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发展难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重点与发展方向等问题作点探讨,以期请教于各位专家、同行。
一、农业信息化的难点 近年来,大家一谈农业信息化,总是笼统地说“农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际上,这个讲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早就有一些成熟的途径,如:广播、电视、科技110电话、科技明白纸以及各种培训班等等。确切地讲,“最后一公里”问题只牵涉到网络信息。所以,在信息之前加上“网络”二字,即应该称作:“农业网络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把网络铺设延伸到村、户。而现实的情况是,既不可行也无必要。受目前农村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等的限制,网络普及到村、到户是不可行的;而广大农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格局,把网络全面普及到村、到户也没有必要。试想,一个种一亩地左右的老农民,在商品率十分低下的情况下,让他花五六千元买一套微机设备上网是不很实际的,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浪费。
尽管目前网络普及到村、户不太现实,但不等于说网络信息不能进村入户,网络信息进村入户还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网络信息具有速度快捷,成本低下,信息量大,便于查阅,互动性强等诸多特点,是现有许多媒体所不及的。通过网络,广大农民朋友可以变过去被动地接受信息为现在主动地查找信息,可以在网上和专家直接交流,还可以通过网上招商获得大量地客户资源等等。那么,网络信息究竟如何进村入户呢?
首先,我们应对网络信息作为问题的前提进行研究。就农村的信息客户群体而言,他们需要的网络信息以市场信息和专家信息为主,并且这些信息必须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真实性;他们所需要的网络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传播、信息查询和网上招商。达到上述两方面的要求,就必须对纷繁复杂的网上信息进行“精挑细拣,加工制作”,才适合农民的口味,也才能引导农民通过使用网络信息来发家致富。
其次,网络信息采取什么途径进村入户?我们需要在对客户群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加以探讨。从我们烟台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网络信息客户群体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发达村和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经纪人等信息重点用户;另一类是经济水平一般或欠发达的村以及大量地普通农户。我们对不同用户采取的办法是不同的。对第一类重点信息用户,我们倡导网络向下延伸,让他们直接上网,同时基层信息服务站给予一定的信息业务指导和辅的信息服务。对第二类普通信息用户,我们总结推广了“蚕庄模式”。该模式的具体运作办法是,投资购买数字电视并同互联网的农业数字信息相联通,在加工制作的基础上,通过闭路电视下传到千家万户的老百姓。老百姓要查询政策、科技等信息,要市场供求信息等,则通过家中的电话联系乡镇信息服务站,由服务站上传国际互联网或反馈给老百姓。由于该模式综合运用了数字电视、电话、互联网等资源,把电视、电话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切合目前我市农村电视、电话普及率高而计算机普及率低的现实,切合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需加工处理老百姓才易接受的实际,因而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目前该模式正在我市全面推广。
二、农业信息化的重点
关于当前农业信息化的重点众说不一。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在于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通过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使广大农民朋友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在农业增收增效中发挥了作用,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就好,农业信息化也就成了必然需要,其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相反,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不佳,不能为农民增收所用,农民就不欢迎,农业信息网络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呢?概括起来有“四个一”:
一是突出一条主线,就
是“农民增收”。农业信息服务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相挂钩,农民从获取信息中得到了实惠,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就好,就会受农民欢迎。如莱阳河洛镇赵家埠子村通过镇信息服务站把圆葱卖到了国外,卖上了好价钱,增加了农民收益,农民就高兴,就说信息服务站管用。
二是抓住一个关键,就是人才队伍。建设信息机构,培养信息人才,形成一支强干有力的信息队伍,才能为农民提供出有价值地信息,才能搞好各项信息服务,从而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效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烟台市市、县、乡、村四级信息从业人员已达4500人以上。
三是推广一个模式,即农业信息服务的“金城模式”。我们把“金城模式”总结了三句话
“一条道路,两个载体,三个环节”。一条道路是指,围绕本乡镇农业支柱产业,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如金城镇主要围绕果业和水产业两大农业支柱产业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两个载体是指,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业龙头企业。这两个载体,都具有农业信息集散地的功能,可以带基地,连农户。一般而言,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技综合服务站和农业行业协会之间形成紧密地联系,即“三位一体”,以行业协会为载体,以会员为指向实现信息服务。如金城镇的果业协会就是这么运作的。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技综合服务站和农业龙头企业之间形成较松散地联系,前两者对龙头企业是一种指导服务关系,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向基地村和千家万户进行信息辐射。如金城镇的明波水产公司就是这么运作的。三个环节是指,产前项目、生产资料信息,产中的技术、专家信息,产后的市场行情、市场客户信息等。在这三个环节中目前最迫切需要的还是产后销售环节的信息服务。因为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已出现结构性过剩,大多数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因此,金城镇把网上招商和网外促销相结合,把产后销售作为重中之重。该镇生产的苹果、草莓等果品一般比周围县、乡每公斤高出0.4—0.6元,大大增加了果农收入,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方面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
四是实现一个突破。即烟台市把网上促销作为突破口,尽快确立了信息服务的地位,树立了信息行业的形象。2003年非典期间,全市农业信息系统抢抓机遇,全面开展网上招商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仅4—6月份共网上招商信息830余条,回复260多条,成交80多个,成交额1.8亿元,累计为农民增加纯收入达1500余万元。
三、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农业信息化发展向何处去?这是从事农业信息行业的同仁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据笔者观察,目前国内农业信息行业“三套马车,并驾齐驱”的格局已经形成。
作为政府信息部门,运作的是公益性的社会公共信息产品;作为社会信息企业,运作的是非公益性的市场化的私人信息产品;作为农业工商企业,运作的则是带有机密性的商业垄断信息产品。政府部门的信息是用来为公众提供无偿服务的,信息企业的信息是用来市场交换的,农业工商企业的信息则是直接使用后赚钱发财的。三套马车,所载的货物不一样,所要到达目的地也各不相同。因此,找准自己的位置获得信息业务最大化的发展自然成了各自的发展目标。这样,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成为各自的发展方向。
政府部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由于政府部门运作的是社会公共产品,应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作为其主要目标取向。为此,在保障充足地业务经费,抓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延伸,抓好农业信息机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必须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本地区、本系统、上下各层次的社会信息资源,同时搜集整理与本地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外部信息资源,不断积累信息服务的资本。同时,为保证最大化的信息服务效果,在网络不能全面进村入户的情况下,在市、县、乡各个层次,网络信息还必须和刊物、科技110电话、农业电视栏目等紧密结合,实现“媒体联动”,可以使网络信息多渠道进村入户,这是一条成功地经验。目前,烟台市各县市区均开通了“科技110”电话,在电视台上主办了农业科技与市场栏目,不少县市区还办了农业信息快报,有的还经常举办培训班等等,从而使农业网络信息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传播,迅速提高了农民朋友对网络信息的认识,基层信息服务的作用开始凸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逐步提高。
