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农村牧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转型升级方案;内蒙古包头;昆区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02-02
“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要加快昆区“十三五”时期农村牧区农业发展,就必须结合昆区农村牧区发展实际,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全面推动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
1 昆区农村牧区发展现状
1.1 农业经济背景
昆区属于新兴工业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2014年《中国城市外资吸引力研究报告》对全国县市区、地市、省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资吸引力进行了评价,昆区入选“2014中国最具外资吸引力县市区500强”西部地区前10强。昆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包头市各旗县区首位、自治区前列。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 000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市的比重为29.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3.35亿元,同比增长15.0%,占全市的比重为18.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2.53亿元,同比增长10.0%,占全市的比重为33.13%。
昆区工业有钢铁、稀土、不锈钢制造等三大优势特色产业。金属深加工园区先后被评为内蒙古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稀土钢深加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钢铁化工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生产业和以包百、神华商圈为代表的生活业良性互动,包百、神华商圈已成为包头市规模最大的商业中心,三次产业比例为0.3∶41.2∶58.5。
1.2 农业发展现状
1.2.1 农业规模相对较小,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小。昆区是包头市党政机关所在地,是包头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位于包头市西部地区,人均GDP约163 961元,2010―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略有下降,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9%,201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农业增加值下滑明显。
1.2.2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传统农业比重大。昆区现有耕地面积2 933 hm2,农牧户1.2万余户,农牧业人口3.77万人。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种植业、养殖业和物流业为主。种植业以大田作物玉米、小麦和马铃薯为主。养殖业主要包括奶牛、羊、猪等。2014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 453.33 hm2,其中粮食作物小麦播种面积233.33 hm2,玉米1 133.33 hm2,马铃薯及其他作物86.67 hm2。牲畜存栏达44 180头(只),同比下降16.8%,其中,大牲畜存栏2 280头,同比下降62.5%,羊存栏31 800只,增长47%,猪存栏10 100头,与2013年同期持平。
1.2.3 重点项目较少,龙头企业带动力尚待提高。昆区农业重点项目4个,主要为休闲农业项目、科技带动项目以及物流项目。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个,其中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6个,市级7个。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接不足,带动力亟须进一步提高。
1.3 文化和农业资源状况
1.3.1 水资源。全区拥有水资源2.76亿m3,其中,地上水0.48亿m3,地下水2.28亿m3。全区工业和居民用水采用黄河水和地下水,农业用水以地下水为主,水利条件优越。
1.3.2 科教资源。作为包头市经济、科技和教育的中心,昆区科研教育资源丰富。有内蒙古科技大学、中冶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以及浙大包头分院等众多科研院所,中国农业大学与包头市形成了“市校合作”战略,对包头农业进行长期科技支持服务,并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1-2]。
1.3.3 文化资源。包头市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往的前沿和旅蒙晋商互市之地。中原文化与北边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晋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融、交错、交流,形成了包头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移民文化、阴山文化。建国以来,包头市发展为集重工业城市、边疆城市、少数民族城市、西部城市、内陆城市和移民城市于一身的地区。先后获得过2002联合国人居奖、2000年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华环境奖等殊荣,逐步形成了“多元包容、和谐创新”的城市文化[3-4]。
2 昆区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包头市和昆区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昆区农业发展的高端化、科技化和尖端性需求与城镇化挤压农业发展空间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集中体现在农业的功能定位不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滞后、农业发展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
昆区作为包头市中心城区,包头市农业高精强发展战略对其角色定位应是高端、尖端和前端农业。在科技支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大背景下,昆区农业依靠科技支撑激发农业创新活力,是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城镇化与工业化对昆区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业发展既有促进和反哺作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有较大的消极和负面影响。一是城市化挤压农业生产和资源空间。工业和城市发展占用耕地,耕地变为建设用地,现代农业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实现困难。二是工业化影响农业生产环境。昆区内包钢、稀土工业等工业化生产带来资源损耗和环境的外部效应,制度和技术的变化滞后于资源禀赋的变化,直接限制和危害现代农业生产;瓦片经济影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人工的投入,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三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与农业对高等级要素的竞争。工业化吸引了大型企业集团和与之匹配的高素质人才、规模性资金等高等级要素,造成农业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力要素洼地。
