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领域物联网市场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十二五”;物联网产业;融资;产业细分
据悉,“十二五”规划基本构架现已成型,物联网产业将向民营企业敞开大门,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投资机遇,也是民营企业迈向高科技新领域的福音。
“十二五”期间,我国物联网仍处于示范应用阶段,由于物联网产业涉及行业复杂,上下游企业众多、资金链长,大型企业若进入其中,在产业发展初期并不一定会起到推动作用。为此,“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不指定大型企业进入物联网产业进行产业推动,而是从部分领域寻求突破,将细分领域的具体应用项目进行公示,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申请。通过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进而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然后再逐渐扩大到更多领域,这也是今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
“十二五”规划作为产业的指导方针,具有极强的引导性,除了会对未来的整体构架作出规划外,还会针对物联网产业涉及的具体应用领域分门别类进行专项规划,每个专项都会对一个特定的应用领域进行细致规划。至此,物联网产业的投资机会将彻底明朗,而此前市场上的多轮炒作也有望转化成对产业实实在在的资金推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作为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将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考虑到具体的行业需求和产业前景,交通、环保、农牧业三大领域市场需求巨大,相关应用有比较好的市场前景,取得实质性发展的机会较大,而且,这王大领域涉及产业链上下游众多企业和技术,能产生很好的带动效应,会成为物联网产业优先发展的方向。因此,未来五年,国家将先行发展智能交通、智能环保和精细农牧业这三大领域,并有可能进一步推出相关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
细分专项规划在我国“五年规划”中并不多见,说明国家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国家优先发展的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精细衣牧业三大领域,是关系民生之本的重中之重。
董 鹏
网上销售处方药的政策尚未落地,但一批瞄上医药电商物流的快递企业已按捺不住。日前,阿里旗下菜鸟网络开始杀入医药物流配送领域。更早之前,德邦、新邦等快运公司也在涉足药品配送。菜鸟等快递企业的到来,让原本“宁静”的医药物流配送市场迎来“新老势力”的角逐:一边是国药、上药以及九州通等传统的医药物流分销企业,另一边则是菜鸟网络等开始介入该领域的快递新锐,如此看来,医药物流配送市场的商战势必更趋激烈。
抢了谁的饭碗?
业界最期待的医药电商政策利好《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目前已经制定完毕。在国家力推“互联网+”战略东风的吹拂下,该政策有望加速落地。《办法》中关于处方药解禁、配送条件放宽等具体细则一旦正式实施,医药电商黄金时代或将随之而至,预计将有超过价值3000 亿元的处方药登陆线上销售。
今年4 月24 日,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中物联医药物流分会、冷链委、北京科园信海医药经营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的《医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性能确认规范》国家标准启动会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医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性能确认规范》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的全面启动。
菜鸟医药目前划归到菜鸟冷运板块当中,由于药品所需要的冷运条件比食品更严格,菜鸟为此已经投入了近百辆冷藏车以及500 多个医疗温控箱,在配送过程可实时进行温度监控,同时,还专门研发了一系列一次性泡沫包装以及可回收的中转箱,在保障快件运输安全的同时实现了温度控制,而且正在尝试构建“干线—仓储—配送”一整套医药物流的体系。满足了国家对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物流设备、营销管理等软硬件的要求,菜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的药品批发企业有1.65 万家,零售企业有14 万家。然而,95% 以上的相关企业都是中小型规模的。在高昂的成本之下,医药物流领域少数龙头企业的现状也不容乐观。
