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年的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室内艺术设计;融合与创新
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长期昌盛和快速发展的内在意志和精神纽带,纵观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强大的源泉正是以文化传统为基础和力量。鉴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建筑文化和理念为指导的室内艺术设计也应该立足于这一深刻文化内涵,从中吸取精华,充分考虑人们对于民族的、传统的爱国情感的依赖。因此,当前如何将传统文化精髓运用到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等建筑欣赏领域,成为各行各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文化与室内艺术设计的关系
1.中国的传统文化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凝结着中华儿女辛勤劳作的汗水和热爱家园热情。它主要包含了道德、风俗、文学、艺术、制度等方面的综合内容,先是中国古代道家富于辩证观点的阴阳学说,儒家的天人合一,都无不暗含着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后有欲显而隐、露则浅的园林设计艺术理念,等级森严的装饰色彩风格,都映射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深邃。
2.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
建筑体系下的室内设计,有着足够悠久的历史,随着人们对于居住环境改善的要求逐步的发展与改善。但改革开放以来,革新的观念与城市化、现代化潮流的影响,现代室内艺术设计开始走向更明亮的舞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不同于古代独具历史风味和森严等级制度的风格,具有潇洒、不拘一格、现代奔放的时代气息。
仔细研究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不难发现,不拘一格风格潮流引领下,仍旧遵循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清晰可见,任何时代的室内艺术设计都是对当时代生产力和文化内涵的着重表现,而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也成为发扬和表现历史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挥着满足人们对于民族归属感追求的同时,也宣扬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传统文化在室内艺术设计理念中的有效融合
1.历史传统文化的存在,传统思维与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
道家和儒家的传统文化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思维和思想的基石,指导着中华民族的辛勤劳作和艰苦奋斗历史。道家:
“天地与我同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了对于人类生存的和谐自然的崇尚和尊重,这对于室内艺术设计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启蒙和夯实基础的阶段,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和意境。
确实,室内艺术设计,最需要考虑的就是室内环境与窗外大自然景观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共处,现代的纯粹室内艺术设计,往往会忽略掉这点,完全建立在现代化、机械化工艺的基础之上,缺少展露人与自然灵动的微妙关系刻画。同样,儒家提倡的谦虚谨慎为人处事之道,欲显而隐的意境油然而生,这点最早被用于中国的园林建设,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含蓄、隐晦、曲折、追求一种象外之象的艺术境界,极力避免开门见山,增加室内艺术设计的回味色彩和神秘气息,增加室内建筑的可观赏和层次性。相比于文化思想的显著影响,森严等级制度实施下的空间划分层次对现代室内艺术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小,但其最终产生的室内装饰空间的划分仍旧会起到很明显的影响效果。
2.传统装饰元素的衍生,传统装饰与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
通常室内装饰空间划分主要有分割、切断、通透、裁剪、高差、和凹凸六种,由于古代传统隐晦思想的存在,虚拟空间分割一直是室内艺术设计的着墨之笔,现代室内艺术设计,摈弃了古代室内设计时连而不断的屏风、帷幕设计,转为结合现实的灯光、家具等材料,但保留了对于空间装饰设计的虚拟分割以及层次分明的形式美、功能美的追求,现代而又具有若隐若现、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革新,以前兴盛的传统装饰元素,正逐步推出历史舞台,转而被一些新型的材料和艺术品替代,但现代的室内装饰风格并不是对古代的一味否定,而是对其的抽象提取和意象重构。比如,传统的玻璃窗花或剪纸转变为现代室内的隔断,传统的窗格转变为现实的新型绘制图案或书法,这也使得室内的色彩搭配更加复杂和随意化,以前注重对于对比色的运用,而现代室内艺术设计更多的是体现在类似色。
三、基于传统文化的室内艺术设计理念的创新
要使现代室内艺术设计同时体现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与时代气息,单单依靠简单的模仿和生硬的改动,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内涵基础上,良好结合古代的哲学思想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法则、符合传统的意境。在对古代文化利用的过程中,找准历史与现代的结合点,不断创新室内艺术设计的理念,遵循传统文化但不能拘泥与传统文化。为此,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理念,必须做到源于传统,高于传统,来于现实,超于现实。具体来说,就是现代室内艺术设计应吸取传统思想的核心精髓之处,找到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现实切入点,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与高端工艺,创造性的运用传统文化指引现代的室内艺术设计。把古代传统文化和思想作为意识指导,而不是作为框框架架,着重构建寓情于景的设计风格,将室内艺术设计的重点归根于抽象化、细腻化的传统文化部分。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2]陆超.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融合运用研究[J]_现代装饰理论.2011,(7):26-27
[3]张瑜.罗小兵.室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卟经营管理者.2010,(10):17-19.
