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云计算技术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云”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搭建
初级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在过去的10年中,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充分运用了视觉、听觉、感觉三位方式进行知识再包装。将枯燥的黑板、单调的教师灌输、笔上实验等传统的单向知识传递,丰富为视频、音频、实践操作指导等多样化教学方式。这需要对教学环境进行信息化改造,投影仪、电子教室、电脑、网络、实践教学软件等一些必备软件和硬件设备。新的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冲击,正悄然产生出全新的教育方式。当前,以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也对当代教育进行着冲击。计算机多媒体融图、文、声于一体的认知环境以及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得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收到冲击。特别是进入21世纪,全球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云计算、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新技术新手段,为我们的时展开拓除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如阿里云、百度云、Google云、无线应用等一系列贴近生活和生产的应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也逐步浸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院校也直接感知到新技术、新信息的重要性,更加迫切的希望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能够为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效教学改革提高提供更强大的保障和动力。许多高职院校加快了与云计算与大数据服务企业的合作与共建,以租借、合建、委托、共同开发等各种方式展开合作,参与到云计算与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中,已经开始瞄准了云服务相关人才培养的。
2加强加深校企合作,依托“云”整合教学资源
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平台作为目前最流行的信息技术,其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对许多高校来说都相当高昂,特别是教学信息化应用与开发和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两个方面都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要解决这些难题,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建设、运用、培育信息技术的必须途径。目前,国内大型从事信息技术相关企业都扎堆到了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国内提供云服务的知名企业如阿里、百度、腾讯、华为、中兴、浪潮、浙大网新、用友、数字政通等等。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如服务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云存储、云桌面等等。2014年,健康、教育、旅游、医疗等民生服务创新成为云服务的热点。个人领域的SaaS服务成为云计算创新的热点,大型互联网企业在健康、教育、交通等领域不断创新,推出个人服务产品。电信运营商基于数据优势,在全国各城市布局教育、健康等领域的信息服务。云计算中小创业公司则将教育作为创业首选领域,51talk、91外教、云校等一批创业公司也陆续进入教育云领域。众多企业积极建设这些重点行业的公共云平台并提供衍生服务。无论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高职教育已经身处“云”的时代。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在生活中都悄悄成为云技术的体验者与参与者。虽然许多的教学资源如学习文档、教学视频、录音、学习软件等在各种云平台上可以实时获取,但是针对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还处于一种非常分散和凌乱的状态,并且与每个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师资、学生素养存在很大差异。如果仅仅是靠学校的师资力量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那将是一个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低效工作,如何有效借助企业的力量,快速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打造生产性教学云平台?加强、加深校企合作的必然途径。一方面教育是云服务市场的一块大蛋糕,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忽视这个重要的阵地,从人才培养、市场份额、技术推广、就业与创业各个层面都存在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学校也急需借助新的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这给校企合作的强化提供了原动力和催化剂,同时,经过整合的教学资源平台的整体性与开放性,也会成为学校与企业扩大社会影响力和提升社会贡献力的新方向,其深远作用是不容忽视和小觑的。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云计算专业为例。学校已与中兴通讯联合开展一期建设云平台实验室36台卡位,二期将完成90台的卡位建设。其中课程建设方面将与阿里云全面合作,引入阿里云教育的系列专业课程,并进行校企教师互换计划,企业技术专家与专职教师进行角色互换,通过各种中长期合作,逐步提升教师对云平台及云平台应用的掌握。同时,也与深圳深信服信息技术公司开展教师培训和超融合技术的合作,暑假已经组织了4名软件专业教师远赴深圳开展了为期5天的超融合技术培训,并准备在9月份派遣2名教师到南京深入学习阿里云的系列云课程。这些校企合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所做的努力,更是为了将来维护云平台,使用云平台,高效运营云平台所做的技术人才储备工程。只有做好人才与技术的储备,学校才能依托云平台贴近企业和市场,为服务地方经济发挥出辐射和推广作用,更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质量、高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3教师对新信息化技术的掌握与应用
