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的社交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主题班会 学生 德育教育
一、班会的德育教育
“主题班会是指有鲜明主题的、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是班集体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班会的存在实际上一直为人所不解,在一部分人看来学生的品德教育似乎能够由教师和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很需要用固定的时间来进行疏导。而且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把45分钟时间用在貌似看不出什么实际效果的品德教育上,还不如将这点时间分配给任何一个科目用来更快的提升孩子的成绩。当然,我能理解这类观点产生的原因,但并不赞同。其实,班会的存在并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去背诵一些道德规范,更不是浪费时间。他往往还兼任沟通、磨合的功能。众所周知班会共分为两类,一类是每周一次的常规班会,另一类则是尝试性的主题班会。两类班会的不同注定了它们要承担不同的使命。如果说主题班会往往是产生单一效果的宣讲的话,常规班会则是涵盖面更广的教育模式。同学们在参加常规班会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最基本的几点原则,像是遵守时间、互相帮助、主动参与等。这些属于不能完全依靠三维目标就能达到的社会生存本领。但在常规班会中却能产生点滴积累的效果,使学生在每一次参加班会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特别是在社会生活方面。礼貌的待人接物方式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更需要接触人群来不间断的联系,而班会的存在恰恰承担了这份任务。“主题班会的开展往往能影响到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对于班风建设、班级管理和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意义重大”。
二、班会设计的要点
班会的设计由于没有权威的课程标准和统一的教材、教参,多显得凌乱。实则不然,如果抓住要点设计得体,班会的德育教育功能则十分明显。
首先,要明白生活是班会主题的源泉。教师在设计主题班会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要求有多高的思想基调,但一定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使每一个人都有话说,都能参与进来。这样班会就不会空洞没有内容。比如,新生入学针对学生不适应校园生活就可以开展一期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入学生活;某某学生不讲个人卫生,老师可以建议学生开展一次健康卫生常识主题班会并伴随卫生评比竞赛来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远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远。
其次,班会的内容、方法、形式一定要精彩。“班主任要在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选择社会生活中不能回避的和学生经常接触了解到的社会生活中种种负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在班会的流程设计中一定要有学生参与的环节,老师的组织一定要恰当,不要有偏颇,应该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乐趣,这样班会的探讨空间才大,教育效果方才显著。特别是在常规班会中,属于学生的时间应当尽可能的多,甚至可以将主导权移交给学生自己。这样老师既能了解本班学生们一周中关注的内容,方便及时纠正和引导。又能间接锻炼学生的能力,更可以创造出和谐的班集体。例如,胜利70周年的大阅兵,如果教师能以此为契机,举办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以观看视频、学生谈感受、创办爱国主义手抄报等形式结合起来,那么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更能达到德育教育效果。
最后,在班会采用的方法上,尽可能少用黑板,多用多媒体或各类需要学生自己制作或操纵的工具,这样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参与的兴趣。不论是常规班会还是主题班会都要明确主题,“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有时一件日常小事也能引发颇有教育意义的主题班会”。德育先行,力争做到班会具有教育意义,更有实践意义。
班会的主题和班会的方式又趋于多样化,那么与之相伴的参与人员和地点也有所不同。近年来,家长学校已经是一种模式。家长不但参与学生教育而且参与学校管理。家长参与班会已不再是提案而成为了一种常态,这样孩子们能从家长的眼中看到认同,家长也能从孩子的行为中看到成长的痕迹,这两点结合后班会存在的意义就不能否认,且班会的德育教育同样不能忽视。不仅仅是教育学生,更是让家长主动了解学校教育,从而支持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合理选择,才是班会成功与否的最佳标准。这一点在现今的班会中多有体现,很多学校的班会都会设置班级日志,家长要做的和学生要做的甚至是所有人如何做的在班级日志中都有所体现,这样班级的整体性得到了最佳阐释,它是由学校、班级、老师、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集合体。在这里班级的荣誉要由所有人维护,而这个展现个人和班级力量的地点就是班会。班会的实际意义和精神意义得以完美统一,而班会德育教育也不再是空谈。
三、结语与展望
中国一直在倡导德育教育,而班会的重要性让人们逐渐的认识到它同样是中国学生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涉及的人员最多,涉及的方面最广,甚至成为德育教育中为数不多的交流平台。它的存在,恰恰证明了中国教育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和灵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中国的德育教育观念在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民霞.“主题班会”的问题及思考[J].辽宁教育,2014,(5).
