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标准化建筑设计

标准化建筑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标准化建筑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标准化建筑设计

标准化建筑设计范文第1篇

本篇文章首先对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的基本含义进行概述,从设计方面的问题、施工质量方面问题、防雷以及接地措施方面的问题三个方面入手,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强电的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解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强电施工设计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的参考。

关键词: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强电施工;标准化设计

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是大家有所目睹的,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科技背景下也是如此,在诸多方面彰显着一定的优势。建筑行业逐渐也转变成一门科目,具备较高的综合性,长时期以来得到了人们的权力探索和研究,但是在探究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建筑企业的今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约制效果,问题的出现其实就是行业发展必然需要经历的过程,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只有将这些问题进行妥善处理,才能促进行业更好发展。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对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强电的施工及其标准化设计进行阐述和解析。

1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的基本概述

在开展建筑施工时,会应用各种型号的建筑电器,应用这些建筑电器的主要作用就是给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提供一定便利条件,促进行业稳定发展,在建筑行业中,还需要应用诸多的电气设备,这就要求电力工程更加完备,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行业更好发展。电力作为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假设没有应用电力,就会给电气工程的落实带来阻碍。电力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划分,主要划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强电,另一个是弱点。针对强电建筑工程,又可以将其划分成三项内容。

1.1高压配电系统

通常状况下,我们把配电大于1KV系统叫做高压配电系统[1]。在运用建筑电器设备时,会消耗一定的电能,而电能源于发电厂,这些电能需要经历电厂之后运用高压线实现传输,之后传入到建筑中,当作能源进行供应。这传输电能的过程中,需要经历繁琐化的转换,在转换时,会实现电压的转变。高压配电系统在我们当前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该方面探究需要逐渐向前。

1.2低压配电系统

其主要指,把建筑领域中的供电设备的380V或者220V的电压,运用建筑线路的方式,将其传送给各个用户的配电系统中[2]。各个建筑领域结合突然断电给建筑运营带来的影响程度,对低压负荷进行合理配置。在实际生活里,负电级别划分成多种,各个级别又配置各个标准,在实际运用时,可以实现有据可依。当前建筑该方面的设计逐渐增多,探究力度也逐渐加大,有关机制也朝着完备化的趋势发展。

1.3建筑防雷与接地系统

建筑在应用点能源时,需要注重用电安全,这就需要做好建筑防雷以及递阶系统安置工作,雷电给人们带来了危害众所周知,其主要是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雷电给周围事物带来了损坏,这次过程中,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损失。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做好防雷工作,采用高效的防雷措施。针对目前防雷措施来说,主要运用在高层建筑顶端安装避雷针的方式,根据各种级别,建筑物也具备多项内容来实现避雷级别的区分。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防雷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当前的避雷设施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这就需要后期加大研究力度,对其进行创新和完善。

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强电的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设计方面的问题

在进行建筑强电系统设计过程中,存在诸多的设计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设计缺少合理的标准。针对电气工程来说,其涉及的电能要求众多,由于建筑级别存在差异,使得设计需求也所有不同。但是,在开展建筑强电系统设计工作时,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没有根据有关需求螺丝设计工作,如果出现问题,需要开展全面修整工作,这样不仅需要延长施工时间,同时还会消耗已经的经济成本。第二,变压器和其他设备之间缺少一致性。结合设计需求以及标准,这些方面都应该做好合理的配置工作,只有具备一定的匹配性的条件下,才能获得良好的预期效果[3]。并且,在不匹配的状况下,还会引发设备受损的情况,因此,只有严把这一环境质量关,才能保证工程全面落实。

2.2施工质量方面问题

在开展强电系统施工工作时,总是会发生质量问题,而引发质量问题出现的因素有三点,第一,施工材料存在质量问题。这对强电系统来说,其涉及了诸多配件,在落实施工工作时,如果没有做好各项配件质量检测工作,直接进行应用,就会因为配件故障因素,使得整个强电系统不能顺利应用。第二,安装质量问题。在开展强电系统安装工作时,因为有关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施工技术,或者施工流程不规范,从而给建筑用电造成不利影响。第三,线路保护质量问题。线路运营的实际环境比较恶劣,使得线路出现老化现象,或者存在混点问题,由于受到该问题的影响,从而给工程带来不利因素。

2.3防雷以及接地措施方面的问题

在开展建筑强电施工工作时,因为没有给予防雷以及接地工作高度重视。各个高度建筑或者应用途径存在差距的建筑,应该根据规范需求明确防雷级别,同时运用合理的防雷措施。由于一些建筑没有开展防雷工作,使得建筑中有关电器设备因为遭受雷击的影响,而发生损坏,从而造成已经的经济损失[4]。针对没有开展接地工作的建筑来说,总是会出现触电或者线路短路现象,从而无法保证建筑的用电安全。

