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审计工作也得以迅速推广,尤其受当前复杂的审计工作环节、繁琐的客观经济活动、审计方法等方面的影响,审计信用危机事件频发,这就对我国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的规范性、和谐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想要使审计工作高效顺利开展,协调好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必要的。

关键词:

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关系;协调

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可以支持配合外部审计

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外部审计过程中,其都要首先针对该单位的内部审计情况进行综合审查和情况了解。事实上,单位内部审计已经成为内部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起到经济监督作用,更可以评估各项经济目标的完成情况。现如今,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针对自身经济活动进行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且在审计内容、方法等方面与外部审计存在一致性。例如,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内容与外部审计相同,不仅要依据同样的会计准则,在方法控制、账表核对等方面也工作相同。对此,外部审计可以利用部分内部审计成果来提高工作效率,两者共享审计成果,不仅减少了外部审计人员现场测试的工作量,避免了重复审计现象的频繁发生,更降低了审计成本。

(二)外部审计经验可借鉴于内部审计

在实际工作当中,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借鉴外部审计的先进成果,甚至部分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可以进行外包,从而使内外部审计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单位内审工作。由此来看,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之间关系极为紧密,且具有天然的联系。企事业单位在实行内部审计过程中也可以相应借鉴外部审计的先进经验,提高二者的协调配合性。与此同时,外部审计人员多数为经验丰富的审计专家,在审计工作方面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而内部审计人员在外部审计过程中可以相应的借鉴其先进的工作经验,以迅速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及审计知识,为以后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定位上来看,两者各具特色且不可替代,其中内部审计是企事业单位内部开展的,由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两部分组成;外部审计包含了政府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两大部分。而且,内部审计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并配合外部审计部门做好支持保障工作。外部审计则需要在了解内部审计的工作范畴、审计结果的前提下开展响应的外审工作。事实上,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关系协调方面要求较高,但从实际工作内容来看,两者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外部审计问题

第一,政府审计方面。由于被审单位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整,政府审计之时很难获得真实完整的原始资料,而且政府审计主要是参与政府各级部门的宏观监管,其他事务则主要交由民间审计(例如,会计师事务所)来完成。加之政府审计在执法过程中易受到诸多因素限制,例如政绩维护、人情关系等,从而在责任追究上往往触及不到关键性问题,从而使审计执法严重弱化。例如中国红十字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5•12汶川大地震”的“网易事件”、“万元帐篷”、“6.5%管理费”等问题备受争议,到后续爆发的“郭美美事件”等,都使得公众对红十字会的公信力产生质疑,在此之后红十字会主动邀请国家审计署进行监督审计,并证实内部资金使用不存在问题,但实际资金运用明细以及审计结果却并未对外公布,这样不仅没有打消公众质疑,更使得政府审计信用也因此受损。第二,注册会计师审计。此类审计的前提是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及经济利益关系。但是从市场角度来看,会计事务所也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拉拢“生意”,也会存在与被审计单位相互串通,利用虚假信息欺骗信息使用者的情况。

(二)内部审计问题

除外部审计以外,单位内部审计也潜伏着诸多风险:一方面,内审人员不具备职业谨慎及专业判断力,无法娴熟运用财经法规或不重视审计质量,从而使内审结果无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高层的价值需求指向;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缺少“话语权”,甚至企业管理层可以直接领导内部审计部门,这样就使得内部审计形同虚设,甚至企业管理层为了隐瞒对外披露的重要信息,会强制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帮忙过关”。从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来看,两者必须要做好协调工作,从而使企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性分析

(一)强化协调合作意识,完善协调机制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协调基础就是合作,虽然审计的部门不同,但是两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帮助单位加强风险管理,促进合规管理经营。对此,外部审计及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合作,包括人员培训、审计方法、审计信息共享等,从而使彼此能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从上述可以了解到,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都有其局限性和问题,只有通过协调合作才能发挥乘数效应。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发挥牵头作用,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包括内外部沟通机制、审计方法交流机制、审计质量评估机制、审计问责机制等。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监督,从而保证企事业单位能够健康运行。

