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农村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77-03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农村幼儿园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农村幼儿园师资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农村幼儿教师现状
农村幼儿园教师数量的短缺、素质的偏低是直接影响和严重制约农村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幼儿园教师地位有所提高,工作条件有所改善,待遇有所改善,学历水平有所提升,但从总体来看,状况仍然堪忧。
(一)农村幼儿教师的来源分析
按照是否受过专门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系统学习,农村幼儿教师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等专科院校、中等师范和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这类教师由于在农村幼儿园工作,缺乏相应的进修机会,导致教育理念和方法陈旧过时,知识结构也趋于老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另一类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训的初中、高中毕业生。这类教师教学方法有明显的“成人化”倾向,不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活动目标意识淡薄。
(二)农村幼儿教师发展不均衡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公办园与民办园发展不均衡以及公办园编制内外幼儿教师发展的不均衡。农村的公办幼儿园的财产均属公有,园长由教育局任命,建设经费、办公经费、教师及保育员工资均为财政拨付。而民办幼儿园自负盈亏,资金压力大,幼儿教师工作强度大、待遇低,幼儿教师流失快,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基数大,编制内外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差异较大。公办幼儿园编制内外教师收入差距过大,一直是制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编制内的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一般依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发放,而编制外的幼儿教师一般是按照合同工来对待,月工资只有千元左右。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均衡,主要体现在编制考试的应考能力方面[1]。随着国家对幼儿教师实行事业编制标准,很多幼儿教师都想通过编制考试来获得编制,改善自身的工资待遇。受过系统学前教育培训的幼儿教师通过学习,能够通过相应编制考试获得事业编制,而对于另外一类幼儿教师,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专业与技能知识,只有部分的幼儿教育实践经验,很难通过编制考试。
(三)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的幼儿教育发展也有所差异。目前,各地农村幼儿园大多办园条件不好,甚至有不少农村幼教机构设在偏僻的山村,交通不便,教师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而幼儿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幼儿教师不仅要开展幼儿教育活动,还需要照顾孩子的生活,保护他们的安全,事无巨细,劳动强度非常大。在农村幼儿园,大多是一人身兼数职,集园长、教师、保育员、炊事员于一身。我国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基数大,工资低,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极低的待遇降低职业魅力,一方面使得幼儿教师资源流失,另一方面使得许多青年人不愿意选择到农村从事幼教工作。
(四)职称评定和外出培训机会少
农村幼儿教师基本文化素养较低,能力较差。由于最初的政策影响,正规幼师毕业人数少,多数是小教“嫁接”过来,而合格的小学老师并非合格的幼儿教师,其专业技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虽然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逐步重视,职称评定机会和外出培训机会有所增加,但总体来看,职称评定、外出培训的机会仍然有待提高,各种评先评优的机会也很难落到他们头上。多数农村幼儿教师似乎是被排挤在教育体制之外,不管怎样优秀,工作如何努力,都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这极大地消解了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造成了农村幼儿教师的“隐性流失”。加之农村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图书资料较少,幼儿教师很难通过业余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大多数幼儿教师只是凭借已有的教学经验年复一年教下去,其自身的幼儿教育知识和技能未能得到有效发展。
二、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滞后原因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受教育政策、幼儿园管理机制以及幼儿教师自身等因素的影响。
(一)教育政策的原因
由于幼儿教育尚未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对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专业起点、文化素质都和同期上岗的小学民办教师相比,民办幼儿教师条件是差不多的。但是,小学民办教师相继转正为国家事业单位教师,职称、待遇、医疗保障等问题全部得以解决,而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小学教师,也没有相应的医疗和养老保障。这会影响了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一些教师选择离岗转行。同时,对于民办幼儿园教育部门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行为,也没有明确的监督治理机构,使得大部分民办幼儿园教师享受不到《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基本权利,待遇也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导致民办幼儿园很难吸引到高素质专业人才,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更无从谈起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2]。
(二)幼儿园管理机制原因