[2]黄若捷.浅谈主题班会中的德育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5,4(228).
1 临床资料
60例符合慢性心功能不全诊断标准的患者,男36例,女24例,年龄45~70岁,原发病为冠心病30例,高血压心脏病10例,扩张型心脏病4例,肺源性心脏病16例。
2 实施过程
2.1 评估 主要内容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和饮食习惯、家庭和社会环境,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心力衰竭的了解程度,了解、分析以往导致加重的原因。定期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结合患者的实际制定具体健康教育内容。
2.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2.1 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掌握预防保健知识。内容包括:①心功能不全的基本知识。让患者了解什么是心功能不全,包括病因、诱发因素、主要症状、治疗方法、预后及用药的注意事项等;②学习如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获得有效救治,如何避免诱因,减少心力衰竭加重的发生;③加强对自身症状的鉴别,告诫患者当原有症状加重或有新症状出现时,及时向医护人员咨询;④告知患者及时、规范的药物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2.2.2 生活行为方式的健康教育 ①避免诱发因素如感染、心律失常、生理或心理压力过大,水、电解质紊乱、药物使用不当等;②生活规律。强调合理膳食,强调低盐饮食,控制体重,戒烟戒酒,保持大便通畅,适当运动与休息;③说明情绪与健康的关系。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避免精神紧张和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态,使病情不反复、不发展。
2.2.3 从医行为的教育 通过讲解、教育,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认知程度(如用药的注意事项、名称和剂量、服用方法及副作用等)。提高患者对医嘱和服药的依从性及定期复查的积极性。在每次复诊或随访时,正确估计患者可能发生的变化,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制定切合实际的院外康复护理计划,特别提醒患者不可随意停药,坚持按时按量服药,从定期、随时及时就医,有下列情况需主动就诊:①无法解释的疲劳、消化道症状、运动耐受性下降。②新近发生的劳累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③有下肢水肿、尿量减少或体重增加。
2.3 实施教育计划
2.3.1 文字教育 在内科门诊发放有关心功能不全知识宣传材料,供患者随时阅读。
2.3.2 个别指导 针对患者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健康问题,以“一对一”方式个别指导,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即可在为患者检查治疗时进行,也可在随访时进行,如给患者讲解低盐饮食、控制体重、戒烟戒酒的重要性、坚持服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患者知道休息是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基本治疗,体力和精神休息可减轻心脏负荷,利于心功能的恢复。
2.3.3 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心功能的具体情况,合理制订饮食、运动的注意事项等。如心功能二级:适当限制体力运动,增加午睡时间,强调下午多休息,可不影响轻体力工作和家务劳动;心功能三级:严格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每天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但日常生活可以自理或在他人协助下处理。
2.3.4 开展心功能不全健康讲座 邀请专科医生护士举行咨询活动,具体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通过播放健康教育专题片,介绍心功能不全的基础知识。
2.3.5 随访 与患者保持长期的联系,关心治疗效果,制订长期随访计划。
3 效果评价
对每例患者均进行6~12月的健康教育。在患者教育结束时用自行设计的评估表进行询问并总结。将结果汇总后进行分析。评定标准:掌握教育内容的60%以上者为理想,40%~59%为轻理想,39%以下者为不理想。
表1
健康教育效果(%)
教育内容理想轻理想不理想
对心功能不全知识的知晓程度36 60%1830%610%
对心功能不全危害的重视程度46 76%1119%35%
对用药注意事项的知晓程度30 50%1830%12 27%
对不良生活方式的知晓程度28 47%1830%14 23%
4 患者评价
经实施健康教育,多数心功能不全者能讲述心功能不全的基本知识、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懂得如何合理安排生活、调整饮食结构、定期来院门诊复查、配合医生坚持治疗,心功能不全控制良好;认为健康教育对心功能不全的治疗等有一定的作用。
5 体会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使绝大多数的心血管病患者行以存活,慢性心功能不全日益成为重要的公共性问题。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都有需要在社区进一步治疗,必须保证其治疗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本研究表明,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多数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对心功能不全危害性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性有了清醒的认识,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懂得如何合理安排生活、调整饮食结构,使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自觉按医嘱有规律、不间断地服药,定期复查,保证了长期有效的治疗。
健康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样,它的最终目标是从“普及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上来。我们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正确的选择最有说服力,最有教育作用的方法。通过健康知识的宣传,给患者心理支持,健康指导,不断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招投标;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一体化;能力
1 《工程招投标》课程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难题