(二)加强审计信用体系建设

第一,建立政府审计信用平台,实现审计信息的资源共享。例如可以在局机关网站开设审计工作专题网页,定期审计动态,并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形成审计信用体系;第二,强化审计监督体系建设。针对外部审计中存在的诸如“人情审计”、“面子审计”等不良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在审计队伍中建立起审计督察队,旨在定期检查审计自身工作中有无违纪违规问题,并对审计人员建立廉政档案和信用记录,以此来约束审计行为。

(三)强制性进行轮流审计制度

情感往往会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如果注册会计师与审计委托人之间长期保持一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往往会形成过于“融洽”的关系网,从而不利于外部审计的客观、公正实施。对此,会计监管部门可以规定实施强制性轮流审计制度,即不允许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及一名注册会计师连续两年为同一个单位开展审计工作,需要根据相关规定统一进行分配调换,这样有利于提高审计效果,减少审计关系网的存在。

(四)强化内部审计全危机管理

企业内部审计要起好主导性作用,实现审计管理系统化、制度化,并将日常的审计风险管理与特殊时期的审计危机管理相结合,建立一套完整的全危机管理预警系统,针对可能引发审计危机的各种因素进行严格监控,并及时掌握审计危机变化的第一手资料,积极做好各种危机预案,尽量避免审计风险的产生,并为外部审计管理提供实用性强的信息资料。

总而言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要理清关系,明确两者的协调方式,从而使不同审计单位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共同协作、形成合力,以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优势。尤其要注重双向沟通协调,例如内审人员可以多与外审部门进行沟通,定期对协调工作进行评估,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响应的整改。

作者:张伟 单位:巴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婷.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5).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范文第2篇

(一)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审计起源于经济责任关系,所谓经济责任关系是指现代公司在公司所有权以及公司经营权相互分离的前提下,公司的所有者与公司的实际经营者基于委托形成的责任关系。由于公司基于经济责任关系形成,而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公司的实际经营者便需要承担向公司的所有者报告真实、准确的公司生产经营状况、财务运营状况的责任。而公司的所有者则需要基于所有权对公司实际经营者提供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进行审核监督,以此保证公司的合法性、合规则性以及良性运营。于是,公司的所有者和实际经营者便需要第三方,对公司的财务报告以及会计信息进行核查和审计,从而保证公司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公司所有人、公司实际经营人、公司审计人形成了现代审计关系。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在近些年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以及《审计法》的颁布,我国审计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联系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都是审计方基于经济责任关系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的行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都需要在审计过程当中运用财务审计技术,而内部审计得出的审计信息与外部审计得出的审计信息可以相互借鉴。但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也存在着区别。其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最直观的区别在于,外部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整体财务数据的审计,所以需要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报告。但是,内部审计则是财务监督管理机构的对内部管理的一种手段方法,对公司内部运行每一个环节的监督管理,所以一般可不出具审计报告。其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审计目标不同。外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审查公司财务运营状况的合法性与合规则性。而内部审计的目的则是管理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评估公司的财务风险、优化公司的资本配置,从而改善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提高公司效率。其三,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业务范围不同。外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如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尽职调查等业务。而内部审计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总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着联系,同时也有诸多差异。

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协作

(一)协作的动因和必要性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的动因有如下几点:其一,在外部审计的过程当中,审计方无法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审计信息。相比于外部审计人而言,内部审计人掌握着被审计企业的第一手资料,并且对被审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财务状况了解得比较详尽。但是,外部审计人在进行审计时在获得审计信息上,往往没有内部审计人便利。其二,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之间存在隔阂。由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设计目标以及部门利益方面存在冲突,所以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难以达成合作。其三,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缺乏机制支持。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同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内部设计与外部审计可以通过协同审计共享审计信息、降低审计服务费用、提高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工作效率方面。同时,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还可以提高公司的财务运营水平和公司治理水平。所以,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协作基础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基础在于建立适合现代公司发展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机制。首先,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应当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在企业审计过程当中,应当建立审计信息共享平台,内部审计部门在平时对企业各个机构的审计中所获得的审计信息应当与外部审计部门共享。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与外部审计部门建立审计人员交流机制。虽然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的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不同,但是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所运用的审计方法是相同的,这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交流协作提供了基础。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进行人员交流,不仅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水平,而且还可以使内部审计人员与外部审计人员对双方的工作方式和流程更加熟悉,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性。其三,在审计工作中,应当确立以内部审计为主导的原则。审计工作出现不协调的重要原因在于,在审计工作当中没有确定审计工作的主次顺序。而内部审计部门相对于外部审计部门而言,内部审计部门更加了解公司审计的流程和安排,所以应当在审计工作当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审计信息共享机制、审计人员交流机制以及内部审计主导原则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同的基础所在。

