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能环保措施与成效

节能环保措施与成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节能环保措施与成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节能环保措施与成效

节能环保措施与成效范文第1篇

(1)我国经济仍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10年增加120%以上,对电力的需求也将翻一番左右,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8万亿千瓦时的水平,对电力行业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2)可再生等非化石能源受资源限制,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本身随机性、间歇性、不可调峰性等特征的影响,电力行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保持以煤为主的电源结构。(3)电力行业通过技术改进促进节能减排虽仍有一定空间,但潜力有限。2010年我国供电煤耗达到333克/千瓦时,已经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线损率改进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随着技术改进空间的不断缩小,电力行业通过技术改进节能减排潜力下降,困难日益增加。(4)目前全社会节约用电意思还比较淡薄,存在一定浪费现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到美国的40%,但是用电量却已经和美国大体持平,电力产出效率低下。

2电力工业的发展

电力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所处的发展环境比较复杂严峻,面临的困难挑战更加艰巨。一方面是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尚未有效解决。首先,电力投资市场机制没有有效建立,电源布局、结构、建设时序不协调,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与调峰电源建设不配套,电网与电源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其次,科学电价机制尚未建立,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价格关系没有理顺。另一方面是电力节能减排任务仍很艰巨,新排放标准正式实施后大幅收紧了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限值,火电企业加装或者改造环保设实施的运行成本大大增加,且改造工期紧张,相关经济政策制订和落实不到位,对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影响。还有就是电力需求受经济下行影响较大。与此同时,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技术难度也日益增大。一是风电的快速发展,约需2倍风电容量的燃煤机组进行调节,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参与调峰,不能充分发挥其低能耗技术优势的局面。二是我国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规模大,分布集中,大多处于边远地区,一方面需要走集中开发、规模外送和大范围消纳的发展道路,对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源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

3如何兼顾电力发展与节能减排

当前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的情况下,电力的供需矛盾得以缓解,行业迎来了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调整的新契机。节能减排则是一把重要的标尺,通过节能减排来衡量电力改革发展的措施成效既是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电力企业提升效率的必然选择。在国家战略的层面上看,要遵循电力企业的技术经济发展规律,不断完善体制建设,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一是:要推动建立多远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鼓励市场主体通过自我创新、自我优化提升效益;二是:要加强电力统筹规划,提升规划的覆盖面、权威性和科学性,各类电源建设和电网布局要严格规划,有序组织实施;要推动科学监管,完善电力监管组织体系,加强电网公平接入、电网投资行为、成本及投资运行效率监管,减少市场调节的盲目性。电力系统的节能减排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整体优化,才能推动产业链条各环节形成合力。首先持续优化电力结构,推动火电企业改造升级,推动清洁高效环保机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力,从而降低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其次推动电力科学调度,完善跨区跨省电力交易机制,促进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保证可再生能源发电足额、优先上网,供应跟过清洁、高效的电力。为适应电网调峰、调频、调压和用户可中断负荷等辅助服务的新要求,要完善辅助服务考核的新机制和补偿机制;最重要的还是电力产业的科技创新,打造智能电网,推动应用新兴技术,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损耗。

4正确处理节能与减排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电力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忽视了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随着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公布,电力企业不得不开始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力度,加大对环保设施的资金投入和运行,这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的发电成本。部分电厂污染治理技术线路选择过于单一,工艺设计粗放。对于这种落后产能的企业必然在日后的竞争中被逐步淘汰。如何更好的发展电力企业做到更大更强,这就必须制定严格的节能减排方案,正确处理好排污达标和发电成本控制的关系,加大新型高效的环保设施投入力度,严格规范污染治理设施管理,优化污染治理措施设计和运行,继而使电力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利益的双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电力企业的发展必须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社会,这样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5电力节能减排的意义

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使经济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电力行业在节能减排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力结构的调整对于促进节能减排意义重大。中国电力的发展之路以及有关国家的实践经验强有力地证明,创新是实现电力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电力企业也要适应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电源发展以及需求侧响应参与市场的需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优化电力调度,逐步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智能化,有效利用能效措施,不断提高电力生产和供应的效率。社会公众也要不断创新用能观念,增强节能意识,培养绿色用电行为,积极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6结语

