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全球化的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提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从广义上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探讨经济全球化,各有各的看法,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主要的特点有四个。
1.以金融为核心。金融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世界金融一体化的特色可以归纳成几个方面:一个就是世界货币,自从货币脱离了金本位以后,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拟化的,只能用购买力作为衡量标准。汇率的变动只是影响国际的购买力,对国内商品购买力影响并不是很大。
2.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经济有四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里面占主要成分;第二个,知识在经济增长中占主要作用,而我们国家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来拉动增长;第三个,知识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另外管理本身是叫做生产力的软件,因为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有机的组合、优化。
3.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是缩小了地区空间的距离、争取了时间的效率。所以信息技术在21世纪,在企业管理里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跨国公司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有些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行为引起一些争论,包括影响当地的经济、干涉内政、采取逃税等等方面的行为,引起一些责备。但是现在看来,比较大的跨国公司是比较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的,当然有些公司可能还是有些问题。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进入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对每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当前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公平合理的新经济秩序,国际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不强。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1.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经济增长机会的同时使竞争加剧
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均达到10%左右,为世界之最,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贸易地位也由1979年的世界第27位上升至目前的第4位,并在2003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进口国,吸引外资自1993年以来连续处在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首位,截至2003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5015.76亿美元。经济全球化在这如此骄人的“硕果”中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我们在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得了经济利益的“蛋糕”。
然而,辉煌的背后我们却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自2001年尤其是9.11事件以后出现了世界性通货紧缩,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滞胀甚至出现下滑,就业压力增大,而中国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发达国家为了维护本国市场,加大了对国外产品的歧视力度,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采用了更为隐蔽的方式如环境保护措施、技术认证与安全标准、反倾销、保护知识产权等。作为始作俑者的发达国家将矛头大多对准发展中国家,近几年发达国家对中国提起了多起涉及倾销、环保、技术标准的出口贸易的诉讼案,这是我们不得不应对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已有大批发展中国家走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发展战略,从而导致了一般制造业生产的生产能力过大和激烈竞争,这一发展战略走到了一个困难的阶段。比如印度近年来就备受关注,形成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威胁,许多外国投资已由我国转向印度,发展中国家也在向我们提出挑战。
2.在全球化中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分析
近两年我国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强劲,再加上加入WTO带来的正面效应和全球生产转移效应,成为全球瞩目的外商投资首选地。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长足发展,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吸引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跨国投资,中国取代其他国家或地区承担起国际分工中的制造业,国际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和转移。“中国制造”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以至于中国被授予“世界工厂”的称号。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目前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分工地位。中国的工业化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在国际产业转移下和在外资大量流入下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毕竟处于国际分工的低层次地位和利益分配相对不利地位,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目前与其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如说只成为“世界车间”,因为中国主要承担的是加工,而不是从技术开发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而就制造业整体看,无论是比重还是高端制造业产品目前仍然在发达国家,中国只有发展起现代知识经济,才能说真正实现现代化,才能像建设一个现代经济强国迈进。从长远看,中国也必须在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说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既是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承认,也是对中国发展战略的一种警示。
3. 外国直接投资的正负效应分析
跨国直接投资大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不是一场“零和游戏”,合作和资源配置优化创造了更高的效率,利用了闲置生产要素,形成了共赢。2002年我国创造了吸收外资数量第一位的纪录,超过500亿美元。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分析结果,1981年到2000年,在我国GDP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2.7%来自利用外资的直接或间接贡献。另据计算,在1991-200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每增长一亿美元,可以促进GDP增长18.48亿美元,足以说明外资是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外资有利于我国增加收入和创造就业岗位,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带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也有利于国内市场竞争活力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国的外资利用存在的问题使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
