一起,又催生了上万岗位的出现。在其他领域,以广告作为主要工作对象的新传媒中介也是当前新兴的职业之一,网络广告经纪人通过在业主和网络平台之间的渠道构建获得经济收入,该职业兴起于2004年前后,2008年之后已经成为规模较大且工序正规的职业之一。新传媒在社会中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新传媒在社会中占据了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催生了大批的新兴职业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在相当程度上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并对社会的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新传媒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所提出的几点建议
(1)充分认清新传媒的特征。新传媒从兴起到发展不过十多年时间,而纵观整个媒体行业,以纸质媒介和无线电技术为承载的传统媒介已经有了百年历史,传统观念仍然在相当数量的传媒行业内部根深蒂固。想要发挥新传媒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首先必须认清新传媒的特征以及优势。新传媒的主要特征在于沟通渠道便捷、表达方式自由、信息传播速度快。其次,新媒体在使用上更为灵活,充分表现了个性化的特征,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再者,新媒体以“碎片化”为一大特征,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多广度少深度的信息,迎合了现代生活节奏忙碌的人们对学习和娱乐的要求。最后,新媒体还突出了自主性,以内容丰富的应用市场为依托,充分满足人们基于自身条件的各种需求,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了用户自主选择的要求。
(2)在实际应用中注意发挥新传媒的优势。1)发挥新传媒开放性的优势。新传媒以自由的表达方式和迅速的信息传播为特征,相比传统传媒方式有着技术上的优势,在新传媒的背景下,人们无论在获取信息还是在反馈信息的过程中都减少了许多程序,不再面对投递、采编、审核、编排、印刷等一系列烦琐的门槛,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新传媒的开放性优势。在此后的发展中,传媒工作者要尽可能地优化新传媒的信息采集和传播形式,以为大众提供更为自由开放的服务。2)发挥新传媒多元化的优势。新传媒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二是传播对象的多元化。在传播媒介方面,新传媒既能利用网络媒体,也能利用手机媒体,还能通过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如电子书、电子杂志等方式的综合手段进行信息传播;在传播对象的多元化方面,新传媒可以利用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在不同的内容之间进行相互联系相互构建,从不同的方面对传播对象进行挖掘。传媒工作者势必要充分认识到新传媒的多元化优势,善于利用各种有利于新传媒作用发挥的手段和方式,推动新传媒的更好发展。
三、结语
新传媒作为方兴未艾的新兴传媒方式,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对经济发展有着意义非凡的重要影响。在今后的实践中更要重视新媒体的作用,努力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从而增强新传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更好地实现新传媒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为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2012年12月3日,新闻集团宣布,该公司创办的基于iPad的电子报纸THE DAILY将于12月15日停刊;此刻,距离该刊正式面世的时间还不到两年。
2011年2月,THE DAILY正式发行,新闻集团老板鲁伯特·默多克当时曾经充满激情和信心地表示:“我确信,THE DAILY这样一个新兴的、有活力的新媒体能够在平板电脑时代取得自己的容身之地”。 然而,仅仅22个月之后,默多克却不得不神情黯淡地宣布THE DAILY停刊的消息:“不幸的是,我们无法得到足够多的用户,这种商业模式无法长时间持续下去。”
