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数字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体育新闻学科 课程设置 培养模式 建设
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到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媒体活动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无论是文字的内容还是图片的内容,包括摄像的内容,都通过网络、通过数字来整合,传输方式、集成方式全部是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与之对应,新媒体传播主体就变得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很多传播广告不再通过传统的发行渠道,不再通过有线电视信号,而是卫星、网络等等。面对用户端的多样及时性碎片性,作为媒体端,采集的传输也变得非常多样化,各方面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全媒体的网络。如何应对这么一个非常复杂、而且又在发展中的网络,是媒体界的一个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和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中国当代体育新闻传播事业也发展迅猛,大量的体育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将被社会所需。如何培养体育全媒体人才的体育新闻学科建设则是面对挑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体育新闻学科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发展迅速,全国高校新闻专业点已达661个,新闻专业在校生12~13万人,年毕业生3~4万人,但社会新闻媒体总需求只有1万多人,总体就业形势是供大于求。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体育新闻专业只有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理念,改革现有教学和培养体制,才能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获得长足进步。体育新闻传播专业是近几年新兴的专业,其人才要求不仅需要懂基本的新闻理论,更需要具备体育特色、懂得体育知识的专门性体育新闻传播人才。
1.课程设置杂而不专。
随着新闻学体制的改革,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就主干课程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归纳为以下8门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中国新闻史、世界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媒介批评、电脑网络编辑。新闻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课程设置极其相似(如表),却没有从学生自身接受能力的实际出发。
由表可见,各体育院校的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大体趋同,仅有极少数学院有其特色的课程。四年本科课程多而杂,门门都会一点且重复性大,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充分熟练地掌握一门技能。面对不断开设的新课,易造成学而浅的局面。
2.缺乏适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所必须的硬件。新闻教学在开始之初,便以突出特色、注重特色培养为口号,但在教材的选择上并未真正实现专业特色。一方面,教材选择并未突出教学培养重点。大多学校选择教材的时候,多是为学生考研提供方便,并参照重点大学的教材选择;另一方面,个别院校开设的新兴传媒专业教材尚未编写出来。有关体育新闻类的教材严重缺乏,教学过程当中只能参照一般的新闻学教材,这样便导致特色专业理论知识构架不清晰,学生无法从基本理论出发来指导业务实践。
3.师资队伍不稳定,缺乏教学经验。
学院办学之初,教师可以依靠本校的教师资源和聘请教师来解决问题。但随着新闻专业的发展,师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全媒体人才的需要。尽管有所改善,但大多数教师都是刚毕业的硕士生,普遍缺乏新闻学的实践操作经历和经验。从实际调查情况看,虽然大部分教师努力学习一些其他社会科学,但整体零散而缺乏系统,肤浅而不厚实,难以适应专业课教学。
二、体育新闻学科发展要求
网络的发展是对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与方式的一次革命。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急需培养能够适应传播全球化竞争的全媒体专业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应具备新闻理论基础,还必须熟练掌握新闻业务,并对媒介融合有所了解。与此同时,加强与媒介集团的合作,建设新闻实验室,以增加案例分析课程为手段,通过观念、知识、素质、能力等培养标准,构建符合体育新闻人才培养目标的办学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明确办学定位。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和安排。各体育院校应设立不同的办学定位,要切合实际地定位为教学型大学或者应用型大学。各体育院校服务于区域,也是办学定位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应结合体育新闻学发展现状,制定出适应体育的教学定位,积极为新闻学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样,不但可以体现各地区体育院校的新闻专业办学特色,还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2.确定体育新闻专业全媒体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采、写、编、评、摄全面发展的、体育和新闻兼通的、能在各类新闻媒体及相关领域从事体育新闻的全媒体人才。体育新闻教育毕竟是一般新闻教育的分支,必须重视坚实的新闻基础教育。在培养目标中,我们强调体育新闻人才的专业化与多学科的培养。未来的体育新闻人不仅是精通某个新闻业务,而且还是媒介融合环境下全媒体的通用人才。
3.多学科知识技能修养的掌握。
通晓各个体育项目并精通某个专项,要了解体育类的知识,如体育概论、体育史、奥林匹克运动、世界顶级赛事与体育明星、各项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和运动竞赛规则。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的渗入都是不可避免的知识储备。课程开设要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技能修养,形成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业、由普遍到特色一条线。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体育院校可以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在教师聘用方面,根据学科建设及学术、年龄梯度等制定教师人员等级比例来聘用,合理配置师资,稳定教师队伍,加强学术交流。实行访问学习、委培学习等教师队伍建设措施。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双师型教师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并制定出一套适合学院自身发展的绩效评估体系、福利待遇等相关政策。
