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利发展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言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质量是保障整个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根本和主要措施,如果施工管理质量不足,不仅会导致水利工程存在一定的使用缺陷,还会导致施工企业的形象遭受破坏。因为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员数量非常多、工人种类也非常多、物质资源庞大、环境状况复杂等因素,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往往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也直接导致水利工程整体施工质量遭受影响,严重阻碍着水利工程的应用质量,形成水利工程负面发展。
1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特点
水利工程相对于其他水利工程而言,综合性要高出许多,并且施工难度与施工质量标准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首先,在所涉及的领域方面,施工过程中会因为地势条件、环境因素、气候条件以及交通城建等信息,均会对水利工程形成严重的影响,需要充分考虑水利工程和当地环境的高度契合性,从而保障水利工程的体征适用性;其次,水利工程所涉及的专业非常多,水利工程作为民生工程,不仅需要熟练的掌握国家以及施工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掌握地质条件的特点以及园林经济、环保管理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从而提升水利工程整体管理效率;再次,水利工程施工具备非常明显的不明确性,施工管理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当中自然因素会体现出非常明显的不可抗力与不确定性,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尤其是在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地区的水利工程,不仅工程的整体施工量非常大,需要较长的施工周期,还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合理的控制。对此,施工管理的难度非常大;最后,缺乏可量化的标准。截至目前,我国仍然没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具体标准,对于一些细节性的施工项目和环节只能够依靠施工企业的自我管理实现施工质量的管控,这一点也一定能程度提升了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难度。
2 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质量,促使水利工程健康发展
2.1优化施工人员的施工质量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和工作素质将直接决定水利工程施工效果。对此,就需要稳定强化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施工管理能力,提升所有施工参与者的工作素质,条件允许时组织相关人员去参与相关的培训、教研,去行业领先企业中进行参观和交流,促使从业人员逐渐培养成高素质能力、业务能力显著的专业性人才。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保障施工人员的人生安全,所有的施工任务都必须以安全为核心。除此之外,在保障施工人员施工质量之余,必须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将质量管理应用在水利工程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从多方面有保障施工质量。
2.2做好施工设备的质量管理
因为水利工程施工特点,想要有效地提升施工的整体质量,必然需要持续的优化施工设备的施工质量,采取更高质量的施工设备,从而确保水利工程本身的质量能够得到保障。在施工设备出现故障之后,必须对质量问题或故障进行针对性处理。在施工设备发生故障或问题之后,不仅会导致施工进度缓慢,无法保障按时按量交底,还极有可能形成质量不达标返工的情况。对此,必须做好施工设备的合理选择、定期检查、有效维修与保养和调配等,并将施工设备对质量管理的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
2.3强化水利工程施工场地的管理质量
首先需要保障水利的施工管理整个过程都按照国家及地区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遵守相应的水利规范标准、政策制度、施工工艺执行标准、施工操作规范标准、施工管理规章制度等进行。针对材料和已完成施工结构的损坏情况,可以通过强化巡查力度以及监控力度来实现高质量施工管理。水利工程的巡查和监控是确保竣工工程不被破坏的最重要并且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提高平常的维护力度,强化夜间的巡查频率,对整个水利工程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巡查工作。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制定并严格实施相应的应对策略,对故障或问题因素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并且完成相应的巡查备案,设计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将每个环节的工程项目落实责任人,从而使整个水利都能够获得充足的管理和质量控制。除此之外,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需要将所制定的制度制定成纸质形式发放给施工人员阅读,确保施工人员能够随时掌握制度的制定与更新。
3 总结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其管理必须遵从环保、安全、经济等原则,采取最快捷、最安全的施工及管理方式,促使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安排,真正保障施工顺利开展,保证水利工程按时按量竣工。与此同时,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需要不断的创新、优化管理理念,研究全新管理方式,借鉴一些国内外的全新管理技术,优化施工管理质量,提升施工人员的施工能力与施工素质,从而保障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质量,促使水利工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朱雅男.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特点及质量管理控制[J].科技致富向导,2014,12(21):3030