想当初,为THE DAILY 的问世兴奋不已的绝不仅仅是默多克一个人,很多人都把这份最新的数字报纸视为传统纸媒转型的破冰之船,希望它能给越来越不景气的纸媒开创出一条保命乃至重生之路。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THE DAILY 的夭折不仅宣告了雄心勃勃的默多克在新媒体领域一次大胆探索的失败,也给同样在传媒格局大变革中东奔西突的传统媒体经营者当头泼上了一盆凉水。
为什么?这是很多人在得知THE DAILY 停刊的消息后作出的第一反应。很多密切关注THE DAILY 发展的业界人士和学界专家已经对导致THE DAILY 短命的原因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综合起来大致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平台。THE DAILY 一开始就定位于以苹果公司生产的平板电脑iPad为终端载体和运营平台,既没有在桌面互联网开设入口,也不与使用安卓系统的其他移动终端相兼容(后来才逐渐兼容),更不能在如火如荼发展的社交媒体上分享和推广,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其用户覆盖面和影响力的拓展。虽然THE DAILY已有10万付费订户,是苹果iTunes商店里订阅收入最高的新闻产品,但离实现收支平衡所需的至少50万用户还相距甚远。虽然THE DAILY在多媒体呈现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但iPad作为移动终端的局限性也使其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形成良好的用户体验:每期报纸的文件规模将近1GB,下载时间达到10—15分钟,对于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来说,这个时间太过漫长;此外,内容搜索不方便,报道正文提及的各种信息也无法提供相应的链接。
二是内容。THE DAILY 的内容结构基本上是照搬纽约邮报的模式,全是自采的新闻和其他信息,像所有都市报一样偏向娱乐,整体品位不是很高,更缺乏高质量的深度报道,这显然不太适应其目标受众(付费的高端用户)的信息需求和偏好。在免费新闻信息无处不在的大环境下,来源单一、不具备独特性的内容不可能吸引到足够的愿意花钱购买的用户。此外,THE DAILY囿于“日报”的模式,每天更新次数很少,这与内容实时更新的互联网传播特征也是格格不入的。
三是运营。也许是财大气粗,抑或是急于求成,默多克从THE DAILY 创办之初就搞的是大投入:3000万美元的前期研发;100多人的专业团队(最多时达170多人),每周50万美元的运营成本。如此大规模的运营团队受到很多业内人士的诟病,他们认为新媒体领域现有的成功案例都是从小规模的投入起步的,一下子把摊子铺得太大往往得不偿失,反而大大增加了失败的几率。从商业模式来说,靠出售内容的销售收入(订费)很难支撑如此巨大的开支,而收费订阅的形式又制约了用户规模的扩大,进而直接影响到广告收入。
摘 要:2014年春节,中粮集团发起了一场以“中粮,让年更有味道”为主题的大型品牌营销活动,实现了“我买网”电商同比销售翻3倍直接利益。本文以中粮年味儿广告为案例,分析了该广告成功的原因在于过年语境的广告思维、线上线下结合的传播思维、自建网络营销平台的营销思维;提出了大数据时代广告精准营销和传播策略:即在传播领域,以受众为中心、发挥社交化网络传播特性;在营销领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基于用户属性和用户行为精准判断和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建立个性化的服务体系,实现广告精准投放。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广告;传播策略;精准营销;中粮“年味儿”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网络终端的多元化,我们的生活从现实生活逐渐走向线下线上结合的二元生活。在网络世界中,我们从事的一切网络行为,包括浏览网页、搜索信息、网络购物等,都被网络服务商抓取与挖掘,形成 “数据痕迹”,堪称“大数据”(Big data)。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本文以中粮集团2014“年味儿”广告为案例,看大数据时代广告思维、商业传播、营销方式的变革。