三、数字化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学科建设对策
1.优化体育院校新闻专业课程设置。
为适应现代体育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其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具备新闻学和体育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交叉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及体育新闻报道纪律,能在新闻、出版、宣传、体育部门从事记者、编辑、节目制作与管理工作的体育新闻高级专门人才。建议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以下几大类:体育新闻传播类(专业核心课)、体育知识板块(专业基础课)、基础类知识板块(专业基础课)、实践类和其他类。
2.构建体育新闻专业质量工程。
体育新闻学科建设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往上看:要实现专业支撑学科;往下看:专业发展需要师资、课程、教材、教学、科研和设备、实践条件等要素支持。这是一个系统的“质量工程”。显然,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新闻人才,筑牢质量这条生命线是关键。为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工作,快捷并实效地运行着“质量工程”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师资培训:教师在岗培训和送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实行教师实习制,定期选派教师到媒体实习轮训,定期聘请媒体优秀从业人员到校讲学;②教学水平:教学竞赛,学生评教,精品课建设;③实践能力:加强与媒体的联系,建立大量实习基地,开展摄影比赛、征文大赛,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校内模拟实战,校外广泛联系实习单位;④科研、硬件:课题立项、论文教材、实验室和文化基地建设。
3.整合体育新闻+英语专业资源。
全国体育院校的外语和新闻专业大都是分开的两个系,跨系间进行专业协调难度系数颇高,因此,各体育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特色进行专业互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是各体育院校新闻专业近年的工作重点。比如,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专业的优势在于外语+新闻。具体诠释为,人无我有:两个专业为一个整体系;人有我新:双语教学在两个专业同时进行,新闻专业在高年级双语教学,外语专业四年级开设新闻专业英语基础训练;人新我优:教学成果的全面展示。
4.确定体育院校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新闻人才不单单是新闻人,而是要具备体育特色,懂得体育知识,能够体育新闻的专门性人才。那么,在教学改革中以培养方案、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为基础来进行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通过学习借鉴各体育院校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应该遵循建构一种专才+通才的新模式。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可为: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结合,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应用中形成技术应用能力。遵循两个结合的指导思想,将整体课程体系重组为新闻传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新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对两大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改革相适应,进行教材建设;设施先进,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形成良好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将产学研工作贯穿体育新闻人才培养全过程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必然途径。
注 释:
[1][4] 孟文娣、毕雪梅、张锐、贾静:《对体育新闻传播专业办学模式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 8月
[2] [5]王玉珍、姜晓红、林芳、嵇玲:《创新型体育新闻传播专业编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月
[3] 张江南:《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理念检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3月
[6]于晓光:《体育新闻专业发展建设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探讨
博物馆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化技术、现代化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将传统博物馆所具备的职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说就是采用国际互联网与博物馆内部信息网的信息构架,将传统的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活动有机、紧密的结合。构筑信息交换载体。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使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体现。数字博物馆既是建立在网络上的虚拟博物馆,是传统博物馆面向新世纪,适应信息时展要求的产物;又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利用信息时代的诸多先进科学技术作为对博物馆业务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数字化博物馆虽然给博物馆及观众带来了优质的物质文化信息服务,但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观念和意识问题:首先、我国的博物馆界存在着“重藏轻用”的观念,不关心有多少藏品被有效地用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其次、将博物馆的藏品视为本馆所有、本部门所有或个人所有,排斥社会利用、同行利用或他人利用,进行资料封锁和垄断。再次。行政和管理人员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式,习惯于墨守成规,在观念上排斥新技术。