节能环保措施与成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节能环保;绿色施工;实践策略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国内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形成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也为绿色建筑工程发展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础。在建筑工程施工环节引入绿色施工技术,可以有效消除各种负面影响,为建筑企业的经济收益、社会收益提供保障,是建筑行业稳固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助力之一。

1在建筑工程施工环节引入绿色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建筑行业的日益发展与大众环保意识的提升,绿色施工技术作为建筑工程创新发展的有效助力,拥有更加广泛的应用空间。在建筑工程施工环节,合理引入绿色施工技术,不仅可以为施工质量提供保障,同时可以为环保事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具体而言,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当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①绿色施工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建筑工程环保效果。通常而言,在建筑工程施工环节,将会伴随一定资源浪费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而在绿色施工技术合理引入后,可以有效管控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流程与各个施工行为,竭尽所能减少对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与破坏[1]。②绿色施工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活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在建筑施工现场涵盖大量的人员因素、施工材料因素以及施工设备因素,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会为建筑工程项目带来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与社会损失。而在引入绿色施工技术后,无论是现场施工环节,还是材料运输环节,都可以有效管控人员操作行为,在各项管理措施的助力与支持下,将会显著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行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③绿色施工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控效率,在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环节可以起到良好的节能效果,项目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引入节能环保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环节合理运用各种可持续利用材料。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在施工现场提升施工材料循环率有效管控施工成本,而且可以有效避免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结合目前国内建筑行业技术发展形势可知,在建筑工程施工环节,合理引入节能环保技术,对于绿色施工技术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施工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助力,确保建筑工程长远发展平稳发展[2]。

2绿色施工技术施工要点分析

在绿色施工技术助力之下,绿色建筑工程整体呈现系统性管理、全面性管理趋势,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当中的应用优势极为明显,不仅可以为施工质量提供保障,同时可以有效节约施工材料,实现高质量施工、经济性施工。为保证优势与作用可以得到有效发挥,绿色施工技术应当配合系统性管理模式,在保证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对传统管理模式作出优化与调整,引导各个参建单位深入到施工现场展开科学考察,积极转变传统工程管理理念,引入新型管理模式来开展施工管理工作。结合绿色施工技术的各项要求,引入施工技术,需要提前开展策划工作以及深度设计工作,制定出完善的施工标准与施工方案,结合施工方案与施工策划施工目标来开展全过程管控,制定完善的绿色施工制度,显著提升绿色工程施工效果。①结合策划书开展节水方案与节水实施计划制定,充分应用施工现场的水资源,通过环保技术开展技术检测后方可投入使用,根据水质质量来展开区别应用,以此提升水资源应用率[3]。与此同时,用水器具也应当选择节能环保型器具,通过技术手段来展开水量管控,达到节约用水的最终目标。②制定出详细的用电方案与用电实施计划,可以借助计量管控这种方式来实现节约用电,大型器具与施工设备皆选用能源消耗量较小、环保型设施,通过引入绿色施工技术来提升能源利用率,实现节能施工效果。③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开展合理规划,减少对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在材料选择环节,应当尽量选择节能环保型材料,通过绿色施工技术来加强材料绿色管控效率与材料利用率,发挥绿色施工技术的作用与优势。④制定完善的施工实施细则与环境保护计划,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现场环境展开检测,并且应用绿色施工技术来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将环保责任落实到各个岗位,共同完成全过程管理工作与环境保护工作[4]。

