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统计学研究课题

大学生统计学研究课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统计学研究课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统计学研究课题

大学生统计学研究课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可行性 认同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任务型教学法日益受到关注,己经成为当前教学理论应用研究领域的热点。我国对此方法也越来越重视,教育部 2001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规定教学内容的教学,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更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理论依据

“任务教学法”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旨在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给学生“在干中学”的机会和锻炼,从中培养综合素质。美国应用语言学家Nunan从交际的角度认为:交际任务是学习者使用目的语理解领悟,处理问题,发挥创造,相互交流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做这样的活动时,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运用他们的语言知识去表达意义,而不仅仅是机械地使用语言的形式。夏纪梅认为“通过任务学习,可以让学生体验人是如何用语言做事或处理矛盾的。”在他们设法用所学语言去解决问题进展过程中,学生不但发展了学习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人际交往的情感商。大学阶段的外语学习应当重视已有的语言知识的输出应用。这输出是学习者的了解自我的必须过程,有了这个过程,他们才会“再有目的地输入自己所需要的、缺乏的、有待发展的东西”。Pica认为,从当前外语教学的前景来看,任务(特别是交际任务)的运用,是帮助课堂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任务教学法的实施对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改变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高分低能”现象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施过程

本研究采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大学英语(全新版)》第二册,学生是中山大学大学外语教学中心在参考新生高考成绩及入学后的分级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将2005级新生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起点, 本实验随机选取的是属于二级起点的三个班,共计118人。具体做法:(1)导学课,老师向学生介绍任务教学法,展示以前学生所做的任务成果,通过点评成果的亮点来显示评价标准以及注意事项等。(2)组队,学生自由组合每3人为一组。(3)认领主题,依据教材提供的单元主题,各组选题策划,分工合作,寻找材料,设计课件,准备演讲和主持活动等。(4)上场,介绍小组成员,展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依据设计的问题和活动,与同学之间互动, 应对老师的插问,全过程30分钟全部使用英语。(5)点评,围绕选材和用材方面的设计和组织,演讲方面的清晰和逻辑,活动方面的互动和交际,英语语言的流畅和准确,师生即场共同点评。(6)评分,这种综合评价将成为期末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7)反馈, 设计调查问卷,从态度、行动、收获、感受几个方面收集反馈,同时要求用书面写下具体的感想评价和建议。(8)总结,总结学生填写任务教学法实践调查问卷。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1.问卷调查及分析。在接受一学期任务教学法教育之后,118名大学一年级新生完成了以下的调查问卷。

问项1.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你对“任务教学法”的接受程度?a完全能够接受(27%)、b比较能够接受(52 %)、c困难较大仍能接受(19%)、d不能够接受(2%)。这些结果表明:98%的受试认为可以接受这种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方法。其中,超过79%的学生是比较能够接受任务教学的。

问项2.你执行“任务”的态度是:a迫于无奈,应付了事(17%)、b积极尝试,热情投入(83%)、 c畏难放弃0%)、d 坚决反对,拒绝完成(0%)。结果分析:83%的学生执行任务的态度积极尝试,热情投入,没有一个人放弃。这一事实反映群体合作效应, 面对挑战,不示弱,不服输,敢于尝试,乐于表现。

问项3.你在本学期的课程中感受到“任务”:a提供机会让学生调用已有的英语知识和技能(89%)、b挑战学生运用英语作为工具做事的能力(81%)、c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55%)、d能使学生真正参与语言活动并做出贡献(65%)、e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进步感(65%)、f能唤起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过程的意识(65%)、g能使学生学以致用(58%)、h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69%)、i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力(66%)。结果分析:该题每一项都超过50%,证明学生对于“任务”所起的积极作用普遍认同,尤其选a和b两项的学生分别达到89%和81%。

问项4.你认为“任务教学法”的意义在于:a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杜绝高分低能(77%)、b能够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是超越语言学习的学习(68%)、c有效地把社会引入课堂和把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作为人才资源发展生存能力、工作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75%)、d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自觉主动地学习(61%)、e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不是仅凭考试卷面成绩(83%)。结果分析:该题每一项都超过50%,证明学生对于“任务教学法”的意义一致认同,最值得注意的是,选率最高的是e,充分说明了学生最关心的是成绩评定依据应该全面,这是符合新的教育要求提倡采用的形成性评价方法的。