(二)统一规范问题:当前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低下,缺乏清晰和统一的程序格式.表现在两方面:首先、资料保存方面,没有统一标准,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按照自己的方式对藏品进行描述。比如藏品的定名,存在同一种器物在不同的博物馆中称谓不统一的现象。再如藏品的分类。由于文物本身的复杂性.无论从质地或用途上分,都难免有无法确指的现象。其次、在管理系统开发上采取不同的方法及软件,各自为政.不仅不利于全国统一的数据库建设.而且会造成重复投资和浪费。
(三)人才问题:在开发和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人是关键性的因素。计算机虽然功能强大,但也只是一种手段,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操作人员素质的影响。可以说人员培养是关系到数字化博物馆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四)经费设备问题:博物馆属非营利性机构,经费有限。而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意味着在硬件、软件及维护人员等方面的投入花资巨大。目前我国几乎所有博物馆数字化的建设都采用由博物馆提供经费、软件公司编程的方式来进行。开发软件费用之高可想而知。
(五)著作权、版权、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著作权、版权、知识产权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专有性。而网络上的信息则是公开的、公用的。很难受到权利人的控制。各种文物藏品的图片是数字化博物馆的主要展示内容,但这种信息涉及文物研究版权的问题,不叮能完全无偿地向观众提供所有的图片下载服务。另外,数字化建设中还存在库藏品的高透明度暴露问题。所以说尽管博物馆藏品信息的共享有利于社会进步。但若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也会影响馆方实施数字化的积极性。
二、博物馆数字化的基础
从技术构成模式上来说,数字化博物馆一般应具备局域网系统、藏品管理系统,办公信息化管理系统、网站系统等。数字化博物馆的运行方式应该分内、外两种。其一就是对内通过博物馆局域网进行数字化信息的有效管理与利用,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藏品信息管理、人才资源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对外通过互联网,使博物馆与外界通过网络建立联系,达到馆际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共建、共享及交流,并通过网站形式对公众提供各类信息及信息咨询服务。通过这两种信息传播途径,利用博物馆的数字化信息将实体博物馆将数字化博物馆结合,共同使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实现,这即是数字化博物馆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一)建设博物馆网络。局域网建设是博物馆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博物馆内部信息交流平台,局域网建设包括网络的综合布线以及服务器、交换机、计算机等网络设备的配置应用。互联网是博物馆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可申请宽带服务,解决博物馆的上网环节,并设置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做好必要的数据备份,以保障系统不受黑客和病毒的危害以及非授权用户访问,这是实现博物馆信息化的根本保证。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为博物馆业务研究服务.可经常从互联网上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通过搜索引擎检索信息、信息挖掘。以充实更新博物馆的数字化资源库,为博物馆的业务工作服务。
(二)博物馆藏品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对藏品进行数字化处理。这是博物馆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建设藏品数据库更是其中的关键。各博物馆在长期对文物藏品的管理中,都形成了自已独特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因此为达到建设藏品数据库的目的,首先需要制定一套统一的数据采集和记录标准,在制订藏品数据库标准时,还需要考虑今后国家标准出台的可能,为今后的升级换代留下余地。
三、实现博物馆数字化的措施
(一)要实现数字博物馆的职能,一方面要为数字博物馆的实现提供硬件设备及其所应用的软件的合理配备,这是实现数字博物馆的先决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博物馆无论是领导层,还是一般的工作人员.都应具有适应信息时代新的思想意识和信息时代的博物馆等文博工作者所应该具有的新观念、新思路,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所采用的新途径,不能只仅仅局限于传统博物馆实体工作对人们意识的束缚,而要去顺应信息时代带给博物馆的要求,牢牢抓住信息社会带给博物馆的新的机遇,为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创造出有利的条件,集中人力与物力资源去营造出能有利于进行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的氛围和良好的环境.理顿博物馆各项工作所涉及的信息的采集、重组、加工、分析与研究等过程。
(二)博物馆的藏品陈列、文物管理与保护、文物考古发掘活动、搏物馆的科学研究工作等业务工作,以及人事、财务、党务、政务等管理包含着人流、物流、信息流,这是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因素,在信息化建设中应得到合理的、科学的配甓,这样才能为博物馆的信息化铺平道路,为数字博物馆的实现和博物馆的数字化创造出有利条件和良好的氛围:博物馆的信息化以及对信息的科学管理与利用也将使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更加科学化,从而提高博物馆的整体管理水平。
(三)信息化过程是一个管理的过程,是一个管理的整合,博物馆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博物馆的实际,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框架,依次来指导具体的信息化进程。单位信息技术人员要合理分布,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在博物馆统一领导下完成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对引进的信息系统,全掌握,完成引进系统的最终掌握、维护和完善,以此带动全馆人员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要统筹利用单位已有资源,包括硬件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信息化建设不单纯是一个系统.它还包含着管理思想,根本上讲是一个管理项目,只不过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去实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有始无终的过程,随着博物馆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随着单位环境的变化,博物馆的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也需要不断地优化和深入。
