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品牌农业发展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淮安市;品牌农业;信息服务;对策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转变。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功能和形式呈现多样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正向品牌化、休闲化等方向扩延,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品牌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促进品牌农业发展,对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开始不断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成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刘丽伟(2014)指出美国农业信息化起步早,信息化设施完善、职能化和个性化服务质量高、组织化程度高。仅占全美人2%的美国农民,养活了3亿多美国人,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主要在于美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世界领先,有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严格的组织化与法制化管理制度,为提供准确、及时、权威的市场信息服务奠定基础。
江苏省粮食产量、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科技创新都位于全国前列,作为苏北地区中心城市,鱼米之乡的淮安,淮安市属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全市总面积l.029万平方公里,是江苏省和全国重要的绿色农副产品基地。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研究淮安市品牌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现状也日益重要。
一、淮安市发展品牌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2006年,淮安成立了编制独立的农业信息中心,大部分乡镇建立了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初步建立了一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2011年,淮安市成为江苏省第一个举办市级农村信息员网上信息报送专题培训班的城市。2013年淮安农村居民每百户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为104部,同比增长了73.5%;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为31台,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为115台,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41.9%和16.0%。2014年1月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淮安市驻地网小区“光纤入户”工程项目列为江苏省2013年度信息基础设施示范项目,将淮安市生态新城基站共建共享示范工程列为2013年度信息基础设施试点项目。
在淮安市各县区农业信息化发展中,“12316” 作为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有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可供查询,语音能自动生成、有智能语音系统。农民直接拨打“12316”号码,即可与当地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取得联系。2014年5月,农业部在全国10个省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淮安市金湖县作为江苏省试点工作的整体推进县之一,全县建成一百多个个村级信息服务站。村级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主要是达到“六有”标准,即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可持续支营能力,建成后为广大农户提供农业公益、便民生活、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四类服务”。2015年初,淮安市农业信息中心完成与淮安区两个视频监控点数据对接。
在采用新技术方面,2013年,通过江苏省验收的淮安市现代农业物联网远程视频监控平台可实时监控各基地农业生产状况,各基地能与监控点在线交流,监控平台通过生产指导、预警信息来指导各基地进行农业生产。目前,共有18个产业园区纳入农业物联网建设基地。为了让农民和相关人员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农业物联网知识,2014年5月,淮安市农委在涟水县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全市农业物联网实用技术培训班。淮安市各县(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农业信息员、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代表等70余人参加了培训。
总体来说,淮安市农村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提高,电话和短信传输平台进一步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人员不断增加,基本形成农业信息采集与服务体系。
二、淮安市品牌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1. 各县区信息服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信息利用率低。各县区农业网站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有些信息栏目逐层深入下去以后,信息内容单薄,缺乏长期的信息积累。有些内容迄今为止才更新到2011年,网址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参考价值和利用率较低,缺乏提供特色品牌农产品信息为主的专题栏目,如专门提供淮安特色大米信息,盱眙龙虾信息等栏目。
2. 农民生产规模小、收入少,文化水平较低,对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不高,信息利用水平相对较低,网上参与度低。在淮安农网公众参与网上解答的栏目中,2012年共咨询了14个问题,2013年共咨询了10个问题,2014年全市农民共咨询了6个问题。
3. 信息提供主体单一,信息服务缺乏多样性。在淮安市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主要是指当地的涉农政府部门、农业信息中心、村级信息服务站以及农业合作组织等。由于政府的资金投入总是有限的,信息服务缺乏多样性。
三、对策
1. 整合各县区农业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
市政府对各县区网站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减少信息重复率,提高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各县区定期对信息栏目进行调整,删除长期无人参与的栏目,及时更新信息内容,进行专业网站建设,提高信息参考价值和利用率。
2. 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
政府组织淮安市地方农业院校举办各种类型的信息培训班,向农民和相关人员讲授有关农业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进行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理论知识要与具体问题结合,课堂讲解要和上网实践结合。各级政府要用农业专网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网络培训,使农民和相关人员通过网络知识培训能进行农业信息查询、和学习等。
3. 建立多元信息主体模式,提供多样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模式和社会参与型模式,目前,淮安市信息服务工作基本都是由政府来主导的,但是民间力量正在逐步发展。可以借鉴法国模式,政府部门提供的农业信息服务免费,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的农业信息服务进行成员自助,营利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收费自主决定,提供多样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丽伟.美国靠信息化发展精确农业[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01).