一、大数据时代广告实践:以中粮年味儿广告为例
2014年马年春节来临之际,中粮集团发起一场以“中粮,让年更有味道”为主题的大型品牌营销活动。以“年味儿”为核心,以北京地铁四号线西直门至西单站六站链通包站为宣传阵地,以“我买网”为营销平台,通过整合媒体渠道,最终实现“我买网”电商同比销售翻3倍的直接利益。
1.广告思维:过年语境
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换句话说即交流精神内容[1]。这种精神交流,不能完全依靠语言符号,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语境。如何营造语境?简单的说就是用情感讲故事,引发消费者共鸣。根据广告原理,人的潜意识是受情感驱动的,而非逻辑,这些情感包括与生俱来的娱乐、亲情、愤怒、好奇、等。广告思维即商品营销策略和动机需要转化成用户情感上的概念和故事。添置年货、吃团圆饭、放鞭炮、走亲访友拜大年曾是许多人童年记忆中年味儿。而今,人们生活在忙忙碌碌中,年过得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中粮集团在2013年12月30日起至2014年1月7日,创造了一个让整个市场都能熟悉和接受的语境――“过年”。从西直门至西单的地铁站里红彤彤的剪纸、一家团圆的图画、满眼的好年货,年被符号化。这些符号打的是亲情牌,传达忙碌人儿时记忆中的年味儿,唤起了大家心底对春节和团圆的期盼。“曾以为逃离了家是自由,后来才发觉逃离了家,我一无所有。中粮,让年更有味道”、“再好的山珍海味,都比不上妈妈亲手做的白米饭。福临门,让年更有味道!”广告语唤起了“家”味儿、“人情”味儿。过年的语境戳痛了北漂族的心。
2.传播思维:线下线上结合
线下终端以平面媒体、电视媒体、户外广告等传统广告形式以主。中粮“年味儿”广告以马年新年倒计时30天为时间节点,在北京地铁四号线启航,采用环环相扣、逐站链通的模式,逐站链通西直门、新街口、平安里、西四、灵境胡同以及西单站。福临门、家佳康、长城、蒙牛、中茶等中粮旗下知名子品牌,与中粮集团母品牌,借“中粮年味儿专线”齐齐亮相,向往来乘客传递着浓浓的年味儿。铁链通包站广告模式吸引了受众关注,增强了公众的冲击力,实现了广告效应乘积化。线下活动还包括聚焦除夕未归人,爱心年货礼包寄送、赞助驻京外交使节年夜饭、全国数百家线下零售终端促销联动、好年货进驻合作企业销售等活动。线上传播即通过“年味儿”,“中粮味道”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方式,让受众和网络形成互动。在地铁上刊之日同步推出@中粮味道活动微博/微信,参与众多年味儿活动和话题探讨。线下二维码,寻找草根代言。“年味儿吃货达人”互动游戏,中粮好年货礼包、“我买网”购物红包等大奖回馈消费者。中粮年味儿广告活动覆盖3亿人。线上平台与线下平台各有所长。中粮“年味儿”广告形成了线上线下补充、多元的传播形式,为中粮网络营销提供了人气基础。
3.营销思维:自建网络营销平台
中粮集团的成功还在于自建了网络营销平台“我买网”,建立了“5C”营销模型:Catch、Conncet、Close、Continue和Campaign。“5C”营销模型运用的是大数据,即利用数据和自己的洞察力,了解消费者喜好,然后提供个性化服务。
“5C”营销模型是从Catch开始的,即从几十亿的流量中找到真正的价值流量,借助搜索引擎、DSP投放、社交媒体等精准营销手段捕获目标人群,引导到自己的平台(catch);建立品牌官网为核心的互动平台,可以按照品牌商的意志提供官方内容(Conncet);完成消费购物的体验闭环,尤其是下单、配送、售后服务一系列客户体验(close);通过对会员系统、积分系统持续升级等手段提升重复购买和用户忠诚度(Continue);依靠一波一波的营销计划滚雪球式驱动,让客户群和销售额越滚越大(Campaign)[2]。这种集产品展示、促销、购买、物流配送等于一体的推广模式,提供了“眼见即所得”的快捷便利购物体验,也为中粮品牌整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粮“年味儿”广告通过过年语境的广告思维、线上线下结合的传播思维、自建网络营销平台的互联网思维,最终实现了我买网电商同比销售翻3倍的直接利益。中粮“年味儿”传播方式和营销策略是新媒介时代的典范。
二、大数据时代的广告策略
大数据为广告带来了商机。根据2014年4月17日全国工商系统会议的消息,2013年我国网络广告发展较快,效果也较为显著,网商经营额同比增长46.1%,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实现广告效果最大化?