新技术带来新发展和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和新困难。教师作为教学实施的第一人,面对新技术的大发展态势,如何掌握新信息化技术并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思考怎么高效地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教学直接生产力与推动力,这将是高职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技术培训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充分运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项目优势和设备优势,采取短中长期方式相结合,循环、梯次对专业教师从概念阐述、应用手段、市场分析、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培训,并将培训过程逐步转化为校企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其实,一般在学校资金充足情况下,云平台设备的引进、云技术平台的搭建等投入是可以快速完成的,企业在这方面也是能够积极满足要求的,但关键问题还是教师对新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跟不上发展的步伐。这也侧面反映出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许多高职教师的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定式上,简单认为运用投影幻灯片、播放一些短片、演示下工具操作就是信息化教学。错误理解信息化就是将教学内容用设备方便地展示出来,教育教学仍然以教师、教室、教材、考试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巨大优势和真正效率。
4思维转变,激活课堂
任何技术都需要使用者具备一定使用技能和运用思维,教学信息化更是如此。教学云平台的建设覆盖了云资源库、云教学环境、云实训环境等各个教学环节,充分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将课堂教学通过云平台进行了拓展到了校园各个角落、拓展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实际上将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延伸到企业生产领域、延伸到社会活动。教师更多将扮演一个导师角色,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课程、了解专业、了解市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行业职业定位和市场发展方向。依托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支撑,高职课堂教学将会发生巨大、深刻的变化,这是新信息技术带给高职教育的机遇和挑战。高职教师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亲身去学习“云”,了解“云”,使用“云”,并将所学所见所解结合自身专业理论实践才能更好激活课堂。
作者:李文杰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兰先芳.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转向:信息化的视角[J].职业与成人教育,2014(12).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培训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8-6353-03
我院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是江苏省2008年批准的首批省级软件人才培训基地,与知名软件人才培训机构-创思维力软件集团合作多年,自2008年起先后培训软件人才10多批次,合计500余人次应届毕业生,为软件企业输送了大量合格的新员工,输送到的软件企业有大展软件等知名企业。基地在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过程中通过创新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等举措,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1 依据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校企合作,创新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1.1 寻求政府企业多方合作,创新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分别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不断创新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2008-2010年,与企业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推行“学校+公司”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府搭台,基地通过提供场地和硬件设备等举措,引入创思维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该公司进行了三年合作。2009-2011年,学院与北大青鸟、江苏微软中心合作,推行“学校+培训机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上“筑巢引凤”方式,基地得到了发展壮大,学习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流程规范,不断完善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机制。2010-2013年至今,探索“教学产业园”人才培养模式,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推行“教学产业园”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正在探索实践之中。
1.2 根据软件企业的发展战略,校企联合开发培训课程资源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软件企业的专业职位细分为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员、项目管理经理。经过调研,明确基地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软件企业需要的程序员和BPO 专员。程序员是能够熟练编程的技能型人才, BPO 专员是既懂计算机又懂外语,还懂一门业务(包括金融、财务或人力资源等) 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刚参加的培训学员,帮助他们寻找自我认知,为职业生涯定位,确定发展方向。
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培训教材,将具有工程背景的企业真实项目经过改造后形成培训课程包。课程包能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员工,划分了2个部分:“基础篇”针对初学者,开发了《IT职业导向训练》和《软件项目开发方法》等课程,能够使初学者快速掌握软件开发的内容;“进阶篇”中开发了《数据库设计规范》和《软件项目开发模式》等课程,课程按照软件项目开发流程进行讲解,并且配套大量应用实训案例,帮助学员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例如,通过与北大青鸟等公司合作,成功开发了JAVA软件工程师课程包、.NET软件工程师课程包,具体的系列课程如表1所示。
