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发展需求

农村发展需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发展需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发展需求

农村发展需求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人才现状、农村人才激励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激励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提出健康、和谐的农村人才激励机制的总体思路。农村人才资源的匮乏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如何吸引外来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对于农村的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就在人才资源,然而农村人才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而更为严重的是,农村缺少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和发挥优秀人才作用的良性机制。如何吸引、留住优秀人才、激发人才资源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人才激励机制的建设是关键环节,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人才资源现状

1、农村自有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外来人才少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资源的支撑,这些人才一部分来自农村本土,即产生于农民,另一部分则要从外部引进,如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和科研人员等。但从现有情况来看,农村本土的劳动力资源虽很丰富,但很多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都大量流向城市,这使得农村现存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还比较低,包括文化知识水平和文化知识的使用能力都非常低。要提高这一部分劳动力的素质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同时也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来起带动作用,因此,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是引进一批优秀的人才,以逐步带动农村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不少政策鼓励人才下乡支持农村发展,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优秀人才都不愿意选择农村,更不愿扎根农村,农村现有外来人才的存量还是相当少的。

2、农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且仍在持续

农村的劳务输出被称为脱贫致富的新型产业,实践也证明劳务输出是南部山区贫困村农民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很多农村特别是偏远和贫困地区的劳务输出力度还在逐年加大,稍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基本上都实现了劳务输出。全国政协委员邵国培表达了自己的忧虑:“现在每次到农村去,都痛感农村空了,青壮年走了,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妇幼。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只有进城的单向流动,这种人才状况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长远来看,农村劳务输出将使城乡经济差距越拉越大,农村人才的流失严重阻碍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对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吸引并留住人才,构建一支稳定而健全的人才队伍来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不容忽视的。

3、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

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自然条件等影响,农村所需的人才类型有一定范围限制。《农村。农业。农民》杂志执行总编认为,中国农村最需要的人才有四类:财富型人才、知识型人才、营销型人才、市场管理型人才。本文也赞同这一观点,但本文认为财富型的人才不仅要有丰厚的资本还要有投资的意愿,而知识型人才不仅仅包括具有农业技能的专业人才,还包括金融、保险、医疗以及法律等专业的人才。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激励措施都鼓励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下乡,特别是管理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人数已达到13万人以上,而金融、保险、医疗及法律专业方面的人才却很少。这种不合理的人才结构是不利于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

农村外来人才少,优秀人才难以引进且流失严重,一些行业专业人才缺乏,究其原因还是激励机制不完善所造成的。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意到农村,更不愿意留在农村扎根;另一方面由于激励措施没有到位,使得有些人才根本没有激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导致人才对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能充分显现。因此,我们必须构建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把农村人才的激励工作提到战略高度,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农村人才激励的具体措施

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隆姆(VictorH.Vroom)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theory)认为,人是有思想的、有理性的,人们的需要、目标、期望决定了激励的程度,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有需要,并且有着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积极性才会比较高,激励水平也比较高。因此,要让优秀人才“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就要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满足他们的需求,才能较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构建内容丰的精神激励

(1)给以情感上的温暖。一些优秀人才来到农村会有心理上的落差,首先得给他们情感上的温暖。一方面,他们来到农村之前,各级领导要给他们以鼓励,到了农村之后,各级领导也要经常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表示关怀,定期或不定期的找他们了解一些情况,包括所取得的成绩或者遇到的困难,特别是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另一方面,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觉得身边的每一位都是他们的亲人,自己就是农村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通过各方面的关爱来稳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觉得在农村工作是快乐的。

(2)强化责任感。较强的责任心是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的动因,强化责任感可以通过外部施加压力来实现,比如制度监管,但是这种从物质上、精神上多方面进行约束的方式,是一种强迫人们尽职尽责工作的手段,容易给人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最后可能会使得其反。对于支持农村发展的这一相对特殊的人才群体,要他们能自我驱动强化自身责任感会更好。首先,要给他们充分的权力,有了负责任的权力,再给他们压担子,他们自然就不会抗拒了;其次,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规划好未来的人生蓝图,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这样就可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2、构建个性化的环境激励