3在建筑工程施工环节引入绿色施工技术的实践策略

3.1选择绿色建筑材料

为保证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优势,应当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选择绿色建筑材料,这也是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的关键性内容,因此要结合科学设计这一原则对建筑工程施工材料展开科学选择,引入材料成本管控理念,有效降低建筑材料消耗。与此同时,在建筑材料选择环节,也应当结合节能环保要求,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就是一项绿色建筑材料,为起到良好的节能环保效果,建筑工程就可以合理选用这种施工材料。混凝土拥有极佳耐火性能,将其与钢筋混合使用,可以有效避免钢筋温度提升对钢筋强度带来影响。为保证建筑材料既符合绿色施工理念,同时也符合建筑工程施工标准,需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开展材料选择:①对于砂石等主体施工材料而言,应当秉承就地选择这一原则,这是由于此类施工材料应用广泛用量较大,且容易得到。但需要配合科学的加工方式,以此提升混凝土性能。②对于外墙砖、外墙保温材料、进户门则需要结合国家认定的节能材料,这样才可以确保绿色施工技术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③在建筑材料储存期间,应当积极对湿度因素与温度因素展开科学管控,避免在材料储存环出现受潮情况或者结构变形,不仅无法满足经济施工标准,同时也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不利于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为此,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应当对材料选择工作与材料储存工作提升重视,避免建筑材料浪费的现象发生。

3.2科学选择施工场地

绿色建筑工程应当结合绿色施工理念来展开施工环境与施工场地选择,对施工占地面积展开严格管控,确保施工现场拥有良好的施工秩序,避免由于施工行为对周围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与此同时,应当充分结合施工现场的气候特征以及自然条件来设置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建筑工程受到各种地质灾害以及自然气候的影响,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提供基础保障。在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当中应用环节,还应当避免环境污染问题,针对施工环节出现的废弃物品应当选择恰当的处理方式,避免由于施工行为不当,而出现各种环保问题。具体而言,对仓库以及垃圾桶要做好防渗漏处理,同时有效解决各种污染物以及危险化学品排放问题。针对施工期间出现的土壤腐蚀情况与植被破坏情况,应当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预防管控措施与补救措施,促进施工环境和谐发展、稳定发展。在建筑工程实施环节,应当重点关注水文探测工作与地质勘察工作,合理运用各种施工方案,消除对地质所带来的影响,减少地下水污染[5]。

3.3合理引入节水施工技术

节水施工技术也是绿色施工技术的核心构成部分,因此在绿色工程施工期间,也应当关注水资源使用情况,合理引入节水施工技术。为实现这一目的,建筑企业应当遵绿色环保理念,加强水循环利用,促进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结合目前形势而言,国内建筑工程通常采用常规性用水,整个建筑工程施工期间需要应用到大量的水资源,尤其对于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在建筑项目施工期间,合理管控水资源利用效率,保证水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防止一切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这样可以将水资源的应用效果清晰呈现,只有节水技术的作用有效发挥,才可以助力建筑工程实现绿色施工目标。在建筑工程地下通常会蕴含一定地下水,因此应当提前做好地质勘探工作,将地下水资源作为施工用水的重要构成部分,施工环节为提升地下水的利用率,应科学选择施工降排水。在施工后期也应当利用地下水来开展绿化工作,这样既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同时可以避免自来水过度使用。施工人员应当对混凝土养护工作提升重视,其中涉及覆盖以及浇水等关键性内容,将这两大环节有机融合,可以实现对水量的科学管控,并且采取相应的网管布置措施,起到节约用水这一施工目标。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容易受到场地硬化这一问题影响,需要施工企业尽快出台相应的解决措施,结合地面实际情况入手,选择方格砖提升雨水渗透效果,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施工场地硬化现象发生。

3.4加强绿色施工设计

由于建筑工程所处施工环境相对复杂,因此施工设计也会对能耗方面带来些许影响,同时建筑设计风格也会与周围气候因素与环境因素产生相互作用,导致建筑工程能源消耗加大。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环节,应当秉承绿色施工理念、节能施工理念与环保施工理念,在外部环境设计环节做出科学设计、精准判断、科学调整。具体内容如下:①考虑建筑工程的实际发展需求,引入绿色设计理念与生态化设计理念,修缮人工湖泊以及建筑水池,这样可以发挥水体对局部气候的调节优势与作用,在干燥地区多风地区取得良好效果。②在建筑物周围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以及树木都可以起到吸烟、滞尘的效果,为住户提供绿色生活环境。

4结语

总而言之,绿色施工技术与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高度契合,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建筑企业通过选择绿色建筑材料、科学选择施工场地、合理引入节水施工技术等方式来引入绿色施工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同时为建筑工程成本管控工作提供保障。这不仅是建筑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同时也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环保事业发展的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顾立鸿.浅析绿色施工在历史保护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以中国大戏院改造项目绿色装饰施工工程为例[J].建材与装饰,2017(9):53-55.