教材的内容编排方式为“实训任务、相关知识点、任务要点分析、参考源代码、扩展练习”,内容紧凑详尽、结构清晰、易学易懂,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1.3做好培训过程需求分析,抓好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建设
基地选送优秀教师赴国外进修,目前已有2名教师赴印度、澳大利亚进修。通过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联盟、软件行业协会等平台,教师参加行业的考评员培训和教育部的骨干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目前12名考评员全部上岗。采用优惠政策从软件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目前有来自微软、中科国际、太仓智博软件公司,上海博为峰软件公司等软件企业的10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教师。学院教师与企业培训师实现双向兼职,最终成功造就一批既懂了理论知识又具备实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 使用云计算培训平台,构建全真公司管理运营管理模式
2.1 全真公司制的教学管理方式
为适应现代教育和企业实际人才的培养需求,基地创新管理模式,采取了全真公司化管理运营,部署应用了日立JP1企业级综合系统运行管理软件,严格按照软件公司的规章制度考核学员。学生在模拟公司环境的教室环境中上课,以企业岗位职位来设置培训班的班级干部职位。培训过程中,给每位学员进行多次职业测评,根据学员智商、情商、素质等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榜样的MCLA教学方法,采取PD(项目驱动)教学,以实际项目引出技术知识点,严格保证学员实训期间代码量达到10000行以上,提高学生的项目动手实践编码能力,确保学员培训结束后直接胜任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工作。
2.2 数字化云计算培训平台的使用
目前,基地依托太仓大学科技园云计算公共服务中心平台,已经建设了云技术培训教室,通过虚拟云桌面来访问云计算平台资源,减少了基地的设备投入费用。充分利用云资源的整合共享功能,利用云计算技术将成熟的应用软件部署在云端,以服务方式将“应用服务”提供给培训基地,虚拟跨平台环境极大地方便了学员的培训学习,降低了基地的运行维护成本。充分利用云中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大大降低了存储和访问压力。学员通过太仓大学云计算公共服务中心平台的培训资源,在云服务提供的网络进阶培训学习过程中,自我控制学习进度,在网上听课过程中提出问题和网上研习测试,自我测评学习效果。
软件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公共云平台,如图1所示。
3 结束语
我院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经过近六年运作,立足服务外包(BPO、ITO、KPO)以及嵌入式系统应用维护等IT行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编制培训教材,造就双师型培训教师,保证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培养适应长三角地区发展需求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涛.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0).
[2] 马艳红.高职为企业提供在线培训学习平台服务的研究[J].软件,2013,34(1).
[3] 顾海燕.校企合作共建高校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2(11).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思政课教学 供给侧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云技术应用日益成熟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巨大冲击和能力挑战,对教育改革、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促使教育的观念、资源、模式、方法及效果等方面发生持续而深刻的变化,推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推进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再调整、再构建、再创新。
在互联网微课平台日益广泛、智能手机等互联网终端全面融入学生生活的今天,学生大面积、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其生活方式、学习习惯、价值观念无不被现代信息技术影响。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思量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充分利用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思政课变革,提高教学成效,这已成为现时期为师者必须客观分析,积极应对的重要课题[1]。
一、推进思政课教学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导向
尽管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传统思政课教学在现有考核体制、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下变革甚微,许多教师仍然依靠教科书、黑板、粉笔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其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教学理念陈旧。教学上表现为重视课本资源,忽视网络资源等;重视教书,忽视育人;重视抓好考试,忽视品德养成;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
2.教学资源单薄。当前的思政教学限于校际联系不密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多借重课本、教学参考书等纸质媒体,而学生每天都浏览大量的社会新闻,广泛接触社会知识。基于师生知识吸纳途径的区别,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掌握,不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新知识的生成;只注重传授学科当前知识点,不注重学科知识内部及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不注重社会新知识的解析。课堂内容局限于讲大道理、大人物、大场景,提问脱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内容上缺乏新意。
3.教学方法单调。由于没有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先期介入,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局限于灌输课本知识,对教学课件缺乏必要的精挑细选和精细加工。不善于充分利用好学生喜欢上网的优点,不善于发现、放大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良好表现,对大多数学生喜欢上网而不喜欢听课的现象,或是漠视,或者以喊家长、批评、告诉班主任等简单方法处理,以致学生逆反心理较重,甚至产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抵触情绪。