(1)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农村的工作环境和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初次来到农村的人才,可能会因为对农村的诸多问题不了解,对很多事情无从下手,或者说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只好撒手不管。因此,对于来到农村工作的人才,首先必须有一个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特别是农业技能型人才和投资型人才。对于农业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要发挥自己的技能优势进行农业生产或科研,还要带动全部农民提高农业技能,这没有大量的具有规模的农业项目、实验基地以及农民们的广泛配合是难以实现的。而对于投资型的人才来说,大量的农业项目和政府的相关配套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2)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根据马斯洛(Abralan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ofNeedsTheory),人才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求。任何人都是需要得到尊重的,对于来到农村的人才,本身心理上可能就有一定的落差,就更需要被尊重。来到农村,主要工作对象和工作伙伴是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农民的问题,农民们虽然淳朴善良,但也不乏蛮横不讲理的群体,不能让优秀人才初来乍到就受挫。因此,良好的工作氛围尤其重要。首先,营造心情舒畅、和谐融洽、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是必要的,特别是要增强农民群体对引进的优秀人才的凝集力、感召力和这些人才对农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要尊重人才的意见和行为方法,用他们自己认同的目标、理想、信念等精神因素激发他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营造温馨的生活环境。思想轻松,工作才能愉快。农村的娱乐设施相对比较少,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也许只能独自在家里“自我放松”,这对于工作减压可能没有太大的帮助。对于在农村工作的人才特别是只身一人在农村工作的人才,家庭的温暖和组织的温暖是同等重要的,因此,经常组织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娱乐活动非常有必要。农村作为一个天然的大生态园是很多城市工作人员可望不可及的,那么来到农村的这些人才正好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开展一些原生态的娱乐活动。

3、构建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

(1)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农村难以引进并留住优秀的人才,除了农村没有好的发展前景之外,最为关键的原因还是很多农村的贫困让优秀人才望而却步。为了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薪酬水平的高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首先,对于初次就业来到农村的人才,其薪酬水平要和邻近城市工作人员的平均薪酬水平相当。其次,对于职称高的、经验丰富的人才,其薪酬水平应该比原来工作单位的薪酬更高,同时还要略高于同级别的城市工作人员。人才来到农村,在工作生活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用物质来弥补也不愧为一种好的选择。