据悉,目前国内医药物流分销领军企业为国药、上药以及九州通,然而这三家企业所占份额也仅为市场销售总额的3%—5%左右。九州通等本身就属医药流通企业,在上游药企资源、配送资质、经营经验等方面都具备先天的优势,但其缺乏的则是“互联网基因”。九州通等企业的医药物流是B2B 模式,即向医疗机构、药店供货。而电商物流是B2C 模式,即把药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领域恰恰是B2B模式的短板。因此,传统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都面临着如何把自身资源与新技术、新模式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困惑。
从国外来看,美国的医药流通费用率为3%,销售利润率为2.4%,而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为0.6%。据预测,依照目前的药品流通体制,药品从厂家到患者,往往需要经过多个流通环节,以最简单的“两票制”流通方式为例,即允许流通过程中经手两次,若非基本药物每次15% 加成,即意味着30% 的加价。而一旦实现互联网“直销”,即意味着这些中间的加价环节有望大幅被压缩。
由于我国传统医药商业发展仍不成熟,行业内一直缺乏专业的物流服务,不少医药商业公司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在医药物流层面。在这场颠覆性的新医药物流革命中,快递企业和医药企业之争双方都各有优劣,唯独医药商等中间环节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菜鸟向综合物流平台迈进
阿里巴巴目前的布局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电商平台、支付平台和以菜鸟为核心的物流平台。阿里近来借助菜鸟网络的物流优势在医疗健康领域落子颇多,目前除了阿里健康外,菜鸟网络、阿里云、蚂蚁金服也均有医疗相关业务。与此同时,5 月11 日,阿里巴巴集团与全球十大药企之一的默沙东宣布达成多方面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探讨在广泛的医疗领域的合作,包括专业医疗仓储、慢病管理云端数据存储及健康数据分析等云计算业务的合作。而医疗仓储物流正是阿里巴巴旗下菜鸟网络的全国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合作成为菜鸟搭建医药物流体系的关键一步。
目前,已有深圳海王星辰大药房、上海复美大药房、北京金象大药房、杭州九州医药公司等超过80 家医药流通企业进驻天猫医药馆,2014 年3 月—2015年3 月,天猫医药馆总商品交易额达到47.4 亿元。中国医药电商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天猫医药馆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医药电商渠道,2014 年的交易规模占总体医药B2C 市场的比例为46.9%。
不过,随着医药电商领域的不断发展,腾讯、百度,以及众多传统医药流通企业均在此领域展开布局,这势必会影响到阿里的市场地位。对此,阿里开始加速医药电商布局,缩短快递送达时间,将进一步增加用户黏度,以继续保持其在医药电商领域的领先地位。
阿里巴巴不但在前景广阔的医药电商上铆足了劲,而且在医药物流上也是“咄咄逼人”。而菜鸟早在去年初就正式成立了专门事业部,专注于医药物流领域,为医疗行业提供定制的物流服务。一年多来,菜鸟医药已经实现“仓干配”一体化,并开通广州—厦门—上海的医药冷运干线,服务范围覆盖佛山、东莞、中山、深圳、惠州、漳州、泉州。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天津5 个城市的消费者已经可以在天猫上享受这一服务,预计年内成都、武汉、深圳、南京等14 个城市也将陆续开通,部分城市和区域极速达服务会向1 小时内提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菜鸟网络的该项服务主要服务于天猫医药馆,第一阶段已经打通了1500 家线下药房,形成网上购物、就近发货、抢单揽派的全新物流派送模式。据菜鸟网络介绍,消费者在天猫、淘宝、聚划算购买有“极速达”标识的产品,订单会通过高德地图自动分配到离消费者地址最近的门店,门店接单后,系统自动会给附近的小件员发通知,小件员抢单成功后可立即上门揽收派送,实现3 小时内送货上门。目前,包括上海复美大药房在内的共计500 多家门店,以及万象物流等医药零售企业和物流企业,均已对这一服务提供支持。
作为阿里旗下企业,菜鸟网络推出高效的物流服务,无疑将提升淘宝、天猫等阿里电子商务平台的竞争力,但更重要的是,这一服务也将加快阿里在医药物流领域的布局,进一步帮助其推进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等业务的发展。
“最后一公里”待破局
当然,医药物流体系的建立,绝非朝夕之功。从药品物流的角度来说,医药商业巨头有多年的经验,在供应链管理上最有优势,有能力把成本压到最低。而B2C 电商,优势只是流量,物流体系上比这些巨头差了十万八千里。因此,对于B2C 说,最具实际意义的在于要做好“最后一公里”。
从总体来看,国际物联网技术发展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技术路线两大方向