(三)协作途径

内部审查与外部审查的协作主要有以下途径:其一,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平台,保证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信息沟通、人员流通以及审计流程畅通。其二,通过企业后期职业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当中,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审计能力,制定内部审计程序的合理方法,提供准确可靠的审计信息。其三,公司管理者应当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以及外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全力为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便利。其四,政府部门应当完善审计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流程,实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程序统一,以上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同途径。

(四)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建立在企业管理层、外部审计以及内部审计有效协作的基础之上,其中内、外部审计的协作关系是一项重要内容。当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可以互相接受对方的审计工作结果时,不仅可以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审计效率,而且可以共同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共同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共同保证企业信息披露真实可靠,产生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联合审计的效果。因此,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范围上相互协调,在审计过程中相互合作,在确保审计范围的前提下,能提高企业整体审计效率,降低审计费用,并提高公司的治理质量。

三、事务工作中的问题

在审计事务当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公司管理层对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重视,甚至少数公司的内部审计处于空白状态。其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分工不明确,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工作中无法协同一致,造成审计信息不准确以及审计资源浪费。其三,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导致外部审计部门在对审计企业进行审计时,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审计信息存在错漏,审计方法存在缺陷。

四、政策建议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包;问题;应对

内部审计外包(又称内部审计外部化,Outsourcing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指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内部审计外包有助于企业节约运行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但不可否认内部审计外包发展的时间还很短,还不够成熟,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内部审计外包并非十全十美

(一)外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值得商榷

外部审计人员既独立于所有者,又独立于经营者,他们的独立性的确比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更强,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状况以及内部控制状况。然而,不应简单的认为所有外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都是毋庸置疑的、无可挑剔的,因为这样就会把形式上的独立同实质上的独立混为一谈了。形式上的独立是有形的、可评估的,熟悉情况的利益相关者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完全可以合乎逻辑地做出推断;而实质上的独立是无形的,是审计人员的一种个人属性,外界相关利益者很难评估。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各有侧重,但又密不可分。在某种程度上,形式上的独立可以提高实质上的独立,但二者不能完全相提并论。

例如,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注册会计师“跳槽”奔向客户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了。但是没人能保证外部审计人员对已经成为审计客户高管的“前同事”依然能够保持客观、独立、公正的态度来行使内部审计职能。虽然外部审计师在形式上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但并不能排除其实质上的独立性的缺失,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又关系着内部审计工作的成败,因为内部审计的过程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所以我们不能仅凭审计人员是外部的,就把“独立性高”的标签贴上,而应更要警惕形式上的“独立”、实质上的“不独立”给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带来的隐患。

(二)外部审计人员的信息不充分

一方面,外部审计人员在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时间比较短,尽管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以及先进的审计技术,但在短期内对企业的情况是无法全部掌握的。另一方面,有很多企业的员工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还有误区,总认为内部审计是监督他们工作的“监工”。员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不理解自然会导致其对外部审计人员的敌意,不用说认真积极的配合外部审计人员的内审工作,就连他们熟知的信息可能都不会告诉审计人员。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固有的“信息不充分”和员工对企业情况的刻意隐瞒会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进而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效果,严重的有可能导致内部审计失败。

(三)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指的是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又可译为“不利选择”)是一种市场失灵现象,这里主要指中小企业期望将内部审计外包给更能胜任的外包商,但事实往往恰好相反。