[2]胡玉福.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3]吴振鹏.发达国家现代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和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3(59).
通讯作者:王 慧(1964-),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 huiwang200406@163com
摘要: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特色农业是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特色农业基本概念认知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促进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特色农业;SWOT分析;章丘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148-05
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特色农业是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农业是建立在特色资源优势基础上的集约型、科技型、效益型、产业化的新型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特色农业基本概念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 特色农业的基本概念
关于特色农业的概念有多种表述。陈东景等认为,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1]。刘志民等认为,特色农业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新产品或从事具有地区特点的农业生产活动。特色农业包括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水体农业、立体农业、绿洲农业、旱地农业等[2]。谢莉认为,特色农业是根据市场需求,在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特定地域,以其特有的农业技术和经营形式,生产、加工出具有特殊品质、性能或功能,并具有特别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的产业[3]。李孝忠等认为,特色农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区域凭借各自的特色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4]。朱鹤健等认为,特色农业是在特定区域资源优势条件下,通过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并形成有很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的、有一定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体系[5]。
以上关于特色农业的概念在论述上并不统一,但这些表述却基本上反映了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我们认为,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地区利用区域特有资源、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等,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地区专业化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其竞争优势来自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生产的地域专业化、资源的集约利用、产品的特质化和品牌化、经营组织的一体化等。
2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章丘市为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的副中心城市,总面积为1 85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018万,耕地为76万公顷。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72亿元,比2010年增长1426%,在该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的评选中,位列第34位。多年来,章丘市先后投入20多亿元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托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章丘市伴随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了章丘大葱、龙山小米、鲍家芹菜、文祖花椒等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农产品。
21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
211 自然环境优越 章丘市位于泰沂山区北麓,地貌类型自南向北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分别占到全市总面积的308%、259%、307%和126%,且区域内土壤类型多样。章丘市地处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热同期。黄河、绣江河、小清河、漯河、巨野河等河流穿过,便于农业灌溉。以上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章丘市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产条件。
212 区位条件优越 章丘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济南市副中心城市,是“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和“济南一小时都市群”的重要节点。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章莱路、潘王路等交错纵横,对外交通四通八达,距京沪、京福高速公路、济南国际机场有半小时车程,3个小时即可达青岛港口,覆盖范围广、通达性强的区域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213 农业发展基础好 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粮食产量连年增加,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679万吨,比2009年增加29%。到2010年完善土地整理8 000公顷,新增高效农业13万公顷,获“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农业基地建设初有成效,建设了鲍家芹菜、曹范核桃等品牌基地,对其他特色农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提供了示范带动作用;品牌效应日益突出,2011年鲍家芹菜、曹范核桃、明水白莲藕、赵八洞香椿、文祖花椒、白云湖甲鱼等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成功[6];机械化水平提高,全市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分别为4 520台和2 197台,机械化耕作面积达到54万公顷,比2009年增长09%;农业基础设施较好,“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686亿元,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工程300余项,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达到87%。这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推进,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但其产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经营水平并不太高,制约了章丘特色农业的发展。
221 龙头企业总量少,单体规模小,带动能力弱[7] 章丘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时间较晚,整体数量少、产业链短,带动能力有限,难以实现农业的纵向发展。章丘市现主要有农业龙头企业47家,而其中仅有章丘市种业有限公司、山东荣元粮油有限公司和章丘大葱市场有限公司3家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实力和带动力上,都无法和现代农业比较发达的寿光市相比较。
222 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偏少 章丘市虽然成立各类协会、合作组织,但是大多数层次较低,运作水平低,只注重数量的增加,缺少发展后劲和带动作用。目前,章丘市农业生产还处于以家庭生产为主的分散经营状态,组织化程度不高,从事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除牛奶协会、大葱协会等在带动生产基地发展、服务会员方面发挥较好作用外,其他协会还没真正起到有效组织农民、服务会员的作用。
