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工程结构可靠度》;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78-03

随着科技的发展,土木工程的相关规范已经逐步过渡到基于概率的设计方法,即考虑结构可靠度的设计方法。1998年出台了国际标准,《结构可靠性总原则》ISO2394:1998,2002年,考虑结构可靠度的欧洲新规范《结构设计基础》(EN1990:2002)出台,2008年,我国的新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颁布。规范颁布至今时间不长,相关的教育教学还不完善。目前本科阶段没有《结构可靠度》这门课,土木研究生只是选修课。本文针对我校研究生的现状,谈谈《工程结构可靠度》这门课的教学和体会。

一、《结构可靠度》开设的必要性

《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1992年第一版颁布以来,各土木行业也陆续颁布了相应的可靠度统一标准,包括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8—92),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99—94),铁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216—94),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50283—1999)。2008年第二版的《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对第一版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对既有结构可靠性的评定。《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也是修订版。各标准的执行,标志着普遍设计方法的进步,它从原规范的经验系数法转到以概率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这种设计方法的转变,具有普遍性,涉及到结构工程的各种行业,包括土木、水电、建筑、铁路、公路、港口等等。相关的从业工程技术人员也经历了以经验为主的安全系数法的旧规范到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极限状态法设计的新规范的“转轨”。新近入行的技术人员不必“转轨”,直接采用新规范,但新规范的基础——可靠度理论,只在极少数大学开设,这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从业后对规范理解不够深入和透彻。面对规范的“转轨”,我校的相应教学还没跟上,作为规范的核心内容工程结构可靠度原理在本科阶段是不学的。事实上,为了方便学生以后从事土木工程,需要在本科生阶段就进行教学,可以在本科生高年级开设。目前只在研究生阶段学习,除了了解基于可靠度的规范外,也为学生科研提供了新方法,开拓了视野。

二、《工程结构可靠度》教学体系探讨

《工程结构可靠度》教学体系,应包括可靠度分析的基本方法,可靠度方法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施情况,即规范,可靠度研究的进展情况,让学生对可靠度在土木行业的应用和研究有较深入的理解,为学生的研究开阔视野。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的。《结构可靠度分析》是为土木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结构分析中的可靠度理论、方法和应用。目前我国工程结构设计,已从传统的安全系数的方法转变为基于可靠度理论的状态设计方法。传统的设计方法没有充分考虑设计参数的不确定性,而可靠度理论则较充分地考虑了参数的随机变异性,广义可靠度则还能进一步考虑模糊不确定性和未确知性,是结构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方向。课程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从随机概率分析的角度来处理力学和结构问题。

2.教学内容选择。工程结构可靠度教学采用的教材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原理》,参考教材是《结构可靠度理论》,内容包括:工程结构可靠度研究历史简介,传统设计方法和半概率设计方法,中心点法——次二阶矩理论之一,验算点法——次二阶矩理论之二,荷载及抗力的统计分析,近似概率法的应用,材料性能的质量要求和控制,以及工程结构可靠度理论发展中的几个问题。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是一次二阶矩理论、概率极限设计实用表达式和结构体系可靠度。由于是研究生课程,在讲授时增加了结构的稳健性与抗倒塌设计,既有结构可靠性评估,又有岩土工程可靠度等内容,为学生科研提供参考。

3.教学方法。当今教育注重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已获知识应用的手段和体现。(1)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采用小班教学,课堂教学方式相对比较灵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采用讲解、回答问题、讨论、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2)将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教学体系。除常规教学手段外,还可采用多媒体技术,比如ppt、视频、动画,以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更加容易,另外,由于土木工程的普遍性,还可以采用带学生现场参观的形式,拉近课堂与现实的距离。这些教学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3)提升学生的科研意识。课堂上重视科研现状和科研前沿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相关方面的研究情况。