1.传播策略
(1)以受众为本位。所谓受众本位,即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传统广告是在围绕“媒体”方的“时间”(广告时段)与“空间”(版面、广告位置)进行商业交易。这种“媒体本位”的传播方式,以传播为目的、观众被强制观看,到达率差,传播效果无法量化,广告不能有效覆盖目标群体。随着大数据广告时代的来临,广告业会迎来由“媒体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换。特别RTB广告的兴起,使得广告产业的核心开始围绕“人”(即受众)展开交易。RTB广告是在每个广告展示曝光的基础上进行竞价。广告售卖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广告位了,而是访问这个广告位的具体用户,买方明确人的标签属性,卖方提供与之对应的人的点击流量。
(2)社交化网络传播平台。信息技术的进步使网络环境下“用户创造内容”成为可能,不少企业看到了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的力量。电影《小时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黄太吉煎饼果子、马佳佳powerful网店的成功少不了社会化媒体的助力。在传播手段上,社交化网络传播平台主要包括电子邮件、博客、播客、视频分享、即时通讯、网络社区等多种类型的网络应用的集合,同时涵盖了文字、视频、音频等媒介手段,将多种媒介融合在一起。企业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将广告信息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传达给受众,网民通过分享、评价、讨论等方式参与,实现广告信息的病毒式传播。社交化网络传播平台以“人人均可参与”为主要特征,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掌握、控制信息,甚至参与信息的传播。根据参与程度不同,社交化网络传播包括“强关系”、“弱关系”连接。基于媒体属性的微博,其特征偏向于社会化信息网络,其聚合的群组偏重于弱关系连接,可实现尽可能地传递信息、尽可能地实现公开的互动,促进品牌推广。微博自诞生以来,已成为广告商家的必争之地。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微博能表达出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它是商家或个人发现并满足用户的各类需求的一种工具。相对于微博,微信的服务性更强,其特征偏向于社会化关系网络,其聚合的群组偏重于强关系连接,是典型的熟人模式,同时又开始于公众账号、朋友圈分享等开始向半熟人发展。也可以通过用户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商家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从而实现点对点的传播。社交化网络传播实质是一种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的活动,精神内容的交互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符号载体的运用。符号载体可以是能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渠道。而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每个接收者都扮演着译码、释码和编码的角色。传播者既是传者又是受众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连接性和交织性。在新媒介时代,广告传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以受众为本位、发挥社交媒体功能。
2.营销策略:广告精准营销
2005年9月世界级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最早指出了一个营销传播的新趋势――精准营销。所谓广告精准营销就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基于用户属性和用户行为精准判断和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建立个性化的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广告精准地传达到目标消费者的目的。如何建立广告精准营销?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借助cookies的跟踪和庞大的数据库系统的储存,记录下来大量的姓名和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搜集、分析网络用户的网上“踪迹”,精准地发现目标消费者甚或其消费情境,预测消费者行为。在发广告的时候,不是针对每个人,而是针对预测的目标客户营销。例如Google借助ADsense,通过分析消费者的搜索习惯,进行数据挖掘,然后能够寻找到更适合消费者使用的广告。也就是说广告营销者可以借助于网络技术深入洞察消费者的兴趣和需求,把营销信息制作成消费者“想要的信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精确地传递给目标消费者了[3]。