223 品牌效益不够显著 章丘市农产品品牌认证工作在全省都走在前列,但品牌的宣传力度较小,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不够好。2010年,章丘市种业有限公司、济南晶荣食品有限公司、章丘市锦屏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业参加了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郑州)展示会、山东名优农产品及食品深圳展示订货会等大型国内外农产品交易会,但并没有完全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和成绩。
224 农产品创新体系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不健全 目前章丘市的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缺乏关于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知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也尚未健全,无法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阻碍了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5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水平较低,发展后劲不足 相应的投入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的前提,而农业投入主要来自财政、信贷和农户三个方面。但从章丘市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个方面的投入都难以保证,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老化、节水灌溉率低等问题的出现。章丘市水情复杂,河流缺乏控制性工程建设,堤防工程标准偏低,造成农业抗灾能力差,水资源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除小麦基本实现机械化播种与收割之外,其他农作物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
226 农业经营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章丘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农业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经营规模不大,农户数量多、规模小,与龙头企业合作,容易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产业化经营中多为松散的共同体,存在合同不规范现象,甚至相互之间没有合同,导致违约现象严重,经营不稳定。这都不利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完整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23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机遇分析(O)
231 各种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 中央、省市坚持把“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促进了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济南市对章丘市现代农业发展高度重视,提出了发展现代观光、生态农业的新思路,推动农业向生态化、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的发展之路。2012年,章丘市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为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32 区域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随着京沪高铁的贯通及济青动车的开通,区位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对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将发挥积极作用。章丘市从2012年开始 “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活动,提高村级公路的通达性,改善农村交通环境,为优质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便利条件。
233 市场潜力巨大 国内经济发展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从要求数量的温饱型向要求质量的小康型转变,对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比重将进一步增加,潜在的消费市场也必将进一步扩大,从而为章丘市优质特色农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234 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带动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的任务。随着两大规划的逐步实施,必将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和结构调整提供强大推动力,也将对章丘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4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挑战分析(T)
241 产品出口面临的挑战 随着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利益,会实施更加严格的非关税绿色贸易壁垒。传统农产品质量与WTO贸易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亦愈益暴露,成为新时期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8]。如何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今后章丘市发展特色农业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42 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 章丘市农业发展较为迅速,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农业发达的县市相比,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可言。一是品种、质量上没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在传统市场的竞争和挑战也越来越大;二是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较低等,使得章丘市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以诸城市为例,诸城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12年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市级以上9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8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 176家。全市90%以上的农产品可以就地深加工,农民75%以上的收入源自农业产业化经营。如何发展优质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增强自身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成为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243 地区资源、环境面临的挑战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章丘市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废弃物增长较快,如果处置不当将会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必将对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工业发展和城镇扩建占用耕地的现象日益严重,使得本就稀缺的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少,从而制约特色农业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如何在发展工业经济、保护环境和发展生态农业之间找准平衡,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共同健康发展,是章丘市发展特色农业面临的一个极大挑战。
