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农业发展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范文第1篇

河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2010年我国GDP总量中河南省排名第五位,是我国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河南省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河南省人口为9402万,全国排名第三位。河南省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河南省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地区,西南部为南阳盆地,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河南省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全境内由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河流有400多条,全省气温一般保持在12-16摄氏度之间,山地和平原地区的温度差异较明显。河南省内的复杂地理环境和温度生长条件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南省的农业主要以小麦、棉花、油料、烟草为主,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油料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牛肉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棉花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在我国的副食品加工行业河南省占比为35%,半成品与成品的销售占全国的50%。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全面,但是缺乏相应的技术提高与人才的培养,在绿色农业的标准与产业化进程上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特点与意义

(一)河南省绿色农业的特点

1、绿色农业的标准化。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审查与监督的过程,绿色农业标准指的是对绿色化生产的系统性做出全面管理的一种低碳的绿色的标准尺度,利用这种标准尺度的制度、管理方式可以帮助绿色农业较全面和平稳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标准化其中包含:农业基础标准、种子种苗标准、产品标准、绿色农业管理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卫生标准、农业工程和工程构建的标准。

2、环境保护。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又是中部地区四大经济区之一,所以绿色农业的发展会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时期的转型。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节奏,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环境保护实现更多的绿色化转型。其中在农业的耕种、施肥、采摘、销售、食用、废弃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从绿色农业的发展带动环境保护发展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3、无毒、无公害、无污染。河南省要从“无毒、无公害、无污染”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如何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实际行动。“三无”为主题的绿色农业发展特点提高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为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方向。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意义

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首先,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污染排放造成了河南省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农业发展的落后技术和传统的耕种方式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河南省必须发展绿色农业才能更好的带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有效的保障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生态环境的安全、实现低碳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其次,全国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不断增强,随着低碳经济转型的信号加强,绿色化的消费理念根深蒂固,对农产品的消费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而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通过创造绿色农业产业的转型生产出让全国人民放心的健康绿色产品,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以河南省要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最后,我国近年来与国际产品竞争激烈,尤其是与美国、澳洲、法国的农产品竞争,国际势力利用技术优势建立绿色贸易壁垒,抬高国际市场的“绿色门槛”,对农产品的要求更加偏向于高品位、高质量、无毒、无公害、无污染,这就迫使我国农产品必须面临低碳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河南省做为农业大省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提高绿色农业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竞争优势,提高我省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阻碍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难题

1、绿色农业品牌少,规模小,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目前,由于我国仍然处于低碳经济转型时期,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较少,规模较小。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截止2010年有27家,占我国总体的1.5%,绿色农业试点单位在河南省内较少,而且由于分散较大,不能系统化运行发展。而且河南省本身政府投资与鼓励建设中对绿色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政府参与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没有相关的绿色农业战略规划,也没有相对应的资本投入,这导致河南省缺乏绿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因为产业园区相对较少,河南省本身拥有的农机基础优势未能得到集群化的发展。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省城镇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加上市场化经济带来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就业压力过大,农村农用资金的使用在复杂环境影响下,大部分被挪用,农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足,农业发展的制度与管理措施不合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能得到基本保障。大部分农村的农业发展以家庭承包制为主,但是由于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过多,而留守人员大多以老弱群体为主,加上务农劳动力本身素质偏低,对农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务农劳动力的素质低下,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比较效益就相对下降,产量增加质量和收入却为上涨,影响了农民与农业企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会资本对其的投资信心,降低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曾帮助农业发展实现大的突破,在产量上实现了飞跃,农业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很大,可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较短,现阶段许多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出现了问题,并影响着绿色农业的发展。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的表现主要是:第一,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基础层面尚未得到正确的认识,农民认为发展农业的目标就是追求经济价值,环境保护在务农人员看来并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务农人员也愿意为了追求农业发展而牺牲环境保护。第二,河南省内部发展农业存在掠夺式的经营模式,导致了大多数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加工较简单、企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生活负担大。第三,政府地方财政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过少、企业效益低,企业或个人难以获得除政府以外的投资金额,投资渠道的缺失导致了企业和农民个人都不愿意自己出资投入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失修和陈旧造成了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第四,河南省水利建设中政府出资额度与速度较缓慢,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省内部分排水河道淤积严重,造成了引水困难,内河河道常年没有捞浅,淤泥沉积,抬高了河床,减少了单位立方米的水流量,大部分农用水泵、水闸、水阀、水桥等设施不能配套建设,导致了灌溉动力不足,维修问题严重。