农村发展需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 城镇化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城镇化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而农村是近年启动内需的重要市场。激活西部民族地区农村消费需求,对于振兴西部经济、拉动内需都具有重要意义。城镇化是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不断由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集中的过程。该过程包括非农人口居民由乡村转变为城镇从而使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也包括人口通过迁移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对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方面,国内学者早期做了许多有益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如蔡思复1999年提出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变传统的就业结构,从而引致消费需求进而投资需求和总需求的扩张,同年蔡日方也认为城市化进程可以促进市场发育,进一步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刘艺容2005年认为只有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为持久拉动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近年来,又有许多学者对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在作用机理和数量模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席小瑾对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拉动农村消费从而扩大内需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孙虹乔等对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分别运用VAR模型和协整分析方法及我国历年城镇化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时序数据,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解开了发展序幕,然而,长期以来存在的东西部巨大发展差距、城乡二元化结构等却成为了该区域内的城镇化发展“瓶颈”。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发展不平衡;城镇化发展超速;中心城市辐射和统筹功能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仍有缺陷,投融资渠道少;行政管理、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而农村居民消费也因为地理环境、消费环境、消费偏好、消费文化、收入水平等呈现消费机构不完善、消费层次低、消费不平衡等现状。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和农村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城镇化的变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冲击较大。但是农村居民消费对城镇化的促进机理尚不明显,冲击变动的长期影响效果也不明显,基于我国的现实,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下面两个问题:第一我国长期以投资推动、大拆大建、农民被进城为特点的城镇化模式不能实现内需型、内生性的城镇化,在长期的投资冲动中和政绩效益的不当激励机制下,农民实际收入增长较慢,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开启,消费率难以提升,对高速的人口城镇化进程不能产生有效的推进作用;第二,由于收入预期较低、农村社会保障的低水平以及传统养老观念的根深蒂固,农民不敢消费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内需的扩大。基于上述分析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城乡统筹和城镇化的最终目标是人本身的发展,笔者认为进一步优化西部地区城乡关系以及提升城镇化水平将有助于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内需市场的开启和发展。从理论意义上而言,城乡关系的优化即实现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提升农村基本保障水平、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增加收入的可能性并增加农民的乐观预期,这将会扩大有效需求,减少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进而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而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激发“新市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因此城乡统筹和城镇化是开启和扩大农村内需市场的两大有效路径。第二,改变过去投资驱动型城镇化模式,改变消费增长与城镇化水平提高脱轨的现状,提升消费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内生性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最终在城乡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以城乡统筹和城镇化激发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并以提振内需助推可持续的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城镇化和农村居民消费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第三、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步伐,努力减轻农村居民对于预期支出的心理障碍,提高居民消费率。要想让农村居民增加当前消费行为,就要消除对以后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的忧虑。第四、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城镇化的有利时机,扩大居民消费选择的空间。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城镇化,大量投资的注人,经济增长势在必得,国外工业品进口关税降低,产品大幅度降价,国内有关产品如汽车,也会由于人世的冲击而降价。由此,居民可接受的产品价格更加普遍,消费将会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参考文献:

[1]夏永祥,盛培宏.城乡统筹、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西部论坛,2014,(11).

[2]母慧颖.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以吉首市为例[D].实证分析,2009.

[3]杜华章.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以江苏省为例[D].商业经济,2011,(10).

[4]贺建林.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机理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9,(5).

农村发展需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支持;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经济发展新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正发生着质的转变,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一场新的农村经济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一)农村经济的构成正由比较单一的传统的种养业为主向生产、加工、流通、商业、服务、科技等多元化转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地区农民和农民专业户等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了,产业链条逐步延长,加工、买卖、流通、服务、科技等产业迅速发展,在农村经济构成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繁荣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农村经济规模正逐步由小向大扩张,由单一家庭为单位转为集约化连片经营。

为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需要,农村产品要立足市场必须占有市场的一定比例,尤其是种植产品、养殖产品如果量少根本就和加工企业签订不了合同,量少了企业也趁不住来农村收购,最终形不成“气候”。如对某县调查,该县于2008年号召养殖奶牛,由于参与人较少,奶牛数量较少,产出牛奶后因数量较少不能运往河南等地,再加上当地没有奶站,牛奶全部坏掉,奶牛养殖业最终亏损被迫解散。并且农村加工企业或龙头企业一般都是基于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建立的,同样对原料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基于此,农村经济规模化种养殖已成为一种必要的趋势和需要,农村“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集约化连片经营模式已显出明显的成效。这种集约化连片经营模式既能形成规模占领市场,又能节约生产成本方便管理,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主流。

(三)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走向纵深,农村经济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近几年,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的重视以及连续多个中央1号文件的推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逐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已呈现多样化趋势,种植业由以前的大粮种植,逐步出现了小杂粮、蔬菜、中药材、水果等种植;养殖业也由以前的养殖猪、牛、羊等,逐步出现了养鸡、鸭、鹅、大雁、兔、鱼、鳖等品种养殖;并且出现了农村服务业,如便民店、网络、电讯、水电煤气等;农民也由单纯的老百姓多出了农民工的身份,农村经济逐渐繁荣。