4.教学效果单一。传统思政课教学只需走好讲课―做笔记―写作业――学期考四步,学生课堂学习不需要深入思考,以致课堂低头率偏高,玩游戏偏多。同时,由于教师只注重教书,对贫困生、学困生,以及有心理问题、品德问题、学习习惯问题等学生引导少,关怀少,措施少,教学成效仅体现在作业和学期考试上,没有真正体现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传统教学存在以上四个方面问题,影响教学效果,迟滞教学改革,说明其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教学的发展要求。
二、推进思政课教学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策略
针对传统教学存在问题,思政课教师要通过提高认识,整合资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助推移动式学习、碎片式学习、游戏式学习等革命性学习方式的广泛使用,推进教学供给侧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具体做法有: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理念。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容易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夏D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曾言:“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生关系的协调直接影响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给学生以关怀,让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自己成为学生潜在品质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通过使用互联网更易找到针对性的案例,注重教学生成,增加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文并茂、声色合一的电教媒体更易集中学生注意力,满足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需要,增加教学兴奋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上网学习、主动学习、自主讨论,设计个性化的作业,促进课堂教学多姿多彩,丰富生动;在课后利用学生常用的QQ、电子邮件等信息技术与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答疑解惑。
2.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当前课堂不再是唯一传授知识的场所,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学习资源,解决学习难点,交流心得体会,利用游戏在玩中学习。信息技术实现了教与学资源的共享,让学生能够轻松自学;信息技术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利用虚拟环境,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技术,实现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互动,促进师生及时交流思想、信息、感情,从而让学生获得心理与荣誉上的满足。可以通过移动科技,面向全体学生收集学习数据;通过云计算技术,对收集的学生数据进行归类处理,提出教与学变革更多更好的建议,进而突破传统教学在组织、资源和时空上局限,尽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同时信息技术的虚拟可以实现对成果的检验,必将大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时效性。VR(虚拟现实)正在带来教育方法革命性变化,VR是当前最热门的科技领域之一,是下一代互联网入口。它一般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生成一个仿真的虚拟世界,然后通过接入设备让用户体现虚拟环境。理想的状态是人在虚拟世界中都能够拥有视觉、听觉、触觉、运用等“真实”的感知功能。现在VR的软硬件和带宽水平都已成熟,其技术已进入购物、游戏、电影和直播等领域,未来在教育等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现在全球首款重88克,厚1.6厘米的眼镜形态的VR显示设备已在深圳高科技公司多哚研发成功,其V1的VR眼镜被《时代周刊》形容为VR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圣杯”[2]。学生在信息技术多感觉冲击下获取知识形式丰富多样,短时间内能够掌握大量学习内容,在愉快的交流中提高学习兴趣。
3.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互联网技术、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越来越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日趋数字化、信息化,游戏学习、移动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和移动通信技术)由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随时随地学习一切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4.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资源。目前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牛津、麻省理工学院等一些国外名校的公开课程已在国内一些视频网站上,受到许多学子追捧,堪比大片,部分课程的点击量超过了《百家讲坛》。由北大、清华等18所知名大学建设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已向社会公众开放并不断推出新内容。萨尔曼・可汗以“可汗学院”名义录制了1,600个视频,已被浏览了2,400万次,如今已成为YouTube上最受欢迎的公开课视频系列。可以说信息化社会,一“网”情深的“网课族”越来越庞大,“在家里就可以上耶鲁”已不再是传说,优质的教学资源正成为世界性的教学资源,被国内外学生广泛学习使用。
5.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必然改变三百年来以印刷品为核心载体的教学现象,由于网络环境的支持,使课堂不再局限于一间教室、一座城市、一个国家,联通着的网络让教学资源无限扩大,老师使用交互式液晶触控一体机,学生使用交互式平板电脑,学生与计算机、网络开展“交互式”互动,这种互学习可以在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同学与现场、同学与在线专家、同学与课件、同学与资源库等之间展开,影响着教学的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计算机对学生探索给予及时验证和响应,学生学习更易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种多向、互动、自发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确定学习进度,那些因病或参加活动的学生不会落下功课,课堂的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正,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易被激发出来,学习成效会更加显著。
