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学概念汇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统计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49-01
1、统计学概念及其应用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根据事物的随机性规律来收集、分析数据并利用于进行推断的科学;其贯穿社会生活的全部,是自然,经济,工程等各个领域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对于当前工程项目建设来说,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工程性项目管理贯穿于工程开工到竣工的各个阶段,具有一次性的特征。而统计在项目管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能反映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工程项目中的统计学具有数量型、综合性的特征,实现对工程项目定量、定性的分析。而利用这些统计数据可以对工程项目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对于项目管理人员做出准确的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要对统计学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做出阐述。
2、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统计特征
2.1 数量性
工程项目管理中搜集、汇总、计算等一系列工作是由统计学工作来完成的,是由统计数据全面反映的。数量性统计信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是最鲜明的体现和最普及的应用,即通过数字揭示工程项目实施管理过程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工程项目的管理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施工管理方案。
2.2 综合性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结合其它信息对自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对与工程项目管理有联系的劳动力资源、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的供应来源、价格、条件以及市场预测等情况;并且以统计数字、统计指标来核算银行贷款利率、担保收费、保险费率及投标报价等有关的因素;同时各项法规,如企业法、合同法、劳动法、税收、工程管理条例以及技术规范、竞争对手情况等也与统计学相融合既统计学综合性分析特征,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
3、统计学在工程项目的具体应用
3.1 统计学在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应用
在一些工程项目管理中,因为工期长,而且场地铺展比较长,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机构,而在确定组织管理机构的职能、结构以及各项制度的时候就需要参考统计上报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量化分析和综合性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机构,而应用统计学中的普遍性原理可以对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中一些细节问题进行掌握,从而对一些异常情况能提前做出反应。另外,在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中以统计信息为依据,将各级工作进行细化,能在全部范围内形成一个有效的沟通网络。
3.2 统计学在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应用
在工程项目开始之前统计工作就必须首先要进行,在工程前期的地质测量中,对于施工场地的地质情况要做出准确的测量,然后利用统计学原理将所得信息进行汇总,做出量化的分析。在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中,因为工期较长,要利用统计学原理将工程实际的施7-'情况与原先的预计目标进行对比,对存在差距的地方进行调整。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也离不开统计学,因为在一些工程建设中,例如燃气过铁道、穿绿地的建设中,影响到工程成本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加上施工的时间较长,各种物料、人工费用都会产生一定的波动,而统计学的应用对于降低工程成本有很大的作用,在工程施工之前,根据以往的工程施工统计资料对本次工程成本进行计划和确定,在每一阶段的工程完成之后,都需要对当期的成本,包括材料、机械、人工以及工程量进行统计,然后将两者进行对比,就能及时发现存在差异的地方,避免工程项目施工中各种超支现象的发生。
3.3 统计学在项目结束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对于工程项目来说,在纵向上涉及到项目建设单位、工程项目部、施工队以及施工小组等等,在横向上涉及到技术部门、财务部门以及管理部门等等!在工程性项目结束中要对整个工程进行评价就需要用到统计学,例如:在燃气建设项目中,在最终的工程结算中利用统计方法将工程量进行统计,确定实际的工程量,然后按照工程量做好结算工作。另外,在对整个工程总体的施工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时也要用到统计学知识,将各方面的情况做量化分析和汇总,做出精细化的工程项目档案,从而为相关的评价提供真实、可靠、清楚的依据。
4、工程项目管理中统计方法的应用
4.1 抽样调查统计
抽样调查统计是在全部需要检测的构建中随机的抽取一部分样品惊醒检测,如桩基检测过程中,随机的抽取一部分桩进行静载荷试验适当比例的抽样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控制质量以及控制成本的作用,更能起到保障安全的作用,所以,采用抽样调查统计对工程项目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4.2 控制表
控制表是对项目是否在计划的时间达到预期节点的一种相对直观的图表展示,常常用来判断项目的进度或成本是否在预期的范围内,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对项目的进度和成本控制具有监督和及时修订的作用。
4.3 排列图
排列图由管理事件发生的频率组织而成,是一种直方图.用以显示已确定的各种类型的原因产生多少成果等级序列是用于指导纠错行动的管理项目小组首先采取措施去解决导致最多缺陷的问题。
关键词: 统计学原理 业务知识 教学能力 实践能力
《统计学原理》是中职财会专业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是一门关于数据的课程,恰当地说它是一门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推断的课程。由于课程涉及的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和方法多,再加上近年来到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由于诸多原因,其初中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高、习惯养成较差、理解能力一般,导致学生对课程所涉及知识概念不清、理解肤浅,甚至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和运用后,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体系和脉络也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促使教师专心研读教材,深入研究学生,积极改进教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有效学习并真正掌握《统计学原理》所涉知识,进而灵活运用。那么,如何实现以上目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提升业务知识水平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课堂教学的有利保证,教师只有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在专业方面无所不知时,才能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才能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加自信,从而促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首先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其次,要经常参加在职培训及学术研讨会。要有计划地利用寒假、暑假参加在职培训,还应有针对性地参加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这样使自己不仅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还提高自身知积水平。
二、提高教学能力水平
“没有一流的师资,就没有一流的职业学校,也就没有一流的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教育发展,尤其对于对象为综合素质较低的中职学生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高效利用教学资源