大家都知道中国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吧,就是一年一度的农历新年!那么2021春节习俗初中作文800字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21春节习俗初中作文800字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21春节习俗初中作文800字一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我最喜欢传统节日了,因为节日是亲人团聚的时候。
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人们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就会拿出礼花放。到了晚上8点春节连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收看。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灯。重阳节,是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九节”。这一天,人们赏,佩带茱萸,携酒登山。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窗联,穿新衣吃饺子,然后爷爷奶奶还要给我发小-,我家还会把我写的春联贴在门外。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爸爸买来了烟花,在我家楼下放了起来。只听“呯呯”几声,一束束烟花飞上天真美呀!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空中摇头摆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春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下面我就给你们说说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021春节习俗初中作文800字二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2021春节习俗初中作文800字三父亲用哥才买的新手机给我打来电话,兴奋地告诉我,哥也买手机了,父亲说这玩意儿还真怪,他在那边轻轻一按,我在这边就有了反应,父子俩就像面对面在说话了;接着又问我何时回家过年,到时要不要他去车站接我。父亲的电话将我从繁忙的“年终总结”中拉回到了现实,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又该回家过年了。记得去年回家过年时,村里已经出现几部手机,看来,哥今年干的不错,过年也用上手机了。
故乡小山村的上空炊烟缕缕,肉香四溢,过年的味道于刹那间变得出奇地浓郁了,只是,我还在这浓浓的味道中闻出了一丝淡淡的乡愁,我的心早已飞回故乡那个遥远的小山村了。故乡的父老乡亲,大概已经在忙着杀猪宰羊、磨豆腐、打糍粑了;无论男女老少,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对方的年货办的如何,不等对方回答,自己却先笑出声来;家有出门在外打工的人员,也开始陆续返乡,他们背着大包小包,逢人就派烟发糖,讲讲自己在外面精彩世界里的新鲜见闻,令沉闷了一年的村庄又热闹起来;我那顽皮侄儿,已将一个很大的爆竹点燃烧,只听得“轰”的一声,铁皮碗飞出二十几米,宛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将孩子们过年的欢乐捎向广阔的天空。
有时,人们三五一群、七八一伙围坐在八仙桌旁,打“斗地主”或者下象棋,赢的拿来纸,让输的一方撕下一块儿贴在脸上,每当这时,围观者不是哈哈大笑就是大声起哄,十分热闹。牌打完了,棋下好了,主人家便端出瓜子与糖果来招待。
大年三十早晨与正月初一早晨的两顿饭称为年夜饭,必须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吃,饭前一般要敬祖宗和燃放鞭炮。因此,天气阴冷一点,炉火生大一点,鞭炮放多一点,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旁喝酒吃饭,传统过年的气氛与味道从浓浓的酒香菜香中飘溢出来了。换句话说,所谓过年的味道,在这里其实就是指的一家团聚与亲情的味道,正是有了这种味道,才孕育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乡愁。
大年初一,天一亮,鞭炮轰鸣,所有人互至问候,祝福新的一年。随着村里手机等现代通讯手段的慢慢普及,手机短信与电话问候,大概将为故乡传统新年带来新的气象;那些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回家与父母团聚的儿女,可以通过手机与电话,给父母捎去新年的祝福,给儿女送来欢乐!稍稍弥补心中的遗憾,缓解醉人的乡愁……
2021春节习俗初中作文800字四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与西方的圣诞节地位相类似。但与其他西方节日不同的是,春节蕴涵着我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春节作为每年隆重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汉族将春节当作最重要的节日,而少数民族也有以自己的方式庆祝春节的习惯。根据地方特色的不同,各地都有不同的庆祝春节的习惯。
春节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这里介绍一种比较为人所知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的时候就会从海底出来闯到村子里伤人,后来被一位老人用办法赶走,为了纪念就出现了春节。这个传说同时也解释了不少春节的习俗。“年”兽害怕红色,所以每到春节时分家家都会张贴对联;“年”兽害怕火光,所以家家都会燃放爆竹。就连压岁钱和守岁也和“年”兽的传说有一定关系。不过这毕竟是传说,真正的饿由来还有待考究。