参考文献:
[1]谭羡:略论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J]. 科技信息2008年第2期。
[2]侯静波: 浅谈我国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 活力2009年第22期。
[3]肖桔:浅谈新形势下建设数字化博物馆[J]. 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4期。
【关键词】 图书馆 数字化 建设 问题
图书馆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在我们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知识宝库,对于学校,或者是任何一个地方,图书馆所蕴含的信息量都是巨大而且非常有意义的,所以,可见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对于图书馆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那么,我们要怎样来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图书馆呢?这个问题是在我们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目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所谓的“数字化图书馆”并没有相关的统一规定,因此,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就是需要仔细研究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总的来说,数字化图书馆就是通过一系列高新技术的支持,让我们图书信息变成一个大的信息资源的系统,这个模式更有利于信息的查询和图书馆的管理。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如下阐述:
1 什么是“数字化图书馆”
现在我们对文献的要求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对信息的查询、储存以及利用等,都有了新的要求,随着这些要求的不断产生,数字化图书馆也就随之产生了。简单来说,数字化图书馆就是通过信息手段把图书当中所蕴含的信息数字化。更广义的意义上,数字化的图书馆拥有更广泛的储存空间,能够做到将不同地域、不同载体的文字、书籍都以网络形式储存在数字图书馆的空间当中,并通过网络将其相互连接、相互串联,从而能够为我们的读者提供快速、便捷的阅读,并能够做到及时利用,最终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而狭义上的数字化图书馆则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图书馆中的各种文本形式转化为信息化文字,这样既有利于图书的收藏与管理,又能够缓解图书馆的空间压力,同时还能够为我们的读者建立一个完善的检索体系,为读者的图书查询、文本阅读等都提供了便利。
2 数字化图书馆特点
2.1 在信息资源方面的数字化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主要依靠于网络的发展,通过将图书馆中的文本文字以信息化处理,将这些文字全部转化为了计算机中的二进制形式,成为信息化文字,这样可以更加方便这些图书资源进行传播、储存等,这些信息就可以以文字、图像等形式进行传播和展现。
2.2 在操作方面的计算机化
传统的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是非常庞大的,但是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完全实现计算机化的过程, 通过计算机,可以完成大容量的信息的存储,这些对于庞大的图书信息资源的管理以及检索都具有十分便利的作用。
2.3 在文本阅读方面网络化
数字化图书馆就是指能够将书面化的文本文字、图片等转化为了信息化数据,在信息传递上主要是依靠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就是说在文本阅读方面,数字化图书馆将信息传递网络化发展,为我们的读者建立了更加便捷、简易的阅读模式。目前,数字化图书馆已近成为网络的知识中心,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4在资源方面的共享化
数字化图书馆能够为我们的读者建立一个高效、便捷的文本检索页面,从而全面提升了读者的文本查询速度。而且,通过将文本数据化能够将所需资源转化为计算机中的数据内容,并能够通过网络相互连接、相互传递,从而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2.5在信息方面的知识化
通过将图书等文档资源转化为计算机语言不仅能够为我们的读者提供一个高效的检索和文字的阅读,同时还能够根据我们读者输入的关键字、词引申搜索出相关的文献资料,从而扩展我们读者的阅读范围,并从中提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并对提供的信息质量做出评价。
2.6在服务设施方面的虚拟化
由于网络的便捷,文字的上传也越来越简单,这样就会造成网络信息的复杂和混乱,这就会影响到读者对网络信息的筛选。因此,这就需要数字化图书馆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筛选,从中进行提炼,有效地进行收集和整理,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当用户在查询和浏览相关信息时,要尽可能地提高原文服务。
3 数字化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比较
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在较多方面都具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具体有以下几点:
3.1信息储存形式不一样
传统的图书馆主要是把信息记载在纸张上,而数字化图书馆是以数字信息资源为存储内容。
3.2信息资源的共享方式不同
传统的图书馆主要是以图书外借、购买以及印刷等方式进行资源共享,而数字化的图书馆通过网络的存储和传递,能够及时的为用户提供合适的、正确的书籍,并能够为读者的借阅、查询以及图书馆的借书记录提供便捷。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资源的共享也更加的便捷、全面。
3.3服务的形式不同
传统的图书馆都是以管理员进行柜台式的服务,而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更加的开放、灵活,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用户通过网上搜寻可以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
3.4二者工作重心不同
传统的图书馆基本是以图书收藏的形式来保存图书,这不仅需要较大的存储空间,而且还要对图书进行有效的保护,而且用户在寻找信息时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而数字化图书馆是从用户的角度进行考虑的,使用网络技术,把图书馆根据类别进行分类,便于用户搜索和查询,使用时更加的方便、自如。