4.重视应用网络。在互连网发达的今天,学生上网几乎成了习惯。充分利用这个条件,让学生从网上搜集资料,自己了解和解决一些对他们相对有难度的问题。培养学生搜集、查阅资料、综合资料的基本科研能力。

5.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深厚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相当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对现代大学教师的时代要求。教师须注重调整知识结构体系,努力学习新技术,才能保证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高讲授的质量,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科研意识。当然,作为教师的一般素质要求的提升也不可懈怠,比如表达能力、与学生互动的能力、敏感捕捉学生疑惑点的能力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保证土木《工程结构可靠度》良好教学效果的动力和源泉。

三、《工程结构可靠度》教学实践总结

结合教学实践,下面是对《工程结构可靠度》的教学实践总结。

1.精心组织教学,全力保证教学质量。在学生掌握结构可靠度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如何把结构可靠度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拓展课堂教学,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于可靠度相关的概率、数理统计、随机振动等数学知识,采用重点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对于规范现状及发展趋势,科研现状及发展趋势,在课堂讲解时穿行,开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对可靠度有较深入的了解。结果表明:通过学习拓展、前沿讲解和专题讲座,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结构可靠度的教学内容。

3.结合科研与实际工程,提升教师素质。做好科研课题,积极参加实际工程,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素质。做好科研,才能把握土木结构可靠度的快速发展,及时调整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了解新技术和新方法。积极参加实际工程,才能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工程素质。实践表明:通过将科研和工程实践成果引入教学,能深入浅出,避免纸上谈兵,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4.考核办法。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和写论文的形式,由于是小班,学生本科学习的背景不一样,每个学生的论文题目和方向是不一样的,迫使其独立完成。经学生的实践说明,这种考核方法是适合该课程特点的一种较好的考试办法。它既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可靠度的基本内容,又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以后的硕士论文撰写有帮助。

四、结束语。

在结构可靠度的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几点体会:(1)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反映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课堂讲义应反映一些较成熟的、工程上适用的较新研究成果,着重从方法和思路方面加以讲解。(2)教学与学生扩展阅读、自己查资料、写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自己就某个方向收集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3)针对部分学生本科教学的背景差异,在课堂讲授时,做一些查漏补缺的教学。该部分应简单易懂,并给出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目或网址,以方便学生拓展阅读。(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科研,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高质量的教学需要高质量科研的融入。

参考文献:

[1]GB50153—92,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2]GB50158—92,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3]GB50199—94,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

[4]GB50216—94,铁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

[5]GB/T50283—1999,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6]赵国藩,贡金鑫,赵尚传.我国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研究的一些进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GBJ68—84,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9]贡金鑫,魏巍巍.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第2篇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 吉林 132013)

摘要:分析模具行业的人才发展现状,阐述传统教育培养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模具行业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要求,针对模具专业高职教育现状提出“三对接”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框架,旨在以能力培养为主,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92-02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装备,用模具生产的产品价值往往是其自身价值的几十倍至数百倍,因此,被称为“百业之母”的模具又是“效益放大器”。模具技术涉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与推广应用,是一门技术综合性强的精密基础工艺装备技术。据统计,招聘企业对机械、电子类人才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其中模具类职位更是名列前茅。据悉,目前中国各地模具企业普遍遇到人才短缺的问题,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模具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模具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据麦可思研究院提供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大量毕业生因不适应职场发展需要而面临专业对口就业难的问题,反映出现有的课程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任何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要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得以实现。在高职教育中,只有把课程体系建设好,确定开设哪些课程,然后才能进行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和教材建设等。

模具专业新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从社会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站在专业人才培养全局的高度和专业教学全局的角度进行深度思考。国家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其中包括以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等级、职业环境条件、职业能力特征、培训要求、鉴定要求等内容为主的职业概况,以职业道德和基础知识为主的基本要求,涵盖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以及鉴定比重四个部分。

当前模具企业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模具的装配与调试、模具制造、模具设计等,而与此相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为模具工、模具制造工和模具设计师。在这些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构建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摆脱“学科本位教育”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实现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使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从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目标。