(四)农村经济组织逐渐丰富,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体异彩纷呈。

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渐“升温”,农村经济形势的逐渐“红火”,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逐渐“宽松”,农村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农村民营企业数量逐渐增加,农村个体工商户及个体私营企业遍地开花,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农民专业合作法》的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组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依托当地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以为农业、养殖业、农副产品、药材等提供科技技术、加工、销售、流通等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长足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成为连接农村“小生产”和城市“大市场”的组织纽带。

(五)新农村建设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生动力。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以来,特别是党和国家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以来,农村经济开始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民实现了多年的“快增收”,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踏上了“快车道”。特别是农村大学生村官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青年创业、退役军人创业等各种形式的创业进一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农村金融近几年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逐步优化。

(一)农村金融机构成员队伍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区”正逐渐缩小。

近几年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及农村金融准入门槛的降低,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逐步改变了以前从农村撤机构“瘦身”的做法,转而在农村设点延伸服务触角,在很多农村地区恢复了分支机构。二是大型股份制银行也开始在农村设点,抢夺农村金融市场。三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继续巩固农村金融市场地位,不断增设网点做好服务。四是邮政储蓄机构通过改革转型,成为邮政储蓄银行,且大部分农村地区邮政储蓄银行升格为一级支行。五是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或准银行金融机构也纷纷在农村成立,成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

(二)农村金融信贷支农力度增大,“三农”信贷资金需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

随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的《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及政府财政对金融机构发放“三农”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的实施推行,农村金融机构发放“三农”贷款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惠农卡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商惠通贷款等信贷产品得到充分运用,“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逐渐增大,农民传统的种养业信贷需求和较小金额的流动资金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并且农村金融机构还联合政府妇联、社保、共青团、财政等有关部门推出了“绿色种植”、“妇女创业”、“村官创业”、“下岗再就业”、“青年创业”等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多元化信贷需求。

(三)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一些新型科技含量较高的服务产品逐步走入了农村走进了农村居民家庭。

一是银行卡在农村得到了普及,银行卡以其携带方便存取快捷等优势得到了农村居民的“青睐”,尤其是ATM机、POS机具的大量布放,再加上农民工特色卡、惠农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及“支付结算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农村居民可以足不出村享受到优质金融服务。二是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应用,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以网络为依托的现代服务手段,在农村也渐露端倪。三是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合作金融机构适应农村居民需要推出了封闭式便民服务点、开放式便民服务点及巡回服务模式、“流动车服务”模式等,实行了上门跟踪服务,真正将服务送到农村送到田间地头。四是农村金融机构还针对农村经济组织推出了银行结算账户、银行汇票、支票、票据承兑贴现等服务,进一步满足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新要求

(一)信贷资金需求仍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一个主要需求。

虽然我国目前出现了一定的“金融脱媒”现象,但在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仍是农村居民及农村经济组织筹措资金的主渠道。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信贷资金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信贷资金需求额度逐渐变大。农村经济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就需要较多的资金,需要较大的信贷资金支持,种植业所需资金一般在20万元――50万元左右,养殖业所需资金一般在30――60万元左右,商业所需资金一般在50万元左右,加工业所需资金更大至少在100万元左右,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龙头企业,随着农业产业化链条的不断延伸,其经营领域的拓展和规模的扩大,对第二轮、第三轮中长期信贷资金需求更强,信贷需求金额更大。二是信贷资金需求期限逐渐变长。在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户所需求的信贷资金属于生产性资金,比如,种植经济林果、建造蔬菜大棚、鱼池、饲养奶牛等,这些资金从投入到全部收回一般在3年――5年,有的时间更长。对于农业产业链上的生产加工型等企业来说,其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大,经营周期更长,需要投入的资金必然要求期限更长。三是信贷需求主体逐渐变宽。随着农村经济构成的复杂化及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村信贷资金需求主体也逐渐增多,农民、养殖专业户、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链条上的加工运输企业、物流企业、服务企业及农村龙头企业等都成为农村金融的信贷需求主体。四是消费信贷需求逐渐增强。随着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居民住房按揭贷款、购车消费贷款、大宗物品消费贷款等消费信贷需求增强,消费信贷发展潜力较大。五是信贷服务体系需求逐渐变旺。由于农村信贷主体能够提供的符合农村金融要求标准的担保抵(质)押物较少,他们要获得较大的信贷资金,就需要有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公司、权证登记公司等与信贷需求配套的信贷服务体系,这样农村信贷服务体系需求也就逐渐增强。