问项5.你对自己组完成的任务:a非常满意(14%)、b比较满意(54%)、c不大满意(22%)、d很不满意(8%)、e 无所谓满意不满意(1%)。结果分析:有68%的学生对自己组完成的任务评价感到满意。这说明了团队合作的成功并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不满意的学生占了30%, 这种不满并不是坏事,体现了不少学生渴望成功,期待着倘若有机会争取做到满意,这种情感体验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问项6.你觉得你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或发挥的作用:a比别人多(24%)、b 和别人差不多(64%)、c比别人少(11%)。结果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和别人差不多,体现了学生团队分工的合理性和学生的自我协调能力。

问项7.认为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比较困难的是:a选题策划(32%)、b组队分工(18%)、c寻找材料(40%)、d设计课件(23%)、e发挥创意(47%)、f主持活动(21%)、g英语应用(36%)、h应对老师的插问(16%)。结果分析: 学生认为最难的是e发挥创意 g英语应用。这说明长期以来的灌输讲授型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问项8.选择的材料来自:a课本(28%)、b网络(96%)、c刊物(14%)、d音像出版物(18%)、e身边的真实案例(34%)。结果分析: 96%的学生选择的材料来自网络。说明学生能熟练运用电脑并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这是现代人才必备素质之一。

问项9.你们组设计的课件采用:a)PowerPoint(98%)、b)flash(31%)、c)VCD(14%)、d)website(18%)、e)author ware(3%)、f)photo(28%)、g)ads(11%)、h)cartoon(27%)、I) scanning materials(4%)。结果分析:本教学实验要求学生尽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手段,形式尽可能多样化,事实证明现代学生能够做到。

问项10.你们组设计的活动形式有:a游戏(19%)、b对话(53%)、c角色扮演(19%)、d辩论(7%)、e讨论(56%)、f提问(85%)、g抢答(5%)、h竞猜(8%)、i填空(8%)、j翻译(6%)、k案例分析(23%)、l难题处理(1%)、m原则/策略应用(20%)。从选择结果可知:大多数的学生设计的活动集中在对话,讨论和提问这三种。能够保持交流活动的形式。不少能应用角色扮演,而且演出很生动。

问项11.通过完成自己的任务和分享其他组的任务成果所学到的东西是否比传统教学收获大? 69%的学生选择“是”,31%的学生选择“否”。这选择结果证明:多数学生认为任务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法学到的东西多。

问项12.你在完成任务后:a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对未来充满希望(47%),b看到了自己的欠缺,学习目标更明确(76%)、c体会了其中的苦涩,以后再也不想做了(3%)、d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对未来充满恐惧(11%)、e后悔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做得更好(38%)、f有机会还想再做(57%)。结果分析:令人欣慰的是76%的学生通过任务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的欠缺,致使学习目标更明确。57%的学生表明有机会还想再做,体现出做然后知不足。

问项13.你对其他组的任务成果反应是?a感到压力,深怕自己不行(6%)、b吸取经验教训,争取做得比他们好(77%)、c受到刺激,跃跃欲试,比试高低(33%)、d感到压力,但尽力而为(31%)。从这些选项结果证明大多数学生善于取长补短,有很强的上进心。33%的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好胜心。30 % 的学生在压力面前,不愿放弃,努力完成,说明心理素质比较好。

问项14.你对教师(包括助教)课前的指导、课内的提问或插话、课后的点评和评价感到:a合理适当(66% )、b 理解其意(37%)、c 不明其意(6%)、d很有必要(66%)。从这些结果证明:大部分的学生肯定教师的指导作用,这是任务教学法实施的重要环节。

2.书面感想和建议。在一学期的实践后,118名学生同时以书面形式从态度、行动、收获、感受几个方面写下具体的感想评价和建议。学生肯定了任务教学法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发挥的平台和表现自我的舞台。通过学习行动,在执行任务,应用英语的同时,加深了对自己的英语实际水平和其他能力的了解。体验了这种新颖的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普遍觉得很有收获,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人际交往中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发展。对信息的搜寻、加工的技术和创造力得到提高。同时,学习也存在担忧和焦虑:对知识的来源,总觉得来自老师和书本的知识量不够多;一旦出现考试成绩下滑的个案,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与自主学习能力的不自信,怕落后,掉队。

因此,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适当保留传统讲授;适时指导应试方法;演讲内容与课本内容的有机结合;评分标准的细化分布;互相拷贝,建立公共平台深入学习;及时交流任务经验和心得等。

四、结论

本次实验证明, 在中学英语基础扎实,语言知识有相当储备的大学新生的英语课程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是可行的。这种教学法基于认知、动机和功能理论基础,有利于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将知识转为技能,在应用中查漏补缺,做然后知不足,形成自觉自愿的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任务型教学法所起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学生普遍认同。同时,学生对传统教学法还有依赖惯性,对任务教学法存在“高能不高分”的顾虑,需要给予足够的指导。因此,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有利于培养大学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乃至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Ellis. Rod, Task-based Language and Teaching [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大学生统计学研究课题范文第2篇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大学生统计学研究课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25~27

[2]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学。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67~68.