3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强电施工设计策略

3.1建筑电气强电施工的优化设计

要想保证建筑电气强电系统的整体施工安全,就要采用合理的优化设计方式,要想实现建筑电气强电施工的优化设计,我们应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做好强电系统施工设计规范工作。在开展强电系统施工设计工作过程中,需要根据有关规范需求落实设计,结合各个级别的负荷情况,合理的选择强电设计标准。针对建筑设计环节来说,应该由设计企业一次性落实强电施工设计工作,同时对各个变配电的实际需求进行标注。第二,在开展强电系统安置以及施工工作时,需要加强对其竞技性以及应用性的全面思考,合理设计出传送路径,起到节省成本的目的。针对此环节来说,需要根据有关流程落实安装工作,在进行安装时,需要明确各个部件的安装需求,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安装的整体实力。第三,在进行防雷以及接地施工时,需要建立精准的防雷以及接地标准,同时安排有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进行检测,针对没有满足施工要求的环节,应该及时进行修改[5]。

3.2加强团队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给建筑电气工程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融合一些现代化的技术,这就给建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人们给予该环节的关注力度普遍偏低,缺少创新意识,并且后备人才严重匮乏,这种现象的出现,给建筑企业的今后发展带来了制约。针对这种现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步入窘境,如何才能高效处理该问题成为了探究重点。部分企业开始采用高薪纳才的方式,但是获得成果并不理想,针对聘请来的人才,由于缺少对企业的了解,从而给企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影响[6]。鉴于该种现象,部分企业找到了合理的优化措施,就是运用内部人员培训的方式,进而满足企业人才要求。邀请专业的人士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进行融合,从而促使企业职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但是不能使得讲解过于形式化,不具备实际效果。企业还可以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把企业职工学习情况纳入到考核工作中,这样可以调动企业职工学习积极性,此外,企业还要开展知识竞赛活动的方式,提升企业员工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投放一定的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如果人才出现流失现象,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企业需要想方设法保留人才,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7]。

3.3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的注意事项

在开展电源线接入施工工作时,尽可以防止电源线发生打结现象,或者电源线之间出现缠绕情况。在开展布线宫缩时,需要结合颜色标准开展此项工作,如果一些分线不能实现根据颜色标准开展施工工作时,可以借助胶带进行标注。针对电线接口位置,做好加固处理工作,确保包裹严密,不得出现毛刺外露现象。在开展带负载检测工作时,应该应用插线板,对电源口的稳定度进行检查,保证接线安全,之后才能和设备通电。另外,针对主机电源线接头来说,还要安置一个铜鼻子,不得直接将其连入到接线柱中。在开展UPS电池组链接工作时,需要对螺丝钉拧紧程度进行合理检测,不宜过紧,也不宜过松,过紧会导致电池出现爆裂现象,过松会导致电池组不放电[8]。

4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来说,其作为一项具备较高繁琐性的项目,不但需要监理企业、施工企业、涉及企业等紧密配合,同时还要对工程施工情况有所了解,并且还要做好设计理念创新工作,运用高效的施工工艺,来保证建筑电气工程强电施工工作的全面开展,加大对强电施工策略探究工作,运用现代化施工工艺,从而确保工程整体施工水平。

参考文献

[1]孔维展.刍议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强电的施工与优化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5,45:255-256.

[2]朱玉浩,傅业梅.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关于强电的施工与设计[J].住宅与房地产,2015,28:111+157.

[3]朱海兰.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关于强电的施工与设计[J].化工管理,2016,14:109.

[4]郑力德.刍议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强电的施工与优化设计[J].民营科技,2016,09:42.

[5]李晓雷.强电施工和设计策略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04:70-71.

[6]曲成虎.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强电施工与设计策略[J].建材与装饰,2016,50:106-107.

[7]张俊卿.试论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强电施工与设计方法[J].四川建材,2017,03:204-205.

标准化建筑设计范文第2篇

编者按: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猪产品安全,积极推行以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为特点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生猪标准化饲养是生猪产业的一种先进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品种良种化、饲料配方优质化、饲养管理科学化、疫病防制规范化和生产过程标准化,从而达到养猪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是养猪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本刊特邀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梅书棋研究员对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进行概述,为广大生猪规模养殖场及农村专业户提供技术参考。主要内容包括猪场建设与引种、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废弃物综合处理技术等。

1猪场建设

猪场是生猪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猪的健康。猪场建设必须综合考虑环境、工艺、设施等因素,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1.1猪场建设参考标准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系列与猪场建设相关的标准,涉及猪场建设规划设计、环境控制、设备配套等各个方面,在建设规模猪场时应参考、遵循这些标准(表1),科学规划设计。