(二)资金结算需求仍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一个基本需求。

虽然目前农村资金结算主要有大额支付系统、农信银支付系统及各金融机构内部往来系统,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结算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结算方式需求逐渐变多。现金、存折、银行卡等资金结算方式仅能满足农村居民简单的结算需求,但随着农村经济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多,他们对结算方式要求越来越多,票据(包括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ATM机、POS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结算方式成为他们结算的主渠道。二是银行卡功能需求逐渐变宽。由于农村银行卡的普及,农村经济发展对银行卡的功能需求越来越高,除银行卡具有的现金存取、转账功能外,他们还要求针对农村居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工商户、企业等发放具有融资功能的贷记卡,要求将政府有关惠农补贴资金也直接由银行卡结算,要求开发更适合“三农”需要的如农民工卡等特色服务功能等,这样对农村结算需求又是一个新的高标准的需求。

(三)资产保值增值需求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一个新的需求。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手头有了一定的闲置资金,资产保值增值需求逐渐强烈,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产业风险比较大,亏损或返贫的可能性较大,农业保险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分红保险等更能实现保值增值,因此农村居民对农业保险有了一定的需求,农村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合适科学的农业保险提供保障。二是对金融理财的需求。农村居民投资渠道较少,也比较相信金融机构,金融理财又能为他们带来远比存款利息要高许多的收入,因此他们希望通过金融理财帮他们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对购买基金、股票、期货的需求。近几年随着股票、基金、期货等金融知识的普及,农村居民也有了要购买股票、基金、期货交易的需求。四是对购买国债的需求。国债以其由国家作为债务人比较保险稳定的优势深受农村居民的喜欢,这种比较稳妥的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成为农村居民投资的首选。

(四)发行债券融资需求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一个新的需求。

由于银行信贷资金一般期限比较短,再加上受信贷政策及信贷条件的制约,农村经济组织在从银行申请贷款受限的情况下,逐渐有了发行企业债券直接从居民手中融资的需求,一些龙头企业甚至有了上市融资的需求。

农村发展需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关系

一般看来,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是互相促进的,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正面的影响。关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许多学者也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谈儒勇,叶海景等人研究表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1]而韩廷春认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最为关键的因素,而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为有限,[2-3]赵俊、汪淼军等,都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其中许多学者研究结果都是一致的,认为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但由于衡量指标和选取数据的不同,其结论也不尽相同。 [4-5]姚耀军的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与其经济增长有着均衡关系,农村经济能影响农村金融发展,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却没有影响;在韩正清的研究中则发现农村经济货币与农村经济呈正相关。董晓林、王娟等采用不同的模型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

根据前人对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有以下两方面。第一,绝大多数研究是基于较高层次的,如国家层面或者产业层次,而对某地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第二,对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更少。但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拓展性的研究。总之,各省经济差异较大,对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研究是一个亟需丰富的领域。

当前农村金融的状况不是很乐观,主要原因有,农村金融供求关系不协调;金融资金的供给和需求都有较大的缺口;农业信贷供给和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对等;农业信贷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不相符;农村金融机构区域布局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匹配;农村金融服务业存在较大问题;农村不良贷款持续增长等方面。在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一直处于农村金融基层,且网点众多,从某种角度看,这是国家的制度安排,这些的都为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村信用社在农业贷款中的份额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并且同期在农村贷款中的份额也从65.8%上升到了75.3%,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因为市场竞争更多的是各个商业银行从农村市场撤出的结果。