[4]邓华玲,傅丽芳,孟军,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20(1):34~37.

大学生统计学研究课题范文第4篇

新媒体背景下的服装产业

“衣食住行”服装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竞争优势显著的行业,但是我国的服装行业仍呈现出以“以生产为主,设计营销滞后”的局面。中国国外服装品牌入驻中国,并获取了惊人的销量,使我国服装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此外,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消费方式,服装实体店铺也承受了很大的冲击,大量的服装实体店、百货店等,不堪一击,纷纷倒闭,服装市场呈现混乱局面,如何提高我国服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保全服装实体店,传承“逛街休闲”这一文化,将传统的服装行业与新媒体切实结合成为业内重要的研究课题。

电视、广播、纸质媒体与互联网并驾齐驱被成为四大媒体,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出现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短信、手机APP、以及所有的交互式触摸媒体,都被成为“第五媒体”,也叫新媒体。新媒体的概念重点突出一个“新”字,与传统媒体形成对比(郑夙夙,2011年)。景东和苏宝华(2008年)的研究中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总结为,新媒体就是移动互联网媒体。将手机媒体冠以新媒体的称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岳颂东的讲话:“新媒体是采用当代最新的科技手段,将信息传播给受众的载体,从而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的介质”。对新媒体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五花八门,本研究认为:新媒体是在互联网的平台基础上,以移动互联网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为载体的,同时具有信息量承载,以及信息传播,并通过交互的手段与信息接收者形成交互的媒体。

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不刻的与新媒体发生接触,并且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以数字显示器为终端的媒体已被划分到“传统媒体”的行列。消费者以新媒体为载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消费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和特征,将服装行业与新媒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我国服装行业的挑战。新媒体不受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可以为服装商品的营销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并可以通过信息数据的收集,准确的分析出消费者的消费动向。高雅勋(2009)曾经在针对中国80后年轻消费者的服装消费行动概况的研究中提到,年轻女性消费者是中国服装人群中最大的群体,本研究针对年轻女性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概况、购买渠道和购买行动等内容进行研究,以辽宁省年轻女性消费者为中心,对我省服装制造企业,服装零售企业以及所有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服装企业的建立创新型产品开发和互动式营销战略提出建设性建议。

研究方法

1.研究问题

本研究选定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第一:对辽宁省年轻女性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概况分析;第二:以辽宁省年轻女性消费者购买途径为标准进行集团性分析;第三:阐述辽宁省年轻女性消费者各集团间购买行为的差异。

2.材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对现居沈阳,20-25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大学,设计艺术专业、外语专业和其他理工科专业的女性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2016年3月、4月,通过网页派发500份调查问卷,除37份无效问卷外,剩余463份为最终的分析资料。调查材料分析运用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信赖度检测运用Cronbach’s分析、Alpha分析、频度分析、varimax要因分析、群体分析、ANOVA分析、Duncan大众比较检测以及χ2检测分析等方法。

3.调查内容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调查问项全部引用先行研究(Tae Youn Kim、Yoon Jung Lee,2015; Chao Xu、Hyesun Park,2015),经过修改整理后应用于本次设问调查。本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服装商品购买途径、服装商品购买行为中购买价格区间、购买情报、购买场所、购买频率等内容和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等基本内容。其中、购买途径问项10个、购买行为问项5个、人口统计学问项5个,所有研究问题均使用5分Likert测定法。

研究结果

1.人口统计学分析结果

人口统计学的基础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在20至22岁的占21%,22至24岁占64%,24岁以上的占15%,;婚姻情况上,未婚人数占98%,已婚人数占2%;学历方面,大学在读占86%,研究生在读占14%;专业方面,艺术类占36%,文科占27%,理科占37%;月消费金额方面1000元以下占8%,1000至1500元占15%,1500至2000元占33%,2000元以上占4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读女大学生的年龄以22至24岁所占比例最多,绝大多数处于未婚的状态,本科在读人数占绝大多数,各个专业的分布均匀,月消费金额在2000元以上的占第一位。

2.购买途径分析结果

辽宁省女性消费者的购买途径的数据采用varimax要因分析,固有值1.0以上的为可以采用的有意义问项。共10个问项经过varimax要因分析后产生2个要因见,分别是“多媒体店”和 “实体店”。