首先,由于企业将来的发展和前途与外部审计人员的利益没有直接关系,外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外部人并不会关心企业将来的长远发展。这种利益上的不完全相关很可能会让外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产生不负责任、敷衍了事的想法。与之相应的消极怠工心理,很可能会导致外部审计人员不适当的缩小审计范围,忽视本该发现的重要内控漏洞或是内控风险,让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在内部审计外包的过程中,肯定要试图实现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很可能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悖。此时外部审计人员很可能没有从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进行适当的监督和长远的规划,使得内部审计效果受到影响。

再次,企业在选择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时,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无法对其做全面细致的考核,不能很好的具体评估外包事务所的专业水平和可信度等,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愿意支付的报酬比较低,那么比较胜任的会计师事务所一般不愿意为其进行内部审计,往往最终接受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外包事务所是那些水平不高的会计师事务所,结果在执行内审任务时由于外包事务所不能胜任而给企业带来了风险。最后,外包合同中的条款说明不清也会给企业的外包带来潜在的风险。

(四)不少企业将内部审计盲目外包

有的企业可能会忽视讨论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况,而选择不恰当的内审外包方式。在内部审计外包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否认其中有一部分企业并不是基于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才把内部审计职能外包出去的,而是这些企业的管理层在盲目跟风,把企业真正的管理需要、内部审计需要通通抛到脑后,别人部分外包,他们就全部外包,认为外包就是比内置好。还有的企业规模庞大,并不适合把内部审计全部外包出去,但是企业的领导认为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花费太大,为了眼前节省的一点资金就放弃了掌握内部审计的主动权,导致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不能更好的为企业增加价值。

二、完善内部审计外包的具体路径

内部审计外包属于新兴的业务领域,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服务业务纳入统一的管理和指导当中,规范内审服务的竞争秩序,并制定相应的指导性规范,使内审服务自诞生之日起即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应该完善相应的法规,就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审服务所导致的独立性等相关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一)选择独立性更高的外部审计人员

针对外部审计人员可能独立性不高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在选择外部审计人员时,要考察外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可以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其独立性的调查报告。在考察独立性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考察其形式上的独立性,更要看重实质上独立性的调查。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也要在推荐注册会计师之前对其独立性进行严格的审查。双重把关让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得到很好的保证,也保障了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在客观公正的环境下更好的进行。

(二)与外部审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

虽然外部人员固有的信息不充分是一个客观的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但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是完全可以通过管理层的正确引导和大家的努力配合来解决的。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管理层向企业的员工正确传达内部审计的职能来消除他们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误会。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讲座和座谈会等来宣传内部审计,让员工认识到内部审计的职能是为企业服务,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为企业增值的目的,而不是监督他们的工作。化解员工对内审的误会,让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得到他们的积极配合,减少信息不充分给内审工作带来的困难,会让外部审计人员更好的开展内部审计,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三)企业应掌握内部审计主动权

对于外部审计人员可能产生消极怠工心理的问题,首先要依靠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注册会计师自身也要注意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用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内部审计工作。同时外包的企业也要充分掌握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权,可以与外审人员共同制定好内部审计计划并明确相应的内部审计任务,在外审人员执行内部审计过程中最好有相应人员进行协助监督,做好沟通工作。企业也可以考虑将内部审计工作完成的效果同支付给外包事务所的费用挂钩,比如外审人员完成审计计划之外的内部审计任务,并且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好的效果,管理层可以适当在原有报酬水平上增加一定的“鼓励报酬”。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外审人员的积极性,而且也给和外包事务所的再次合作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面对内部审计外包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企业首先要积极同外包事务所沟通,共同解决双方利益不一致的矛盾。其次,企业在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一定要谨慎,要在充分掌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可以完全信赖、能够胜任且最适合自己的,避免逆向选择的出现。最后,在起草外包合同时,一定要详细的说明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安全保密、报告制度和争议的解决办法等,不要有字眼模糊不清的条款以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选择恰当的内部审计外包形式