1.2猪场选址

猪场建设选址应该符合当地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法规的规定,节约用地。距铁路和国家一、二级公路应不少于300~500m,距离居民点500m以上,距离其他畜牧场、化工厂、畜牧产品加工厂1 500m以上。生产区占地面积一般按每头繁殖母猪20.0~25.0m2或每头上市商品猪0.8~1.0m2规划,占地总面积按每出栏一头商品育肥猪2.5~4.0m2规划,并留有发展余地。水源充足。

1.3猪场的规划与布局

猪场建设时,依据有利于生产、防疫、运输与生活管理的原则,根据当地全年主风向和场址地势顺序安排生活区、生产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4个功能区,同时考虑和安排好绿化,场内道路净、污分开。

建筑物布局时需考虑各建筑物间的关系、卫生防疫、通风、采光、防火、节约占地等。一般而言,生活区与生产管理区和场外联系密切,为保障猪群防疫,宜设在猪场大门附近,门口分别设行人、车辆消毒池,两侧设值班室和更衣室。生产区各猪舍的位置考虑配种、转群等联系方便,并注意卫生防疫,种猪、仔猪应置于上风向和地势较高处。繁殖猪舍、分娩舍应放在较好的位置,分娩舍要靠近繁殖猪舍,又要接近仔猪培育舍,育成猪舍靠近育肥舍,育肥舍设在下风向。商品猪舍置于离场门或围墙近处,围墙内侧设装猪台,运输车辆停在墙外装车。如商品猪场可按种公猪舍、空怀母猪舍、产房、断奶仔猪舍、肥猪舍、装猪台等建筑物顺序靠近排列。病猪和粪污处理应置于全场最下风向和地势最低处,距生产区应保持50m以上的距离。猪舍的最佳朝向为南或南偏东、西30°,在炎热地区为了避免西晒,猪舍朝向偏西不宜超过10°。猪舍间距为猪舍高度的3~5倍。

猪场建设时应根据生产规模以及现代化的生产程序科学地进行猪舍设计,采用分段饲养、全进全出的生产工艺。猪舍保温隔热性能良好,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并能耐酸、碱等消毒药水清洗消毒,温度、湿度应满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猪的生理要求(表2,表3),并且通风良好,空气中有毒气体含量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选用优质适用的专用养猪设备。

2引种

种猪是猪场安全、顺利生产的基础。种猪选择是养猪生产重要的环节。为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猪场和养猪户必须从质量较好的种猪场引进种猪。

2.1引种前应做的准备工作

2.1.1制订引种计划猪场和养猪户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种群更新计划和就近引种原则,确定所需品种、数量及引种场,有目的地购进能提高本场种猪某种性能、满足自身要求、与本场猪群健康状况相似的优良个体。如果用于本场纯繁,则应购买有生产性能测定成绩的种公猪或种母猪。新建场应从所建猪场的生产规模、终端产品和猪场未来发展的方向等方面进行计划,确定所引进种猪的品种、级别和数量,是外来品种还是地方品种,是原种、祖代还是父母代。同时根据引种计划,应选择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质量高、信誉好的大型种猪场引种。

2.1.2应了解的具体问题

(1)疫病情况。调查各地疫病流行情况和各种种猪质量情况,必须从没有严重危害的疫病流行地区,并经过详细了解的健康种猪场引进种猪,同时了解该种猪场的免疫程序及其具体措施。

(2)了解该种猪场种猪选育标准。公猪需了解其生长速度(日增重)、饲料转化率(料重比)、背膘厚、瘦肉率等指标,母猪要了解其繁殖性能(如产仔数、受胎率、初配月龄等)。种猪场引种最好能结合种猪综合选择指数进行选种,特别是从国外引进种猪时更应重视该项工作。

(3)隔离舍的准备工作。猪场应设隔离舍,要求距离生产区最好有300m以上距离,在种猪到场前的30d(至少7d),应对隔离栏舍及用具进行多次严格消毒。

2.2选种时应注意的问题

(1)种猪要求健康、无任何临床病征和遗传疾患(如脐病、瞎等),营养状况良好,发育正常,四肢要求结构合理、强健有力,体形外貌符合品种特征和本场自身要求,耳号清晰。种公猪要求活泼好动,发育匀称,包皮无积液。种母猪生殖器官要求发育正常,不能过小和上翘,应选择较大且松弛下垂的个体,有效应不低于6对,分布均匀对称,四肢要求有力且结构良好。

(2)要求供种场提供该场免疫程序及所购买的种猪免疫接种情况,并注明不同时期疫苗注射的具体日期。种公猪最好能经测定后出售,并附测定资料和种猪三代系谱。

2.3种猪运输时应注意的事项

(1)最好不使用运输商品猪的外来车辆装运种猪。在运载种猪前24h开始,应使用高效的消毒剂对车辆和用具进行两次以上的严格消毒,最好能空置1d后装猪,在装猪前再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彻底消毒一次。