外商投资地区结构改善进展不快,地区倾斜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983年外国投资的比例东部占87.75%,中部8.96%,西部3.20%,2000年东部为86.97%,中部为9.09%,西部3.13%,可见这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极不协调,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区位优势发挥,不利于地区间的共同富裕。同样,外资的产业结构投向也存在失衡,第二产业尤其是一般制造业占据了较大比重,加剧了我国产业投资结构偏差,导致我国出现结构性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错位,内需拉动乏力。为有效改进这些这些问题国家制定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方针,“万商西进”工程就是具体的实施。2007年1-6月,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幅达51.9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9.76个百分点。积极鼓励各地区重点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区域优势的产业,增强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及协调发展。
决定外资大量流入中国除了中国发展的良好环境与前景外,是地区间争夺外资激烈竞争所造成的地方政府的无限制让利。外资利用了中国这种地区间竞争获得了超额国民待遇和过高的优惠,再加上本来就容易发生的跨国公司转移利润行为因我们放松监管而更加严重,利用外资的效益被明显减少了。同时这种超国民待遇的存在也产生了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近年来我国的居民储蓄居高不下投资不足与此不无关系。
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几点建议
2007年,亚洲地区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上,尽管整个地区局势趋于平稳与缓和,但一些国家出现了局部动荡。经济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不断加快,亚洲经济继续发挥着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作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以其深刻的影响作用于各国经济,我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加速经济改革,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
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包括贸易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度,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微观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宏观环境。拥有标准占领技术高点,现在我们造成财富差距主要的原因是知识差距,就是由于我们现在没有自主创新和自己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技术依存度有50%是依靠自己,50%依靠引进技术。知识包括标准、品牌,也包括你的技术、专利等等,这些东西的价值是很难用实物跟它比较的。比如说标准,谁拥有了标准,谁就可以说占领了技术的高点。
2.加强质量管控,扩大对外交流
应努力提高国有或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改进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抓好质量管控,扩大对外交流,使产品有能力进入市场并占有一定份额。中国也要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中央提出来要“走出去”的战略。到国外投资,扩大对外交流,需要做大量工作,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文化、历史,还要在当地建立关系网。我国现企业第一步是找,第二步是设立销售办事处,第三步是设立生产企业。真正实现跨国经营的公司还是很少,所谓实现跨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就是从全球的角度制定它的战略,能够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它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现在有些上市公司热衷于并购国外的企业,这个也是跨国公司发展的模式,但并购的时候应该重视市场和文化的差异。
3.健全机制,提高风险意识
随着参与全球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领域都将有相当规模的交流,我国将更多地融入越来越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还不健全,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要始终注意风险的防范和危机处理。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全球化进程,使各成员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都受到挑战,面对较为频繁的外部制度的影响,内部制度冲突的机率与风险不断加大,存在着管理环境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在短时期内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势研究及时提出对策。
4.适时开放,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深刻而频繁。适时开放市场,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同时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还须发展资本市场。任何一个想要让企业家大展宏图的国家,都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企业是做了很大贡献,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地进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专家学者要深入到企业里,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这些应是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应具有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勇军.《全球化浪潮——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抉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对于经济全球化而言,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各个经济行为中涉及的资金、技术、资本等出现较强的竞争与合作,呈现相互依存、竞争以及制约的发展状态。
(二)对经济全球化表现的介绍
首先,贸易彰显全球化的特征。当前生存环境备受关注,促使贸易结构发生变化,开发度扩大,充分表明国际贸易在整个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更大。其次,市场经济更具全球化的特性。经济全球化得以发展的前提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扩大,世界各个国家都注重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多种制度呈现并行的局面,在根本上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制度支撑。再次,生产凸显全球化的特征。经济全球化得以不断延伸和扩展的动力就是生产的全球化。尤其是面对不断细化的国际分工,资本的大规模流动成为经济规模扩大的纽带。第四,金融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处于关键核心地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准,国际金融资本在整个经济中占据无可替代的地位。