3.购买行为分析结果

与服装消费行为相关的问项采用标准偏差、Student's t test,监测结果显著的问项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年轻女性服费者(以春夏季服装产品为例)购买服装产品的价格区间在“100元以下”、“100元-200元”、“200元-300元”;购买信息有“网络广告”,“影视剧中人物的服装”和“周边流行”;购买频率为“一个月2次”、“一个月3次以上”。

研究结论

综合上述的研究结果,现居辽宁省的年轻女性服装产品消费者,按照其人口统计学标准、服装产品购买途径、服装产品购买行为进行细分后对服装的产品开发和确立创新型营销战略是有所帮助的。本研究结论阐述以下几点市场策略。

首先、对服装消费者来讲,年轻的女性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概论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服装商品的购买情况,她们绝大多数处于未婚状态,不受所学专业的限制,月消费水平普遍达较高,针对这一消费人群,服装企业有针对性的开发“年轻化”和“高品质”的服装产品,会满足消费者消费心理。

其次,辽宁省年轻女性消费者购买服装产品,即利用多媒体服装销售渠道,同时也会光顾服装实体店铺,针对这一现象,服装企业可以制定线上线下区别性销售的战略,例如,将线上销售的款式与线下实体店销售的款式区别开,促进销售额,维持实体店销售文化,以及保护实体店,不会在消失在网络时代。

最后,针对辽宁省的年轻女性消费者的服装产品购买价格区间,开发性价比高的产品,并利用移动网络媒体和赞助影视剧等平台,进行产品宣传,引导购买行为。

本论文由于研究条件有限,虽然尽可能选择来自全国各个地的现居沈阳几所大学校园的女大学生进行采样调查,但仍具有局限性,希望本次调查结果能够对辽宁省的服装企业,以及全国的服装企业、服装研究机构的产品开发及营销战略的制定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

大学生统计学研究课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拓展训练 症状自评量表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后期,面对紧张的学业、复杂的人际关系,未来的工作、个人问题、社会激烈竞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极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压力。研究调查显示,16%~25.4%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其中约有22.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甚至诱发出走、自杀、凶杀等严重事故。据统计,北京16所大学的大学生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总的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为了寻找防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我们采用心理拓展训练的方法。心理拓展训练是利用自然环境或人工设置的各种复杂环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为达到“激发潜能、砥砺心智”的培训目的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实战活动。国内报道,拓展训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本研究通过心理拓展训练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干预,旨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探讨其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通过SCL-90量表选取其因子分大于2.0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10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50名),对照组(50名)。对实验组的学生实施拓展训练,对照组给予团体心理咨询,两组干预时间均为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第一周和最后一周各进行2组问卷调查。

2.研究工具

本次使用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心理健康状况鉴别量表。该量表有90个项目,分属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大因子。计分标准为:无该项目所述症状记1分;有症状的项目按轻度、中度、偏重、严重4种不同程度分别记2~5分。

3.心理拓展训练方法

本次心理拓展训练由8次活动组成,每次活动时间为2小时,每周活动2次,训练时间为8周。该组分别在第一周和最后一周进行问卷调查。拓展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训练、信念强化、团队精神、人际交往强化、情绪控制强化。

(1)自我认识训练

安排“心理剧”和“地雷阵、车轮战”三项活动。目的强化学生恰当的自我期望、较全面地认知社会,使之自我认知更加客观。

(2)信念强化训练

主题为“人生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如何缩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用心理学原理,剖析信念、理想、需要和能力的内在联系,把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联系,把近期目标建立在通过发奋图强的自身努力可实现的基础上。

(3)团队精神、人际交往强化训练

通过“信任背摔”、“潮起潮落”、“快乐颂”、“翻叶子”、“盲人三角”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快速掌握有效沟通、与人协作的技巧,强化其团队精神。活动作业从受训者的暖身运动、相互轻度肢体接触开始,从形式上缩短其人际关系距离,短时间内增进学生间的熟识度;目的让学生体会以团队精神应对困境的增效作用。

(4)情绪控制强化训练

旨在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技巧缓解应激状态中的紧张情绪,培训技巧包括:笑容可掬、头脑想象和自我暗示。使大学生经多次操练后均能掌握较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

4.团体心理咨询方法

团体咨询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提高学生的认识自我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以提高其抗应激和挫折的能力。每周2次,训练时间为8周,该组分别在第一周和最后一周各进行问卷调查。

5.数理统计法

实验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对数据进行t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两组学生第1次测试的各因子比较发现在SCL-90量表1O个因子方面差异无显著性,说明实验开始时2个组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一致(P0.05)。