(2)长途运输的种猪,应对每头种猪按剂量注射长效抗生素,防止猪群途中感染细菌性疾病;对临床表现特别兴奋的种猪,可注射适量镇静针剂。要求供种场提前2~3h对

准备运输的种猪停止投喂饲料。

(3)长途运输的车辆,车厢最好能铺上垫料,冬天可铺上稻草、稻壳、木屑,夏天铺上细沙,以降低种猪肢蹄损伤的可能性;所装载猪只的数量不要过多;运载种猪的车厢面积应为猪只纵向表面积的1.5倍;最好将车厢隔成若干个隔栏,安排4~6头猪为一个隔栏,隔栏最好用光滑的水管制成,避免刮伤种猪,达到性成熟的公猪应单独隔开,并喷洒带有较浓气味的消毒药,以免公猪间相互打架;应尽量行驶高速公路,避免堵车,每辆车应配备两名驾驶员交替开车,行驶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急刹车;途中应注意选择没有停放其他运载动物车辆的地点就餐,绝不能与其他装运猪只的车辆一起停放;随车应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和药品,如绳子、铁线、钳子、抗生素、镇痛退热药以及镇静剂等。运猪车辆应备有汽车帆布,若遇到烈日或暴风雨时,应将帆布遮于车顶上面,防止烈日直射和暴风雨袭击种猪,车厢两边的篷布应挂起,以便通风散热;冬季帆布应挂在车厢前上方以便挡风保暖。

(4)冬季要注意保暖,夏天要注意防暑,尽量避免在酷暑期装运种猪,夏天运种猪应在早晨或傍晚装运;途中应注意经常供给饮水,有条件时可准备西瓜供种猪采食,防止种猪中暑,并寻找可靠水源为种猪淋水降温,一般日淋水3~6次。

(5)应注意经常观察猪群,如出现呼吸急促、体温升高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可注射抗生素和镇痛退热针剂,并用温度较低的清水冲洗猪身降温,必要时可采用耳尖放血疗法。

2.4种猪到场后应做的事情

(1)新引进的种猪,不能直接转进猪场生产区,因为这样做极可能带来新的疫病,或者由不同菌株引发相同疾病,应先饲养在隔离舍。

(2)种猪到达目的地后,立即对卸猪台、车辆、猪体及卸车周围地面进行消毒,然后将种猪卸下,按大小、公母进行分群饲养,有损伤、脱肛等情况的种猪应立即隔开单栏饲养,并及时治疗处理。

(3)先给种猪提供饮水,休息6~12h后方可供给少量饲料,第二天开始可逐渐增加饲喂量,5d后才能恢复正常饲喂量。种猪到场后的前2周,由于疲劳加上环境的变化,机体对疫病的抵抗力会降低,饲养管理上应注意尽量减少应激,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和电解多维,使种猪尽快恢复正常状态。

(4)隔离与观察。种猪到场后必须在隔离舍隔离饲养30~45d,严格检疫。特别是对布氏杆菌、伪狂犬病(pr)等疫病要特别重视,须采血经有关兽医检疫部门检测,确认没有细菌感染阳性和病毒野毒感染,并监测猪瘟、口蹄疫等抗体情况。

(5)种猪到场一周开始,应按本场的免疫程序接种猪瘟等各类疫苗,7月龄的后备猪在此期间可进行繁殖障碍类疾病的防疫注射,如细小病毒病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等。

(6)种猪在隔离期内,接种完各种疫苗后,可使用广谱驱虫剂进行一次全面驱虫。使其能充分发挥生长潜能。隔离期结束后,对该批种猪进行体表消毒,再转入生产区投入正常生产。

3商品仔猪的选择

3.1挑选商品仔猪的原则

(1)在无疫区购买(向当地兽医部门或其他渠道进行疫情咨询)。

(2)仔猪健康,有耳标,并经必要的免疫注射。

(3)仔猪交易市场应具有《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动物运输检疫证明》、《动物运输工具消毒证明》。

(4)作为育肥用的仔猪应当选择瘦肉型杂交猪。杂交猪与纯种相比,具有增重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抗病能力强等优点。可选择当地母猪为母本与长白、大约克、杜洛克杂交仔猪,也可选择大约克、长白为母本与杜洛克、汉普夏公猪杂交仔猪。可根据当地猪源、市场需求及个人经济条件、饲料条件确定,最好选择适合市场需求的二元杂交或三元杂交仔猪。