春节的习俗除了和“年”兽传说有一定关系的以外还有许多,像吃饺子,年糕,汤圆之类,拜年,走亲戚,上祖坟等等,我的家乡也有自己的春节特色。我的家乡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虽然现在在城市当中已经不多见了,但乡镇仍然保留着着一习俗。而年夜饭是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每年最为期待的一部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用美味的晚餐,光是想象就让人很开心。父亲的工作比较忙,又经常出差一年之中能像这样在一起用餐的机会可谓少之又少,所以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守岁同样是我很喜欢的习俗之一,一家团坐,互相聊聊一年中发生的事,一同怀念过去,一同期望未来,这是一年当中一次的机会。
虽然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但我感觉城市春节的喜庆却一年不如一年。现在偶尔也会怀念小时候的春节,那时的开心是现在不能相比的。虽然现在的春节依然同家人一起度过,同样也很快乐,但每当除夕夜晚走出家门,一股异样感便会涌上心头。难道春节在人们心中已经不在是那么重要了么?
2021春节习俗初中作文800字五中国的春节有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比如在我们广州,第一个传统肯定是逛花市,因此广州的别称是花城。
每年广州的人们都要到天河体育中心和许多地方去逛花市。在花市上,有红、紫、白、黄......各式各样的鲜花,有一根根的,也有一束束的,真是玲琅满目,目不暇接!第二个传统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回家吃年夜饭。每个人到了过年的时候,肯定会思乡。所以中国就有了这么一个传统——过年回家跟家人一起吃年夜饭。第三个想都不用想了,那就是拜年。在旧社会,由于大家的出行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所以人们只好冒雪登门拜访和拜年。
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人会这样登门了拜年。因为现在大家都有了手机,只要随便按一个微信语言通话或视频通话,就算是在万里之外的外国,也能跟有手机的亲人或老乡说话了。第四个传统来自于一个传说。传说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小怪物,只要一到过年,它就要作恶。
为了吓跑它,人们想出了用对联和烟花来吓跑小怪物的方法。所以至今每家每户门口过年时都有贴春联的传统。
有南方的春节传统,就肯定有北方的春节传统。实际上,南方和北方的春节传统差不多,大家都是拜年和吃年夜饭。但是,北方的年夜饭很特别,因为北方和南方温差较大,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南方主要是种植水稻,而在北方则主要种植小麦。所以南方人过年吃年夜饭以大米和蔬菜为主,北方人则以吃饺子或者小麦包为主。
北方还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剪窗花,人们剪的形态各异的窗花像小狗,像小猫,又似青蛙。而且只有大师才能刻出窗花来,它们都是经过一刀一划刻出来的,简直是惟妙惟肖。
此外,北方因为有冰和雪,所以他们比南方人特殊一些,他们建起了许多的滑雪场,这样春节溜冰和滑雪就给大家的春节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并且,北方的人们还可以把冰雪收集起来加工成冰雕,让人们欣赏美丽的冰雕。
关键词:门神画;发展;宗教意识;社会风尚;传统
中图分类号:J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43-01
作为新年时张贴、以表达祝福和喜庆之意的“门神画”,即年画,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独有形式。“门神画”起源于中国传统宗教初生之时,寓辟邪护宅之意,内容从“神荼郁垒”到 “秦琼敬德”不等,从神话神祗到造神运动不断发展,在唐宋年间逐步形成规范。这种文化形式流传至今,与其他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保存最为完善。
“门神画”和春联、门花儿一样,都是民间春节风俗的反应,虽不同地区有不同内容倾向,但大同小异,都是为了表达祈福迎新、营造欢乐喜庆的气氛。“门神画”最早的雏形是原始宗教巫文化的“桃符”,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有“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 在殷商时期,对门神的祭祀已经被纳入国家祭祀的范畴,成为人们进行驱凶避邪的主要活动。其后随着宋代文人雅士的推进以及明太祖朱元璋的政令普及,风俗日益兴盛。
东汉时期,经学家、思想家郑玄在《礼记》的注解中就提及了古代祭祀门神的习俗,“门神画”在汉代已经有了基本的范式, 流行供奉郁垒、神茶作为门神。后来,随着造神运动的开始,不仅仅是神仙、道祖,生活中的英武将军、义勇侠士等都进入到门神的行列中来。隋唐时期,随着社会流行各种宗教的相互融合与贯通,民间信仰也日益发展和变化,新的内容题材诸如:力士、仙官、哼哈二将、钟馗、赵公明、秦叔宝和尉迟恭等人物形象层出不穷,形式与意义同在,漂亮至极。比如“赵公镇宅”的题材,在此类“门神画”中所描绘的赵公,即赵公明,为道教所供的财神以及护法四帅之一,有驱雷役电、除瘟禳灾、祝商求财的本领。画中形象黑面浓须,头戴金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很像一位将军,更多了威武和尊严。