三、结 语
大数据时代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广告的精准营销倍受关注。中粮“年味儿”广告掀起了精准营销的小波澜,它不仅给广告主带来了更满意的效益,也给顾客创造了个性化的传播体验。目前我国广告精准营销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在大数据时代,要达到广告精准营销,在传播领域里,力求实现以受众为核心建立互动的社交化网络传播。在营销领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基于用户属性和用户行为精准判断和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建立个性化的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广告精准地传达到目标消费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移动TDM电路交换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传统的移动TDM交换机面临容量小、节点数量多、部分设备老化、运维成本增加,并且部分厂家不再提供设备维保等问题,全球运营商普遍启动了核心网的IP化战略。
在长途和省级层面移动交换机加速退网,实现固定、移动网的融合,退网后以移动软交换为主进行网络演进。同时,运营商根据业务需求驱动,引入IMS系统,提供多媒体业务,形成软交换与IMS并存的网络结构。这种思路的主要特点是固定、移动软交换技术成熟,全球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部署,运营商可以快速实施网络的IP化演进。
2.宽带分组域将在网络演进中扮演重要角色
LTE引入后,宽带分组域无论在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支撑还是在IP承载网络的演进方面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分组域将主要完成IP承载控制的功能和IP传送功能。
LTER8版本中20MHz频谱带宽无线侧下行速度高达100Mbps,后期可演进到1Gbps,为适应无线侧的速度增长,对核心网构架进行进一步的演进就成为3GPP组织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常常谈到的“系统构架演进”即SAE项目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名后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演进的分组核心网”即EPC。设备商与运营商齐心协力经过5年多的努力基本完成了LTE/EPC的标准工作。
设备商在这个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芯片厂也积极跟进。业界LTE/EPC设备的IOT测试在MSF论坛推动下于2009年3月开始;
EPS是未来移动网络演进的方向,主要特征包括:全面分组化,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纯分组接入;支持多接入技术,除支持现有3GPP系统接入外,同时支持非3GPP网络(如CDMA、WLAN)的接入,并支持在3GPP网络和非3GPP网络之间的漫游和切换;支持端到端的QoS保证,增加了对实时业务的支持,通过简化网络架构和信令流程,降低业务连接的时延小于200ms;网络层次扁平化,在用户面进行节点压缩,取消了RNC,核心网用户面节点在非漫游时可合并为一个。
EPS的这些特征不仅满足了下一代移动网的需求,也为网络融合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EPS标准从2004年启动R8版本,该版本制定了EPS的主要功能,目前已冻结。R9版本针对一些增强功能进行研究,功能也基本冻结,3GPP目前正在制定R10版本的需求和功能。
EPS系统包括无线网接入网(可以是LTE、CDMA、WLAN等)和核心网EPC。
该架构中,EPC系统同时支持3GPP接入(如LTE)、信任的非3GPP网络接入(如CDMA)和非信任非3GPPIP网络接入(如WLAN等)。其中PDNGW作为接入的核心设备,不同接入网络的接入网关(LTE无线网对应SGW,CDMA无线网对应HSGW,WLAN无线网对应ePDG)分别接入PGW实现异质网络的接入。HSS作为EPC网络鉴权认证的核心,除支持LTE网络认证外,对于CDMA和WLAN的网络认证,则先通过3GPPAAA服务器统一处理后,也在HSS实现最终的接入认证和鉴权。
EPC作为IMS网络和业务的接入承载网络,通过PDNGW实现与IMS业务互通。为了增强用户的计费策略和实现端到端的QoS,EPC系统支持PCC架构。通过PCC的控制,EPC网络可为用户或业务配置相应的QoS资源和执行相应的计费策略。
在LTE接入场景下,EPC的核心网元包括MME、SGW、PGW和HSS。
EPC网络的主要特征包括:
(1)QoS机制进一步完善,能够支持端到端的QoS保证。EPC系统因为引入了PCC架构,计费和QoS策略管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更加灵活;
(2)全面IP化,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纯分组接入,将不再提供电路域业务,实现全IP的核心网。