3.2商品仔猪个体挑选

(1)选择标准。背宽平直体躯长,身毛稀疏皮柔红,臀肌丰满,四肢粗壮蹄结实,健康活跃,行动敏捷。

(2)建议挑选仔猪时如不是自家生产,则最好事先与仔猪生产场或饲

标准化建筑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考 全日制 助学 标准化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70-03

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中提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这个表述,充分肯定社会助学在自考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自考助学的发展过程中,全日制自考助学作为一种新的开放式学习形式迅速成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单位存在诸如“虚假招生”、“违规收费”、“教学组织混乱”等问题。因此,自考主管部门面临一个课题:自考助学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建设一所合格的自考助学院校;自考主管部门如何进行监管,以何种方式进行监管。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提出建设自考全日制助学单位管理标准化体系的思路,并在具体的实践中日渐完善。

1 为什么需要进行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

1.1 自考助学机构的现状

自考全日制助学在发挥自考开放灵活特点同时,克服单纯自学造成的知识体系不健全、实践机会少等问题,依托高校软硬件资源,以面对面的教学和实践过程,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开拓视野,迅速抓住学习目标,提高考试通过成功率,较快取得自考文凭。尤其是开始自考实践考核试点以来,自考试点院校凭借“零起点注册”,“五年有效期”,“国考课+实践过程考核”这种“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全日制自考助学模式,迅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自考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自考考生中,在助学机构中就读的考生占绝大多数。而且,根据2009年教育部统计:“在所有参加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学员中,有863186名学员通过全日制方式参加助学,占全部参加助学学员总数的54%;有727332名学员通过业余方式参加助学,占全部参加助学学员总数的46%”[1]。从这个角度来看,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自考助学的质量,全日制助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自考事业的发展。

1.2 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自考全日制助学蓬勃发展的同时,很多问题也相应产生。诸如:办学机构指导思想不明确,以盈利为主,损害考生利益;在面向社会招生时恶性竞争,虚假宣传;部门办学条件不足院校临时租用宿舍,教师不固定,教师与全日制普高教育冲突;入学、注册、教学辅导环节违规收费;种种行为,不仅损害考生利益,也影响自考声誉,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管理体制不健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招生管理不规范;学生管理不严格;监管不到位等等[2]。

1.3 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面上看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办学单位没有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分析产生的深层原因,就是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缺乏明确标准。

三个问题都指向一个症结—— 缺乏有效运行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包含明确的发展目标、操作性强的质量标准、严密的监督审核机制。制度的缺失,导致助学机构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自律的界限,主管部门在监管时缺乏有效的监督尺度,从而产生办学机构在低水平上进行恶性竞争的乱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1.4 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没有良好的管理就没有良好的发展。我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很多人提到规范化管理,但是,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是:制定一个健全的标准体系。标准是衡量绩效的准则。一旦建立了这样的准则,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检查、评价、衡量我们的工作,还可以把它变为一个改进过程,达到加强工作、提高质量的目的。并且,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一套准则看成一个平台、工作目标,为各个机构发展定下明确的目标[3]。

一套有效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从宏观上看,他可以促进主管部门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明确的标准进行监督,有效地规范市场,指导机构发展,持续改进监管工作,为办学机构营造有序发展的环境;从微观来看,有助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打造自身的竞争里。使办学机构明白怎样实现办合格办学机构的目标。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作用。

一是推进市场的规范发展;二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三是促进不同机构间的比较和交流;四是有利于社会进行监督和优胜劣汰[4]。

2 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

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包含以下三项工作:制定明确操作性强、可以量化评估体系;以标准的建设为自考助学机构确立发展的目标;建立完善评估运行机制。

2.1 依据的法规

作为自考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考助学首先适应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管理试行办法》。同时,全日制自考助学机构,符合“为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特征,因此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管理范围内,而全日制自考助学的高等非学历办学性质,又适用于《山东省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管理规程》。

2.2 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

明确自考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自考助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建人力资源强国服务。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应围绕如何促进助学机构和考生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保障考生获得有益、有效的高等教育;规范引导自考助学机构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开展工作。

(2)以评估管理促发展。

整个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以管理标准建设为基础,以标准审核为动力,促进各办学机构按标准规定要求规范发展。而标准审核,就是通过年检、评估来实现。促使以管理标准为准绳,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建设有序、良性竞争的教育市场。

(3)系统性原则。

自考助学机构是一个综合体。包含的要素有:办学硬件—— 办学资质、教学设施,办学软件—— 管理队伍、师资力量,办学能力—— 教育科研、学生管理,服务质量—— 招生宣传、报考服务、考核通过率。任一要素出现短板,会直接影响整体的办学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应从整体把握,从培养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市场环境角度,观察办学机构诸要素配备是否完整,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各要素内部协调是否顺畅,教育教学产品质量是否达标。据此形成完整的评估系统。

