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发展前景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农业发展前景分析范文第1篇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区保险业务共承担各类风险超过13万亿,支付赔款和给付200亿元,在重大灾害事故中,保险企业充分发挥了经济补偿功能。2010年自治区保险保费收入215.54亿元,保费规模位列全国第23位;其中,保险密度863元/人,保险深度1.85%,分别较2005年末增长2.5倍和0.4个百分比。目前,全区共有省级保险公司29家,其中财产险公司15家(含农险公司1家),人身险公司14家(含养老险公司、健康险公司各1家),保险业总资产达到353.74亿元。

内蒙古拥有我国最大的牧区,牧区的发展是内蒙古统筹城乡经济的关键,是实现自治区“十二五”发展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三农三牧经济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仍面临不少特殊的困难。牧区既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功能区,也是草原畜牧业生产区,更是少数民族人口的集中分布区。就保险业而言,如何为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风险保障,合理开发农牧区保险市场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内蒙古保险业迅速发展,有效保障了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未来几年是内蒙古保险市场加快成熟、保险服务不断提升的关键时期。为了推动农牧区保险业的发展,内蒙古保监局在2011年9月出台了《内蒙古保险业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健全牧区保险市场体系,对保险机构在牧区铺设网点给予政策支持,特别指出要加快发展农牧业保险,支持商业养老保险,探索试点牧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

二、牧区可发展主要保险种类和功能概述

(一)商业养老保险

商业养老保险是以获得养老金为主要目的长期人身险,它是年金保险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为退休金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商业性养老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交纳了一定的保险费以后,就可以从一定的年龄开始领取养老金。这样,被保险人在退休之后尽管收入下降,但,由于有养老金的帮助,仍然能保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

目前,我国现有养老保障体制与人民养老保障需求存在缺口,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问题逐步突显。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相比,商业养老保险同样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增进国民福利的功能,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可以丰富养老保障体系的内涵、增强养老保障体系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通过商业保险,还可有效解决现有体制下养老保障可携带性不强的问题,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

(二)农牧业保险

农牧业保险是对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遭到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保险。保险机构通过保险的形式,组织农牧业从业人员集体互助,使受损单位或个人得到应有的补偿,以便及时恢复生产,保证农牧业生产顺利进行。政策性农牧业保险是由政府主导、组织和推动,由财政给予保费补贴,按商业保险规则运作,以保障“三农三牧”为目的的一种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具体实务,并提供专业化的保险服务。政策性农牧业保险一般承担农牧民自己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如洪灾等自然灾害以及流行性、暴发性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等。

农牧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牧产业发展的通行做法。通过政策性保险,可以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代替直接补贴对我国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减轻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冲击,减少自然灾害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牧民收入,促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

(三)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保险,是一种特殊的责任保险。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关系中,保险人承担了被保险人因意外造成环境污染的经济赔偿和治理成本,使污染受害者在被保险人无力赔偿的情况下也能及时得到给付。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风险的日益加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开始被关注。利用保险工具来参与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有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帮助其快速恢复正常生产。同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还充分发挥了保险机制的社会管理功能,利用费率杠杆机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此外,受害人通过保险及时获得经济补偿,也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减轻政府负担。

三、牧区可发展保险现状和前景

(一)商业养老保险前景广阔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区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目前,内蒙古常住人口2470万人,65岁及以上占7.56%,虽然没有沿海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但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21%,老年人口增加了近百万。自2009年开始,内蒙古开始试点新型农牧民基本养老保险,遵循自愿缴费原则,强调集体补助和国家政策扶持。但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一般只能保值,增值并不明显,个人账户上的保险基金受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有时还会出现相对贬值。对于已经开始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农牧民来说,领到的保险金难以支付基本生活消费需要,目前多数老年农牧民仍然依靠从事生产劳动或服务性劳动,填补养老生活费用的不足,借以维持基本生活。

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健全多层次农牧区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牧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补充。2010年内蒙古实现生产总值11655亿元,首次超过万亿,人均GDP达到37287元,排名全国第7。全区农牧民纯收入达到5530元,同比增长1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61元,同比增长12.4%,连续5年位列西部省市第1。“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农牧区将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持续快速发展,这为开拓牧区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未来政府将大力发展牧区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健全和完善与牧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畜牧生产企业通过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和医疗保障计划,切实提高牧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如何开拓农牧区商业养老保险市场,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合适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协助新农合、新农保等政策性保险的经办和管理,将成为保险公司未来发展的新关键。