二、深入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1.加大对外资利用力度。对我我国而言,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成为外资接收的重要国家,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推动国内资本需求的同?r,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在进行外资吸收的同时,能够实现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引进,有利于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对经济的长远发展意义巨大。
2.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所占比重较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出口对经济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3.有利于海外市场的开拓,优化劳动力分配。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其生产的产品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销售,消费人群被扩大到全球,这对于我国产品的营销也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解决作用巨大,生产水平提升,对社会稳定的维护意义重大。
4.推动我国产业调整,加快经济转型。经济全球化趋势迫使我国加快产业创新步伐,大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在根本上加快现代化建设。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带来的风险
1.经济安全受到威胁。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其经济发展中,会存在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情况,尤其是经济规则的制定方面。贸易壁垒现象经常遇到。另外,当我国廉价产品进入其国内之后,其国内产品受到冲击,此时,会以贸易保护为理由,忽视我国经济利益,对我国经济安全产生威胁。
2.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产生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促使我国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资源与环境,通常会凭借资金优势,转移高污染和高消耗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也在进行,但是,为了参与国际竞争,很多时候会接受这种项目,造成环境破坏,社会、环境等问题突出。
3.对我国金融安全产生威胁。外币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在强化经济的同时,不安全因素也彰显出来。在我国,金融体系相对薄弱,缺乏完善的体制,监督力度不强。外币大量进入我国,在诸多金融部门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借助融资等方式进行盈利,加之跨国公司的进入,民族经济备受威胁,尤其是一些资金和技术都雄厚的跨国企业,在我国进行经营,对我国企业造成压力,同时,金融业也面临巨大挑战。
三、如何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
(一)重视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
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而言,初步形成,但是,其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方面缺乏完善性。因此,要结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强化政企分离,为企业营造更加优质的环境。同时,强化企业体制改革,立足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相配套的制度,真正实现竞争实力的增强。另外,营造更加公平和开放的竞争环境,切实深化市场体系改革。
(二)增强风险观念,维护金融领域的独立性
立足经济全球化背景,要强化风险意识,构建科学的风险防范机制。要关注民生改善问题,加强对经济制度的巩固,切实提升综合实力,通过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应用科学的发展观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关注世界关系的处理,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重视对金融领域的宏观调控,积极完善金融制度,合理界定金融自由化的概念,强化对货币、汇率等的管理,增强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完善经济风险约束,在根本上维护金融安全,推动金融行业的有序发展。
(三)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要加快技术改造与创新,结合时代特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完善,切实提升在全球范围的经济影响力。
(四)积极投入国家竞争,重视对外交流的加强
对于我国而言,其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可或缺,为了在世界经济中寻求发展,要积极进行外资的吸引,切实提升国际投资的质量。同时,注重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吸收,切实提升自身创造能力。对竞争模式进行合理引进,强化民族企业的竞争观念,完善管理方式,提升生产效率,以便民族企业能够更好地走向国际。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合肥;深化开放
国际经济复苏举步维艰,国内经济结构开始转型,国际贸易需求下降与区域经济竞争加剧现象并存,合肥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开放红利与政策机遇,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经济缓慢增长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壁垒、东西文化冲突、地区政治对抗等逆全球化要素不断增多,但这并非是全球化的终结,而是表明经济全球化正朝着一个更高层次发展,即以发达经济体主导的全球化将逐步被以新兴经济体为主导的全球化转变,这是真正实现全球化提高全球福利这一伟大目标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全球化的趋势转变中,每个国家(或地区)都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机遇方面,当今国际贸易的主流是产品内贸易,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与协助已然深刻的融入了各国的产业体系之中,世界各国之间的产业关联性与依存度得到极大提升,由此只有通过良好的合作、协调、互助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配置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最终共享全球开放红利,在这一过程具有战略远见的国家会推出开放性战略举措,这给地区、企业、个人都带来了发展机遇,如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就是典型的例子;挑战方面,逆全球化的思潮迭起,企图在全球化进程的转换中获得不合理收益,从而给世界经济协作带来困扰,如特朗普推行的“美国优先”主义、欧洲地区的脱离欧盟运动等,这无疑给各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全面合作带来不利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合肥深化对外开放的现状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合肥进出口贸易现状