三、促进思政课教学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供给侧改革的三方责任
1.强化教育主管部门投资与引导的责任。教育主管部门要支持科技公司发展高新信息技术并尽快应用到教育领域,组织建好思政课网站平台。可资借鉴的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建设,该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主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机构的使命是加快各年龄学生的学习速度。
2.强化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及提高师资信息化水平的责任。学校要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超前规划数字校园建设,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数字化校园要有足够的教育资源,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使用,要通过进行校与校之间的联合,构建共享教育资源库、创建网络学习平台及网络协作办公等,实现资源共享,丰富教学资源。
学校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VR技术、3D打印技术等从发明到应用只有1年左右时间,学校要强化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围绕办学目标和特色开展针对性校本培训,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使现代型、研究型教师的数量逐步增多,质量逐步提高,层次逐步提升。尤其要向教师不断灌输信息技术发展观,帮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能和方法,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办学需要的教师队伍。
3.强化思政课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责任。在认识上,思政教师要强化教学信息技术意识,主动参加校内外教育技术相关理论知识讲座、教学软件设计大赛、多媒体技术培训与交流等,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技术上,思政课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日常辅助教学和科研工作必要工具,要学会使用各种工具软件,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感氛围及问题情境,不断提高信息收集、处理和课程整合的能力。
在资源上,思政课教师要广泛使用《政治教学网》等专业性网站,寻获精良的思政教学资源,及时上传资料,支持思政课专业网站建设。要善于使用百度等社交网络、超星公开课、搜狐教育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堂、网络课堂,充分运用移动科技和云计算技术与设备,广泛搜集与思政课内容有关的材料,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校内教师要分工明确,建构思政课丰富的校内教学资源超市,选优选好最适合本地本校本班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大成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的思政教学资源网,实现思政课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共提高。通过结合本地、本校、学生、学科实际,进行教学资源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让教学内容逻辑性更强,案例更有亲和力、更有吸引力、更有现实性。
在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校内课程教学资源的同时,宜利用智能手机和iPad等平板电脑形成高度个性化、可移动的多媒体界面,运用动画、声音、视频和图像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全感官学习体验。要面向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广泛吸取思政课教育上真正大家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成果,逐步形成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演绎出精彩的教育故事。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规避问题
1.管理失控。要重视学生上网不学习倾向。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管理好学生,杜绝学生利用互联网聊天谈恋爱、购物、打游戏等情况发生。可以推广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脱机自习”方法,劝导学生在存放手机后坚持无网自习,通过时间累积计算最终排名,促进不需互联网的情况下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自习效率,提高网络环境下自育能力。
2.过分依赖。要重视忽略个性化教育倾向。教育信息化面临着建设的“高投”与教学的“低效”问题,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对策是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益和效率,坚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宜、适度和实效原则[3]。在广泛选用教与学资源的同时,宜注重选择和鉴别,互联网选用的教学资源质量不一,选用思政课网络资料时宜广泛对比,优中选优,对选用后的网络资源宜再提炼、精加工、巧运用。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为师者深入研究教育规律,有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习成效。