模具专业新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

我院根据吉林省模具行业的区域特色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确定了模具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分析模具工、模具制造工、模具设计师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同时融入全国第二届模具工职业技能竞赛和注塑模具CAD与零部件技能比赛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强化RE/RPM、CAD/CAM/CAE等高新技术内容,提高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将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重组归类,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与中职和培训机构有所区分,又要在教学上突出能力培养,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所以,整个课程体系在构成上还要满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

模具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实施

我院根据调研和讨论得出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岗位核心工作任务要求,将所需的知识、技术和素质需求进行重构,建设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边做边学的模式,并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模具工、模具制造工、模具设计师等培训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使“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教学三对接”的教学策略贯穿其中,实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从而在教学整体设计上保证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内部结构的构建如表2所示。整个课程以一汽吉林汽车冲压零件为载体实施,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融入助理模具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采取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模式,实现了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在考核方面,以助理模具设计师职业技能鉴定代替课程考核。根据规划,在整个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须经过绘图员、钳工、模具钳工、模具制造工和模具设计师或模具工程师的培养与考核,同时,积极开展以moldflow和autoform为代表的CAE技术教育,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院紧密结合模具行业的模具装配与调试、模具制造、模具设计等岗位所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高职模具专业的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要求和模具的高新技术,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随时调整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也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才能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云龙,于海侠,田继承.新形势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技术与教育,2009(2):48-51.

[2]周大农,戚亚光,吴亚萍.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引导下的高职课程体系重组[J].教育与职业,2008(10):23-25.

[3]张其然,唐永刚.强化职业技能鉴定,促进课程改革进程[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35):62-63.

[4]叶金虎.浅谈高职模具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28-30.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质量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基础,以数据为中心讲述问题如何在计算机程序中得以实现。该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要培养学生能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合理的数据结构,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操作,并能完成相应的高效算法。课程设计的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弥补了课堂教学中实践少的缺陷,其教学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数据抽象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在软件设计领域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算法理论和编程实践完美结合,能够在工程实际中灵活应用。因此不断改进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素质软件人才的迫切要求。

1存在的普遍问题

1.1编程语言基础差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通常是在大二进行,算法是基于C/C++语言。虽然学生之前已先修过这些课程,但C++本身规则复杂,面向对象的思想不容易掌握,而学生又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普遍存在编程语言基础薄弱、对调试程序的方法不够熟练、程序结构设置不合理、代码编写可读性差等问题。不少同学反映算法能听懂,看教师演示一些实例也觉得简单,但轮到自己编程就无从下手。这种状况直接制约了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质量[1]。

1.2缺乏系统的软件开发思想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软件工程通常安排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之后,这样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尚不具备软件开发的思想。遇到问题时,只考虑怎么实现,没有进行整体软件开发的过程规划,忽视了软件的性能、质量、甚至于需求都不甚明确就急于动手编写程序。这样的做法使得课程设计的完成效率很低,经常需要返工。

1.3教师的指导“过多”或“过少”

课程设计中,教师的指导相当重要,但是目前存在两个极端,有的教师对每个课程设计都讲解得面面俱到,如何实现,用什么样的存储结构,所得结果等都作了交代,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者,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认为课程设计是由学生上机完成的,教师督促学生,最后给出考评,对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关注太少,很多学生因此敷衍了事。教师如何把握指导的度,如何指导是学生能力能否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2]。

1.4考评制度不合理

长期以来,课程设计报告被看成是评定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对学生软件开发的过程关注不多,学生只要上交了报告就能获得成绩[3]。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过度追求报告的整洁度、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等。甚至部分同学抄袭、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报告交差。一个学期下来,除了交了几份报告,学生的收获甚少,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甚微。因此,必须改革考评制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2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措施