各国在物联网技术发展路线的选择上侧重不同,主要集中在两大方向。
一是以追求技术的突破为目标,主要以欧洲为代表。2008年,欧盟推出《2020 年的物联网:未来路线图》(《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ROAD MAP FOR THE FUTURE》),全面阐明了欧洲未来技术发展以及需要突破的阶段目标:2010年前,主要降低传感器的成本和能耗;2010~2015年,重点形成局部应用的传感器网络,实现闭环的典型整合应用;2015~2020年,实现对所有对象和标签的编码,形成统一连接的物联网;2020年之后,主要是使任何对象实现智能化,全面挖掘物联网潜能,形成链接人、物与服务的统一的泛在网络。
2009年6月,欧盟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以确保欧洲在构建物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该行动计划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物联网发展的管理设想。2009年9月,欧盟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Internet of Things Strategic Research Road Map》),明确了物联网愿景和通用定义的细化,重点对未来物联网识别技术、架构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和算法、数据和信号处理技术、发现和搜索引擎技术、电力和能源存储技术等十二项关键技术,进行了全面分析。
二是以追求技术成果加快应用为主攻方向,主要以美国为代表。2008年7月,美国国家情报局(NIC)发表了《2025 年对美国利益潜在影响的6种关键技术》(《Six Technologies with Potential Impacts on US Interests out to 2025》)报告,强调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会改变美国的国家竞争力,并详细描述了物联网关键的应用阶段:2007~2009年,在美国大型零售连锁店采用RFID标签的托盘和包装管理;2010年,在美国大型零售连锁店开始全面部署RFID,同时在医疗保健机构、大型组织和政府机构采用RFID标签管理个人档案;2011~2013年,实现用户通过手机扫描器阅读RFID标签;2014~2016年,车辆逐步具备远程诊断系统;2017年,开始普及无所不在的定位技术,初期实现手机定位技术;2018~2019年,在日常用品上安装无线接收器,推广无所不在的定位技术;2020年,重新分配频谱资源;2021~2025年,美国物联网发展进入创新、增长、机遇和变革阶段,用户和供应商通过日常物件的互联实现协同。
作为技术应用的主体,美国企业加快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如美国高通公司制定了物联网产品发展路线图,其中高端产品(包括TMS4 MSM8960 和 MDM9x15 芯片组)主要面向高端M2M应用,如汽车信息娱乐和数字标牌。
关键技术体系基本形成
随着各国对物联网技术投入的增长,以及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物联网技术领域中不少关键技术相继取得突破,加快形成了该领域的技术体系。
当前,物联网体系主要分为四个层面:感知层(用于采集信息,即传感器),传输层(用于传输信息,即传输网络),处理层(用于支持信息传输和处理,即信息处理过程中的相关技术,主要负责提供各种类型的平台来串联各种传输网络和应用服务),以及应用层(用于信息处理,即软件平台)(见下图)。
物联网体系架构图
其中,感知层的关键技术是芯片、模块、终端技术,重点是提供更敏感、更全面的感知能力,解决低功耗、小型化和低成本问题;传输层的关键技术是适应各种现场环境,构建稳定、无缝的数据传输网络,重点是解决位置服务(QoS);处理层的关键技术是实现异质网络的融合,重点解决支撑平台与应用服务平台。根据调研分析,物联网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关键的技术领域包括物联网架构技术、硬件和器件技术、标识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安全技术、能量存储技术等领域,130多项关键技术点。
MEMS技术举足轻重
由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传感器具有微型化、低功耗等特点,把信息的获取、处理和执行进行集成,已成为物联网感知层智能化终端的主要技术。同时,物联网的飞速发展对MEMS技术提出了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等要求,推动着MEMS技术的发展。
一是融合发展,即MEMS制造工艺与集成电路CMOS生产工艺融合进一步加强。将传感器与CMOS信号处理电路融合在技术上有许多优势,尤其是有利于通过CMOS技术实现MEMS的批量化生产。
同时,通过单芯片化或者芯片接合,可以大幅减少寄生容量,提升两者电路的连接性能,并有利于减小组件封装面积等。值得关注的是,在CMOS上形成MEMS的方法已被美国德州仪器用于投影仪(DLP)数字微镜元件(DMD)的生产;在MEMS周围形成CMOS电路的单芯片化方法已被美国亚德诺半导体公司(Analog Devices)用在加速度传感器等产品上。
