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258-02
低碳循环农业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利用先进的技术,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使物质和能量在循环系统中多级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碳农业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模式。循环农业是低碳农业经济的载体,是农业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低碳农业,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农业,即所谓的“三低一高”农业[1]。
固城湖位于江苏省高淳县西南部,是高淳县唯一的大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原为水阳江的过水性湖泊,官溪河建杨家湾节制闸后,转变为相对封闭的水库型湖泊,湖底高程5.5~6.5 m。当固城湖达到正常水位8.0 m时,湖泊面积24.5 km2,平均水深1.56 m,蓄水量3 800万m3。20世纪90年代以前,固城湖水质为Ⅱ类水标准,水体营养贫乏。近年来,固城湖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2]。2005年固城湖水质为Ⅳ类,水体达轻度富营养状态,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磷元素进入水体直接导致淡水水体的富营养化。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污染逐渐加剧,对农业活动污染治理亟需加强。在湖区,由于化肥和农药的滥施滥用,农村生活污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加之过度围网养殖尾水直接排入湖库,为湖库提供了营养物质[3]。
在固城湖生态区进行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势在必行,吸取同类湖区的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根据固城湖生态区农业发展特点,提出以下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期望进一步探索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模式。
1 水产业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水产养殖,尤其是螃蟹养殖已经成为固城湖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带和国内外知名的品牌[4]。在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养殖污染问题,影响固城湖水质,由此针对性制定水系生态修复方案。
1.1 高密度水产生态养殖废水减排技术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规模化、高密度水产养殖逐渐成为养殖业发展的热点。但该养殖方式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物质,大多数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了减少污染,要推广高密度水产生态养殖废水减排技术模式。该技术通过合理搭配养殖品种、精准投喂饲料、科学管养,结合水生植物的吸收利用,达到养殖池塘废水有效减排、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与经济效益的目的。研究表明,采用该模式,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能够减少70%的污水排放,增产率达到20%。该方式还具有简单易操作、投入较少的优势,可在实际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1.2 水产养殖废水人工湿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模式
为了解决固城湖周边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发展中养殖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的问题,将人工湿地技术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构建水产养殖废水的人工湿地处理及循环回用系统(图1)。
通过该模式处理后,出水的各项指标都低于渔业水质标准,达到回用要求,实现了水产养殖废水零排放,节水效果明显,并提高池塘产量25%,形成小环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3 种草养鱼净化水质生态治理模式
固城湖水草中,90%以上都是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这种水草不但渔业利用率低,还会产生季节性腐败污染水质。对于湖中现有的微齿眼子菜要定期收割,以免腐烂后形成淤泥加重湖水富营养化。养殖处于食物链底层的鱼类,如鲴属鱼类、银鲫鱼和鲢鳙鱼等,主要以草和浮游生物为食。最近2年,在固城湖里放养了细鳞斜颌的环保鱼,这类鱼主要以水底的腐殖质和藻类为食物,能清除残饵净化水质,实现截污减排,在水中人工栽培有助于改善水质的金鱼藻、黑藻、苦草等优质水草,共同构建绿色屏障,有效缓解水质的营养化和蓝藻的问题。
2 种植业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固城湖生态区以种植稻麦、油菜为主。并将油菜与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2012年举办了第四届高淳国际慢城金花旅游节,置身绵延万里的油菜花海中,让人如在画中游。在种植业方面利用以下模式,加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
2.1 淤泥整治养地
淤泥沉积在河沟和河道中,不但堵塞河道、河沟,而且淤泥中富集了很多营养物质,还会影响水体水质。定时清除淤泥,将其作为肥料还田,不仅有效处理淤泥,还提升了土地肥力,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维持,而且能够提高传统农业的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2.2 化肥合理施用