2.1规范软件开发的过程,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

在学生开始课程设计前,教师首先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程测试等各个方面出发,让学生了解完整的开发软件过程。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所有算法均用可运行程序讲解,避免出现懂算法不懂编程的现象。有意识地让学生强化编程的技巧、调试方法、面向对象思想等内容。

我院数据结构课程组教师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将数据结构中基本算法全部用C++模板类实现,学生通过多看、多读这些规范的程序,取得了不小进步。

2.2梯度命题,循序渐进开展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以往是教师根据实验指导书布置课题后由学生完成,部分学生感到难度很大,无从下手。现阶段我们将课程设计改为验证型、验证设计型、设计应用型多种层次,针对各种基本数据结构,教师首先用模板类实现,学生在课程设计时先用实例验证程序,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预留的一些函数接口,实现该类的部分功能。最后再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由学生开发出完整的程序。这是一个由易入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验证型实验更加牢固掌握基本数据结构,再由验证设计型和设计应用型实验学会如何应用数据结构,如何在计算机中实现存储,实现各种需求的功能。

下面以二叉树部分内容为例,首先实现二叉树的模板类如下:

/*二叉树类*/

template

class BinaryTree

{

public:

BinaryTree():m_root(NULL){} /*构造函数*/

~BinaryTree()//析构函数

/*按以先序次序输入结点值的方式建立二叉树的接口函数*/

void Create1(ElemType ch[],const ElemType &endChar);

/*以二叉树的先序和中序次序建立二叉树的接口函数*/

void Create2(ElemType ch1[],ElemType ch2[],int );

/*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的接口函数*/

void PreorderTraverse (void (*visit)(const ElemType &));

/*中序递归遍历二叉树的接口函数*/

void InorderTraverse (void (*visit)(const ElemType &));

/*后序递归遍历二叉树的接口函数*/

void PostorderTraverse (void (*visit)(const ElemType &));

……

private:

BTNode *m_root;

/*按先序次序输入结点值的方式建立二叉树*/

void _Create1(BTNode* &,ElemType ch[],const ElemType &,int &);

/*已知二叉树的先序遍历次序及中序遍历次序,建立二叉树*/

void _Create2(BTNode * &,ElemType ch1[], ElemType ch2[],int ,int ,int &);

/*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

void _PreorderTraverse(BTNode* ,void (*visit) (const ElemType &e));

……

};

对于这样的模板类,设定的验证型实验为:给定一棵二叉树,验证其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结果。在掌握了二叉树遍历的基础上,设计出模板类中预留的两个接口函数create1和create2。最后,安排设计型实验为创建表达式树;分别用三种遍历方式遍历该树,比较它与实际的波兰式、中缀式和逆波兰式之间的区别;完成给定表达式树的表达式求值运算。这样有梯度地安排课程设计,一方面强化了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完成更复杂的设计。对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说,验证型实验难度不大,基本都能完成,大大增强了自信;对优秀学生来说,挑战设计型实验更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2.3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启发

学生遇到复杂问题时,往往一筹莫展,不知如何下手。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从问题本身出发,层层分析,应采用哪种数据结构,用到什么样的操作,在这样的操作需求下应用何种存储方法比较合适,最后细化到具体的函数实现。

如教学计划编制问题[4],要求根据课程和课程之间的先修关系,得到合适的教学计划安排。首先分析这个问题是对有向图进行拓扑排序,课程和课程之间的先修关系可用有向图描述出来。数据结构为有向图,存储方式为邻接表,应用的操作是拓扑排序。拓扑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先输出有向图中入度为零的顶点,再从图中删除该顶点和所有以它为尾的弧,重复执行,直至图中所有顶点均输出为止。要完成拓扑排序,首先要求出图中所有顶点的入度。拓扑排序算法中还用到了一个辅助的数据结构栈,因此还需要初始化栈、出栈,入栈,判定栈空等操作实现。这样层层分析下来,程序中需要的函数一一明了:创建有向图、邻接表的建立、求顶点入度、初始化栈、出栈、入栈、判定栈空、拓扑排序等。函数层次关系图示如图1所示。