如何选择外包的方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内部审计业务的需要是因企业而异的。比如,有的企业可能只在一两个审计项目上有外包的需要,那么选择补充审计是比较合适的;而有的企业可能觉得整个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都不尽如人意,内部审计的低水平已经限制了企业的良好发展或者内部审计部门已经成了企业的一个负担,不仅不能创造价值,而且阻碍了企业的良性运转等等,那么选择将内部审计全部外包是很有必要的。因此,企业决定外包之前应首先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具体分析应该采取的内部审计外包方式。管理层在外包内部审计之前作一份关于本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研究报告,报告要根据企业的现状具体分析内审外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外包给企业带来的效果,并将外包前后的情况作相应的比较。然后由董事会投票决定是否要选择内部审计外包以及选择什么方式的内部审计外包,以减少内部审计外包的盲目性。

总之,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优势,也会有潜在的问题。企业在将内部审计外包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避免问题的产生,并在问题出现后尽快的解决。相信在选择了合适的外包方式以及妥善处理好存在的问题之后,内部审计外包会给企业带去越来越多的优势,内部审计职能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琴,苑振前.试论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的应用[J].审计月刊,2007(6).

2、史德刚.中国公司内部审计探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6).

3、许怀宇.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分析[J].会计之友,2006(12).

4、赵恒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内部审计的外包[J].审计与理财,2005(1).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范文第4篇

摘要:内部审计外部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还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并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文章运用SWOT模型,在分析内部审计外部化对中小企业发展利弊的基础上,从中小企业、外部审计机构及国家监管部门三个方面,针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风险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SWOT 内部审计外部化 风险控制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概述

内部审计外部化也称为内部审计外包,主要是指企业将原本存在于组织内部的审计职能,由内部执行转变为委托给企业组织以外的相关机构或人员执行,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节约成本并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和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有关规定中,并没有限定必须组织内部的人员才可以做本组织的内部审计工作。这就意味着,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外部人员代为执行内部审计职能。因此从根本上来看,内部审计外包只是执行审计业务的人员和机构发生变化,并没有改变内部审计的实质。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既可以采取组织内部自己承担的方式,也可以由组织外部的专业审计机构提供。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

(一)全部外包。是指把企I所有的内部审计职能都外包出去,企业不需要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由外部审计机构来代为执行全部内部审计工作。但是为了内外部更好地沟通,也便于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分析,企业虽然不设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需要设置内部审计负责人,专门负责和外部审计机构联系等相关工作。

(二)部分外包。是指企业只是把一部分内部审计工作交给外部审计机构来执行。由于外部审计机构的专业素质较高,所以外包出去的主要是比较复杂、专业性较强的那部分工作,比较简单和常规的内部审计工作还是由企业自己的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这种方式在内部审计工作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面临谁是主导的问题,若不能很好地处理,外包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三)咨询服务。在此方式下,外部审计机构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仅仅充当企业内部顾问,为企业在人员配备、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具体的审计工作等方面提供各种建议。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企业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还可以获得更好的审计效果。

(四)协力式委外。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机构合力执行内部审计职能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尽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外部审计机构都参与了审计工作,但是起领导作用的主要是企业的内审部门。从协力式委外的出发点而言,其实是企业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而利用外部机构的资源和技能,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执行效率和效果的一种手段。

三、中小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SWOT分析

下面运用SWOT模型,分别从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内部审计外部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利弊。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

1.可以减少企业花费在内部审计上的费用。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充,需要更多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共同完成内审工作。这些工作若是全部由企业内部提供,不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还会提高各项成本,如人员招募及培训费用、维持成本、审计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费用等。相反,如果把部分甚至全部内部审计工作外包出去,由于外部审计机构专业性较强且规模效应较高,企业支付掉外包费用后,还可以节约不少成本。

2.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更专业和全面的内部审计服务。中小企业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局限于查错防弊等财务审计方面,很少能为企业提供一些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如果采取内部审计外包,由专业性较强的外部审计机构来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就可以充分利用其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较高和审计经验丰富的优势。这样外部审计机构不仅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基本的内部审计服务,还能结合自己在其他企业和单位的审计经验,为接受审计外包的企业在战略性规划方面提供更多咨询和建议,从而有助于中小企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3.企业可以学习掌握先进而科学的审计技术。在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与外部审计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可以从外部审计人员那里接触了解到内部审计领域的前沿方法和技术;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还可以从外部审计人员丰富的实战经验中,学习掌握更先进的审计技能。这样,外包带来的溢出效益大大提高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水平的提升。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劣势。