“门神画”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物,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选材及意义上。道家精神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核心内容认为,有名有形的万物都以无名无形的“道”作为根源。体现在年画中,应主要表现为宗教的功利性和世俗性。“门神画”的内容从单一的人物转变为有丰富内容的年画之后,这一特征更为突出。如《年年有余》,即娃娃怀抱鲤鱼和莲花;《富贵进爵》,即一人手持牡丹,一人手持爵杯;构图饱满、设色华丽的“门神画”,无不表现出人们渴望家庭更加富裕、生活更加美好的冥想和祈愿。
《后汉书·礼仪志》中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畏之”,不言而喻,在“门神画”的发展历史中蕴含着浓厚的宗教特征和信仰意义。这种朴素的宗教意识也与先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理念相契合,并随着传统宗教神仙体系的日益完善而丰富和稳定,这种丰富和稳定也逐步使“门神画”固定为一种民俗,成为一个最主要的民族社会风尚。在这个发展历史中,汉代、宋代、清代和建国以后是几个重要的发展期。汉代的宗教思想奠定了年画的发展基础;北宋时期木板年画已经非常繁荣,后以朱仙镇年画为代表,并以纪念岳飞而空前繁荣;到了清代,各个地区特色独蕴,尤以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为代表,精细柔美、风格独具;建国以后,随着新思想、新观念的普及,年画的题材及风格都有很大变化,曾产生有很多新题材、新内容,后逐渐发展稳定为雅俗共赏的现代形式。“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在“门神画”的绘画构思以及设计中,不仅讲究对称,讲究虚实,更讲究线条和设色。从画面效果上可以看到,“门神画”充满了和谐、饱满、热情和华美,充满了艺术家的感情表达,有无限丰富的意味,并能传达一种意念无穷“画外之音”的艺术效果。在年画中,创作者利用中国画的虚实关系、通过留白来实现对立装饰审美。中国传统文化对年画的发展有重要的精神推动和美学意义,造就了其画面形式的完美和谐,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审美意识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门神画”更适合用年画的名字来称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更新、更加灵活,为了保护和发展这种传统文化,在一些重要的年画产地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创新和推广。天津杨柳青、四川绵竹、江苏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山东潍坊杨家埠、河北武强等这些年画生产重镇,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自发展路线虽不同,但都留下了无数文化遗产。
另外,从木板的刻制、颜色的调配、制作的程序等方面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年画文化的讲究和推崇。年画雕版的制作强调刀法及刻法,与在石版浮雕刻法近似,讲究古朴苍劲,其线条一般表现为圆韧、劲健、流畅,与图案的传统特征相联系,在创作稿的基础上进行又一次的创新。年画的用色古拙鲜艳、对比强烈,整体主次鲜明,有明确的装饰意味,概括性强。画面中人物情景安排巧妙,匀称和谐,为色彩配置的整体效果铺垫基础。新年最讲究喜庆、吉祥,所以年画色彩以暖色调为主,“红搭黄,喜煞娘。红靠黄,亮昂昂”、“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才算新”。又因为现在的年画多为红底色,所以画面中除线条以外,亮色、浅色居多,这正是为了表现人们欢乐、激动、暖洋洋的节日心情。对比色的应用不仅能增加画面装饰效果,更多引起人们视觉关注,从而增强新年的喜庆氛围。在制作程序中,每一步都要求极为精细准确,尤其是绘稿、雕版和补色,这前后几项创作型要求强,是必须师傅完成的。相对来说,夹板、调色、印刷和装裱这几项技术娴熟即可,且工作量大,可以徒弟或工人来完成。
“半幅生绡大年画,一联新句少游诗”,从年画的发展和艺术特征来看,其最主要表现的是人们内在的精神渴求,宗教的符号和信息已经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表达以及美好未来的祈愿。认识并保护传统年画的发展,就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年画的历史意义与现实状态,使其民族特色更加浓郁,更加繁荣地发展和创新,将为我国传统文化添加更绚丽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
摘 要:中国的传统节日对于80后的青年人来说似乎变的越来越陌生了,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得青年人更加期待西方节日。倘若任此种情况无限扩大,不单是中国传统节日受到打击,中国传统文化也会打得毫无招架之力。保护好传统节日,有助于达成人类内心与精神的和谐,从而产生社会和谐的强大文化动力,而且有利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巩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使中国青少年懂得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西方文化;青少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然而近些年不少的中国人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更多人愿意去过西方的节日。就拿圣诞节来说,每到圣诞节前后各大商场都会弥漫着圣诞的气息,圣诞树圣诞老人随处可见,不少的中国人也会以西方的方式来庆祝圣诞节。然而到春节来临,贴对联,蒸扣碗,吃祭灶糖,这些活动在人们心中也淡化了不少,以前年三十晚上各地都会放鞭炮来庆祝春节,可是由于鞭炮对空气环境和人身安全的影响各地都颁布了禁鞭令,这更加使得中国人觉得过年没意思。的确,近年来,中国传统节日与外国节日的冲突和较量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现象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社会各界也都在高呼捍卫中国传统节日的崇高地位,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但是,怎样来达到这个目的,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1]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形成历史。