虽然面临了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带来的国际需求萎靡不振的负面影响,但是合肥在进出口贸易方面表现较为良好。在进出口贸易的状态情况来看,2016年合肥一般性贸易进出口总额754亿元、加工贸易进出口374.8亿元,分别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1.1%与30.4%,且无论是一般性贸易还是加工贸易进出口都连续三个月保持了正向的稳定增长,这与全国许多省会城市进出口贸易下滑情况有着截然不同的状态;从进出口贸易的出口的主体来看,合肥市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值分别占全市37.8%、31.7%和29.9%,其中民营企业的出口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从侧面显示了合肥市场经济建设初见成效;在进出口贸易的产品方面,b备制造业成为绝对的主力,2016年合肥机电产品出口562.3亿元;机械设备、传统家电、中央处理部件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件都有较快的增长。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合肥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不可否认,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一直是合肥的弱项,这是合肥深化对外开的主要障碍之一。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整体情况方面,2015年合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25.07亿美元,增长14.9%,新增总投资(含增减资)20.35亿美元,同比下降25.1%,这在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中排名靠末;在外资企业落户方面,虽然外资企业在合肥市生根落地的不多,但是2015-2016年合肥在吸引外资企业落户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16年合肥市市新增外商投资企业250户,同比增加52.44%,新增注册资本6.73亿美元,同比增长22.46%,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企业分别为2户、27户、221户,这凸显出合肥市正在全力发展第三产业,既能充分带动就业,又能实现经济增长引擎的顺利转换;在外资与外企的来源地方面,合肥仍是吸引亚洲地区的外商投资为主,从国别地区看,2016年新登记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排名前五的地区分别是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拉丁美洲,这说明合肥吸引外商企业的层次必须提升,要兼顾引入企业的数量与质量。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合肥市对外经济、对外联络及服务外包的基本现状
传统研究中将进出口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认为是深化对外开放的两大核心,笔者认为随着全球化核心内容由终端货物贸易向产品内贸易的转变,对外经济、对外联络及服务外包将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截至2014年低,合肥市共有64户外经资质企业,累计签订合同额11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40.5亿美元,合肥市2014年的外派人数7.6万人;并且,随着合肥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合肥市进一步加强了外部的联络,全市2016年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超过30亿美元。2016年,合肥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21.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完成营业额19.35亿美元,下降17.0%。在劳务数据方面,劳务合作年末在外人员1.36万人,2015年末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合肥投资设立40家外资企业,新增3家。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合肥深化对外开放的对策研究
1.积极融入皖江城市带,构建对外开放平台来吸引外商投资
如前所述,外商直接投资是合肥长期以来的发展弱项,这无疑限制了合肥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由此合肥必须积极融入皖江城市带,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争创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凭借国家的政策机遇,在充分利用好合肥经开区、合肥出口加工区、合肥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四驾马车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对外开放平台吸引外资,实现对外开放领域的拓展与层面的深化。第一,响应省政府号召,加强与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战略合作,鼓励海外徽商回合肥投资,并且加快合肥“侨梦苑”建设,全力打造海外华人、华侨创新创业集聚区;第二,进一步落实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招商引资政策,一方面凭借当前开放经济区在装备制造、家电电子、汽车及零部件、快速消费品四大核心支柱产业的集聚优势,积极承接国外产业转移项目,另一方面要切实优化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创业环境以及人居环境,吸引优质高新技术企业的落地,通过利用财税、土地等手段实现开发区在电子信息、跨境电商、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方面的招商引资,实现经济区发展的全面转型升级;第三,打破地区行政障碍,要积极联合皖江城市带的组成城市,在皖江沿岸适宜地区规划建设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也为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扩大与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等地区的联系,辐射带动安徽省其他地区的对外开放。
2.强化立体式交通体系,打通合肥对外互联互通的基本脉络
当前,合肥已成为全国流通重要节点城市,这充分说明了合肥在交通方面的区位优势,但相比于中部地区的其他核心省会城市,合肥的交通体系仍需强化。首先,铁路方面合肥应该加密延伸合肥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积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与此同时还需进一步优化普通铁路网,重点推动商丘-合肥-杭州、合肥-新沂-青岛、武汉-杭州等铁路建设;其次,水运方面,打造以合肥港为核心的水运体系,树立以构建“江淮航运中心”为目标的水运体系建设目标,积极开辟水上航线、引进货代公司驻港办公、提升码头装卸载能力、提升通关率,开辟“上新丝路”正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再者,航空运输方面以合肥新桥国家机场为核心,以合肥经济圈的支线机场为支撑点,充分借助芜宣、亳州、蚌埠等重点机场项目建设的机遇,实现地区交通运输的相互衔接联通。
3.加大人才引流培育力度,打造内陆地区高端人才集聚新高地
迈入21世纪,人才成为最核心的生产力,加大人才引流培育力度,打造内陆地区高端人才集聚新高地,是合肥真正实现对外开放深化的重要保障。从教育资源方面来看,合肥拥有各类高等院校60所,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更是作为安徽高等教育的名片蜚声中外,但合肥很难留住高端人才,从而使得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这是合肥深化对外开放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推出相关毕业生留合肥补贴机制,模仿深圳的做法,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优质毕业生,只要留在合肥就业或者创业,都给予相应的补贴也支持;第二,对于具有优秀能力的高端人才,合肥应该给予相应的事业平台,并对其本人与家人提供良好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环境,解决高端人才回合肥的后顾之忧;第三,要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全面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具体的做法是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导,积极协助科技人员申请专利并给予补贴,以期吸引优质科技人才向合肥集中。