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做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通过给学生展示图片、动画,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课件制作能力,学习Power Point,Flash等软件的应用和简单的动画制作,学会运用网络上的资源丰富课件内容,提高多媒体教学能力。
此外,教师还要懂得如何分析理解教材,研究教材的逻辑性、系统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唯有如此,教师讲课时才能把握重点难点,从容自如地运用教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凡是能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教育、丰富知识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教材,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适当介绍与本学科有关的课外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在社会的大环境里探索和锻炼,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
2.创新改善教学方法
教师应明确职教新形势和新要求,跟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了解市场需求,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框图表格归纳教学法、同类归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点线教学法、实践调查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或多种方法并用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适应中职教育教学和社会的需求。
如在讲授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一课时,我采取“案例教学法、实践调查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三法并用教学。首先,布置全班学生上网或实地调查,搜集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学生最后选择是否全面放开“两胎”政策);然后按地域不同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县级为单位),让学生搜集当地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结合自己实地调查采访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并制成表格;最后,对各组完成的统计汇总和表格进行公开评选,选出任务完成最佳小组,记入学生学业和成长档案。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是学习的动力。《统计学原理》部分内容由于概念抽象、原理深奥,如果老师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进行讲解,学生听之不进,用之不解,“教”等于白“教”、“学”等于不“学”。如果老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和兴趣所在,对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把抽象概念、深奥原理贯穿其中,精心设计出既有实用性、任务性,又有现实教育意义且活动性强的学习任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潜在思维能力的释放,又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知识运用,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增强自身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的“无缝”对接。中等职业教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中职教师特别是中职财会类、管理类专业的老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能力,通过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师需要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完善实践能力,如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在企业挂职,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类社会性活动,自主参与社会生产实践,这样既可了解市场、了解企业的前沿科技信息动态,密切学校与企业和人才市场的关系,又可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做好新时期的职业教育是每一位职业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所在,作为《统计学原理》课程的专任教师,我们要树立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不断提升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学会从新的立场、新的角度思考、理解学生,提升自身业务知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创新教法学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从而让学生在学校真正学有所成,学而有用,学以致业。
参考文献:
我国高等职业类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技能性、应用性的专业人才。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我国的高职院校财会、贸易、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是当代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知识。近年来,为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少高职院校都对本院校的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以期望发挥统计学基础课程的作用。如何促进统计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是一个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上重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本文由收集整理,是高等财经类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早在1992年,国家教委就把统计学列入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十一门核心课程之一,体现了国家对非统计专业加强统计教育的决心,有关课程的设置,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大都开设统计学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其他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理论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为主,实现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之目的。通过讨论、对话、答疑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习统计学起码应该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技能:即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在讲授有关统计理论知识时可让学生在课外做一些相关的统计活动,在学期结束前可让学生做一次完整的统计工作。为了加快汇总速度,保证统计的准确、直观,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excel对搜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组,汇总数据,绘出统计图表。这一工作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如何进行问卷设计,如何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等统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应用统计理论开展统计调查和分析的调查研究能力。
(二)结合专业教学