(1)《工程项目招投标》课程内容由工程招标和工程投标两方面内容组成,各高校该课程集中为20学时-30学时之间,大多数没有设置上机实验学时,没有设置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学时。授课时间仅够讲解理论知识,课上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实训模拟。
(2)缺乏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模拟操作及标书撰写相关的应用软件。随着电子招投标平台系统的发展,编标软件早已普遍应用于建筑行业,并且一些高端产品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由于与之相应的校内实践训练培养环节少,加之软件缺乏,学生毕业后要经过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才能上岗进行招投标相关工作,导致企业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满意度有所降低。
2 基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模式的《工程招投标》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
2.1 基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模式的《工程招投标》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
1)做好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2)确定每节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首先明确学生学完本次课能做什么事情、活动、工作,其次明确要做的事情、活动、工作需要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应学会那些知识、需要具有什么样的职业素养,最后以此确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
3)选编教学内容。教师依据《工程项目招投标及合同管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精心设计编写课程的主体内容。补充符合建筑行业相关规范以适应地方建筑市场经济发展的课程知识。
4)教学情境设计。一般教学情境的创设有五种方式;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生活化情境、问题化情境和职业活动化情境。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学生特点、专业特色选择适宜的创设方式。表现方式主要以视频、图片、仿真环境、讲述等为主。
5)设计教学载体、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要依据单元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形成规律,设计教学情境,选择是“项目”,还是“任务、案例、仿真、模拟、活动”等与之有效的教学载体;依据载体、教学环境和全课整体设计第(3)步中对应的有效教学方法。
2.2 《工程招投标》课程“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阶段,主要采取以下程序和方法。
1)设计教学情境。在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中教学情境设计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情境。教师在实施中要从知识应用和岗位需要的角度,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和内容、引出新问题;在教学情境的变化、延深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仿真或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体验、感受、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布置任务。根据课堂设计给学生布置相应任务。
3)翻转课堂教学。在翻转课堂教学环节中,主要突出教、学、做一体。
教师根据任务内容及所确定的学习载体,首先,依据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中设计的能力训练内容及过程在教学中导入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入,结合工作(学习)任务,知识穿插在教学载体(如案例、任务、项目等)中,发现遭遇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补救教学,给予个别辅导。教学中要体现“教师指导,学生主体,注重知识应用,注重能力形成,教、学、做一体”的一体化教学。
4)教学评价。灵活使用教学评价方式。根据评价调整、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听得懂、学得会、有所用”。
3 基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及效果分析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学习《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工程管理12级1班的40名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基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3.2 教学模式实践应用情况
对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兴趣,提升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进行了调查,80%以上的学生认为此模式有助于理解课程知识,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2015-2016一学期工程管理12级学生应用“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期末考试成绩见表1和图1。学生成绩有显著提升,且基本呈标准正态分布。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基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4 结语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得出在《工程项目招投标》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中采用基于“能力本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雷.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项目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5(29):37-40.