(4)量化为主、等级评估为辅。

对于自考助学机构的评价,为确保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易操作性,采用量化为主,等级评估为辅的模式。在办学设施、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方面,采用量化评估为主,对于每个考核项目,设立标准分值,根据各个办学机构在该项目的横向比较,列出相应分值。各个项目分置的累加,估算出办学机构正的办学水平的排名。而对于以主观成分较大项目,如满意度调查等,采取等级评估的办法,作为量化评估的补充。

(5)基于事实的评估方法。

为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在管理标准的设计上,应以事实材料为主。要求评估人员在核查时深入教学实践,检查教师授课情况,巡视学生宿舍状况,查看实验设备、图书馆藏实际保有量,翻阅教育教学记录,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避免评价工作浮于表面。

2.3 建立的标准化质量评估体系

(1)考核评估标准内容。①对全日制助学机构资质、信誉度、办学条件(设施、人员、制度)、具体办学部门(院、系、部)执行国家政策水平进行综合评估。②对教学管理过程、教学质量及考试情况进行考核确认。由两方面的内容量化形成具体的分值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2)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设立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指标系统。一级指标体系由6大项构成,二级指标体系为一级指标体系所派生,共量化为20小项,每小项对应相应的细则。

一级指标体系包括:办学资质、办学条件、招生及财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助学服务管理、科研工作等项目。每个考评单项均对应具体的分值。

二级指标体系包括:办学许可证、自考助学登记证、招生注册规范、管理机构及专职管理人员配置、制度建设、收费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考点设置及考务管理、考籍及档案管理、教材征订、科研工作等。每一项均对应相应分值。

(3)日常监管或评估如发现以下问题之一且情节严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即视为不合格。

①招生、教学、管理不是同一主体,以联合或合作形式办学,转让办学权。

②未经审核同意擅自在校外设点办学;办学场地租赁期自最近招生当年起计算不满3年。

③招生宣传资料未按规定审核备案,或虽经审核备案却擅自改动。

④学生报考率、实考率、合格率其中任何一项低于全省自考全日制助学平均值的50%;发生群体性违规舞弊事件。

⑤办学场所具有突出安全隐患又未切实整改。

⑥由于学校管理不善、措施不力,造成师生伤亡或引发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治安刑事案件。

⑦购买盗版教材,侵犯知识产权,损害学生利益。

⑧乱收费或不按规定及时办理学生退学退费手续。

⑨不按规定上报各类统计数据或上报虚假数据。

⑩其他严重违规行为。

3 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机制

3.1 自评

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自考助学机构每年上半年进行自检。自检过程是对照标准化管理体系设定的发展目标,各助学机构进行自我评分。自评的过程,促使自考助学机构学习质量管理标准,对照质量标准找差距,确定提高方向。评审结果报市级自考主管部门。

3.2 社会评定

上报市级自考主管部门的自检结果,由主管部门在政府网上进行公示。公示的过程,一方面使社会了解自考助学机构的办学情况;另一方面促使社会参与对助学机构的监督,监督意见可反馈给主管部门,作为主管部门下一步监督检查工作的线索。

3.3 评估组外审

每年下半年,安排市级自考主管部门会同社会力量办学管理部门对助学单位进行年检。年检是对助学机构的办学情况进行审核,对办学单位的自评结果进行复核,采取的方式一是同办学单位各部门主管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二是现场查看学校的办学设施、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档案;三是抽取学生校考课实践课试卷,查看学校教学质量。根据考核结果现场打分。

3.4 问卷调查

问卷面向学生,重点调查:学生对学习性质的认识—— 了解学校在招生宣传中是否属实;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评价—— 了解学校学生管理是否到位;学生对自考开考计划、报名、考试、毕业等政策了解程度—— 调查学校关于自考的考试服务工作是否到位;学生书费学费缴纳情况—— 了解学校财务及经费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征求学生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掌握学校在发展中存在哪些不足。

3.5 评估结果的形成

院校自评,市级主管部门外审,学生调查问卷,构成本年度对自考助学单位的综合评价。经过汇总报省自考主管部门。省级主管部门进行复核、抽查、验证,形成评估结果。分为五个等级公别如下。

优秀—— 有较高办学目标;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越;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较高的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性发展。

良好—— 有明确办学目标;教学设施达标,办学条件在符合基本要求基础上有本校特色;社会声誉较好,学生满意度较高。学校有后续发展潜力。

合格—— 遵守教育法规;教学设施基本达标,有正常办学秩序;无不良社会反响;学校正常运转。

基本合格—— 遵守教育法规;教学设施基本达标,有正常办学秩序;社会和学生对教育教学水平有不良反映并查证属实。

不合格—— 违反教育法规;教学设施不符合要求,办学秩序混乱;出现质量管理标准中明确规定的“一票否决”问题。

3.6 体系运行框图(如图1)