幼儿园管理机制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园长负责制。目前公办幼儿园的园长由教育局任命,园长大多会具有相应的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主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我国农村大多数幼儿园为民办幼儿园,园长的专业水平制约着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民办幼儿园长学历和业务能力普遍偏低。大多数园长并不懂得学前教育,更不了解当前流行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她们开办幼儿园从某种程度上是看中了这一商机。由于自己不具备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有时候为了与其他幼儿园抢夺生源,容易受农村幼儿家长落后思想的影响,一味的满足家长“学知识,看孩子”等不合理的要求,从幼儿小班开始就开始识字,算数等等。每天晚上还要给孩子留家庭作业,比如完成几道算术题。园长没有良好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得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幼儿教育专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自身的原因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也体现在幼儿教师自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幼儿教师的职业定位有所偏差。由于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基数大,来源也参差不齐,其专业基础差异较大。有些农村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把自己定位为保育员,忽视了自身对幼儿教育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表现出对幼儿教育工作倦怠。农村幼儿教师工作量大,除了每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大多还要担任保育工作。繁琐的日常工作使得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的职业有些倦怠,一些教师每天上班后工作积极性很低,对待工作也就缺乏探索的精神,对幼教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相应的兴趣,导致专业发展滞后。
三、美国农村幼儿教师质量保障经验借鉴
(一)建立科学幼师培养体系,制定教师教育专业标准
美国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形成专门的体系,对于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正规教育机构的培养,这些机构有职业学校、社区学院以及大学。职业学校的学制跟我国一样初中毕业,学制3年,从事幼儿园内保教工作。职业学校幼师教育渐渐被社区学院及大学取代。社区学院的学制为2年,培养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前或早教专业的学生修满30—35个学分的基础课程和20—25个学分的专业课程,并参加了教育实践后,即可获得副学士学位,毕业后优秀生可以继续选择升入大学,亦可在幼托机构做助理教师。大学的学前或早期教育专业有本科、硕士、博士3种层次的教育,本科的培养主要通过4年让学生掌握基础教育,研究生教育培养专门的学前教育人才,学制为1—2年,博士是学前教育的最高学位,学制一般为3年及以上,重视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在本领域的高精尖的专门人才。
除了正规机构的培养,美国还有学前教育协会或专业团体建立的专门的幼教培训机构。这是在对正规教育的补充。比较著名的办学机构为专业认证委员会 (the Council for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于1971年创立的儿童发展副学士(Child Development Associate } CDA)证书计划 [3],随着证书计划的市场化的接轨和完善,逐渐与社区学院和大学挂钩,可获得副学士学位。CDA证书的认定计划是针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培养情感和提升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全面教育。
确保师资教育质量,前提是要制定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和教师培养标准,这是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基本条件。美国通过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来分阶段、分步骤地培养幼儿教师,用制度来保障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1980年,全儿教育协会制订了一套专门针对早期儿童教育从业者的高等教育计划指南,包括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候选人培养计划指南。之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2003年,全儿教育协会完成了初级、高级计划和副学士学位计划,这三套计划满足不同专业水平、不同专业需求的幼儿教师的教育和实践的要求,这极大保障了幼教师资质量。
(二)规范教师入职资格,保障师资质量
在美国早在1825年就推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从低标准到高标准不断完善。目前,美国大约95%的幼师持有早期教育或基础教育,或者两个专业都有的教师资格证书。2004年,美国在原有教师资格标准的基础又做出了新的调整,如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性、学科知识、关注特殊儿童教育、测评儿童发展以及教学策略研究等。随着新的教师资格证书的推广,各州建立互认和合作,保证了城乡师资均衡发展,有力保障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质量。特别指出的是,美国分权地方政府,对幼儿教师入职质量的监控通过各地方政府的严格把关和教育团体的监控完成的。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在招聘教师要经过严格的筛选过程。根据岗位要求条件招聘信息,按照程序筛选和考核,从求职者的资格证书、学历以及综合素质等来审批确定。被确定聘用的幼儿教师并不是最终确认,要经过一定时期的聘用期,通过工作中的表现来确定该教师是否完全胜任再教育机构的工作。试用期的考察时新近教师接触实践的过程,每一次的评估能让实习者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提升自己适应环境能力以及专业素质。最后,由多元评价主体评审和鉴定幼儿教师能力,评价主体包括本专业专家、管理者、家长以及幼儿,从多方面来评估,这样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了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加强培训,保障在职教师质量提高
教育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教师也要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来满足社会需求。在职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技能引领和传输作用。在美国,幼儿教师的师资培训和我国一样,是由社区学院、大学教育学院以及专业培训来承担的。培训机构会根据不同层次的师资水平实际需求,来设计出多元的培训项目供老师们选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美国的幼儿教师培训,按照培训机构来说,可分为两部分,专业培训和学术培训。专业培训是由幼儿教育协会来组织承办的,开发的培训项目有助于教师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同工作实践相结合。项目设计由三种培训模式组成,分别是在线自定步调的学习、面对面培训,以及光盘式自定步调的学习 [3]。除了之外,教育协会组织实施专门针对于管理者的培训和一线幼儿教师适应性实践培训。