3.偏离主题。教师既要专注于对信息教学系统的设计、监控、研究和评价,更要注重教学信息的广选、优选及弃选。网络资源极为丰富,选用教学内容不能离开主题,要重视教学内容边缘化倾向,不宜选取内容生动但远离主题的案例,要充分而谨慎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让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始终服务于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试水“全环境育人”.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出版社出版,2016-9-2(第一版).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图书资源;管理建设;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信息资源传播基地,其信息资源的使用能力、建设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的发展进步。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相关科学技术手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应用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之中[1]。所以,高校图书资源在管理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在图书资源建设的内容规划上、任务制定上、目标明确上都应该摆脱传统管理理念束缚,坚持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不断丰富信息资源类型,以满足新时代下对于科研和学习的要求。
一、互联网背景下图书资源管理基本概念介绍
在互联网背景下,在高校图书馆,可以将高校图书资源管理称之为数字化图书资源管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各类互联网通信技术(比如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类通信设备也在社会各界得到了广泛使用,高校在进行图书资源管理时,也可以凭借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数字化的图书馆,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起可以共享图书资源的信息系统,进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满足用户信息查询和阅读需求[2]。然而新的事物产生必然会带来一些争议,长期以来,国内外都有诸多学者尝试从各个角度来讨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因此意味着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数字化图书资源管理建设会有不同的说法和定义[3]。但是总体而言,对于我国发展环境来讲,我国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图书馆建设对图书资源进行管理的重点是从两个方向来进行开展的,分别是信息服务和信息环境建设。信息服务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高校图书资源进行管理,主要融入了电子信息技术来对图书资源进行延伸和补充,这样便可以更加方便和灵活地为用户提供浏览、阅读、查询、获取信息等全方位服务;信息环境建设主要是指将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视为一种特殊的图书资源管理环境。一方面,高校的图书馆仍然是以实体的建筑形式存在于高校之内;另一方面,为了使用户能够随时感受到高校图书资源的作用价值,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图书馆内的图书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进而可以实现在线信息资源服务,真正做到了将高校图书资源融入每一个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实现了将客观存在的高校图书馆资源转变为数字资源。
二、互联网对高校图书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互联网对高校图书信息资源建设能够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促使高校图书资源管理建设的方法发生了转变。运用互联网技术后,图书馆对于数字图书的需求量逐渐攀升,使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图书资料管理建设时,不仅要关注传统纸质图书,还需要对数字图书进行规划建设。必须及时升级图书馆内各类电子资源,包括书籍、简介、索引等等,实现线上常态化、实时化的服务管理能力,以满足不同专业领域内的师生对于信息资源使用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也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图书资料的管理与建设的能力,使资源得到了更好地利用。其二,用户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愈发多元化。高校运用互联网技术后,吸引了更多的读者,用户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这就意味着高校图书信息资源建设人员必须不断将校内的各类图书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个性化、精准化、知识化建设。其三,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图书信息资源的检索功能将会越发便捷,不仅可以打破传统信息资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也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用户人员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使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目标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4]。
三、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建设不规范
信息资源建设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许多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在信息建设过程中,网站形式上、分类上都存在着同质化问题,更有甚者将其他高校的数字图书馆模式进行照搬照抄,这就导致了图书资源管理建设工作无法体现出本校特色,更无法满足师生对于信息资源的个性需要,内容和形式上都极为单一,往往会造成使用者的审美疲劳[5]。与此同时,高校在进行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时,也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导致各类数据之间无法实现共享和兼容,高校信息资源无法跨库检索,用户在进行资源调取时往往面临检索不便的问题。
(二)专业人才力量不足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技术的专业化、功能化、先进化将越来越要求管理人员提高技术使用能力、加强职业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互联网技术的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在进行图书资源管理建设时都存在着严重的专业人才力量不足问题,许多管理人员不具备使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也缺乏对于互联网技术使用的重视,这就导致了互联网技术应用上受到了限制。
(三)信息资源使用率低