(二)农牧业保险任重道远

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作为全国首批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地区之一,自2007年起,内蒙古开始试点推广玉米、小麦、大豆和能繁母猪政策性农业保险。近年来,油菜、葵花等农作物和奶牛等牲畜也已纳入政策性农牧业保险覆盖范围。2010年,内蒙古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达到14.89亿元,累计承保小麦、玉米及大豆等农作物6469.13万亩,各类牲畜77.42万头,为215万户(次)农牧民提供风险保障近195亿元,保费规模、承保面积和财政补贴均位居全国第一。但农牧业保险风险大、收益低,大部分财产险公司仍不愿涉足农险领域,相对于其他险种,农险保费收入一直不高。而政策性农牧保险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补贴品种有限,一些本地区特色品种不在国家财政补贴范围之内;农牧保险政策缺乏连续性,存在先出险、后签单的现象,违背了保险的基本原理;农险保费补贴拨付划转机制不合理,农险补偿作用不能及时发挥。

农牧业在内蒙古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保障农牧业发展,保证农牧民收入是内蒙古和谐发展的前提。农牧业是弱质产业,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因此,发展农牧保险必不可少。现阶段,农牧民的保险意识逐步增强,对农牧保险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像牧区奶牛养殖保险、肉牛、肉羊养殖保险,农区小麦、玉米、葵花及能繁母猪保险等,农牧户都有较强的购买意愿。政府今后将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围绕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和涉农涉牧优势产业,积极开展种植业、养殖业保险试点,拓展旗县、牧区保险市场。目前,内蒙古承办政策性保险的公司主要有人保财险、安华农险和中华联合3家,农险占财险比重较低,险种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农牧业的发展及内蒙古保险监管机构的推动和引导,更多的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参与农牧保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积极开拓商业性农险业务,丰富农牧保险产品,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农险经营效率,建立健全农牧保险市场。

(三)环境污染责任险存在潜力

内蒙古是能源大省,煤炭资源丰富,土地含煤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近些年,内蒙古能源产业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全国能源的供给做出巨大贡献。但能源产业在快速发展同时,也对牧区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内蒙古大型煤矿、发电厂一般都坐落在煤炭资源蕴藏量丰富的草原、山区,煤炭露天开采、掘井的过程,破坏了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采煤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排放到河流或渗入地下,对水源造成污染;煤炭发电产生的烟气、煤粉灰、炉渣中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悬浮颗粒等对空气又造成污染。近十年来,内蒙古环境污染事故屡有发生,由于缺乏机制保障,企业应承担赔偿和恢复环境的责任往往得不到落实,国家已累计投入371亿元帮助内蒙古改善生态环境。

“十二五”期间,内蒙古将全面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推进矿区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注重环境保护,遏制草原生态恶化的势头,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随着内蒙古保险业的发展,保险覆盖面和对经济社会参与度在逐步提高,保险业在能源产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分散风险,组织经济补偿的功能应得到发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社会化的责任风险管理机制,能够合理转移能源企业责任风险,帮助污染企业快速恢复生产,让受害人及时获得经济补偿,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也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保险公司通过开发环境责任保险产品,确定责任范围,分类厘定费率,对参保企业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预防和控制,从而强化能源企业的责任意识,增强企业治污的积极性,最终减少环境污染和责任事故发生的概率。随着2010年内蒙古地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规章制度建设将逐步完善,在政府的助力推动下,内蒙古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潜力巨大,也为产品同质化,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的中小财险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牧区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未来内蒙古农牧区经济仍将处在快速发展,夯实基础,逐步实现农牧业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十二五”期间,中央及自治区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惠农惠牧政策,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水平。这些都为农牧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保险公司应抓住机会,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保险也在农牧领域的保障功能。

首先,要积极创新发展农牧区保险。农牧区不同于城市,有着鲜明的特点,要发展好农牧区保险,就要从营销渠道、服务和产品上做好创新。现阶段,农牧区保险产品的销售主要是直接销售,以村级为单位农牧户自愿投保。今后可尝试直接和间接销售相结合的多元化销售模式,充分利用农村合作组织、农信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中介机构,以较低的成本将保险网络延伸至基层农户。在服务上,可以通过提供全方位的防灾防损服务,提高农牧区生产行为控制风险的能力,将风险防线前移。还可围绕商业养老险、农险和环境污染责任险,进一步开发针对高新养殖业、外出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养老、环境巨灾风险等的保险产品。并通过开发新形式费率模式,设定多级费率,满足不同经济水平农牧户的要求。

其次,要完善农牧区客户服务体系。保险业是服务行业,保险产品具有专业性、无形性及长期性的特性,使得保险的服务属性远强于一般商品。农牧区保险基础薄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保险公司应把基础建设作为推动农牧区保险市场发展的重点,在网点、费用、培训、信息技术等方面,为农牧区发展保险业务提供网络和技术支撑。积极整合和利用各类农牧区经济服务中心、畜牧站、农技站等服务资源,依托农牧区信用社、供销社等基层机构开设代办保险的服务网点,农牧区保险基础薄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保险公司应把基础建设作为推动农牧区保险市场发展的重点,在网点、费用、培训、信息技术等方面,为农村牧区发展保险业务提供网络和技术支撑。积极整合和利用各类农牧区经济服务中心、畜牧站、农技站等服务资源,依托农牧区信用社、供销社等基层机构开设代办保险的服务网点,有效延展农村牧区保险服务体系。