1.企业的商业秘密可能会被泄露。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情况下,企业需要透露一些内部的核心信息给外部审计机构,以便于外部审计机构更好地对企业的情况进行审计。在此过程中,企业往往很难控制外部审计人员的忠诚度和保密性,由此造成的商业机密的泄露可能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2.内部审计职能的缺失可能会对企业的竞争力造成不良影响。企业一旦决定将内部审计外部化,很可能会丧失培养内部高素质审计人员的平台和动力。长期的审计外包会使得企业对外部审计机构产生依赖性,造成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停滞不前,企业整体的内部审计职能缺失。这样长期发展下去,也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对其持续发展能力造成一定的威胁。

3.审计质量可能难以保证。在接受内部审计外包业务时,通常外部审计机构会同时服务多家企业,不可能是某一企业的专一内部审计机构。外部人员也可能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需求等,难以提供完全针对性的审计服务。而且外部审计机构只是接受了企业的委托进行审计,企业的实际盈利并不会完全反映到外部审计人员的报酬上,这就可能导致外部审计机构不会完全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处理审计事项。审计咨询是内部审计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外部审计机构不能站在企业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势必会使审计咨询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机会。

1.实施内部审计外包有法规制度上的支持。最新版本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与原版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不再像之前那样限定内部审计的主体,这也就承认了内部审计服湛梢源油獠炕袢。这是内部审计外部化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从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来看,有两个具体准则涉及到内部审计外包的制度可行性,其中一个是关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另一个是关于“利用外部专家”。因此,国际和国内的内部审计准则相关规定,都为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业务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

2.外部相关机构已经拥有了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承接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部审计的需求逐年上升。并且我国每年有大量通过CPA考试的专业性人才,为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咨询机构提供了大量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大大提升了这一行业的整体素质。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实战经验使得他们拥有了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承接能力,在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方面已经具备了强大的人员优势。

3.可以帮助企业和外部相关机构实现合作共赢。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果把内部审计外包,除了可以获得外部审计机构提供的优质审计服务外,还可以把省下的精力更多地放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对外部审计机构来说,接受内部审计外包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其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利于本单位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威胁。

1.可能存在不良竞争从而引起市场混乱。企业外部有资格和能力承接内部审计工作的主体,大多数是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咨询机构等。为了争取到更多的业务和额外收入,他们可能会通过降低收费来吸引顾客。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利益而疏于提高业务质量和人员的培训,将不利于外包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引发市场混乱。

2.强制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管制对外包市场的发展造成了阻碍。由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者对其关注度也日益增加。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内部审计都有强制性的规定,比如,必须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等。这种强制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管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内部审计外部化市场的发展。

四、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风险控制建议

(一)中小企业方面。一是与提供内部审计等相关服务的外部机构签订外包合同,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合同的内容也须尽量详细,尤其要包括外部机构应承担的保密义务以及未完成内部审计业务或完成的质量不达标时外部机构应该承担的责任。二是审慎选择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机构。在签订内部审计外包合同之前,企业应当从各个渠道了解外部审计机构,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选择客户评价较高且综合素质较好的会计师事务所。而且要确保外部审计机构与本企业无利益联系,减少审计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审计人员因为关联关系而做出的串通舞弊行为。三是对内部审计外部化业务的执行过程进行严格监督。企业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审计工作进行评估,检查外部审计机构所提供的内部审计业务的执行情况,评价其审计结果是否客观准确,以便及时核实内部审计执行过程中发现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评估其建议是否合理可行等。

(二)外部审计机构方面。首先,外部审计机构应当加强外包业务的质量控制,建立有效的外包服务的监管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其次,外部审计机构应当与企业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时解决提供内部审计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再次,外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其员工定期进行内部审计业务的培训和强化,提升其职业素养及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内部审计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三)国家监管部门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法律规范,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外部化业务的监管体制,针对外部审计机构为企业提供内部审计服务业务所产生的独立性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对其所提供的服务范围做出合理的限制,以规范市场并提高相关服务质量。X

参考文献:

[1]孟志能.合作式外包: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有效方式与优化途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5,(12).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 审计外部化 内部审计

1.我国企业实施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分析

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应用与实施具备较为现实的实践性与可行性。目前,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角色定位以及基本能力方面所存在的弱点与缺陷,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以及审计人员很难在实践中发挥其基本的审计职能,无法满足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审计以及各种管理审计的基本需要。因此不管是从理论的角度上看,还是基于对现实需求的考虑,内部审计外部化在我国企业中的推行与应用都具备较为现实、较为突出的可信性。

那么,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现代企业应通过哪些具体的策略和途径来推进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有效实施?