学术培训指的是高等院校如大学和社区学院组织的培训,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来实施不同类型和特色的培训项目。例如,斑克街学院和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幼儿教师培训以建立坚实的幼儿发展和早期学习知识基础而闻名美国;纽约大学和奥本大学则以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倡导自我概念形成、档案袋评定等建构式的幼儿教师培训等 [3]。在职培训满足了幼儿教师专业提升的需求,特别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计划,保障了农村幼儿师资质量。
四、改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政府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农村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的途径,逐步完善幼儿教师发展机制,从而达到普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目标。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城乡互动的教研机制,为城乡幼儿园教师建立交流平台。农村幼儿园可以到示范园进行观摩实践,与优秀的幼儿教师进行园本教研活动,交流教学、保教经验。示范园的骨干教师也可以到农村幼儿园进行送交下乡活动,将办学理念和经验给予分享和交流。有的幼儿园组织一课两上活动,即在听完示范园教师的授课之后,农村教师在学习名师授课基础上备课上课,让大家在点评和研讨,在大家给出意见之后,再上讲台讲课。这样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找到教师自身的不足,及时修正,不断训练,促进其专业成长。这样的教研活动可以一学期组织5—6次,让农村的幼儿教师都有机会参与互动。其次,改革农村幼儿园管理体制,将其从前乡镇管理体制转变为县区管理,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统筹委派参加市级、省级幼儿教师培训。解决幼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专业培训。第三,在农村推广远程网络继续教育模式。建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推广这种学习模式,将课程资源、专业资讯等教育资源上传至网站,让农村幼儿教师在网络上分享资源和交流。利用电视台专栏幼教频道开设专业课堂。远程网络继续教育模式能够解决路程远、经费少以及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4]。
(二)强化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养
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幼儿教育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政策原因,城乡幼教师资质量还存在着差距。对于农村幼儿师资要不断地加强,以示范集中幼教培训来引领,建立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一方面,加强幼儿教师学历的提高,特别是民办幼儿教师,好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凭借着一些教学经验在上课,幼儿“小学化”倾向严重,通过学历教育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加强幼儿教师的职后培养,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幼儿教育的优秀经验,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名师计划,积极开展幼儿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以骨干带动全面,来提升幼儿教师整体水平。
(三)加大政府对农村幼儿教师专项教经费投入,建立同岗同酬机制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是保证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手段。平衡城乡幼教水平,要加大对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经费要朝着农村倾斜。加强对农村乡镇幼儿园的建设和投入,保证农村幼儿有学上。建立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为继续教育提供保障。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薪酬,也是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激励方式。目前幼儿教育尚未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对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没有核编依据,不仅编外的幼儿园从业人员,其身份、待遇、劳动保障等问题难以解决。
随着国家开始重视幼儿教育发展,目前制定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为公办园教职工编制核定、公共财政核拨幼儿园相关经费提供了政策依据,解决了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力加强了公办园教职工队伍建设,对于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建议跟公办教师一个待遇,这样激发农村编外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便于规范幼儿园编制管理,促进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促进校地共建和农村幼儿教师本土化
首先,加强高校和地方密切联系,将高校的专业知识和办学经验等教学资源以“送教下乡”方式传输地方幼儿园。通过省市级教育行政机构每年定期在学前领域幼教专家、特级教师、一线优秀教师到区县、县镇幼儿园授课,为更新农村幼儿教师交流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而提供专业的培训。其次,组织城乡幼儿教师互动活动。城市示范园幼儿教师可到农村幼儿园支教一段时间,为农村幼儿园提供专业指导。农村幼儿园教师也可以交换到名园去观摩学习,从管理模式、保教经验以及课堂技能等方面不同程度地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第三,发掘农村幼儿教师本土化资源,加强幼儿传统文化教育。从农村学前教育的实际出发,在省内招收一定数量的免费师范生,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将来毕业位本土幼儿园提供专门师资。在此基础上,发掘本土资源,寓乐于教,将本土文化传递到课堂里,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琴.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环境及相关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7,(4).