[2]陈兆东,修林发,钟雷.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质量和安全控制分析[J].文摘版:工程技术,2015,22(16):9191
[3]刘朝辉,李连刚.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质量和安全控制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1(25):51125113
[4]王勇.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质量,促进水利工程健康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5(20):5758
作者简介:
刘侠(1980.12-),女,汉族,陕西澄城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供职于石堡川水库灌溉管理局,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施工管理;
【关键词】税务机关;项目管理;意义方法
一、重点投资项目的概念、分类
重点建设项目是指经省、市和区(县)级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备案、核准、立项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以及税务机关认为有必要纳入重点项目管理的其他项目。
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重点建设项目可被划分为不同类别。根据项目建设的不同内容,重点建设项目可以分为生产性建设项目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生产性建设项目包括:1工业建设类(包括工业、国防和能源建设);2农业建设类(包括农、林、牧、渔和水利建设);3基础设施类(包括交通、邮电、通信、电力、地质普查、勘探、建筑业等建设);4商业建设类(包括营销、仓储、金融、保险、综合技术服务业等建设);5技术改造类更新、调整产业结构、产品更新换代,而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包括:1办公用房建设类(包括各级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业管理机关的办公用房);2居住建筑建设类(包括住宅、公寓、别墅等);3公共建筑建设类(包括科学、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公用事业、咨询服务、宗教等建设);4其他不属于上述各类的其他非生产性建设。
以上划分的意义在于, 生产型项目在投入使用后能继续产生流转税税收,也是重点税源管理的重要对象,在税收监管上有承续性。非生产性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一般不会直接产生流转税税收,只会依据其财产性质产生财产性税收或享受减免税待遇,不会当然地成为重点税源管理对象,但仍是纳税服务的重点对象。
根据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重点建设项目可以分为储备项目、在建项目和已完工项目。储备项目是指已经达成较为成熟的投资意向,得到相关部门部分或全部审批、备案、核准、立项手续,尚未进入实质建设施工阶段的建设项目。在建项目是指已进入建设施工阶段的建设项目,可以细分为当年新建项目和往年续建项目。已完工项目是指工程建设施工阶段已结束,竣工验收已合格,尚在经营筹备期,尚未投入使用的建设项目。以上划分的意义在于,不同建设阶段的建设项目,税务机关监管的重点不近相同,如储备项目重点监控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印花税,在建项目重点监控营业税、已完工项目重点监控企业所得税。
二、开展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的意义
(一)开展重点建设项目管理是保证税收收入的必然要求。
税收收入不仅来自于开门营业的企业、商户,也来自于土地使用权变更、建筑施工、技术改造等环节。一项重点建设项目从取得土地使用权开始,就几乎涉及了地税机关征管的全部主要税种。投资方成立项目公司要开始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转让土地要缴纳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受让土地要缴纳契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进入施工阶段支付各种款项,施工方要缴纳建筑业营业税、部分企业所得税,设计方、监理方要缴纳服务业营业税。可以说, 一个重点项目拉动的税收是巨大的,组织收入是开展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开展重点项目管理是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更高要求。
税源精细化管理是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方向。税源管理已经向分类管理、分行业管理、分级次管理方向化细分。重点建设项目虽未投入使用,但绝大多数都会成为重点税源大户。在项目建设之初就将其纳入重点项目管理行列进行规范管理,是向地税机关税源精细化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
(三)开展重点项目管理是提升纳税服务盾量的迫切要求。
重点建设项目参与方多为重点税源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较高,依法纳税意识和维权意识较强,他们的涉税服务要求也有别于其他企业。为重点税源企业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已成为纳税服务工作的新方向。目前,各地税务机关均在探索在发票管理、纳税申报、涉税审批、税务检查等方面,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在项目筹备阶段,提前介入,按需服务;项目建设阶段全程跟踪,主动服务;项目投产后密切关注,帮扶服务。对特别重大的建设项目,可考虑派驻专门机构。
三、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监管的方法
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已成为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各地陆续出台了开展重点项目管理的办法、方案。开展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应遵循如下方法:
(一)责任体系确定
税务机关应建立起三级监管责任体系。内部税源管理部门作为开展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的组织管理部门负责信息采集、检考核,主管税务所负责征收管理、评估检,主管税收管理员是具体责任人,负责实地巡、具体管理。明晰的责任体系有助于监管工作的有序运转。除此之外,也应要求项目投资方指定专人联系,用双向的责任体系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制度的有效开展。