图1函数层次关系图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会了带着问题去思考,逐步学会将大的程序化解成若干小函数,最终经过整合完成整个设计开发。

2.4加强团队合作,调动每位同学积极性

在课程设计中,针对每一种数据结构安排了一个工程性综合实验,这个综合实验由几名同学组成小组合作完成。团队成员分工明确,一名同学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和控制组内的工作进程,强调任务落实到组内每一个同学。

教师布置任务后,每个团队将软件开发流程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实质性进行问题规划、模块划分、项目整合等工作。只有团队中每个成员都积极面对,整个团队才能获得优秀成绩,无形之中鞭笞每位同学认真对待。在一个团队中,大家集思广益,可以跟伙伴一起交流,互相学习,形成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最后在验收答辩时,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应汇报自己所做工作,教师和其他团队可以提问,交流开发过程中的心得。

2.5改革考评制度,从多角度综合考虑成绩

合理的考评制度可以对课程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通过考评体系可以反馈各阶段的进展情况,便于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和效果。课程设计考评有别于普通的课程评分,我分院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成绩由几个方面综合决定: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的实现以及实验报告。各项考评指标均有一定的权重,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确定学生成绩。其中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考虑学生所选课题的难易度、工作量多少。实现过程主要考虑完成情况、软件代码规范化、文档规范化、答辩质量等,最后由学生提交设计报告进行总结和讨论。设计报告除了包括常规的系统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和实验结果外,还鼓励他们提出优化方案,对于每个课程设计再“多想一点”,即其他可能存在的求解方法,如已经使用了链式存储结构实现,那使用顺序存储结构如何实现?各种设计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提高时间空间性能?通过总结,学生对问题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锻炼了扩散思维方式,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对评价优秀的学生或团队给与奖励,促使学生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软件开发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不仅可以巩固基本知识,还可以让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软件开发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本文从五个方面讨论了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措施,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从效果上来看,这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学习积极性都比前几届学生有了明显提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顺利完成课程设计并获得较好成绩,这为他们后续的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庞晓琼. 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53-64.

[2] 陈越,何钦铭,冯雁.“数据结构”综合性课程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8):54-55.

[3] 李群,赵玉霞,庄波.《数据结构》实验课程设计与探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3):27-28.

[4] 严蔚敏,吴伟民. 数据结构(C语言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80-182.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Data Structure Course Design

XU Chong, WANG Libo, JIANG Jua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Data Structure cours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lesson for computer major in university or colleg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ow teaching quality for course design,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in our colleg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teps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n have been analyzed and discuissed.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第4篇

(宣汉县厂溪乡中心校 四川宣汉636150)

随着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目前学生自主学习的呼喊声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成为了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主流,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我校地处贫困山区,几乎所有班级都是学生人数超过60人的大班。大班额条件下的教师无法分散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容易忽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而且课堂纪律易放难收,活动节奏难以驾驭,一节课老师需花费大量时间整顿纪律,大大降低了上课的效率和质量。这种大班模式也加大了老师作业批改的难度。按一个班60人计算,如果每批改一本作业的时间需要1分钟,一个班的作业批改就需要一个小时,假如一位老师带3个平行班级的课,那么一天阅作业的时间需3个小时,花这么长的时间,势必削弱了作业批改的质量……大班化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迫切需要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减轻老师的负担.