二是制造标准化,即MEMS设计制造的标准化不断加速。目前,MEMS技术设计规则正由定制转向标准化。而随着标准化的进程,MEMS构造将作为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内核,在设计时能够被重复利用,从而降低MEMS的设计难度和成本,大大提高设计效率,据预测设计标准化后单个产品的开发周期将会缩短至 1~3 年。随着设计标准化的推进,代工模式有逐步取代基于IDM 的自主生产模式的趋势,目前从事代工的台积电、联电等领先企业均开发出了MEMS制程技术。
M2M等取得重要进展
M2M:技术标准化加速推进。各大标准化组织均从不同角度开展了M2M相关标准制定工作。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以典型物联网业务为例,例如从智能医疗、电子商务、自动化城市、智能抄表和智能电网的相关研究入手,完成对物联网业务需求的分析、支持物联网业务的概要层体系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数据模型、接口和过程的定义;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3GPP2)以移动通信技术为工作核心,重点研究3G、LTE/CDMA网络针对物联网业务提供而需要实施的网络优化相关技术,研究涉及业务需求、核心网和无线网优化、安全等领域;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早在 2009 年就完成了M2M的业务研究报告,与M2M相关的其他研究工作也已经展开。
无线传感网技术:研发成果丰富。节点芯片上有德州仪器(TI)、爱特梅尔(Atmel)等知名芯片企业开发处理器芯片、Chipcon等提供无线传感网芯片等;在软件上,许多著名公司为节点的组网开发了软件协议,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研发的节点专用操作系统TinyOS,为无线传感网的组建和其他方面的测试研究提供了基础。
同时,该领域有关标准已经。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了 802.15.4标准,是面向低成本、低功耗、低速率传输网络应用开发的专用无线通信协议,它详细定义了PHY和MAC层通信接口,从趋势上看,很可能成为未来无线传感网领域的PHY/MAC标准;ZigBee技术联盟制定、颁布了实现传感器节点组网的ZigBee协议规范。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企业研发的热点领域。美国德州仪器、英特尔等企业均投入巨资进行RFID领域芯片开发,讯宝(Symbol)等研发出同时可以阅读条形码和RFID的扫描器,IBM、微软和惠普等也在积极开发相应的软件及系统来支持RFID的应用;欧洲飞利浦、意法半导体(ST)在积极开发廉价RFID芯片,Checkpoint在开发支持多系统的RFID识别系统,诺基亚在开发并推广其能够基于RFID的移动电话购物系统,SAP则在积极开发支持RFID的企业应用管理软件。
成果应用不断加快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加快突破,其成果应用和产业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
MEMS:产业化正处于快速起步阶段。据统计,2011年MEMS产业规模增长率为16%,达到100亿美元。当前,MEMS的自身产业规模仍较小,但对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据预测,2016年MEMS产业将带动1000亿美元的系统应用,而到2020年,还将翻一番,达到2000亿美元。
目前,苹果、谷歌、脸谱等已经开始组建自己的MEMS团队。目前,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将成为未来两大支柱应用领域。据市场分析公司Semico Research 研究显示,未来5年,汽车电子和智能手机将是MEMS应用两大主要市场,它们对总体规模的贡献率将在60%以上。其中,2011年,智能手机中的MEMS产品销售额占20%;2011~201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38%。智能手机将在2014年取代汽车,成为MEMS的最大应用市场。
M2M:应用市场增长迅速。M2M是现阶段物联网应用最普遍的形式之一。目前,M2M应用市场增长迅速,IDATE指出,2008年全球M2M通信市场规模为111.7 欧元,2013年将增长到295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4.7%。当前,M2M技术在欧洲、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实现了安全监测、公共交通系统、车队管理、工业自动化、城市信息化等领域的应用。
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得包括英国电信(BT)和沃达丰(Vodafone)、德国T-Mobile、日本NTT-DoCoMo和韩国SK等电信运营商着力推动M2M发展,也极大促进了应用技术研发。目前研发热点主要集中在定位/跟踪/导航、移动支付、安全/监控、健康医疗、远程抄表等领域。