4 数字化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信息化技术落后
数字化图书馆是网络化和数字化相结合的,对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不久大量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目前,我国缺乏对数字化图书馆的重视,在设备和技术方面都比较落后,这对于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碍。
4.2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数字化图书馆是人与计算机的高效结合,从事数字化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从网络上获取资源并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就我国数字化图书馆而言,工作人员的素质还比较低,不能完全的胜任数字换图书馆的工作内容。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也日渐升高。因此,数字化图书馆严重的缺乏专业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
4.3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
面对我国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一步,但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由于发展不协调,数字化图书馆的标准不统一以及相关立法的不完善,使得高校在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过程中缺乏合作和交流,往往都是各为其政,各个数字化图书馆在检索文献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不同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不能有效地进行共享,出现了重复建设的现象,使得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被浪费。
5 如何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5.1 做好数据库的建设
传统的图书馆的建设通常是手工操作,进行自给自足的图书收藏和借阅,这样的过程不仅复杂,而且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那么,通过建立数字化的图书馆对于图书馆的扩建、提高图书馆的馆藏能力均具有极大的意义。这样的话,我们要能够做好图书馆数据库的建立,增大图书馆藏书的数量和种类,做好信息化的全方位服务。但是,仅靠一个图书馆来建立数据库是不可能的,我们要能够将各大图书馆相互结合起来,促进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个整体的、具有较高效益的联合数据库,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促进图书馆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目的。而且,通过这样一个庞大的资源网络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提高读者的检索速度,为我们的读者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阅读环境。再加上要能够建立起一个文献数据库必须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这对于一些融资较难的小型图书馆来说具有较大的困难,所以,通过促进各大图书馆之间的相互合作,建立高效益的数据库能够为我们的小型图书馆的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帮助,从而提高我们小型图书馆的馆藏量,也降低了其资金的流失。
5.2 通过网络建立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一直是图书馆建立的目标之一,但由于传统的图书馆藏书都是独立的,为了保证书本的完整一般不可随意搬运,这样就难以促进各个图书馆之间的资源交流,是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的。所以,我们要能够通过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将各个图书馆的网络相互连接,而且通过近年来对检索引擎的研究和建立,能够有效地为我们的网络资源建立一个完善的目录,从而丰富了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促进了资源共享。当然,这种共享不仅仅是在国内,同时还能够延伸到国外图书馆,这样一来就大大丰富了我国图书馆的馆藏。
5.3 注重人才培养
就现有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状况来看,我国图书馆管理人员大多并不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对于图书检索及管理方面的知识都较为匮乏,这对于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能够注重图书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字化图书馆的充分认知,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技术,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及水平。
6 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意义
6.1.我国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能够促进信息化技术在我国教育上发挥出其巨大的潜力,能够有效扭转我国文化在信息技术上的匮乏状况,提高我国文化交流的能力,促进我国文化的开放,让国外能够进一步了解到我国的各种文化知识,充分意识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6.2.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我国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做好我国图书馆数据库的建设是数字化图书馆建立的重要基础。通过数字化图书馆的有效建设能够全面推动我国信息资源的共享,最终提高我国的文化教育实力。
6.3.通过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能够为我们的读者创造一个便捷、快速的图书检索,为知识的传播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能够有效提升知识资源,对于提升我们读者的知识的广度及深度均具有较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志坚.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5(5):35-36.
[2] 李瑞斌. 关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几点建议[J]. 关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几点建议,2012,18(32):20-21.
