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劳动;劳动教育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12-02

1 劳动的概念及意义

的观点认为:劳动,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劳动的实质就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者性质,从而达到为人类生活和自身需要服务的目的。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整个生命世界共有的现象。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在对人类及动物界的起源及进化过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论证后得出结论,即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劳动不仅仅存在于人类自身。事实上,自然界的所有动物种群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来维持其自身的存在与进化的。我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严复,在对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著的《物种起源》一书进行翻译后,得出生物进化的核心理论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点,从本质上也说明动物通过劳动来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的意义。因此,有理由认为,劳动是动物进化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唯一手段。

那么,劳动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呢?通常认为,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是人类本身对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重要标志。

人类通过劳动所生产出的所有财富,都是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劳动力则是其中的决定因素。众所周知,劳动不仅创造了文明,劳动也创造了财富,劳动又促进了人类发展,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

劳动是生存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要,更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改变自己,改善生活,改造世界。劳动是人类健康和智慧的源泉,也是快乐和进步的手段。人与大多数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的劳动是主动的、有智慧的劳动,是通过制造工具来达到目的的劳动,而大多数动物则是被动地劳动。然而,笔者认为,尽管动物不能够制造工具来进行劳动,但是譬如蜜蜂筑巢、蚂蚁“盖楼”等行为,足以说明动物也在运用它们的手脚和头脑来进行劳动。唯一遗憾的是,动物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快乐,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足以完全地读懂它们而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常常会提到人性。人们都明白,既然人类来源于动物,那么人类也必然具有动物的很多本性,即动物性。也就是说,人性存在两面性,即人性的一面和动物性的一面。换言之,就是人性的善与恶并存于一身。人性的善表现为勤劳、善良、克制、节俭、尊重、感恩等;而人性的恶则表现为懒惰、邪恶、放纵、浪费、好斗、无情等。作为教育者,如何通过教育来弘扬人性,扼制动物性,使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和进步,就是需要共同思考的重要命题。而这一切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劳动教育。

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的。”更何况所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的大学生。因此,面对目前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缺失的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且认真分析研讨,找出教育的针对性。

2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

与多年以前的往届大学生相比,最近几年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1)缺乏劳动意识,好吃懒做,作风散漫,思想懒惰;2)缺乏环境意识,随地丢垃圾现象严重,部分班级整体卫生状况堪忧;3)缺乏责任心,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非值日时间不肯义务劳动,缺乏奉献精神;4)浪费现象严重,消费奢侈,不珍惜父母和别人的劳动果实,尤其是浪费粮食;5)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抗挫折能力下降,性格脆弱,易怒,任性,娇气等;6)大学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中,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等反馈评价比例呈上升趋势。

上述现象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大多数学生身上,现状令人担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综合上述现象,认真分析和研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因素值得注意和引起思考。

1)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现象,造成过分集中的家庭关爱,正在日益剥夺孩子劳动的意识和权利。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掌上明珠。以前分给几个甚至十几个子女的爱,全部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由于两代长辈共同关爱一个孩子,导致家长承担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应承担的一切自我劳动的义务,家庭的溺爱和事事包办,于无意识中剥夺了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劳动意识教育和劳动权利。比如,每天都会看到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父母任劳任怨地替孩子背着书包;在公共汽车上,已经十几岁的孩子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对旁边站着的家长视而不见,脸上看不到丝毫的同情与感恩,对于孩子时常表现出的谦让,家长总是会理所当然地回绝,将孩子感恩的火花无情地熄灭,并且认为这就是爱。

2)社会和家庭条件的优越,弱化了孩子对劳动的需求。家境优越、社会富有、时代进步为当代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成长条件。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现好逸恶劳的不良发展倾向。很多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分辨不清,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作为教师,经常会看到,每年新生入学时,学生的一切事务全部由家长代为打理,很多女孩子连袜子都不会洗,甚至连床铺都不会整理,这种由于家长的爱而剥夺孩子劳动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现实,着实令人担忧。