农业发展前景分析范文第2篇

葫芦岛市是农业发展为主的地级市。随着中国农业建设力度的加大,葫芦岛市的农业要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其中具有高科技成分的农业机械装备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多年来,葫芦岛市的农业发展都有赖于农业机械装备的合理应用。葫芦岛市的农业生产,设施农业主要的手段,即处于生长阶段的农作物需要采用人工控制的方式,通过为农作物创造优化环境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1 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类型

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作用是控制农业环境,调整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因素。在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中,要根据农业生产需要以及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选择设施农业机械设备,以将农业机械设备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更好地对农作物因子以及农作物生长环境以调整和控制[1]。设施农业的特点各有不同,这就决定了所需要的设施农业机械装备分为不同类型,即农业耕作机械、灌溉与施肥机械、烟雾机械和温度调节设备等等。

农业耕作机械是用于大棚或者温室等环境中的专业机械装备,不仅可以发挥多种功能,而且适应大棚的有限环境,能够满足大棚或者温室的特殊环境需要,以提高大棚或者温室中的农作物耕作效率。农业耕作机械在设施农业机械设备中属于是基础装备。

灌溉与施肥机械,其中,农业灌溉机械设备可以在大棚或者温室中进行各种灌溉操作,诸如滴灌、喷灌以及微灌等等功能都得以发挥,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还提高了农业灌溉效率。农业施肥机械设备在施肥中,可以根据农作物生长需要进行调整施肥方式,以实现有效施肥[2]。

烟雾机械,是用于调节大棚或者温室的温湿度的机械设备,主要是采用静电作用使大棚或者温室内烟雾弥散,且在烟雾中适当地添加农作物所需农药,以发挥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农业温度调节设备,是根据室外气候环境以及大棚或者温室中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环境温度调整。农业温度调节设备在热能交换过程中,不仅可以降低资源损耗,而且还提高大棚和温室的室温调节效率,以为农作物塑造可以健康成长的环境。

2 中国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的现状

中国设施农业机械适应中国的农业环境而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设施农业机械在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同时,还伴随着农业市场而不断地完善技术,且形成了规范的设施农业机械技术标准。到目前为止,设施农业机械产业的发展已经规模化,而且依然处于发展进程中,对设施农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设施农业机械在为农业提供科技服务的同时,在具体应用中尚存在着不足,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设施农业机械发展上还存在着滞后性,不仅机械设备的加工工艺比较落后,而且缺乏创新力度,无论是材料的选用,还是技术的进步,都会由于创新不足而使得农业机械设备难以跟得上进步速度不断加快的农业产业,对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3 中国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的发展前景

3.1 中国设施农业机械装备趋于小型化

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研发要能够跟得上农业发展的步伐,就要从设施农业需求出发,将中国设施农业机械装备趋于小型化设计,且将多种功能集合为一体。与手动机械设备相比,电力动力驱动的小型设施农业机械设备使用更为便捷,而且还要与农业中所常用的机具配套使用[3]。比如,在农业作业中,耕种、施肥、灌溉、除草等作业,都可以使用小型的设施农业机械装备来完成。

3.2 苗木移植用的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研发

设施农业中,苗木移栽是重点工作环节。设施农业机械装备进行苗木移栽,就是使用机械手将苗木移植到指定的位置,并按照要求栽种。如果育苗温室中采用设施农业机械装备进行苗木移植,可以提高苗木移植质量,且移植的苗木的成活率也会有所提高。

3.3 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的新能源研发

设施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要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出发积极使用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等等,都属于是可再利用的清洁能源,将这些能量经过能量转换设备而转化为电能,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其提高电能输送效率。

农业发展前景分析范文第3篇

一、前言

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在我国旅游业发展方面实行无烟旅游业战略。这一战略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得到了高度重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就是旅游业。现阶段,旅游新区的基层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强,综合素质不高,需要从职业教育方面,增强他们的职业技能,保证旅游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目标。

二、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职业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我国西部地区,西藏地区就是其中之一。虽然该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佳,但是因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得名。主要包括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文物古迹,每年都会吸引很多游客到此观光旅游。截止2002年,共形成国家级,省级和县级风景名胜区11个。因旅游业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包括旅行社,旅游车队,酒店和商场等。特别是旅行社和酒店是重点产业,在就业方面占较大的比重。