加之农村学生信息量小,表达力弱……在农村小学中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合作小组的构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一、合作小组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1、差异性

2、均衡性

3、可操作性

4、和谐性

5、灵活性

二、合作小组构建的具体方法:

1、中低段年级由教师分配为主

我校近两千名学生全部来自农村,他们单纯、善良。中低段的孩子更是淳朴、天真,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理性地进行自主搭配分组,在分组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将学生按照学习成绩,上课纪律,性格爱好,积极上进等每方面从A到D进行排列。A类学生我们称为特优生,B类学生称为优秀生,C类学生称为待优生,D类学生我们称为努力待优生。每组都有A、B、C、D 4类学生,他们既有个性发展的相似性,又有学习程度上的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B、B对C、C对D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实现A教B、B教C、C教D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

这样分组,遵循了“差异性、均衡性”的基本编组原则,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实现“把教学相长延伸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

2、中段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

中高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判断和评价能力,在分组时教师可以在对小组进行具体要求后,适当让小组成员自行搭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我校四年级各班就是按学生成绩、学生爱好、思想素质等将学生进行排名,将学生分成:A、B、C、D、E、F 6个梯队,每个梯队12名学生,即1——12名为A梯队,13——24 为B梯队,以此类推。A梯队的12名学生就作为合作学习的学,从A级开始,每一级的学生都到下一级梯队中去找一找自己愿意帮助的同学,然后再全班开展“一帮一”活动。每个组形成A帮B、B帮C、C帮D……模式,没有特殊情况不越级帮助,如果一些同学无法对下级进行帮助,或者帮助效果不是特别明显时,可实行个别“一帮二”。通过“一帮一”,合作小组基本建立起来了,将A梯队到F梯队中一个帮扶体系中的所有成员归纳为一个合作小组,共计12个合作学习小组。最后教师根据每个组的性别、个性等情况进行微调。

3、高段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

高段学生基本能正确客观的看待和评价他人,意志发展水平由弱到强、由他律向自律过度。随着学生情感生活的不断丰富,他们的理智感、友谊感 、集体荣誉感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依赖的重心由家庭逐渐转移到学校,同伴关系、友谊成了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根据小学高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分组时我校选择由学生自由选择为主。

高段学生大部分处于青春叛逆期,如果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提高,强行分组,反而会适得其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行分组,既遵循了青少年的心里发展规律,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成员也会地心甘情愿地为组内的进步齐心协力、奋发图强。

三、合作小组组长的选拔:

1、小组长的选拔条件

A、学习成绩要优秀

B、性格应外向

C、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要强

D、自我要求标准要高

2、小组长的选拔方式

A、教师指定B、毛遂自荐C、组员民主推选

四、如何加强小组管理

1、构建组队文化

小组文化是用评价手段拉动小组内互助学习的积极性,是一种学习氛围,主要表现在学生有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文化建设,使小组形成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以消除学生合作学习的疲劳。用小组做课堂教学的基本单位时,要下力抓好小组内部文化建设,做到用“用文化凝心聚力”。

每个小组要有自己的组队文化,要有组名、组训、组旗、小组目标、小组星级榜,如:

朝阳组 口号:初日朝阳,万丈光芒 目标:考上大学

组 口号:生命如帆,青春不悔 目标:畅游知识的海洋

雄鹰组 口号:展翅翱翔,追逐梦想 目标:像鹰一样坚强

每个组名都是小组奋斗的方向,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强大的激励作用。小组名字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荣誉和自豪,他们每个人都会为捍卫这一荣誉和自豪而团结、进取、努力。同时各小组张贴星级榜,可以记录每天组内成员学习及活动给小组集体的加减分情况,让他们时刻铭记在自己在小组中发挥的作用。

2、组内成员合理分工

组内成员是一个整体,在小组内要强调集体行动,不搞个人主义,组内对于各种任务要有明确分工,并且要明确落实到人。我校在组内成员的分工时选择在每个小组内,设小组长、卫生员、纪律员、安全员、得分记录员、检查员各一名。整个班级事务由各个小组轮流管理。

A、小组长: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对组员的学习、行为、思想等进行监督、督促和指导。包括随时与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联系,在同学和老师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作用。在其带领下,阶段性的对组规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改。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情况。同时,负责填写本小组一周内在校表现情况。当值的那一组,小组长除了负责本组组员的学习,检查本组同学对所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负责和其它小组长进行联系,督促其它小组完成各项任务。