关键词:中职;社交体育;体育教学
“体育社交”是时下非常时尚的词儿,它是指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社会交流,大而言之比如“乒乓外交”“篮球外交”,使国与国之间关系得到建立和发展;小而言之比如人们在共同锻炼或运动切磋交流过程中彼此结识,扩大了交际圈子。这是一种借助参与体育运动过程而产生的社交活动。本文将词语重组改称为“社交体育”,是当作一种体育课程来说的,并试图在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
一、关于“社交体育”
尽管多年来各级学校和教育部门都强调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体育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教学的层次不明显使中职学校体育课直接由义务教育延伸而来。由于中职学生体育基础参差不齐,个性差异大,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很难保持“齐步走”,对基础好的学生而言,是初中教学的单调重复,没有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和专业特色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体育课索然无味。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和内容选择没有结合专业特点、理论教学没有针对性、教法单一组织单调等问题,造成教学无序、学生体育知识浅薄、体育教师倦怠情绪严重等不良后果,学校体育功能被弱化。为强化中职学校的体育功能,应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出发,让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养成终身运动意识,这是本文讨论的目的。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大集体课程没有好感,对从小学、初中以来一直沿用的老套路也不感兴趣,而偶然采取多个项目同时上、多个小组分开练习的教法,学生就十分喜欢。细究这种课程的特点有:项目多样性,能更好地满足爱好有差异的学生需求;组织灵活性,可以顺应学生“人以群分”的个性发展需要;教法多样性,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组织能力;成果长效性,因兴趣而来,因成功而回的成果往往令人回味,学生期望着下一节体育课的到来,这正是体育教学给学生以终身运动意识的教学目标。由此,为别于惯常的体育课,笔者将这种体育课定义为“社交体育”。
二、体育与社交的关系
体育本来就是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培养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更是促进友谊、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现实生活中,除了球馆、健身房之外,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团体和协会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有的还建立网站扩大规模和影响,比如号称中国首家自行车社交网的“CycleLife”,还有“丑牛体育社交联盟”。 丑牛体育社交联盟是由一批乐观开朗,热爱体育运动,热爱生活的男女青年们创立,为所有热爱运动,喜欢社交的都市男女打造一个长期、便捷、经济、安全的体育社交平台,他们“一起健康运动,一起快乐社交”,每周定期举办篮球、羽毛球、排球、游泳、台球、跑步、跳绳、踢毽子、杀人游戏和三国杀等体育和休闲活动,适应各种不同爱好的人群,大家在运动中获得健康,在社交中得到充实。这是因体育而社交。
在美国,社交网络对体育参与的影响越来越大,据美国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SGMA)的《2011年美国体育健身参与报告》显示,社交网络对美国人的体育参与有着巨大影响。因为社交网络的影响,美国“Y一代”的体育参与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在各项运动中,最受“Y一代”喜爱的活动是健身运动,参与人数达到了5130万人。他们喜爱的运动中都有着强烈的“社交因素”。这又是因社交而体育了。
显然,直接参与者收获了体育和社交的双重好处,而观赏者也不示弱,他们彼此传递着快乐。“如果有个牛人早上六点钟起床观看一万米竞走比赛,觉得很不错,就会告诉10个朋友,你晚上应该看看那场比赛 。”有人说,“很难相信,一个在网上看赛事直播的人不会跟别人吹嘘比赛中的亮点。”国际奥委会成员马克·亚当斯就曾这样把奥运会和社交网络牵起线来:“当我想起国际奥委会与社交网络的关系,我总是愿意相信,奥林匹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交网络之一”。奥运金牌得主、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干脆说,人们再也不会置身事外消极被动地观赏比赛了。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有一亿人使用Facebook,不过这个数字现在已经攀升到了九亿。
可见,社交与体育的关系密不可分。
三、社交体育的教学操作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方针的中等职业学校,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除了要让学生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而当今社会,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整体社会网络中的一个交叉点,我们的学生将来是否顺利适应社会,与其在学校养成的人际关系习惯和技巧密切相关。学校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所以,我们就要挖掘体育教育中的社交元素,强调学生之间在运动中的交流,教师要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赋予体育教育以新的内涵,形成有职业学校特色的社交体育。