[2]邹雪辉,陈捷.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教学中运用的研究———以建筑工程安全技术与绿色施工教学为例[J].职业,2020(30):27-28.

[3]胡明桃.绿色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应用与成效分析———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迁建一期项目绿色管理为例[J].建筑·建材·装饰,2020(13):22-23,17.

[4]程忠国,蒋晓云.面向农村社区开展绿色建造技术继续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4):74-76,80.

节能环保措施与成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住宅;建筑节能;建筑技术

1. 概述

低碳建筑主要是指在建材与设备制造、建筑物施工及使用的整个过程中,减少应用化石能源,减能增效,使排放的二氧化碳明显降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减少的房屋建材总量与选择类别使碳排量减少;二是水循环利用的节约,倡导循环与节约用水;三是尽可能使应用交通工具产生的温室气体量明显减少。

我国目前的建筑能耗已成为最大的能耗行业,约占社会总能耗的47.1%,相对于发达国家,在相同条件下,使用住宅过程中的能耗高于发达国家二至三倍,而且,建筑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达50%,大大超过运输与工业领域,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低碳建筑及节能建筑将逐渐成为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巨大的减碳潜力,更符合全球“节能减排”的趋势。

2.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只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目前不断出现的各类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使低碳住宅技术获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节能建筑体系、屋面保温材料、新型节能墙体及供热排风采暖系统等多个方面成效显著,在产业规模上一些节能产品已日趋成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亦逐渐成为主流,并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目前的建筑总面积达450亿平方米,此外每年新增近20亿平方米。每年的新建建筑几乎都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建筑中,只有不到5%的建筑采用节能措施。

据有关部门预测,2020年我国将至少将投资1.5万亿元用于住宅节能建筑建设,世界各国的低碳建筑产业增长速度也高达60%。但目前我国住宅低碳建筑技术还具有以下不足之处,一是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应用难度较大。目前我国住宅低碳技术问题较多,诸如研究时间相对较短、技术尚未成熟、没有投入足够经费、无法预测市场前景等都导致转化成功率不高,难以有机结合产学研。二是应用于低碳建筑的产品水平各不相同。三是节能产品还具有较高成本,对于普及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十分不利。当前我国建筑节能意识不高,导致开发商不够重视低碳住宅,因此低碳住宅推广还任重路远。

3. 国内外低碳住宅建筑技术的对比

3.1 朗诗国际街区――我国成功应用低碳住宅建筑技术的典范

位于杭州经开区的朗诗国际街区,基地南邻为梦琴湾小区,北侧为城市绿地,街区总面积达7.3万平方米,项目规划建设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朗诗置业提倡恒湿、恒温、恒氧节能及低碳建筑技术在此街区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这一建筑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应用。地源热泵系统不受空调束缚;通过辐射效应对室温进行科学调节,楼面不存在空调“补丁”,室内不存在任何噪音,楼板几乎没有热胀冷缩的损害;“绝缘”外墙系统具有保温衣作用;保温系统使生活在街区的人们感觉特别舒适,就好似住在“生态控温舱”中,整个楼内形成隔热保温体系;外窗系统具有双向隔热作用,采用隔热保温阻热设计,实现对绝热传导的隔离作用。惰性气体充于玻璃内使传递的热能量有效降低;24小时置换新风系统,使室内空气清新常在。在住宅地面上设置的新风口将室外新鲜空气进行除尘及温湿处理后送入室内,使呼吸的空气始终新鲜。

3.2 英国贝丁顿――国外低碳住宅应用的典范

贝丁顿是世界上首个零碳社区,也是英国具有环保生态功能的一个最大的小区。2002年入住以来备受世界瞩目,是国际公认的低碳建筑典范。英国是一个位于高纬度的岛国,具有漫长寒冷的冬季,约有六个月的采暖期。为使建筑能耗有效降低,设计者研究探索出零采暖模式,即社区住宅全部都朝南向,每户安装玻璃阳光房。采用300毫米厚度的绝热材料用于建设外墙、屋面及楼板,采用三层玻璃的窗户并内充氩气,采用木质窗框以实现对传热的有效减少。小区精心设计了自然通风系统,一排排热压“风帽”矗立于屋顶上,能够向房间不间断地送入新鲜空气。这种装置采用被动式通风方式主要由风力进行驱动,能够根据改变风向而随意转动,建筑内部通过自然风压作用得到新鲜空气,并将室内污浊空气向外排出。此外,热交换器设于内部,可将排出废气的近三分之二热量进行回收,实现对室外寒冷新鲜空气的预热。