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控制农业污染,就要控制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施用技术,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土壤基础肥力,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避免滥用化肥。二是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不但能够增加作物产量,还能够培肥地力,具有生态环保等优点,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三是改革化肥施用过程中的鼓励施用政策,改为区别化、鼓励节约施用和科学平衡施用的政策[5]。
2.3 秸秆综合利用
在我国,经常可以看到农民焚烧大量秸秆,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秸秆资源。焚烧秸秆的主要原因是省工省力,秸秆没有较好的利用方式。农作物秸秆用途广泛,既是一种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又可作为反刍动物的饲料。固城镇利用稻秸秆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是稻秸秆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南京市农科所现代农业研究室正在研究麦秸秆替代稻秸秆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并在固城湖生态区推广应用,扩大秸秆的使用量。秸秆还可以还田(包括过腹还田方式),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保护大气环境,降低碳排放,增加农民收益。
3 建设最美乡村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高淳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无疑得力于固城湖地区的最美乡村建设。最美乡村不仅是一个概念,也不仅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一种相对系统的发展思路。在建设最美乡村的过程中,可充分发展以下模式。
3.1 建设最美乡村技术集成模式
高淳正在打造“长江之滨最美丽的乡村”,把“最美丽乡村”的愿望变成现实,固城湖生态区现阶段的重点就是做好“七大工程”,分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山水城林融合工程、蓝天碧水宁静工程、植树造林绿化工程、城乡环境整治工程、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和文化保护发展工程。在具体实施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环保资金投入。每年安排环保专项资金,确保财政对环保支出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着力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全面实施“绿色高淳”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构建“两横两纵”生态网架。三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对未经环评项目、不符合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项目,不予审批和核准立项,禁止批准新建任何化工项目,强制淘汰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四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污染企业改造及搬迁、清洁生产审核等,年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5%。
3.2 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养分循环技术集成模式
农村污染既有点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污染源既来自农村日常生活,也来自农业生产。在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清洁生产等原理的基础上,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进行技术集成研究,实现了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固碳减排的目的。研究表明,兴建沼气工程不但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生态农村建设,而且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是沼气能够作为农村日常生活的能源,减少煤炭和薪柴的用量,节约燃料费。二是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能够作为肥料施入农田,减少化肥污染,节约化肥、农药用量。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养分循环技术集成见图2。
3.3 农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农户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分析表明,以农村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固城湖生态区的综合治理必须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生态治理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为此,提出固城湖生态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图3)[6]。
4 结论
研究针对固城湖地区目前普遍存在的生态退化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及最美乡村建设进行了集成研究与示范,形成了一批生态治理与资源利用技术模式。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将可在固城湖区及其他类似地区进行推广应用。推行固城湖生态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确保固城湖“一湖清水”。
5 参考文献
[1] 黄国勤.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的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6):178-180.
[2] 王苏民,窦鸿身.中国湖泊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93-294.
[3] 于忠华,黄文钰,舒金华.南京市主要湖库水环境现状与演变趋势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37-39.