首先,体育教学内容要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适应。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学校在培养对象和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反映在体育教学上也应该有所区别。中职学生毕业就意味着面向社会的选择,所以在校期间已经开始做职业规划了,如果还是按照一贯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跟着练习,全班整整一节课就学一招老项目,充其量是热热身、跑跑步、打打球,甚至“放放羊”,一学期下来学生学不到实际的体育技能,也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我们必须扩大体育教学的内涵,要做到教师不能仅仅是完成一节纯粹的体育课,学生也不能仅仅是了解一项体育运动。要在体育课的教与学中激发人与人之间的配合、交流意欲,推动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运动才华,强化分享体育运动快乐的习惯,从而逐步克服学生封闭、畏惧、冷漠等不良心理性格。在俄罗斯,学校实行5种体育教学大纲,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俄罗斯的体育课堂更强调趣味性和持续性,肚皮舞、街舞都被列为体育课学习的内容,这种趣味性和持续性相结合的体育教学值得借鉴。
其次,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全班静静地听讲,然后又全班一起练习同一个项目的像组织团体操一样抹杀学生个性的“一统课”已经不适合在中职学校体育课上用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组织形式也要多样性。教师备课时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把握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个性差异特点,然后根据班额规模分成两三个或者三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项目内容,这样的格局在运动场上很容易出现活跃的气氛。这时,教师是总指挥和总教练,起调度、辅导、协调作用,也可以安排两三个学生作为自己的助手,协助管理、沟通。这种组织形式强调了组与组之间的比照,人与人之间的配合、沟通。备课工作要求教师做到谨慎、严密、精细,考虑问题的范围扩大了。对学校而言,各类器材和设施的投入必须增加和不断更新,促进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
非体育类的中职学校,体育课的目标绝非要培养奥运选手或锦标赛冠军,但是也不能沦落到无所作为的形式化。近年的实践表明,社交体育课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原来很少参加运动的学生也经不住“寂寞”和大家一起活跃起来。由于课程中有激烈运动也有休闲运动,丰富多样的项目学习不断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性格各异、爱好不同的学生在动与静之中均得到满足,彼此之间分享着快乐,增加了班集体的和谐气氛。
(作者单位:肇庆市四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蒋桂凤. 体育与可持续发展[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老晚.美国社交网络对体育参与的影响[EB/OL]..
[3]进雨,尹晓琳. 社交攻略[N].法制晚报,2011-7-28.
[4] 徐国强.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5] 宋震.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创新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3).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在社会上已广泛流传.由于其独特的社交功能和健身效果,已经越来越受 到大学生的青睐,高等院校学生掌握了体育舞蹈方面的知识,不但使之终身受益,还有助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在学生步入社会后,还可为带动全民体育的开展。
体育舞蹈教育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情世界,并引起共鸣,使其产生激动、连想和想象,从而自觉地接受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乃至心灵深处的陶冶。它直接而生动的体现着学生深层次的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观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具有自娱自乐、抒怀、交流情感、增进友谊、健身美体、延长青春、赏欣愉悦、陶冶情操、认知社会、宣传教化、团结鼓励的价值和功能。它对大学生自身修养和素质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它也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它还能防止某些生理缺陷,纠正人体的不良姿态,发展人体动作的对称性、协调性、控制能力等。
我现在颇有感受,我们马上就要毕业找工作了,接触外界也多了,然而社交也多了,在一些社交场合难免会跳跳舞啊,现在就可以很自信的接受别人的邀请了,也不会娓娓梭梭的,可以很大方的然而也可以给别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所以总而言之,在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是必要的。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2.可以培养礼仪旗帜和鉴赏能力。
3.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3.可以锻炼身体。
4.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 研究步骤、方法:
(1) 查阅图书馆的书籍和资料
(2)上网查询
(3)向老师请教
(4)和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2 研究工作进度
(1) 200年11月20日开题准备工作
(2) 200年12月30日前完成开题答辩,拟定写作提纲
(3) 200年1月30前下达任务书
(4) 200年3月15日前完成论文初稿,接受中期检查
(5) 200年4月30日前完成论文写作,送交指导老师验收
(6) 200年5月10日前老师写出评语交各答辩组长
(7) 200年5月13日-5月14日分组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黄永军,凌红月 《体育舞蹈的演绎及在高校教学的实践研究》
2. 李春文 《体育舞蹈教程》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3. 《大学生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 体育高教研究,1992(3).
4. 杨萍,王美 《体育院系对体育舞蹈的初探》 北京体育大学.
5. 毕秀淑,彭延春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体育科技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