4. 相关措施与建议

4.1 制定扶持低碳住宅的相关政策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抓住有利时机,在有关政策方面向低碳住宅建筑倾斜,鼓励建设绿色低碳建筑,设立绿色低碳建设基金。在成熟阶段,可利用发达国家诸如财政补贴、政府管制、碳排放交易等低碳政策工具,提高低碳政策的支持。

4.2 制定低碳住宅建筑评价标准并逐步完善

促进低碳建筑发展应制定m应我国国情的评价标准,使利益相关方达成共识,低碳建筑标准主要根据低碳设计指导原则及技术规范等方面内容制定。进而建立符合我国低碳建筑标准的测评体系,由第三方测评机构测评建筑能耗,结合测评结果出具能耗证明,作为扶持低碳建筑政策的重要依据。

4.3 提倡低碳住宅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主要由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两部分组成,前提是低碳社会生产方式,低碳生活方式的关键在于低碳经济的实现。对社会认同的低碳住宅价值体系进行整合,形成共识,创造其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对住宅产业结构及发展模式进行调整,使能源循环利用率不断提高,促进节能低碳的公共交通,鼓励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

5. 结论

一是未来发展重点就是低碳住宅规划设计,目前低碳住宅主要集中于节能设备材料应用上,建筑设计节能技术比较滞后。部分发达国家采用计算机和自然环境优化建筑节能方案已逐渐成熟,并重点关注低碳节能建筑设计方法。

二是企业优势主要在于研发低碳技术,建筑节能将成为未来住宅建设的趋势,低碳住宅技术具有很大市场。扩容的市场将使更多企业进入而增加相互竞争。所以,现有企业提供技术应在低碳技术方面增加研发投入,研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才能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三是开发企业应把握机遇,为低碳住宅建设提供导向作用。我国目前低碳住宅的发展起步较晚,数量不多,住宅开发企业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未来低碳住宅将是住宅建筑主流,开发企业应尽早抢占市场份额,为促进我国低碳住宅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志莹.绿色住宅的低碳技术应用[J],上海房地产,2014.10

[2] 郭松海.推动低碳住宅工业化生产促进住宅业可持续发展[J],低碳之路,2015.8

[3] 熊焰.重新定义我们的世界和生活[J],低碳之路,2015.2

[4] 王.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1

[5] 韩中德.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J],住宅产业,2014.9

节能环保措施与成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现状;对策

一、引言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产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2008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意味着循环经济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之一就是企业,如果确保企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几年,我国企业在循环经济实施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今后继续加快促进循环经济的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本文基于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重点探讨我国企业循环经济实施的几点建议与措施,以期不断加快我国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保障企业循环经济的实施。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属于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范畴,其核心理念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主要是借助于生态学规律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环式经济。

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解,可以从生态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三个角度进行剖析。从生态学分析的话,循环经济是基于自然生态环境可承受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发展;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的话,循环经济就是要达到减少资源的过度开采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经济学分析的话,循环经济就是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与节约,提高使用效益,保证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企业循环经济实施的现状简析

循环经济的实施在国内起步相对较晚,在推进过程中显现出诸多不足,了解这些不足,对于今后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重节能、轻减排”的现象在企业中比较突出。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减量化”,但不少企业在实施循环经济过程中过于“重节能”,对于节能方面的技术研发力度远高于减排方面。其实,企业过于重节能主要目的是想达到减少企业运行成本的目的。而“轻减排”的实施需大量的前期投入,这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

2.企业决策领导层对于循环经济的实施缺乏积极性。多数企业领导对于实施循环经济的主动性偏低,一方面是由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没有被领导层完全认知;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注重营利,不想放弃短期的经济利益。