[4] 黄亦武,赵富山,吴建明.把脉高淳螃蟹产业发展[J].江苏农业经济,2009(8):43-45.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07
1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是结合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规律,根据实际环境设计、构建、调整及管理农村经济、农业生产的系统化工程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远远高于传统农业。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求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并且要将农业种植与林、牧、渔业等关联起来,即把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联合起来[1]。在传统农业经验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共同支持下,构建出生态工程,让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
2制s四川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
大环境来看,四川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支撑,但也受到了部分因素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四川境内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依然以传统模式为主。在平坝地区,灌溉及耕作条件较好,主要依靠大水漫灌及化肥进行种植,整体产量较高。但种植品种较为单一,品质不高,价格相对较低,并且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对部分种植区域土壤性质产生了一定影响,不利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二是森林系统退化较为严重。四川部分地区森林资源开采过度,境内森林覆盖率下降幅度较大。尽管加大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力度,但新增林中多数为中幼林,层次结构较为单一。新增林当中草本植物、灌木植物较少,甚至部分区域地表存在的情况,森林生态功能不健全,无法达到生态平衡的要求。同时,四川境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存在不足,导致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三是整体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受体制因素、资金因素、人力资源因素及科技创新观念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四川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四川农业在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化肥利用率及农业机械普及率等方面明显落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加工技术、品质技术存在明显不足。
3促进四川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3.1发展节约型农业
水土资源流失及生态环境质量日趋下降,已经成为了制约四川地区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发展节约型农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循环发展,让农业经济与生态协调化[2]。一方面,要注重土地资源节约。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以遵循生物互利共生、种间互补的原则,对农业生产层进行深度开发,让自然资源例如光资源、热资源得到多层次的吸收利用,以此来提升单位资源的产出率,提高农业种植效率。另一方面,要完善节水管理。通过农田节水、保水技术及优化种植布局,来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同时,通过节水技术推广、节水宣传等,增强农业种植户节水意识及节水技能知识储备,形成规模化的节水效应。除此之外,在强化节水、节地的同时,还应该适当转变畜牧业及渔业发展模式,推广节粮――食草型畜牧业及节饵――多层型渔业。
3.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让农业资源及环境发展达成平衡状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做到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一是要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氛围,在政府的引导下,让农户主动参与其中,奠定群众基础;二是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对农业种植结构、作物布局等进行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以资源循环、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为发展方向,并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分层次发展模式。在上游山区应实施退耕还林;在坡地及丘陵地带,则应该重点种植经济林果;在河谷平原地带应扩大稻谷、烤烟等作物种植规模,并发展淡水养殖。另外,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例如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绿色种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让农业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3.3加大农业生态资源及市场保护力度
加大生态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构建出适用于生态农业的环境检测体系,特别要关注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发展情况。一旦发现假药、假种子销售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让市场能够保持稳定的发展秩序。要加强水资源、林业资源的统一管理保护,继续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通过加强生态农田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保证农产品质量及安全达到标准。
4结语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技术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未来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度不高,2010年河北省投入农业专业技术人员3.36万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7.0%,农业先进技术普及率连续几年一直为75%。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益突出首先,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农膜的大量使用是造成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2010年其使用量分别为529.36、14.42、10.83kg/hm2,而美国和欧洲各国使用农药大致维持在1.5~2.0kg/hm2。化肥、农药、农膜的不当使用和有害残留,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农药在农产品中残留,使农产品质量下降,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其次,水土流失是制约河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9年的水土流失面积由2000年的697.86万hm2增至823.65万hm2,不仅使土壤肥力大大降低,而且淤塞河道、库塘,影响农业正常的排洪灌溉。另外,畜牧业作为河北省农村主导产业之一,大量未处理的畜禽废弃物也对周边环境造成了较大污染。同时,当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模式也是导致环境污染的又一方面。农村非商品能源生活消费结构,如沼气、秸秆、薪柴消耗量由2000年的4.41、742.85、405.14万t标准煤调整为2009年的71.45、852.74、439.28万t标准煤,显然,秸秆、薪柴能源消费依然是其主体,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最后,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的大量排放,使许多有害、有毒物质进入水、土等生态系统,严重危及农产品安全和人畜健康。农村社会保障基础不强长期以来,河北省财政负担重,农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21世纪初期政府对农林牧渔业投资额绝对量在逐年上升,但是与对城镇投资额相比差距悬殊,只占对城镇投资额的2%左右,还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这直接导致了农业基础薄弱,省内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缺乏维修保养,极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抗旱减灾能力。同时,农民是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主体因素,其文化素质总体偏低,使循环农业建设面临巨大压力。2010年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为2.4、2.0,而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2.9、2.4,山东、辽宁、广东和江苏的水平分别为4.8、3.0,3.3、4.1,4.7、3.1,3.2、4.8。