第2次测试时,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除了在躯体化症状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差别没有显著性外(P>0.05),实验组训练后SCL-90测试结果各项因子分均低于拓展训练前,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的因子分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焦点之一,也是社会和人们普遍关注的对象之一。除了与大学生研究对象的易得性有关外,也与这个群体社会地位的特殊性有关。无论是之前被誉为“天之骄子”,还是现在因为扩招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剧变而“一毕业便失业”,大学作为个体一生中重要的成长期,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依赖到独立,学业、爱情、友谊、未来,这使大学生承受更大的压力与冲突,经受复杂的心理冲突与困扰。据统计,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比例为23.25%,上世纪90年代上升为25%,近几年有的大学已达到30%。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最新的调查显示: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学习压力大、环境、大学生就业、恋爱、人际交往等引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冷漠、狭隘、狂妄自大、自卑等。如何让大学生学会处理这些压力、调整自己,完善自己可能仅给予单独心理咨询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因此在此次的研究中我们采取心理拓展训练目的让通过特定的项目设置以及心理老师的合理引导,使被试者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自我超越,形成高峰体验等,然后再进行反思、分享、再应用的过程来促进被试者心智的完善和建设的一种活动。目的让学生在集体中、在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领悟做人的道理,改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心理素质的改善和提高。

拓展训练是借助于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成果,针对社会的需求和学员特点设计出来的一种训练模式;其训练主要让学员体验经过设计的活动项目,接受个人潜力激发和团队凝聚力的挑战,使学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磨练战胜困难的意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他人合作。在本次研究中我们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拓展训练项目,其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训练、信念强化、团队精神、人际交往强化、情绪控制强化。自我认识训练:安排“心理剧”和“地雷阵”三项活动。“心理剧”以角色扮演的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最适宜的方法,并作自我评价,使之自我认知更加客观。“地雷阵”以游戏的方式,鼓励学生单独完成较困难任务,让受训者仔细体验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反思心理活动对完成任务有何影响。目的强化学生恰当的自我期望、较全面地认知社会。信念强化训练:主题为“人生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如何缩小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用心理学原理,剖析信念、理想、需要和能力的内在联系,把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联系,把近期目标建立在通过发奋图强的自身努力可实现的基础上。团队精神、人际交往强化训练:通过“车轮战、快乐颂”、“翻叶子”、“硫酸河”、“盲人三角”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快速掌握有效沟通、与人协作的技巧,强化其团队精神。活动作业从受训者的暖身运动、相互轻度肢体接触开始,从形式上缩短其人际关系距离,短时间内增进学生间的熟识度;接着安排设计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学习问题决策、体验团队互动;最后设置一些难度大、由团体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目的让学生体会以团队精神应对困境的增效作用。情绪控制强化训练:旨在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技巧缓解应激状态中的紧张情绪,培训技巧包括:笑容可掬、情绪魔鬼、放松技巧、头脑想象和自我暗示。在学生基本掌握技巧的基础上,设置如公开演讲、想象打靶场景等较强心理应激的情景,训练学生在紧张状态下主动应用技巧。在公开演讲中,借鉴“系统脱敏”等心理治疗方法,增强学生情绪自我控制的效果。在头脑想象中,鼓励学生想象应激场景,并在最紧张时应用最得心应手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使大学生经多次操练后均能掌握较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

研究结果表明拓展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果断、自信、敢为的优良品质和克服心理恐惧的能力;能够使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其对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有一定的调适作用,因而有必要在大学积极推广心理拓展训练。

对照组团体心理咨询后SCL-90结果低于咨询前,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偏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拓展训练后比较,总体分值仍很高,其中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等两者的差异非常显著。显示出对照组通过团体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心理拓展训练本质是一种体验或培训。它通过大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参与来获得个人体验和感悟,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及团队成员共同交流中分享个人体会、提升自我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竟争意识与协作精神,提高意志力,缓解学生精神压力,消除其精神紧,矫正优柔寡断心理,培养果断自信。从而提高了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拓展训练提供了适当的情境,让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相互发生作用,使学生经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故而改变其整体心理健康。其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因此拓展训练对于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大学生心理品质的整体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新.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疾病治疗的相关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08,(11).

[2]高飞.心理拓展训练探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孟放,谢进.大学体育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积极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2).

[4]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5]张宏如,王雪峰.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格素质的影响.中国青年研究,2007,(10).

[6]杨剑,常波.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培养大学生社会心理能力的实验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2).

[7]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l999.

[8]李海峰.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12(3).

[9]郭卜乐.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N/OL].中国心理热线网.

[10]何源,徐济达.引入心理拓展训练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