3.我国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缺少规范化的政府引导机制。任何企业需要发展循环经济,要依靠资金的投入与工艺技术的研究,这就需要配套的措施与法律法规。若相关措施与机制缺乏,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循环经济的实施就很难推进。

四、企业循环经济实施的有效对策

1.加大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提高企业所有员工的循环经济意识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实施时间不长,不少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也没有将循环经济理念完全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中,更多企业只是被动地实施循环经济。因此,企业应该加大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力度,真正做到清洁生产。宣传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讲座、专栏以及会议等。通过宣传,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与节约意识,也可以更好地将循环经济作为企业生产活动的指导思想。

2.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带动企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

循环经济水平的发展与技术水平密切相关,提高循环经济的技术水平能够为循环经济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企业要想真正实施循环经济,就必须在改造原有落后生产技术上着手。因为旧的生产技术通常都具有高消耗、高污染等不足,所以企业一定要从生产工艺等方面加大技术改进与创新的研发力度。尤其是对于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更应该注重技术革新,同时争取政府对其发展循环经济技术上的支持。

3.加强循环经济方面的人才培养,为循环经济的实施提供智力保障

企业若进行生产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创新,不仅需要物力与财务的支撑,更需要人才支持。对于循环经济方面的技术型人才,企业应该有规范化的系统培训,要让其不断掌握新方法;对于企业的管理型人才,则在给予循环经济知识培训的同时,还需通过学习成功企业案例来不断充实管理经验。同时,企业还应重视人才的引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人才队伍的综合水平。

五、总结

综上,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我国推进循环经济的时间还不长,但也已得到了不少企业的重视,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还是存在的。针对现有问题,实施有效的对策能够更快更好的推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于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耀华:试论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中循环经济的协调发展[J].商业时代.2011(23).

节能环保措施与成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途径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识。港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碳排放的重要单位,作为水运大省的浙江,构建高能效、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港口,绿色港口,必然会大大促进“低碳交通”的实现。

一、低碳港口

低碳港口是指依靠科技创新和国家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大量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绿色、环保、经济的港口发展模式。

二、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现状

浙江省是海洋大省,港口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港口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竞争能力日益增强。沿海港口吞吐量由1995年的8853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139071.1万吨。浙江省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和各类港口企业对低碳港口建设高度重视,各港口在低碳港口建设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一)强化节能减排组织领导

各港口企业分别建立了三级能源管理机构,一级为公司节能领导小组,二级为公司节能办公室,三级为厂队科室节能小组。

(二)加强节能减排制度建设

建立能源管理制度,编制年度节能计划并组织实施,实施节能指标考核制度,加强非生产用能管理制度,定期编写能源分析报告。

(三)积极应用节能减排技术

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实现港口节能减排的关键途径。各港口企业致力于通过技术攻关解决节能降耗和防污问题项目,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提高港口生产效率。实施并完成了如龙门吊油改电项目,试用港内LNG集卡,船舶岸电供电项目等多项节能技改项目。

(四)注重能耗统计及分析工作

各港口企业分别编制年度节能计划并组织实施,每月按时做好能耗数据的统计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定期编写主要能源消耗情况的分析报告并报上级有关主管部门。

(五)及时进行节能减排总结,并制订计划

各港口企业每年进行年中和年度的节能减排工作总结和计划,主要根据节能减排相关数据统计和实际效果,结合公司现状以及各部门反馈意见对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规划出今后的工作方向和要点。

三、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消耗缺乏完整的数据统计

完整的能源消耗数据,既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预测能源使用,制订政策法规的依据:也是企业准确地定位自己的技术设备状态,发现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找出解决对策的依据:没有能源消耗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那么任何规划、决策都无法展开。但是目前浙江省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均没有辖区内能源消耗量的统计数据。

(二)能源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部分大型港口企业管理规范,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能源管理制度,但有些中小型港口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没有设置能源管理机构,没有制订有关的能源管理制度。

(三)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低碳港口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而在港口营运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港口对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其中以柴油、燃料油、汽油为主,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四、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途径