(二)信息来源法定
重点建设项目的信息来源应有法定的渠道。税源管理部门应同各级发改、经贸、国土资源、建设、规划、招商、交通、水利、工商、统计部门建立固定的工作联系,定期取得辖区内重点建设项目的审批、备案、核准、立项信息,作为开展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的信息来源。当然,从法定渠道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其他渠道的重要作用。税源管理工作要坚持眼界开阔,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媒体广告、网络传媒等媒介,均可能是重点项目落户开工的第一报道者。在二者的地位上,法定渠道是基础,其他渠道是补充。交叉核对数据时,只有法定渠道获得的数据才能作为依据,其他渠道获得的数据只能作为参照。
(三)管理制度规范
重大建设项目税收管理应当实现以项目管理软件为依托,以项目为管理对象,税务机关通过对采集录入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的数据进行审核、分析比对和预警监督,达到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时动态监控。
1.全面监控制度。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应以投资方为抓手,由投资方汇总上报参与项目建设全部单位的涉税情况。在监控范围上,对与项目有关的投资方、土地使用权或不动产转让方、设计方、建筑施工方、设备安装方、装饰装修方、建筑监理方、销售方等全部纳入监控范围;在监控税种上,对转让土地或不动产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投资方受让土地的契税、土地使用税,施工方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设计监理方的营业税,房产陆续投入使用的房产税,投资方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各环节印花税全面监控;在监控时间上,要对项目从立项、征地、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调试、装饰装修、竣工验收直至试营业全程开展监控。
2.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必须依托功能强大,设计合理的专业软件进行,实现自动批量统计、分析、比对、预警功能。另外,根据现行营业税政策,建筑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合同约定内容直接挂钩,税务机关可根据已掌握的合同情况,推断出代开发票和税款入库时间,提前设置预警指标,科学预测入库税收。
3.以属地管理为原则。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监管应以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为主。通过严格的税务登记管理,将参与项目的所有单位集中于项目建设当地。同时,也要注意与省、市一级税源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和与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的协作配合,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监管不遗漏,不重复。
4.加强发票管理。发票管理,特别是建筑业代开发票管理是税务机关监管重点建设项目施工方的重要手段。主管地税机关应当在发票的取得、使用、代开、缴销等环节加以控制、把关,实现以票管税。代开发票部门对涉及重大建设项目代开的发票,”申请开具项目内容”应明细到项目名称,同时设计专门台账,逐笔登记代开发票有关信息,录入项目管理软件,作为统计分析的基本数据。
5.坚持实地巡查。主管重点建设项目的责任人,根据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要求和重点项目监管的实际需要,应坚持并展定期巡工作。每月至少到项目现场实地进行巡一次,及时掌握重大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施工进度、税款缴纳和发票使用情况,找税收管理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实现动态监控。
6.开展专项评估。税务机关应积极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纳税评估。以纳税评估发现的疑点为约谈要点,与重大建设项目相关纳税人进行约谈沟通、纳税提醒或纳税辅导,督促其及时履行纳税义务,提高纳税遵从度。在项目进行的不同阶段,要科学确定不同的评估侧重点,提高评估效果。
关键词:基层水利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农村水利是造福一方、促进农业发展以及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抵御自然灾害、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面临工程老化、水资源污染以及水利执法局面尴尬等多种问题及现状的条件下,基层水利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势在必行。从现阶段基层水利管理现状来看,基层水利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综合多方面力量,建立完善管理模式,最终实现水利部门节支,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一、基层水利现状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农村水利的重要作用和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农业的发展,基层对水利工程作用发挥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形式下,基层水利管理现状却漏洞诸多,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一)工程老化
农村水利工程大多数是靠机械运转来维持的,要想充分发挥基层水利的重要作用,首先应保证相应机械的运转状态,进行定期的维修与维护。但是从现阶段新疆基层水利工程状况来看,大多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及需要。以农田灌溉水利设施为例,它们多建于六、七十年代,但是迄今为止,定期维护屈指可数,而且有的水利设施早就过了使用期限,抗旱能力出现明显不足。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得到及时改善的话,不仅会直接降低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还会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发展和推进。