3 “十三五”时期农村牧区农业转型发展方案
从昆区农业发展的背景条件来看,昆区农业适合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环境对其的发展定位和需求是转型发展,发挥其对城市的服务功能,而昆区目前农业处于弱势地位,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消极影响较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农业的促进和反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其农业提升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内因自势造势消除弱化消极影响;二是外因借势用势强化利用促进因素。
遵循《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顺应昆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趋势和战略要求,对现有涉农两镇和昆北办事处3个片区进行整合和提升,昆河镇片区和昆北办事处片区采取农业退出机制,逐步退出,保留卜尔汉图镇片区,在总体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布设重点项目。
3.1 昆河镇片区发展方案
3.1.1 现状。昆河镇随着城镇化发展,农业耕地所剩无几,农民离开土地后,主要靠租房给外来人口增加收入,属于城乡结合部的“瓦片经济”形式。现实的“瓦片经济”支撑功能助推了低素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维持了低档次的人口和居住结构;给排水、供电、供热、垃圾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性文体和医疗卫生设施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区域村民、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环境质量急需改善,制约昆河镇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瓦片经济”下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现有传统农业模式低档次维持。
3.1.2 发展方案。根据《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此片区为城市建设区,以包头市城市建设为契机,整合利用旧村改造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政策,弱化和消除瓦片经济相关产业,调整资源配置、完善配套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增强对高端产业的吸引力。农业退出机制:近期在农业用地内发展低成本矮棚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益,中远期农业逐渐退出。引导农民进入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民从以土地为载体的实物保障体系向基金式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自由转移。建立多样化的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模式,通过适当的福利政策安排及补偿,使得农户退出承包地后所获得的补偿效用略大于或不小于承包地保有的效用。
3.2 昆北办事处片区发展方案
现状是处于城镇化进程过渡区域,可支配的土地资源较少,目前此片区农业用地尚不足66.67 hm2,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现有农业用地维持在低水平苗木种植状态,生产效益较低;农业地块周边为城市建设主干道,但现状道路基础较差,有拓展修整的需求。发展方案为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绿化用地。
3.3 卜尔汉图镇片区发展方案
3.3.1 现状。辖有16个行政村,其中乌兰计二、三村、哈德门村及打拉亥村部分耕地为昆区农业的主要载体,基本农田和一般农地集中,目前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包括玉米、杂粮和蔬菜等;土地整理项目已经覆盖,田间节水灌溉管道铺设,但目前灌溉方式仍为传统漫灌。水泥路和乡间道路纵横地块,但部分路面需要修整;已有部分农业项目,卜尔汉图嘎查的现代农业基地占地面积20 hm2,主要从事农产品、农业观光旅游、食品、餐饮、物流配送等多元化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哈德门村华兴天源花卉产业占地面积5.2 hm2,以蝴蝶兰成熟苗出口为主导产业,目前已投入2 200万元,建成智能联栋温室2栋逾6 000 m2,日光温室12栋共7 000 m2;地块内村庄集中与分散并存,有旧村改造的需求。
3.3.2 存在问题。农业生产方式为一家一户,耕作方式粗放,种植品种传统,生产效益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偏小,科技水平低,市场竞争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较弱;周边环境受工业影响较大,工业化和城市化既挤压了农业的生产空间,也挤压了农业的生态环境空间。
3.3.3 发展方案。“四化”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一是重点突破,建设项目化。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整合优化农业资源,确定建设的重要节点和重点项目,建设一批起点高、带动强、效益优、层次高的精品农庄和农场,先期突破,带动片区整体发展,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二是培植龙头,产业集群化。引进高科技、潜力型龙头企业,对接重点建设项目,带动高端龙头企业落地,强化农业的龙头带动,形成高端农业产业集群。三是产业融合,功能多元化。按照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促进科教、文化、旅游和农业融合,形成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农业功能拓展,形成多元功能耦合,重点功能突出。四是创新发展,手段科技化。推动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 转化,发展科技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农业。
针对区域环境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选择高科技设施农业展示示范项目、航天育种示范基地项目、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核碳与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休闲养颐农庄项目、农业科普博览园项目、农业众筹示范基地项目、自有知识产权花卉母本基地项目、农业生态修复试验基地项目、设施园艺与生物组培基地建设十大重点项目,作为引领昆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龙头项目。通过政府、集体与社会投资三方结合,广泛对接政策与工程项目的支持;以村民作为收益主体,充分保障其参与权与长期权力,自主管理,和谐推进重点项目实施。
4 参考文献
[1] 金莲,王永平,刘希磊.国内外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进展[J].世界农业,2012(7):28-32.