可见,河北省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述省份同期水平相比差距甚远。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低下且产业结构不合理2010年,河北省土地复种指数为1.5,有效灌溉面积所占百分比重为81.0,旱涝保收面积所占百分比重为68.6,农机总动力为10151.3万kwh。尽管农机总动力在全国排第3位,仅次于山东省、河南省。但是,河北省大中型拖拉机所占比重仅为7%,小型拖拉机和农用车占了绝大部分,而国内其他绝大多数地方和省份的农机动力中大中型拖拉机所占比重大体保持在10%~33%。可见,河北省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就农、林、牧、渔各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百分比来说,2010年为54.00、1.10、36.70和3.00。可见,种植业和林业产值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其中,种植业急剧下调近28%,畜牧业和渔业均有不同幅度上升,其中畜牧业发展迅速,上调了近22.4%。而且,2010年种植业内部主要作物种植面积与上年相比也有所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了1.1%,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下调了5.9%,棉花种植面积下降了6.2%。总体来说,农村产业结构还欠合理,特别是林业、渔业急需加强发展。
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与方法
结合河北省具体情况从经济发展、环境支撑、资源承载、科技提升和社会保障5个方面构建较全面的、层次清晰的、数据较易获取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评价标体系(表1),共包含24个评价指标。灰色关联度灰色系统理论是以灰色关联分析为核心、集评估、建模、预测、决策和控制优化等为一体的技术体系。它作为一种新的因素分析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农业、工业和商业以及经济和管理等众多行业和领域。本文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将河北省农业生态经济建设作为一个灰色系统,用灰色关联度方法[6]对农业生态经济建设水平进行评估,可以有效地评价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进度和水平,并及时发现其优势和劣势,朝着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更高水平迈进。指标权重的确定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重系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权重系数的确定方法大致可归为3类[7]: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综合主、客观赋权法的组合赋权法。而组合赋权法又分两类,一类为乘法合成的归一化方法;另一类为线性加权组合法。本文采用线性加权组合法,将Delphi法[8]和变异系数法[8]相结合,计算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设计在与相关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并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9-10],设计“很差、较差、中等、较高、高级”5个等级来描述不同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对应数值分别为0~0.3、0.3~0.45、0.45~0.6、0.6~0.8、0.8~1.0。
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实证分析
设计河北省不同年份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比较序列和参考序列参考《河北农村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河北省科技系统统计数据集》和《中国统计年鉴》等,采用河北省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典型年份数据,并进行必要加工计算作为比较序列;同时,参考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河北省委关于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及到2020年长远规划目标,也借鉴了目前较具权威性的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全面小康的基本标准,个别指标参照其他发达国家相应标准,并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预测和本省省情,设计2020年各项指标数值,并把2020年全面小康标准作为参考序列。结果分析按照上述权重确定方法计算得到的各级指标权重见表1,按照上述评价方法实证分析,可得到河北省改革开放以来典型年份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表略)。关联度越大,则相应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各指标越接近参考序列,其水平越高。从表2可以看出,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力和环境支撑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分别从1985年的0.3625、0.4522增至2010年的0.6220、0.7882,均在2007年出现波动,与2004年比较有所下降,具体为0.5614和0.6762;资源承载力、科技提升力和社会保障力发展良好,从1985年至今一直呈稳定上升态势,特别是资源承载力从1985年到2010年增长近100%。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1985—1995年,循环农业建设综合能力处于0.3~0.45,此时的河北省循环农业发展处于“很差”水平阶段;2000—2007年,循环农业建设综合能力处于0.45~0.60,这一时期河北省循环农业发展处于“中等”水平阶段;2010年循环农业建设综合能力处于0.6~0.8,此时的河北省循环农业发展处于“较高”水平阶段,;预计到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时即2020年,河北省循环农业建设综合能力将处于0.8~1.0,那时的循环农业发展将处于“高”水平阶段。可见,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综合能力也呈现出稳定、快速、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从1985年到2010年增长了近117%。总体来看,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综合能力发展趋势是健康良好的,但是,其各准则层指标如资源承载力、科技提升力和社会保障力等发展相对薄弱,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将河北省改革开放以来典型年份循环农业建设各准则层及综合能力评价值作为基本变量,结合Matlab[11]绘图验证。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河北省循环农业建设各准则层及综合能力评价值变化趋势,可以得出与表2同样的分析结论。未来20年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预测借助直线趋势法[12]对未来20年河北省循环农业建设水平进行预测发现,未来20年,河北省循环农业建设水平的具体预测数值分别为2015年0.7020、2020年0.7680、2025年0.8500、2030年0.9270。
>> 界首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界首市园区招商引资工作 寒潮对界首市农业生产的影响及相关减灾措施 界首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探讨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界首市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实践探讨 武威市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工作探讨 关于金华市江南街道南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调研 界首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界首市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界首市小麦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 酒泉市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 安徽省界首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 关于界首市西城循环经济工业区的调研报告 界首市东城办事处“安居苑”安置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 创新基金推动界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浅谈提高界首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 界首市黄连木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界首市2013年小麦丰产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界首市部分羊场效益不佳的原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职责[EB/OL].(2011-03-22)[2014-04-29]..