一、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

(一)金融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农村这块阵地上,农业及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应保持平衡。得益于金融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生产要素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农业产值庞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寻找发展,农村金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不过,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却得不到满足,这就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因此,目前农村金融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起发展。由于农村地区的分布状况,不平衡状态严重,这些都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农村金融作为支撑,但是长久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的融量却在持续减少,农村金融的融量始终跟不上农村经济增长的脚步。分析其原因,只要是因为农村金融供给不平衡,而导致其失衡则是由于农村信贷资金供给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对资金的需求,这些都导致了农村金融发展落后与农村经济的增长。

(二)金融结构经济增长的影响

金融结构能体现金融发展的实际状况,对金融结构的优化可以促进金融的发展,并且金融结构也能有效地提高经济的增长。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通过降低费用来保证投资者得到更多的资金以提高投资的生产率。优化金融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金融的作用以促进经济增长。

农村的金融发展相比起城市金融是相当落后的,农村金融的发展主要通过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金融资产供给的多元化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能够为农户和乡镇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更容易满足他们对资金的需求,而且还能更好的激励农户的积极性。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可以运用与投资高成本的生产以提高农户的收入。

(三)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金融效率的衡量在此借鉴周国富的研究成果,储蓄动员能力、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和投资投向效率这三个方面评价宏观的金融效率。在农村,资金不平衡时常发生,因此,农村金融系统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重大作用。要学会利用金融的手段把闲置的资金调配到资金短缺的地方。在完全充分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中,资金供求状况直接决定了利率多少,投资者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会通过比较后选择一些收益高,风险小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农村金融体系对资金的调配不仅使资金的使用效率还为资金的流动提供了一条跟好的道路。

农村金融发展过程总是伴随着金融制度的革新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还有金融工具种类的多样化,这些都为农户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投资方式和储存的途径。金融的作用在于降低成本,金融在农村能更好地解决农村储蓄和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透明化储蓄者资金的流向,以此提高农村储蓄向农业投资的转化率。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近年以来,国家为了尽可能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政府对农村金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正规的金融机构逐渐成了农村金融的主体,其他一些非正规机构则充当了补充的作用。虽然这些改革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但这些发展却是很表面化的,仅仅是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其本质去并没有发生改变。各个银行都在追求利益以至于都纷纷撤出农村金融市场,仅剩下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这三家金融机构,但是这三大商业性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的服务也是非常短缺的。由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低,农村金融出现了金融工具单一、银行业务手段落后、服务内容比较陈旧的特点。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再加上农村金融服务的不完善、农村正规金融的功能缺失、非正规金融机构又发展不起来,这些都使得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特别是中小型的项目,要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是相当困难的。与此同时,在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手续繁复,额度低等问题,这也导致了很多贷款不能及时到账,并且有些贷款的投向的非常单一的,受到的限制比较多,也导致了不能满足农户和一些乡镇企业的需求。

(二)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经济结构不协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对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从现在看来,农村资金的需求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等中小企业,这类需求占农村需求量的大部分,而且一般是生产性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农村居民对资金的需求,这类需求主要用于生产、生活以及子女的教育等消费性信贷需求,这一部分需求相对较少。

在农村,信贷需求主要农业生产性需求、农村的信贷需求、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以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这些不同需求的信贷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对这些信贷进行合理的分配,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实际中我国农村信贷分配是非常不合理的。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就把贷款主要投向了乡镇企业,而忽略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开发性的资金投入,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低下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是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农村市场上,农户不像城市居民那样比较密集,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和落后地区,信贷的需求主体居住的非常分散,从而使得金融机构的服务区域不断的扩大,这些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监管比较困难,农村金融机构是植根于农村金融市场,所以其从业人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从农村吸纳进来的,其整体素质水平是不高的,从而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特别是这些人员的观念保守,仅有的一些知识也是比较老化的,这不符合现代金融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利于金融业务的创新。