3)高考制度下的学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削弱甚至消除。绝大部分中小学一味抓升学率,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这一概念,在很多学校被个别教师扭曲异化成为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导致更多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完全背离劳动光荣这一积极概念,反而形成劳动可耻的错误观念,进而躲避、厌恶劳动。而好逸恶劳的恶习一旦养成,绝非朝夕之力所能改变。

4)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给学生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偶像剧的盛行,是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很多剧中角色都是富家公子或小姐,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恃宠而骄、任性放纵。而这样的一些角色塑造,给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负面影响,他们向往剧中角色的优越生活,却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达到目的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他们不能面对现实,对自己的父母、学校及生活环境形成越来越严重的抱怨情绪,不劳而获却不觉得满足,而且毫不感恩。

此外,造成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还有很多,必须认真分析,高度重视,深刻剖析,并认真探索和实践,帮助学生填补缺失,使他们形成健康、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农村小学劳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缺乏合格师资和必备设施

劳技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它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知识面非常广泛,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对任课老师的要求非常高。但学校很少有专职教师,往往是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兼任,因此学校缺乏合格的劳技师资就成为不争的事实。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试行)》的精神,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劳技专用教室及必需的工具设备和用品,这在实验学校都不具备,何况是在其它学校呢?学校教育经费的紧张是人所皆知的事实,不少学校都欠了债,尤其是实施一费制之后,经费更是捉襟见肘,有时甚至连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都有困难,怎么可能去配备劳技专用教室及必需的工具设备和用品呢?有的学校为了节约经费,甚至都不征订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学具,学生怎么能进行手工制作呢?

2.部分教师对劳技教育认识片面

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于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理解、开发与整合力度不够,认为劳动与技术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让学生正常值好日,打扫好包干区就行了;有些教师认为要严格认真地上好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现有师资不合格,还是不教为好,别误人子弟;更有少数教师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劳动与技术教育可有可无,学不学无所谓,不如多学些语文、数学知识更实惠。

3.家长忽视对孩子进行劳技教育

现在的学生通常是独生子女,孩子到家几乎不需要做任何家务,有时甚至连拿碗盛饭这样的小事都不需要自己动手。一方面是由于家长认为孩子小,做事粗手笨脚,与其让他们做得不如自己的意,不如自己紧紧手就行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多数家庭重视的还是孩子的分数。虽然媒体经常出现一些大学生因为独立生活能力欠缺、离开家庭就无法生活而不得不退学的报道,但他们总认为那是别人家的事,离自己的孩子太遥远,常在有意无意中忽略对孩子进行劳技教育。还有的家长把让孩子劳动当成孩子调皮或考试没考好的惩罚,导致孩子对劳技教育的反感。

4.学生在学校疏于接受劳技教育

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再加上学校考虑安全问题,因此除了让孩子值日以外,很少让孩子进行其它劳动;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偶尔参加值日或班级劳动,只是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或迫于老师的压力而不得不劳动,到了家中就变成小皇帝,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不能做,一些基本的家政类劳动和初步的技术类劳动根本就不动手。

二、针对农村小学劳技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政府及主管部门要保证经费投入和师资培养

政府在保证学校正常办公经费的基础上,要为学校添置一些必备的教育设施,使学校具备独立的、合适的专用教室及必需的工具设备和用品;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并向劳技师资培训方面适当倾斜,力争在短时间内为各个学校培养一批劳动与技术方面的专用教师,学校领导在教师接受培训的时间和经费上要给予保证和支持。在此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还要经常开展教研活动,促使劳技教师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2.学校要对所有教师进行劳技教育方面的校本培训

学校要对所有教师进行有效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使所有教师都明白: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学生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技术教育是使未来社会成员具有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独到的教育价值,它是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师必须接受相应的校本培训。具体地说,①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②进行技能培训,掌握教学劳技课所必备的家政、纸工、泥塑和手工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为自己正常上好合格劳技课奠定基础;③组织外出学习、听课的老师上好移植课,让所有教师观摩,使大家在掌握基本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力争上优质课。