(3)支持多接入技术,既支持和现有3GPP系统的互通,同时也能支持非3GPP网络(eg.WLAN、WiMAX)的接入,并支持用户在3GPP网络和非3GPP网络之间的漫游和切换。
(4)增加对实时业务的支持。简化网络架构,简化用户业务连接建立信令流程,降低业务连接的时延,连接建立的时间要求小于200ms。
(5)网络层次扁平化。用户面节点尽量压缩,接入网取消RNC,核心网用户面节点在非漫游时合并为一个。
EPC的目标与LTE是一致的:一是性能提高,减少时延,提供更高的用户数据速率,提高系统容量和覆盖率,减少运营成本;二是可以实现一个基于IP网络的现有或者新的接入技术的移动性的灵活配置和实施;三是优化IP传输网络。但是不同于LTE,EPC更多地是从系统整体角度考虑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网络架构方面确定将来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在无线侧呈现出多样化、同质化的特征,在网络侧控制面与用户面的分离以及用户面的扁平化,满足未来发展趋势的网络架构将使运营商在未来更有竞争力,用户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也将得到较好的满足。
IP技术逐渐成为了移动通信网络的主角,全网IP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实现并优化IP业务,需要对现有的移动核心网进行必要的改进和优化,逐步过渡到全IP的核心网,EPC标准的目标就是取消电路域,电路域业务在分组域(PS)实现,这就意味着支持E-UTRAN的是一个全IP的核心网。
EPC网络实现了核心网的融合,支持各种3GPP接入方式和non-3GPP网络的共接入,并支持多模终端用户的无缝移动性。运营商全业务运营的发展趋势,使得运营商开始面对运营多种制式网络。支持多种网络共接入的EPC网络,实现核心网的融合,使得网络结构更加简单,降低了网络运营成本。同时EPC网络支持各种接入方式之间的无缝移动性,提高LTE用户在LTE部署初期局部覆盖时的使用感受。
EPC网络控制面与用户面的分离以及用户面的扁平化的趋势,也是应对网络流量激增的必然选择。单用户的数据流量和高速接入用户数的双边增长,使用户面吞吐能力逐渐成为移动分组网络设备的主要瓶颈,同时也导致分组核心网的投资飞速增长。对分组核心网进行控制面与用户面分离,使得分组核心网只对网关节点提供用户面处理,不仅大大节省了其他网络节点如SGSN/MME的用户面投资以及承载网的投资的快速增长,同时优化了用户面的性能。
宽带分组域各网元的引入将对IP承载网络的架构有一定的影响,根据业务流量的不同,网络配置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应结合网络现状和IMS业务网络的能力配置,认真研究EPC的演进策略。
3.IMS是未来融合网的业务控制层
国际标准化组织早就将IMS定义为未来的核心控制架构,包括3GPP、TISPAN、3GPP2、ITU-T等。国际各大主流运营商的业务重点,正在或已经从语音业务向融合业务和多媒体业务转移,视频能力更是各运营商战略发展的重点。在中国,随着3G牌照的发放,视频通信等多媒体业务的需求也豁然显现。此外,全业务运营使得融合业务成为运营商赢得竞争的关键。IMS具有开放式标准架构、支持固网/移动统一的接入网络控制架构、灵活的业务提供和业务触发能力、以及对多媒体业务的管控能力和运营能力等特点,是运营商提供会话型多媒体业务和网络融合的主流技术。
KDDI、NTTDOCOMO和Verizon都一致认为,从长远的发展看,IMS将是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共同的核心业务控制层;特别是在LTE的引入阶段,全IP的分组化网络使IMS控制各种业务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此外,国内外一些运营商正在尝试将IMS的业务能力与IP互联网应用相结合,如将IMS的语音和即时消息等通信能力,与Facebook等SNS网站及网络游戏结合;将IMS的通信能力与IPTV结合。同时,运营商也准备将IMS的业务能力给多个业务系统调用,如将IMS网络的通信录的业务能力,给移动手机终端、PC软终端共用,为用户提供统一的业务体验。
IMS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业务能力平台是否能够开放,聚合用户、CP/SP/AP,发挥电信与合作伙伴的整体优势。业务能力是各种业务系统的可重用业务单元,业务能力总体发展策略是整合、增强、共享和开放。通过开放,让用户参与业务提供,直接降低业务成本,缩小业务提供周期。电信能力需要与第三方或者其他系统服务能力组合和集成(众多客户特别是政企客户的业务系统需要灵活的嵌入网络/业务平台能力);通过能力开放,电信能力才可以更好嵌入客户业务流程以及与其他能力服务集成,提供融合业务,满足客户的业务融合需求。
目前业务能力API,ParlayAPI和ParlayX定义的接口有限,运营商需要拓展API接口定义范围;向第三方提供SDK开发工具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REST和SOAP类型的开放接口降低业务开发门槛。让越来越广泛的开发者参与到业务创新中来,是增强能动性的重要途径。目前开放的方式有很多,例如,通过WebService接口将业务能力开放出去,供第三方调用。WebService属于常见接口,IT开发者易掌握,门槛较低;再如将SIP能力封装成终端控件,提供给第三方调用,提供API文档,可实现较复杂逻辑,但开发范围受到终端封装范围控制。