2.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实施策略及途径

结合西方国家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应用经验来看,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实施主要包含两种基本形式,其一是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部外包,其二则是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部分外包。但在我国,现代企业可通过以下几种策略及途径来推进自身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组织与实施。

2.1通过内部审计补充来进行审计职能外包

对内部审计进行补充是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一种最简单方式,其是将企业内部部分特定的审计职能赋予具备较强专业性的第三方组织机构。比如说,企业可以聘请外部结构中专业的工程、法律、计算机及金融方面的专家来彩玉企业当中部分关键的审计项目,以便于在获取专业技能支持的基础上提升内部审计的整体效果。举例来看,集团企业要对处于外地的分公司进行审计的时候,可以聘请分公司所在地、懂得当地语言、熟悉当地民俗的审计人员来辅助审计工作的执行;在对电子及信息系统等这些特殊领域进行审计的时候,企业可以聘请具备较强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专家来参与审计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审计的补充过程,企业内部审计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外部人员只发挥相应的协助功能。

2.2通过审计管理咨询推进审计外部化实施

审计管理咨询,是现代审计业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现有咨询业务的一种延伸,在此形式下会计律师事务所的基本职能是辅助企业对其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审计人员的配备以及内部审计规划的制定等工作进行确认。与此同时,审计管理咨询还需要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招聘工作提供服务,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风险的领域进行基本界定,并未组织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职能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将部分审计业务分包给外部的中介机构

所谓将部分审计业务分包给外部的中介机构,要求企业将内部审计业务当中的部分或者是某些项目的某一些程序外包给外部的会计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审计业务部分外包的形式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需要跟外部的审计人员进行适当的分工协作,在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监控的基础上,将一些必要的信息传递给外包审计人员,使其对企业的整体信息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进而提升审计评价与审计建议的针对性与合理性 。而外包的审计人员则是审计工作的主体,对各种重要的、具备较高技术难度和较强专业性的问题进行负责,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主导性保障。

2.4将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完全外包给相关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业务的完全外包是将企业内部一切审计业务都交由相关中介机构进行处理。这种外包的方式下,企业内部一般不需设置审计机构和审计部门,但可以保留对审计业务执行进行监督的基本职能,对外包审计的履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并做好与中介结构和企业管理部门直接的有效沟通与连结。但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必须对此进行合理的拿捏与掌控,避免因企业内部审计主导地位的丧失而使企业审计发生“套牢”效应。

2.5以协力式的委外方式进行审计的外部化处理

协力式的委外方式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前任主卫·理查德先生所提出的,是通过地方法与企业审计的共同写作来进行审计的外包与写作。这与审计补充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其强调的是通过这种外部化处理方式来提升企业审计部门的核心竞争水平。其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处于审计工作的主导性地位当中,审计功能也主要由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来进行承担,而对于部分非核心性的和非常规性的审计业务,则可以利用外部审计力量加以协助,进而在实践中提升企业内部审计的实施效率。这种协力式的委外方式能够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的主导性地位,同时有可以对外部审计的力量加以利用,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与增值而言,具备较为突出的现实意义。

3.结论

新经济形势下,基于企业发展对审计职能的需求跟内部审计缺陷之间矛盾的突出,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补充、协助和规范,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外部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尽管内部审计外部化在我国企业中具备较强的可行性,但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经营现状、行业特性、经营特点、所处发展使其、企业文化以及内部管理和审计水平等因素加以考虑,选择恰当的内部审计外部化途径开展审计工作,如此才能够保证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凌云,宋明.内部审计外部化实现途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02).

[2]刘相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利弊分析[J].经济师,2011,(01).

[3]韩静.内部审计外部化适用性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