3.学校要向家长广泛宣传劳技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对子女的评价和态度的偏差会对子女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卡、家长会和家访等手段向家长广泛宣传劳技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既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又重视让孩子接受一定的劳技方面的训练。那种让孩子轻视劳动,不想让孩子劳动的想法是错误的;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终将成为被社会淘汰的人。现在有很多没有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已经难以找到工作,即使是名校的大学生也如此。这在新闻媒体上屡见不鲜。相反,一些专业性的技能人才很容易就业,尤其是熟练技工、高级技工已成为国家紧缺的人才。因此,为了国家的将来,为了孩子的将来,家长必须要重视孩子的劳技教育。

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军训 三个功能

军事训练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依法对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也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性工程。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军训时应把握好大学生军训的“三个功能”。

一、国防教育功能

由于长期的和平发展环境,当代大学生没有经过战争洗礼,他们很难认识到当今世界战略格局和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带来的危险,迫切需要对其进行国防教育,提高其国防意识,而军训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高校大学生通过在军训期间零距离接触同龄官兵,对军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对“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有了具体而深刻的理解,能够增强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把个人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为国家的强盛作贡献的责任意识。当然,在军训期间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时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突出重点。既要着眼于思想观念、精神方面的内容,也要着眼于知识、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既要突出理论性,也要增强实效性。要找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结合点,把军训的国防教育功能和高校其他各项教育功能紧密结合,形成有机整体。例如,可结合国际形势,讲国防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军队建设,讲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战争史与军事斗争,讲和平发展的来之不易;结合军事训练,讲人才成长与育人环境的关系等等。

二、育人功能

大学生军训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扬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重视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工作,持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人民军队光荣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光荣感、责任感,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名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之后,接受品德教育最早是从军训开始的。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个开端,发扬好这个开端,就能借着军训工作的“东风”,扬起德育工作的“风帆”。例如,深入挖掘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对高校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具有促进意义;深入挖掘军训中集体主义教育和纪律教育的成果,对加强班集体建设、创建优良学风班风、强化宿舍管理具有基础意义;深入挖掘军训中心理教育和意志教育的成果,对加强心理素质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等具有现实意义;深入挖掘军训中身体素质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成果,对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等具有典范意义。实践证明,结合大学生军训育人功能,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更能从制度上保障德育工作的落实。

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①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们,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应该与时代同步,更加集中注意力去学习,更加勤奋求知,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汲取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然而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学习目的比较明确,但是功利性较强。只顾个人与眼前利益,把学习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在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学习与就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导致更多的人把学习与自己的工作、生活联系在一起,寻求理想的职业和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是一种缺乏境界以个人功利为主轴的学习价值观。二是学习价值观向个人本位偏移,责任感淡薄。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读书不过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对国家、社会、集体的责任意识模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崇高的理想在他们的眼里变得苍白无力。三是学习无用论泛滥。在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很多大学生很难找到合自己心意的工作,他们不禁感叹:花那么多钱上大学,结果找的工作还不够养活自己呢,还不如不读书了。对于这些现实状况,要求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学习价值观的有效引导,并且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当代大学生学习价值观的教育,探索当代大学生学习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更应该引起社会、家庭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就以上状况提出相关教育探讨。

时代的变化与科技的迅速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带来巨大冲击,这种变化给大学生的学习价值观教育增加了新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一味地沿用传统的观念看待现在的大学生,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来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其结果肯定失去了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那么我们的教育者如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呢?这就要求我们:

一、推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可见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党和国家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以学生为主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对大学生来说他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帮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有助于他们正确地支配自己的学习行为,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任。因此我们的教育者应从学生的主体出发,关注学生的需求,使他们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相统一,并把他们培养成懂得自己的欲望和需求的“社会人”,而不是只追求生存、权利地位的“自我人”。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教育者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它应该贯穿我们一生的生活、工作当中。当大学生树立了这样的学习价值观,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个令人身心向往、精神愉悦的过程,而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情,在这样的状态下大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必然提高,也能够使他们的四年大学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二、彰显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20世纪中叶原苏联的凯洛夫在他的《教育学》中,提出“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主张对学生进行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体育、美育(后来又加上劳动教育)的全年发展的教育。在凯洛夫之后的赞可夫更加丰富了学生“发展”的内涵,指出:“一般发展不仅是指智力发展,而且包括情绪、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的个性特征的发展。”[2]个性特征的充分发展能够极大地激发人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更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更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实现方式。由于基因和生活背景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特征及其兴趣、爱好、价值观都不尽相同。那种用一种标准要求全体学生的方法已经过时了,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具体存在为出发点,按照他们自身成长与发展规律,科学地设计教育内容并采用有效的教育方式,在教给学生共性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自主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霍姆斯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练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所以在大学生学习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大学生的个性作为非常重要的教育前提。教育者应该摒弃从前关于“个性”的种种偏见。比如说,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才是好学生的观念,这样只能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把他们培养成唯唯诺诺、人云亦云,自己不动脑思考,缺乏创新精神的人。个性发展也不是一个学生要在各个方面都必须均衡的发展,试想下如果要求爱迪生取得其十全十美的考试成绩,也就不可能成就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

那么要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其特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那么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遵守教育平等的原则。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注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要漠视学生个人权利,压抑学生个性,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其次,调整应试的教育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一定的意义上,考试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考试把学生规格化了,机械化了,把大学生训练成为背诵、计算、唯命是从的机器人、标准答案的崇拜者。更会使一些在学习上原本有困难的学生难以发挥其潜能、加重学习负担,从而丧失学习兴趣。最后导致有些学生陷入恶性循环,最终成为所谓的“差生”。现存的这种考试弊端必须破除,要建立为创造个性教育服务的考试,使考试成为每个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尺,而不是衡量名次、分数的工具。

三、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任务完成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程度的大小,学生参与程度深,教学任务就能完成得好,反之,就会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甚至阻碍教学活动的进行。善于学习的人都是能够主动学习的人,并且树立了独立的学习意识。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教师,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伊拉斯默、塞内卡以及夸美纽斯都认为学习主要来自学习者的内在要求,在无人监控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建立、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有主体意识的人能够很好地发挥主动性,对自己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等一系列问题都有自觉意识。与被动学习相比,这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强化的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独立自主的学习状态是一种放松的学习状态,在放松的状态下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应对,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

古语云:“活到老学到老”,可见中国古代的智者早就有终身学习的意识。首先,在大学期间不仅要为目前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更要为将来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不仅是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更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其次,在这个信息、知识更新和创新的时代,一个人如果不能坚持学习,终究会被时代淘汰。再次,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是一种学习策略。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人具有了长远的学习目标,那么他的学习动机就会相对稳定,不易改变。当在学习的时候不管产生什么样的困难,始终能够保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内涵发展;教学改革

一、当前民办高校的发展状况

自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张,高等教育资源日益紧张,民办教育在此环境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在数量增加的基础上规模也日益扩大。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积极与社会力量合作创办本科层次的民办高校,这说明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我国高等学校逐步施行大规模的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在以外延式为主的发展模式下实现了历史性变革,进入了大众化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如教育观念转变、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设置、社会需求、大学生就业等诸多问题与挑战。特别是在快速大规模扩大发展的同时,民办高校中出现了重规模轻办学条件办学资源等问题,导致办学条件资源等往往跟不上发展需要。因此,在高等教育已基本实现外延式发展目标时,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模式则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

特别是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重视内涵发展下的教学改革,将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内涵式发展模式下教学改革究竟该走何种道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教育理念,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道路,利用自己的特色将优势极致发挥,创造出一条合理的且适合自己的教学改革之路。