春节 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1911年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了。虽然各地风俗不同,但每逢春节各家各户无论贫富都张灯结彩,孩子们都穿上崭新的衣服,寓意新年新气象。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都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当然大年三十晚上的春晚,也成了现在中国人春节晚宴的一道“硬菜”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因其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取名而来。其又名灯节,道教称上元节,元夕节。“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孩子们提着花灯在院中玩耍,夜空被绚丽的烟花点亮。美丽的烟花,美丽的元宵佳节。
清明节 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起源于“寒食节”风俗。相传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故将这一天定位为“寒食节”,后来因为和清明节气相近渐渐合二为一,就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清明节。从古到今,此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起到郊外清扫墓碑、供祭食品、焚烧纸钱,同时阳春三月也是踏青的好时节。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五月节、午日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吃粽子、赛龙舟,都是端午节的习俗。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在古代每逢中秋人们就用精制的糕饼祭奉月神。嫦娥奔月这一神话也为中秋节蒙上了一层美丽而又神秘的面纱。在现在,圆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水果月饼,品着香茗、饮着美酒,倾诉着团圆的喜悦,思念着远方的亲人……中秋月圆人应圆,人们即使漂泊在外,也要表达对家人的思念,所以自古就有“千里共婵娟”的佳话。
二、中国传统节日的现状――传统节日的淡化
当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大地,全球化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经济和国际交往上,如今,文化全球化问题也日益突出。毫无疑问,面对汹涌的全球化浪潮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也被这浪潮所覆盖。受这股浪潮的影响,传统节日正日益呈现出淡化的趋势。
(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了传统节日的淡化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的较大的提高,为传统节日的淡化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中国传统节日多围绕饮食、娱乐、团聚等功能展开,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这几项功能也渐渐的失去了原有的强大的诱惑力。改革开放同样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看法。观念的转变势必会引起传统节日不适宜方面的产生,从而淡化传统节日的影响力。
(二)文化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传统节日的淡化
自从1978年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中国也涌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伴随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趁机叩开了中国文化的大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接受那特有的狂欢和浪漫气氛的洋节日,洋节日逐渐呈现火爆局面,并隐隐有超过传统节日的趋势。西方节日的引入,势必分流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热情,加剧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化。正如近几年的春节西方的情人节有冲突的现象,二零一三年年初四同时也是西方传统的情人节,本来这天应当是亲人走亲访友,拜年道贺的日子。可是大街上满是一对对的情侣,而且玫瑰花店也被挤得水泄不通,各地的金银手饰店同样门庭若市。青年们忘记了今天是春节他们只记得今天是情人节。我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也颇受影响,都问我“姐姐是不是一到春节就要买玫瑰花啊?”多么可怕的现象,西方节日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