我国西藏地区有很多大型酒店。在这些酒店员工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不到20%,初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和职高毕业生占一半以上的比例。旅游景区各大酒店经过大量的实践,关于用人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们认为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虽然文化层和素质高,发展前景较好,但是他们的就业状态不稳定,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意从基层服务员岗位做起。职高生和中专生虽然学历不高,但是他们更踏实,能在基层服务员岗位上,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正是因为他们乐于吃苦的精神,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就可以升职,基本上可以做到大堂经理,部门经理和副总经理的位置。

因为初中毕业生文化层次低,理解能力不强,因此他们很难有所突破。根据酒店多年的用人经验,更加注重对这一部分员工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使其文化层次达到中等层次以上。酒店在这方面可以采取一些科学措施。按照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用人需求,通过专业课程的设置,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员工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会得到提升。这些中高等专业技术人才有助于我国西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根据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行业中职业技术教育意义重大。

三、西藏地区职业发展前景分析

西藏地区在我国西部大开中属于重要的旅游之地。现阶段,我国西藏地区的发展速度较快。因为受到省内宏观调控和经济规划的影响,省内开发的重点工程就是旅游业。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经营。根据对西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表明旅游企业还存在员工业务技能不高和文员程度低的情况。在省内旅游景区一线工作的员工,经过专业院校培养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以下,其中中层管理人数也只占25%-30%之间。根据这些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黔东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缺乏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因此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提高人才素质。通过教育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企业也可以去各类专业高校招聘。企业拥有一批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才能使其成为重要的生产力,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根据我国国情分析职业教育前景

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式现状,各个行业技术装备水平,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深度和机械化程度都属于多元化的状态。但是总体上我国产业技术结构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从企业的总体发展形势来看,运用自动化高科技的企业还是少数。基于这种情况,在我国很长一段时期内,企业仍然需要初、中级技术人才。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对劳动者进行培养,可以通过讲座,宣传和教育等形式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劳动者只有掌握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才更有机会提高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就是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的掌握情况和文化素质的高低。以我国农业发展为例,我国平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种植都需要较大的科技含量。但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农民拥有掌握科技的能力,才能较快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然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为农村输送大量高科技人才,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农业发展前景分析范文第4篇

我国休闲农业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经历了90年代的初期发展阶段,21世纪初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目前,我国休闲农业主要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和回归自然旅游等模式类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潍坊市在充分挖掘、整理本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先河,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民俗旅游区。近年来,潍坊市的休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涌现出了潍坊金宝乐园、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昌邑绿博园、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青州黄楼花卉休闲农业观光园、寒亭益民合作社市民农园等典型模式。综合来看,潍坊市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多以经济功能为主,在社会和生态功能方面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与发达国家休闲农业相比有明显差距,且存在许多问题。

(一)开发盲目,定位模糊

目前,我国多数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基本上以乡、村和工商业主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很多项目在设计初始,对周边环境与潜在市场、园区功能、产品定位没有进行翔实调研、周密论证,开发建设不是量力而行、量需而择,而是简单搬用、盲目追新,随意性较大。虽然有些地区的建设、农林、水利和旅游部门都制定有相应的标准评定景区景点的等级,并实施相应的管理办法,但这样又形成多头管理,各自规划、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项目开发的无序性和盲目性,造成项目设置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定位不明确、产业链不衔接、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

(二)模式雷同,特色不浓

许多投资者仅把得天独厚的资源作为“摇钱树”,忽视可行性研究和资源评估,单纯模仿、仓促上马,项目设置雷同甚至重复,既缺乏特色、无吸引力,还容易出现“非均衡博弈”,造成无序竞争、多败俱伤。另一方面,与城市旅游、工业旅游、商贸旅游、探险旅游等相比,休闲农业的特色和价值在于其返朴归真的田园风光、品种繁多的土特产品、参与体验的农事活动、绿色鲜美的农家小吃和多姿多彩的乡情民俗等等。然而,有不少园区并没有充分展现出“休闲农业”的特色,或因规划地域逼仄遮蔽田园自然风光,或为模仿城市公园丢弃乡村特有“土”味,或为追逐现代时尚失去少数民族风韵,或因农事安排失真难遂游人体验意愿,等等。

(三)底蕴浅薄,品位不高

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有着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戏曲文化以及茶文化、酒文化、花文化等等,大量蕴藏在民间,可供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利用。许多园区在农业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滞后、挖掘不足,致使项目内容缺乏文化底蕴,不能充分展示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主题不够鲜明,仍然停留在观赏、采摘等表层繁荣阶段,园区印象模糊、内涵浅薄、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游人精神层次的需求。

(四)服务落后,管理不善

不少休闲农业园区偏重设施、轻管理,重建设、轻服务,食宿卫生欠佳、活动内容单调,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少正规培训,导游知识浅薄、服务态度恶劣等等,成为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休闲农业是集农业和旅游业于一体、综合性、多功能性、开放性的经济实体,对管理者的要求高。目前不少休闲农业园区管理层的人员多来自其他行业,知识结构不完善,管理经验不匹配,“懂农业的不熟悉休闲业,懂休闲业的不熟悉农业”现象较严重,制约了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壮大。