(二)水污染严重
除设备老化、年久失修问题的存在外,基层水利还面临着严峻的水质污染带来的破坏和挑战。农村的集约化发展,虽然极大的推动了农村、农业的发展,但是也为农村的水环境带去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及废水,严重的破坏了农村水质;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去了大量的恶废水以及许多的固体废弃物;过量使用的农药残留物也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加重水质污染;此外,加上部分村民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把河道当成天然的垃圾收购站,将生活垃圾都倒在河道里,不仅污染了水质,同时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河道堵塞。
二、基层水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农村水利现状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基于这样一种背景下,农村水利管理质量的提升就显得尤为必要了,但是从现阶段新疆农村基层水利管理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投入不足问题
农村基层水利并不是一本万利的工程,它需要长期的维护与维修,才有可能高效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就维护工作与维修工作的开展来说,不仅需要配备专门维护、维修人员,同时还要投入大量资金,为维护、维修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但是从目前基层水利管理工作开展现状来看,在投入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不仅缺乏管理的资金,在人员配置方面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在基层水利管理工作中,人力开支不可获缺的有两个地方,其一是常驻管理人员,其二是定期维护人员,但是从管理现状来看,这二者都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中。
(二)经费管理问题
基层水利管理单位运行的经费,如设备维修、人员开支等,基本上都靠收取的水费进行维持。由于长期的委托,水费收取工作基本上都是由专人,水费挪用情况严重,并且拖欠部分巨大;此外,水利站管理人员待遇较差,很少能留得住人,留下来的往往都不干实事,职位形同虚设;随着农村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对水利工程的需求日益增大,农村水利再造项目工程势在必行,但是从目前地方财政相应的配套资金来看,根本难以支撑项目的开展。
(三)执法弱化问题
法律制度一直是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从现阶段基层水利执法现状来看,存在严重的执法弱化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基层水利管理过程中,采用的管理方式主要是说服、宣传教育,强制手段缺乏,相应管理力度也就落实不下来,一些为违法行为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制止,违法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一些行政决定得不到及时的执行。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来说,主要是由执法人员不足造成的。
三、基层水利管理效率提高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现阶段基层水利发展现状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结合新疆农村水利管理的实际情况,其水利管理效率的提高,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探索新管理模式
多年来,新疆农村水利管理一直存在“工程难管,水费难收”的现象与问题,对这一难题进行破解,需充分利用组织机构的重要作用,在全省、市范围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并在民政局办理相关手续,鼓励农户参与到水利工程维护与用水管理中去,初步走上“末级水利工程农户自主管理”的道路;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等规定,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及相关要求,保留原来用水者协会的基础上,组建各乡镇按渠系或村(队)用水合作组织,在水利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依法开展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地下水的有效管理。(二)拓宽管理范畴
积极结合农业灌溉用水合作组织组建经验,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通过成立农村饮水安全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把村级以下的管网运行管理、维护、收费等琐碎的工作都交由用水合作组织进行管理,以村头表读进行水费的结算,用水合作组织按水费的20%提取相关管理费用,实现农户自主管理,提高农村供水日常管理运行中处理问题时效性和灵活性的同时,提高用水户自我管理水平以及促使农村供水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互助合作管理新步伐的实现
在基层水管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对农业灌溉用水调配、抢修及机电井维护管理均由合作组织完成,对地表水、地下水实行统调统管,杜绝以往条块管理、各自为政的不良现象。鼓励农户直接参与管理,提高农户自,激发农户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应降低水利部门工作强度与管理成本,充分发挥水里组织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争取水利部门节支、农户增收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看到,就基层水利管理现状与局面的改善来说,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发挥农户在基层水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重新管理理念,拓宽管理路径,有效实现合作管理新步伐,实现基层水利管理质量提升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伟,景明宪. 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19:65-66.