(四)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存在着缺陷

农村金融的发展也是落后与城市金融的发展水平的,在当代我国的城市金融市场上,一些资本产品例如股票、债券等已经是渗透到城市的各个主体的生活之中,甚至包括一些衍生性的金融产品,例如期货、期权等等也已经是非常常见的金融工具了,但是在农村市场上,由于资本市场刚刚起步,其发展是很不完善的,一些农民甚至无缘见到这些金融工具,在目前的农村市场上,可以作为农村金融工具的除了信贷以外,还有农村的保险,但是我国的农村保险市场刚刚起步,农村保险服务网还不健全。

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电子化产品比较缺乏,从而使得农户和农村企业根本不能享受到现代金融的便利,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与农产品市场发展是不对称的,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要求农村融资渠道多元化,然而一直以来,农村金融市场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同时融资方式主要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较小,这些都使得农村金融机构效率不断减低,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的战略调整使得正规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农村金融市场,使得规范的、统一的农村金融市场更加难以形成,使其发展更加缓慢。

三、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策略

(一)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继续深化改革

农村金融的规模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首先要合理地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坚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前提下,还有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作用。其次还有利用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优势来缓解农村资金短缺的情况。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都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其作用是其他农村机构所不能及的,但农村信用社在运营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产权不明确,既不是合作制也不是股份制;很多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质量差;管理受地方影响大等。因此,在以后的经营中,农村信用社需要明确产权,农村信用社要走上金融的道路;还有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来制约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垄断形势;农村信用社还要积极开展贷款业务,完善贷款制度以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还有积极地拓展服务领域,发展中间业务来提高其服务质量。

(二)优化农村金融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结构对农村经济增长有决绝的促进作用,对农村金融结构进行有效地调整能协调我国实体经济,也是我国农村金融的必然趋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金融需要多元化才能满足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需求。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对农村金融机构市场进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为了有效地提高金融的供给,政府应该鼓励农村信用社提高多种不同的融资方式,并且需要建立起完善融资体系。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的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和外源融资为主,其中外源融资则是以银行贷款为主,间接融资用得比较少。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优化融资结构势在必行,要减少银行贷款,积极拓展其他融资途径。与此同时,还要尽量降低融资的成本,通过对农村融资结构的优化来调整农村金融结构。

目前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大多利用存款、贷款这样的基础性产品来进行融资,但这并不能满足农户和乡镇企业的需求。因此,更灵活、更便捷的金融方式是目前农村金融市场最需要的。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政府可以将农民的土地、林权等生产资料作为资本。由于农村大多处于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机构要提高更全面的服务,为农户提供更新的信息。

(三)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虽然相对于农村金融规模和结构,农村金融效率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对微弱,但却是农村金融功能的体现。因此,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也是觉得农村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一。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供给不足有可能是农村金融效率降低的原因。在内部结构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要建立起相互制约的平衡机制。

在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多余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带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是依靠融量的支持,金融结构有待完善,金融效率更是有待提高。要通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提高金融效率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谈儒勇,叶海景等.我国各地银行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6,1

[2] 韩廷春,龙源.投融资机制与技术创新:基于中国省级区域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4)

[3]李延凯,韩延春.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心城市层面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

农村发展需求范文第5篇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近60%的人口在农村,但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收入差距的加大,严重影响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而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城乡金融发展极不平衡,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严重,从而造成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因此,如何加快农村金融发展,就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最为重要的一个焦点。

二、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变迁基本遵循了“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模式,在有关农村金融机构的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关注制度的供给方,忽略了制度的需求方,造成许多制度供给理论上看来很完美,但在实践中却无法执行。所以本文将从需求方和供给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尝试探索出改善供求不平衡现状的路径。