参考文献:
[1]景维民,张璐.环境管制、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的绿色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4(09).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生态环境;西部地区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一种经济现象。以前由于国家、地域、民族等因素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融合性越来越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而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等各种生态系统构成的整体,基本由自然因素形成,并潜在地、间接地、持久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所以,经济全球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对改善环境的积极作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通过经济体系的开放得到更优配置,虽然资源水平相当,但社会财富和福利能够得到增加,从而使为追求经济发展而过度掠夺环境的压力得到缓解。传统的贸易理论更关注贸易前后福利状况对比,并认为国际贸易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使各国居民变得更加富裕。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滋的理论影响了很多的经济学家,他认为环境恶化途径和收入分配差别相关联,并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可以使分工更国际化,使经济的规模效应得到扩大,同时企业能减少环保技术使用成本,使环境改善成本降低。这一系列变化最终反映到产品中,随着环保产品价格的降低,消费者终于愿意并能够承受此类产品。所以,如果没有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任何一个国家的单独活动将难以达到这样的规模。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环境状况的改善有积极的影响。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范围内科学技术的流动次数增加速度加快,先进的环保技术能为更多国家共享。
(二)环境保护是经济全球化朝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基础。客观来讲,居民对环保产品的认同和需求可以促进一个国家以更清洁的方式进行生产,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产品结构更加合理,绿色GDP增长更快。于是对国际商品贸易附加的环境要求更加严格,国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得到促进。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虽然经济全球化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经济全球化也与环境保护相互制约。如:进口商品对进口国环境的破坏,出口商品对生产国环境的破坏。经济全球化还促生了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问题。不同国家由于环境质量、环境检验标准、国民收入水平不同导致环境标准有很大的差异: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相对较低。环境标准的差异使得发达国家在寻找投资项目的时候,会考虑把污染工业转到发展中国家,从而转移环境污染的风险。但是这样的方式导致发展中国家没有其他区域可以转移污染,自身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最终只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
三、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产业互动的对策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西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应该是对工业化的积极推进。然而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脆弱,经济发展层次尚不成熟,这一系列条件决定了西部经济开发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目前西部地区面临着经济缺乏增长点与环境日益恶化的两难局面, 许多地区陷入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制约的恶性循环。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提下,西部地区怎样才能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应该在进行环境补偿与环境保护的理念下进行。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西部地区产业的发展, 必须深化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首先要进行能源的市场化改革, 使能源的稀缺程度通过市场得到真实反映,促使能源的理性开发,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其次应该建立和完善西部金融体系与资本市场, 克服经济发展的金融抑制。再次应该发展劳动力市场。用市场机制调节优秀人才的配置,使大量集中在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人才更自由流动,提升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的活力。
(二)进行企业制度创新,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制度创新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我们需要对西部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的改制能够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包括国内和国外) 进入企业内部, 对权利进行制衡。另外,民营经济也尤为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民营经济可以成为西部特色产业发展和促进产业互动的主要力量。
(三)确立并不断完善西部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一经破坏便不易回复的不可逆转资源, 然而经济发展有时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于是确立生态补偿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是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要素。西部生态补偿制度可以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区域之间的补偿制度以及西部自身通过建立环境保护基金来筹集生态建设的资金来得到实现。不能以损耗生态环境为代价来促成经济的不正常发展。
(四)建立健全西部环境污染治理制度。为使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实现良性互动,污染治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必须得到极大的重视。污染治理制度应包含如下内容: (1)企业环境达标制度的建立。政府部门应制定环境检验标准, 以统一标准严格要求企业,使企业运营全过程受到监督。(2) 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限期整改,不达标者要限期停产,待达到环境检验标准后方可恢复生产。(3) 建立排污许可权制度, 通过对生产环节全过程的制约达到对企业污染的控制和治理。
参考文献