三、传统节日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是根植于民间的文化瑰宝,不同季节,不同特色的传统节日,对于焕发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建设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的传承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若文脉断了,下一代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没有机会去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美,他们与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所以,要恢复已中断百年的千年文脉,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节日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文化形态,不仅包括仪式、饮食、服饰、歌舞、体育等形式,还包括节日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内涵。前者是节日的外在形式,后者是节日的内核。要保护节日的内核,必须保护节日的外在形式。因而,必须加强对节日仪式、节日饮食、节日服饰、节日歌舞、节日体育的关注,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2]
(一)提高保节日保护意识 作为思想教育者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传统节日保护意识。从自己做起,积极认识并了解各个节日的来源,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庆祝方式等。并鼓励亲朋好友共同努力。中国传统节日是大家的节日,是我们自己的节日。需要每个人去捍卫它。其次,努力做好传统文化的宣传。例如每到节日即将来临可以组织自己小区的孩子们来参加有奖问答活动,准备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小礼品。好比中秋节,可以买一些小月饼,然后出一些关于中秋节有关的问答题然孩子们来回答。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孩子们节日意识匮乏将断送了我国传统节日的命脉。所以传统节日的发展也要从娃娃抓起。
(二)促进商业宣传 要促进商业圈对传统节日的宣传活动。二十一世纪逐渐成为消费社会,民众的消费意识大大提升。可以就此利用好这一趋势,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使各个商场大力宣传传统节日相关习俗。做好相关商品的促销活动。西方的节日中融入了大量的商业元素,如圣诞节礼物和卡片、情人节的玫瑰和巧克力、复活节的彩蛋等都营造了节日气氛,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可以学习和借鉴这一优秀特色,适度引入商业元素,如开发传统节日的节日吉祥物和各种饰品,增添节日氛围。例如,端午节,商场可以将端午节的来源,以及为何要吃粽子等相关信息,印在海报或者商品促销单上;元宵节可以在人流高峰处举办有奖灯谜活动,这样不仅增加了节日的氛围,也可以以这种方式让孩子们认识到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所在。如此种种都可以使民众在购买商品时也了解了这种庆祝节日方式的由来,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设定法定假日 国家可以将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日,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的认同。我们应该将重要的传统节日通过法定形式来去认定为公共假日,这样既尊重了传统节日和节日文化的风俗,又能让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共同体会传统节日的丰富活动和文化内涵,才能让全社会都认识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并以此提升人们的民族认同感。
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节日,就是传承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传承中华文明,发展先进文化,这对维护国家文化和文化安全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对于我们长大的这一代,逐渐感觉到过节慢慢逝去了儿时的兴趣;尽管到了春节,我们不再愿意去赶趟买新衣;尽管我们这一代大部分人不会包饺子;尽管我们已经不再收压岁钱。我们依然要我们依然要从自己做起,积极参加各个节日庆祝活动。因为我们肩上担负着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任。我们要让自己的下一代期盼着过节,要让他们向我们小时候那样盼望着收到压岁钱,盼望着吃月饼,喝汤圆,盼望着重阳节登高采菊。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增加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程;儿童生活逻辑;传统节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2-0039-03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品德课程重要的教学资源。目前,“传统节日”相关教学内容,以散点的形式分布在品德各册教材中,旨在加强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普及,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儿童视角,效果并不理想。