RFID:产业化领域将不断扩展。目前,RFID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零售业、运输系统(电子票证)、畜禽动物朔源领域。据预测,电子护照、食品农副产品溯源、集装箱联运、服装零售、医疗保健、罪犯及假释犯人管理、传感网等将成为潜力最大、竞争最激烈的RFID技术应用领域。
指导思想是“移动”
医疗物联网的生命在于“物”和“网”。“物”就是对象,就是医生、患者、机械等;“网”就是流程,医疗的物联网概念,并不只是说看得见的物理的网络,这个网络必须提升到基于标准的流程。“联”就是信息交流,对象是可感知的、可互动的、可控制的。可见,医疗物联网的运行已经突破空间,覆盖了整个医院的工作。
业界认为,普及医疗物联网指导思想是移动,需要移动计算,需要智能识别。而移动医疗核心是管理观念的转变,从业务系统转向对象管理。在医疗行业最重要的对象就是患者,围绕患者的是医生、护士、药品、器械,所有跟患者有关的系统。如果把这些系统有序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管理规范进行有序的管理,得到的基本的效果是所有的对象都是有序地进行,在控制下进行运作,这样医院物联网系统的正确运行就有了物质上的保障。
令业界关注的是,我国在嵌入式硬软件研发领域已取得重要进展,而嵌入式技术作为智能终端的关键技术,将在医疗物联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证实,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构建“电子医疗”体系,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进而降低公众的医疗成本。还可以对采供血机构的血液进行自动识别和跟踪治理,对医疗废物进行电子监管,对问题药品实现快速跟踪和定位。
实现医卫资源的整合和结构优化
物联网技术在药品管理和用药环节的应用过程将发挥巨大作用。韩国政府决定,在2015年之前,国家50%的药物将配备使用RFID技术来改善库存控制并减少错误处方的数量。政府官员一直考虑将RFID技术作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认为RFID技术也将使制药公司节省约16亿美元,同时可找到不够标准的药物。
统计数字显示,美国医疗事故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国外药物不良事件为所有非手术医疗疏失之首位。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将药品名称、品种、产地、批次及生产、加工、运输、存储、销售等环节的信息,都存于RFID标签中,当出现问题时,可以追溯全过程。同时还可以把信息传送到公共数据库中,患者或医院可以将标签的内容和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对比,从而有效地识别假冒药品。另外,在用药过程中加入防误机制,包括处方开立、调剂、护理给药、患者用药、药效追踪、药品库存管理、药品供货商进货、保存期限及保存环境条件等。
从目前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来看,随着近年来医疗卫生社区化、保健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如果通过射频仪器等相关终端设备在家庭中进行体征信息的实时跟踪与监控,通过有效的物联网运作过程,可以实现医院对患者或者是亚健康患者的实时诊断与健康提醒,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控制病患的发生与发展,这一点对于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而言,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我国行医改和医疗信息化的成功进展为医疗物联网的普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新医改的推动下,医疗信息化成为继金融、电信等行业之后,国内增长最快的应用市场之一。据统计,2009年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约为90亿元,同比增速达20%。预计2010年,这一规模将达到120多亿元,增速将超过30%。全国各地医疗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医疗物联网的实现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共享服务,实现医卫资源的整合和结构优化,才能使医疗物联网的普及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效和加快普及医疗物联网,关键的是医疗信息的共享。所谓医疗信息共享,就是以前以医院为单位的封闭的医疗诊断信息通过网络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共享,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医疗信息共享包括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医疗保险、卫生行政部门等多个层面。