我国高校图书资源管理建设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对于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许多高校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去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并且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数字图书馆作用,不断丰富着内容,也购买了大体量的数据库来保障数据信息的扩建,可是还是会出现数据库使用效率低的问题,许多用户根本不知道高校还有这方面的技术,也不知道具体检索方法,这就导致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使用率较低[6]。
四、互联网在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中的应用
(一)创建智能化信息资源采购模式
要真正发挥出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的作用,必须创建起智能化的采购模式,才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服务能力,满足不同师生对于信息资源的使用诉求。实现智能化信息资源采购模式主要是指针对智能化设备的采购,同时也要对信息资源设备进行有效维护。因为应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必须依托先进的设备才能够确保信息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性,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高校应该提高对于设备采购的重视,增加传感器相关先进设备的种类和数量,拓宽信息渠道和采集能力,使得高校在图书资料储备上、服务质量上、管理范围上、信息资源支撑上都能得到提高。
(二)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
在进行高校图书资料的管理与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好动态管理才能够有效提高管理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工作:其一,创建起动态管理机制。由于高校内的许多图书资源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动态化管理机制才能够有效地确保管理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做好资源采集工作,根据不同的动态变化,拟定出合理的管理方案。其二,实现图书资料动态管理,也需要加强经验交流。高校在进行图书资料数据信息建设过程中,应该促进经验交流作用的发挥,可以定期开展专家讲座、经验交流研讨会、座谈会、技术培训会等等,既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资源使用能力,也可以满足用户对于信息的获取的需求,使高校图书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7]。
(三)创新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对信息资源进行共享才能够有效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发挥出高校图书馆信息储备的最大价值,提高高校影响力。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要有创新的理念,理清信息之间的关系,明确图书馆图书资料储备情况,并按照个性化的标准建立起有一定特色的数据库,同时也应该加强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交流合作,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图书资料资源,既要满足不同用户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也要尽可能地肩负起传承知识、促进信息资源利用等责任。
(四)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人才建设
在进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建立起符合信息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聘用具备良好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强对于互联网技术、信息管理、图书管理,甚至是与法律相关的人才的引进,全方位提高高校图书资料的管理与建设水平,为高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保障基础。
(五)依托云计算技术,提升数据整合效率
现在,我国各高校都呈现出了对于图书馆图书资料规模建设高度重视的特点,而单纯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数字资源建设的话,将很难适应日趋复杂的互联网环境,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入云计算技术,更好地提高数据整合和安全保障能力。运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对互联网进行等级划分和安全等级规划,尤其是安全等级上,云计算可以对用户的隐私进行充分的保障,因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运用云计算也可以有效节约成本,高校可以通过自建私有云的形式对关键数据进行整合和收集,避免对于其他收费服务平台的依赖,也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投入。
五、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在进行图书资源管理时有了更多的发展可能,与此同时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为了真正发挥出高校图书资料的作用价值,使高校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高校需要积极结合互联网技术,顺应时展潮流,通过建立“互联网+图书馆”对高校图书资料进行灵活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秦新立.“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283-284.
[2]徐晓文.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创新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8):121-123.
[3]张晓琼.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馆员能力建设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9):138-139.
[4]赵洪波,罗玲,王蕴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分析[J].城建档案,2020(5):37-38.
[5]张春燕.“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实践[J].休闲,2019(4):273.
[6]郭爱香.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创新与发展[J].图书情报通讯,2019(1):43-44.