(五)急功近利,破坏环境

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生命力之所在,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休闲农业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许多地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趋势背道而驰,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大兴土木、生造景点,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仅如此,有的园区为节约成本、减少投入,解决游人食、宿、行、游问题,靠违规扩张非农业用地的办法,致使生活垃圾、废物、废水污染肆意蔓延,严重危及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六)资源单一,内容贫乏

农业资源丰富,项目功能齐全,活动内容新奇,是开发休闲农业项目的关键。许多地方攀比跟风,仅凭几块农田、几棵果树营造休闲园区,总体规模小,没有综合性的休闲观光场所,园区景观杂乱无章,既没有少丰富多彩、可参与体验的活动内容,又缺少鲜活新奇、供启智怡情的教育内涵,难以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休闲需求,吸引力不够,游人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低下。

(七)调控出偏,缺场越位

在休闲农业发展调控中,许多地方政府部门角色定位出偏,存在缺场、越位或错位现象。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在许多本该由政府做的事情上缺场:对园区用地、宣传推介、项目经营、安全卫生等方面监管不力,导致休闲农业市场秩序混乱,游客权益受损;有的地方财政未设立专项资金,对休闲农业园区扶持力度不够;有的园区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交通运输不发达、不配套,通信网络系统不齐全、不畅通,无法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角色定位不清,在许多不该做的事情上越位:无视市场规律,沿用计划经济体制决策方式,确定项目产品,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以财政拨款包办垄断,造成休闲农业发展对政府的依赖;直接投资开发资源、兴建项目、负责经营,效益甚微、浪费严重,个别地区甚至有侵吞利益的案例发生。

二、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休闲农业最早起始于欧洲,休闲农业在发达国家被认为是传统农业的替代产业。世界各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以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发展起来的“度假农庄”和“民宿农庄”等经营方式最为普遍。目前,发达国家休闲农业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其发展模式、经营管理、政策法规、理念导向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和发展模式的选择有重要的启示。

(一)重视并突出地方特色资源

从发达国家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各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呈高度多样化、差异化,不仅每个国家之间,即便是一国范围之内、一个地区之内,休闲农业的发展程度、发展模式、经营类型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不可能存在适合所有国家、所有地区、所有阶段的一通百通的成功发展模式和经营类型。不重视与地方特色资源的结合,即是不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发展中有过失败教训。因此,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促使各个农村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转换,即必须高度重视并突出地方特色资源和地方性要素(时间因素、历史遗迹、空间分布、名称概念等)的开发利用。

(二)政府起重要而有限的作用

各国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都采取了支持和鼓励政策,发达国家的相关政策类型和政策工具内容尤其广泛。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除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外,还应该协调休闲农业的发展环境,协助信息和促销宣传,提供适当的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此外,政府还应逐渐、适当放松管制,创造健康、和谐的经营环境,提升经营效率。

(三)规范完善标准和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休闲农业在项目用地、服务内容、文化条件、基础设施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考核等方面设立了质量标准和评价细则,推动了休闲农业的有序发展。意大利、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在休闲农业的计划、用地、经营、纳税等方面制定有全面、具体的法律法规,保证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使休闲农业有序、健康发展,必须规范行业标准、健全法律法规,既要防止和纠正“市场失灵”,还要不断补充或扩展市场。

(四)民间团体的作用不可替代

休闲农业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要实现产业化和规格化,市场推广和宣传促销至关重要,经营者个人难以独立完成。在发达国家中,这项业务更多的是依靠联结农户与市场的纽带———行业协会来进行。此外,除了政府的有效管理,发达国家主要通过行业协会来制定行业标准、提供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咨询服务、进行休闲产业评估等,以提高休闲产品质量、规范休闲产业的发展。可见,在休闲农业的市场推广、合作经营、标准制定、监督检查及评估培训等方面,行业协会能够起到政府和经营者个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三、潍坊市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分析

山东省潍坊市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厚资源,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道路交通的日益发达、闲暇时间的明显增多、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以及传统农业的战略转型,休闲农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一)资源条件