3、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种植业面积可以达到726.3万平方公里,种植业面积过大造成了农业结构的不稳定,河南省主产粮、棉、油,产量均占到我国总产量的40%-50%,河南省大多数农民的产量虽然上涨,但是收入并没有上涨,而且大多数农民在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渔业、林业等获得的收入相对较少。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主要表现为:第一,种植的大面积粮、棉、油大宗产品在国内过剩,缺乏社会引导和有组织的农产品对接交易展览会,不能够得到准确的市场机会,在出口方面又面临难题,该难题主要是农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达不到国际化标准,出口贸易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第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规模都比较小,在地区性还是国家性所发挥的功能还比较弱小,农业发展为目的的组织能力较低,导致了农业主导产品与新阶段的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第三,农民的生产经营缺乏社会化经营的引导,在绿色农业发展的理念、方法、管理措施、人员素质、市场方向等方面欠缺引导,在绿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都迫切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引导,从而实现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四、解决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的创新对策

1、建立健全绿色农业发展产业园区,实现集群优势发展。河南省在发展与创新绿色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应该发挥河南省本身具有的农业基础优势,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改变目前河南省内部绿色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河南省应该注重对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和试验园区的建设,将省内的原本具有优势的农业基础力量集中在产业园区或试验园区内,形成集群效应,互相弥补之间的不足与缺陷,相互帮助实现资源的互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另外政府应该起到主导性的发展作用,政府应该扩大绿色农业的财政预算,积极主持与发展民间资本的投资与参与,提高市场中绿色农业的投融资灵活性,通过市场集结的资本大多数要应用于绿色农业的技术开发领域,要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加强绿色农业产品的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利用绿色化技术的开发提升绿色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在建立好以上两种渠道发展绿色农业后,河南省政府还应该提出产业化发展绿色农业,形成从研发、种植、耕作、施肥、采摘、检验、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化的绿色农业系统工程,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扩大了绿色农业的生存空间,实现了绿色农业的经济效应。政府要突出龙头企业的作用,让龙头企业做好带头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主导举办更多的绿色农业产品展示展销、信息、项目推介活动。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发展能够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绿色农业应运而生,其不但具有低耗环保的特点,还能够为促进人们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绿色农业持续发展,我国政府部门需要结合绿色农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强化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使种植户全面了解绿色种植技术的重要性和优势,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1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健全的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制度

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不仅需要农业种植户认识到绿色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和优势,还要求种植户能够熟练掌握绿色农业技术,并落实到实际生产中。然而,结合当前绿色农业推广技术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缺乏健全的推广制度,导致推广工作只做表面功夫,具体体现在政府需要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时,技术人员才展开推广工作;相反,如果政府不需要推广绿色农业技术[1],那么相关工作也会停止。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农业种植户了解和掌握绿色农业技术,更不能充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未能充分发挥绿色农业技术的价值和作用。

1.2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缺乏资金支持

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消耗大量资金。目前,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国家需要的资金也相对增加,受资金分配有限的影响,导致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缺乏大量资金,从而严重阻碍了绿色农业的持续发展。

2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

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的终极目标是将先进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因此,政府部门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种植户对绿色农业技术的认识,从而熟练掌握技术,提高自身责任意识,并积极、主动地将绿色农业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要重视绿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工作,使社会群众了解和认识绿色食品,引导群众健康消费,同时推动绿色产品的销售前景,在充分满足社会群众健康需求的基础上提高种植户经济效益。