[3] 董遵.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5(3):52-53.
[4] 孙环保.乡镇农经综合服务工作重在“三新”[J].江苏农村经济,2008(3):52-53.
关键词:新型农业;农业机械化;协调;关系
我国的农业发展由来已久,是众所周知的农业大国。现阶段我国各行各业都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同样在发生着改革性的变化,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步被淘汰,新型农业正在崛起,特别是在中国制造的飞速前进中,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了新型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新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进行研究,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 我国新型农业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的农业领域,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生产资料越来越多,生产力也逐年提高,但是传统的农业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农业应运而生,从目前发展较好的新型农业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新型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精分细化了发展形式和方向,每种农业形式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对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但是,要想发展好这些新型农业必须利用好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
二、 新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
新型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只有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出农业机械化的优势生产作用,才能实现新型农业的优质高产目标,不断地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根据我国的新型农业主要形式,本文对新型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进行了探索分析,主要成果如下:
(一)有机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
有机型农业是英国的农学家霍华德在1930年左右提出的新型农业概念,最早也是在英国展开实践。在有机型农业的发展中,主要特点就是杜绝化学污染,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养分和药剂。最近几年,这种农业形式发展得比较好,广受市场欢迎。有机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研究课题,首先,我们必须研究符合本国国情的有机农业机械设备,建立为有机型农业服务的机械化建设目标和标准。其次,在有机农业的发展中,必须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把针对有机农业开发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最后,在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上应全面借助信息技术,精准选择和调配农业机械,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的协同向前发展。
(二)生态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
生态型农业最早是由美国的土壤学家Albreche W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主要是指在生态上能自我维持运转的农业发展形式。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一般遵循生态系统循环运行的基本原理,从我国目前的生态型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具体发展思路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生态农业相对于其他农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循环发展产业,这种形式的农业既能保持土壤的肥力可持续利用,又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功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从我国的生态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来看,主要包括:
1、 研l出符合生态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机械设备,充分挖掘现代制造技术对自然生态利用和保护的潜力。
2、 研究出符合当地自然生态发展趋势的农业生产技术,把生态农业的建设管理和相关的农业机械应用结合起来,实现全领域的协同发展。
3、 开发适用于生态农业生产以及农业机械制造的数据平台,把生产需求和制造目标统一起来,实现特色农业和高精尖制造技术的无缝对接,达成双赢的发展目标。
(三)普通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
在我的现代农业发展中,虽然呈现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但是主要还是以普通型农业发展模式为核心,针对目前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极大程度地减轻了农业生产强度,实现了科学化管理目标。普通的新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已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伙伴关系,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农业领域和农机领域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以先进的农机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同时又以农业生产为农机技术的创新提供支持,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
结束语
新型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在新型农业的建设生产中,我们应全面把握农业机械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利用好二者之间的促进作用,在发展好新型农业的同时也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