[2] 刘冰,王锦峰.枣庄市市中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3):366.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Pine.ⅡandJamesH.Gilmore,TheExperienceEconomy,Har2
vardBusinessReview,1998
[2]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08-01
[3]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1)
[4]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5)
[5]魏小安.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2008年7月
[6]吴相利.英国农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M]社会科学家.--2005,(6)
关键词:微信;新媒介;农业科普期刊;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1-2-0022-05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1]中国农业科普期刊的编辑出版曾为中国农业的增收、农民的致富、农村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农业劳动力老弱化等问题日趋突出,而农业新技术、新信息的传播大多呈现为:主要通过农业推广机构和专业农技人员实现,农业科普期刊在整个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总量上不到2%,在村民中的阅读量与多级传播量极小,农业科普期刊编辑出版单位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似有走到尽头的现象[2-3]。
但同时也要看到,城镇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加速融合,也给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交互性为重点的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工业领域、服务业领域加快应用,将成为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升级改造的新的突破口[4]。为此,笔者认为,以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介将为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特别是微信在重新建立或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方面将是一个重要基础性平台,依靠微信的功能进行农业科普期刊出版结构变革,是农业科普期刊实现发展转型的一个路径选择,也可以说微信给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现状与微信的传播特征
(一)当前农业科技传播现状
我们对中科院参展第20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2013年11月5―9日)的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传播效果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科院农业创新成果项目与专家在本届农高会上被媒体采访报道总次数是49篇次,其中《中国科学报》、《农业科技报》等纸质媒体报道3次;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媒体报道35次;电视或网络专题视频报道11次。此外,农高会期间无一家农业科普期刊参会宣传营销期刊和组织作者或专家等为农民进行技术需求的咨询活动,而在5年前的数届展会上,还有《西北园艺》杂志社等参展和开展营销活动。
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陕西农业发展趋势是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发展当地的特色生物农业产业园区,探索适度的规模经营,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主要依靠大学或研究院所建立的科研与推广示范基地及其专家团队或地方农技人员、农业科技特派员等实施完成。如陕西省科学院的陕南中药材产业基地、珍稀物种大鲵养殖基地、秦岭食用药用真菌试验基地等野外科学研究基地平台,通过“试验示范基地――中心示范点――重点示范户”的形式辐射传播[3-5];而主要粮食作物的增产是依靠政府主导和推动的一些大型示范工程进行系列农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如2013年陕西榆林市实施玉米、马铃薯、小杂粮“三个百万工程”高产集成技术核心示范43.3万亩,辐射带动300万亩,粮食增产10%以上[6]。而作为占目前农村常年居住和劳作的“三留守”人群(老人、妇女、儿童,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数据,2011年全国乡村中的农业户籍人口为6.3亿;其中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约为1.08亿,乡村15岁及以下儿童约1.3亿[7])和占农村青壮年人口20%左右在本地及绝大部分在“乡外县内”务工与兼农的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应用是在农资购销过程中学习使用所需的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即陕西的“荔民”农技推广模式[3]。其实质就是“技企结合、技物配套、农资农技双连锁”。特别是作为西部省份的一些偏远山区县乡的一家一户农民不可能为种植一亩多小麦和几十株果树或一点中药材等,常年订一份杂志,更何况目前农业科普期刊存在内容针对性差、语言艰涩、出版发行过程慢长等缺陷,使农业生产经营者订阅很少。