潍坊市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名胜遍布、古迹众多,加之旅游业起步早、农业基础雄厚,发展休闲农业潜力巨大,主要表现在:1.区位资源优越。潍坊市南依沂山,北濒渤海,东连海港名城青岛、烟台,西接工矿重镇淄博、东营,是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南部是山区丘陵,中部为平原,北部是沿海滩涂;市域共有大小河流112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5条,主要分属潍河、弥河、白浪河、胶莱河、小清河水系;海岸线西起淄脉河口,东到胶莱河口,东南-西北走向,全长143公里;国土绿化水平不断提高,林业事业长足发展,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0%以上。休闲农业的多样化、多功能化条件较为完备。2.农业基础雄厚。潍坊是农业大区,是山东省农副产品的集中产区之一,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发祥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科技水平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定位次。经过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已经建成了寿光蔬菜、青州花卉、诸城板栗、安丘樱桃、昌乐西瓜、潍坊萝卜等一大批名优特稀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这是发展观光、采摘、种植、喂养等模式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3.风景名胜众多。潍坊市南部山区丘陵地带,自然风景名胜数不胜数。“小泰山”沂山,层峦叠嶂,河流湍急,既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又有古老的人文景观;青州云门山,危崖峭立,景色迷人;青州仰天山“,一窍仰穿,天光下射”;安丘青云山,林幽溪清,植被丰富;临朐石门坊,漫红嵌黛,瑰丽如画;潍城浮烟山,依偎符山水泊,山水相映,景色秀丽;有“北国江南”之誉的临朐老龙湾,泉水喷涌,四季恒温。此外,还有世界级地质旅游资源巨厚沉积页岩硅藻土“万卷书”、“化石宝库”景观,规模宏大、景观独特、蓝宝石资源丰富的昌乐古火山群胜景等等。得天独厚的风景名胜,是开发森林氧吧、水面垂钓、生态农园等模式类型的休闲农业的前提和依托。4.潍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遗产遍布各区。青州偶园,是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冯溥的私家花园,结构严谨,布局得体,园内假山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具有康熙风格的人造假山,浓缩九州山川秀水,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范公亭及三贤祠,为后人祀三位青州知州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之所;范公亭北邻有李清照故居,宋代词人李清照、金石学家赵明诚夫妇寓居此处14年,写出了著名的《金石录》30卷和多篇传世诗作;建于清代道光九年(1829年)的安丘庵上石坊(节孝坊),岩石建筑与石雕艺术有机组合,繁而不乱,工艺超群;诸城王尽美烈士故居和王尽美纪念馆,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的课堂。千百年来,出生或活动于潍坊的历史文化名人有100多位,宗教的发展与融合也留下了具有较高旅游价值的名寺古刹、石窟佛像等遗址遗迹,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是潍坊市休闲农业的重要内涵。5.乡村民俗多彩。潍坊市现辖奎文、潍城、寒亭、坊子4区,青州、诸城、寿光、高密、安丘、昌邑6市,昌乐、临朐2县,含68个乡镇、49个街办,全市总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8万人,有汉、满、回等51个民族①。市辖农村地区的乡土文化和风俗习惯颇具特色。安丘石家庄民俗村,每年都有日本、美国以及东南亚、西欧等国的游客,来到这里随农家俗、学农家活、住农家房、吃农家饭,体验民间风俗、饱享田园之乐;建于1988年的石家庄民俗博物馆,由民间礼仪厅、民间工艺室、民间文娱室、农事用具室、农家生活室、农家纺织室、私塾学堂室及婚俗院等组成,陈列、展示、再现了鲁中一带清末和建国初期的农家生活场景和风俗习惯。建于1986年的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现已形成以木版年画文化、风筝文化、古店铺街民俗文化、郑板桥书画文化4大景区、20多个景点的民俗文化观光园,游客在这里可以尝试年画、风筝制作。依据民俗村和民俗博物馆,开发民俗文化休闲农业,可以让游客真切体验和感受潍坊的民俗文化。6.旅游品牌知名。近年来,随着潍坊城市建设及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城市、乡村风景更加亮丽,“中国潍坊—逍遥游”品牌知名度大幅度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推动潍坊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潍坊市接待国内游客2313.4万人次,同比增长23.7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81.41亿元,同比增长26.37%,相当于GDP比重为6.66%。国内旅游人数全省排名由2006年的第9位上升为第7位,国内旅游收入排名由2006年第9位上升为第4位。按旅游目的所占比重排序,依次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活动、探亲访友、会议等,其比重分别占34.16%、24.26%、22.48%、7.56%、3.89%。游客比较感兴趣的是民俗风情、山水风光和生态旅游,其中民俗风情、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农业特色旅游、生态旅游、主题公园,比重分别占78.52%、60.39%、52.28%、38.66%、18.35%、15.27%。其中,生态旅游所占比重同比上升26.87个百分点。②“中国潍坊—逍遥游”,是潍坊精心打造的山东第三大旅游品牌,目前,“逍遥游”精品线路逐渐走向全国,在国外也有了一定影响。