笔者认为,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中,感悟传统节日文化,在探究与思辨中实现道德的主动建构,才能让学生乐于亲近传统节日,也才能让传统美德成为学生的内在素养。
一、在体验中感受传统节日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往往以成人为主角,很少关注孩子在节日的想法、行为及其乐趣和需要。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须立足儿童立场,引导儿童主动参与“传统节日”的教学活动,创生“有趣”的品德课堂,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第一次执教《欢天喜地过新年》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活动1:在日历上找找公历新年和农历新年的日期;活动2:播放视频《“年”的来历》;活动3:说说过年的习俗;活动4:图片展示有趣的新年活动。教学设计看似热闹有序,但学生反应平淡,课堂效果差强人意。在反思中,笔者认识到,这一教学设计固然关注新年的快乐和春节习俗的多样,但对于一年级孩子们来讲,这样的教学设计缺乏体验。
在第二次教学时,笔者修改了教学活动。课前,笔者告诉孩子,下节课我们一起“过年”,发动学生搜集新年物品。课堂伊始,先让学生回顾“我们是怎样过年的”;之后,进入“我们一起过新年”教学环节。孩子们听说要在课堂上一起“过年”,热情高涨,搜集到了各种新年物品,如对联、福字、窗花、灯笼等,还请家长帮忙加工了新年特色食品,如年糕片、鱼干、蒸熟了的饺子等。笔者组织学生装扮教室准备“过年”,孩子们一边粘贴对联,一边朗诵,感受对联丰富的祝福涵义;有孩子看到小伙伴把“福”字贴倒了,连忙提醒,结果引起了争论,也因此了解到“福”字就是要倒着贴,寓意“福到了”……在“品尝春节美食”环节中,有孩子说:“我请大家吃年糕,妈妈告诉我,吃了年糕我们就会一年比一年长得高。”另一个孩子则把饺子分给小伙伴,神秘地告诉大家,谁要是吃到了饺子中的硬币,就会有好运降临。这样的课堂,无须教师多言,孩子们在准备与享受“过年”中,自觉自主地了解了春节,在轻松快乐的体验中不断“品味”传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从儿童立场开始,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让传统节日变得“有趣”“好玩”,才能受到儿童的喜爱,才会收获精彩的品德课堂。
二、在创造中演绎传统节日习俗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传统节日”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儿童自主探究与发现的过程,让儿童依照自己的意愿“过节”,我们也许会收获充满创意的品德课堂。
在学习《民风民俗大观园》一课时,笔者分为两个课时进行。在第一课时,在和学生一起了解了端午节的基本知识后,笔者问孩子们:“你想如何过端午节?”让孩子们自己来上第二课时。学生们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端午节习俗,自主分组“备课”:心灵手巧的孩子想学做香囊、学包粽子;懂事能干的打算为家人做一桌“五黄”,为家人驱邪避灾;有文学特长的孩子计划创作一首诗歌《屈原,我想对你说》;更有孩子想起端午节是为纪念孝女曹娥而设立的传说,而上虞就是曹娥的家乡,我们要向孝女曹娥学习,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在第二课时中,学生们先是展示成果,有亲手制作的香囊、粽子,与家人共度端午的合影等;有学生深情朗读了自主创作的诗歌,热情赞扬屈原;更有学生别出心裁,用菖蒲做剑,舞起了菖蒲剑操,得到大家的一致喝彩。为了弥补现实生活中不能亲身下水划龙舟的缺憾,课后,孩子们还设计开展了“旱地划龙舟”游戏。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用彩纸、泡沫板制作成了一艘纸龙舟,利用体育课,大家通过划动、奔跑等动作练习,体验端午赛龙舟的场景。
孩子们用自身的“儿童心性”对传统节日习俗作出了独特的诠释和演绎,创生了独特的品德课堂。在这里,孩子们生命舒展,体味着传统节日的美好,更感受着美好的生活。
三、在思辨中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中多蕴含着积极健康的文化内涵:春节举家团圆、辞旧迎新;元宵节赏灯猜谜、共叙天伦;清明节家庭团聚、缅怀先人;重阳节登高望远、尊老敬老。然而,我们的传统节日是在祭祀、纪念、庆祝等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中既有民族精神的精华,也有非科学的、落后的因素。因此,在“传统节日”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与辨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执教《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笔者了解到,一些孩子喜欢在春节燃放鞭炮玩耍,家长左右为难。于是,笔者就“春节要不要放鞭?”这一话题,与学生展开讨论。有同学认为,春节不放鞭炮,就少了些热闹的气氛;更多的学生则表示,虽然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的一大习俗,但从燃放鞭炮的安全性和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这两方面考虑,“燃放烟花爆竹”这一春节习俗在如今已是弊大于利。接着,学生们合作撰写了一份“春节不放鞭炮,过健康环保绿色年”的倡议书,印刷后在社区进行发放宣传。“虽然鞭炮声少了,但我们的春节依然喜庆红火”,是孩子们对这一年过春节的最深感受。