2.2制定惠民政策

当前,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导致绿色农业技术尚未全面应用到农业实际生产中,导致种植户未能充分认识到绿色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加上政府部门没有重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使得推广工作中种植户配合度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可以结合农业发展现状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通过津贴、奖励激发种植户的积极性[2],使种植户积极、主动参与到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使用中。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绿色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保障。

2.3建立示范基地

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绿色农业示范基地,使种植户能够直观体会绿色农业技术带来的优势和经济效益,从而主动学习绿色农业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不仅有利于打破传统推广工作中的弊端,提高绿色农业推广效率,还能够提高其应用能力。另外,绿色农业基地在种植作物时采用高科技生物防治技术,与传统农作物种植相比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一方面能够促进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保证食品安全可靠,有利于为构建绿色农业奠定良好基础[3]。

2.4强化绿色农业研究

虽然我国绿色农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仍然处于发展过程中,在新型技术的理论研究、实际操作等方面还未完全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推广以及种植户的应用,长此以往会使种植户对绿色农业技术产生误解,从而打消种植户的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需要通过强化绿色农业技术研究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和实际操作,及时发现新型技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完善理论,提高实践能力,促进绿色农业技术健康发展。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农业大学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绿色农业技术研究储备尖端人才,从而保证绿色农业技术具有科学性,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稳定发展[4]。

2.5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绿色农业技术发展较晚,目前仍然处于发展过程中,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继续深入研究。因此,想要提高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效率,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整,寻求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除此之外,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免化学药剂的使用,提高绿色产品监督管理工作,保证农产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充分发挥绿色农业技术的优势。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现代农业发展;关系;协调路径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可以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可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能力,进而为现代农业构建一个绿色农业新蓝图。

1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

1.1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在我国农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可以实现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先进农业生产机械的有效利用,使农业生产具备更高的效率,转变过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提供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要想使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就必须做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工作,在现代化理念基础上大力开展机械化操作,从而使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使农业经济得以全面建成并且良好发展。

1.2推动农业综合能力发展

要想使农业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民获取更高的农业生产能力,对现代化的农机技术进行大力推广,进而做好农业各种先进技术的传播工作,帮助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使其充分掌握农业生产的特点,了解其规律,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进而使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1]。此外,还需对各种新型的农业技术进行不断拓展以及应用,使过去传统的农业面貌得以改善,进而提高农业创新发展的活力,帮助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1.3构建绿色农业新蓝图

只有不断转变农业理念,才能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对绿色农业需求量明显提升,因而,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对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广泛推广,将自身农业发展观念进行不断转变,从而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将环境污染防治以及农业发展进行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农业理念,打造一个完善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促进未来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协调路径

2.1融合发展理念

在未来,农业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便是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理念基础之上所建立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应当与农业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契合,紧密结合农机技术推广的理念,充分考虑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以现代农业技术作为实际推广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对农民做好技术培训工作,为其讲授各种全新的农业理念,对其分析当前农业发展趋势,进而制定一个完善的农业生产计划。结合实际农业生产情况,将农业市场化信息进行紧密结合,对新型农机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使生产力得以不断发展,一方面使农业生产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使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实际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使农业生产的经济发展格局得以不断改善,进而促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2.2拓展农业服务领域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宣传并且推广农机技术,不断扩充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内容,对其技术引领方法、技术引领途径进行不断拓展,进而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具备更为广阔的覆盖面[2]。与此同时,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还需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以及管理优势,与相关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合作,进而改善传统推广模式。此外,还需做好农业发展理念的利用工作,对各种有效的发展信息进行不断提炼,在推广时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促进农机与地方农艺结合,提高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2.3构建新型推广体系

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充分利用,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农机推广体系,对“互联网+”这一发展理念进行充分利用,通过网络传播农机技术,在网上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同时培养现代化农业机械以及信息化农业技术人才,扩展农机技术推广渠道,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机农产业;竞争力分析;安康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26

1 安康市有机农业的竞争力分析

1.1 矿资源丰富――“中国硒谷”