[2] 窦丽丽.制约农村幼儿教师发展的因素与解决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风险管控
一、内蒙古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建于1951年,作为金融纽带联系着党、政府以及农牧民,并致力于农村金融方面。到2014年为止,内蒙古农村信用社下设106家旗县级法人机构,其中农村商业银行18家,农村合作银行6家,统一法人社82家。截至2014年末,全区农村信用社资产有4120亿元,存款有3341亿元,贷款有2215亿元,在全区范围内的金融机构中居于第一位。
(二)特色优势
1.网点覆盖城乡,从业队伍庞大
农村信用社在全区有93家旗县级法人机构,机构网点2357个,从业人员29714人,在我区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中是资产规模最大的,也是服务范围最广的,并且是从业人员最多的,金融服务在城乡的覆盖面达到100%,拥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
2.发达的系统网络以及通畅的结算渠道
农村信用社拥有我区最大的金融网络服务系统――综合业务系统,覆盖了全区的11个盟市的93家旗县级机构以及其下设网点。现在,其36个子系统包括建成银行卡、大小额支付以及信贷管理,都加入了其农信银支付清算网络,所有网点都能实现在全国进行通存通兑以及异地结算。
二、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
当下,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而各地亦不断有带有地方特色的金融机构成立,以及国有银行在各个乡镇广布网点,使得农村信用社的作用弱化,对其存款吸收产生极大的影响而自身的制度不完善也对其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一)对信贷风险管控的疏忽
1.风险管理观念落后
一些农村信用社贷款发放没有严格按照贷款发放的程序来进行,贷款没有严格审查就通过,一般借款是由上至下先得到上级机构的贷款意向书然后再向下级办理造成基层的放贷人员自然而然认为既然上级机构已经有发放信贷的想法应当照办,这种从下到上实行贷款发放的错误操作程序使很大一部分管理人员淡薄了风险观念,导致一开始的调查资料就会出现一些虚假的反映行为。
2.不良贷款比例高
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并不发达。正是因为这样,在农业方面,对一些基本工具的投入少、质量差无法达到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要求。近年来内蒙古旱情十分严重造成农牧业减产生产效益明显下降,这对于主要靠农牧业为生的农牧民来说就意味着失去经济来源无法偿还所欠贷款。此外还有一些不良贷款的形成是由于某些贷款客户的信用缺失不遵守协议造成的。
(二)金融服务不全面且缺乏创新
现在,由于我国大多数的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仍然以存、贷、汇为主,对于信贷服务的品种缺乏创新,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完全满足,尤其是农牧区,再加上竞争不充分以及农村金融创新的不足,弱化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功能。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较,理财产品也过于单一,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
(三)贷款门槛高,农牧民贷款难
农业不像工业,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即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内蒙古农牧区,自有资源少,农民基本是靠天吃饭,而青年人一般在外打工,因而在抵押以及抵押后对抵押物的处置存在着很多困难,贫困农民既得不到工资保障又没有生产资料保障,因此贷款比较困难,再加上没有愿意担保的担保人,也就使得农牧区的农民贷款比较困难。
(四)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
农信社的员工总量偏大而新老更替缓慢,对人员的配置也并不合理,尤其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是管理层人数多,而基层人员缺乏。二是有些基层人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无法适应岗位的要求,无法达到既增加人员总量又调优结构的要求。
三、发展内蒙古农村信用社的对策
(一)促进业务的综合发展
树立“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观念,依据自身的优势在坚持“持续稳健”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同时加快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在保持传统业务发展的同时逐步充实中间业务的内容。重点放在农牧民和相关的经济组织,更有效地发挥对“三农三牧”的服务作用。深入的推广“阳光信贷”模式,增强贷款透明度。更加严格对贷款全流程进行监督管理,强化贷放分控管理以及实贷实付管理。
(二)深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以国家的宏观目标为方向,通过省级政府的管理以及信用社的自我管理,建立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股权连接自治区和基层联社,并通过规则来约束的机制,使农信社的管理体制逐步成熟起来。积极申请成为省级联社的改革试点。不断改进绩效考核制度,合理调整考核内容与评级指标,实现综合考核的公平公开严谨以及评级考核的规范化、科学化。
(三)引入人才,强化科学技术
通过合理调整农信社人员的总量逐步优化农信社的人员配置,最终达到人力资源结构的最优。坚持以考录人,引进各方面的人才。严格遵守有证才能上岗的规定,通过减少冗余的员工来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优化科技组织体系,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并对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进行建设完善,提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重视对信息系统风险的防范控制。
(四)提高风险控制和安全防范意识
明确各个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责任,划清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专业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界线,逐步架构一个分工和责任明确,能够相互平衡且运行效率高的风险管理组织。重视对风险的监测,通过数据能及时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和防范,提高农信社对风险的识别计量能力。转变风险管理的方式,由原先只注重事后处置的方式转为事前、事中和事后都进行相应管理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三农问题,贷款风险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省联社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的各个省联社政企不分,产权与控制权之间存在矛盾,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信社采取了省联社的方式,而省联社的法律地位也比较弱。第一,省联社是由不同区域范围的县农村信用社入股而来的,而且省联社的入股人员大部分都是县农村信用社。第二,地方政府部门管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其也是一个独立的行政主体,如此一来省联社就有两种职权。然而,省联社与政府机关和金融企业不同,其具有多重性,所有权是自下而上的,县联社拥有所有权,一般是通过入股组建省联社的,管理自上而下,省联社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因此,控制权、所有权反向而行,县级联社的设立亦是如此,方向上不一致。
(二)偏离了“三农”政策的正确导向