3.7 评估结果的使用

网络公示:为社会了解各个办学单位的发展情况,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在招生时期,有效地帮助考生甄别学校资质,识别宣传真伪。减少弄虚作假、违规招生情况的发生。

评选先进:以评估结果作为评选优秀单位的直接依据。主管部门以“表彰先进”的形式,对教育市场形成鲜明的示范效应,为自考助学单位的发展确定标杆。

资质审批:对于不合格单位,限期整改或停止自考办学资格;自考主管部门在审批新的试点项目时,优先从优秀和良好等次院校中进行选拔。以行政手段促使发展良好的院校做大做强,引导教育市场优胜劣汰。

有效使用评估的结果,强化了标准化质量管理对全日制自考助学机构发展的指导作用,促使有关单位以质量管理标准为目标确定发展方向,引导自考办学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4 发展的思路

4.1 运行效果

标准化管理体系进行了试运行,收到较好的效果。标准的建立,使得办学机构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实现规范办学行为,引导教育市场良性发展的效果。同时,网络公示、学生问卷以及评估审查的过程,帮助自考主管部门及时掌握办学单位动态,对于及早发现问题,消除安全隐患,避免恶性教育教学事件的发生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4.2 改进方向

在管理体系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1)全日制自考助学机构的管理主体不明确。

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各种形式的社会助学活动,应当接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的指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自考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机构合作机制缺乏明确规定,“管理”和“指导”分别对应哪些职能,以何种方式组织监督检查,部门间如何协同,怎样分工,助学机构对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按怎样的流程上报。监管部门主体不明确,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容易造成管理混乱和延误解决问题的时机。

(2)管理评估标准各项目分值及权重需要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调整。

确保评估标准能真实、客观反映办学单位的实际情况,真正起到促进办学单位把精力放到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上来。

(3)管理评估标准要跟上时展的步伐,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行业的丰富经验,以标准的持续改进提高,促进学校不断提高。

5 结语

教育部在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新的形势下,国内外的继续教育机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自考事业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自考在构建学习社会中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们要发挥发挥评估的评价、激励、导向、调控功能,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强自考助学机构教育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我国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2009年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组织登记备案情况的通报,教考委字[2010]21号.

[2] 田芳.普通高校自考助学脱产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09(39).

标准化建筑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化;装配式;建筑设计;策略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但是一些大型建筑工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筑行业开始逐渐涉足于生态环保建筑施工中,而装配式建筑符合绿色建筑发展要求,得到了支持发展,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1装配式建筑分析

1.1装配式建筑发展

如今,随着绿色、生态环保理念的深入,建筑行业开始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设计,这种建筑设计与工程生产相吻合,同时推动装配式建筑设计发展,使我国建筑设计更为先进化。装配式建筑是:指采用部件部品,在施工现场以可靠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建筑。其构件要符合安全化、规范化等要求。这种建筑方式工期较短、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在节能、节材和减排方面的成效已在实际项目中得到证明,是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行的产业化建筑方式。17世纪美洲移民时期,使用木材拼装房屋,这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前身。1851年伦敦用铁骨架嵌玻璃水晶宫,这也是国际史上第一个大型装配式建筑。二战后,欧洲等国家房屋被大量破坏,因此,住房成为当时最需要的物品,这就要求很快生产出质量好的房子,从而推动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装配式建筑结构、升版体系、大板等得到发展,实现了工业化的进步。不过当时由于我国技术水平、经济基础上的不足,使得装配式结构体系未能得到推广。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现阶段我国多数区域开始应用预制产品,但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研究上仍然涉及不足,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上缺少理论依据,使得装配式建筑发展未能得到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设计具有稳定性强、安全性高、效率高、绿色环保等特点,能够确保结构构件质量,施工工期短、无需较高的技术水平;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并且提高了建筑工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利益。

1.2装配式建筑特点

①装配式建筑中建筑材料全部可以在车间生产制造,构件包含:阳台、空调板、外墙板、楼梯、内墙板等;②施工场地装配作业从而降低传统现浇作业;③实行一体化的建筑装饰模式,实现室内装饰与建筑主体施工同步进行;④装配式建筑设计管理具有信息化、标准化特点,构件具有标准性、规范性、效率高特点,降低了成本输出,能够与工厂数字化管理相符合,装配式建筑性价比较高;⑤具有生态环保的效果。

2装配式建筑设计方法

2.1技术设计

装配式建筑中,技术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关单位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需要对工程的外在环境条件、成本、目标等有深入的了解,进而确保预制构件的标准化、规范化,主动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双方经过研究进而制定出一套可行性设计方案,为后续装配式建筑提供参考。