陕西省安康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根据安康市国土资源公布的数据,安康市现有探明和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金矿金矿就达到65种,有探明储量的矿产32种,其中在陕西和中国位居前列的矿产有金矿、汞矿、毒重石、瓦板岩、重晶石、锑矿、锌矿、天然珍稀矿泉水等。特别是其富硒资源,据不完全调查整个安康市境内富硒的区域含量高达2.5~6.6mg/kg,横跨跨度达到近500km,为中国之最。

1.2 安康市的地理优势及特色农产品

安康市地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年降雨量均在910mm左右。这样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各类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气候,也是因为其气候的特殊原因,安康也被誉为我国中药材的摇篮。

此外本地区的特色茶叶、魔芋、中药材、油菜均具备优秀市场竞争力。根据安康市市农业局公告显示,截止2015年,安康市富硒食品产值达到233.46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24.9%),同比增长32.6%,生态富硒产业在全市GDP占比为26%。

2 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劣势

2.1 市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安康市作为陕西省境内的一个地级市,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2015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91元,比上年增加2180元,增长8.7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96元,比上年增加728元,增长9.75%。截止2015年年底安康市全境需要领取救济金的弱势群体达到近2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数63.8万人,同期减少12.3万人,虽然大幅度减少但其经济滞后的困境任为解决。经济发展滞后是当前阻碍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2 有机农业发展观念落后

安康市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任然以传统农业耕作为主,多采用的是人力与畜力结合进行农业生产,其生产力低下、机械化水平落后。而且由于区域农业教育力度不足,大多数农民仍然习惯使用化肥农药来进行耕作。对有机农业的观点不理解认识度较低,不愿意进行改变,导致有机农业产业化在安康境内推进受阻。

3 安康市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

3.1 国内“绿色产品”消费观增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我国消费者从前期“便宜消费观”,得到了扭转。人们越来越追求食品“无添加剂”、“绿色无公害”、“有机化”的属性。这种观点大大促进了当前有机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安康市进行有机农产业发展的信心。

3.2 安康市政府高度重视

安康市市委市政府已意识到安康市要发展,必须从绿色、生态出发,打造“绿色陕南”和“和谐安康”。不断派出工作组推进知识下乡、科技入村,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迈向高质量、高水平的绿色化生产行列。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修建,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打下坚实的交通、电力等基础,寻找更多更大的销售市场,以确保农产品的出售不受阻碍。

4 对安康市有机农业发展建议

4.1 加强生产链的建立

加强安康市地区农产品生产链条的发展,保证各个生产链条齐头并进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政府要进行基础农业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艺,有效的延长有机农产品的产业链,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的力度,产- 加工- 包装- 销售一体化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与养殖业合作,构建地方有机肥生产链,减小成本,扩大生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4.2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打造金字招牌

有机农产业不能仅依靠农民自身或者生产加工就能做大做强,必须依靠政府或者科研机构对产品进行研究或者创新,比如可以共同培育新型农业品种;改良或创新新兴培育技术,提高种植技术;加大力度研发无公害保鲜、贮存技术,确保农产品的贮存。

参考文献

[1]王运浩.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成效与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2).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对策

1前言

位居大理市腹地、苍洱中轴线上的银桥镇,西倚巍巍苍山,东临淼淼洱海,是苍山洱海的“平分百二”之地,又因自然资源富集而被誉为“金水银桥”、“大理石之乡”。得天独厚的土壤环境、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四季适宜的气候为银桥镇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近年来银桥镇农业发展遇到了洱海景观房、环湖客栈经营、餐饮服务的无序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短缺导致从事传统农耕种植业的人员及种植面积锐减,农民预期收益明显下降,加上农村污水、垃圾、畜禽粪便和农业生产、农药、化肥有害残留等污染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等问题。这些问题,给生态农业发展和最基本的农田保护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也加大了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难度。为此,银桥镇结合大理市产业发展总体定位和洱海保护治理大局,在综合全镇社会经济现状、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传统农耕文化、优势产业等情况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符合银桥镇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路子,为大理市乃至全省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可参考的经验。