4.RCS的进展与思考
RCS(RichCommunicationSystem)是指除了语音通信外,还可以向客户提供提供包括图片、Flash、视频、文本(IM、Presence)在内的更多的交互和呈现手段,以创造丰富的沟通环境和体验。
我们对理解的RCS,不仅仅是一项业务,而是网络能力,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借鉴和提升电信网络优势,提升更丰富和优质通信能力。初期可以IMS网络技术为切入点,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VOIP服务、多媒体通信服务,同时将电信基础业务能力有控制的向互联网业务渗透。
GSMA于2008年7月成立RCS(RichCommunicationSuite,增强型通信业务组件)工作组。目前有60多家运营商和厂商参与,包括Orange、中国移动、Vodafone、NTTDocomo等。
RCS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可定制的基于IP的增强型整合式服务,包括:增强型通讯簿、RichCall、Richmessaging等。RCS手机的目标是要达到原厂预先安装,RCS平台是要达到与原厂手机的兼容;核心组件基于IMS网络实现,不是建立新的标准,而是根据现有标准制定出可实施互通、基于IMS通讯的核心业务集。
RCS具有的商业价值包括:它可以增加运营商的业务吸引力,提供集成呈现能力的新业务;它的消息业务基于电话号码,通过手机地址簿易于使用,将来可以与MSN-Messenger,Skype等用户互通;它可以增强运营商对客户个性化业务需求的响应,基于同样的价格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保持ARPU值和用户的忠诚度,等等。
到目前为止,RCS已经了三个版本:
RCS1.0:于2008年12月。在RCS1.0中,包含了RCS最核心的业务集,即前文介绍的增强型地址薄、增强型呼叫、增强型融合消息。但是,RCS1.0只支持移动设备。
RCS2.0:于2009年6月,Q3进行IOT测试。RCS2.0中,用户体验向宽带和多设备环境延伸。其主要特点包括:
(1)多设备环境:可以任意终端通信
(2)宽带PC接入RCS服务方面:客户端支持网络侧、终端侧接口;分组域PC客户端的语音通话;基于会话的消息聊天;分组域呼叫的视频共享;分组域呼叫的图像共享;基于SIM卡的认证;文件传输;社交状态呈现
(3)业务部署方面:基于OMADM;RCS设置锁定;RCS自动配置
(4)网络地址薄:基于SyncML的同步机制;备份、恢复及提取功能;多设备同步;
(5)增强的消息通信:发往所有注册设备的初始对话
(6)PC可以发短信/彩信
RCS3.0:于2009年12月,拟2010年Q1IOT测试。RCS3.0在1.0和2.0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相应的功能扩展和完善。其主要特点包括:
(1)宽带PC接入RCS服务方面:PC客户端与手机或其它PC客户端的视频通话
(2)服务推荐
(3)内容共享扩展:不带语音呼叫的点到多点内容共享;不带语音呼叫的点到点内容共享
(4)增强的社交信息呈现:包括位置信息、个性化邀请、URL标签
(5)增强的消息通信:闪烁、表情符、组列表
(6)PC上增强的短信/彩信体验
(7)融合消息:IMSIPsimple/SMS/MMSinterworking(候选)
网络与业务的发展为RCS的引入奠定了基础,第一,互联网的发展,需要与通信基础能力相结合:如SNS社交网站、电子商务网站、其他Web2.0应用等;第二信息服务的需求,信息服务需要与通信基础能力相结合:如行业应用、个人应用、物联网应用等,需要通信基础能力更好的发挥调度的作用;第三,LTE等无线超宽带技术的发展,需要提升基础通信能力,提供端到端全IP化的语音和多媒体通信服务。
一、新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
新媒体的艺术形态涉及各种新技术、新观念和新媒介,包括影像、动画、游戏、装置、虚拟现实、网络交互、数码摄影以及数字音乐等形式,其触角不断延伸到其他领域进行融合,成为反映社会生存体验和认知方式的新兴文化载体。
1.新媒体艺术的实验特征
新媒体艺术被认为是以有意义的方式运用媒体新技术的当代艺术,它综合了最新的艺术理念、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具有很强的未确定性和实验性。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开放性、包容性与动态性,是对所谓“旧”媒体的艺术思维、观念意义、功能价值和审美特征的扩展或者颠覆。
2.新媒体艺术的技术特征
新媒体艺术的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数值化、模块化、自动化、流体化、编码化和智能化,它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新媒体技术当下在硬件、软件、平台、传输手段、数字成像等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依托各种新媒介和传播技术手段的创意与观念,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新媒体艺术形式。新兴媒体介质的不断发展,例如网络、手机、智能硬件、互动感应装置、可穿戴设备等,刺激并推动了数字艺术创作的新形式。愈加突破了人们对艺术审美的传统认知模式,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感官体验和开放的互动参与模式。