大数据(Big Data)是人类迈向智慧世界的自然演进,不单单是指新世纪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的发展带来的海量数据,更指是这些海量数据中的数据价值,如何更好地把大数据这些有利的价值和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弊端相结合,趋利避害,更好地促进图书馆建设,对新时期提高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促进高校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
1 大时代数据下的新时期高校图书馆
大数据被称为世界第三次科技浪潮的有力构成,这个名词并不不是近期才产生的,早在1980年代第三次科技浪潮发轫之际,“大数据”已经被提出并有了相关概念。30多年来,多种行业的数据量都在迅猛增长,世界各国的的企业界、学术界也不断地对这个现象及其意义进行研究。大数据具有4V特性:分别是体量(Volume)、多样性(Variety)、价值密度(Value)、速度(Velocity)。体量具体指的是非结构化数据的超大规模和增长总数据量比结构化数据增长快10倍到50倍,信息的产生、传播优于传统信息的散播。非结构化海量信息的智能化处理:自然语言理解、多媒体内容理解、机器学习等;多样性指的大数据的异构和多样性,它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不尽涵盖了传统的文本,更兼具图像、视频、机器数据等。多样性满足了用户的多种需求,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价值密度指大量的不想关信息,是对未来的趋势与模式的可预测分析。包括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服务等深度复杂分析;速度是指大数据具有实时分析的特点而不是批量式分析,数据在输入、处理与丢弃后效果立竿见影,体量大、多样性强以及速度快使得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大数据的这些特性也决定了其隐藏的深刻理念,具体如:(1)数据的深层分析与价值挖掘是大数据时代信息界的主要业务。(2)数据的形态多样且富有价值。(3)数据的处理将形成新的产业。[1]
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职能以及风度群众文化生活教育的职能。新时期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云计算背景下的图书馆有别于纸质图书馆与Web2.0数字数字技术时代下的传统图书馆,云计算技术使图书馆在理念、服务、管理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云计算”的应用在图书馆领域也迅速发展了起来,一旦使用该项技术,高校图书馆不需要自己购买硬件设施,不需要大量建设基础设施环境,大型设备尽可在网上利用,图书馆可以将数据存储在云存储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器中,按照需求来购买。兴起的云计算服务有望从基础设施层面解决许多长期困扰图书馆网络信息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大数据的引用,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网络信息管理与服务的成本,降低管理与服务的成本,已经成为当今高校图书馆不可回避的选择。
2 如何促进高校图书馆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师生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包括缺乏健全的信息管理体系、相关软件服务不足,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可以有效优化并有望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图书馆的良性发展。
首先是缺乏健全的信息管理体系。良好的信息运行机制是成功建设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提,许多师生都反映高校图书馆中信息运行机制有问题,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体系,已经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运用大数据中的云数据实现了图书馆业务流程的再造,图书馆一旦选择了云计算,则需要对原有信息系统的管理与服务进行大规模重新部署,导致IT管理体制的变化,包括整个图书馆机构与流程、IT部门人员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和图书馆对于云计算服务的质量检测与控制手段等等的变化。
相关软件服务不足。软件被称为是大数据的引擎,这里的软件服务是指各类软件应用,用来方便用户获得更好的图书馆使用体验。包括采用本地安装形式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都以一种网络服务的形式提供。而时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中大都过于关注硬件建设,忽略了网络软件应用,不利于图书馆的长久发展。而云服务在图书馆的而应用使得我们开始更多关注软件服务,给图书馆发展带来生机。
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待提高。大数据需要经常维护、管理,图书管理人员若不会运用计算机管理信息,就谈不上具备自主和协助开发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因此,大数据背景下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很高的计算机数据管理的相关知识,能熟练操作有关软件与图书馆大数据云数据管理。值得的注意的是,目前大数据管理多从架构和并行等方面考虑,解决高并发数据存取的性能要求及数据存储的横向扩展,但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内容理解仍缺乏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这是实现大数据资源化、知识化、普适化的核心。今后应该嘉庆对这一为题的重视与研究。
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图书馆建设应该首先应该重视大量的用户数据与信息。大数据时代使我们认识到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文献数据信息多少、价值等的竞争,更多的是看图书馆是否具有多类数据的拥有、融合、挖掘与利用水平。所以加强对多类信息资源的采集与拥有也因此将成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一大内容。所以,应该加强收集、分析、处理师生在使用图书馆所留下的“行为指纹”,建设更大的数据集与新的平台技术,更智能的算法,加强相关技术创新。
其次,积极培训引进优秀图书管理人才。对已有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展开技术培训、丰富大数据的相关知识积累,积极学习。此外,积极引进学习计算机数据库与云计算数据服务方向的图书馆研究员,提高管理能力与管理素质,更好的服务师生,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健康发展。最后,大数据可以帮助图书馆建立新型知识服务引擎。技术引擎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技术核心,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图书馆的新型知识服务引擎,将会是未来几年内图书情报领域信息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