[2]. 加强基层水利机构建设 提高水利服务保障能力[J]. 中国水利,2011,23:7-8+6.
[3]潘志富. 浅谈基层水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02:101-103.
[4]成. 深入探寻基层水利管理体制[J]. 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05:151+165.
1.1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想要对施工地区的各种情况有个详细的了解,就需要各个部门对建设地区的水文、环境等又充分的了解,以此来为水利设计工作提供一个很重要的支撑。所以,就要加强水利设计中水文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等的协作与合作,共同为水利设计部门提供一个可靠、全面的资料,为他们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从而增强水利设计工作的科学性。
1.2水利设计的市场、法律审查制度将会得到完善
近几年来,水利工程设计的生产和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专业化和综合化管理转为了项目管理和专业管理。在具体的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监管力度不够、内容复杂、标准实施不完善等等不足。所以,在以后的水利工程设计中,就更应该借助法律和市场的手段来全面、全过程的做好审查工作。并在审查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条例、法规来满足评审的各项要求。
1.3在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将会更加的美观和生态
和谐社会使当今社会的主题,在水利工程方面也该坚持这样主题,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将根据人的感情需求,既要在保证水利工程的质量上,还要将其设计得更加美观和生态,对水利设计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在遵循生态环境规律的基础上要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文本和环保的理念。
1.4水利工程设计的人才队伍建设将会不断加强
水利人才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它应当与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大的前提下,对人才队伍的建设成为提高水利设计水平的根本方法。在水利设计人才队伍建设中,为了利于业务上的需要,在人才队伍中建立激励机制,让更多优秀的设计人员得到进修的空间,把他们培养成复合型的人才。这样,水利工程建设才能在今后发展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2总结
一、科学发展观下完善税收理念的目标选择
与科学发展观的多层次目标取向相适应,国家税收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实现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手段与调节经济运行、协调国家和微观市场主体利益关系的重要杠杆,要创新思路,更新观念,超越单纯就经济论税收,就税收论经济的“税收经济观”,充分重视国家税收这一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分配关系的经济范畴在政治性与社会性方面具有的积极作用,以便在为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取向提供必要财力支持的同时,凭借其内在的杠杆调节作用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最终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对此,在税收理念方面的直接反映是,在继续坚持我国长期遵循的“税收经济观”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总体指导原则,树立指导新时期税收实践的“科学税收观”。具体说,“科学税收观”至少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内容:
首先,适应与服务于经济发展。本质上讲,税收作为国家为满足履行职能的需要而对社会资源的强制性汲取手段,其源泉是人们再生产活动中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税收首先表现为一个经济范畴。它来源于经济,受经济的最终制约,并以此为基础反作用于经济,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由此决定了经济既是治税的出发点,也是治税的归宿点,税收必须以服务经济发展为根本目的。在科学发展观下,经济发展仍然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并客观决定着社会和人发展的实现程度。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新的历史时期,税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非但不应弱化,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切实加强,这种加强必须是在进一步认识与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并以有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前提。
其次,满足政治与社会需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与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基本建立,社会上有的观点出于对我国特殊社会历史因素的考虑以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目的,片面理解西方财税理论,把促进经济总量增长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惟一职能,忽视甚至有意弱化、丑化税收其他内在功能,认为强调税收的政治与社会属性就必然会导致政府根据“自己”的需要无限制地汲取社会资源,从而损害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不利于市场机制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的完整发挥。事实上,无论从我国传统的“国家分配论”强调国家在税收分配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出发,还是从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社会政策学派强调利用税收手段实施社会政策以及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治程序对税收政策确定的巨大影响角度考虑,税收的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具体税收实践过程中,其对税收政策的确定与税收征管实践都起着某种意义上的决定作用。