(二)发展机遇

潍坊市不仅具备发展休闲农业所需的资源条件,而且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潜力巨大,前景广阔。1.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潍坊市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上世纪80-90年代,潍坊市GDP居全省第二,在全国25个国民生产总值过百亿城市中居16位。2005年,潍坊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5017元,增长13.1%。在全市12个县市区中,寿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以5566元位居第一,潍城等6个县市区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了5000元大关,其它5个县市区收入也均在4000元以上。③其中,6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小康县标准,4个县成为全国百强县。2006年,潍坊市人均GDP达19677元(相当于2659美元),已接近或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④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7267.3元,比上年增长10.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484.1元,增长7.9%;农民人均纯收入7695元,增长8.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40元,增长8.5%。⑤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居全省前六,增幅全省第一。⑥截至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8.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6%。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75元,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8872元,增长15.3%。⑧经济增长、收入增加,为城市居民外出休闲旅游和我市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守基础。2.消费观念转变。随着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也日趋合理,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支出大幅增加,服务性消费的需求连年上升,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2000年,我市城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02%①。到2006年这种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回落约1.83个百分点,降至32.2%,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②这一变化说明,潍坊市城镇居民的生活已越来越不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追求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工作节奏的加快、休闲空间的减少,促使城市居民将目光和兴趣转向郊区、转向城市周边的农村,希望体验清新恬静的田园生活。为拉动旅游消费和相关服务业发展,潍坊市推出了“旅游一卡通”“、惠民一卡通”。有拉动内需政策作保障,潍坊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市场前景看好。3.闲暇时间增多。休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自身的一项重要精神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休”,即有效地休整和恢复机体功能,满足娱乐或享受的精神活动需求;“闲”,指可自由支配、合理利用的业余时间,或可转化为人力资源时间资源。故“有闲”,亦是休闲的前提之一。和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情况一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潍坊市城乡居民的闲暇时间随之增多,追求身心放松、精神闲适的需求渐趋高涨。1995年起我国实行双休日制,1999年起实行“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黄金周”制度③。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2008年1月1日,我国又开始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目前我国已经有法定假日114天,再加上国家正在逐步推广的带薪休假制度,我国公民每年可享受的节假日增多,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宽裕,普通工薪阶层的闲暇时间一般能达到120天,每年约有1/3-1/2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休闲日渐成为城镇居民的常态。闲暇时间的增多、文化生活和旅游消费的增长,将促进潍坊市休闲农业更快发展。4.传统农业转型。潍坊市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传统农业正处于转型时期。自1993年开始,潍坊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换为追求效益增长,并越来越关注人、资源、自然三者间的协调发展。近20多年来,特别是自我国加入WTO之后,潍坊市农村纷纷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依靠农业产业化,从本地出发不断创新模式、丰富内涵,制定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品牌农业、创汇农业、有机农业等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为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传统农业的转型中,潍坊市多功能农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势头,农业多功能理念也得到了广泛认同,逐渐形成全面开花、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良好局面。发展休闲农业,既是农业多功能性的体现,也是农业战略转型的方向。

四、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原则

各国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各有不同,故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不过,基础理论的导引、异域经验的启示及实践问题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突破国家、地区畛域,发现休闲农业共性,从而依据本地资源条件和发展前景,科学选择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具体说来,潍坊市及国内其他地区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市场导向

市场是休闲农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首先必须要明了服务对象和利润来源,从市场需求出发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进行投资决策、设计项目、开发产品及服务,并适时更新升级,避免盲目投资,降低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二)资源优势

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首先要找准本地资源优势或特色,在景观、生产、消费、住宿、疗养、度假、观赏、品尝、参观、体验、娱乐、学习、购买等方面,开发新的服务产品,或赋予服务产品以新的内容、新的样式,在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等方面提供多种方案、多种服务以供选择,满足游客不断增加的新的消费需求。

(三)以农为本

作为山东省的农业大区,潍坊市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目的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因此,选择休闲农业模式,应该在确保农业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挖掘农业产业的新功能、延长农业经营产业链、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依托特色农业资源,把农业基地建设、产品开发与人们观光、参与、体验等需求有机结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四)科学规划

从潍坊市实际出发,近期宜以城市郊区型为主、景区周边型为辅,进行开发规划;长远来看应重点开发景区周边、特色农村、高科技农业基地等为主。由于客源主体人群是城市居民,距离城市近、基础设施好、开发成本较低、效率效益较高,目前潍坊市休闲农业主要集中在城郊。城郊休闲农业的开发近期宜以观光、农家乐为主,长远应以休闲、度假、购物为主。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休闲需求将趋向多样化、高级化,现有的城郊普及型“农家乐”模式将难以满足新的需求,城郊休闲农业应当向特色化、专业化、科技化,多功能、高品位、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城郊以外的休闲农业因其客源广泛、距离城市远,应当以度假旅游为主。总之,项目规划要依据本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市场需求,不能攀比跟风、一哄而上或重复建设;项目开发要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统筹安排休闲资源,做到景点区域分布合理、规模适度、档次适中,产品及服务内容丰富、特色突出;规划设计要发扬传统文化,融汇现念,展示休闲农业的奇趣性、参与性和多功能性特点;客源及市场定位应从实际出发,内外兼顾、以内为主,立足本市、带动省内、推向全国、影响国外。