244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挑战 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量使用农药、肥料、地膜等农资,无疑将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目前我国农药使用量居世界首位,杀虫剂占农药使用量的70%,有关部门在14个城市对9种蔬菜的农药残留进行抽检,合格率仅为5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加大,在提供广阔市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245 农业兼业化的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向城市集聚,尤其是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业出现兼业化趋势,农业从业人员以老人和妇女为主,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新技术、新科技能力差,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特色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完善农田基本建设和道路交通网络等农业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断加强农业品牌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建设;再一方面,加大投入,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品牌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32 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
特色农业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按市场需求配置资源的结合点[9]。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要利用相关资源的比较优势,生产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按利益最优化原则,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特色经济优势。建立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市场营销机制,加大特色农产品的推销力度,推广“农-超”对接、“直供直销”、“定点营销”等营销新方式。
33 优化特色农业布局
利用GIS、RS等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传统方法,对特色农业资源进行调查、分类,并建立相应的特色农业资源信息库,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对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确定各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重点等。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农业现状、产业类型等特点,进一步优化北部特色农业加速板块、中部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板块和南部特色生态农业保护板块的特色农业布局。
34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和中介服务体系[10]
树立“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依托章丘大学城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充分发挥科研、人才优势,加大特色品种的培育和研究。组织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企业和农户,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35 打造名牌产品,提升品牌形象
特色农业要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名牌产品。将悠久的人文历史环境与名优农产品的开发相结合,打造独具人文亲情的农产品。如集中打造明水香稻、章丘大葱、鲍家芹菜等特色名优产品,实施标准化生产,完善生产、储存、销售链条,完善质量监督体系,注重品牌的打造,将品牌造成名牌,用品牌赢得效益。
36 注重培养和引入龙头企业[11]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一方面,重点扶持有能力和实力的本地企业,培育大型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鼓励科技创新,发展深加工技术,延伸产业链;另一方面,搭建平台,搞好基地和园区建设,积极引入省内外和海外的相关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
37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特色农业不只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重点整治环境污染问题,对章丘日月化工、章丘市鲁晋化工、章丘电厂等重点污染企业加大监管力度,减少“三废”的排放;整治生态破坏问题,加强山体、水资源、耕地资源的保护,控制资源开发利用的短期不当行为,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生产绿色、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以引导章丘市特色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参 考 文 献:
[1] 陈东景,王晓峰,程国栋,等 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初探[J] 新疆农垦经济,2000,5:17-19
[2] 刘志民,刘华周,汤国辉 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2
[3] 谢 莉 湘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及其区域布局初探[J] 经济地理,2003,23(2):263-266
[4] 李孝忠,王忠诚 重庆市特色农业发展探讨[J] 经济地理,2002,22(3):368-371
[5] 朱鹤健,程 炯 闽东南特色农业生态模式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313-318
[6] 孙 桦,范继强,任庆菊 章丘市品牌农业发展思路与成效[J] 中国农技推广,2012,3:11-12
[7] 陈 顺,陈 才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地域发展模式研究[J] 人文地理,2006,2:82-84
[8] 济南市建设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研究课题组 济南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与对策建议[J] 山东农业科学,2010,10:114-120
[9] 刘彦随,吴传钧,鲁 奇 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J] 地理科学,2002,22(4):385-389
[10] 刘洪明,万述伟 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 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0):130-136
[11] 熊 宁,曾尊固 试论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J] 经济地理,2001,21(5):564-568
【关键词】西部地区 生态农业 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速效化肥产量排在世界首位,速效化肥的年使用量已经达到5100多万吨,占全世界消费总量的30%以上,单位耕地面积施肥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国人关注,一些传统的知名企业也受到大众的质疑,危机催生商机,在这巨大阴影之下,如@弓之鸟般的消费者纷纷将目光投向“绿色食品”,由此,生态农业的市场潜力可谓巨大。出于对奶源质量的担心,大陆游客在香港抢购奶粉事件也反映了消费者的态度,营养与安全,一个都不能少,在超市中也可以观察到生态有机蔬菜的价格比普通蔬菜高好几倍,却仍然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但是问题在于,中国目前东部地区发态的工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土地的重金属污染与水源化学污染情况已经问题严重,在东部地区很难进行生态农业的生产。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主要还是在西部的省份,近年来广西大力包装其巴马地区的绿色农业,也是在关注这个巨大的健康市场。
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有着大量保持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同时生产要素的成本也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繁荣时期,当时大量劳动力从西部各省往发达地区输出,共同见证了沿海地区的高速发展。而在当前长三角、珠三角,民营经济呈下行趋势时,劳务人员回流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而在西部各省,如何发展本地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以就地吸收就业人口,已经是一个必需面对的问题。