[1] 陈丽丽.贸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10).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措施;挑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社会科技的大革命、大推动,使得国际分工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市场经济也相应的逐渐内化、深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不断的扩大,其相互间的依赖性也有所增强,进而直接的造成了经济活动大规模的突破了国家、区域的界限。总之,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就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之内带有自由性以及全面性的流动、运转,从而也使得各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客户带来的挑战
客户,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没有了客户,也就没有了经营活动的意义。然而这几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多样化、具体化以及丰富化,但是客户对商品的功能、质量以及外观等等要求也随之相继的提高,可以说企业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高要求。
(二)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竞争的挑战
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所实施、贯彻的改革开放政策,都为我国企业带来了非常客观的、巨大的市场,但是我国企业还必须正确面对的一点就是,超强市场同样也会带来更为激烈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各企业的营销活动越来越淡化了国界以及区域,而跨国企业的进入,绝对的构成了对我国企业巨大的生存威胁,因为我国企业从规模方面、资金方面、生产技术方面以及企业管理方面都无法与这些跨国大企业相竞争。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在为我国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竞争上的强敌。
(三)经济全球化环境中金融风险的挑战
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却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所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成了各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地区,这也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资。虽然说这些外资的引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但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金融系统以及货币带来很多的不稳定因素,比如说我国需要增发大量的人民币,否则大量的外资将难以兑换、如此巨大的外资如果抽回或者是流动,就会使得我国出现外流的现象以及如果外资不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那么就会直接的造成重复性的建设以及资金的浪费,而最为重要也最为严重的就是外商借贷会使得我国出现汇率方面的风险以及外商偿债方面的风险,而这些种种问题都会直接的增加我国的金融风险,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出现不稳定的局面。
二、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管理体制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必须调整、更新原有经济的结构以及方式的重大压力,而在这个过程又会不断的创造出新的市场、新的贸易盟友以及新的活动领域。这种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机遇,而这个机遇需要企业利用好外资,并且引入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从而发挥出优势。但是,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企业如果还是按照老一套的运行机制来进行对企业的综合管理,就必然是因循守旧,进而难以从中获得发展,比如说我国企业在管理以及机制上,都受到计划经济的严重影响,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僵化,所以不能够及时的随市场变化而变化。正是因为这样,企业必须及时的、合理的实施改革,为了能够更好的去适应、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必须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有应变能力的管理机制,但是有应变能力机制不必要前提就是要具备收集以及分析信息的能力,所以说企业应该先设立好专门的机构来处理收集以及分析信息的工作,进而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有应变能力的管理体制。
(二)培养核心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既为我国企业带来了诱人的发展机遇,又为我国企业带来了竞争上的强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只有具有一定规模以及实力、具有科学化管理方法、具有创新的能力以及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才能够真正的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面对那么多的强敌,我国企业必须要正面的去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且树立好作战的信心;必须充分的考虑、分析适合自己企业的发展道路、正确的认识到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我国企业要想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先正确的认识到创新的作用,因为创新才是企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可以说企业没有创新那也就没有了生存,不能生存的企业又怎么会发展?正是因为这样,企业必须从企业的制度创新、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企业营销意识的创新以及企业文化的创新等等综合方面来全面的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短时间内的必然阶段,而是一个长期战役,所以我国企业必须从思想上正确的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能够长期的生存下去,才能够继续长期的竞争,而有竞争,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加快企业自身的制度转变以及对企业产业结构的有机调整、大力的研发高科技、新科技产品、着力于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重视对优秀企业家的培养;第二,必须尽快的建立以及完善现代企业的综合制度、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以及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三、总结
综上所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是一把非常锋利的双刃剑,既对我国有利,又为我国带来更激烈的竞争: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企业的向前发展,并且吸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以及优秀的管理经验,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以及利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直接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观念以及管理意识,并且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正是因为这样,我国企业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必须正确的、准确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积极的去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这样才能够获得胜利、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颖.经济全球化趋势中我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