普及医疗物联网的精华,在于它的全对象、全功能、全空间、全过程的管理,不管采用什么系统,都可以对这些对象进行管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应用都体现在对象管理。在医疗中最大的基地就是医院,如果医院能够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整体,对医疗质量和安全都会有显著的提升。
人性化医患关怀
“物联网”时代的医疗场景大多发生在人们的家中――医疗系统借助简单实用的家用医疗传感设备,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的生理指标进行监测,相关数据就可以实时上传给工作繁忙的子女和家庭医生,无论子女们和家庭医生身在何处,只要系统网络相连,子女们和家庭医生就可根据实际数据情况随时联络,以便对病患中的老人进行及时救助,并实时更新相关人的电子健康档案。对于一般的病症,医生可通过远程视频,远程操作智能机器进行干预,省去了患者往返于医疗机构在路途上所花费的时间,人们的生命也得以更长的延续。对于危重的病症,患者在家或者在赶往医疗机构的路上,就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服务――医疗机构已根据接收到的患者体征数据做好一切接收患者的准备,患者到达时可直接进入诊治阶段。
江苏省政府决定,将运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信息管理系统等形式,建立和完善机构养老管理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按照计划,将建造智慧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公寓,采用电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手段,在地板和家电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
物联网无所不在的时代,人们的临终关怀也更加趋于智能化、人性化,人们可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随时知道病床上患者的情况,减少“没能见到最后一面”的遗憾。对于那些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亲自在家照顾幼儿的家长,“物联网”可以让他们更安心的工作,不必担心幼儿在家是否饿了、是否冷了、是否尿床,或者是否发烧了,因为“物联网”会根据幼儿的需求实时做出应答――及时喂奶、及时盖被、及时更换床垫,实时测量体温并把信息传给家长做出决断。也就是说,在计算机屏幕的一角,工作中的人可以随时监测发生在家中的一切情况,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成功的实践
在普及应用物联网领域已经取得可喜成绩的无锡市,其医药卫生系统正在积极探索物联网的应用。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利用医院现有的HIS、LIS等系统和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患者、器械及药品的管理,用于实现对RFID标签携带者跟踪定位,对其位置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存储、查询、预警,主要由标签维护、权限认证、实时监控与显示、数据查询、数据统计等功能模块组成。在患者医疗过程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对患者就诊流程、患者身份、患者定位、患者诊疗、患者查询、母婴对应和危急预警等进行管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患者健康管理,既是RFID技术在诊疗过程中应用的起点,又是患者健康管理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应用的新平台。诊疗过程中的检查、诊断、治疗以及治疗完成后的随访,物联网技术都可以大显身手,特别是在改善就医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等用方面都可能会彻底颠覆现有的医疗模式,在普及医疗物联网的基础上打造全新的医患管理和临床康复体系。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在巡床时利用轻便小巧的移动数据终端扫描患者的腕带,即可获知该患者入院后的所有给药、治疗、医嘱、病情等各类实时信息,再扫描输液的药品,即可获取患者用药的准确时间。以前对全病区的患者测体温需要近一个小时的时间,现在通过实时扫描录入,可将时间缩短至20~25分钟内。而在收费环节,通过医院内的无线局域网,所有收费项目自动记录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物联网:新兴战场
中移动释放了更多的物联网政策,如物联网卡补贴、产业联盟组建,联通与电信也不甘示弱,推出物联网平台、开放实验室等,在产业链重兵布防下,物联网已经走出概念,站到了大发展的风口之上。