B卫生员:主要管理组内卫生保持情况,要求检查好小组成员的个人卫生以及桌椅摆放情况。当值的那一组,卫生员则负责监督全班的卫生保持,并督促其他卫生员做好管理工作。

C纪律员:主要负责本小组的课堂纪律维护,对于上课出现的说话、嬉笑、打闹、递纸条等现象及时制止。当值那一组,纪律员则管理全班学习讨论过程中的纪律,要求自我克制力强,管理能强的同学担任。

D安全员:负责排查当值那天全班的安全隐患,将各个小组内大小安全事故及时向老师汇报。

E、得分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的得分情况。避免误加或误减分数,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混乱。当值的那一组,记录员除了记录本组的得分,还负责汇总当天所有小组的得分并及时张贴在小组星级榜上。

F、检查员:负责检查本组成员的作业完成情况,提醒未完成作业的同学进行补交。当值的那一组,检查员除了检查本组作业,还负责督促其他检查员的检查工作。

组内分工落实后,组内每个成员都对班级建设但有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3、合作小组的培训

利用周朝会等时间组织对合作小组进行培训。合作是有原则的,是有重点的,为使效果达到高效,要指导学生做到“九会”:学会预习、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赞扬、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归纳、学会反思、学会答题。同时告知学生:小组成员之间有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小组合作建立在小组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基础上,要将小组内部每一个成员的利益和小组的利益统一起来,使学生个体学习与活动的动机和群体的目标融为一体,每一成员都有“同舟共济”的意识,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到达成功彼岸。

4、小组的监督与管理

我校在对小组进行管理时,会结合学生星级排榜来进行学习小组的整体评价。

A、记分项目:①作业情况 ②课堂发言情况 ③组内默写及背诵过关情况 ④组内成员考试名次进退步情况 ⑤纪律情况 ⑥卫生情况

B、记分标准:

1、作业:每天不完成每人次(包括没带、作业没记好,完成情况潦草;允许有少量不会的题目)扣1分。当天没有补完每人次再扣1分,如果第三天仍旧没有完成,则加倍扣分。抄袭作业者一次扣2分。

2、课堂发言:课堂发言时允许组内互助,为其发言作进一步补充说明,但不允许出现组内相互提醒的现象,拒绝“打电话”。课堂问题发言超过3人仍旧没有答对,后答对者小组直接加1分。本环节的加分由各认课教师自定,但是组长发言时,所得分数一律减半。

3、默写及背诵:默写的收发一律按小组为单位。每次默写全对则小组加2分,二次过关通过的小组不加不减,但仍旧没有通过的小组减2分,下课后由小组成员留下为其辅导过关。(基础较差的同学有最低标准线,由任课老师和组内同学共同制定最低标准),如果有人举报作弊者,经核实后组内一次性减10分。

4、考试情况:

(1)学科测试之后,该小组内成员有一名优秀,加1分,一名不及格,扣1星。

(2)期中、期末考试后,按组内成员学科等级情况加分或减分。

优秀加2分,良好加1分,及格不加不减,不及格减1分;

5、纪律:

(1)、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每人次扣所在小组1分。

(2)、上课违反纪律者,如说话、走神、睡觉、看课外书等。

(3)、午、晚休说话影响学生休息的。

(4)、上课迟到,在校园及走廊追逐打闹者。

(5)、不尊敬师长,顶撞师长者。

(6)、损坏门窗等公物者。

(7)、在班内散布谣言及欺负同学者。

五、小组分组的好处

1、通过学习小组,提高监管力度。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3、通过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范文第5篇

饭店管理尤其是高校饭店管理课程教学深陷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科研创新与立足实践之间平衡点的迷局,进而导致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实践应用性之间的巨大矛盾。此外,我国高等旅游院校的教育模式基本沿袭了传统教育模式,师生互动缺乏、教学地位不对等,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更加导致了旅游科研、实践参与能力的下降。