在制定统计学的教学目的时,不能孤立地去制定,而应该在明确本专业开设的课程与统计学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去制定满足该专业需要的教学目的,同时将提高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纳入教学目的之中;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应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依据各专业需求进行取舍,不能将所有专业统计学原理的教学内容都一样。在教学中,例题的选择应尽可能与该专业相关,使学生明白统计理论及方法如何在专业领域中应用。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统计学教学中,当拥有大量数据要进行分析、演示并要学生参与其中时,传统的 “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既浪费时间,又显得力不从心,同时又妨碍了统计软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使教师适当增加课堂信息量可以让学生从烦琐的公式推导和复杂的手工计算中解脱出可以演示、分析篇幅较长的统计资料,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清晰,可以增加立体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运用,同时开设适合本课程的统计分析软件(excel,spss软件)内容,增加《统计学原理》计算机实验课,进一步提高统计教学的实操性和应用性。
(四)运用联系比较方式教学
统计学教材中公式繁多,且一般不能相互推导,同时统计学中一些指标数值的计算,必须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每一个计算公式都有特定的运用条件和运用场合,这对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困难较大。而对公式的运用条件和运用场合的理解,除了需要数学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知识。如,用几何平均法计算现象的平均发展速度时,运用条件必须有现象的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资料,或必须有现象的各期环比发展速度资料,其运用的场合是当现象的总发展速度不等于各期环比发展速度之和,而是等于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通过一系列的比较,不仅可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而且对学习统计学有很大的益处。
(五)案例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强化案例教学环节,案例的数量应有限度,质量要精,而且教师必须认真准备,提供的案例最好具有趣味性、引导性和应用性。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的案例主要有:中国股民股票投资状况问卷调查与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和需求函数估计;财政收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评价分析;电信资费调整的调查与分析;国产手机需求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理财金账户需求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等。
三、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
对于统计学的考试,多年来一直沿用试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离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目的相差较远,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高职教育的目标不符。因此,我们应对统计课程考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对统计课程考试改革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要体现统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可以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可以在教学中用讨论课的参与程度、调查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所以统计课程考核可以凭学生所作的统计调查问卷质量、各项实验结果、报告的质量情况、平时课堂参与得分和讨论得分等来评价。这种做法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关键词:环境统计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55
1 引言
环境统计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数理统计知识,熟练统计数据计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课。对于环境类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学习必要的环境统计知识对后续专业学习有着重要作用。环境统计课程属于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目前高职院校环境统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逐渐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的现象,其弊端与不足也逐渐体现。
2 环境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性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环境统计教学主要以数理统计知识为主,重点放在对数据分析、描述等理论知识上,因此理论性强,加上统计概念枯燥难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2 环境统计课程与专业知识缺乏有效的结合
环境统计教学中缺乏与环保相关专业的联系,绝大多数的学生不知道这门课与专业的联系,其中大多数学生感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本专业学习有距离。在调查的200名学生中,有80%的学生不知道本课程在专业中有什么作用,有90%的同学觉得在后续的课程中没有应用这门课程的知识。
2.3 教学内容未与行业接轨
环境统计是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制度,随着环境保护法规的日益完善,环境统计中污染物核算、数据整理等知识已经逐渐渗透在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领域中,在污染物减排、排污费计算、排污权交易、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中都会应用到环境统计的知识。因此,环境统计课程除了有必要的理论性知识之外,还具有环境类专业的特色,同时为了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还应该具备应用性强的特点。
但目前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侧重于数理统计,对环境统计工作、环境信息、环境指标计算、污染物核算方法等内容并没有展开系统完善的教学。
3 环境统计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3.1 改革教学内容,积极与行业接轨
作为环境保护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应针对专业不同适当增减课程内容。目前环境保护专业主要包含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评价、环境管理、环境咨询等几个专业方向,针对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环境统计在教学内容上有一定的区别。例如环境咨询专业主要培养能进行环境咨询(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验收、环境保护方案制定能力)的专业人才,在环境统计教学内容上除了基本的数理统计知识外,还应该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增加污染物核算、数据整理、环境调查设计等内容。
除此之外,环境统计教学还应该积极与行业发展需求挂钩,培养能上岗的环境统计人才。
由于具体专业培养目标不同,环境统计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关注本课程的发展与内容外,还应该要关注专业培养目标、后续课程内容等,才能设计好环境统计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参与行业实践,将教学与行业需求挂钩,同时开发适合现代环境统计工作的教材。
3.2 将统计软件与环境统计课程有机结合
增加统计软件在环境统计中的运用,目的是使学生能利用现代化手段学会基本的统计运算,同时掌握收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的方法,特别是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SPSS、SAS、EXCEL等软件作为教学载体,结合课程内容,教授学生应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统计软件的学习与应用,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过多的手工计算,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还可以巩固理论知识的应用。同时,学生通过实际上机操作,除了学习统计软件之外,还可以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3 改革教学方法