如我国近期出台的降低农业税率直至完全取消农业税政策,就可被视为这方面的一个典型表现。而在税收征纳过程中,税务机关作为政府行政机构,自然以确保履行政府职能而存在,因而必然体现出一定的政治属性。以服务社会为终极目的的社会管理职能是国家(或政府)自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天然具有的基本属性,因此,税收又是一个政治范畴。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税务机关在履行其内在的政治职能的过程中必然要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从而使税收征纳行为同时具有了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基本属性。忽视税收的这些基本属性,不但很难正确回答税收实践运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在事实上成为导致目前税收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主要根源,因而也很难为税收工作从根本上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
第三,实现“以人为本”基础上的职能协调。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政治需要、实现社会稳定等多层次目标取向的共同要求下,如何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确保税收内在职能作用的完整发挥就成为了—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事实上,我国以前税收工作之所以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一个最根本原因就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好促进经济发展、满足政治需要、实现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如过去长期单纯强调税收的政治属性,以及近年过于强调税收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方面的能动作用等,客观上成为了税务人员权力意识膨胀、执法随意性过大、以促进经济总量增长为名无视社会承受能力,随意安排税收收入计划等问题的深层次思想根源。因此,实现促进经济发展、满足政治需要、实现社会稳定之间的良性互动就成为了“科学税收观”的必然选择。而“以人为本”这一人文主义的治国、执政理念则要求税收各项工作必须从“人的根本需要”出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认真贯彻到税收工作的方方面面,实现“以人为本”基础上的职能协调。
二、科学税收观下对税收理论与实践的几点具体要求
综上所述,可以尝试性地把科学税收观具体表述为:以“以人为本”为基本思想导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税收本质的基本要求,在协调兼顾税收内在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与政治属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内在的聚财与调节职能作用,从而最终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力与政策支持。具体而言,这一税收理念对我国今后的税收改革至少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要求:
首先,在税制设计方面,科学税收观下的税制安排要全面落实“公平效率观”,在突出效率优先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既要适应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与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内在要求,不损害微观市场主体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能动作用,又要充分考虑国家履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职能所必需的收入规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支持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在两者协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满足社会福利,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我国今后的税制改革应在进一步完善“双主体税制模式”,协调流转税在组织收入与所得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各自积极作用的大背景下,进一步简化税制以降低社会税收遵从负担、提高税务机关执法水平;拓宽税基以确保税收规模持续稳定增长的财源基础;降低税率以增强微观市场主体运用市场机制力度;加强税收征管以实现既定税制横向公平与纵向公正。通过推进税收体制改革,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整扩大消费税税基,开征社会保障税、环保税,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实施燃油税,稳步推行物业税,赋予地方政府必要的税政管理权限等各项改革措施,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必要制度支持。
在改革的步骤选择方面,考虑到税制对社会整体经济运行的巨大影响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税制建设的理想模式与现实可支持的改革举措之间仍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因此,我国在今后的税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在充分理解社会、政治、经济需要的轻重缓急程度与正确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基础上,本着精心设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稳步实施的思想,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成熟一项实施一项,实施一项确保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