[3] 史光明. 关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 宁夏大学学报, 2012, 24(3):118-120.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 信息化 校园网 校校通 网上教研 视频会议
昌邑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昌邑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昌邑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昌邑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
1 中学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建设
1.1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要求和原则
在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下,科技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网络也在不断的升级和改进,因此,在构建数字化校园时,既要保持设备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也要考虑到今后的网络升级问题。另外,需要数字化校园络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兼容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各种协议等,以保证今后可以更好地扩大和改进。
1.2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硬件组成部分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硬件组成一般由教室、网络和管理控制中心3个部分组成。
1)教室的硬件设备。现阶段,多媒体讲台已经是学校的重要设施。教室中的多媒体包括投影仪、计算机设备、中控设备、音响设备和数字展台等硬件设备。
2)网络及网络连接。网络接入校园,校园网分布于学校各个部分。单栋教学楼之间直接使用双绞线进行连接,连接到本栋楼宇的交换机机柜里面。每个教学楼之间,可以采用多模光纤与学校的网络管理控制中心进行连接。
3)网络管理的核心。网络管理控制中心是网络管理的核心部分。一般采用三层交换技术,便于今后网络的扩展。这就要求在核心层交换机和汇聚层的选择上都具备路由功能,并且支持三层交换技术、能工作在网络层。这也是为了今后网络功能的扩大和网络拓扑的扩展。
1.3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网络设施及软件组成部分
数字化校园以校园门户网站为基础,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的平台和入口。数字化校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学习平台。
1)校园门户网站。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很好地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数字化校园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有机融合,并且使得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更加的便利”。随着需求的不断变化,数字化校园建设也在不断发展,资源整合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学校门户网站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学校门户网站提供各种链接,是数字化建设最直观的展示窗口。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各种数字资源以及校园网的各个节点都应该在门户网站上找到相应的资源入口。随着时间的推进,学校门户网站的资源和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
2)管理和资源平台。学校网站的资源平台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校内上传的资源和信息,另一部分是学校师生通过Internet可以访问到的信息资源。
学校的各个部门应该有自己的网络节点,在学校门户网站上实现自己的虚拟实体。以学校门户为平台,实现各节点之间信息流的相互沟通,并最终实现虚拟办公。这就需要学校信息化管理更加安全和规范,建立办公软件、通信系统、邮件系统等的完善管理应用体系。
2 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2.1 利于学校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数字化校园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也加快了信息交流的速度。校园网站是学校展示自己文化的平台,方便了各界人士对学校进行了解,并促进了学校组织文化的深入和改进。学校网页很直接地反映了学校的校训、校史、标志、校园背景、奋斗目标等,也很清晰地展现了学校的文化氛围。校园网站促进了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了解,也扩大了其在社会的影响力,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2.2 方便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一些相关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等,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媒体教学提升了教学效率,一些教学类相关课件,可由教师下载给学生,方便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学校的管理工作也得到适当简化,通过学校网站相关信息的和更新,可以减少大量的重复劳动,实现资源、人力、物力的节约。相关安排和规定在网站上可以进行实时更新,减少不必要的事务性会议。学校门户网站也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也方便学生学习。通过登载教师的研究方向、计划、成果和联系方式等,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便于教师之间的相应促进和提高。
2.3 促进师生提高综合素质
学校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场所,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成长。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通过学校师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促进了资源、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网络辅助教学功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扩展了师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师生对文化和科学的热爱。数字化建设的开展,扩大了师生的视野,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3.1 提高教师和管理工作者数字化的应用能力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需要对教师进行多层次的培训,以提升他们数字化应用的能力。首先,需要对骨干教师进行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辅助软件、Internet的应用培训;其次,通过骨干教师开展对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全面提升教学和管理工作者应用数字化素养和能力。在学校方面,也需要加大经费投入,采用合适的管理机制,促进校园网络对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支持。
3.2 不断更新信息化技术
在网站进行规划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网站将来可能的扩充和更新需求,以便及时更新升级和扩展,确保校园信息畅通,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对学校信息网络相关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掌握各种小型设备损坏、网络故障的解决办法。同时也可以聘请专门的网络管理公司、专家为学校提供相应稳定、长期的网络技术支持保障。
3.3 加强管理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学校方面要注意加强监管力度,克服网络产生的消极影响。在网站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措施,对存在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分析和研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逐步优化和改进,从而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网站规划方案和管理机制。
4 总结
在这个科技的时代,信息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了一种客观趋势,构建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环境,是每个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在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和技能素养,为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提升教育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伟旭.略谈中学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J].课外阅读,2012(2):218.
[2]韦森.浅析中学校园网建设规划与应用[J].科园月刊,2011(5):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