3.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
数字化呈现、交互式过程和沉浸性体验是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新媒体数字科技使艺术家可以综合采用声音、色彩、文字、图形、影像以及特效来体现人类的情绪和思想,带来艺术造型语汇的创新。而瞬时远程传播和实时交互参与的方式也改变了艺术存在的传统模式。新媒体艺术具有的娱乐性、商业性、数字性、艺术性、虚拟性等特征,带给人们审美、行为和观念的转变。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化特征和在赛博网络空间的沉浸感,对于新媒体艺术家有着哲学般的启示作用。传统艺术是由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供观者欣赏,而新媒体艺术则更多地需要在观者的参与互动中完成。这种由观看走向体验的新媒体艺术方式,推动了文化知觉的再造和沟通机制的再生。观者不单是在观看艺术品,更是在感受艺术品,在艺术情境中获得某种沉浸式的体验。传统艺术呈现的精英特质
是基于专业化、复杂化和精细化的训练之上的,具有欣赏上的审美距离感。而新媒体艺术则瓦解了传统审美的局限,它以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和信息化、数字化的传播手段,打破了旧有的秩序,并为新观念的诞生提供了各种可能性。
二、新媒体艺术的跨界融合
就像新媒体艺术家、理论家罗伊阿斯科特(R〇yAs-cott)所说的那样“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其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同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户经由和作品之间的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这些都是新媒体艺术家对于旧有的艺术思维和传统的艺术观念的更新、创造与发展的结果。”
1.新的艺术传播规则
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④说过,从20世纪下半期开始,人类己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转变为看和听。视听结合的新媒体正在对人类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新媒体是艺术化传播的有效途径,数字技术的进步也直接带动了新媒体的演变进化,宽带与移动互联的流量扩增使得新媒体影像文件可以被瞬间复制、运输、存储和传播扩散。尤其是在万物互联、即时通讯以及社交网络兴起的时代潮流之下,新媒体构造出的新兴话语逻辑和社会影响力,以无所不在的强力传播,消解了传统的文化命题和符号体系,对社会大众的行为模式和思维理念进行重构再造。
2.新的艺术风格语言
新媒体艺术是科技与艺术碰撞出的火花,它具有的新颖性与前瞻性不容置疑,甚至可以说它也是当今最具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艺术形式,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兴美学体现。在这个性张扬、充满自我意识的年代,新媒体艺术家以特有的敏感性和高技术含量,为社会带来新奇的感官刺激。数字科技为新媒体艺术家的头脑想象力和心灵创造性搭建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那里成为数字艺术激情飞跃的地方。随着数字功能的增强,数字世界逐渐生成自身的时代使命和游戏规则,视觉、听觉、触觉、虚拟现实等各种介质与交互方式混合在一起,用美轮美奂的图形影像营造出奇妙的视觉冲击力和崭新的艺术风格。新媒体艺术风格语言具有符号化、情景化、趣味化、人性化、意识形态化等特点,先进科技也为超自然的想象、激动人心的情节和巧妙的构思创意提供了实现的条件。新媒体艺术正在打破时空局限和固有边界,走向更加多样化的组合传播、交叉运用和资源整合,不断探寻与受众之间的交接点,创造着视觉神话和商业奇迹。
3.新的商业增长点
数字技术的飞跃发展在传媒领域中引发的深刻变革,从信息领域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推进。新媒体高新技术需要进行人文艺术转化和实现市场应用,以更加贴近受众的需要,引起注意力,创造经济价值。虚拟艺术目前广泛应用于影视动漫、片头制作、视频传播和游戏共享等领域,带来峰值体验的视听享受。而油画、水墨画等各种艺术技法可以用数字技术轻松实现,甚至动态化。在新经济关系的拉动之下,按照量子经济的飞跃增长模式,通过大数据和全媒体整合的精准传播,新媒体艺术正在融入内容产业。新媒体是科学、技术、艺术与设计的交叉融合,它可以使内容制作具有强烈的商业味和娱乐感,使艺术体验和交互手段成为诱惑消费者的手段,成为商业智慧与市场谋略的有效手段。
如今的社会消费不再仅是满足低层次的物质需要,而更加偏重于体验、意境、感受和自我表现的高层次需求。数字化的生存带来了崭新的思考方式和情感需求,新媒体手段的商业运用也意味着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与更具前景的市场空间。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