信息企业信息服务的市场化。由于信息企业运作的是私人信息产品,通过交换与服务来获得利润成为其必然趋向。这些信息企业通过经销采编发软件、农村财务软件以及专家智能软件等,在市场上掘得了“第一桶金”的同时,也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进程。目前,国内信息企业正逐步扩大市场信息服务的空间,通过制作网站、为客户信息服务等来赚取利润成为新的市场走向。如中国农网、中国农商网等等莫不如此。
一、浙江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难点
(一)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服务空白
一些?l达国家在农村建设、农业金融支持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意见,如欧盟就以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机构为主,构建了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我国政府虽然也以市场化手段加快了农村金融成分与制度创新,但是,在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资金盈利空间少的情况下,偏远地区金融机构运营成本较大而效益较低,所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撤并。金融机构在农村、乡镇、县城设置的金融机构网点也日渐减少,浙江省也不例外,这也加大了农户、农业企业融资难度,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农业金融激励机制匮乏
我国农业生产带有先天弱质的特点,许多农业项目都具有规模小、风险高、见效慢等特点。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许多金融机构纷纷调整了经营战略,不愿将资金投放于农村企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政府只有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激励,完善农村金融补贴机制,才能刺激农村金融产业发展。但是,我国政府在农村金融监管方面向来采取的都是非常保守的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激励不够,这也影响了农村金融对农业支持的积极性。
(三)金融服务方式落后
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虽说相对完善,但是许多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都非常单一,如农村贷款业务以联保和小额贷款为主,许多金融机构都不愿接受保险业务。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浙江农信系统立足“三农”,开展了“三位一体”的普惠金融工作,针对大量缺乏有效抵质押物的农村小微企业、个体户开发了包括“联贷联保、诚贷通、租贷通”在内的金融产品,但是,由于环境不成熟,金融产品的运用和推广面较小。
二、浙江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重视和加强农村金融法律体系建设
以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浙江省应根据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和需求,加快农业金融改革步伐,健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法律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机制,以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确保其在运作、经营与管理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可靠地保障。如浙江省政府要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加大农行、邮政信贷支农引导力度,要求金融机构将农村信贷、互助、抵押等结合起来,拓宽金融支农渠道。此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针对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村企业暂免其企业所得税,为它们提供税收优惠和科技支持。
(二)激励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投入
要想激发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支持热情,政府必须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激励机制为抓手,建立立体金融监管体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健全农村金融补贴机制,给予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以定向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同时借助金融机构发起奖励和营业过程中的各种税费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返还等,给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注入发展动力,促使其又好又快地发展。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要减轻大中型商业银行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行政压力,给予他们更多的权利,让他们自主决定是否要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此外,在经济水平较低,金融机构空白的乡镇,政府还要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特区,给予农村经济主体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激励,以繁荣农村金融市场,解决农业产业化融资难问题。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形式和服务产品
【关键词】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05-01
1.种植类专业课特点及其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联系
1.1种植类专业课的特点
种植类专业课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种植类专业课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即需要学生在学习进行具体实践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进行指导。第二,种植类专业课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即要求相关教学的安排需要与农业的生产进程相吻合。第三,种植类专业课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即教学需要注意南北方的差异、东西部的差异,还要注意具体的城市与省份间的差异。第四,种植类专业课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即教与学的过程需要注重社会生产技术的培养。
1.2种植类专业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定义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包括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多个类型。
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基本保障,国家及相关政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中职种植类专业课程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可以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培养必须的人才,还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新性的提供优化模式与先进技术奠定基础,从而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整体上来说,种植类专业课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现状
当前,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存在5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学目标与实际的农业发展不一致,教学内容相对较为陈旧、偏多、纷繁复杂。第二,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提问法等比较传统的方法,而诸如等的演示法、讨论法、探究合作法等一些相对灵活、新型的教学方法应用相对较少。第三,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相对落后,仍然停留在黑板、粉笔、教科书等传统媒介的教学层次上。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化,专业能力有待于提高。第四,过于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作用,不利于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形成与发展。第五,教师在教学别容易忽视教学反思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抑制教学水平的提高。
3.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策略
3.1设计符合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开设能够真正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需要设计符合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做法可以按照传统的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方法进行。