农村信用社必须以农村为根基,需要以三农为根本,这取决于市场的优势与政策的导向、农村市场资金的安全等。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三农,当前,我国有诸多的农村信用社的日常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都是比较低的,完全忽略了自身的优势性,开始参与到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品种比较繁杂、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这就已经偏离了政策的正确导向。
(三)潜在的风险比较大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缺乏合理性,资产很容易出现一定的质量问题,在制度发生转变的过程当中就会出现新的坏账,且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又会出现新的资产问题。另外,农村信用社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风险比较高、利润比较低,服务的对象比较分散,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差,存在的潜在风险比较大。
二、改善我国农村信用社现状的对策建议
目前,很多农村金融机构出现了变化,金融市场化的程度在加深,农村信用社的现有部门需要与时俱进。
(一)逐步完善省联社的管理体制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未来发展是有利的,如果农村信用社的整体发生了变化,就会对经济的波动造成负面的影响。随着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的变化在日益加深,省联社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需要根据变革的不同进程来逐步取消各省的联社,最终完成股份制变革。
(二)把握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
农村信用社离不开农村这片土地,服务三农是其发展的根本,如果不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放弃“支农”的初衷,农村信用社就是去了根基。因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规模一般都比较小,服务地域有限,其产权形式、组织方式与其他的银行金融机构有较大的区别,农信社一般是社员入股和参与民主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社员服务。实际上,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违反了合作的原则,大量发放非农的贷款,进行房地产投资等。从全国来看,发放小额贷款,积极支持三农扶持政策的那部分农村信用社的持续经营状况比较好,农村信用社在后续的发展进程当中,基础不是很稳固,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其日常的生产经营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农村信用社当前的矛盾。
(三)合理规避潜在的风险
第一,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方法应与商业银行不同,需要依靠比较积极的政府政策,避免风险。免征并降低各种不同的税赋;合理管理存款金的数额和比例,从而大幅减少利率波动造成的损失;要适当地扩大经营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相关的副业,比如保险、代收业务等,为社员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第二,选取适当规模的、拥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农村信用社,并积极鼓励其他的农村信用社参与合并,成立地方农村商业银行。
在我国,最近几年以来,比如广西的农村信用社加大了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其中与农相关的贷款和给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占到了50%,为广西的三农进程加快提供了便利、为小微企业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第一,农信社创新了特色农业的贷款,从而进一步帮助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桂林市的阳朔白沙镇蕉芭林村开启了致富的榜样,其带头人十几年来一直在广西农村信用社信贷的积极扶持下组织生产,从最初的1万元的贷款增加到了现在的50万元,目前的年收入数百万元,是阳朔金桔的种植大户,每年的收果均超50万公斤。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到2015年末,阳朔全县的水果种植的面积达到了30.18万亩,年产量为39.28万吨,其产值总额为34.75亿元,金桔的种植面积、产量和效益位于全国第一的水平,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1.22万元,增长率为12%,其中有一部分村民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2万元。第二,农村产权的抵押贷款,满足了农村资金的需求。玉林市区的联社开发出了新的贷款产品, 比如金地贷和农房贷等,这些都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促进了当地种植业、设施农业和农户创收等各项活动的发展进程的加速,地的农户可以合理利用贷款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当中。
三、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前景
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变革方面,农村信用社的积极作用显著,农村信用社一直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革,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前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社区型的农村信用社
一般来说,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与商业银行有很大的区别,信息的对称性是其具有的特殊优势。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存在为地区内的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为农民创收,给农村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熟悉对该区域内的发展情况、信用情况、农民的信贷需要以及还贷的能力等。农村地区人口的流动性比较小,诚然,农村信用社的客户范围也是比较稳定的,这样建立信任的联系就十分容易,这样也可以有效降低贷款风险。农村信用社为经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其产生的利润和商业银行相比较是很低的,因此,这就需要农村信用社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对称的积极作用,最大化地降低了贷款的成本,提高了抗风险的能力。因此,农信社的未来发展应朝着区域型的、小而精的社区型的金融机构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的商业性
在我国,由于历史问题和实践方式的不同,很大一部分的农村信用社出现了非农化的问题,它们把大部分信贷资源投放在工商业企业当中。所以,在历史过程中,有一部分的农村信用社成立了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一部分的农村信用社则成立合作制、股份制相结合的农村合作银行,而约一半以上的采取的是统一法人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目前,从农信社目前的情况上来看,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该地区的农村信用社都开始逐步向农村商业银行展开,甚至也会出现有一部分农村合作银行逐步朝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我国的金融制度必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虽然我国目前有部分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仍有一部分没有改制的农信社。因此,未来农村信用社一定会向管理先进、风险控制良好的现代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的特色化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直接联系,而我国的农村经济则是以农业发展为主要方面的,与工商业的发展有着本质区别,因为我国的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的弊端,农业贷款的抵押物较难提供,尤其时间比较短更困难,其所需要的贷款的数额比较小、周期比较短、应急性比较强。为了应对此种贷款的需要,农村信用社会大力地发展农村无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而与此同时,由于农业区域的集中度加深,农业生产当中的不同行业对贷款的需求是不同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理财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比较单一,以存贷为主的状况会极大地限制农村的理财市场发展,未来的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会成为其发展的首要任务。