生态农业作为新兴农业发展的核心,其发展不光可以解决当前城市人口负荷过重问题,就地解决农村本地人口就业,也是下一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契机。“十三五”规划中把新兴农业发展放在了国家战略之中,其实也是从宏观层面确定了将来国家的发展重点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但让人迷惑的是,那些发现这个巨大机会并投入农业的企业家们大多遇到严重的经营问题。投入量大,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农业的利润从哪里来更是没有头绪,让很多企业家迷失了方向。金融机构也通常将农业视为高风险行业,除开国家一些政策性的扶持外,农业企业同时在融资与经营都存在巨大的问题。农业的发展将同时面对历史的机遇也将遭遇现实的挑战。
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与基层实际调研之后,结果显示,大量的农业企业亏损往往是出于项目式经营方式。因为很多企业家都是转行进入农业,基本的套路便是用经营房产的项目开发方式在经营农业,首先圈地,从一两千亩到上万亩,然后开始建设,想要打造一个大型的农业项目。但农业不同于房产,只需进入销售期,资金便可全部回收。农业是长期项目,大量并持续的资金投入,几年之内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回报。有些山地果园等项目,可能要五到八年才开始有回报,每年的水果销售收入。面对财务报表上的入不敷出,企业的风险可想而知。因此,农业发展实际面临的挑战是如果找准农业发展的经营方式与盈利方式。
与东部地区以规模化集约化农业为主的经营模式所对应,有着有着国内生态保持最好的西部地区,由于绿色农产品的附加值高,利润丰厚,生态农业发展将将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新契机。因此,西部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应该走一条特色化与精品化的路线。
首先需从国家层面进行整体规划,加大支农力度。
在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面向全局制定农业发展规划。也需要国家在战略布局中配套相应的政策补贴,并解决农业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同时又要防止在实务中大量出现的虚报项目,领取资金的现象。
其次是需要从企业运营角度找准进入农业的切入点。
在当前的农业运营中,资金的进入往往都是通过圈地经营的方式,通过土地上农作物的种植或家畜的养殖获利,可能更为高明的运营方式会考虑通过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结合,走旅游化道路,但这其实都没有离开土地的范围。但其实如果经过产业分析,农业至少分为三个经营层面,最底层为种养殖阶层,是需要通过土地获利,只是生产初级的农产品,那些亏损的农业企业通常是在这个层面;而中间层则是通过农产品加工,把原材料变为成品,这个层面其实是加工业,但是正是中间层改变农产品的形态,以最终商品的形式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如知名品牌“老干妈”,年销售额均在数十亿,近几年上税额度达到20多亿元。而在这个层面的企业基本都能正常经营;最高的层面则是品牌推广层面,这个层面的企业不需要土地,也不加工初级原料,只是做品牌包装,并建立渠道,便可让农产品以高端高价的形象进入流通领域。就如前两年才新出的一个品牌,“三只松鼠”便只是一个品牌运营商,只需要收购农产品,并委托厂家加工便可,但往往这种企业在整个产业中的利润最丰厚,投入成本却最低。而著名的“姜家黑猪”,其实都是在各地收猪,基本都是以品牌运营为主。
最后是需要国家应该考虑农业相关的第二三产业的整合政策。
关键词 特色农业;竞争力;限制因素;问题;对策;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297-02
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有力支持下,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地区投资环境不断完善,为甘肃特色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同周边其他省份相比较,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速度较快,但整体水平仍相对落后。因此,正确认识甘肃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现状,对于弥补发展的不足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甘肃是西部农业大省,粮食、中药材、蔬果和畜产品都是其传统优势产业。经过政府多年的扶持,目前甘肃已经在传统优势产业中初步培育起了一些特色产业集群。制种、中药材、蔬果、啤酒原料、棉花等产业集群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食用百合、蚕豆、烤烟、球根花卉、黄花菜、油橄榄、小杂粮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品的小产业集群也初见成效。草食畜牧业和马铃薯两大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属全国领先水平。紫花苜蓿、中药材、啤酒大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与此同时,甘肃许多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满足全国需求的主要供应来源,优质小杂粮、脱水蔬菜、果酒果汁、番茄酱、油橄榄等农产品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且出口量逐年增加。
2 甘肃特色农业产业竞争力分析
由于农业综合竞争力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2.1 规模竞争力
选择包括农、林、牧、渔诸产业在内的值型指标来衡量农业规模竞争力水平。从表1可以看出,甘肃农业整体产值在全国属低下水平,占全国比重较低,可见农业规模处于劣势。
2.2 基础竞争力
生产函数理论表明: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决定了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水平。同样,农业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以及其配置对农业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并决定了农业的基础竞争力。
由于甘肃省人均耕地面积较全国平均水平要高,生产运作的机械化程度和每百户拥有的拖拉机数这2个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其他南方省份更是高出许多,说明其基础竞争力水平较强。但从表2可以看出,甘肃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率为17.77%,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远远高于南方省份,与其他西北地区相比,属文盲率较高的省份。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的现状在甘肃农村经济发展中是一个突出的障碍,这种情况必然制约甘肃特色农业劳动力水平的提高,也影响农业科技的普及。
2.3 效益竞争力
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农村人均纯收入这3个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的情况,进而反映效益竞争力;该文主要选择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农业从业人员主要农产品生产量来表征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水平。
从表3可以看出,甘肃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低,甘肃省2008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落后全国15~20年,仅相当于全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而农村人均纯收入也只达到发达省份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由此表明,甘肃农业生产的效益竞争力水平相当落后。
2.4 结构竞争力
农业经济结构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格局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分布状况。该文选择第一产业占总产值比重、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3个指标来衡量农业结构竞争力。
从表4可以看出,甘肃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从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重来看,与其他经济发达的省份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明显差距,说明甘肃省经济对农业的依赖度较高,但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第二、三产业服务于第一产业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2.5 现代化竞争力