3.2选取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开设能够真正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还需要选取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例如,引进直观演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等等。
3.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突破章节的学难点和重点
当然,开设能够真正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也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突破章节的学难点和重点。不管是在基础理论知识介绍课、设施结构介绍课上、专业技能讲授课上,还是在专业问题求解课、练习测试课上,均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功能,突破章节的学难点和重点。
3.4运用多种类型的教学工具与教学方式设置教学实践情境
正如前文提到,当前中职类学校的种植类专业的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相对落后,仍然停留在黑板、粉笔、教科书等传统媒介的教学层次上,实训设施更是不足,所以教师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教学工具与教学方式设置教学实践情境。具体做法可以如下:第一,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演示具体的实验内容,例如,使用CAI课件演示具体的技术操作,使用幻灯片等展示动态的教学内容。第二,使用计算机技术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相关技能。第三,使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操作步骤与运作过程。第四,使用网络搜索功能与网络信息资源塑造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丙离.浅谈如何提高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效果[J].河南农业,2009,(14)
[2] 熊汉琴.高职种植类专业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09)
[3] 许晓梅.浅谈提高种植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四种有效方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1)
2014年,面对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自然灾害多发的不利环境,河南省再次夺取了粮食丰产丰收、农业发展持续向好的骄人业绩,推动了农村经济持续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
面对经济新常态,2015年,“三农”工作如何因势利导,再上新台阶?1月15日~16日,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2015年河南省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抓好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生产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双丰收。
打好王牌,实现粮食稳定发展
【亮点】 2014年,河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1154.4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一连增”。
【难点】 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凸显。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谁来种地”“如何种地”亟待破解。
【路径】 继续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快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努力实现高标准粮田亩产吨粮的目标。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提高精准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实惠可得。围绕解决豫西、豫西南、豫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和重要跨区域水利骨干工程建设问题,研究制定全省水利发展规划纲要。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力争在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努力做到新账不再欠、老账逐步还,坚决把农业资源环境恶化势头压下来,让透支的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善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加快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
【亮点】 2014年,河南省新增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139个,打造出一批全国知名农业品牌,有力地改变着河南农业形象,也让世人感受到了河南农业的力量。
【难点】 随着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各种结构性矛盾也在累积,农业受到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带来的双重挤压。
【路径】 对此,今年的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区域优势、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产业化集群,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年力争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200个。加快建设一批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创意农业等农业新型业态,今年重点支持郑汴洛等地先行先试、率先发展,加大对8个示范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推动农产品生产由“生产导向”向“生产与消费导向并重”转变,由“原字号”向“深加工”转变,由“重产量”向“重质量”转变,打造出更多叫响国内外的河南农业品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农村土地向留在农村的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但要避免“非粮化”,坚决禁止“非农化”。
城乡一体,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亮点】 2014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350元,实际增长9%左右,农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超过了城镇居民。
农业稳则社会稳,农业兴则事业兴。回首过去一年,重庆市生猪、牛羊、渔业、柑橘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链逐步成型,建成7400公里行政村通畅公路和4000公里撤并村通达公路,解决2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16.5万人,改造农村危旧房8.6万户,实现45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一份份事关“三农”的漂亮答卷摆在面前,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三农”乃发展之基。自2004年起,中央已连续11年出台1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农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
但也要清醒看到,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去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如期召开,深入分析了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紧迫性,全面部署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和具体举措。
会议强调,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挖掘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消费潜力,可以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有巨大新增投资需求,用好这个空间,可以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庆一直走在前列。
“在经济进入提质增效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农业发展也到了由注重产量的粗放发展方式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发展方式的新阶段。”重庆市农委主任夏祖相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重庆将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全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未来,在基础设施方面,重庆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藏粮于田”将有新的进步。在农业发展观念上,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有效对接市场,消费引导生产。农村改革也将继续深化,激活农业的发展要素,拓展农业的内涵外延,提升开发价值,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