据了解,截至5月底,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突破1.2亿,是全球最大的物联网连接提供商。全国承载物联网基站数超162万,月承载流量已超过2000TB,为用户提供了覆盖最广泛、质量最稳定的连接服务网络。
中国移动董事长尚冰表示,中国移动将在全国346个城市启动移动物联网建设,年底前实现部分重点城市商用。2017年,物联网智能连接数增加一亿户,总规模达到2亿户。此外,中国移动副总裁沙跃家在移动物联网大会上再次重申了中国移动的大连接战略,并表示在做大连接规模的同时,中国移动将提升连接价值,不断拓展连接广度和深度,做优连接服务,做强连接应用,开创数字化产业新格局。万物互联市场前景极为广阔,到2020年中国移动力争连接总量超过17.5亿,成为数字化创新的全球领先运营商。
中国移动首次对外《移动物联网通用模组技术要求》和《移动物联网终端测试体系》,力争大幅降低物联网终端研发门槛。重磅首发4款通用模组,涵盖大中小各种尺寸。了《移动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白皮书》,围绕NB-IoT/eMTC技术,阐明了中国移动在智慧城市、工业能源、智慧交通、科技金融、智慧农业、医疗健康等7大垂直行业的移动物联网解决方案。
6月27日中国联通召开“2017年国际合作伙伴会议”,中国联通副总经理姜正新了物联网“全球连接”协作倡议,他指出,物联网快速发展带动了制造业等企业对于全球化部署的需求,企业希望实现其终端设备在全球快速接入和统一部署管理。中国联通倡议全球运营商以及物联网产业链共同携手打造物联网“全球连接”能力,特别是在连接平台互联互通、eSIM平台建设应用以及高效合作机制三方面加强合作,加快推动全球物联网部署。中国联通同时了物联网新一代连接管理平台。中国联通表示,到2020年力争实现物联网M2M连接数超过6亿。目前,中国联通已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10余座城市开通了NB-IoT试商用,并积极推进eMTC测试和部署。
同一天,中国电信推出物联网开放平台、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并与多家国际运营商以及合作伙伴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加速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重点领域的行业应用落地和项目推广。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岳表示,物联网作为中国电信的战略业务,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业务转型引擎。
5G:未来基石
在中国移动5G技术展示区,通过在上海和广州外场架设3.5GHz新空口网络,用户第一次体验到真实的5G网络带来的全景视频直播,并能在展台通过真实5G网络遥控位于上海嘉定外场的汽车行驶。同时还展示了以用户为中心、面向服务的云化网络、5G服务化核心网样机等最新成果以及下一代新型网络NovoNet。这些成果为2018-2019年的5G规模试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联通展示了5G三大应用场景eMBB、mMTC和URLLC的业务演示: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的边缘计算样板网络,以毫秒级的业务响应时延让用户享有不间断的高质量网络体验;利用VR控制的水下自主式航行器,展现了5G网络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特性在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基于大连接技术eMTC的语音创新业务,体现了eMTC可以支撑更丰富的物联网应用。此外,虚拟化和开源方向展示了中国联通智能云专线和数据中心重构端局技术(CORD)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联通目前已经与国内外多家公司合作,开展5G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网络和业务开放合作实验室,推进5G新业务示范及合作、试验计划和商用化部署。
在5G方面,中国电信早已建立了“5G联合开放实验室”,并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开展外场试验,同时也在积极推进雄安新区的5G外场试验。不仅如此,中国电信还是5G网络架构、密集组网等多项5G关键技术研究牵头与主要贡献单位。在国际通信标准组织3GPP中,中国电信主导了移动大视频、多网融合等6项与5G相关的3GPP国际标准。在2016年,中国电信共申请5G相关发明专利59项。
大数据:数字化转型引擎
在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的背景下,谋求数字化转型成为运营商的共同课题。大数据作为其转型的核心因素,成为运营商展示重点。
中国电信是最早将大数据业务纳入发展战略的运营商,并于2014年率先启动全网数据汇聚和集约运营。目前,中国电信已实现接入量超过200TB的日均数据,数据累计达30PB,中国电信在内蒙古和贵州的云计算中心大数据分布式平台节点突破3000个,每年的业务调用量超过2千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