二、民办高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办高校既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力军也是新生军,在面对老牌公办院校的实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壮大的情况下,民办高等学校如何实现十报告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如何实现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人才,并加强自身办学条件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办高校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战略意义,但是在以外延模式为主的急速发展下,民办高校不得不正视并重视一系列衍生问题。在此意义上讲,民办教育想要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目前最亟需的便是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内涵发展上去,这也使我们开始真正审视:民办高校怎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办学竞争力、办出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怎样才能真正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模式从而找到真正适合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这些都应成为我们在改革道路上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

三、内涵发展下教学改革的方向

1. 是否能够转变教育理念。民办高校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或成为核心力量,最主要的是要明确坚持公益办学而非以营利为目的,要将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作为最根本的工作狠抓不放松。由于民办高校长期以来更多的注重规模上的扩大,长久以来内涵方面的诸多教育质量问题便逐渐显露端倪。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来看,规模经过迅速扩张,便会进入自我调整的阶段,从而使扩大办学规模同提高教学质量两者之间相互磨合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单纯扩大规模而忽略了教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等教育别是民办高校,在教学改革方面亟需进一步深化,首要一点便是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狠抓不松懈,以此深化民办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

2.重视教学质量。我们知道,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当今高等学校更是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主要任务,那么教学质量就在高校工作中成为了中心工作。特别是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提高教学质量更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我们所说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针对于外延式发展而言。外延式发展主要强调的是高校数量、办学规模、学生人数、校园面积等要素。而高校内涵式发展并不是以单纯的扩建校园面积、兴建校舍、扩大招生数量为其主要特征,而是强调高校要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重视教育规模的发展、教育结构的合理、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快速提升等问题,使扩大办学规模同提高教学质量两者之间相互磨合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高等教育中的民办高校,在其面对老牌公办院校的实力不断增强、规模不断壮大的情况下,最根本要务就在于对教学质量的重视提高,以此从根本上增强自身办学条件和竞争力。

3. 科学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无论是公立高校还是民办高校,教师始终都是教学与科研的主体,离开教师一个高校还何谈教学?因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进而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生存发展。

在民办高校经历大规模发展的阶段,大量教师被引进,受制于民办高校的各方面条件制约,在引进教师中,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重。一般呈现为两头大中间小的年龄结构情况,也就是说民办高校教师多为离退休后返聘的老教师和新聘的刚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而应该起到中坚力量的中间代却异常缺乏。

我们知道青年教师普遍为高学历人才,对工作充满激情、学习科研劲头强,这是他们的极大优势,也是学校的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但同时他们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经验相对薄弱等问题。对于数量较多的青年教师来说,想要提高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可通过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扩大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开展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等途径,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素质。

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高级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又是衡量一所高校合格与否的重要指标。依据高等教育的分类和对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民办高校的生源特点等方面提出了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想真正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首要应在贯彻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要求,逐项深化改革。

学校就是要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出高质量人才,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工作。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仅要重视知识教育,更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重视智育、体育的同时,还应把教育重点转向专业教育和生活教育中。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足够的知识储备,更应具有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要将人生与学习融合在一起。因而,高校在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拓展,使学生成为各自专业领域中的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的同时,要辅以劳动教育、生活教育。也就是说,培养学生不仅要在专业层面,还要在生活方面,使学生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的独立的个体,将人生与学习真正统一起来,将生活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举例来说,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特点,开展与文明礼貌等相关的活动,从而纠正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生活;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还可通过劳动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避免形成好逸恶劳的思想。第二,重视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从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这一方面出发,我们的人才培养就要向之靠拢,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第三,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毕业、就业、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培养的又一重要指标,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方面,旨在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建设型人才,使学生真正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良好习惯渗透到日常行为中去,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由此可见,当前民办高校要想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就要适时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索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的教学改革道路,以此真正实现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