(二)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现状
《西北园艺》杂志是陕西省农业厅主管、陕西农业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农业科普月刊,16开本,分为“果树”、“蔬菜”版,各6期。2013年“果树”每期发行2万份,单价5元/本,种苗、农药等广告较多,年营销收入60-70万元。据调查,该刊的发展情况在全国农业科普期刊中名列前茅。但这与陕西省2013年全省园林水果面积119.39万hm2,园林水果产量1 487.38万t,其中仅苹果55.80万hm2,产量942.82万t,苹果基地县30个[8]等产业规模比较,起到的作用与发展水平就微不足道。《西北园艺》(蔬菜版)的期发行量0.8-1万份,仅维持出版经营成本,与同为科普期刊的《长江蔬菜》、《中国蔬菜》在发行量、专业广告数量上少一些。
陕西农业杂志社隶属省农业厅,为事业单位,近年杂志社新聘任的人员无事业编制,每年主管单位划拨经费15万元,仅够维持期刊印刷等费用,不足费用部分依靠编辑部利用其信息、作者、专家队伍、编辑人力等资源,通过承担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诸如专题宣传册策划、编印类等事务筹措,如曾为陕西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项目的宣传策划印制《设施的力量》图册。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陕西农业》的期发行量15万份,1994年改为《农友》,发行量5-6万份/期,2004年又改为《西北园艺》。目前《西北园艺》发表的一些文章主要还是基层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人员写的文章,主要用于职称评聘等目的。
《新农村》现由浙江大学主办,近年发行量下滑严重。
《农村百事通》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32开,半月刊,每册定价3.5元;每期约14个彩页广告,文中插图和文字类小广告约18个,以种苗居多,但也有治疗耳病、肿瘤的民办小医院的广告。其栏目有:百通视角――百姓焦点(如中农办负责人详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亮点)、百事灵通(如农业新科技,一句话信息)、百品商情(如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央视乡约、央视农经;农技百科――种植园地(油菜防冻五招)、养殖天地(种草及养殖技术)、机械长廊、农资百知;家庭百事――法系百家、民工家园、生活百科、百病妙治、婚育百题;百优信箱――农百商城,等。
《农村百事通》一直是国家优秀“三农”期刊的代表,但近年也因新媒体的影响,其影响力与发行量均在走下坡路。《长江蔬菜》是由湖北省长江蔬菜杂志社主办,半月刊,分上、下半月;下半月刊主要刊登一些农业院校园艺系、地方农科所、推广中心等的科研类文章,一律收取版面费,每版200元。
江苏省出版的《蔬菜》杂志已停办。
山东省农业厅主管,中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济南分院主办,山东广播电视台农科频道、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山东金秋种业有限公司、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协办的《农业知识》,32开本,册定价2.75元(零售价3.00元),其栏目有:科技创新(如几个新审定的玉米品种);标准化栽培、12316三农热线;农资超市:新优品种、名优机械、品牌肥料、名品农药;生产指导(如花生配方施肥技术);强农惠农政策:种植养殖惠农政策;信息博览:小麦价格稳中有升;“农药知识大奖赛”信息……等,文章内容和风格等与山东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农户生产经营需求相适应,丰富多样、文字生动、简洁。期刊发行量相对较大些。
总之,由于农业的地域性、作物的多样性和城镇化发展及新的农业科技传播方式的不断出现等因素,近些年农业科普期刊特别是综合性农业科普期刊因内容针对性差,广告客户少,发行量逐年下滑,期刊发展呈下滑趋势。
(三)微信的发展轨迹与传播特征
深圳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了微信1.0的测试版到今天的5.2版,经过3年的发展,用户规模已达6亿,微信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模式和交流方式。微信的发展是技术革新与社会需求不断融合创新发展的结果。[9]
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可以实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移动通讯软件,是从有线通信到移动通信的又一类新媒体应用形式。[10-11]微信的传播特征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微信功能的增加和微信应用的普及而发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微信传播主要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微信较之以往的传播方式,如传统媒体、QQ、微博等,其重要技术创新是能够实现多元化交流,具体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微信的信息以其多元化形式呈现,可以帮助受众实现多元化交流,有助于提升受众的阅读兴趣,扩大其传播效果,提高受众的忠诚度。正是这种多元化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强其亲合力,导致其受众数量不断增加,使微信彻底实现了跨平台、跨人群、定位周边用户的优势传播方式,[12]并克服了其他媒体普遍存在传播方式单一和缺乏互动性等不足,实现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平等沟通。