(一)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金融需求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村地区外部因素的变化促进了对新的农村金融制度的强烈需求,但是这些需求在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需求主体之间,其总量与结构都存在巨大差异。

1.在贷款规模上,需求量随经济总量上升而扩大

根据全国金融机构的统计,近三年来农业贷款总额仍然呈上升趋势。农村贷款主体中一些农户和农村企业随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资金需求在急剧上升。但农村金融机构却“一刀切”地规定了农户和企业贷款的最高上限,这样使得急需贷款的农户和农企得到的资金数量明显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从地域来看,需求总量和结构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总量和结构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往往需要建设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性金融服务,而中西部农村地区可能更需要生产及生活性融资类的金融服务。

3.从农户需求看,农户借款额度较小且非常分散

家庭经营规模决定了用于家庭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借款需求规模不会太大。农户借款用途主要分为生活性借款、生产性借款和非正常借款。农户家庭的收入水平在过去的20多年里虽然迅速提高,但农户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十分有限,农户最大的资产或者说最具有抵押意义的资产是住房。希望采用较少抵押甚至无抵押的贷款方式。

(二)农村金融供给分析

1. 农村金融组织服务功能缺失与错位严重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缺乏针对性,造成了各种金融机构的功能残缺问题非常严重。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农村地区机构,造成金融服务不健全;农村信用社合作制不规范,没有发挥应有的支农作用;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造成资金外流严重;非正规金融受到政策歧视,服务功能受到限制。

2. 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化与结构失衡状况严重

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需求主体之间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农村金融体系在各个地区整齐划一的制度安排必定不能满足各个地区不同的金融需求。而且,作为需求主体的农户与乡镇企业按照从事的生产领域以及规模大小不同划分,也具有多样性,单一的金融产品种类和结构也无法满足其多样性金融需要。

3.农村金融市场垄断程度过高

在分析金融结构中的金融机构时,戈德史密斯(1969)指出,金融机构的市场集中程度能够反映出金融发展水平,高度垄断的金融市场结构将牺牲竞争的效率。以此考察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可以发现,正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较为严格,市场准入成本较高,新的竞争主体很难进入,尤其是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受到严重抑制,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严重的垄断经营,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从而造成了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4.农业保险等中介组织制度建设缺位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农业保险业务却迅速萎缩,农村地区的保险服务不足问题非常严重。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农业保险的专门法律法规,虽然《保险法》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但该法实际上是一部主要规范和保障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行为的商业保险法,无法规范和保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色彩的农业保险问题。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改革已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明确其定位

农村信用社要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针对农户生产规模小、抵押担保能力弱的实际,建立和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信贷经营机制,通过农户小额信贷和联户贷款等方式,不断增加对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二)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探索发展新的金融组织

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有必要适当放宽农村金融业和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逐步消除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壁垒,在可能的范围内允许和扶持其他形式的金融组织发展,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

(三)鼓励、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

农村小额信贷业务要由政策主导性向商业可持续性转型,把发展小额信贷作为信用社的业务重点,采取措施逐步扩大无抵押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使小额信贷向制度化、机构化和商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要扩展小额信贷业务的资金来源,就需要提高信用社的吸储能力,建立和完善地区间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流通机制以及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

(四)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使支农资金得到有效的补充

当前,在我国农村建立股票、债券市场的条件还不成熟,应深入开展票据贴现、项目融资、农机具的金融租赁、信托等真正适合农村的直接融资方式,使“三农”资金从不同渠道得到满足。总之,壮大农村资金实力,降低农村金融风险,强化农村金融基础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重要途径。

(五)建立农村金融风险防范、转移和补偿机制

第一,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第二,推出农产品期货、期权等金融支农衍生产品。农产品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的功能,能有效分散和规避各类农业生产风险和农业信贷风险,应该加强宣传和培训,引导农民积极进入。第三,加强农村金融的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