2.2构件设计

根据装配式建筑技术设计,对平面、立面进行优化设计,在保障装配式建筑功能的前提下,秉承着少规格、多组合的构件设计原则,使建筑符合规范化、系统化的要求。在立面设计阶段,需要对不同结构构件进行着重分析,根据装配式建筑特点设计出不同的立面结构。

2.3初步设计

以专业技术要求点为依据,做好协调设计;根据建筑要求设计现浇底部层数;对不同专业管线、以及设备预埋位置进行考量,进而选择适合的预制构件;注重建筑项目的稳定性、价值性,对建筑施工时间、质量、所需费用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方法。

2.4施工方案设计参照初步设计技术方法、内部装饰部品、预制构件的设计参数,在进行装配式建筑施工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对不同专业的预埋预留构件作已全面考量,注重装配式建筑中隔声、防火的设计。

2.5构件加工设计

在进行构件加工过程中,生产厂家需要与设计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生产厂家根据设计要求加工构件,设计人员需要向厂家提供构件的大小、类型等。另一方面,还需要注意预制构件在建筑施工场地的固定和安装孔、吊钩等设计。

2.6预制构件设计

装配式建筑在预制构件设计过程中,需要秉承着标准化、模式化理念,尽可能减少使用构件,保障构件的精准化,降低项目造价;装配式建筑中开洞、降板等环节可以选择现浇施工方法,对构件吊装、运输加工、生产进行综合考量。构件需要具有防火、耐久效果;在构件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构件的安全性、稳定性等;如果构件尺寸较大,可以增加预埋吊点、构件脱模数量;根据不同的隔热保温需求,设计符合要求的外墙板,满足空调要求;在进行建筑物中非承重墙设计时,需要选择具有一定的隔声效果、便于安装、较轻隔墙板,根据不同的功能,对室内进行功能划分,保障建筑结构、非承重隔板连接的稳定性、牢固性。

2.7构造节点设计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是构造点的设计。对于外墙门窗洞口、连接缝隙等防水性较低的材料,其构造点需要具有耐久、力学、物理等性能;根据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对构造点设计进行优化设计,尽可能体现节能效果;采取构件防水、材料防水相融合的方式,科学设计外墙板垂直缝,参照不同外界环境设计适度的接缝。例如:地震、风荷载等。

3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行业的发展,装配式建筑技术的进步,根据不同的施工要求设计符合建筑施工的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的进步也能够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超辰,徐霞,张莉,王森.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的SWOT分析[J].建筑经济,2015(02).

[2]齐宝库,张阳.装配式建筑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3]杨仕文,徐霞,王森.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产业链关键节点及产业发展驱动力研究[J].企业经济,2016(06).

标准化建筑设计范文第5篇

1)BIM

高集成化的BIM融合了各种相关工程数据,可兼容多种相关建筑模型软件如ECOTECT和GBS等,从而成为仿真模拟技术的中坚优势[1]。一方面,其可视化建筑模型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当中不仅将建筑物本身的内外部结构直观体现,还将周边环境的信息摄入处理,直接实现建筑环境一体虚拟成形,摒除了传统设计经验论、不可重复的弊病。另一方面,由于BIM的专业化、集成化,大量的建筑设计及结构信息的部分或整体模型大大减轻了建筑设计师的工作量,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建筑设计的模块化。由于BIM乃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其开发维护也需要不断更新完善。意大利研究者F.Gugliermetti和F.Bisegna于2006年简化完备了外部遮阳设备的算法,加快了运行速度,极其注重节能隔热效果更加体现环境友好的意义[5]。

2)精确定量

传统建筑设计方法难于解决精确定量的问题,也就无从谈起模拟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首先将人类社会环境数字化,如温度、光照、湿度等,不仅记录了历史数据,而且生成均值、预测值、经验值直接模拟应用进入建筑设计场景。例如SUNTOOL模拟某年某日的光照在虚拟建筑物内形成光照域并得出精确值反馈给设计者[5]。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定量模拟同时也实现了模拟的动态化,它可以根据录入的时间轴和力学模型,直接改变对象角度或依据理论记录对象运动轨迹及其物理特征,得到绿色建筑物的最终使用效果。

3)知识库体系

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其惊人的存储和调用能力,建立起具有巨大参考意义的知识库体系,知识库集结了除像BIM等模块化工程数据外的又一大专家案例库,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标准化[2]。知识库体系可以被直接运用于两大方式:等级化,这种方式体现了软件友好型的特点,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设计师根据自身要求自选等级,避免僵化;模板化,体现软件智能的特点,易上手,根据已有的知识库生成模板供设计师参考或直接使用,解放劳动力,利于批量生产。本文来自于《山西建筑杂》杂志。山西建筑杂杂志简介详见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