总之,要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熟悉掌握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流程、经营方式,创新组织架构、修订业务流程、做好风险控制、积极鼓励员工等各个方面,有效地进行资源的整合。因此,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十分复杂,需要从系统上完善,需要不断地创新,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运行。
参考文献
[1]王曙光.构建真正的合作金融:合作社信用合作模式与风险控制[J].农村经营管理,2014(05).
[2]蓝虹.中国农村信用社“去合作化”的成因探究及启示[J].南方金融,2016(04).
[3]李芒环.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M织的发展障碍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16(01).
[4]王璐,吴东立.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06).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现状;改革;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现状
农村信用社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的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1~2]。
(一)内部问题
1.历史包袱重。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政策因素和客观原因造成的农村信用社资金损失、贷款不能收回、执行国家平衡物价等宏观政策创办保值储蓄而垫付的保值贴补利息等历史包袱使得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亏损严重,处于严重的资不抵债的局面[3]。
2.结算渠道不畅。尽管这几年农村信用社在结算渠道疏通上做了许多努力,但与国有商业银行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大部分地方的信用社没有开通快捷的全国联行和全国银行汇票业务;造成农村资金流向城市,支农资金向非农产业转移,消弱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的实力。
3.管理体制不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虽然改革多年,但到现在县市以上管理机构设置仍然是参差不齐,从省到各县市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机构设置多样,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统一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的整体优势。
4.支农的政策性与经营商业化存在矛盾。按政策规定,农村信用社主要服务三农,服务对象是贷款额小且居住分散的农民,不以盈利为目的,这等于把本应由政府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的社会职能交给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农村信用社,但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具体执行中,又将农村信用社视为商业性金融机构来处理,承受了与商业银行完全相同的税收等负担,未有足够的优惠政策[4]。
(二)外部问题
1.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大了三农贷款的风险。各地农村信用社在加大对农村贷款投入的同时,由于农业自然灾害和农村市场风险的影响,造成部分贷款不能按期收回,形成逾期风险。
2.恶意逃避债务,影响了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信心。近几年来,在中国大部分县市,信用环境有所好转,贷户拖欠贷款的现象正在减少。但在少数县市、少数乡镇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贷户恶意拖欠信用贷款、逃避信用社债务的问题,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增加贷款投放的信心。
3.外部环境不佳,抑制了农村信用社贷款投入扩张。一些行业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用社采取歧视性政策,规定所属系统的资金只能存入商业银行。
4.邮政储蓄和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上存后大量流向城市,直接造成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减少。近年来,由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高,为邮政储蓄部门组织资金比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使邮政储蓄规模快速增长,邮政储蓄通过吸收存款从农村抽走了大量资金流向了城市[5]。
5.县域中小企业内在素质很低,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投资信心。目前,在中国大部分地方,县域中小企业大部分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企业市场信息捕捉不准,生产的产品缺乏销路,经营效益较差,企业信息披露不真实,企业产权不明,缺乏有效的贷款担保抵押物,造成农村信用社对其发放贷款存在较大的风险,对其支持普遍感到信心不足。
二、当前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状况
(一)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
明晰信用社现有产权,妥善处理历史积累和包袱,构建新的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分别进行不同产权形式的试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改造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
(二)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
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体制,分别确定有关方面的监督管理责任[6]。
三、解决农村信用社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两个关键问题的解决
1.农村信用社的过去遗留问题。通过所说的“历史包袱”包括呆账、贷款损失和保值储蓄的补贴支出。要彻底解决“历史包袱”问题,可以考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一次性补偿;这样做虽然一次性支付较大,但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历史包袱与现实经营夹缠不清的经济和道德风险问题。