机械化、电力化、化学化和水利化这4个方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该文选取单位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以反映机械化装备水平;以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反映农业电力化水平;以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以1 hm2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计算),反映各区域农业化学化程度;选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以反映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水利状况。从表5可以看出,甘肃农业在以上几个指标上基本都属落后,因此整体来说,甘肃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
综合以上5个方面的竞争力指标可以判断,甘肃农业经济的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只能算是一个农业大省,并非农业强省,其综合竞争力只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3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制约因素
3.1 生态环境劣势
甘肃生态环境较其他省份劣势,农业发展中最大的障碍是水资源贫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310 mm,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干旱,风暴、霜冻和干热风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往往给甘肃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近年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增大,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解决甘肃省粮食自给有一定贡献。但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地膜覆盖造成的“白色污染”在全省范围内普遍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甘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劳动力素质劣势
甘肃属教育相对落后省份,全省文盲或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2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口仅占11.97%。妇女中文盲与半文盲的比例则更大。文化程度的普遍偏低致使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严重制约农业生产效率。
3.3 科技劣势
据调查显示,农业科技在甘肃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占40%左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3,大约只有5%的技术真正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机械化运作能力差,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将直接制约甘肃农业发展,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羁绊。
3.4 信息劣势
信息化已成为主导世界经济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因素。甘肃信息化各要素指数在西部地区均处落后,信息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信息服务的渠道不畅通。特别是信息化人力资源发展较慢,信息化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甘肃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5 规模劣势
2010年,甘肃特色农业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46个,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到500家。截至2010年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 800个。这些数值虽较以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在绝对数量和增速上都落后许多。这说明甘肃农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面窄,参与农户比例不高,利益和运行机制不规范,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大影响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3.6 制度劣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我国农业制度围绕市场经济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但许多制度瓶颈仍未完全消除。一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经营制度严重阻碍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二是不合理、不规范的农村财税制度难以激励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三是现行的农村信用制度和农业发展支持体系的缺陷严重打击了农民的投资欲望,更无法满足农业和农民市场化、国际化的需要。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及产权不明晰的土地使用和流转制度都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矛盾在甘肃特色农业发展上表现尤为突出。
4 提升甘肃特色农业竞争力的建议
4.1 调整特色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特色农业集群化的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3个方面。甘肃要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完善的产业体系要求下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有选择地重点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外资项目,进而促进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完善,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布局。
4.2 大力引进和挖掘农业技术人才,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扶持
一是要通过制订优待政策,吸引省外农业科技人才。二是要鼓励和支持省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特色农业基地密切配合,订单式的培养特色农业技术人才。三是在选择农业推广技术时,要注重选择针对性强、实用性高和可操作性佳的农业技术。对推广的技术要简化操作程序,降低操作成本,不断改进和提高农业科技的使用效率,努力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不断得到提高。
4.3 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特别是要重点扶持绿色品牌
甘肃特色农业缺乏知名品牌和市场号召力。今后甘肃要重视品牌建设,以打造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依托,提升市场号召力。同时,要顺应市场对绿色农产品需求旺盛的趋势,重点培育绿色农业品牌,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从产到销都要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严格把关,更要注重绿色品牌认证[1-2]。
4.4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制度创新
政府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土地使用和补充制度。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制度创新,改进农村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等,提高农业人口的社会保障,才能充分调动农业人口的生产积极性。
4.5 建立高效的资源合理利用、保护、更新机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一方面大力推进新的节能技术,改良节水设施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土地休耕制度的执行与监督,提高复种率,加强立体农业开发保护耕地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农民中树立环保意识,同时要加强环保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强制执行环境保护条例,规范农业生产行为。努力改善土地资源条件,更要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3-5]。
5 参考文献
[1] 马丽荣,王生林.加快转变甘肃农业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09(7):157-160.