总之,微信体现了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具有初步的全媒体性质,即具有廉价性、隐蔽性和不确定性的结合、即时性和异步性的结合,具有交互性、多样性、统一性或复杂性、分众性、融合性、广泛性、精准性等系列特征。[13]
当前,使用微信已成为人们一种生活方式。
二、构建微信传播的农业科普期刊出版构架与模式
(一)农业科普期刊出版变革的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的需要
陕西农业杂志社在2013年12月举办“开展期刊优秀读者俱乐部座谈活动”,10个开着汽车、带着笔记本电脑的农民优秀读者来到编辑部参加活动。他们作为农村种粮或果树等 “能人”或职业农民,平常通过阅读期刊、上网开博客论坛、微信等,及时解决自己和周围农户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销售问题。
从图1可看出,核桃从一家一户的庭院栽植的小农经济树种到一个县、市直至省域的农业主导产业,从农户间相互引种优良品种苗木的简单栽植,到将一些承包土地全栽种树苗,再到一些种植大户或农业经营公司依靠土地流转建立核桃种植产业园区,引领、辐射区域农户发展核桃种植业,是一项需要优良品种资源保存与选育、防治病虫害、绿色种植管理体系、采后及深加工技术、销售经营、旱地节水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等数十项创新成果不断传播、示范、应用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少数农业企业家+发达的农业服务体系+小规模兼业农户”,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之一,更是有效化解“谁来种地”困局的良方。[14]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普通农户“小而全、小而散”的问题比较严重,经营方式粗放的问题也很突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普通用户仍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但是,当前普通农户发展中的问题,与自身劳动力素质不高、经营能力和合作意识不强有密切关系,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农业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的实现。因此,加强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培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升他们的素质,是解决“谁来把地种好”的关键。[15]
如前所述,农业科普期刊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所起的作用已有限,期刊离农业生产第一线愈来愈远。农业科普期刊出版单位若在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进程中,不利用“四化”进程的机遇,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进行彻底变革,将会越来越失去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停刊消亡。特别是一个区域的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形成需要依靠当下信息技术平成几十项创新技术、产品营销信息等快速、精准的长期传播应用才可形成。这是传统纸质期刊在大数据时代不可能完成的功能。与此同时,已有媒体单位在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凭借与杂志类似的专题、深度阅读、长文形式,带领新媒体以廉价、大量、快速、便捷、互动、交叉验证和社交性的优势对杂志进行颠覆,推出一年即导致几家知名杂志停刊;[16]加之,2013年农村手机网民规模达11 722万,比上年增加2028万,增长20.9%,增速快于城镇手机网民(13.6%);[17]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 min,比2012年的16.52 min增加5.18 min,接触传统纸质媒介时间减少[18]等因素,使纸质出版的农业科普期刊到了必须转型发展的阶段。
(二)构建微信传播的农业科普期刊出版运行机制
微信的Solomo(Social Local Mobile)特性将社交、本地化、移动化3种互联网属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完成了从静止到移动,从桌面到智能手机终端,从单一到多元的改变;而公众平台和扫一扫(一般是扫描公众平台的二维码)作为微信关系中的具有相对公共性的账号则是对微信用户个体通讯的适当补充。
依托微信这种现代通讯科技,建立“大数据”支持下的农业科普期刊及其出版运行机制,将使农业科技传播依靠自媒体平台实现科学传播交流和互动得以实现,更加优化科学传播效果,[19]势必成为农业科普期刊编辑出版的一次变革。目前已有超过200家杂志入驻微信,覆盖了文化、时尚、生活、财经、IT等各个领域;专业领域杂志占大多数,其中财经类杂志占到了60%。读者扫一下杂志上的二维码,线下的用户就能参加线上的活动,使得媒体与读者紧密相连,可以发展成长期订阅用户,接着病毒式裂变发展。[20]当前,《科技与出版》每期的一些文章就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界的微信圈里相互转发,经二次或三次传播,以供交互学习与讨论;《农业知识》的封面报道内容可扫二维码实现手机阅读。鉴于此,应从如下方面构建微信传播的农业科普期刊出版运行机制:
一是变革农业科普期刊编辑出版的内部架构。“智慧地球”等信息社会的来临,使人们进入“信息消费”时代,而信息消费时代的“传播媒体”带来结构性机遇,结构性机遇也意味着媒体自身要做结构性调整。[21]农业科普期刊编辑部将不再是坐等作者投稿,审阅稿件,加工稿件和送印刷厂印制,再经邮局或其他渠道投递给订户的这种传统期刊编辑出版组织构架,而是编辑人员要全面搜集农民需求信息,建立“农技员+种养大户+农村合作组织”、“农技员+农村实用人才”、“户―组―村―镇―县―区域―全国―国际”[22]的大数据池编辑部,及时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整理,通过“期刊编辑部+作者+农业科技专家+农技特派员”编辑加工+微信推送(农业科技专家+农技特派员+核心农户的手机)+不同种养殖等产业的众多农户圈,实现具体农户所需与农技人员所长的高度契合,切实解决农户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于微信传播的农业科普期刊编辑部组织构架是为实现涉及尽可能大的农业科技信息收集、整合与加工、信息反哺与推送而建立,期刊内容生产也越来越呈现出“内容动态化”与“内容在线管理”的新特质,与传统的封闭式、一次成型的内容生产方式全然不同,期刊内容生产全过程都是及时因地制宜地调整甚至重置以符合农户(用户)的新需求。而期刊编辑越来越多的是采用网络技术,进行稿件和相关信息采用、处理、编辑、检索和推送管理等,即将“编辑部”多年来的“编印发”功能转型到“选题策划―内容输出―发行推广―科技信息服务―客户反馈及数据分析―选题策划”这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将科技期刊出版提升到科技信息服务的高度。[23]正如刘奇葆所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要重构采编生产流程,升级采编系统,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多媒体采编平台,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24]
二是改变农业科普期刊的经营与服务模式。由于基于微信传播的农业科普期刊编辑部除继续出版与发行纸质形态的期刊产品外,更为重要的是根据用户信息需要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即借助于微信的服务平台,将各类人员、包括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甚至职业农民以灵活参与、科学服务的方式汇聚于农业信息推送中。随之,期刊编辑部涉及的传统经营模式将转变为依靠互联网协同完成的新模式,是一种涵盖内容生产数字化、技术服务平台及微信传播体系一体化的网络信息经营模式。农业科普期刊编辑部也将逐渐变身为农业科技信息集散地或信息港,微信农业科普期刊点对点的精准服务将使出版发行单位从内容生产向知识服务转变。
(三)讨论与建议
城镇化过程中的农业现代化需要信息化引领提升,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规划明确提出的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农业创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及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完善目标,是研究与应用新型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现实基础;而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原则和遵循的市场规律,使构建低成本、高效、快捷且以微信传播的农业科普期刊成为必然。
调查研究发现,《陕西农业》杂志社的负责人、期刊作者、农技特派员等对基于传统农业科普期刊编辑部的资源,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发展趋势,转型提升发展微信传播出版的农业科普期刊的命题,均给予认可,但目前编辑部所处的体制与运行机制现状,根本解决不了微信期刊的经营成本、人才和收费问题,以及如何保障推送内容的质量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两点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以供讨论之。
(1)健全保障机制,将农业科普期刊出版单位纳入政府构建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首先,“谁来种地”已成为我国农业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成为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25];而农业科普期刊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及推广一批适用的农业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通过宣传、示范推广到村到户,解决“要种好地”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农业科普期刊编辑部的单位属性应该为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应受到出版单位改制的影响,编辑部人员如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其基本待遇应由属地财政予以保障。