2.农村信用社产权和管理体制的问题。农村信用社产权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和舆论界争论的焦点[7]。根据中国的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模式进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组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可先将各单独为法人的农村信用社、县(市)联社合并为一个法人,同时组建省、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待条件成熟后,组建合作制的农村合作银行;在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信用社承担着当地支农的重任,而当地资金流通量较小致使这些农村信用社长期亏损,另一方面这些农村信用社无法并入城市商业银行或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也不适合归入农村合作银行,所以建议在偏远贫困地区,可将农村信用社改组为政策性金融机构。
(二)各级政府提高思想认识,加大支持力度
1.各级政府要增强紧迫感,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的工作。国家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政策已出台,农村信用社已移交省级政府。从现在开始,省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对农村信用社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如果不加强管理,信用社经营出了事,最终还是地方政府负责;作为政府部门要增强紧迫感,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坚定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信心。
2.要真正切实地把农村信用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农村信用社改革后,将正式成为省级政府的一个重要经济部门,抓好对农村信用社的各项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子、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具体来讲,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养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要大力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和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求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观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状况,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二是以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第二种模式。即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当前,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推广力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质,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我国、本地区自主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技术组装集成,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乡村级农业技术队伍;要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下大力气培置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根据我国国情,要高度重视土地、水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大力培训乡村农民技术人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成果是重要的农业资本。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广大的群众就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基础。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根据本人几十年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提出如下思考:
1、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找准着眼点。
当前,发展高效农业,节水、节能农业,无公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也应该是我们培训工作的着眼点。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配合政府搞好生产结构调整,整体开发规划,并应把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生产及其他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双垅全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下微滴灌技术,新品种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灾害性天气预防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技术,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
2、深入农业第一线,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鉴于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长期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接受新事物有一定困难的实际,培训工作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使用农民群众的语言,采取声、形、图结合的办法,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浅显的道理,使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来。
3、帮助乡村建立健全农技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民协会的作用。
面对广大农村、千家万户农民,光靠少数专家和市、县(区)技术人员的培训,科技成果很难进村入户。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技术网络,采取层层培训的办法,加快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果。
基层农民协会、专业协会,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他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的示范最具有说服力、带动力,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因此,要帮助乡、村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协会及专业协会,并把他们作为基层培训的重点对象。
4、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
针对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科技素质不高,我市区域性经济差异大,种植作物种类、方式多样的现状,培训的形式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可采用农忙时一事一训,农闲时系统培训;室内课堂式讲授与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召开现场会议与组织学习参观相结合;文字讲述与播放光碟相结合……达到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能掌握,用得上,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