[2] 张冰舟,谈存峰.甘肃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34-37.
[3] 许立新,黄园军.甘肃农业经济结构比较优势分析[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71-73.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特色农业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优势日益明显。河南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其战略地位决定作为河南主要粮食产区之一的许昌,应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本文对许昌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等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
许昌;特色农业;竞争力
河南省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被国务院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而许昌作为河南省主要粮食产区之一,地处暖温带季风区,以平原为主,可耕地面积丰富,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应借助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取得区域竞争优势。
1许昌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许昌依托产业园区建设,由政府统一规划协调指挥,创新运作模式,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运作方式,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稳步推进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许昌特色农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特色农产品种类显著增加,种植规模和产量也呈上升趋势。如鄢陵花卉苗木、河街腐竹、禹州中药材、襄城蔬菜、长葛畜禽肉等。(2)扶持并打造出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在“谁有能力谁牵头,谁牵头就扶持谁“的政策推动下,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了起来,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流通与增值。比如:粮油食品加工以山花粮油集团、湖雪面粉公司为龙头,中药材产业以禹州中药材市场为龙头,花卉产业以鄢陵北方花卉集团为龙头,畜牧产业以长葛众品食业公司为龙头。(3)规划并建立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基地。比如鄢陵县把种植花卉园艺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特色花卉系列,构建了集科研、生产、销售、观光为一体的花卉基地;长葛则以众品食业公司为龙头,带动建立了畜牧禽类养殖基地;许昌县则依托以河街为中心的腐竹工业园和以蒋官池镇为中心的食品加工业园,带动形成了以小麦、大豆为主的种植基地。这些种养殖基地的建设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4)培育了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农业品牌。经过近几年对特色农业的大力发展,许昌已初步培育出了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品牌,如鄢陵苗木基地是全国北方市场最大苗木交易基地;许昌县河街乡腐竹已占领全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闻名全国;长葛众品食业公司生产的类鲜肉及加工品已对全国知名的双汇集团生产的肉类产品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成为知名品牌。(5)开发了一些新兴特色农业类型,如鄢陵花木博览园,每年举行盛大的花木博览会,集旅游、观光、交易为一体,带动了花木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收益的多元化增值。
2许昌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许昌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做大做强。
2.1农户生产较分散,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许昌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农户生产分散,生产规模小,难以实行标准化生产,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流通机制也难以有序进行,散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规模化生产与批量化销售存在一定难度,致使特色农业的发展仍处在粗放管理层面,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例如,河街腐竹原料大豆的生产多以家庭农户为单位,单家独户自行决策生产,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与技术标准,管理方式上多属于粗放管理,重量而不重质,最终也必然因为原料的低品质致使腐竹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没有精细化的统一标准,也难以生产出科技含量高、质量稳定、高品质的精品腐竹。
2.2产业化水平不高,规模效益不突出
目前许昌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农户生产呈现出很强的分散性,加工和营销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小,经济实力薄弱,技术水平不高,普遍存在着“低、小、弱、散”的问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开发过程,需要农业本身、其周围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就是农业产业链条的纵向与横向发展。从纵向上看,特色农业产业链一般包括“研发—培育—推广—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诸多环节,而许昌特色农业产业链目前仍比较短,研发、培育、推广、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都还比较薄弱,消费环节消费者参与体验度较低。从横向上看,许昌特色农业产业链条也比较单一,缺少关联、辅助产业,尤其是农业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滞后。正是因为许昌特色农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导致规模化效益不显著。
2.3品牌营销力度不高,品牌发展缓慢
特色农业的发展依赖资源比较优势基础,但这种由比较优势带来的竞争力是浅层次的、短暂的,只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后,靠品牌带来的竞争力才是深层次的、持久的。目前许昌特色农业的发展仍停留在比较优势的开发层面,对品牌内涵的挖掘与营销力度欠缺。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品牌的建设与打造,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打造原产地品牌或区域品牌,利用区域品牌的光环效应来带动整个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品牌发展。另一方面是鼓励龙头企业的发展,注重企业品牌的打造。目前,由于龙头企业实力不强,许昌从事特色农产品开发的企业还没有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品牌;另一方面,对许昌传统特色农产品的产地品牌或区域品牌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够,在原产地品牌的建设过程中,许昌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与营销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挖掘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品牌内涵,没能把区域独特的土质、气候、地形、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因素与产品品质和品牌文化关联起来,忽视打造品牌的独特性与文化内涵;在品牌的推广方面,除了鄢陵花木、禹州百年粉坊的推广外,其他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推广力度不足。