根据上述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设途径,以推进浙江省低碳港口的建设。

(一)建设思路

在发展战略上,建设浙江低碳港口系统应当立足行业实际,实现统筹发展。基于浙江省港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港口营运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统筹国内与国际、国家与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和要求,结合国家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统筹当前与长远,合理地确定浙江省低碳港口发展的目标,持续地推进浙江省港口建设的低碳化进程。

在发展重点上,建设浙江低碳港口系统需要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和政府政策保障。积极发挥科学技术进步力量在低碳港口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积极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积极利用推广节能减排的新技术,促进观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面创新。

(二)建设重点

根据低碳港口的内涵,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浙江省港口发展现状,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重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一体化的港口基础设施系统

浙江低碳港口建设需要构建高度一体化的港口基础设施系统,使港口在成为综合运输体系的一部分,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衔接。从而提高港口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港口系统运行的综合能耗和碳排放。

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各种运输方式应按照运输需求合理地进行配置,水运作为综合单耗最低的低碳运输方式,应得到充分发展。

2.集约化的港口运输组织系统

浙江低碳港口系统在运输组织方面应采用集约化模式,使运输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运输系统的服务效率,从而降低单位运输服务的碳排放。

集约化的港口运输组织系统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通过海河联运、水铁联运等方式,构建多式联运的系统,实现高效组合:另一方面通过水运由单船运输转变为顶推船队模式等方式,改进现有组织模式,提高单位运输服务的产出效率。

3.节能型的港口运力装备系统

港口运输装备是港口营运的用能主体,包括装卸机械、港区内运输车辆等。低碳港口系统的运力装备系统应当由节能高效的装备构成,提高运输装卸环节的整体能效水平,降低碳排量。

4.多元化的港口低碳技术系统

全方位的港口低碳技术使用,是低碳港口建设中的创新力量所在,也是低碳港口发展中潜力最大的环节。

低碳港口系统的低碳技术主要包含低碳产品、低碳材料、低碳工艺、低碳操作及智能交通技术等。在技术开发方面,对于港口系统各领域的能源利用,研究其中各个用能环节的能源利用、转化模式,不断改进其原有用能技术,充分挖掘各环节的减排潜力,开发相应的低碳技术:在技术应用方面,根据技术的成熟度、适用性、成本效益等特性,采取适宜的推广措施,形成技术开发应用推广的有效机制。

5.清洁化的港口能源替代系统

能源消费结构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使用,是低碳港口系统的重要特征和低碳港口发展的终极目标。通过替代能源技术的应用,逐步实现港口各领域的能源利用方式的根本变化。

替代能源技术的进步与港口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将是长期发展的过程。目前可用于替代汽油、柴油等交通运输传统能源的能源品种主要包括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以及太阳能、地源能、海水源能、潮汐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在港口系统发展的各个阶段,需要根据其阶段性特征选择适宜的替代能源技术组合。

6.规范化的港口政策制度系统

充分发挥政府对行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制定和实施推进港口低碳发展的相应政策,建立各项基础性制度,实现对行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有效监管,是浙江省低碳港口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力量。

首先,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低碳发展总体战略、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基础设施及运输装备升级,引导低碳选择、投融资、节能减排产业及市场发展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其次,在制度建设方面,应注重港口行业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三是考核、评价制度,用于分析评估低碳港口系统的建设水平。

(三)保障措施与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

浙江省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低碳港口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设立低碳港口发展的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各单位低碳港口管理的机构和专职人员,并加强低碳港口系统的规划、管理、资金、政策引导与扶持,制定出台有关低碳港口建设的相关实施意见、工作方案。

2.加大政策激励

各级港口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出台切实可行的激励及奖惩措施,如设立低碳专项基金,保障碳排放量统计、低碳标准研究、低碳规划等基础性工作及低碳技术研究等项目及时开展并顺利实施:积极实施资金补助政策和规费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大型化、专用化、社会化运力,提高车辆和船舶的安全、环保、低碳水平:加强行业调控和运输市场监管,建立有利于低碳的运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能源市场价格对运输节能的积极作用,引导运输经营者和个人节能低碳:各级主管部门和港口企业要建立低碳工作激励机制,认真做好低碳工作总结,对在低碳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