尽管柳光露、刘红主张构建经营管理战略发展能力、业务流程管理能力、岗位作业技能能力的三维能力体系,但其能力结构过于强调实践能力而忽视了理论教学,无疑容易导致教学的高职化。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为2-11高等院校,自然不应止步于实践能力培养,更要求我校正确处理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科研创新与立足实践的矛盾。

二、构建科研、教学和实践的三元结构体系

(一)三元结构解析

Research(科研),education(教学)andpractice(实践)简称“reap”模式。Reap为“收获”之意,意为将更多兼具课程基础知识、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吸纳到旅游专业中,从而为旅游业这个“朝阳产业”提供更多的人才储备,进而使旅游业“收获”更美好的明天!同时,也旨在将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实践功能都聚集在校园中,创造更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从而“收获”更多的旅游业发展人才。

(二)三元结构发展方式

通过图示不难看出,教学、科研、实践既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有所交融。这一结构在保持普适性,即适用于所有涉及教学、科研、实践的学科实践的同时,又能够适应不同学科的特殊性要求。针对普通高职高专学校,应致力于提升实践比重,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针对普通高校,则应根据不同定位在三者中力求平衡点,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独创之路。

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目前其饭店管理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应着力提升学生实践与科研能力,形成三者鼎足之势。

三、饭店管理教学创新举措

(一)教学

1.教学理念创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推动教学理念创新,由注重教师单一主体地位向发挥主导地位转变、由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向更好满足市场需求转变、教师授课方式由“?B续性细节式”向“探索素质式”转变,充分挖掘、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市场引导作用。

2.教学课程重组,明晰课程划分界限

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饭店管理、餐饮管理等课程设置有所重复,易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和学生积极性下降等问题。教学创新应着眼于明确课程界限划分标准,对课程设置进行重组,促进资源的优化利用。

3.增设实践应用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

针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英语重书面表达能力、轻口语表达能力,对饭店管理相关实践认识较肤浅等问题,加强学生饭店管理英语表达能力、饭店管理相关软件应用能力等的培养,促使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升。

4.教学设计模式创新,教学相长

课程教学要勇于突破传统单向教学模式,适当增加情景表演、案例教学、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活动,并积极邀请业内专业人士定期进行相关行业知识、行业现状、行业前景的介绍,促使学生对本专业、本课程有更加准确的认知,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力争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刻苦的优良品质,并提升其行业敏感度、岗位适应性,从而提升其实践、科研能力。

5.考核体系创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考核应突破传统的期末试卷考察的方式,综合考察学生饭店管理的综合素养。在具体实践中,适当增加平时考核比重,平时可采用情景模拟、课程实践、专业论文写作等综合考查方式。

(二)实践

除上文中提及的教学中更多涉及实践外,学校应开设本校饭店管理课程实验室,促使学生更好地在实践中消化专业知识。与国内饭店开展合作,促使学生在饭店营销、饭店规模扩大、饭店连锁和联号经营实践中锻炼实践素养。

论文写作、课程实习的频率也应提升,积极推动课程实践的全面化、层次化、阶段化。积极丰富实践形式,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设计合适的实践活动、针对学生个人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针对性的提升实践能力。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大一、大二学年应加强课程情景模拟表演、最新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利用寒暑假加强学生饭店实习工作,从而增强其实务能力,促进教与学的更好融合。大三、大四加强学生更深层次的专业素养培养,以学年论文为标准引导学生加以创新,进行论文写作;由老师带队参与相关专业前沿比赛,促进三元结构的更好融合、利用。

(三)科研

饭店管理方面科研在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脱离实践、空洞化、理论化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设立上文提及的饭店课程实验室,促使实践、科研的更好融合。该课程老师也应积极组织学生前往所在城市甚至全国的饭店进行现状调研,促使学生在调研中更加深切的感受到饭店管理的现状与前景。其次,本校应加强与全国甚至世界科研前沿机构的合作,拓展学生视野,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科研素质、增强学生科研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