(五)可持续性

发展休闲农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做好农业发展远景规划,充分利用荒山、荒滩、荒地等后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休闲农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休闲农业模式建设和经营不能破坏环境、污染环境,要做好水土保持、自然生态保育、公害防治及废弃物处理等工作,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

(六)民间主体

休闲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户或企业,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政府规划项目、制定政策的前提是农民同意、愿意,不能强制性安排,更不能强制性推行。选择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使农民切实从休闲农业的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

(七)兼顾协调

农业发展前景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0.引言

林业是农业发展的绿色屏障,林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林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该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1.1生产技术落后

我国林业企业在生产技术和装备上普遍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要落后十多年甚至数十年。首先是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生产设备,我们还不能设计生产,主要是引进国外生产设备。所以,我国林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始终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

1.2集约化程度低

目前世界木材加工企业的平均规模:胶合板大于1万立方米/年,刨花板大于10万立方米/年,中纤维板为10万立方米/年。而我国的企业规模则是:胶合板平均规模为0.3万立方米/年,刨花板平均规模为0.65万立方米/年,中纤维板平均规模为0.37万立方米/年,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林业企业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所以,我国林业企业规模严重偏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影响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1.3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林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过小,生产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规模经济效益。同时,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及西部地区之间差距也较大,发展很不平衡。林业企业还普遍存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少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致使生产效率低下,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1.4体制改革缓慢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但是,林业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我国现行的林业经济体制还存在条块分割,政企职责不分,产权和经营权不清,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企业经营自不足。国家对林业企业投入少,税费征收重,企业包袱沉重,企业自我技术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够。我国林业企业经营机制还没有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走出来,缺乏市场经济、自由竟争的意识,从目前看,我国林业企业要真正建立一个新型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经营机制,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

2.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2.1调整发展思路

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逐渐形成了规模,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我国林业发展战略思想、政策走向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致使有的产业项目已不合适宜。因此,我们应进一步统一思想,调整产业经营思路,实事求是地剖析过去产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并取得共识,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及时调整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林业产业项目,为了进一步抓好林业产业建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一是不断更新观念,适时调整思路,根据国家林业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变化,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二是端正态度,切合实际,不搞假、大、空,实实在在做好产业工作,使每一项产业项目都经得起市场检验。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林区经济、致富职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建立长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林业产业工作目标管理办法,把产业任务指标完成情况同年终奖金挂钩。

2.2加强政策扶持

为了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开发,应适时制定、修订林业产业项目优惠政策,同时创造更加宽松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凡是在林业系统范围内投资办厂或开发林业产业项目的,都无偿提供厂房、占地,并由有关领导牵头,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厂房建筑配套费一律免收;凡是林业内部职工进行绿色食品、养殖等特色种植、养殖项目的,林业部门无偿提供林地和一定项目启动资金等优惠政策;职工家属和林区农户从事涉林产业经营的,也给予优惠政策加以扶持。极大地调动了林业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招商引资和参与林业产业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林业产业社会化进程。

2.3创新管理体制

要改革过去林业那种粗放经营方式,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把林业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即把一部分森林划出来作为公益林,其主导利用方向是为国家提供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投入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落实各种管护经营责任制,凡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政府将以多种方式对投资者给予合理补偿,生产经营者要放弃林产品收益权和一部分经营自,擅自改变经营方向要承担法律责任。另一部分森林划定为商品林,其主导利用方向是提供木材和林产品,放宽政策,由投资主体和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经营,以经济效益最高为目标,用现代化手段,大幅度提高森林的生长量。这样,才能尽快促进森林资源的发展,保障林产工业的用材,真正把林业从多年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真正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林业的体制、机制,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

2.4加大建设投资

紧跟世界林业高科技步伐,实行科技兴林,加快发展林业经济,必须加大对林业的投资力度,否则林业科技研究和林业建设就无法保障,林业经济快速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依靠科技兴林,必须加大对林业的投资,同时还要加快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和资金,加快提高我国林业科学技术水平,弥补资金不足,全面推进我国林业经济快速发展。

2.5深化科技改革

在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要积极推进企业、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要选准目标集中攻关,改变传统的项目重复等不足,建立起适应林业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灵活的林业科技管理体制。对林业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重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大力培养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林业科技示范点,不断完善林业科技开发体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在林业经济建设上做了一些努力,取得了点滴成绩,但我们深知与林业大局的时代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坚决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把我国的林业经济建设工作推向新的台阶,为林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奋斗。 [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