第一,引入案例教学,增加环境统计教学与本专业的联系。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的教学过程,环境统计教学中可以针对某一具体内容开展具体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要求学生对具体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在案例教学中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提交分析报告,并在课堂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例如对环境监测专业,可以通过对交通主干道噪声监测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分析报告,得出交通主干道噪声分布规律,通过本案例,学生可学习频数图制作、概率分布等知识。案例学习不但加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综合素质。环境统计中具体的章节可以选择不同的案例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钻研本专业、本行业的专业知识。
第二,适量开展课程设计。在课时等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展课程设计。如在环境影响评价专业环境统计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开展于建设项目的公众参与调查,完成公众参与调查的调查方案设计,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分析,最后形成分析报告。整个过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课程设计中不但让学生强化了环境统计知识,还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应用。
3.4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环境统计目前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通过考察学生对课程题目的解答能力来评价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但仅仅以环境统计题目作为考核内容,还不足以全面评价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环境统计考核应在此基础上完善和修改,并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确定各个方面的考核比例。
第一,环境统计理论知识考核可选择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只要知道如何应用环境统计知识即可。考试内容上还应该结合专业,突出重点,例如环境影响评价专业要突出污染物核算的考核;环境监测专业要突出环境数据整理与汇总的考核、误差核算、可疑值提出等内容。
第二,设置计算机统计运算的考核内容。计算机运算应作为环境统计的考核重点,因此在本课程的考核中要仔细地斟酌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方式等细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参考计算机应用考试,设计专门的考核系统。
参考文献:
[1]童磊.“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2,(11):81-82.
[2]刘元欣,庄严.“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84-85.
[3]徐雅.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244-245.
1 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由于统计课本身理论性强,内容的难度大。所以课堂教学应充分使用各种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统计技能。
1.1 案例教学主要是根据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的应用、基本理论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通过案例的讲解来给学生提供一种思路。案例的数量应有限度,质量要精,而且教师必须认真准备,提供的案例最好具有趣味性、引导性和应用性。
1.2 案例讨论式教学不同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要求学生参考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讨论,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案例讨论可以在案例教学后进行。
1.3 互问式教学就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提问问题、相互进行调查;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提问和调查。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熟知知识和提高反应能力及调查能力。比如有些章节的概念多,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制题目相互提问,或教师向学生限时提问,最终评出优胜者。
1.4 模拟式教学就是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让大家处理统计问题,提高学生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让学生充当市场当中的调查员、顾客、商场经理、采购员、企业部门经理、一般政府职员等角色来演示如何应用自己所学统计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
1.5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黑板教学相结合。这样结合教学能够使学生提高上课的效率。比如统计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做计算题,此时可通过多媒体先教学,再通过传统教学让学生到黑板板书题目答案,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
2 学生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改革
统计实验教学的开设是必要的,通过EXCEL软件、SPSS软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同时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对统计教学课时要进行调整。
课外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到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和到相应的校外的企业和统计部门实习来提高统计应用能力。比如组织带领和指导学生参加某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问卷调查,使学生打开眼界,从中领会了与人沟通的方法、数据汇总、数据分析、统计报告制作等过程。
3 统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学科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对教师都很重要,但不能仅仅局限于试卷考试和考查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因为考核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教师对自己教学成果的检验。如果仅靠死记硬背考试过关,可没多久又忘了,根本没起到好的学习效果。所以统计课程考核可以凭学生所作的统计调查问卷质量、各项实验结果、报告的质量情况、平时课堂参与得分和讨论得分等来评价。这种做法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很受学生的欢迎。
通过统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和改革,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和实际相结合,并自己设立问题,自己解决;同时教师也从中体会和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和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学生就业后能较快的适应环境,能够较好得利用统计理论和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受到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陈银娇.关于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若干思考.职业教育
[2] 刘太平、许青.高职高专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研究.南昌高专学报
[3] 迟艳琴.高职高专统计学课程“参与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 文潘鸿 、张小宇、赵飞.新形势下经管类专业统计课教学改革研究.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