2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小”——发展规模小

从银桥镇目前情况看,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农业生产基本以户为单位,农民以传统的直接经验技术为基础,使用简陋的铁木农具和人力、畜力进行生产,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产品以粮食为主,生产的农产品主要自给自足,农业生产基本处于自我循环状态,农民增收缓慢,是当前银桥镇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土地流转形不成规模。农民认识上有差距,土地流转困难颇多。有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农民念土情结较为严重,加之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土地收益又有提升,农民把土地看得更加珍贵。三是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弱。银桥镇虽有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其规模普遍较小,带动力较弱。全镇的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大多为基地型,生产加工型极少,销售靠的是单打独斗。从产品附加值来看,大部分农产品都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目前尚无一家精深加工企业。

2.2“弱”——基础设施薄弱

银桥镇生态农业发展获得的财政支持比重仍然较低,远远满足不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优势产业生产基地规模小而散;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滞后,符合绿色、无公害、有机的标准化基地较少,农产品单产偏低。洱海提灌设备老化、自然灌溉系统中自然水源紧张、大棚及喷滴灌系统面积还小,全镇目前只有喷灌溉面积53hm2,大棚33hm2。全镇无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农业机具还少。这些状况制约了银桥镇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2.3“差”——科技支撑不足

科技支撑明显不足,是银桥镇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意识还不够强。镇、村两级干部缺乏技术创新意识,指导农业发展凭经验办事,没有冲破传统农业的束缚;二是实用科技推广力度不够。银桥镇涉农的科技人员并不少,农业、农机、林业、水利、畜牧都有相关专业人员;三是农村人才培养不足。对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发展带头人等农村人才管理培养不到位,生产技能不强,制约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四是农民群众整体素质不高。由于文化层次不高、科技水平低,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都较差。

2.4“缺”——品牌效应不强

银桥镇境内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特色优质农产品集中度低,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深度开发不够,主要以单一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品的内在质量、包装、卫生等质量要求与省外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缺乏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规模、高档次、深加工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同时,银桥镇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仍然较为薄弱,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效益的提升。因此,银桥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如何有效提升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2.5“低”——产营融合低

与全国及省内其它先进地区相比,银桥镇农业经济的效益仍然偏低,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尚不健全。企业农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只有农户生产的产品得到企业的认可,才能转化为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民的增收。

3发展对策和措施

3.1高规划引领,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其发展方向,建立有规模的经济实体,降低生产成本,发展有竞争能力的农业企业,打破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模式。切实从银桥镇的具体情况入手,对资源、市场、技术、政策等条件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证,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催生与发育的主导产业、产品,并对有可能形成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重点选择和大力培育。征求有关专家意见、进行市场调研,力求规划方向和重点培育项目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

3.2高额度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财政资金投入,重点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农田保护等投入,积极完善税收、信贷、补贴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产业发展的投入,努力形成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农民投入为补充,目标统一、形式多样、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投入新格局。

3.3高科技驱动,完善相关支持条件

农业科技是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生产技术包括优良种培育、有机肥料配置、高效栽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先进的适用技术,通过示范广泛展示新成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讲座,长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服务,有效地将好技术展示给农户,让农户眼见为实,从心底认同新技术,愿意改进现有的落后生产方式。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提高补助标准,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规模。

3.4绿色发展新实践,开启生态农业发展“新引擎”

一是突出发展有机农业这一主线。抓牢银桥最大的生态优势,突出绿色生态发展这条主线,增厚、拓宽、拉长绿色有机产业链,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增强绿色有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拓宽绿色有机农业增收潜力和增收渠道。二是构建稻花识香、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三大模块。打造稻花识香(有机大米)、观光体验(蓝莓、玫瑰花、樱桃、车厘子等)、休闲养生(薰衣草、茶)三个模块,实现四季不同:春天有田园之恋—“闻花识香”;夏天有采摘之乐—“蓝莓樱桃”;秋天有收获之悦—“稻田制米”;冬天有紫色之诱—“薰衣草迷恋”。三是打响绿色、有机、休闲、养生四张名片。四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有机农业产业示范、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休闲观光农业示范五大工程。五是做精花卉、水果、蔬菜、水稻、茶叶、烤烟六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