2.4配套设施与服务不健全,生产经营风险偏高
在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配套设施和服务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健全程度直接影响着特色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程度。目前许昌在配套设施与服务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在基础水利灌溉设施方面,由于许昌是一个相对缺水的城市,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对农业发展影响较大,需建立健全水利灌溉设施,但目前仍有许多县域水利灌溉设施跟不上,存在“碰天收”现象。(2)在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也存在不足。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信息是关键因素,直接影响企业和农户对市场需求状况的了解程度,及提品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和对经营风险的控制能力。目前许昌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尚未建立健全信息服务化平台。(3)在金融支持服务方面,由于农业本身是弱质农业,抗风险能力差,尤其是在特色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户资金来源渠道非常有限,需政府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服务,目前许昌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已出台了一些资金支持政策,但仍不能满足需求。
3促进许昌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特色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牵动性强,需要广大干部和农民上下同心,针对所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推进,不断提高许昌特色农业的发展水平。
3.1加强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特色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农户的分散生产,导致整个产业管理水平低下,缺乏合力和竞争力。许昌应通过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加强农户组织化程度,依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和带动作用实现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提高特色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目前许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至今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于农户的覆盖面和带动力较弱,远远不能满足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创新组织合作模式,加快发展,充分调动发挥他们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组织带动作用。
3.2扶持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是推动我国农业向市场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关键。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因此,许昌在发展特色农业时,应着重扶持和打造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并鼓励龙头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经营,延伸并整合整个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化水平。同时,还应大力推动从事相关农业服务的关联性、辅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信息化服务型企业,以繁荣横向产业链,推动特色农业向区域产业集群化和网络化的模式发展。
3.3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品牌营销力度,提高品牌竞争力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因此,许昌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应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品牌营销力度,提高特色农业品牌竞争力。(1)要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新产品开发方面应不断推出新产品迎合新的需求点。质量方面应实行标准化,并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品牌标示、包装设计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化,做到既要体现产品特色,又要向分级化、方便化、环保化方向发展,确保产品内在品质和外部包装完美统一,以提高许昌特色农产品的档次和品牌形象。(2)注重原产地品牌或区域品牌的建设,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气候、土壤、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与产品品质或特色密切相关的因素,塑造区域品牌内涵和文化,让独特的产品品质与特定的地域联系起来。并通过原产地品牌的打造,带动相关企业品牌的发展;在发展企业品牌的时候应重点扶持龙头企业。(3)品牌的打造离不开有效的传播与推广。许昌政府、行业协会和农业企业应联合起来,加大对特色农业品牌的推广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借助传统的推广方式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融入全民娱乐文化潮流构建亲民、娱乐化的推广模式,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和体验价值,从而让品牌走进消费者的心里。
3.4建立健全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提高产业经营抗风险能力
当前许昌应尽快建立健全特色农业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提高产业经营抗风险能力。(1)在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方面,完善水利设施,实施水利工程到田到位,形成有保障的水利灌溉网,保证旱期农田灌溉用水的有效供给,切实解决一些地区因降水不足导致的“碰天收”现象。(2)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扶持优势产区优先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以整合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和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重点,借助“互联网+”构建全链条、全方位的产业化服务平台,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需求供给信息的收集、专家诊断与管理、专业的推广,甚至是专门的策划等。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许昌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一体化有机融合。(3)在资金支持方面,政府应制定特色农业发展优惠政策,并提供多种融资渠道和方案,切实解决农户在资金投入和周转方面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朱永生.浅析地方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J].中国商论,2017(07).
[2]徐艳霞.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张会新[J].全国商情,2016(22).
[3]江丽.河南省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