其次,目前国家支农惠农的补贴项目众多,但重点不突出、资金规模效应不明显,[26]故建议政府在制定财政、科技、农业、电信、出版与扶贫改革等总体规划时进行顶层设计,整合众多部门和机构的涉农建设资金,尽快出台农业科普期刊出版单位构建以微信为传播平台的新型出版经营与服务运营的财政补贴政策和补贴项目,使农业科普期刊编辑出版单位如同科研机构、高校等一样对农业科技或涉农项目有资格进行申报,特别是要统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设立与支付,鼓励新型农业科普期刊的出版经营。此外,继续实施对农技特派员、基层农技员等实行发送手机和补贴费用的政策,使农技“110”长效惠农。近年来,中国科协、一些省市科协设立有组织实施中国和省市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而依据科协的属性更应设立农业科普期刊发展项目。
(2)适应社交媒体特性,强化农业科普期刊出版人的“把关人”责任。针对新媒体传播出现虚假与不良内容的现象,农业科普期刊编辑部在建设以微信传播为平台的新媒体农技科普期刊出版单位的过程中,面向文化素养比较低又渴望尽快致富的广大农民读者,应继续发挥光大农业科普期刊在农村农民中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严谨、可靠、实用,代表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形象,不能因移动互联网的速度快、容量大、互动强等特性,降低“把关人”的职业责任感。在强调技术引领和驱动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利用多年建立的专家、审稿人、作者资源库,选择、核实和分析解读信息,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与农林卫视等合作,加强农业技术现场操作示范的短视频、微视频的创作生产,把最新和实用的农业科技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在品质上追求专业权威,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为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农民富裕同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25(1).
[2]李明德,杨凌裕,张行勇.农业科技传播效果分析――以科普期刊等传播媒介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
[3]李明德,张h,张牧茵,张行勇.陕西农业科技成果传受模式探讨[J].唐都学刊,2012,28(4).
[4]余欣荣.关于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几点认识[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
[5]窦琨.国字“金牌”何以连落勉县[J].当代陕西,2014,1.
[6]吴沙沙,王德朋.打造陕北新“粮仓”――“老陕”能否端牢自己的“饭碗”[N].陕西日报,2014-04-17(9).
[7]郭铁成,龙开元.以“中城市化”带动农民市民化[N].中国科学报,2014-04-18(7).
[8]陕西省统计局.2013年陕西省果业发展统计公报[N].陕西日报,2014-04-09(3).
[9]孟荣新.浅议利用微信传播大学生正能量的对策[J].新闻知识,2013(12).
[10]方兴东等.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2013(6).
[11]赵振祥,王洁.微博与微信:基于媒介融合的比较研究[J].编辑之友,2013(12).
[12]郭之恩.多平台时代美国受众的新闻消费方式[J].新闻与写作,2013(04).
[13]李天龙.手机媒体传播特征解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4(1).
[14]姜长云.解决“谁来种地”问题需要新思维[N].经济日报,2014-02-18(16).
[15]朱隽.谁来把地种好[N].人民日报,2014-04-20(9).
[16]谢国明.“报”将永存 纸或有变[N].人民日报,2014-04-17(14).
[17]白海星,吴文婷.“问诊”田间地头[N].经济日报,2014-04-18(8).
[18]张贺.数字化阅读人数首次过半[N].人民日报,2014-04-23(12).
[19]王国华,刘炼,王雅蕾等.自媒体视域下的科学传播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4,33(3).
[20]甘岗.期刊也能玩转微信5.0[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9-12(12)
[21]栾奕玫.后媒介时代:媒体的结构性机遇[J].新闻与写作,2013(11).
[22]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健全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机制[N].人民日报,2013-07-10(7).
[23]高萍,杨梅,任梦.让科技期刊成为展示中国科技实力的旗帜――2013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动态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4(4).
[24]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2014-04-23(6).
[25]钟勉.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J].求是,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